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的感动
孩子的感动,究竟为谁而来?
——“伪感动”与“真感动”案例反思
“语文”一个让民族展现其魅力的两个字,一种能让人与人之间传输情感、进行交际的工具,一种能让心灵真正净化、升华的催化剂。“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时代的脚步前已唱响了号角。它唤起的是还儿童“真心”“真情”。课堂的改革让“语文”展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含量,还有那情感的深思、碰撞。改革的声音一直在催促我们语文应以情感为依托,以知识为媒介,进行语文的“真教学”,我们在实践着,我们又迷惑了:课堂中神情焕发,小手如林,言语精彩,课后却一脸漠然,那课堂中精神旅游的印记已荡然无存;课堂上声情并茂,书声琅琅,情动于衷,课后却懒于阅读,懒于交流,懒于实践。究竟是什么使得孩子在课堂与课后形成了“两面性”的反差。我们不禁要问—— “孩子的课堂感动,究竟为谁而来?”
课例一:《秋天的怀念》片段
师:作者几岁双腿瘫痪?
生:21岁。
师:是花季,黄金时期。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是你双腿瘫痪后,会有哪些地方不方便?
生:上厕所都不方便,还有如果家住在楼上,没有电梯就上不去了。生: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如果没有人帮他,他将一事无成。下面我们来看一段Flash动画,卜桦的作品《猫》,请大家注意它的音乐和文字,尤其是动画结束时的所出示的一段文字。[出示课件,教师配合背景音乐,来讲述故事情节]费时近5分钟。
师:重复画面的文字“此刻,两只猫心里装满了幸福,准备上路了。更重要的是,小猫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他要做一只勇敢的猫。”[出示课件]看了想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看了哪些片段或是画面,很受感动!
生:我觉得小猫本来很胆小,但后来不怕了,他敢走以前不敢走的独木桥,连阎王都敢打!
生:我觉得猫阎王在将妈妈扔进火炉时,小猫竟弄断了铁栅栏,甚至流血了,被
猫阎王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怕!
生[倪爱雪]:我在看每个片断时,都很感动。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小猫。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也会勇敢地冲上前去,保护我的妈妈!生: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
师:你觉得动画里的小猫跟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我”很像,学会了感悟,由懦弱变得勇敢?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也是在父亲的指点下,由懦弱变勇敢的!师: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老师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学生静静地听着。
读着读着,老师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此时也跟着流泪了,课堂沉浸在怀念之中。
读完后,请学生谈感受。
师: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她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比如你被别人打了,你的母亲会很伤心。
教师和学生继续讨论。
课例二:《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当老师介绍二泉映月的美景后,一下子将话题转到阿炳身上。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
生3: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感情真正地流露了出来。
反思:
语文课堂,因为情感而使它有了生命力。情为孩子的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悟生而心动,但心动并不意味着真正自我认识的提升。它需要的是进一步语言的锤炼,需要进一步自我理解需要的产生。当自我理解需要产生,孩子的感动才能真正应运而生。
课例一:这里仅仅是因为情而产生的感动,是一种外在的“伪感动”,孩子的内心需要不是因为文本的语言而产生的自我理解需要,是由于外在力量的感染。这种感染是“短暂”的,正如电影结束,人的情感也随之结束一样。这仅仅是孩子对外在表象的一种“暂时移情”,缺乏思想意识深处的“真实感”,教者依然站在“自我主人翁”的角色“自我陶醉”,似乎教师的饱含深情,就能带动学生的饱含深情,忽视教者与学者的一个基本关系。“课堂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读者”,答案当然是学生。那既然是学生,我们就应该处理好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关系。教师的阅读是建立在一种自我真正理解上的阅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的阅读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阅读引导。导得过多,显得“牵”,忽视“主体主观作用”;导得少,文本在孩子的眼中缺乏生命力,孩子便在文本中迷失了方向。在这课例子中,教师一开始便饱含深情地朗读,孩子确实“感动”了,但他的内心需要真的是那一行行文字所带给他的感动吗?他们仅仅是因为教师的感动而感动,是一种“情境效应”,导致在后面的阅读中,孩子由于教师先前的感情基调,使得作为一名文本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回到文本理解的唯一性上。
