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19-05-12 18: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第一篇: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我国农业呈现逐渐相对萎缩的趋势,这与我国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在农业保护的问题上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农业保护的连续性、法制性和农业保护方式的多样性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作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正视我们的问题和差距,借鉴国际上农业保护的先进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步完善我们的农业保护政策,这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目的。

一、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至开始改革开放的30年间,由于脆弱的工业体系所支撑的国民经济急需得到发展,因此一直实施着以“暂时”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倾斜”战略,同时附带着“待工业发展后再‘反哺’农业”的期待和允诺。这个时期,农业是净流出产业而工业是净流入产业,从经济角度谈不上对农业的保护。1979年以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新定位以及中央旨在稳定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严重扭曲的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多少得到了一些矫正,农业生产也以1984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为标志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但以后对农业形势的盲目乐观导致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锐减,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重新陷入了波动和徘徊的境地。至1993年第四季度,由南方水稻严重歉收而引发一轮严重的农产品及副食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对当时本已十分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才真正触动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之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对农产品实行大幅度的提价,从而出现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农产品的大幅度增产。

农业丰收以后出现了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粮食价格大幅度的回落。1996年秋收后,国家多次要求各地制定和实施粮食保护价,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情况,1997年的夏粮收购,国务院出台新的政策:对国有粮食部门敞开收购、正常销售后的超储粮,国家补贴仓储费用和利息;所需资金从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支付。这一政策终于有了成效,当年市场粮价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

至此,可以说我国农业保护终于正式启动且已初见成效。但是,我国的农业保护仅仅处于开始阶段,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组织实施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自那以来,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除最近国务院宣布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条外,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动作。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业保护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现行农业保护措施也难以持久。

2.实施农业保护的方法过于简单化。我国迄今为止的农业保护,主要局限于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而由于我国财力不足,即使是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也明显力不从心,效果难尽人意。另外,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其贸易规则来看,对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此,仅仅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农业保护,不是完整和合理的政策选择。

3.缺乏合理的农业保护的政策载体。我国的农业保护在组织落实方面,是以国有粮食部门为政策载体的,即国家农业保护的政策由粮食部门督促具体实施。这里存在着一个与市场经济原则严重相悖的问题:经过改革后的我国粮食部门,已经成为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单位,它是农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农业保护由粮食部门具体实施,又使得它扮演着粮食市场管理者的角色。这使粮食部门处于非常滑稽的地位: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参与者,它由于各种政策性行为而造成巨额亏损(表现为对财政的巨额挂帐),因而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它又由于盈利目标的压力而无法或者是无意全力地执行国家政策。事实上,1996年秋收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之所以基本没有执行,1997年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保护价之所以难以到位,皆因粮食部门执行政策不力使然。

4.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之间利益上的不平衡。如在1997年实施粮食保护价的政策时,国务院规定,对国有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超储粮,其所需的资金从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支付。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利益冲突:一是中央与地方在利益上的冲突。实施农业保护是中央宏观经济的需要,但对超过市场价的粮食保护价,地方也得拿出资金,对此,地方没有积极性是非常自然的;二是地方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在执行粮食保护价时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产量越多、对国家贡献粮食越多的省份,地方财政因此而增加的负担也越大,这对于农业大省、大县是极不公平的。同时,各地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压制,这无疑于鼓励地方重工轻农,从而对国家发展农业这一宏观政策目标的落实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美国是个资本和技术大国,但美国对农业这一传统产业仍然极为重视,并对其农业进行了世界上最完善的保护。借鉴美国农业保护的方式方法,对于我国实施完整的农业保护应该是有极大参考价值的。

(一)农业生产保护政策体系

美国农业生产保护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因此其作用范围是农业生产领域。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农业生产能够摆脱因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对其基本利益所造成的威胁,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从而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贷优惠。主要形式是所谓的“无追索权贷款”,即参与该项计划的农场主获得的由农业部农产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一种担保贷款。其基本作法是,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基本收入水平,政府事先制定出每单位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在农产品收获后的任何时间,生产者可将农产品按支持价格抵押给农产品信贷公司而取得该项贷款。之后,如果市场价格不能达到支持价格水平,信贷公司无权索回贷款,而当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时,农场主可自己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然后再偿还该贷款的本息。一般来说,政府制定的支持价格等于或略高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且贷款利率远低于商业贷款利率,所以农业生产者可从此项计划中以较低的成本(贷款利率)得到获取高收益(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的机会。

