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的胜利》读后感
书名:《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Smarter,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作者: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
作者简介: 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并为《纽约时报》的博客Economix撰写过大量有关此类主题的文章。
正文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早在2005年,城市人口就已达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市,而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城市中生活了。据联合国人居署估计,到2030年,全球81亿人口当中将有50亿居住在城市当中。届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城市化也不例外,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环境恶化、人口膨胀、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等等。
《城市的胜利》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于2011年推出的新作,这本书在美国经济学界与城市研究领域引发了热烈与持久的讨论。在书中,格莱泽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与震撼性的观点,势必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带来诸多启示。
人们对于城市的看法总是充满矛盾的,我们队城市的体验也是一样:复杂的城市环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机会,同时还有压力和危险。对于这个问题,格莱泽是个理性乐观派。在他笔下,城市生活的种种好处意味着一种更富足、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在他看来,与低密度的郊区生活相比较,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一方面有利于通过交流沟通多元化而促进创新与发展(城市放大了人类的力量),并从这两方面同时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格莱泽对城市最大的信心,就在于相信城市对人类智慧的激发与聚合作用。人类的思想来自彼此的影响、启发,甚至辩难。城市作为浓缩的空间,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挤压得更近,这种密集性非常有利于思想的创造。开篇中,他以三个城市为例:古希腊时代的雅典、印度高速发展的班加罗尔与美国的硅谷。这是三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城市,但它们的繁荣兴盛都得益于那种智力上的启发与合作,因此也才有了雅典的哲学家、班加罗尔的工程师与硅谷的技术奇迹。
城市意味着更高的人口密度,意味着繁荣的商业,于是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容置疑的。关于城市的崛起,格莱泽在书中以班加罗尔为例,描述了城市崛起的过程。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们造就了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吸引了更多的印度青年,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过上更好更优质的生活。高素质的人才往往都喜欢聚集在一起,通常情况下,大城市就成立他们的聚集点。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无一例外的分布在繁荣发展的大城市,同时这些企业也促进着它们所在城市的发展,为这个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也是城市的优势所在。而对于这些企业,如果在小城市,也难以聘请到足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关于我自己毕业之后所期望的就业以及生活的地方,我所期望的自然也是一些大城市。大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提供更方便、更高质量的生活。
但是目前,西方的城市发展与我们有所不同,相对于全中国的城镇化,很多老一点的城市,如底特律、匹茨堡,正处于伤心的衰落之中。这些城市反而处在一种郊区化的发展之中,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污染、交通等,使得有经济条件的人群渐渐的向郊区迁移,市中心反而成为了贫困人群的聚居地。同时过往的商路迁移,产业格局发生变动,这些城市挤满了低教育水平的居民,难以应对经济转型。在书中,格莱泽描述了底特律的衰落。之前大量兴建的住宅,如今却都几乎空无一人。“空旷的空间让人产生了“这里是一座鬼城”的感觉,底特律上空的亡灵正在为这座曾经的美国第四大城市所面临的困境唏嘘不已。”
格莱泽指出,城市的核心绝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其中的居民。是人群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如果居民都没有了,何来城市呢?。聪明勤奋的居民构筑了欣欣向荣的城市,维持着城市的发展,这不是一条由建筑组成的好看的天际线能替代的。
除了忽略人而对建设狂热,格莱泽还批判了很多对于城市的偏见。例如关于贫民窟的问题。
柏拉图在2,500年前说过:“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它的规模有多小,其实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则是富人的城市。”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每座城市都存在着贫困人口聚居区,西方称之为贫民窟,在中国我们一般称之为棚户区。贫民窟的好处已经被很多经济学者提及,格莱泽以里约热内卢为例,指出尽管贫民窟有着健康、治安等严重的问题,却给其中的居民带来了比巴西农村更好的生活,也给很多居民提供了社会结构上升的阶梯。我们有限制迁徙的习惯,也对贫民窟有着不同的政策。但是城市的吸引力还是自动引来一波波进城打工的人群,也确实提供了他们在老家难以获取的工资。
此外,面对城市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格莱泽乐观面对,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法。
