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语文教学
我的语文教学
今天,我在订正苏教版五年级第三单元A卷。
在讲到第八大题课内阅读的时候,遇到这么一道小题,给短文中加横线的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这句话用一个成语表示出来,比较合理的答案应该是 “垂涎三尺”,可惜,我班上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只有张鑫果等少数的同学回答正确,因此,我准备把垂涎三尺好好理解一下。
在评卷的时候,我说:“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张鑫果骄傲地把小手举得高高。“这都得益于她平时的广泛阅读,希望大家向张鑫果同学学习!”我把张鑫果同学大大表扬一番。张鑫果赢得了一片敬佩、羡慕的眼光,很是得意。
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解 垂涎三尺 的意思,同学们纷纷说,垂涎三尺就是 指对食物馋得直流口水,口水流得都有三尺长。
“对,大家能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很好!”我继续引导学生,“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
“我经常看到江震对美味佳肴垂涎三尺。”陈士才思敏捷,马上就说了一句话。“陈士面对臭鱼都垂涎三尺。”江震不甘示弱,马上反唇相讥。大家吃吃的笑起来。“呵呵„„,嗯,这就是垂涎三尺的原本的意义,但是,垂涎三尺,作为成语,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运用它的比喻意义,它的比喻意思是什么呢?谁知道?”
“常常用来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学习委员曹梦甜学习认真、积极,马上就根据手上的词典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嗯,好。说的非常对。这个成语现在常形容人对某事物,如地位啊、金银财宝啊等等东西非常羡慕、特别希望得到。”我继续引导,“请再说一句话。”没想到刚才没有占便宜的陈士立即说:
“江震对曹梦甜垂涎三尺。”
全班哄堂大笑起来„„
我彻底晕倒„„
„„
后来,班长李倩慧举手,老师,我说一个正经的:
“江先生对张县长的位置垂涎三尺。”大家又偷偷的笑起来。
„„
我的妈呀,现在的这些孩子都会想些什么啊。
第二篇:语文_我是什么_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②上网搜索,有关云、雨、雪、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
教学目标:1.认11个生字,背自己喜欢的段落,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2.培养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读准生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三、教材分析: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诵读本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空中飘浮,连片为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
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好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四、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语言,还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通过多种形式练读,以读代讲,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入手,充分展示了我校“情知教学”优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屏幕出示谜语:
1.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谜底:(云)、(雨)、(雹子)、(雪)【设计意图】:用谜语导入,图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然导入新课。2.让学生观察板书,从中发现了什么?
1(他们都与自然现象有关;都是自然现象)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与它们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并读会,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二)检查字词:
1.读带拼音的词语(播放课件): fú báo bào zào guàn gài
漂 浮
雹 子
暴
躁
灌
溉
qì yān jia 机 器
淹 没 【mò】
庄
稼 huǐ zāi 毁 灭
灾 害 提醒字音:“躁”“灾”都是平舌音;“雹”“暴”声调易混; “稼”是读四声,“庄稼”一词中读轻声; 淹没中的“没”是多音字读“mò”。
2.再读词语(去拼音)(播放课件):漂浮
雹子
暴躁
灌溉 机器
淹没
庄稼
毁灭
灾害
3.读生字(出示课件):浮
雹
暴
躁
灌
溉
器
淹
稼 毁 灾 记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1.形旁表义:浮
灌
溉
淹
雹
躁
稼 2.加一加: 暴
毁
3.联想:人发脾气一下跺起脚来了——记“躁”字
一家房子里面着火了——记“灾”字
4.编字谜:上边两只眼,下边两只眼,中间有只小花狗——记“器”。【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尊重学生个体,运用这种方式,自主认字,体现字词的联系和认字的梯度。三.创设情境,读文感悟
(一)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我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我是水。
教师在黑板上摆教具画:小水珠。2.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小水珠都变成了什么? 学生汇报:小水珠变成了“气、云、雨、雹子、雪” 教师随机摆教具贴画:气、云、雨、雹子、雪
【设计意图】:这是对整篇文章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简单了解水的各种表现形式,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
教师提出读课文要求:要求课文读流利、有感情,可以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读议第一段:
1.学生自己朗读第一段,在指名读。2.赏读重点句:“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气”
3.赏读重点句:“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① 指名试读
②听录音范读
③学生仿读
3.赏读写云的句子:①出示课件“云”的三种画面②指名读句子③讨论问题:它们在什么时候穿这些“衣服”。从而理解词意“白衣 服”(白云);“黑衣服”(黑云);“红衣服”(彩云)。
5.教师小结:我们理解了第一段中的重点句子,知道水能变成汽。【设计意图】:采用各种形式的读,结合课件中的图片,理解重点句意思,理解水变成汽形成云)读议第二段:
1.学生加动作自读本段,思考:云又是怎样变成雨,雹子和雪的? 2.指三名同学台前展示读,大家评谁读得好,好在哪儿? 教师点明:加上动作读,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3.同学挑战读第二段:
4.填空(播放课件)即第二段内容:空中填(落)、(打)、(飘)让学生体会:雪花轻用“飘”,雹子重用“打”,雨比雪花轻比雹子重用“落”。
5.排顺序:请一组同学把黑板上的几幅画按顺序重新排列,其余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用学具画排顺序。
说变化:指一名同学看黑板上画面说水的变化过程。
6.教师小结:雨、雪、雹子落下来又变成了水,水就是这样在自然界中循环变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加动作读、挑战读和填空训练、理解“落”“打”“飘”的不同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另外用排顺序,说变化,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读议第三段:
1.听教师范读(课件配音):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汇报想象内容:如小鱼给小水珠唱摇篮曲;看见小水珠睡梦中笑了;看见小水珠在江河中奔跑开运动会呢。
3.学生赏读本段(课件配音),播放课件:①平静的池水
②缓缓的小溪
③奔腾的江河
④广阔的大海
4.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由配乐朗读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想去看,体会文字美似画卷。读议第四段:
教师:水不仅会变,还会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呢。
1.学生朗读第四段,再汇报:水都做过哪些事?(用文中句子回答)理解:温和
暴躁。
2.联想:水还做过那些好事?那些坏事?
3.出示课件:理解“灌溉” “淹没” “冲毁”词意 4.人们有什么办法管住水呢? 学生汇报:随机出示课件。
①建拦河大坝,可储水、排洪、发电②种树、种草:防止水地流失。【设计意图】:本段生字较多,看图形直观感受,理解词语后在理解本段内容轻而易举了。
(三)回归整体
1.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2.教师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脉络,加深理解。
(四)写字教学 1.读字
2.选难写字共同分析指导“器” “黑”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教师小结,展示写好的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相互学习逐渐长进,提高写字质量。
(五)拓展:读读书中讨论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水在变吗?把看到的画在纸上,并写生几句话,下节课交流。附板书:
我是什么
(水)→ 云 → 雨 → 雹子 → 雪
(升)(落)(打)(飘)
六:【教学反思】: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随机为学生总结出识字方法,为学生积累学法。理解课文时,以多种形式读,促进了学生读得有情有趣,以读代讲,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
第三篇:《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2
12月17日早上,是我们第一协作区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靳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拟人化的科普文章——《我是什么》,听完后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采用了“以文带文”的主题阅读课堂模式。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儿童诗《风》让学生读,并且进行限时记忆。而这正是我们学校本学期要求的课前积累,限时记忆,学生的思维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借助填空的形式,学生进行速记,高效率,效果好。而且,《风》与本课的主题息息相关——同为自然现象。符合“一主两翼”教学的特点,但同时,回顾我自己的教学,也在进行课前积累的尝试,但积累的内容也仅限于词语(反义词、ABB词组等)——因为这对于考试来讲,很实用,对于我自己的备课来讲,很省力。但今天看来,我似乎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积累,不单单是打基础,也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我显然太懒了,以后的课堂上,我将尝试课前积累与课堂有机结合,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的积累穿插进行,使课前积累有实效性。
其次,这节课的最后,以文带文带出了《一滴水的旅行》,又一次重温了水的变化,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学生在课堂读文,先从文中圈,再填短文下面的填空。但很显然,一开始教师语言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不少学生只圈文中词语或者只填下面填空。当然,这是很好解决的,教师语言精准些就好。但由此,我想到刘俊祥老师的'一节课,是以文带文与读写联动的结合课。以前看小说时,书中写,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大约是没有课型的限制,随课而型。抛开课型的限制,刘俊祥老师的课上,交给学生最多的是方法——学习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总结、提炼的方法……靳老师的课上也教给学生了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我自己呢?总怕学生不会,总认为学生听不懂(其实是怕自己讲不懂),种种借口,造就了我课堂上屡屡的填鸭式,屡屡的死记硬背式——此时想来,让人汗颜啊!
