第一篇:2012年劳务输出培训计划
2012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计划
一、培训目的一是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主要是进行有关基本权益维护、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基本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使他们具备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是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农闲时节根据自己的意愿,多学习和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摆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困境,实现脱贫致富,增加收入。
二、培训目标
1、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了解进城就业的途径和条件,学习寻找就业岗位的方式、方法。
3、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劳动保护意识,自觉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4、了解必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学习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了解城市生活基本常识,掌握日常生活事务的处理方法,适应城市生活。
6、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经济收入。
三、培训计划
1、培训人数:500人。其中:电焊300人,家政服务200人。
2、培训地点:黄峪乡政府
3、培训时间:2012年6月2012年9月
4、培训方法: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5、培训内容:电焊、家政服务
四、培训内容和课程安排
1、开学典礼、务工引导培训讲座
2、务工安全知识讲座及农民工权益维护讲座
3、务工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
4、电焊
5、家政服务
6、考试、结业
五、培训要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他
们顺利实现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而设立的培训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
1、要抓住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就业中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结合各地实际和培训对象的思想状况,适应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介绍有关行业或职业(工种)的特点、要求以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应结合培训对象将要从事工作的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考虑到培训对象一般文化基础差,教学应多结合现实问题和培训对象的自身经历,采取以例说理等方式,为学员答疑解惑,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3、加强引导性培训。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在教学形式上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提高受培训者的学习兴趣。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
第二篇:服务大局加强培训,全县劳务输出和职业技能培训会上
农民工培训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县职业中学依托自身优势,以“育一方人才,富一方百姓”为宗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把阳关工程、雨露计划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农村劳动力,取得显著成绩。截止目前,我校共培训农民工3450多人次,转移安置率98%。在农民工的培训与转移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联合办学,优势互补
(一)校校联合。鉴于我校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的实际,学校领导经过多次考察,通过多种渠道,协调多种关系,先后与沈阳电力学校、四川八二一厂技工学校、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湖北黄冈工业学校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毕业后由对方安置工作。截止目前,我校已输送3000余名学员,分别在青岛、上海、广州等地就业。2004年底,学校又争取到澳大利亚援助中国林业资源管理项目,共培训农民工76人。联合办学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
(二)校企结合。与企业结合,让学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身体验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实现培训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内陆沿海地区的企业考察、调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后与省外的江苏维创电子有限公司、青岛瑞华服装有限公司、浙江嘉兴恒诺电子公司、浙江汉纳 1
明特公司、牧田昆山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保持与原有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又先后与上海齐鼎餐饮文化公司、上海和无锡柯尼卡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实现了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就业。
一、活。紧盯市场,灵活办学
首先灵活设置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行业的用人要求,我们主张学员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今年,学校根据农民工的要求,开设了电焊、建筑、针织等专业;根据华宇物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专门要求华宇物流公司编写了《提送货员手册》、《市场营销》等教材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实施滚动式分层教学,按照学员文化程度的不同层次和对专业要求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物流专业除加入上述两门课程之外,根据需要还开设了普通话练习课,削减了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的比重;缝纫专业直接取消了对理论课的学习,加大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第三,灵活招生,为使有学习愿望的青年都能如愿以偿,学校加强内部管理,适当放宽招生条件。学校号召教师充分发挥“四千”精神(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吃千辛万苦),实行领导包片、教师包乡,走家串户,挨户动员,并实施全免费培训,积极动员年轻夫妇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在专业选择上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只要学
员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我们都无条件地加以调整,进行对口培训。
二、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狠抓培训措施的落实
培训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校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合格为要求,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成立招生与就业办公室,派专人负责,在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按需培训,坚持干一件,成一件;力争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元月份,我校全体教师放弃寒假休息时间顶着风雪,冒着严寒,进村入户,将培训地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在全县21个乡镇开展了拉面、建筑、针织、电焊等十个专业的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学校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买、租、借等方式配备了设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对学习认真和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奖励。为了使农民群众及时转变观念,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健康、稳定、有序进行,我校坚持先培训,再就业。
三、出。瞄准沿海内陆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趋向。我校以服务大局为原则,积极捕捉人才信息,努力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充分利用联合办学的优势,争取异地安置就业。
(一)服务企业,订单培训。为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就业,学校主动出击,寻求“订单”,按需设教,逐步形成了“争取订单——宣传招生——按需培训——技能鉴定——安置就业——跟踪调查——信息反馈——评估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企业订单在手,学员就业何愁。在宣传招生时,对学生做出了这样的承诺:保证安置就业,保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保证月薪在500—1000元之间,保证在三个月内免费跟踪服务。从去年初开始,学校领导经过考察和调研,与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业签订了用人合同,并按照其用人标准,纳入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到现在为止,我校已将600多名农村劳动力输送到青岛、江苏、广州、长沙、重庆、贵州等地就业,月工资在600—1200元之间。经过跟踪调查,我们输送出去的学员除少数因身体原因回来之外,大多数学员工作稳定,岗位适应。其中被输送到广州三星电子集团的顿珠同学,因学习认真,技术精湛,深得领导赏识,被送往韩国进修。由于企业订单在手,所以学校在竞争中底气很足,敢于对广大农民群众作出承诺。订单培训的实施,拓宽了就业渠道,保证了“出口”的畅通。
(二)构筑联合依托,争取异地就业。学校广泛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青年。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培训,由联办学校安置就业。我校通过联合办学开设了电工电器、机电一体、电子电气、数控等专业,先后培训并转移了300多名学员,月薪在1000元左右。东和乡尕寺加村的朱广莲,分到广东三星电子公司后,去年共给家里寄来8000多元钱。联合办学,按需培训,订单培养,异地就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四、加强职业指导,确保培训与转移工作的健康、有序、稳步、灵活