城市的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微城市带来了大量的人口,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困,拥堵等问题。由于人口的聚集过快,儿城市的空间有限,同时发展速度未能赶上人口的增长,从而引发了一些列问题。
对城市的贫困问题,他认为城市的贫困并不是什么坏事,在某些方面反而是一座城市成功的标志。对我们以往的认知而言,这种观点自然是一种挑战。他认为,城市正是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贫困人口,接着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最终目送着他们走向成功,然后又开始迎接下一批贫困人口的到来。国家的政策是要帮助穷人,而非贫困地区。你仔细琢磨这些观点之后,会发现它们很有道理。想想中国的打工大潮就会明白。因此,要真正消灭贫困,出路还是在城市的发展上。
对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格莱泽以新加坡和伦敦为例提出了对策。1975年,新加坡向在中心城区驾车者征收交通拥堵费,使这座城市成功消灭了交通拥堵。2003年,伦敦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也导致了交通流量的大幅度下降。
对城市的建设、拆迁、保护等问题,格莱泽同样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立体发展、向高空拓展,是城市重要的资本之一。如果旧城保护政策过于严苛,那不但会造成高房价,而且还使得城市只能在平面上扩张,从而加剧各种交通问题。未来,人们应该居住在“围绕着电梯修建”的密集城市里,而非居住在“围绕着汽车修建”的平面扩展地区(现在的美式生活)。尤其是中国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能够采取前一种生活方式,那对全球环境与资源来说将是一大福音。
书的结尾和开篇一样,以三座城市为例。意大利的米兰不仅仅是生产服装和提包的地方,已经变成了消费的圣地,充满了活力、时尚与快乐,是城市成功蜕变的一个绝佳例子。加拿大的温哥华不但有着优秀的城市规划,更重要的是,其合理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对迪拜,格莱泽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迪拜好大喜功,应该脚踏实地,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只着眼于商业上的哗众取宠。
这本是写的简洁清脆,一点也不枯燥。并不是满篇的理论,而是列举了例子,比如各个大城市繁荣或者取得成功的优势,比如东京、纽约和新加坡成功的经验;比如失败的城市以及其原因,如底特律。
《城市的胜利》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城市生活的诸多误解。读者或许并不同意格莱泽提出的所有观点,但是通过他的观点,作者并会在意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的问题。我被作者对于城市问题的的乐观态度所感动,我相信城市终会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城市终会走向胜利。
第二篇:城市的胜利 读后感
《城市的胜利》读后感
——人的胜利才是城市的胜利
学号 2014301610348
姓名 陈璐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城市的胜利》读后感
——人的胜利才是城市的胜利
姓名 陈璐
学号 2014301610348
上一次的读书笔记,我写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一次,我读了《城市的胜利》——一本同样在探讨大城市的特征与规划的书。有趣的是,这两本书既有同样的犀利和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又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读这两本书,在对比中结合实际生活的经验,带给我许多感触。
比如两者对摩天大楼的态度,就十分不同。格莱泽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摩天大楼的好处,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它强调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只有具有多样性的城市社区才是有活力的,城市应该分解成高效的、尺度适宜的社区单位,通过这种社区单位使市民能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格莱泽在书中指出了雅各布斯观点的缺陷,他还这样转述雅各布斯的观点:“她(雅各布斯)清醒地认识到,某些为城市振兴所付出的努力——用独立于周围街道的高楼大厦取代功能完善的社区——是非常愚蠢的。”格莱泽认为,雅各布斯的问题是她非常清楚低层社区住宅的好处,但似乎没看到高层住宅同样具备一些优点,“曼哈顿的高层建筑社区并非特别的枯燥乏味,只要它们的底层有足够多的人流,高层社区也可以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商店和餐厅”。他认为城市不应该被涂上一层琥珀,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更新、更高和更好的建筑。摩天大楼——为城市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大量地增加建筑面积提供了可能。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格莱泽的观点,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让我想起了读过的一本科幻小说,阿道夫阿西莫夫的《裸阳》。在这本小说里,构建了一个全部由摩天大楼组成的未来城市。超高层的建筑在空中由构筑物联通,形成了立体的多层城市。看了《城市的胜利》,我不禁畅想未来,在土地资源越发紧缺的城市发展中,也许越建越高的摩天大楼正是一种效率极高的解决办法。
“保护一座城市就需要拆除其中的一部分。”这个观点让我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想起了我们引起巨大舆论**的“拆主教”事件。我们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认为高层建筑阻挡了城市视线,破坏了景观,但是我们限制城市建筑高度又反对一味地向外扩张的“摊大饼”现象。他认为城市不应该被涂上一层琥珀,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更新、更高和更好的建筑。摩天大楼——为城市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大量地增加建筑面积提供了可能。事实证明,主教拆掉,的确使得东湖沿线的风景变得更和谐。但是每当我路过主教的工地,看着优美的天际线时,也在思考,为了东湖景区的优美,造成这样巨大的浪费和师生生活工作的不便真的值得吗?