课例二:教者并没有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自我的感情基调所暴露出来,而是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者,利用他们的生活,利用他们的情感基点去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使他们的现实与文本产生连接点。教学中,教者没有放任,他抓住的是一些学生生活经验中没有的东西进行引导阐述,使得学生的情感不因为“陌生”而停滞。在引导中,孩子的自我理解需要产生了,其感
情的真实性也流露了。此时,文本在他们面前已不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真正内心的情感萌发,孩子随着自我情感去进一步追寻文字的生命痕迹,追寻自我情感的落脚点,这就真正形成了“多元化的情感阅读”。
孩子只有在自我情感与文本相结合时,感动才是真正的“感动”。因为它所带动的不是孩子情感的“一瞬间”,而是孩子情感的整体飞跃。我们的课堂需要文本下的“感动”。
第二篇:感动于孩子的爱
今天中午,有老师见我带成人高考的复习资料进教室,觉得很惊讶,甚至觉得荒谬。有人说:“你带这么高深的讲义去一年级讲学,不是大材小用吗?难道你还嫌喊得不够累?”我知道,在他们眼中,一年级的孩子做作业是够麻烦,不但要教,要读题,而且要提醒他们不要讲话。孩子的自制力太差,时常闹不清该做哪儿,在如此手忙脚乱的情况下怎能看书复习,但我想试试。开始做作业了,我强调:“老师读题只读一遍,请把手指在上边认真听好要求。”孩子们前半堂课表现得非常好,正当我得意于孩子们步入正轨之时,他们却很不合作的开始说话以至听不清题目要求。我马上从复习资料中抬起头,失望地问:“你们爱老师吗?”答:“爱”“可是我却觉得你们并不爱老师。”我接着说:“你们看,老师白天要上课,课间要改作业,晚上回家还要备课,看书,不然上课就不知道怎么教你们了。现在老师马上又要考试了,晚上还要熬夜复习,当你们都进入梦乡时老师还在灯光中夜战。老师心疼你们尽量的少布置作业,可是你们心疼老师吗?心疼老师的孩子不会在做作业时说话让老师伤心,不会让老师忙得没时间复习,不会让老师考不好,对吗?”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也许这通俗易懂的谈话感动了这些小家伙,接下来的作业做得很顺利,质量也不错,孩子们和刚入校时比已经进步了很多。在发作业本时我感动地对大家说;“孩子们,老师今天就像过教师节一样开心,因为老师知道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很心疼老师,都很爱老师,我从你们的作业中看出来了。老师更开心的是我的孩子们在长大。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心疼老师的工作会成功,老师的考试也一定会成功。”
让孩子感动总比责备孩子好,有了感动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成功,让我们和孩子的心中每天都保留着一份感动,让我们的教育在感动中渗入孩子的心。
第三篇:让孩子的心感动
让孩子的心感动——《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中谈到“是谁日夜驻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包围着祖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特殊的身份和职责,使他们与孩子的生活在空间上产生了距离。如何消除这距离,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解放军的生活,感受他们内心真实而又崇高的境界,进而从心灵深处激发对解放军的热爱呢?我想,感动来自于心,心灵的沟通就是最好的方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贴近孩子生活的就是最真实的教育。遵循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他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生动的天地。因此,我精心准备了本课教学设计。
我以“心里话”为主线贯穿全课的活动。远在边防线的战士们的生活是孩子们最难体验的,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收集关于“边防战士守卫边防线的事例”,让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对边防战士的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直观的了解。课堂中,让孩子们分小组汇报最感人的资料,将个人的感受,小集体的情感与全班同学交流和分享,在相互的碰撞中感受边防战士的苦与乐。为了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以课文中的插图定格,让孩子们来猜一猜:解放军此时的内心活动,通过猜的形式,感受解放军们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条件苦,看得见,说得出,孩子们也容易了解,然而更难更苦的是解放军们远离亲人远离家乡的精神孤苦呀!
要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孩子在关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因此,我以“在每座城市也驻扎着解放军官兵,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他们吗?在电视新闻里见过他们的身影吗?”这样的过渡语,将孩子们的视野由祖国边疆拉回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立刻想到了刚刚过去的雪灾,是解放军们冲在了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是他们为人民送温暖、保平安。“5.12”大地震中,还是人民的子弟兵冲在最前面„„这些真实的镜头,真实的经历,打动着每个孩子的心。此刻的解放军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孩子用感动的心,道出了千千万万解放军们朴实无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呀!最后,通过视频播放非典中牺牲的女军医李晓红临终前的心里话,将孩子在本节课中所有的情感推向最高潮,那一句朴素的话语令全中国人潸然泪下!