2.目标价格补贴。这项措施自1970年实施,具体内容是:政府事先确定某些农产品高于支持价格(即贷款利率)的目标价格,以此作为计算差价补贴的基础,在农产品收获后,如果农业生产者以低于目标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农产品,则可获得政府的差额补贴,其数额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或政府支持价格(贷款率)这两种差额中的较高者。这种直接收入补贴措施填补了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从而保证了生产者的最低收入水平,此时的目标价格也就成为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

4.生产控制。采用多种诸如面积控制及休耕补贴等办法,使其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一定水平,以减少政府的农业预算开支及保持国内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从而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目标。

5.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美国实施农业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为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美国政府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大规模的保费补贴,从而使农民能以较低的保费率普遍参加农业保险。1990年修订后的农业法规定,凡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作物,在遇灾害时可根据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获得较高的赔付,即使没有参加保险的农作物,如遇灾害时,也可获得按规定产量40%的赔偿。

(二)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体系

美国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贸易控制计划。为使美国国内农产品不受外国竞争者的冲击,政府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进口限制免除条款,对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制定进口限额,对进口总量进行限制,控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从而达到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强力需求的目的。

3.食品援助计划。出于政治和整体经济战略的目的,美国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援助,其中食品援助是其经济援助的一个主要内容。由于美国的经济援助总是带有各种附带条件的,所以这种援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有偿”的。既然提供经济援助是必要的,那么提供食品援助就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食品短缺的困境,食品援助极受欢迎;另一方面美国农产品剩余的矛盾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客观上又起到了保护农业的极佳效果,真可谓一箭双雕。

三、对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建议

1.对农业保护立法。这是使我国农业保护走向正常轨道的关键环节。对农业实施保护,其收益不在于实施农业保护的当年,而在于取得其滞后效应。这一特点往往使人们在连续丰产之后产生对农业问题的麻痹认识,从而产生对农业保护必要性的怀疑。而一旦农业保护开始削弱,其后遗症往往要等一年甚至几年后才会显现,在那个时候再重新实施农业保护,则必须等一年甚至几年后才会产生效果,这样必然会造成农业发展过程的人为震荡。因此,如果农业保护措施不是连续的,那么从农业保护这一措施中的收益也必然不是连续的,同时农业保护的效率也必然会因农民对农业保护政策产生信任危机而大打折扣。要使农业保护政策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就必须有法律上的保证。

2.改造农业保护的政策载体。在目前体制下,我国的粮食部门作为农业保护的政策载体显然是不适宜的,这一政策载体的改造可参考农业银行的作法进行。农业银行在向商业化转轨过程中,为了剥离市场行为和政策行为,把原来的农业银行一分为二,在原农业银行之外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功能。粮食部门可进行类似的改造,即将农业保护的政策职能从现在的粮食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产品收购部门,具体执行国家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顺利地将庞大的粮食机构真正地彻底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使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得以顺利和坚决的贯彻执行。这种改革只是粮食部门的一种分化,而不是另起炉灶,不致因新机构的设立而增加国家更多的负担。目前粮食部门将经营部门和国库部门进行了分离,但因为这种分离不彻底,所以仍然无法实现我们所谓的政策载体的职能。

3.实行农业保护形式的多样化。农业保护的实质就是政策对农业的倾斜,就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参与和干预市场运转,进行部分经济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因此,只要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超越于市场规则而获得政策优惠,都可视为对农业实施了保护。

4.建立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之间在实施农业保护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对农业的保护就意味着超越于市场机制之外的、产业之间利益的强制性再分配,对此中央和地方的目标显然是有差异的。为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合理解决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在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时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中央还没有充足的财力单方面解决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所需的资金时,动员地方财力共同达到这一政策目标是可行的。正确处理地方之间的公平负担是建立这种利益平衡机制的关键。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设立一种统一的全国性粮食风险基金,其出资比例或出资额度不是按各地方的粮食总产量的多少确定,而是按照各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确定。这样就能够保证农业大省有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负担水平,也能使那些工业大省对农业保护这一符合国家宏观经济需要的政策的有效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5.真正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农民之所以有不合理负担,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农民地位的不合理定位,也就是说,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没有真正取得商品经营者的公平地位。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实质是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鉴于当前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只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保护政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第二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调研报告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报道,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这次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的调整。第一,矛盾的层次深。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要适应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要;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全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要适应面临加入wto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调整的要求高。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整生产出既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第三,调整的难度大。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既存在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存在着技术和市场的约束,既存在着体制方面的约束,更存在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的约束,既存在着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惯性的约束,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约束。因而,调整难度较以往加大,仅靠单项突破已难以奏效,需要综合地、系统地把握和解决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再次,把农业作为可以发挥我国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产业来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实施中突出重点。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化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第三,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再单纯依靠原有的四级推广网已远远不够,还应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千家万户”的网络,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广播网,以及电视、电话等网络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第四,健全农业种苗、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这是农业走向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保障。传统的依靠眼看、手摸、牙咬的质量监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需引起重视,及时赶上。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清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层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调整任务,必须克服直线思维、惯性思维、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小农意识;克服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短视毛病。树立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培养居安思危,奋力拼搏,主动出击,抢抓机遇,想大做大,敢干实干的新意识。