最后,说说板书吧!自从有了班班通,似乎对这东西有很强的依赖性,下载资源,修改,真是好用。但这节课上,教师清晰简明的板书,不但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知道了水的几种形态,还清楚了水是如何变化成这几种形态的。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理解、归纳课文。在今后的课堂上,这也是我要学习的。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这节课设计上的出发点,而“主题阅读”教学法是这节课的工具,以读dai讲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还很多,但路要一步步的走,再慢,只要一直行走在学习路上,总会进步的,不是吗?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2.学习书写10个汉字。
3.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4.认识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读生字,认识事物
1.认读“滴、溪”。
(1)出示图片:水滴、小溪。这是什么?谁认识?“滴”和“溪”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偏旁一致,都是“氵”;都与水有关。
(2)课文里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也是“氵”,请你找一找,圈一圈。它们也和水有关吗?
要点:“汽、江河、海洋、灌溉、淹没”等。
(3)偏旁是“氵”的字,都与水有关。但是有些字偏旁虽然不是“氵”,但也和水有关。比如“雨”,你还能找一找带有“雨字头”的字吗?
要点:“雹、雪、雾、露、霜”等。
(4)你能为这些表示水的字再组个词吗?看谁能组得最多。
2.整体认读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板块二朗读课文
1.教读长句。
(1)指导朗读长句: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要点:教师范读,一种没有重音,一种带有重音,让学生辨析哪种朗读更好听;让学生听读,标出老师语气加重的词语“无数、极小极小、一片、飘浮”;学生模仿读。
(2)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变化。你来听,哪些地方的词语被老师重读了?
提示:教师可示范朗读“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等语句;学生听读,标出老师停顿和语气加重的地方;学生模仿读。
2.教读短语连缀式语句。
(1)出示短语:
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谁会读?
要点:词组和词组之间要注意停顿;每个短语中也有重音,例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2)同样是水,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状态就不一样呢?
教师:和池子、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有关;教师可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3)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好听。
提示:教师可用不同方式朗读,让学生辨析。第一种,节奏无变化;第二种,节奏有变化。朗读“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朗读“在江河里奔跑”时语速加快,声音高昂;朗读“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时语调轻快,其中“开大会”舒缓一些。
(4)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节奏该怎么变化呢?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富有节奏感。
提示:读到水做的好事是开心的,骄傲的,读的时候语速是轻快的;做坏事时心情是低落的,语速是缓慢的,声音是低沉的;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板块三迁移运用
1.说说水的变化。
(1)说“我会变”。课文中水发生了几次变化?找一找,水变成了什么?你能把它们都圈出来吗?谁能用“我是水,我会变成……”来把你找到的变化说一说?
提示:“我是水,我会变成汽”等;只要学生能说一个单句即可。
(2)提供句式接着说。水有那么多的变化,请你用“我是水,我会变。有时候,我……;有时候,我……”说一说水的变化。
提示:可以说水形态的变化,比如云、雨、冰雹、雪花等;可以说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比如在池子里睡觉,而在小溪里散步等;可以说水性格的变化,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这一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用句式复述课文。
2.准确运用动词。
(1)出示句子: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小水滴怎么掉下来?小硬球怎么掉下来?小花朵怎么掉下来?
要点:发现动词“落、打、飘”。
(2)同样是从上往下,为什么要说“小水滴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呢?都换成同样的动词行吗?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水滴、硬球、雪花轻重的不同,发现水的形态不同,掉落下来的样子也不相同,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3)请你来填一填。
秋天到来,我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下来了。
突然间下雷雨了,一个个豆儿大的.雨点()在树叶上啪啪的响。
不知道是谁,撒了一把碎纸屑,它们像羽毛一样从空中()下来。
(4)这样的句子,你还会填吗?