总体来说,我很赞同格莱泽对城市的许多称赞。在人口飞速增长,资源消耗极大的今天,大城市无疑是人类为自己生存想出的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发明。
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之中。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估计,到 2030 年,全球的 81 亿人口当中将有 50 亿居住在城市中。届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 3 亿左右的农民进城。未来的 20 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环境恶化、人口膨胀、房价高涨……人们开始憧憬环境优美的田园,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批判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人们开始远离城市搬到环境相对美好的郊区。然而,《城市的胜利》一书则阐述了一个相对不同的观点。作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者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城市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格莱泽在第一章就为我们讲述了班加罗尔的成功,这座印度的新兴城市,通过发展教育以及让聪明人聚集,使得它在全球化浪潮中脱颖而出。格莱泽认为在城市生活的好处,是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城市是人员与公司之间物理距离的消失,它们代表了接近性、人口密度和亲近性。”是城市培育了文明,推动了创新。
通常为了与繁忙的城市生活做对比,人们常常提起卢梭的《瓦尔登湖》所描绘出的那个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我也曾在小时候读过卢梭的《瓦尔登湖》,曾经非常向往书中所写的生活。但是当我长大成人,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原因很简单,城市里才有大量的机会和年轻人奋斗拼搏的平台。
格莱泽从另一种角度解构了卢梭的瓦尔登湖的生活,认为“城市生活远比绿草如茵的生活更加有利于环境”,打破了人们的田园梦幻。我也曾经读过《瓦尔登湖》,对于卢梭所描述的那种隐士的生活有着满怀的憧憬,向往在寂静的自然环境中,感受自然之美,过着孤独简单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十分美好,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却有着巨大的不足之处。经过调查研究,格莱泽发现,美国的碳排放有 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标准的郊区家庭比城市家庭每年多排放 6吨二氧化碳,其中包括 4400 磅的取暖排放和 1800 磅的电力排放。而私家车作为最大的排放源,与人口密度成反比。以波士顿地区为例,仅开车这一项,城市家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区家庭来就要少 6700 磅。从这里可以看出, 生活在郊区会造成更大的环境的污染, 而生活在城市之中则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有许多观念是反直觉的,颠覆了我许多固有的认知,比如格莱泽认为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贫民窟体现了城市的巨大优势。他在文中写道:“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并非是城市让人们变得更加贫困,而是城利用将会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进入大城市的人口的贫困率高于常驻人口的贫困率,这表明城市居民的财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幅度地增加。”这与人们对贫民窟印象相悖,人们认为贫民窟总与贫穷、肮脏、疾病息息相关。但在他看来,贫民窟的生活要好于贫困农村里单调乏味的生活,城市不仅提供了农村里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和娱乐设施,同时给他们提供了机遇,使得他们能有机会成为城市中佼佼者,为人们津津乐道。就像盐湖城聚居了大量的摩门教徒,伦敦集结了大批银行家,巴 西里约热内卢集结了大量贫民,皆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穷人没有快速致富的方法,城市所提供的广阔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给了他们谋生乃至改变命运的舞台。巴西贫民窟虽令人望而生畏,但比起巴西东北部的乡村,却孕育了梦想和希望。不能因为穷人的涌入给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带来负担就限制穷人的自由迁移,也不应该人为地降低城市的贫穷率,这只会导致更多更穷的人涌入城市。
以尼日利亚的首都拉各斯为例,它经常被描述成一个极端贫苦之地。但实际上,拉各斯的贫困率在按照这座城市较高的物价水平进行调整之后,仍然不到尼日利亚农村的一半。大约 3/4 的拉各斯居民可以喝上安全的饮用水,而尼日利亚任何其他地区的比例通常不足30%。因此,“城市是风力强劲的旋风,它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它给一些人带来了财富,也给另外一些人带来了痛苦。城市给人带来的可能是一颗子弹,但它也提供了一个让人过上更加富裕、健康与快乐生活的机会。”
近年来,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就北京城市发展而言,“摊大饼”现象愈演愈烈,房价居高不下。在《城市的胜利》中,作者认为由于政府严格的区域规划限制了摩天大楼的发展,供需关系的失衡,抬高了市区的房价。如何让市民能够居者有其屋,不让他们每天奔波在郊区连接城市的通勤道路上,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共同课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题。格莱泽给出了他的建议———放开限制,建造更多的摩天大楼。格莱泽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摩天大楼的好处,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读过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它强调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只有具有多样性的城市社区才是有活力的,城市应该分解成高效的、尺度适宜的社区单位,通过这种社区单位使市民能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纵观全书,作者的主旨十分清晰,那就是对城市这一“人类最伟大发明”的由衷赞颂。《城市的胜利》虽然仍有些观点于我而言不太赞同,但是使得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看法。同时,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城市的胜利》中所说的“城市不等于建筑,等于居民”,这种将“城市中的居民”放在第一位的立场,有别于其他一些左右逢源的著作。城市是人的聚集而不是建筑物或设施的聚集。改变一个城市的兴衰命运,关键在于改善城市居民的命运,这对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更具有启发意义。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印度、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众多、空间格局尚不确定,它们选择汽车城市还是集约的立体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于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人类共同的命运。“城市不等于城市的建筑,而是城市中的人。”
尽管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但格莱泽的着眼点始终是人。《城市的胜利》一书在罗列城市优点时虽然充满了经济学家“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取向,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格莱泽在为城市大唱赞歌,不如说是在鞭策我们重视城市的管理以发挥城市的优势;看似在对比农村和城市的优劣,却时时在提醒人们要把人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城市规划必须以人为第一位考虑因素。这是《城市的胜利》最核心的观念,所以,解决交通拥堵应该为了城市中的人,保护古建筑应该为了城市中的人,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也是为了城市中的人。当前中国城市的规模如此巨大,改变如此迅速,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必然有消极面,比如说严重污染、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等等,避免这些消极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城市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将表面的光鲜摆在人的需求之上。他们忽略了一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作业