发挥优势,超前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秉赋、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瞄准市场需求,并不断以此为基础发现、创造和发挥新的优势。

突出特色,改善布局。只有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优势。各地依据和寻求优势、发挥优势的过程,往往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又是形成其经济特色的过程。现实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即是这种特色经济的雏形。伴随众多地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宏观经济结构布局也会随之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各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勇立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科研事业。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引进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第三,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以缩短科研与生产的时空距离。第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把这些园区办成农民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样板,切实发挥其社会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第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

瞄准国外,抢占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大生产与小市场的矛盾。解决后一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减少农民”,既可通过在国内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到国外就业。目前,我们的劳务输出亟待大力开发。再就是把农产品市场拓展到国外。尤其是农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应尽早瞄向国外去抢占市场。第一,加强国际交流,抓紧学习和适当普及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深入分析我们的差距和优势,找出突破口和突破方向,制定出系统科学、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搏击称雄的经营人才,营销人才。

组织再造,形成合力。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大力推行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协会、研究会、理事会、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松散的生产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以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饭店减员增效问题再思考

饭店减员增效问题再思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失业保险、救济等再就业制度比较完善,裁减冗员以提高效率、保证自身的盈利和发展成为企业惯用的技术之一。本文将对现代酒店行业在这一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裁员政策的实行,企业界也掀起了“减员”的大潮。饭店业激烈竞争和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存在,使得饭店这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员工的“大户”也在陷入困境时纷纷祭出减员的“法宝”。一时间,“减员增效”成为众多饭店控制经营成本、缓解营业收入下降困境的习惯性经营思路,饭店减员增效的文章也屡见于报刊杂志。

诚然,减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效,缓解饭店因经营或管理不善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企业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但是,减员并非饭店的经营良方,减员与增效不存在必然联系。“减员增效”一旦成为饭店经营管理的习惯思路时,则是相当危险的。

一、逻辑学思考

减员与增效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一方面,减员并不一定能增效。盲目减员很可能减掉那些优秀的员工,从而使饭店蒙受巨大的损失。饭店减员的初衷是裁减冗员,降低人力成本,增加营业收入。我们知道,饭店员工有其特殊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所有高素质的员工都适合于饭店工作。饭店员工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认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饭店要达到上述目的,裁除真正的冗员和确定不适合岗位的员工,需要经过严格的人员考核,认定和筛选工作,那么,?quot;效“之”增“呢?这一系列的复杂程序还不如用来培训员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树立饭店的形象,用质量促销,争取回头客,从而改善饭店经营不善的境地。事实上,饭店的所谓”减员“,存在一个”开源节流“的问题。饭店应该在科学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严格招聘和录用程序,并加强培训,从源头上杜绝”冗员“的产生。所谓”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经营者)“正是这一道理。

饭店减员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集体的工作效率。饭店贸然采取减员措施,容易由于员工之间的失调以及岗位的不熟悉而使得工作效率降低,导致服务质量骤降。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人要在一定的压力下才能保持最优的工作状态和效率。没有压力,人容易松散,不能形成凝聚力和自我约束力。而压力过大,则容易紧张、心绪不宁,容易疲劳。受减员的威胁,员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反而容易分散员工注意力,使员工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并容易产生对工作的恐惧感。显然,这是不利于提高工作率的。”增效“中的”效“,并不仅仅是近期的经营效益和工作效率,它还应包括饭店长期外部形象,是饭店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否则,饭店短期工作效率再高,经营效益再好,但社会公众形象不好,在长期竞争中仍将处于不利地位。显然,减员是不可能实现这种”效“的。