一阵狂风吹来,把妈妈晒在衣架上的衣服()了下来。
瀑布从高高的山上,一()千里,非常壮观。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动作词表示从上而下的动作。
板块四结构分类,学写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
(1)生观察字形结构,尝试归类。
左右结构:极、傍、海、洋、作、给、坏;上下结构:变、带;独体字:片。
(2)生交流左右结构类字的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
2.重点教学:变、带、片。
(1)生观察字形,找关键笔画。
“变”下半部分的“又”要托住上半部分,横撇和捺脚要稳。“带”中间的横钩要舒展,为下半部分留出足够空间,拖住上,盖住下。“片”写好关键笔画“竖撇”,要站稳。其中“变”和“带”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重心要稳。这三个字都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居中。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4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⑴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⑵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⑶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⑴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⑵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5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我由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2,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比如:器。学生说一条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长在家门口。灾。火的头上戴帽子等字,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
3, 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接读等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同形态。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谁还能做什么事 在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
5,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 “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练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对比画面,加深理解。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好事,浇灌田地,饲养小金鱼,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 “急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沉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了不便,冲垮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难。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教学目标。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6
《我是什么》以问题导入,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反复思考总结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主要考虑到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一、略读课文,说出对“我”的第一印象
我们班的学生有的说是魔术师,有的说是水等等。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
我激发学生思考: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朗读
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和课本上的词语是联系不起来的,所以我们要用图片和词语联系起来,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最重要的是落实,多写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7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
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猜出“我”就是水,但是对水的各种形态的变化认识的还不够。特别是“云”,有的同学不明白云是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太少,很多学生都见过水的变化但是说不出来,应教育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8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点、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准备。让后我把课文分为三个版块:生字王国、游乐王国、故事王国。在生字王国中我带着学生复习生字,练习组词,回顾上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第二个版块游乐王国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笔画出描写自己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发言就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中,第二三段是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读出这些句子。学生本身带着角色进入课文,这样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乐意学。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走入文本,学生有兴趣的去学,才能学好文本,掌握知识。理解第二段中的三个动词:打、飘、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个词,我把他们拿出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词和雨、雪、冰雹组合在一起,并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组合?然后,让学生加动作把这几个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课文的第三段,是描写水的存在的的。我让学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开想象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动作朗读,从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动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课文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温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义,在结合水作的好事和坏事中明确人们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办法。最后,在故事王国中,通过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态的变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准确。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一、教学效果:
文章的主线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态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开始,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从“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抓重点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学生们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语调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语调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时语调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二、成功之处:
对比画面,加深理解。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的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暴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淹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来不便,冲毁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害。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教学目标。
三、不足之处: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如,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读等等。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改进措施:
教师的语速还应再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比高年级的学生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本堂课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0
《我是什么》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一、成功之处
1. 谜语导课激发兴趣。采用了有关天气的谜语进行导课,迅速引出对新知的.学习。
2.字词教学自主扎实。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3.整体感知方法得当。采用关键词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细读文本灵活多样。第一、二自然段时,我选取三个表现水的形态变化的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辨析形近字。这些做法能够巧妙地化解本节课教学难点。
5.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板书设计独特新颖。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不但用贴图展示了水的六种变化后形态,还用四个字卡展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二、不足之处