点: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基础设施只有在为市民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中国目前处在高速城市化起飞阶段,在城市发展方面的投资规模相当大。城市规划者必须时刻牢记的是,城市的存在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们为城市服务。城市发展的核心必须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的发展,而不是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留下功绩。
第三篇:抗战胜利读后感
《英雄杨靖宇》读后感
今天,我闲来无事,便翻开了一本少儿读物,当读完了《英雄杨靖宇》这篇文章后,我不禁大为震憾,我实在是佩服他顽强的偏偏和爱国的热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前赴后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我突然又想到了放牛娃王二小和坚贞不屈的雨来,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抗日英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勇敢坚强?当然是强烈的爱国之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中华儿女没有屈服,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战斗。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红岩》读后感
我阅读了《红岩》这本书,它带领我重温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辉煌路程。
文中的主人公——江姐,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面对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誓死不肯透露共产党的秘密,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面对江姐,国民党只能给她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无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懂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勇敢去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鬼子来“扫荡”了,雨来自己在家中读书,交通员李大叔忽然跑了过来,藏到缸下地洞里,鬼子没有找到李大叔,便把雨来绑了起来。鬼子拿糖让雨来吃,雨来没有吃,鬼子又问雨来,但雨来仍然说没看见,鬼子又扭雨来的耳朵,向两边拉,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但雨来始终说没看见,气得鬼子说::“拉出去,枪毙!”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枪声,便哭了起来。忽然,河面上露出了雨来的小脑袋。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从水底游到远处了。
《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感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以前文章—《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
文章中,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妄想从赵一曼口中得知抗日联军所在地,但是赵一曼镇定自诺,宁死不屈。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牺牲是年近三十一岁。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他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她的一句话让我不难忘却,她说:“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多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这种浩然真气永远震撼着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读《英雄故事》感想
清明时节雨风风,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的节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英雄人物故事的书。上面记载着董存瑞、邱少云、雷锋、刘胡兰等等英雄人物事迹。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人。
读了英雄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尊严,前仆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这些英雄们,我怎能不肃然起敬?我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告慰英烈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懂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爱祖国,要发奋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请想信我们吧!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小英雄雨来》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则抗日小故事,课文写了雨来掩护革命战士并且与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
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文中“把鬼子领进地雷阵”“巧计护送八路军”“夜送鸡毛信”使我深受感动。年纪幼小的雨来可以为了国家,人民冒着死的危险,他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小雨来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虽然雨来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但是他能认真发奋读书,雨来勤奋学习是为了精忠报国,我们发奋学习也是为了报效祖国,我要向雨来那样,更加发奋努力,不妄费了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建设伟大的祖国。
雨来,你的事迹如石上的刻字,永远铭记与人民心中。
《抗日英雄小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一本书《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写了许多抗日英雄故事,英雄李林.狼牙山五壮士.和死都不倒下的古鸿昌等,他们都是为了我们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让我深受感动。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赵一曼和王朴。赵一曼多次受到敌人残酷的拷打,但她却不吭一声,宁死不屈。在走向刑场还大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而王朴和老百姓也非常坚强,誓死也不说八路军的枪支弹药。
我想,我们现在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当年的英雄气概,让日本人不敢小看我们,让全世界人都对我们都刮目相看。
《抗日英雄王二小》读后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每当响起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人们心中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回顾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1941 年 9 月 16 日,日本鬼子又一次沿着山沟扫荡,在他们迷路的时候,抓住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让他带路,王二小毫不畏惧,巧妙的与鬼子周旋,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也被鬼子活活的摔死在了大山的深处,他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堤,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读完了这篇作品,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学习王二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当逃兵,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们更要学习王二小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吵架、闹矛盾,影响班级的荣誉,给班级抹黑。