另一方面,逻辑地分析,饭店的增效也并不一定要减员。增加饭店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使饭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各子系统的联系,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使得1+1>2;可以通过改变岗位的设置与分工,使得工作岗位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可以通过在岗培训等各种培训方法与手段,增加员工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增加效率的目的。显然,裁减冗员仅仅是增效的手段之一。

二、经济学思考

由于员工工资及其福利待遇部分构成了饭店的人工成本,员工数量越少,人工成本也就越少。饭店减员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学范畴。从经济学角度看,员工成本属于可变成本,随饭店规模和产品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饭店并不是在员工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利(效)益。根据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短期均衡原理,MC=MR时,利润最大并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平均成本AC>MC,且AC并非最小。仅考虑人工成本,则很显然地,减员必须有个限度,并非减得越多越好;人工成本处于最小值时的饭店利润并非最优。

饭店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是饭店最为宝贵的财富,是饭店产品的创造者。饭店特殊的产品形式--服务决定了饭店不能随意减员。东方式热情的服务是我们区别于西方饭店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贯彻”宾至如归“经营思想的内容之一。而面对面的热情服务必须以足够数量的员工为保证。否则难以理解为什么在减员大潮下的香港文华饭店会增加员工的比例,为什么现代化设施设备(如自动售货机)不能完全取代人在饭店中的地位。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科技所带来的孤寂,寻求一种亲情式的社交氛围。因此,饭店的面对面(face-to-face)服务也就日愈受到重视;而服务的主体--员工--至少是一线的员工,也就不能随意裁减。否则,饭店虽然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却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饭店的减员,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学条件,例如缩小经营规模、转换经营体制、改变用工制度等,才能达到增效的目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三、减员与EL、CL 人力资源,通俗地讲,即员工是饭店最重要的资源,已经得到共识。业界也由此从内部员工的角度强调”员工第一“,提出ES战略,认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产生满意的顾客。ES战略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者、员工和顾客三者的关系,认为在管理者心中只有员工第一,在员工心中才会有顾客第一。因此,饭店都致力于营造一种”以店为家“的氛围,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忠诚的员工。而员工忠诚(EL)则往往能使员工设身处地的为客人着想,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潜力,使客人满意(CS),最终获得顾客忠诚(CL)。这是饭店经营管理的最高境界。

然而,饭店的减员却打破了EL、CL的平衡与和谐。首先,根据行为科学的冲突理论,员工与组织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减员时,由于双方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构成了妨碍而出现了激烈的冲突,即组织(饭店)为自身利益要裁减员工,员工因自身利益而抵制组织(饭店)的决定;并在冲突下对组织表现出敌意、愤怒、痛苦、失落及焦虑等。这样,员工很可能组织起来共同对抗组织(饭店),从而造成过激行为。显然,这将严重破坏饭店与员工的关系,改变员工对饭店的忠诚(EL),并最终影响到顾客对饭店的忠诚(CL)。其次,饭店的减员破坏了员工一贯对饭店的信赖感,从而产生”信任危机“。毫无疑问,这种”信任危机“将使员工忠诚迅速土崩瓦解。处于”信任危机“中的员工将寻求新的寄托并容易对现有工作失去信心和动力。这样,员工无法专心于本职工作,无法提供合乎标准的标准化服务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服务,也就是无法造就满意的客人,更甭提顾客忠诚了。再次,减员也容易破坏员工之间融洽的同事关系。由于减员经常定指标,使得同事之间互相猜疑,过度竞争,因此,不仅员工之间普遍存在一种防范心理,而且岗位之间也会存?quot;见死不救”的不协调现象,使得整个饭店系统不能有机运转以发挥最高效率。最后,留岗人员大多处在失业威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一方面,压力将产生动力,使员工更加忠诚于饭店,但这种忠诚往往是畸型的,可能产生负效应。另一方面,当员工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时,将寻找宣泄减压的机会,有可能把顾客作为对象。顾客在遭受没来由的员工侵犯后,必然破坏对饭店的良好印象,甚至“改换门庭”,使饭店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减员与增效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尽管裁减冗员能在短期内增加饭店的效率,但减员与增效并不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减员增效与饭店形象和长远效益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饭店应从长计议,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寻求各种有效的增效渠道以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并在减员时三思。

减员增效是大方向。不信,你去问一下出国到欧洲培训的各部门经理就知道了。当然,增效的减员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而不加以培训组织的简单减员就象你说的那样,希望酒店也能从减员方面来探讨更好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把员工推向社会,毕竟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要没有大的失误,酒店就有义务为他们找到用武之地!因果循环,善有善报。