无论是年轻的女军医,还是军中的热血男儿,无论是严守边关的边防战士,还是驻守城市的官兵,他们的心里话汇成了一首动听的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心里话》,此时的歌曲,既是解放军内心世界的动人诠释,更是让每个孩子的内心的感动得到升华。
整堂课,我的情感也是这样一次次地被打动,不知道是我的孩子让我感动,还是那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形象令我感动,总之,我的心和孩子的心一直就这样被感动着,被温暖着。课堂是流动的生命风景线,请你让孩子的心——感动。
第四篇:孩子最感动我的一件事
孩子最感动我的一件事
老师要求家长写一篇文章,主题思想是孩子最感动我的一件事。因为工作较忙,当时没太在意,但是要交卷的时候,我才开始整理思绪,定下神来回忆着儿子过去的点滴滴。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儿子从出生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十四年,他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名挺拔少年。作为一名父亲,我也和天下许许多多的父亲们一样,伴随他成长的每一天,呵护着他,同时也要求着他。而作为孩子,作为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从他一出生,在他成长的每一天,每一年,从呀呀学语,到他开始上幼儿园、开始读书学知识的那一刻起,就不断让我们为他惊喜着、焦虑着、生气着。同时也给了我们无数次的感动。是他的勇敢?五岁那年,因我们两口工作都忙,照顾特的姑姑还没有来,他就主动让我们去上班,一个人在家等,催促我们赶快走别迟到了,我一个人在家没事;是他的诚信?他与朋友有约或答应过的事,总是逐一兑现;是他的爱心?看见电视中可怜的事情,总问:怎么才能帮助他呀?是他的童心?出差在外,电话中的一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虽然我们多么希望见到他学习进步而获得的奖状,虽然不曾有过,但是他的勇敢、诚信、爱心、关爱也足以让我潸然泪下。想想每一次的感动,就想我们走在原野中,在郁郁葱葱的小草中发现无数朵野花,象我们在夏夜中仰望苍穹,天幕中那无数颗宝石般星星一样多。而现在我要感谢老师,让我在原野中去寻找最美的那朵花,在星空寻找最亮的那颗星,记忆中最让我感动的那件事,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件事,让我突然发现儿子长大了,懂事了,虽然是很小很小的事,是旁人注意不到的事,但是作为父亲,我却感觉到他成长的变化,这不是让我欣慰和感动的吗?那是一次和几位同事一起出外游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关于饭菜的价格与饭店起了点争执,结果大家都有点生气,这是,儿子说了句话:伯伯、叔叔….我们出来不就是消费类么?不就是玩的么?何必生气呢,出来就是开心的,没有必要的。大家伙听了,确实挺对的,开心就好,也就没有在计较下去…..儿子长大了,从这很小的事情看出,他想的事情也成熟了,我心里暗暗的高兴。
我把上述的这件事选为孩子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比起其他一些事情也许有些微不足道,但是我觉的足以让我感动和铭记,因为它是一个男孩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稚的想法到成熟的思考的人生转变,因为是我眼看着一个也许昨天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幼稚孩童,现在确实一个懂事明理的成熟少年。
第五篇:孩子所带给我的感动
上午观看了xx教师的经典文化推广视频。看完之后自省对ZZ的教养,很对不起他的就是把ZZ留在老家没带在身边的那段时间。回想那段时间,ZZ的心里一定是很难接受的。我不知道ZZ怎么去适应了和姐姐姐夫在一起的日子。如果孩子一直在身边,那么王教授所说的那些经典,那些文化精髓我都会让ZZ去感受去接触。正如现在的我们,每晚不管如何多晚,都会给ZZ听经典。睡前会给ZZ讲故事。周末回去图书馆。只要是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去做。不管去到哪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带着孩子在身边,心里一直都会觉得很亏欠孩子。半年的分开,对ZZ的影响是很大的。还好,现在一家人在一起了。昨晚ZZ拿饼干吃的时候,拿多了一块说:“妈妈,我给爸爸拿一块,请爸爸吃.。”至少在孩子的心里是有父母的。他会想到有吃的东西会分享给父母。没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了。ZZ上幼儿园第一天是ZZ爸爸带去班上报道的,ZZ没有哭闹,在班上的情绪也还很好。没有哭着闹着找爸妈。还记得上次的班亲会,去班上看孩子们上课用餐睡觉。本来都决定好了不去参加的,可早上一起床,ZZ就说:“妈妈不要去上班。”我一听,心里很难过。当时马上决定,今天就是请假也要去参加孩子班上的班亲会。然后很认真跟ZZ说:“妈妈等下上午会去你班上,会像其他小朋友妈妈那样带好吃的东西去参加的,你乖乖上幼儿园。妈妈答应你的,好吗?跟妈妈说再见。”ZZ没像之前那样闹情绪了,不情愿的说着妈妈再见。参加班亲会的感触很深,我也是幼儿园的老师,在ZZ老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她们相比我还有很大一截差距。在之后的活动中,一切都很顺利,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独立了很多,并没有因为我在班上就粘到我身上来。上课还是上课,只是很明显没有平时那么认真,因为孩子会时不时地看看我。特别是午睡的时候,很让我感动。ZZ没有粘着我回家,当我帮他脱了衣服裤子之后,他自己打开小被子,钻进小被窝里面,看着我说。妈妈你走吧,妈妈再见。心里很感动,感动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成长真的就像见到花儿盛开,像沐浴阳光般温暖,幸福。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围着孩子转,少了很多很多之后,也收货了很多很多,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在学着做妈妈,做一个 优秀的妈妈。谢谢你,孩子,你给了妈妈很多感触、感动。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