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软件S10-3班XXX
摘要:针对中国采取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医药费过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就医不公平等方面。笔者根据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国家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医疗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医疗资源,政府监管,国家投入
从1978年6月7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开始,中国就迈开了医药改革的步伐,至今已有三十三个年头,虽然医药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问题不断的显露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医疗保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总结中国目前的医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药费过高
目前医药费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病人的最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保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生活与农村或者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的人民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对医院的拨款不足,导致医院为了发展与经营,不得不与要求大夫开大药方,让病人多做检查,医药合谋成为医药问题的重点。生活在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由于经济困难难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用,成为众多医疗保障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
2、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全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于城市,只有20%在农村,农村的百姓看病难,难以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给农村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不便。农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亟待解决。
3、就医不公平
目前在城市中,只有少数生活富裕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普通民众只能在中小型医院就医,巨大的不公平导致人民出现不满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
增加政府对医疗部门的监管,严厉打击医药合谋的情况,并给予医院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药品价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保证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2、加强国家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增加国家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保障专项投入,建设基础医疗设施与卫生站,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
3、平均医药价格,增加大医院补贴
针对大医院药品贵,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加强专项投入,对大医院实行专项补贴,保证大医院在低价格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对于目前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比较突出问题的分析,通过发现问题,希望国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把我国的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笔者相信,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第二篇:医疗保障问题
2010年9月7日-8日,以“新形式、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在京开幕。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熊先军在“专题研讨会之五:社会保障——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熊先军:尊敬的东进部长、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我的主要观点是当前应当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救助制度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其中三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从制度的覆盖人群程度来看,初步实现了全体居民有一个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为参保人群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从长远意义看,为建立全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3+1”的构架存在的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所引发的待遇不均衡、城乡不衔接、流动不适应等问题,以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二次分配调节差距的功能作用是相悖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全民公平医保为目标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当前的制度框架。我认为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历史的合理选择。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目前的城乡分割的局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医疗保障制度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其改革进程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劳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不适应当时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并对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障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选择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的主要制度模式,而不是其他的模式。三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必然是优先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推进,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农合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新形势下,构建全民公平医保,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任何无视否定历史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二,当前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民公平医保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32.05,0.95,3.05%),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民收入普遍提高,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人口自由流动和就业方式多元化,使城乡的边界逐步模糊,但是城乡二元管理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群差异、地区差异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建立全民公平医保的外在约束,也是建立公平医保最大的难题。缩小一次分配差异,是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义和根本所在。而目前基于城乡差异现实,建立起的继续维持城乡差异的医疗保障制度显然与建立制度的本意相悖,也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同时医疗保障制度分设导致的重复参保和重复建设也造成了政府投入浪费和管理系统的效率低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任务迫切,挑战严峻,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一是中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政策的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十几年的医疗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制度基础、管理基础。四是使得地方的探索、实践为统筹城乡提供了工
作的基础。
第三,如何推进城乡统筹,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从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到实行基本制度的统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公平医保的目标,关键是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逐步推进,逐步完善政策,从管理整合到体制统合到制度融合,最终实现基本制度的统一。一是整合管理资源,在完善“3+1”政策衔接的同时,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统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办法,统一费用结算和服务监管,统一信息网络。目前,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建立了一套在城市延伸到社区,在农村延伸到乡镇的管理网络,将新农保并到城镇医保统一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保障待遇,为城乡制度融合奠定管理的基础。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将“3+1”行政管理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要按照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尊重历史,着眼效率的原则,从有利于将医疗保障问题和就业、养老、工伤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和筹资政策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应当明确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3+1”的制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将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现在有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地实践,将两项制度合并为一个制度,在很多地方由“3+1”变成了“2+1”。四是逐步通过筹资政策和待遇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消除参保身份界线和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城乡制度统一,保障项目可选择的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我国农村人民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有关背景及实地调查情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乡的推行情况,借“十一”长假之机,我回到老家横河村,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填写问卷等调查形式, 我对全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每到一户,村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的调查人数较少,共计 47人。但以点盖面也充分表明了横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现状。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被调查的47户农户看,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45户,占调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调查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45户农户中有44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一户觉得勉强承受;没有一户觉得缴纳的费用不能承受。