这件事还需要人力资源部加快改进工作的步伐与速度。

千万不要名称改了,运作起来却还是像皮图章部门与娘舅啊!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需要提高提高人员服务效率,确保酒店日常营运,更肩负着开发酒店服务资源与服务职能,与销售部、餐饮部等各部门共同开辟新市场的使命

[转帖]饭店员工何必一律年轻化? 饭店员工何必一律年轻化?(转载自<<现代酒店>> 林翔 李菊霞

目前,国内饭店普遍存在着员工年轻化现象。在一些饭店中,一线员工很少有超过30岁的;客人从走进饭店大门开始,一直到结账离店,看到或与之打交道的都是年轻人。这种现象存在已久,人们大多习以为常,认为本该如此,但只要稍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我们认为,饭店员工不宜过分年轻化,否则有可能对饭店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员工的服务技能难以达到较高境界。饭店中的员工大都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也掌握了必要的服务技能。这些服务技能可以保证他们为客人提供合乎规范的服务,但在饭店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标准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某些客人的特殊需要,于是有了个性化服务的大行其道。相对于标准化服务而言,个性化服务不是单靠培训就能使员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服务技能,更需要服务技艺。技能不同于技艺,技能只是一种能力,即能做某件事,技艺则是比技能更高的境界。高明的服务人员不仅能满足客人对服务的基本要求,更能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满足和享受。有些服务技艺,如对客人心理的洞察、把握和引导,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国家的饭店和餐厅里,很多高级侍应生是年长者,甚至满头白发。

2.员工流动性加大。不难看出,员工年轻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员流动频繁,而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容易使员工失去归宿感,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作为饭店的雇员,员工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对饭店经营管理的状况也往往有相同的看法,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集体。身边同事的不断离开会给员工传递这样一个信号:自己在这家饭店工作只 是临时性的,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可能。在这样一种心态下,绝大多数员工很难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有的人干脆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边上班边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员工的这种工作状态当然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愿看到的。另外,员工的频繁调动也加大了培训和管理的难度,因为不论有没有饭店工作经验,新员工都必定有一个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过程。

3.不利于饭店与客人之间维系感情。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目前许多饭店经营者已开始将工作重点从开发新客户转向留住老客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养忠诚顾客。提高客人对饭店的忠诚度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提供优惠房价、积分奖励、建立顾客档案等,但培养员工与客人之间的友谊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了。事实上,常客之所以会反复选择同一家饭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该饭店有了一种归宿感,潜意识里将饭店当作“我们的饭店”,而员工是“我们的饭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不只是服务人员为客人提供服务,而且也包括了他们之间在感情上的交流。在饭店中,常客与服务人员成为熟人甚至朋友的情况很常见,这是他们反复接触的结果。由于员工年轻化导致员工频繁流动,服务人员与客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很难建立起来,因为客人每次入住都很难碰到相同的服务人员。

4.饭店形象的内涵不够丰富。年轻员工虽然充满朝气和活力,能给客人带来青春的美感,但有些东西是他们所无法带给饭店和客人的,那就是年长员工依靠丰富的生活阅历形成的成熟气质和仪态。目前很多饭店都在导入CIS,为自己设计企业形象,而员工形象对于饭店形象十分重要,因为无论饭店的硬件设施如何完备豪华,服务终究是由员工来提供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员工形象理解为制服整齐干净、面孔英俊漂亮、待客主动热情,年龄同样是员工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人员都是年轻人的饭店与服务人员年龄层次更丰富的饭店相比,它们带给客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后者更能让人感觉到饭店的持重可靠,而持重可靠这种形象对于一些高档商务饭店来说是一种财富。不难理解,德国银行的门前停靠的为什么是中规中矩的奔驰轿车,而不是法拉利跑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饭店员工年龄结构的过分年轻化并不合理(当然,这并非指饭店不应该雇佣年轻员工,而是指饭店员工的年龄层次应该更丰富一些)。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现象呢?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在我国饭店业乃至整个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服务人员吃的是青春饭,只有在年轻时才能从事这一职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适合继续做下去;如果有升迁的机会做管理人员,那么还可以接着在饭店里工作,否则就只好另寻他职。持这种观念的人占饭店业一线服务人员的绝大多数,而相当一部分管理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个观念,甚至有意识地给员工年龄设限。观念的力量是可怕的,当人们接受了某种观念时,也就失去了探究其是否合理、是否正确的兴趣和意识,所谓习惯成自然,因此这种观念亟待扭转。作为企业,饭店应当为每一名员工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虽然不是每个员工都适合做管理人员,事实上也不可能让 每个员工最终都进入管理层,但管理者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让普通员工感到自己即使长期在同一个职位上也是有发展前途的,例如按年增加工龄工资、实行服务人员饭店内部等级制等。