《抗日英雄杨靖宇》读后感
本学期里我们学了许多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将军杨靖宇。
当我看到杨靖宇和剩下的几十名战士忍受着饥寒疲劳和疲惫,与敌人奋战,后来其他战士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最后,杨靖宇被 100 多名敌人包围时,还打死了 20 多名敌人,后来他还是牺牲了,将军死后,经日军解刨,发现他胃里全是树皮和野草,没有一粒粮食。我难以想象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它们咽下,是如何支撑着自己高大的身躯,是如何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的,我心中的敬意犹然而生。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杨靖宇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要像将军那样坚持不懈,顽强拼搏,长大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抗日战争与民主精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抗日战争与民主精神》这本书。这本书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第一部分写了民族危难,主要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第二部分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为重,在领导和组织全民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写了全民抗战,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敌入侵进行全民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第四部分写了爱我中华,继承传统,为振兴中环而努力奋斗。
这本书让我们不忘历史、牢记革命传统、珍惜美好生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而努力奋斗。
《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感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涌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爱国事迹让我们深深感动。
我在课本上看到一篇课文——《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心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文章中,赵一曼担任东北看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团委员。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妄想从赵一曼口中得知抗联所在地,但赵一曼镇定自若,宁死不屈。敌人暴跳如雷,赵一曼忍受一次又一次的酷刑的璀璨,她的右膀被砍断,被带上几公斤重的铁镣,但他却不曾屈服和动摇。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离开了我们,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经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巍峨.险峻是山的个性,澎湃娴静是水的个性,坚强无谓是中国人的个性!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爱国豪情在我们的心中如彩虹绚丽,永远.永远······
《不忘历史》读后感
2005年8月15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6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依靠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武装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继续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短短几个月,东山省全部沦陷。不屈的中国共产党说过这么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就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充分的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洗耳恭听祖国的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只有发愤学习,努力拼搏,才能振兴中华。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感受很深。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拖住敌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这五位壮士上了狼牙山的顶峰,最后壮烈牺牲。他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了新中国能早日解放,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人民的富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恶魔弯腰,这种精神,不就是我们需要的吗?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您深深的爱,努力学习,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意志如钢铁一样坚韧,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让祖国的锦绣河山更加绚丽多彩,让华夏灿烂的历史再铸新的辉煌。
《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里面有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将军,有倔强的小红军,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场场电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可最让我感动的,也最能表达每个爱国中华儿女真挚情感的,应是吉鸿昌的“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吉鸿昌的爱国故事流芳百世。反驳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歧视,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不是支那人!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起,就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来努力,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而骄傲,我永远为中国骄傲。
《抗日战争》有感
1931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攻击,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于是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接着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还有黑龙江,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占领,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抗日英雄,比如说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他们在战斗中牺牲,却永远留在中华人民的心中。抗日小英雄也不少,王二小、张嘎、雨来„„他们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许多国家被中国人民的坚持、顽强和努力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前来支援,中国终于胜利了!坚持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努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顽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团结就是力量,邪恶打不过正义!