1.识字教学没注意到与形近字区别教学,对于说话训练还不够到位。
2.朗读指导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再凝练。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1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水,是人们生活中天天离不开的东西。云、雨、雪等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我们很少把水和他们联系起来,琢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
课堂一开始,我便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谜底(雨、雪、云、雹)紧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谜底时同时出示它们的图片,直观形象地将水的不同形态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很快认识了这四样自然景物。同时在认识“雹”时,随机教学生字,通过字音、字义,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个生字。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本堂课中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我让他们圈出“我”会变成什么;用“_____”划出“我”是怎么变成汽,又是怎么变成云的;用“▲”标出表示雨、雹、雪动作的词语,等等。教会学生采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做标记,这是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扎实,而且形式多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
第一部分“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自己读句子,读懂后,看着示意图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我是怎么变成汽,又是怎么从汽变成云的。把课文的语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第二部分云变成雨落下来、变成雹子打下来、到了冬天变成雪花飘下来,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落、打、飘”的用法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能否换一换,并说出不能换的理由,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朗读指导,读好这三个动词的轻重变化,进而读好这三句话。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领悟该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速去读好这句话,在不断地摸索、探究后,学生们能把这句话读得抑扬顿挫。
本堂课中的拓展也是一大亮点,在教学“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后,让学生用上“天上的云变幻无穷,有时候______,有时候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练习,学生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在学完1、2两个自然段“我”会变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还能变成什么,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霜、雾、冰、露珠、彩虹等等,足以可见学生的思维之活跃。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将水的变化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上了文字说明,这说明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很好,而且还能延伸至课文。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2
1、重视事物形象,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去感受和体验,能使课堂富于感染力,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颜色、声音、动作等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我安排了观涛、听涛等的欣赏环节,借助视觉和听觉去丰富学生的感受和想象,引导他们形象地体会了大海的欢腾和热闹;在讲解动词使用准确性的教学环节,我在教学课件上为动词设置相应的展现动作,“落”字缓缓下,“打”字硬实地砸下,“飘”字轻柔地回旋而下,配上雨点、雹子、雪花的艺术挂画,给他们讲解“雹子会砸裂西瓜”的生活实例,多种形式地丰富他们对水不同形态的体会,最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动作表演课文,学生最后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到位理解。赞可夫指出:“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到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使阅读过程与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连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课文沟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
2、低年级的课堂应该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不应该单纯地、过细地分析课文,注意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适当穿插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如我可插图讲解“灌溉”的词语意思,相机进行情境识字的教学,认识反义词,参照课文句型造句,分析课文后重视集体感悟式的朗读,等等……
3、学习任务过于细化,同时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过多,我应该把问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根据问题思考。我要充分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思考空间,注意明确学习任务并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完整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重视他们学习的独特体验,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提问,如淡化预设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开展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理解和阅读中激活思维和发现,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
4、我的语文基本功需要不断地训练和提升。如制作教学课件方面,我可以做得更多元化,可以借助动画和声音展现流水的不同动态,让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充分感受课文,更好地进行朗读感悟。如我对字句方面的把握还不够投入和准确到位,我范读水做坏事的.句子时不应该重读以突出水的破坏力,应该读出水的惭愧和后悔;融入角色是为了体会人物的心情,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表达和积淀,我要正确把握好课文的正确解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发展学生。
5、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备课时,我要更重视备教材、备学生,巧妙地利用学生生活中已生成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形象地理解课文。如我可以通过借助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感受“落”、“打”、“飘”。语文即是生活,我要善于发现、思考和积累生活中的各种灵感和知识,丰富我课堂中的人文底蕴,我们的心一直在路上。我很高兴这次教学能用上自己云南、上海旅行时的照片和见闻,更深入的讲解水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6、要充分把握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明确语文教学需要一张一弛,适当将学习的**安排在课堂的后部分,积极探索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多使用奖励小红花等的激励机制,活跃课堂气氛。
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作用,但是先出示图片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水的作用,学生受图片的导向影响,思路受局限打不开了,讨论也不如预设的热烈。我深深感受到教学资源也需要有序地利用,才能充分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3
《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外,通过课上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小谜语导入,导入的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然后,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谜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问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深处。自读课文后,抛出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同时。面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鼓励表扬,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
3、授课中我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整体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没有对随文识字进行落实。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只将词语较多的一个段落进行了出示和识记,开头的3个生字由于不是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单独出示让学生识记,显得过于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课外延伸。
