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
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是实现全民医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为切入点,对当前试点地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健全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选择路径。
一、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
[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试点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加以完善。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
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1]。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
三、新时期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
被誉为“国民保健服务之父”的贝弗里奇曾经说过:病人因没钱而拒绝医疗,这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个公民病有所医,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实践当中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1.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居民的医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毕竟还处于试点阶段,许多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没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将之严格纳入到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筹集多渠道、费用缴纳低水平、待遇保
障多样化、保险服务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筹集机制
首先要完善筹集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坚持“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能力与医疗待遇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应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居民参保缴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稳定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将各级配套补助资金固定下来,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中央、省级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力度,以实际行动促进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要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在将政府财政拨款和救助以及城镇居民缴费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应不断在实践中拓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积极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断充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体制
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严谨长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进高效的管理网络,构成科学简约、调控灵敏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以实现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调控灵敏、服务周到的管理目标。在组织管理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广大县级城市可以借鉴河南舞钢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现实性的制度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较大的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地区,应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社会监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2]。
(3)规范运行机制
首先要合理确定参保范围,明确保障重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主要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中的广大城镇居民。在保障的重点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应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障标准。其次要科学制定费用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确保支付待遇与缴费水平相适应,做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以便为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3]。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要加快社区医疗体制的创新,形成社区医疗服务、专业医疗服务和综合性医疗服务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网络[4]。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想健康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药品流动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同时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今后我国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要把供需双方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与数量进行事先判断的能力,提高其选择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医药专营制度,逐步实行医、药经营分离,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实行医药分开
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5.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当中,要把对城镇特别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作为促进城镇居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合理结合起来。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基金,交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由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运营。通过此项基金,对符合医疗救助的对象进行适当救助,以使比较困难的城镇居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缴费参保、减免医疗费用、建立社会福利医院及实行定额补助等办法解决。同时,要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办法。总之,要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城镇困难居民群体因病返困、因病致穷,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篇:关于医疗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010411122李诗颖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因此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医疗保障情况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本组成员按照一下步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
一.查资料,了解我国医疗保障现状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调查。提问如下: 1.您认为就目前在医院就医的费用如何? 2.假如您生病了,习惯去哪儿就医? 3.您对基本医疗保险知道多少?
4.你对于现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吗? 5.如果您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原因是?
6.如果参加医疗保险,您觉得每月交多少保险费是可以接受的? 7.如果参加医疗保险,您觉得哪项险种是您最需要的? 8.参加医保后,您是否觉得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提高?
三.分析调查数据,并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设想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四.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障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问卷调查的帮助之下进行了初步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政府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运用,为更好的大学生活做好保障。