职业培训不仅仅指技术培训,随着用人制度的规范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为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安全就业,高质量就业,我校在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指导。学校组织农民工学习《打工须知》《务工指南》《就业指导》等知识,开通了24小时培训转移服务热线电话,并聘请就业局领导到我校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了专题报告。同时,学校与县就业局、县电视台联合开办了《就业与市场》电视栏目,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报道就业信息、介绍优秀打工者的务工经验,探讨就业方法,进行就业指导。学校还聘请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到学校做专题报告,通过他们畅谈务工的体会和经验,鼓励学员
认真学习技术,提高竞争意识和竞争技巧,增强法律意识,为外出务工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今年,学校决定在校内成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研究所”,抽调精兵强将,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地实际,深入探讨我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五、与中介机构紧密结合,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就业质量
为及时了解人才信息,争取更多订单,学校领导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协调各种关系,与内地多家劳务输出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对方提供用人信息及需求标准,我们按需培训,提供人才。同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与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保证劳务输出的有序性,学校今年将在青岛、镇江两地建立劳务输出办事处。通过上述努力,我校农民工培训与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深入研究和探讨农民工培训和转移的新途径、新方法,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异地就业,为振兴我县的经济做出贡献。
第三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劳务输出水平
保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6年7月26日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体两翼”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途径。几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及市、县区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扶贫开发取得了新成效,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新进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已发展成为我市贫困地区继种植业、养殖业等后的又一个新兴产业,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缓解贫困地区生态压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470万元,其中:2003年投入20万元;2004年投入70万元;2005年投入150万元;2006年投入230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3.8万人次(其中:2003年培训0.5万人次;2004年培训1.6万人次;2005年培训1.7万人次),培训后有序输出3.4万人,其中:培训输出到国外0.03万人;省外0.9万人;省内市外1.3万人;市县(区)内转移1.2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收入15120万 元。培训输出人员遍及昆明、广东、上海、浙江等21个省、市、自治区,主要从事保安、建筑、电子装配等工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已开始回报家乡,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为达到小康创造条件,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2005年末,全市农村人均收入低于924元的贫困人口还有87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40%,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32万人(含贫困救济人口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5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内的高寒山区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根据市委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结合全市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市扶贫办党组高度重视,始终牢牢抓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这一工作重点,制定了《保山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计划用6年时间,在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贫困人口人均790元的目标。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市、县、乡各级成立了扶贫劳务输出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做到领导、人员、资金、职责四到位,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瞄准目标,增加投入,规范运作,稳步有序地推进贫 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我市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施甸、龙陵、昌宁、腾冲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隆阳区西山片为重点,以贫困村年龄在18—45岁,年人均纯收入在924元以下的贫困劳动力为对象。项目按“政府引导、部门参与、中介运作、有序输出”的形式运作,积极争取项目扶持,争取资金从2003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30万元,翻了10倍多,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直接补贴贫困人口的资金性质不偏离,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配合,对劳务中介和用工单位进行审查和考察,与8家劳务中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责成和监督劳务中介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输后管理和服务,确保农村劳动力输得出去,稳得下来,做得成工,拿得到钱,使全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入了有序规范运行的轨道。
(三)整合项目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围绕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的实施,动员有条件的贫困户必须转移培训1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省级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的同时,整合一定的项目资金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二是结合小额信贷扶贫,采取贷款启动,就业还贷的办法,对省内务工人放贷500—1000元/人,省外务工人员放贷1000—2000元/人,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初期的经济压力。三是充分发挥定点挂钩扶贫单位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作用,单位出钱补助和干部捐资等形式促进挂钩点贫困人口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四是积极争取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参与扶持贫 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明确要求我市扶贫信贷资金扶持项目的企业,必须优先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几年来,共整合项目资金250万元,投入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力地促进推动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提高了转移培训的档次。在省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2005、2006年,我市被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5个,分别是: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昌宁县职业教育中心;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2年共下达项目资金140万元(每个基地每年20万元),转移培训2800人(每个基地每年400人)。为实施好项目,市扶贫办研究制定了《保山市2005扶贫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实施方案(试行)》,项目以市、县(区)扶贫办牵头组织,与培训学校及劳务中介密切配合,开展了电子电工、家政、保安、驾驶等为主的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转移培训16批,541人,培训转移人员大多数通过了初级职业技能鉴定,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由于定位淮,起点高,外出务工人员得到了用工单位的一致好评,人均工资比不培训输出人员高出200—300元。2005年5月,昌宁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被应邀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滇、粤劳务合作会议,与广州签订了转移培训500人的订单,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深刻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 要意义。
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产业,不但能使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还能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型人才。回顾我市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我们的培训仍然是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占到了培训人员的90%以上,输出仍以“体力型”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务报酬低,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究其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观念落后,缺乏必备的劳动技能。“治贫先治愚”,扶贫开发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开发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根本所在。