《神圣抗战》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神圣抗战》这本书,他讲述了日本侵略我国领土,敌我之间各方面,各个战场的基本情况,集中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正义性。歌颂了先烈们为祖国和人民英勇抗日的丰功伟绩,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万恶的法西斯强盗,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
在书中,日寇在他所到之处对我国同胞经行了血腥的屠杀,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等。经学者的调查论证,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达3500万人,我觉得日寇实在是太残忍了。有的把我们的同胞活埋,有的把他们用刺刀刺死,还有的把俘虏来的同胞当靶子来射击。日本侵略者犯了永远不可能饶恕的罪行。
经过八年的抗战,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七十年过去了,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一定不能忘却哪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啊!
《伟大的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读后感
知道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今天,我们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纪念那场伟大胜利,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启发,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顿时血肉横飞,尸体遍地。日寇先用机枪密集扫射,再用刺刀捅死伤者,最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以火焚烧。
70周年过去了,我们回想历史,纪念胜利。同学们,历史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不要再让历史重演,我们应“勿忘国耻”、“刻苦学习”、“振兴中华”、“开创未来”!
《抗日英雄小故事》读后感
放假前,学校推荐了两本好书,其中《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尤其吸引我。书中记载了许多抗日战士的英勇故事,如:巾帼英雄李林、狼牙山五壮士和死也不能倒下的吉鸿昌等,他们都是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解放事业的艰辛和不易。
一件件一桩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想起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那血淋淋的事实,至今还遭到日本当局的抵赖和否认。想到这里,我就义愤填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我们现在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当年英雄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最终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让日本人不小看我们,让全世界人民对我们都刮目相看。
第四篇:抗战胜利10周年读后感[推荐]
《抗战胜利10周年》观后感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三班
李双阳
伴随国庆的钟声敲响,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深深震撼了我。带着激动的心情,在妈妈的陪伴下,我打开电脑重新回味。画面在电脑中缓缓展开,我看到金秋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空中不时飘着一缕白云,柔和的阳光洒落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是那么耀眼;城楼下的国徽闪闪发光;整个天安门城楼沐浴着金黄的阳光,显得十分雄伟。
70响礼炮齐声响起,庆祝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在主持人说出这熟悉的言语后,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目光注视着五星红旗,大声歌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13个徒步方队依次接受检阅。“咚—咚—咚”,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战士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紧接着,30个装备方队缓缓驶来,铁甲锃亮,一枚枚导弹如宝剑出鞘,直指苍穹,展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仰望蓝天,12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雄鹰展翅,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受欺辱的日子,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嘹亮的歌声唱响四方,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中国取得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流血流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换来的。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作为一名学生,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建设者,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城市英雄》读后感
《城市英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市英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英雄》读后感1今天,我无聊至闲,打开电脑,看《城市英雄》这本书,随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城市中,有不少名人和英雄、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们!他(她)们都为我们的祖国、城市奉献了不少。
英雄就是帮助别人大忙的人,城市英雄,就是帮助城市大忙的人,但是我们身边有一些城市英雄,他们、她们都为我们的城市奉献了不少,可是,她们、他们却不被人们尊重,不被我们看好,但是他们、她们却不因为人们不尊重她们、他们看好她们、他们而生气,仍然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我认为,不需要做多么大的事情,只要为城市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
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别人放假是,他在、她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家里开暖气的时候,他们、她们也在工作;在炎热的夏天,她们、他们仍然日夜不停的工作!
其实他们并不是多大名誉的人物,更不是大家羡慕的角色,但是她们做的都是保护城市的事情!
