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思考讲解(大全)
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水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水资源都被占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闹水荒。水作为农业、工业、国民经济的命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使人们对水资源充满危机感。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爱尔兰组织召开的“世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会议”。有156个国家的政府及50个国际组织参加,会后发表公报指出:节约用水和净化水资源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1996年3月,“城市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发表了《北京宣言》,向全球发出了人类即将面临水危机的警告。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今后如何让水资源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里,我们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正确认识水这一特殊资源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水的运动规律,首先表现为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实现由海洋到陆地,由陆地到海洋的自然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且在循环中保持其总量的平衡。由于地球上的水处于循环运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是一种不断更新的资源,具有取之不竭的特点。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例如,据科学计算,全球的河水每年可以跟降水转化22次,也就是河水平均每16天多轮换一次。因此,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更新的数量,就要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其次,表现为水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位差形成势能,由高处向低处自然流动,使挖塘筑坝拦蓄地表水和跨地区、跨流域调水成为可能。
我国江河年径流量约有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若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仅为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比许多国家少,并不富裕。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7%。今后,随着经济的增长,需水量的提高,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可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配都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也很大。例如:南方,长江、珠江和浙、闽、台诸河以及西南诸河处于丰水地带和多水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其总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0%以上,但耕地面积却不到40%,人口占全国一半稍多一点;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滦河、辽河、黑龙江和西北内陆诸河,处在过渡地带、少水地带和干旱缺水地带,其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总水量的20%,而耕地面积占全国60%以上,人口将近全国的一半;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南方,在3~6月或4~7月,4个月雨量占全年的50%~60%;北方,6~9月4个月雨量占全年的70%~80%,尤其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内。上述这种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与利用的矛盾,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困难。但是困难只有得到解决,才能保护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都有正反两方面例证。美国的洛杉矶,本是干旱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本世纪初,因为开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发石油资源的需要,通过外调客水成功地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快发展成为世界性大都市。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与治水的成就紧密相连的。我国历史上最早传说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都是与水祸做坚决殊死的斗争,从而拉开了中国文明史的序幕。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隋唐完成的京杭大运河,都把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推向了顶峰。尔后,各封建王朝在水利上均无大的建树,封建社会随之逐步衰落。而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搞水利工程,结果他们后来居上,经济实力终于超过我们。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就掀起了空前的治水高潮,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在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上,同样表现出科学治水的成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黄河“尾闾摆动,均衡布沙”的过时观念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认为黄河口无法固定,这是造成黄河三角洲开发迟缓、经济落后、群众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当黄河河口得到固定,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事业便迅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事实证明:正确认识水体运动规律,克服困难,逐步探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开局年,正当全国上下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时,水危机却无情地逼近我们。
黄河断流、泉群干涸、海水倒灌,许多工业因水资源不足不能开足马力,甚至停工停产;中国大地城乡用水频频告急,洪涝灾害起伏不断;地面下沉、水体严重污染„„所有这些,使得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淡水资源充满着危机感。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农业因缺水使粮食每年平均减产25亿多千克,影响城市工业产值700亿元,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今后水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会日益突出。显然,水的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但是,具体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现我国水资源的潜力还是巨大的。据计算,将我国水资源利用率由现在的17%提高到26%,就能满足我国本世纪末的需水总量。我们有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方面对水资源充满了危机、充满了渴求,一方面又在搞防洪疏浚措施;一方面要求人们节约每一滴水,一方面河流遭到了严重污染、湖泊受到了遗弃。可见水资源有着明显的浪费。缘何如此?这要从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寻找原因。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不足,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许多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建设不足,破坏有余,早期的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峡工程论证了多年,去年才正式开工。现在人们盼望着南水北调成功,来彻底解决黄河断流、华北缺水这一国家的、民族的、生态的大问题。平原地区,具有排洪、蓄水、调水多功能的水利工程较少。山区至今有许多地方靠天吃饭,雨来水流、雨过天旱的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现象到处可见。这种山区地表水的流失浪费,说明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道路还很漫长。
第二,地质勘查力度不够,地下水开采不合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断裂交错纵横,自流盆地也有较多分布,可是由于勘查不清,还有许多地下水没有开采利用。华北某些地区每到春季干旱季节,连吃水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农业用水了。某些城市工业区,由于地下水超量抽取,形成漏斗区,甚至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引发生态灾难。
第三,森林覆盖率低,育林工程跟不上。目前,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为22%,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据计算,树冠可以截留10%~15%的雨量,3300多万公顷森林的贮水量,就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可见,加快造林工程,涵养地下水源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之一。
第四,气象科学成果普及不够,人工防灾与增水还需进一步结合。气象科学的发展水平已使我们可以运用人工手段,变冰雹灾害为有益降水,变临界雨云为降水雨云。人工干预天气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降水,而且水质好、分布均、效益高。例如,山东省东营市前几年曾多次受到冰雹袭击,农业损失很大。从1994年开始,在中央气象局的支持下,开始人工防雹化雨研究。为此配备了国家最先进的气象装备,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体系。1994~1995年,开展作业15次,增水4500万立方米,防雹投入与产出比为1∶197;人工增雨投入与产出比为1∶66。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其中在许多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1996年9月16日,在山东沂南等几县市,因遭强烈冰雹袭击,农业损失惨重。因此,今后应加强气象科学的研究与普及,达到人工防灾与增水相结合的目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第五,对水资源利用管理力度不够,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几年来,对水资源的管理存在着口头紧、落实松的现象。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虽然上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某些企业仍我行我素,未净化的工业污水依然流进江河,即使作出处理,结果是“交上罚款,继续污染。现在,全国有许多地区,因工业污水进入江河、湖泊、地下水等,致使出现水资源利用危机,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触目惊心,这种以污染求效益的恶性循环必将造成更加惨重的结果。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过程,人类自身的生活过程也都存在着对水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见,今后加强水资源管理,减少污染,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科技兴水战略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所谓科技兴水战略,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和规律,采取工程措施,造成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条件,调节其时空分布,达到增加有效水量,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水资源普查。水资源的普查是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的前提,这需要大批水文工作者的投入,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水体运动规律搞清,为科学利用平原地表水、科学利用山区地表水提供理论依据。在平原,将排洪、蓄水、调水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利用平原地表水;在山区,通过建设山间阶梯水库,使其出现“水库挂山间,绿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树植满山;浓荫抱碧水,深谷多名泉”的山区美景。