3、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10.8%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在被调查的47户农户中有38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占被调查户的81%;有4 户认为设置程序过于复杂,占被调查户的8.5%;有5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占被调查户的10.5%。
4、86.5%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二、2004年至今“新农合”在本地的推行与发展
除了走访村民之外,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阅了本市及横河村隶属的飞云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本村从2004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2006年之前,统筹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缴纳25元,各级财政补贴25元;从2006后,统筹资金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 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即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 10%的优惠。此外,参合者每两年还可到当地卫生院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据了解,2008年,本地的的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瑞安市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补偿水平,根据“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节余”的补偿原则,对住院补偿方案进行完善:
①市外医院住院可报费用按70%标准计入市人民医院补偿基数
②中医中药住院可报费用同段别补偿增加20%。
门诊优惠定点单位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目录内药品乡镇卫生院优惠20%,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优惠10%;提高门诊优惠基金为人均8元(按门诊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补助8元)。特种病按25%补偿计算,封顶额3000元……
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抱愧普通门诊的优惠,特种病门诊的报销,尤其是起报线的下降,直接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此外,近段时间,瑞安市不断地健全结报网络,积极服务群众,使参合人数又有很大增长。为了提高结报时效,市农医办在全市设立七个片区临时结报点。这一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报销。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横河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8年1季度补偿共有25人次报销,报销金额累计达20653.05元。可见,这一医疗制度的实施还是真正落实惠及于民的。
三、“新农合”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们对这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呼声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还是听到了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被调查的农户中反映最强烈的极大问题列举出来进行探讨:
1.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横河村的第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这一环节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村中干部将宣传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区无法将资金统筹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了解到,只有52.5%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11.5%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
3.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从被调查的47户情况看,有10户觉得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占被调查户的21.3%。其他农户虽不这么认为,但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在村卫生所看病后立刻就能得到报销,但去镇里或区里看病后报销医药费就没那么容易了。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卫生所,因为他们觉得村卫生所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农民普遍反映:在定点的乡镇医院就医,因医药费偏高,即使能得到补助,自己也要支付相当多的部分,得不偿 失。
5、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卫技人员缺乏、素质普遍不高,医疗设施陈旧,农民群众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正常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民群众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幅度最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农民群众不但没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优惠,减轻医药负担。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民受益事例。二要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在村一级要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三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医保政策(如: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通过宣传能够使医保各项规定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打消各种顾虑,提高参加新农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4、加强对“农医”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五、本次调查的感想
在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新农合与社保并轨;新农合属于大社保,并轨运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网络、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完善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许多参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当然,每一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总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问题, 了解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去更好的解决好问题。农村医疗制度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户提高自身医疗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第四篇:张贤淼-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及探讨.doc
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及探讨
——以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为例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8级社保张贤淼
【摘要】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水平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现存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断裂日益严重。改革农村医疗制度,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 医疗保障 问题 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从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加大以工补农、城镇反哺农村的力度,加快推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贵、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总人口32868人,目前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28698人。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镇,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2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尚重镇作为扶贫重镇,近年来,在省政府、州政府以及县政府的带领下,在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突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普及让全镇参保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根本上的保障,合作医疗还未普及前很多农民都是因为“看病贵”而不敢上医院,有的宁愿在家等死也不愿去治疗。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如今我国百姓害怕生病、害怕就医现状的真实写照。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切身利益。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障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民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年4月2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耗时了3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信医改路线,摒弃了此前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据了解,2008年和2009年参加医保的人数分别为26880人和2869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1.8%和87.3%。2008年的医保是每人每年10元,所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是:在乡镇医院看病、买药均报销60%,在县级医院报销55%。自2009年到2010年医保制度发生了改变。交费情况是每人每年交20元,比2008年都提高了一倍,报销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乡镇医院看病,买药报销70%,在县级医院看病、治病报销65%。国家的医保日益完善,2010年,尚重镇参保人数增到了29206人,占全镇人口的88.9%.从2009年至2010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当前尚重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参保人员的比例却始终达不到100%,特别是参保者只需每年交20元,便可享受极大的优惠政策。据了解,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终其原因在以下几点:
①、经济不允许,这只是个别。
②、医保的意识不够强,据医保实施人员透露,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目前并没有生病,生活条件困难每年每人要交20元纯属浪费。
③、医院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差,尤其是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部分医疗人员对看病村民极不负责,没有责任心,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对晚上看急诊的村民报以“白眼”的态度。
④、医保的宣传力度不够,参保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⑤、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⑥、农民素质局限,文化于扰因素很大。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的水平太低,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允许自愿参与,这导致合作医疗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又是家庭经济
困难的人,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到账率不高,使本身实力不厚的基金更加雪上加霜。面对高风险的参保人群,合作医疗基金很难支持。
⑦、农村医疗市场体系不完善,其表现在:
首先、个体诊所遍地开花,由于体制因素、经费不足、人员培训困难、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和个体诊所的挤压,乡镇卫生院大多门庭冷落,拖欠人员工资比比皆是。卫生院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只能应付一些较轻的常见病。农民是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市医院。而个体诊所因为医疗成本低,行医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纷纷涌人社会,现在个体诊所一个村三四个,一个乡镇七八个,甚至更多
其次、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个体诊所大部分从小的、不正规的药店进廉价药品、注射器、输液器、检验试剂,甚至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疫苗,并高价出售。为应付检查,个体诊所只从正规药店进少量药品和医疗用品。此外,个体诊所多数没有行医许可证,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规经营者仅作罚款和没收器械等轻微处罚。
最后、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农村卫生院多数没有阅览室、图书馆,医务人员也不订阅专业杂志,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而个体诊所医生更是胆大包天,唯利是图,“包治百病”。由于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对症治疗,小病被看成大病,最后出现病危。有些个体诊所缺乏必要的消毒灭菌输血设施也敢开刀,做阑尾、胆囊的切除手术,这种乱医乱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整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⑴ 首先要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⑵ 加快公共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乡镇卫生院靠近农村,接近农民,在确定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后,接诊病人数量大幅增加,所面临的压力更大,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大。这就要求乡镇卫生院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和购买一批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增加病床数量,改善病房条件。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乡镇医院的硬件水平。
⑶ 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抓好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分级分批培训乡镇卫生人员和个体诊所从业人员,提高农村医疗医务技术人员水平。加强对执业医生的资格检查,要求医生必需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对不适应医疗工作和没有资格证书的要严查、严办,以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素质。另外,县乡医院要为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⑷ 取多种形式,抓好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农村需求,定期送医送药下乡,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应定期制作和播放医疗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农民要以改厕所为重点,加强卫生环境整治,抓好各类垃圾、粪便清理,整治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现象。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民要增强健康检查意识,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花钱少,能治好”,防患于未然。
⑸ 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与监督力度,确保农民从中。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实施方法、参加办法、参加后的权利和义务,解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自愿的参加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实施好,监督是关键。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防止随意涨价和提供过度服务。要建立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公开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增加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要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⑹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调查中发现,家庭长期患病户、五保户、贫困户及老年型农户等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是“因病致贫”的主体,也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对这一群体给予一定的医疗救济,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他们享有必要的卫生保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之,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不可能由国家和集体全包下来,也不能完全依靠农民自己负担。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解决90%以上农村人口的医疗问题。然而,从合作医疗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新的条件下,其运行在大部分地区是不成功的。但是合作医疗的不成功并不代表农村不需要医疗保障制度。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制度的选择问题。而今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要让该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民众需求、具备完善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廖洪.农村社会保障的困境、挑战与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02)
【2】张秉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对策[J].理论参考,2007(4),28-29.【3】吴小龙,周敏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6(6),347-348
【4】张淑荣,刘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1),59
【5】王冠雄,王洪珉,张茵.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4
【6】刘建双,成武英.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7】陶纪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 [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04(12): 59260
【8】玲霞.论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 J ].中北大学学报, 2007(2)
【9】周铁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7(6)
【10】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政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一线资料
第五篇:关于医疗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010411122李诗颖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因此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医疗保障情况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本组成员按照一下步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
一.查资料,了解我国医疗保障现状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调查。提问如下: 1.您认为就目前在医院就医的费用如何? 2.假如您生病了,习惯去哪儿就医? 3.您对基本医疗保险知道多少?
4.你对于现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吗? 5.如果您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原因是?
6.如果参加医疗保险,您觉得每月交多少保险费是可以接受的? 7.如果参加医疗保险,您觉得哪项险种是您最需要的? 8.参加医保后,您是否觉得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提高?
三.分析调查数据,并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设想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四.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障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问卷调查的帮助之下进行了初步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政府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运用,为更好的大学生活做好保障。
班级: 专业: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