班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第三篇:医疗保障问题
2010年9月7日-8日,以“新形式、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在京开幕。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熊先军在“专题研讨会之五:社会保障——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熊先军:尊敬的东进部长、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我的主要观点是当前应当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救助制度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其中三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从制度的覆盖人群程度来看,初步实现了全体居民有一个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为参保人群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从长远意义看,为建立全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3+1”的构架存在的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所引发的待遇不均衡、城乡不衔接、流动不适应等问题,以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二次分配调节差距的功能作用是相悖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全民公平医保为目标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当前的制度框架。我认为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历史的合理选择。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目前的城乡分割的局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医疗保障制度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其改革进程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劳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不适应当时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并对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障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选择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的主要制度模式,而不是其他的模式。三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必然是优先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推进,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农合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新形势下,构建全民公平医保,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任何无视否定历史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二,当前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民公平医保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32.05,0.95,3.05%),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民收入普遍提高,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人口自由流动和就业方式多元化,使城乡的边界逐步模糊,但是城乡二元管理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群差异、地区差异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建立全民公平医保的外在约束,也是建立公平医保最大的难题。缩小一次分配差异,是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义和根本所在。而目前基于城乡差异现实,建立起的继续维持城乡差异的医疗保障制度显然与建立制度的本意相悖,也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同时医疗保障制度分设导致的重复参保和重复建设也造成了政府投入浪费和管理系统的效率低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任务迫切,挑战严峻,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一是中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政策的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十几年的医疗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制度基础、管理基础。四是使得地方的探索、实践为统筹城乡提供了工
作的基础。
第三,如何推进城乡统筹,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从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到实行基本制度的统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公平医保的目标,关键是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逐步推进,逐步完善政策,从管理整合到体制统合到制度融合,最终实现基本制度的统一。一是整合管理资源,在完善“3+1”政策衔接的同时,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统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办法,统一费用结算和服务监管,统一信息网络。目前,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建立了一套在城市延伸到社区,在农村延伸到乡镇的管理网络,将新农保并到城镇医保统一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保障待遇,为城乡制度融合奠定管理的基础。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将“3+1”行政管理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要按照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尊重历史,着眼效率的原则,从有利于将医疗保障问题和就业、养老、工伤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和筹资政策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应当明确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3+1”的制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将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现在有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地实践,将两项制度合并为一个制度,在很多地方由“3+1”变成了“2+1”。四是逐步通过筹资政策和待遇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消除参保身份界线和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城乡制度统一,保障项目可选择的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社会调查-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20120501138 12电气一班 钱伟
调查目的:有句俗话说的好,“农民头上三把刀——医疗、教育、打官司。”但在这三项当中笔者觉得“医疗”是悬在农民头上的最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人们常讲天灾人祸,而疾病又恰恰是“人祸”中最重要的一样。有多少人是因为治不起病而离开了他还不应该离开的世界啊!针对这一状况,我们知道目前只有通过实行“医疗保险”才能切实的解决这些现象。也正是鉴于这一问题的现实性意义,我在今年寒假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让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医疗服务
“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保健在家里”,这是一句人人都听过的俗语。让居民在社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者的一个理想。社区医疗服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仅有小部分居民能够享受这一福利,由国家报销60%,甚至是80%的医药费。而自费医疗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各种诊断、治疗、手术、药物费用铺天盖地,严重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就意味着无论得什么病都得自己掏腰包,这肯定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在调查中,让我们看看几种病的治疗价格吧:
肝移植:一次移植费用30万,还要常年服用抗排斥药物等,我国每年有1万多人需要进行这种手术
癌症 :以肺癌为例,一次手术费用为1.5—2万,化疗一个疗程1.6万,放疗一个疗程近一万,一个肺癌患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一次的费用要近4万,再加上辅助药物等治疗要在5万元以上,而我国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近200万。
冠心病 :一次手术费用为3—5万元
高血压:估计我国患病人数1.6亿,一般一年吃药等的费用为2000元/年左右