其实她们只是清洁工人,而且,没有人瞧得起他们,可是,她们有着坚定不放弃的精神!虽然清洁工人大家的瞧不起但是这些被人瞧不起的人们又不可缺少。所以我认为清洁工人可以当城市英雄,因为她们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干净,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将会成为一个垃圾堆!
我认为,清洁工人不该是人们瞧不起的人们!
《城市英雄》读后感2武汉是一座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城市,是一座追求高尚境界的城市。
通过阅读《城市英雄——武汉市先模人物事迹材料汇编》一书,我认识了许多英雄:爱民为民,情系百姓,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子的吴天祥;“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徐斌;用亲情为失足少年撑起一片蓝天的“妈妈法官”邱建军;为残疾人群撑起一片蓝天的鲁桂珍;扎根教坛情感育人的桂贤娣;抗洪抢险大英雄王占成等等。他们虽然岗位不同、职务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这些英雄代表了勤劳勇敢、富于进取、敢于奉献的武汉人。我们应该了解他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英名,记住他们的业绩。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了贡献,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使我们的生活少了一些贫困,多了一些富裕;英雄使我们的生活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安宁;英雄使我们的生活少了一些伤心,多了一些快乐。
我们不仅要记住英雄,还应该向英雄学习。我作为一名小学生,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在学校的生活中,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坚持真理,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问题。
《城市英雄》读后感3在电脑网络上,我看见了一篇篇感人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一篇文章,讲述了一名“活雷锋”的感人事迹。
吴天祥,一位有四十多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一团火,4次跳入长江救人;30次无偿献出10000多毫升鲜血;以儿子的身份给7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坚持写民情日记;十几年来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处理信访问题近万件,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他又是一本书,先后30余次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种荣誉称号,人民群众称他是活着的雷锋。
当然,在我们身边也许没有像他们这么平凡又伟大的人物,但也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人:医生、警察、消防队员。在灾难来临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努力过,没有放弃过。他们不杰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人,都是老百姓,但他们都比我们付出的更多,汗流的更多。要想得到好结果,就得磨练。这样,他们会觉得汗水没有白出,努力没有白费。自己坚信做过一些事情是有收获的,是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才是人民真正的英雄。
《城市英雄》读后感4武汉,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城市,是一个追求高尚境界的城市。特别是在近几年里,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了一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的品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读了这本《城市英雄》,我对“妈妈法官”邱建军、交通警察徐斌和优秀教师桂贤娣印象很深,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呢!
no.1“妈妈法官”邱建军
邱建军是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处级审判员,一级法官。自1996年从事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以来,先后审理了各类青少年刑事案件500余起,涉及700余人。帮教成功律到百分之90。300余名少年犯由缓刑走向新生,186名少年犯重返学堂,16名少年犯被大学录取,1人考上研究生,一人缓刑时为救人追认为烈士。
她慈母般的原谅使一个个失足的少年犯从邪路走向新生。就像把一个个歪斜的苗子慢慢扶正。认识她的少年犯都亲切地叫她:“法官妈妈”和“邱妈妈”。
no.2交通警察:徐斌
徐斌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现任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青山大队一中队的副处级中队长。他参警30年,个人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先后荣获“武汉市十大爱民警官”、“武汉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平和、理性、规范永远都是徐斌最大的追求。在站岗时,徐斌以“一时一刻从不懈怠,一招一势从不走样”来要求自己。不管刮风,不管下雨,只要是徐斌值班,他都会尽自己全身的力量做好每一个手势,站好每一班岗。因此,他被群众们亲切的称为:“青山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no.3优秀教师桂贤娣
武汉市钟家村小学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人大代表和党代表、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省市名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桂贤娣。她探索的“情感教育法”,成效明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俗话说:“老师家访,学生遭殃”,为什么呀?当然是因为学生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呗!可桂贤娣这位老师家访不是告状,而是表扬。一些差生偶尔表现好一下,老师就大大表扬这位学生,使一些差生对学习再次充满信心。
桂贤娣为了努力成为人民认可的好教师,她就这样求索着、跋涉着、艰辛着、快乐着,她用爱心感染爱心,用人格影响人格,用心灵照亮心灵,用真情培育真情,用“情感育人”,为孩子们照亮世界,奠基人生。
作为小学生的我,被他们的行动所折服。要知道“英雄”这个词可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英雄,就要用行动来证明!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以他们为榜样,跻身于英雄这个行列!