在处理“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水,让水给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问题提出后,很多孩子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水的相关资料,然后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人们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来防洪、发电、航运等。这样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能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环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好课文,落实好随文识字。导入后检查学习困难的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有困难的词语并及时板书,识记。再把这些词语带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牢牢记住这些生字。今后要做好课前预设,提前布置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和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的任务。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4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气、云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为人类做什么”为题写一篇日记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节课的体会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一、对结尾一段的处理不够好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应该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录象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的技巧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可以说出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然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钓鱼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课文《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课文《学棋》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语文教学反思15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我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在导入时,我特意说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
二、紧扣主线,朗读感悟
学习课件时,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不同形态,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朝霞与晚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我说大语文教学
我说“大语文教育”
安化县清塘铺镇中学
邮编413524 刘盈庭
为育人而教书,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认识了的老问题,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并非如此。常有的情景是:为考试而教语文,更是为升学而教语文,跟着考试升学的“指挥棒”走,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这样语文教学之路就越走越窄,老师越来越厌教,学生越来越厌学,也就是说学生不满意、老师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同时与我们的育人宗旨也背道而驰,原因何在?人们往往对教材、教法议论得较多、研究得颇多,而很少从思想观念上去找原因,因此我觉得只有开拓语文教学的范畴,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语文教学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一、“大语文教育”的特点
所谓大语文教育,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教学内容注意到生活化、实用化、现代化。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密切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生活的名篇时文作为课文。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致女儿的信》一文,就告诉学生一个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很切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实际,加上文中的主人公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因此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如我校运动会期间要求学生写通讯报道,组织他们编写“校运特刊”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知道,为了对付考试,现在普遍是一种应试教育。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这时语文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就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它既是一种能力,就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复领悟、揣摩、训练才能形成,正如游泳不跳进水里反复练习就学不会一样。一夜可以成为富翁,一夜不能造就高尚,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成为个人素质的。
(三)“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一切人类文化成果的载体,教语文必然要与教学做人、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也即语文教育的内容必然贯穿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语文教育本身虽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然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树立一种科学的、正确的观念,总比掌握一种具体的方法显得更重要。一旦我们的观念科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运用将会更自觉、更清醒、更有效。
二、落实“大语文教育”势在必行。
“大语文教育”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对“语文”的内涵,叶圣陶多次作过说明:“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做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对语言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了。那么,语文教学就当然不应该只教书面语言,还应去接触口头语言;不能只教课本上语言,还应教课本外的语言;更不能只教语文课本上的语言,还应涉及其它;万万不能只教语言的外壳“字词句语修逻”,更应去教语言内涵。同样,语文的性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学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的必要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工具性是其主要特性,另外还带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同时应接受思想教育、精神陶冶,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知识,而这种教学效果只有“大语文教育”才能达到。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很多年来,语文教学界的优秀教师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为我们开创了一条崭新的语文教学之路。魏书生所以能在语文教育的园地里获得硕果,就是因为他早在多年前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作为语文老师,他在课堂上大讲科技革命、知识爆炸,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了他们求知的兴趣;他把数理化课本上的一些章节作说明文来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认识了语文的工具性,使他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从而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语文。笔者深受启迪,在此想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以抛砖引玉。
三、落实“大语文教育”的几种构想 ⒈拓展课堂,走近生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学校教学。我们给了学生多少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书看报呢?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机会认真地去读几部文学名著呢?每学期我们开展了多少辩论、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呢?又曾几何时我们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学习于生活呢?我们的教学常局限很小的圈子,施行的是封闭式的教学,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解开诸多束缚,拓宽教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近几年来我校举办的校园之声广播站,清涟文学社、演讲会、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大语文教育圈来开发这些环境资源,创建语言运用教学体系。建立大语文教学圈,就是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放到语文课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构成的圈化的语文能力训练驿站,把语文技能放到这条驿道上,一站一站地滚动训练,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编写刊物,搞社会调查,写影视评论,作读书心得交流,组织朗诵演讲比赛,这些虽是“传统”方法,但只要教师脚踏实地认真组织、指导,切实有序地作为语文教学常规去做,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语文教育中开设了“五分钟演讲”课和班会感悟课,每周确有感触者自愿写一篇“班会感悟”,且效果不错,这样做的目的正在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课堂可谓大矣!熔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为一炉!