我们来看一下,比如说这种病比较重,需要肝移植,做一个肝移植要花30万,前不久傅彪因为两次肝移植加上其他的药费,总的医疗费用超过100万了,当然这种病比较罕见,我国每年大约有一万人。癌症,综合治疗的话,大概比如以肺癌为例,大概需要5万元,包括化疗,放疗,手术等等总的费用要五万元以上。每年全国是200万发病人数。高血压,得这个病的人非常多,总数是多少呢,1.6亿,就是十分之一要多了,那么你要简单吃药的话,每年的费用是2000块钱。您看治病的话,动辄就上万块钱,简单的每年维持的费用也要好几千块钱,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字,中国城乡的平均月收入是963块钱,一年也就是接近一万块钱的收入,但是仅仅高血压,如果你要吃药每年就要花费2000块钱,所以它即便对这样平均收入的人来说,一旦得上一种病,你们又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的话,它都会是一种非常大的负担。所以让人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障这是我国势在必行的改革项目。
一.医疗保险对政策不了解。据调查,参保人员普遍反映对医疗保险政策不了解。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保人员中,对医疗保险政策完全不了解者占68%,稍微了解者占21%年的费用是2000块钱,了解者占10%,熟悉者只占总数的1%,而且这部分熟悉者主要是单位里负责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人员。参保人员对医疗保险政策不了解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参保人员在身体健康时,觉得了解不了解医疗保险政策都无所谓,客观原因则有以下两点:首先,医疗保险政策宣传途径单一。在所有的报刊杂志中介绍医疗保险政策的只有《中国社会保障》杂志、《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等,而这些报刊杂志专业性一般都比较强,普通参保人员很少能接触到、也很少订阅这些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也很少报导、宣传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新闻。此外,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经费、人员的限制,对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医疗保险政策文件较多,普通参保人员也难以理解。普通参保人员不清楚哪些药和检查项目可以报销,又有哪些药和检查项目不可以报销;自己发生了一笔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又是如何给自己报销的?例如:某参保人员在某二级医院住院共发生费用3500.00元,结果只报销了2278.00元,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报销了这么多,医疗保险政策又是如何规定的。其实,在该笔费用中,该参保人员须先负担这笔费用中不可报销的部分120.00元,其次再负担二级医院住院起付线700.00元,剩下的部分由医保报销85%,即2278.00元,公式为:(3500.00-120.00-700.00)*85%。那么该参保人员又要问:不可报销的部分120.00元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这不可报销的部分120.00元包括完全不可报销的药品检查等费用和需要先负担部分比例的药品检查等费用中自己先负担的部分。
二.办事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据调查反映,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办事程序十分复杂、手续也很繁琐。比如说,参保人因病要转往外地医院就诊治疗时,需要本地医院填写《转诊转院申请表》,然后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批、登记;参保人退休后住在外地的,也需要填写《异地就医申请表》,而且需要外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盖章,最后还需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登记同意;参保人患有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时,需要填写《门诊特定项目申请表》,然后参加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组织的统一体检,待慢性病鉴定委员会鉴定后,才能享受门诊慢性病特定项目费用报销。所有的这些手续和办事程序让参保人觉得生疏和难以理解,因为在过去的公费医疗制度下,参保人在单位报销,手续一般都比较简单,只要把医药费发票粘贴好,经单位领导签字后,就可以到财务科取钱,如果需要到外地医院就诊、住院,也只需向单位领导口头请示一下,有的单位甚至事先还可以不请示。但是,这些参保人也许不知道,由于执行制度不严,结果不该报销的医药费也给报销了,造成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而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严格按原则办事,所有的办事程序公开透明,对所有的服务对象要求一致,坚决杜绝不正之风,从而充分保证了医疗保险的公平、公正。
三.个人担较重。个人负担较重一直是是参保人反映的热点问题。虽然过去的公费医疗制度也规定了公费医疗范围和报销范围,并不是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但因为单位管理不合理,执行制度不严,有的随意扩大享受公费医疗范围和报销范围,结果职工的所有医疗费用或者绝大部分费用都能由单位报销,职工自己个人基本不需要负担或只需要负担很少一部分费用。据了解,在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为了增强职工个人的自我保障和医疗费用支出的节约意识,体现效率原则,增加个人自我约束机制,个人需要缴纳部分医疗保险费,住院费用实行起付线和按比例负担,因此参保人员必然要负担一部分费用。目前参保人员负担过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首先是门诊和住院费用的起付线过高,那些退休老职工尤其难以负担。其次,患有慢性病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慢性疾病又不断出现,比如艾滋病、电脑综合症等等。这些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足以使患者家庭生活走向贫困。再者,部分家庭困难的参保人员不能负担应由他们负担的那部分医疗费用。部分参保人员家庭经济收入很低,家庭成员中,有的下岗失业,有的体弱多病,非劳动力人数较多等等,他们生活贫困,每天都在最低保障线上,一旦他们患病就医,即使只需他们负担很小比例的医疗费用,他们也无能为力。对他们来说,每一笔需要负担的医疗费用都是较重的。而我国生活水平却普遍低下,这样的医疗保障根本不能落实在各个经济发展中低下地区,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四.医院乱收费和药价虚高。
医院乱收费和药价虚高是参保人员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到医院看一次感冒也要花上几百元的事情,想必许多人都亲身地经历过。而医院内药品价格和药店药品价格相差悬殊也让参保人感到不可理解。而根源是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医院经营的企业化和利润最大化,有的医院千方百计搞创收,让参保人员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重复检查。这必然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不能成为医院乱收费的理由,医院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生存,医院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因素对医院发展的影响。医院应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就医环境,以吸收更多的参保病员前来就医,从而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五.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目前不少医院和药店都进入了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但是他们的表现并不能让参保人员满意。许多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医生开贵药、大处方;医院多收费、乱收费;医生诱导患者做一些昂贵的医疗检查项目;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医院推诿重病人,分解住院次数,当患者的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定额结算标准时要求患者出院或转院,从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工作人员不了解医疗保险基本常识,医生不了解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部分医生服务态度恶劣;等等。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了解到医疗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全国连网,在看病的过程中,医保人员从网上就可以了解到病人用药的过程,减少事后报销的麻烦;国家对药品不能作为一般商品来定价,不能出现物以希为贵的现象,物价部门应根据成本核算价格,不能出现虚价,使很多人从事倒药行当,也避免了医生收取回扣,提高医务人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并且要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工作,做到人人了解医疗保险政策,人人参与医疗保险。
第五篇: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调查报告制定人:杨文静学号:1033001418741专业:10春行政管理(专)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2 年2月 1 日
地点: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八甲村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完全随之而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
关键字:农村 医保
一:有关背景及实地调查情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乡的推行情况,借暑假之机,我回到兴平市,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填写问卷等调查形式, 我对全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每到一户,村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的调查人数较少,共计47人。但以点盖面也充分表明了横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现状。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被调查的47户农户看,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45户,占调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调查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45户农户中有44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一户觉得勉强承受;没有一户觉得缴纳的费用不能承受。