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教育是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从量到质转变的助力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扩大职业培训的外延和内涵,既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搞好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在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载体,着力构造多层次、多渠 道、多形式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到进村入户,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水平,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好抓手,好平台,好形式,为加快全市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做出贡献。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我市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积极推进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步伐,任重而道远,在2006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和任务做出明确指示,“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培训和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00万人,到2010年,力争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有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外出务工稳定率达到70%以上,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线纯收入的30%以上。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二是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竟争力;三是认真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扶贫办作为动员、组织、协调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部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坚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的协作,紧紧围绕“十一五”转移培训5万人以上的目标,积极争取省上扶持,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确保我市“十一五”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如期实现。
第四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全乡劳务产业的领导,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劳务产业组织协调。并定期召开劳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坚持跟踪督导。按照海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要求,对劳务产业进行跟踪督促指导。三是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我乡按照《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要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劳务产业中介机构,并加强引导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劳务产业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建立腾飞劳务中介公司、田福劳务中介公司、田宏劳务中介公司、三源劳务中介公司、欣欣劳务中介公司、贾塘劳务协会等中介机构6家。
2、创建劳务基地,对外劳务合作日益广泛
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是打造劳务品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乡专门派人赴银川、内蒙、新疆、河北等地考察劳务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使我乡劳务产业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乡已在永宁、大武口、银川、内蒙、新疆、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12个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入基地。广泛的劳务协作不仅推动了劳务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3、加强劳务培训,提高输出质量
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思路,把培训和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我乡积极联系就业局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教材,及时为培训合格者进行技能鉴定、颁发资格证书,并始终坚持将观念教育融入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使农民工既学到了技术,又转变了观念,实现了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目前我乡引导性培训任务2700人,完成率为100%;技能性培训任务341人,完成率为243%;中长期培训任务40人,完成率为100%;特困家庭就业援助任务10人,完成率为100%。
4、培育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大乡
按照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目前,我乡已形成了石油勘探、建筑装潢、机砖加工等劳务品牌,外出劳务人员已达5385人,占全乡外出务工总数的75%,年创劳务收入近3230万元。一是以贺川村为代表的石油勘探劳务品牌。自2002年以来,堡台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并组建了田福劳务中介服务公司,先后输出3169人次,收入2230万元,其中2010年组织输出1500人;二是以后塘村为代表的机砖加工劳务品牌。三是以马营村为代表的建筑装潢劳务品牌。四是以黄坪村为代表的旧房拆迁劳务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劳务产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的恋家思想和“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
观念较重;二是信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村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尤为短缺;四是劳务输出品牌有待于进一步培育,除建筑劳务品牌以外,其它劳务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市场认知度较低,从业人数较少,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下一步的打算
针对发展劳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切实搞好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主动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经商。
2、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共享平台。在各类传媒上开设劳务产业信息窗,定期发布务工信息,强化村级劳务产业服务网络建设,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务工信息。
3、强化农民工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创新培训形式,降低培训门槛,将培训与输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愿意学、有处学、学得起,努力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
4、制定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相关政策。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流转、子女上学、户籍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民工外出提供政策保障。
第五篇:劳务输出合同书
劳务输出合同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平等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就委托招收保安人员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根据公司业务的需要,委托乙方为甲方招收保安人员服务;乙方根据甲方授权范围及服务要求,为甲方招收保安人员。
二、乙方服务范围:
1、根据甲方业务需要代理甲方业务的相关工作;
2、提供所招收人员的相关资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确保证件真实有效;
三、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监督乙方的工作质量。
2、甲方应提供所需人员的工作岗位并负责岗位培训;甲方同时负责为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
3、甲方应按月付给保安人员的劳动报酬,每人月工资标准为2300——2500元,退伍军人的月工资标准为2500——3000元;工资按月付给员工,并为员工提供免费吃住。
4、甲方在员工工作满一月后,即报销员工前往上海的车费。
5、甲方应按月支付乙方劳务输送费用。甲方每月支付乙方的费用按照乙方为甲方输出的人员总数计算,每人付给人民币贰佰元整(即人数×200元的总额),如果有输出人员工作未满一月,即不计入当月人数。
四、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按照甲方要求招收18至50周岁、身高1.70m以上且无法律前科的男性公民。
2、乙方应教育所招人员遵守甲方的劳动纪律和就业规则,服从工作安排。
3、乙方应享有甲方应支付报酬的权利。
五、其它约定:
1、协议履行期间,任何一方、任何原因要求终止或者变更协议的,均应提前15个工作日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持一份,协议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有效期自 ___年 ___月 ___日至 ____年___月___日止。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2011年10月 日2011年10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