其次,国内很多饭店的管理理论和水平还停留在相对低级的阶段,其着眼点还仅仅停留在如何使客人满意这个问题上,而忽视了员工的重要性。在一些饭店,管理者并没有将员工当作平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对待,而仅仅将他们看作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工具。在日常工作中,某些管理者跟员工说话时用的是命令的口气;除了有事吩咐,否则就当员工不存在;叫人时喊的不是名字而是工号;工作上出了差错,不问青红皂白,训斥责罚了事,即使是自己的责任,也推到员工身上。类似的现象举不胜举。管理方法的简单粗暴必然导致员工的不满,其结果就是员工的频繁跳槽。员工年轻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重新认识员工的价值,重新审视员工在饭店中的地位。时下西方饭店管理学中流行的“内部营销”理论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说“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这种提法从字面上还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这句话应当更清楚地说明了问题。

对!但是中国现在宾馆很多管理者的短视造成的。其实国外许多宾馆都是年纪大的人工作在第一线,其中美国有个老行李生,都70多了,并且是个百万富翁,(就是靠当行李当的)他有手绝活:能认识每一个他见过的客人,客人都以被他认识为荣耀。还经常受邀请,在当地名流的宴会上当司仪,因为他认识太多的人,知道每个人的特殊爱好……典范啊!

第四篇: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从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看我国防洪工作

邓坚 富曾慈 邱瑞田 尚全民

摘 要 德国、法国、荷兰三国经济发达,其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洪策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防洪工作的实际,有必要从认识、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洪水风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防洪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水资源

1999年5月,我们随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赴欧洲抗洪抢险培训团赴德国、法国、荷兰,先后拜访了德国、法国环境部,荷兰公共工程及水利部,法国国际水务办公室,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符州、北威州,法国马赛、巴黎市等水利部门,德国波鸿大学、荷兰代尔福特工业大学等院校,德国卡尔斯鲁厄洪水预警预报中心、荷兰IHE研究所等部门。还实地考察了莱茵河、罗讷河、卢瓦尔河、赛纳河、马斯河防洪工程,以及荷兰著名的拦海大坝、移动防洪坝和三角洲工程。

一、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的主要经验

德、法、荷三国位于欧洲中西部,地理上相邻,海拔一般不高。三国面积相

2加不足100万km,人口约1.5亿。三国都是经济相当发达的国家。从自然条件

看,气候温和,年降雨量适中,且时空分配较均匀,森林和绿地覆盖面广,植被良好。历史上德、法两国洪水多由暴雨、冰雪融水引起。荷兰西部滨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5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受洪涝和风暴潮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是一个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有效治理,目前三国的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避免或减轻了洪水灾害,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我们感到三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1.从环境水利的高度认识防洪,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德国、法国和荷兰三个国家在历史上都遭受过较严重的洪水灾害。为了防洪减灾,三个国家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如水库、堤防和涵闸等。在治理思路上,曾经长期沿袭单一目标的治理思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国在治水观念上相应有了很大转变,即由过去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环境水利的概念。他们认为,单一目标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存在不足,如为了开发利用土地,采取围垦河滩和对河道实施“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蓄泄条件,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增加了洪灾的风险。单一目标治理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原貌,往往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时期的不利影响,从而又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因此,对江河的治理宜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治理江河修建防洪工程首先应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河流生成和运动有其自然摆动的范围,人类在治水中必须给它们保留足够的行洪通道,并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德、法两国水管理部门都设在环境部。三国的河流防洪规划都要求有环境评价,同时还要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近些年来,三国都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建造更加优美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普遍采取了“退田还河”和还河道以原态的措施。如德国、荷兰在一些河流上舍直取弯,铲除堤防,恢复泛区自然蓄水状态,保持水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存条件,以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当今欧洲在防洪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经济发达国家治水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三国森林覆盖率很高,既营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保持了水土,减缓了水流汇集时间,客观上起到了正本清源、减小洪涝灾害的作用。