3、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10.8%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在被调查的47户农户中有38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占被调查户的81%;有4户认为设置程序过于复杂,占被调查户的8.5%;有5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占被调查户的10.5%。
4、86.5%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二:2004年至今农村医保在本地的推行与发展
除了走访村民之外,我还向医保定点医院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阅了本市及所调查村子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本村从2004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2006年之前,统筹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缴纳25元,各级财政补贴25元;从2006后,统筹资金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即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此外,参合者每两年还可到当地卫生院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3门诊优惠定点单位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目录内药品乡镇卫生院优惠20%,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优惠10%;提高门诊优惠基金为人均8元(按门诊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补助8元)。特种病按25%补偿计算,封顶额3000元„„
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抱愧普通门诊的优惠,特种病门诊的报销,尤其是起报
线的下降,直接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此外,近段时间,瑞安市不断地健全结报网络,积极服务群众,使参合人数又有很大增长。为了提高结报时效,市农医办在全市设立七个片区临时结报点。这一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报销。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八甲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8年1季度补偿共有25人次报销,报销金额累计达20653.05元。可见,这一医疗制度的实施还是真正落实惠及于民的。
三、农村医保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们对这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呼声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还是听到
了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被调查的农户中反映最强烈的极大问题列举出来进行探讨:
1.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横河村的第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这一环节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村中干部将宣传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区无法将资金统筹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
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
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了解到,只有
52.5%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11.5%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
3、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卫技人员缺乏、素质普遍不高,医疗设施陈旧,农民群众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正常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民群众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幅度最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农民群众不但没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优惠,减轻医药负担。
4、医保意识差
一些农民工对医疗保险不了解,他们只知其名,不懂其中的具体内容,也找
不到合适的途径了解。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认为自己年轻无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更不愿意交纳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还有部分人不愿意缴纳相关的费用,认为他们靠天吃饭,收入不多,可家庭支出很多,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等等,如果一年交10—30元保险费还可以。有人认为如果国家、集体出大部分,农民出小部分还行。
5、医疗保险机构存在问题
从整体看来,农民都很愿意参加医保,参加了医保让他们感觉吃了称心丸。
他们普遍反映现在看病很难,看病也很贵。每天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去看病,花很多钱去治病。但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他小病,在私人医生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到顶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6、小病报销问题突出,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初衷是解决大病致贫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病
也给予报销则是为了加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但是,由于报销人员(农民)和审核员(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养成的官僚作风,办事人员常常会借各种理由刁难报销农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看小病的费用报销手续繁琐、复杂。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报销,很多农民并不十分清楚,使得农民抱怨很多。
在调查中,参加合作医疗并且又过看小病可以报销的农民中,有接近80%的人选择不去报销。问起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手续繁琐、路程太远不方便。在某些地方,要想报上自己的医药费,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可以。有农民给我们算过这么一笔帐,要报80元的医药费,来回途中的车费钱就得50多元,这还没算上要搭上一天的时间和其他额外费用。如此一来,承诺报销小病的办法不但没能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反而使很多农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将会降低,长此以往,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民受益事例。二要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在村一级要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三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医保政策(如: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通过宣传能够使医保各项规定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打消各种顾虑,提高参加新农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4、加强对“农医”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
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
五、本次调查的感想
在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新农合与社保并轨;新农合属于大社保,并轨运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网络、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完善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农村医保在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许多参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当然,每一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总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问题,了解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去更好的解决好问题。农村医疗制度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户提高自身医疗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