《城市英雄》读后感5眼看就要开学了,今天上博客看见张老师发的消息,让我们读《城市英雄》,并写篇读后感。《城市英雄》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阳光男孩张义波、舍身为民的谭纪雄、轮椅上的天使董明和带给孤残人士温暖的鲁素珍,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义波从小就失去父母,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后来爷爷去世,只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张义波从小就很懂事,在上大学时,奶奶病倒了,于是张义波每天都要打八份工给奶奶看病,这期间他也不忘学习,一有空闲时间就抓紧时间学习,他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好心人,周围的人都给予帮助,为了回报社会,他成立了一个家教社,为贫困的孩子当家教。
谭纪雄是一名特警,永远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只要是有危险的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上。在一次绑架案中,为了确保人质安全,自己身负重伤,成功救出人质。董明是一名跳水动员员,一次跳水中发生事故,使她终身残疾。她没有颓废,而是是努力自学心理学,去安慰那些与自己一样的`人,还唤醒了两名植物人,她用她的方式让一个又一个的人找回自信,让人们知道灾难不可怕,要坚强自信。鲁素珍是她的爱心去照顾一个个孤残人士,笑脸是她工作的标准,她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被大家称为“孺子牛”。他们都是社会的英雄,在社会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是普通而伟大的英雄。
我十分感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可他们的却做着不普通的事,也许有的人只把这当成自己的工作,可他们已经不再单纯的认为只是一份工作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份责任,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生经历很坎坷和不幸,但是他们却能十分坦然面对不幸,只是认为这是人生对自己的一次考验,要用微笑面对人生,他们还要去帮助与自己一样不幸的人,让那些不幸的人走出人生的阴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去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让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中来。我被他们所感动着,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更加努力。城市英雄,当之无愧,我们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城市英雄》读后感6我读完了《城市英雄》这个长篇小说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武汉是一个英雄十分多的地方,第二个感觉就是英雄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飞檐走壁、武艺出群的那种高手,而是和我们一样的那种有血有肉的人,普通人。
最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群众的儿子、党的儿子吴天祥,他就是一团火4次跳入长江救人,30次无偿献出10000多毫升鲜血,以儿子的身份给7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为无数个陷入绝望的群众,送去希望的火把;他两次跳进窨井、疏通公厕;三十多次义务献血、捐骨髓、钱物帮助他人,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还有一次他正在接待十几位上访群众。这些群众反映的是拆迁问题,情况很复杂。正在这时,地震突然发生了。很快,吴天祥从广播里得知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吴天祥听到广播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献血。当天晚上,电视开始播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灾情。
看到灾情如此严重,吴天祥又坐不住了,琢磨着怎么为抗震救灾做更多的事情。然后,他把老伴、女儿和女婿叫到一起,召开“家庭会议”,研究为灾区捐款。吴天祥带头,拿出自己一个月的退休工资3000多元,作为自己和老伴的捐款。女儿、女婿也马上捐了几千元。随后,吴天祥又打电话给几个直系亲属,动员他们一起捐款。13日上午,吴天祥拿着总计10080元的捐款,交到了武汉市慈善总会。然后他又去深入街道、企业、学校募捐共募集捐款500多万元,并且他干完这些还不算什么,他干完了这些之后又去买机票做一名志愿者前往灾区他在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救了一位因失去9位亲人而轻生的老太太;而且他每救助一人就给那个人一百元到五佰元的救助金。第二个就是舍生忘死保平安特警英雄谭纪雄,他从警10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反恐、处突的公安特警岗位上,忠实地履行了人民警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
他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出色地完成了赴甘藏维稳处突、赴川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经受了严峻考验;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参与处置严重暴力案件、抓捕重大逃犯战斗20余次,参加重大保卫活动300余次,践行了特警使命;他真情爱民,心系百姓,尽心竭力帮助陷于困境的灾区群众,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爱岗敬业,苦练真功,技能超群,成为武汉公安系统的“形象民警”。特别是他在“6.3”劫持人质案过程中的英勇表现,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英雄特警谭纪雄。我实在是太敬佩他们那些人民的英雄真正的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