2.采取“建重于防,防重于抡”的防洪成灾策略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多年来,三个国家虽然遭受洪涝灾害的程度不同,但是国家政府所采取的减灾策略是基本相同的,即十分重视平时的工程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并高度注重工程质量。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做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把建、防、抢结合起来。一旦发生洪水,主要依靠防洪工程保证安全,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三国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做好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防洪工程规划的重点是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如在德国,一些城市根据地区的特点,在防洪规划中规定城市建筑不透水面积最大不超过3.3%,这样可延长降雨汇流时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法国规定城市防洪设施建设要做到雨污分流,根据地势条件划分区域建设地面和地下蓄洪设施。在城市较低的地区或河道两岸滩地,开辟成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道路等,平时为娱乐场所,当降雨有洪水时作为调蓄洪水场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工程维护外,还要解决好洪泛区的限制开发管理、退田还河(湖)增加河道的蓄泄能力、提高洪水的预警预报水平和如何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等问题。目前三国重点地区防洪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较高,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基本协调。

在防洪抢险方面,三国同我国一样,体现“有所弃,才能有所守”的思想。如德国科隆市防御标准为100年一遇,但在发生10年一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时,允许一些地区被淹。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工业区,尤其是化学工业区。1995年莱茵河大水,科隆市部分被淹,居民生活很正常,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洪水旅游”现象。

3.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三国不仅兴建了高标准的防洪工程,非工程设施也十分完备。实践证明,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洪水预报方面,三国有完备的雷达测雨站点,快速的洪水自动测报设施,先进的通信传输设备和布局较广的数据网络,以及面向公众、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系统的开发都是由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公司来完成的。使用部门只负责提出需求,系统建成后

负责运行管理,并将大部分气象、水情、洪水预报等防汛信息面向社会,既保证了数据的统一,又保证了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同时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为防洪减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防洪设施的控制和运用管理方面,三国计算机应用很普及,水平也较高。如在近100万人口的科隆市的防洪中心,平时只有2名工作人员;巴登州莱茵河堤防管理处分管6个分洪区,涉及人口70万人,但堤管处只有4名职工,工作效率非常高。荷兰三角洲工程的闸门也都采用计算机控制。

据了解,三国在防洪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程序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和部门在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上都有严格的协议,各单位按职责行事,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非工程体系,为有效地防洪抢险和救灾提供了保障。

4.依靠高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防洪成灾工程

在江河治理方面,德、法、荷三国一些工程的构思、设计和建造都十分独特。在这些工程的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做后盾。在堤坝的建造方面,三国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土工织物运用比较广泛。在堤身的填筑、地基的处理、水下施工等方面手段先进。荷兰在20年代即解决了海底施工的技术难题,修建了长达32km的拦海大坝;50年代以后.又投入180亿荷兰盾(约合700多亿元人民币)完成了三角洲工程。其中荷兰之角新沃特伟赫活动阻浪闸,是从5个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投标方案中选取的建设方案,闸门建造耗资14亿荷兰盾(约56亿元人民币),每个闸门长210m、高22m、重达50万t(共两扇),采用中空隔厢设计,利用水的浮力作用合拢,然后蓄水下沉与海底相接,可以形成360m宽的阻浪屏障,合拢过程完全是计算机控制的。单个球窝接头直径10m,重680t,交接点精确度误差仅2mm,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闸门平时放置在两岸的干燥闸坞内,不影响航运,完美地解决了鹿特丹港及附近地区的航运和防潮问题。德国也在研究和应用活动堤坝技术,解决城市景观与防洪工程建设的矛盾,法国在卢瓦尔河的堤防上采用了活动堤坝的建造技术。

5.注重面向公众的洪水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三国都在中小学校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公众灾害意识很强。在法国马赛、巴黎等城市,政府根据洪水频率、淹没区域、淹没深度、水流流速等指标,编制公布了各地的风险图,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风险程度。政府对在不同风险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德国把洪水预警分为4级,告知居民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险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6.在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受益者的积极性

三国的防洪工程建设都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并规定在50年内堤防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设计、施工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在堤防管理上,三国通过税收保证了工程维护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堤防能够正常运行。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除了有官方管理机构外,在受益地区一些地方还有民间协会组织。公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可通过协

会组织实施监督。如荷兰具有700多年历史的水管会。协会由政府代表和当地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区域内的所有居民都是该协会的会员,每一位协会成员要缴纳会费,会费主要用于区域内的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管理,一般约占全部费用的20%,其余费用由政府拨款。协会有权否定政府的工程规划方案,并委托科研设计单位、施工部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由于协会的工作与会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经费有保障并能做到专款专用,堤防管理成效显著。德国北威州也有类似的民间协会。这是一种具有国外特色的公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和实施监督的独特方式。