其实生活中孕育着教学,教学中也体现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组织去廖家坪瞻仰革命烈士的活动,组织为特困学生献爱心的活动,学生平时制作玩具的事情等等,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又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宁添一座坟,不添一口人”等等,这一类不规范用语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家庭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
2、学科渗透,注重整体。
作为语文课本的主体是课文,其内容也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又必须运用科学的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联系就显而易见。再者,我们虽反对狭隘的应试教育,但并不要谈试色变,我认为现在的考试试题越来越突出整体文化观,重视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语文试卷中会考到数学、生物、化学、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政治、历史试卷中又会出现要用古文词法、句法去诠释才能理解掌握其含义进而展开分析的题目;语文学科在数理化以及其它学科中的渗透也十分明显。据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地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训练,掌握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最近班上举行了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活动,有同学问成绩一直名列年级榜首的同学:你各门功课都这么好,你哪来这么多时间呢?那同学回答道:我常常在读地理课本时,注意思考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明的合理性,甚至遇到一些特殊的标点,如冒号、问号等,我还会去考虑其使用的正确性。一份时间学习两门功课,这就是优秀生的学习诀窍,而且这样做也符合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既是工具就得充分合理地去使用。
3、注重立体化,突出综合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多方面多侧面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听、说、读、写;从大的体系来说又分语知、阅读、写作,从大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重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进行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课要上得立体化,这也是一种“大语文教育”的构思。
熔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角度多,侧面多,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的课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的语文教学天地中,“大语文教育”确实会是一条越走越宽、越走越灿烂的道路。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苗圃地,精心浇种,以校园为育林场,勤心修剪,以家庭为转移站,小心呵护,以社会为大山林,倾心培植,促成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内化,智力的开发。有了“大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从无效中解脱出来,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我们也会不再发出“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的感叹,并取而代之以对学生由衷的赞赏。
第五篇: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对这个历史故事,同学们通过看电视、看书,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因此,我想能不能突破以前的常规教学,尝试一下新的教学方法呢?新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在苦苦思考的时候,我突发灵感,既然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我何不尝试采用“自学——质疑——解释”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呢,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上课的前几天,我让学生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准备了大量的有关历史资料,大家都磨拳擦掌,心怀期待。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那高昂的精神,我心中有了一种成功的预期。开始上课了,我请学生在自学课文之后,开始质疑,一个学生提出:“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请鲁肃帮忙?”面对学生的发问,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只是淡淡地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吧!请你们再仔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争,有的说:“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向他借船,他不会对周瑜说”。有的同学说:“因为诸葛亮与鲁肃的私人交情很深,关系很好,所以鲁肃同意帮他的忙”。也有的同学说:“可能因为鲁肃看不惯周瑜的心胸狭窄,有意想让诸葛亮胜过周瑜,所以答应帮诸葛亮的忙”。听着学生的回答,我心中暗暗高兴,说明了同学们的确认真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时,语文课代表说:“从书中所描写的鲁肃回去以后,果然不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我觉得鲁肃的确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诸葛亮正是看准了鲁肃的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回答的真精彩”!我不禁拍手叫好,同时也为自己诱导成功感到无比高兴。就在这时,班上的“调皮大王”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说:“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你想,周瑜那么信任他,但他为了帮助诸葛亮而背叛周瑜,这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我真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措手不及。他这一问引得班上的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是呀,是呀,鲁肃这样做,难道不是在背叛周瑜了吗?可见,鲁肃是个叛徒!面对这样聪明善思的学生,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作为老师,我感到欣慰,可见他们已经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呀?但这个尖锐深刻的问题,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我当时随意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为人处事的立场。怎么办?我想了想对同学们说:“老师为你们能动脑筋想问题而由衷的高兴,那么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让我们学完全文再来分辨鲁肃的为人吧!” 下课后,我针对学生的提问,向其他老师请教,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的教学柳暗花明。继续学习课文时,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知人善用,能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限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想置他于死地。我提出了“诸葛亮与周瑜,你喜欢谁,为什么?”的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诸葛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还说出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不喜欢周瑜的理由。我趁热打铁接着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大敌当前,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是多么需要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军事家啊,但是,周瑜却为了妒忌他的才干,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你们难道忍心看着他死吗?”同学们又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忍心”。于是,我又
对同学们说:“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你又怎样做呢?”接着同学们纷纷谈了鲁肃私下帮助诸葛亮的观点,有的说:“鲁肃和诸葛亮一样,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有的说:“我认为鲁肃不但忠厚老实,而且还富有正义感”。至此,我引导学生就上一节课“调皮大王”提出的那个尖锐问题做了如下总结:“周瑜眼里容不得别人,妒忌心很强,而诸葛亮才智过人,心胸宽广,令人敬佩,鲁肃明辩是非,顾全大局,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值得学习、应该学习的。”又一节课在同学们激情飞扬的表演中结束了。
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表示,这样的历史课是吸引人的,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鲁肃的忠厚守信。我们喜欢这样的历史故事。
通过教《草船借箭》我感受到,这不仅仅是课堂形式的改革,而是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新课改精神的内在要求,在这堂课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疑,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