7.法律健全,可操作性强

三个国家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防洪机构,但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到洪水的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各部门依法行事,各负其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互相打架、扯皮现象,使抢险救灾有序进行。德、法、荷三国抢险救灾的职责在州(省),州(省)内政部负责抢险救灾的组织。洪水来时,首先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参加抢险。力量不足时,可请示国家内政部,经总统批准后可调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经费由保险公司和慈善机构解决。

二、关于我国江河湖泊防洪治理和抢险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和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灾害防御,经过努力,目前已在我国七大江河初步建立了防洪体系,并且取得了战胜历次大洪水的伟大成就,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相比。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现有防洪体系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德、法、荷三国相比,我们在江河治理和防灾减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我们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他们的做法,但是通过培训考察,我们认为三国的一些江河治理措施和防汛抢险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认识洪水,把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环境,兴利除害,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这是我国21世纪和远期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德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大量修筑堤防、建设防洪工程约束水流防灾,到如今的铲堤退堤留出蓄水区域还河道以自然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中央作出了“平烷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疏浚河湖”的果断决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重大意义。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2.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1998年长江大水期间,两岸堤防共发生险情600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近300处,九江城区段还发生了决口。汛后,国家拨付了大量资金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1999年长江高水位仅次于1998年,堤防险情大大减少,只出现一般险情1400多处,除险加固效益显著。1999年太湖流域也发生了特大洪水,洪水位超过1991年,由于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家累计投入治太工程投资60亿元,工程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险情大为减少,有力地保证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事实说明,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没有投入,仅靠汛期全民防汛,不仅耗费大量人、财、物,而且也将承担极大的风险。

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要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落后问题也十分突出,今后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工程维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要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誓能力。

4.加强防洪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抗洪抢险和防灾成灾的科技合量

科学技术在防洪抢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卫星遥感测量技术、雷达测雨技术、通信传输技术、雨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等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对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适应抗洪抢险减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速科技成果在江河治理和抗洪抢险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和水利生产实际相结合。

5.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无序发展现象严重,一旦发生洪灾,损失惨重。国家要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洪患意识;制定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力争早日实施。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防洪法》,我们要依法防洪。对违反《防洪法》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敢于处罚,树立法律的权威。我们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防洪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并与相关的《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有效衔接起来。

6.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防治洪水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我们国家治水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在治水方面,我们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与国外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关部门应建立国外水利信息资源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作。(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邓坚为副主任,富曾慈为总工程师)

第五篇: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软件S10-3班XXX

摘要:针对中国采取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医药费过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就医不公平等方面。笔者根据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国家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医疗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医疗资源,政府监管,国家投入

从1978年6月7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开始,中国就迈开了医药改革的步伐,至今已有三十三个年头,虽然医药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问题不断的显露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医疗保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总结中国目前的医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药费过高

目前医药费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病人的最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保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生活与农村或者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的人民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对医院的拨款不足,导致医院为了发展与经营,不得不与要求大夫开大药方,让病人多做检查,医药合谋成为医药问题的重点。生活在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由于经济困难难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用,成为众多医疗保障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

2、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全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于城市,只有20%在农村,农村的百姓看病难,难以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给农村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不便。农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亟待解决。

3、就医不公平

目前在城市中,只有少数生活富裕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普通民众只能在中小型医院就医,巨大的不公平导致人民出现不满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

增加政府对医疗部门的监管,严厉打击医药合谋的情况,并给予医院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药品价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保证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2、加强国家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增加国家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保障专项投入,建设基础医疗设施与卫生站,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

3、平均医药价格,增加大医院补贴

针对大医院药品贵,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加强专项投入,对大医院实行专项补贴,保证大医院在低价格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对于目前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比较突出问题的分析,通过发现问题,希望国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把我国的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笔者相信,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下载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合集五篇)

    结合所学的课程,谈谈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问题的......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 胡小平朱颖 葛党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和非农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已不仅是农村“富余”的......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2007-12-24 17:25:5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大全]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

    对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对策的再思考

    对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对策的再思考 林立 (厦门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 当前,我国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尽管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思考[大全]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1-04-22 11:47:44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见证历史的精华沉淀,体现其应有的宝贵价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