(二)加强科学技术研究。首先是气象科学的研究,做到对灾害性冰雹降水的预测、对临界雨云的确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跨流域调水,使水资源的空间布局向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改进。
(三)实施育林兴水工程。各级政府要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加快造林工程,尽早达到涵养地下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利用量的目标。
(四)建立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的保障体系。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必须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备的法律保证。把水资源管理推向商品化和产业化,实行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并给予自我发展的优惠政策,形成“河自刷、渠自清、堤自固、库自增”的良性循环。加强地方立法,严格执行水法,为科技兴水战略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地理工作者要为中国的水问题做出贡献
地理工作者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地理工作者履行职能的重要方法和义务。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指导思想,在用水问题上要实现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讲,应从主观臆断的随意型向科技型转变;从社会科学角度讲,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喝大锅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喝商品水”转变,为把水利事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产业提供资金保证。地理工作者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水文、气象、地质等方面的人才比比皆是,只要为此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为这“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下载请直接访问【 E课件免费资源中心】
如需帮助或建议和意见请直接联系站长。QQ :五四零零零三二一
电话:***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第二篇: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水资源,同时又是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水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及其发展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每年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求水资源系统提供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废物与污染,使其水资源生产力的衰退甚至崩溃成为可能。我国也是如此水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在《当红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有接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联合人类环境和世界水会议曾发出警告:人类在能源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有可能面临的第二个贫困就是水贫困。”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
答案:“水荒”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大敌。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立方米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28500立方米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64500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 1 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立方米,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立方米,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
面对水资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资源紧缺现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约束,需要节水;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愿意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
二、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近几年,黄河来水偏枯,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水权转让,在农业节水的基础上,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充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今后工业乃至社会发展用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
整个黄河流域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扩大,水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解决。以前各地缺水了,怎么办?想到的往往是三件事:修水库、打井、调水。现在通过水权转换的方式,也能够解决缺水问题。当然,节水改造不是无穷的,它有一个总量的概念。但现在至少开始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水权转换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讲,水权转换是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把钥匙。
水权转换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好的势头。针对当前水权转让试点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涉及工业、农业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的建立。水权转换应在当地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进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权。要逐步建立完善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水权转让也就有了基础,各方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水权转让工作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规范进行。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评价与审批制度等等,以保证水权转让有序进行。在水权交易时,必须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施水权转让,不能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第四,合理确定水权转让年限。采用灌区改造等工程措施节水时,存在工程维护和工程老化等问题。工程老化后节水功能逐步丧失,渠道需要再次进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权转让的年限应该是多少,应该综合考虑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来确定。
第五,科学确定水权转让价格。宁夏、内蒙古水权转让价格是按照节约单方水所投入的节水改造费用来确定的。这种定价显然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价值。水权转让的价格至少应该包括工程建设投入、经济生态补偿、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费等。各地应尽快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水资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底、过度开发以及水污染严重等。
(1)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质量标准的饮用水;在全国六百多个建制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一百多个还为严重缺水,由于缺少导致的产值下降约两千亿元。
(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2]。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1] [3]
(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过渡开发,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无疑会加剧水土的流失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影响水资源质量。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个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漏斗区。山东省因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导致海水入侵面积达400平方公里[3]。
同时,在西北内陆缺水地域过度开发现象日趋严重,导致下游地表水减少,只好抽取地下咸水灌溉,使土地盐碱化,而超采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大,使得植被大量死亡。
(4)水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企业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废水的排放量在日益增加,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4]。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源主要是城镇生活及工业废污水排泄,其次是农用化肥及农药的残留物等。黄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其它有害物质。中国665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每年平均有360万吨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被倒入江河湖海,其中95%为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水[5]。
此外,据统计,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水,2/3以上都是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域,导致水资源大面积受污。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少、达标率低等特点,使地表水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3],这些地区河湖多,人口密度大,由于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城市下游江段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严重,形势严峻。
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我国水资源利用数量逐渐增大,同时资源的紧缺和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正面临着21世纪的水资源危机。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以及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用水安全以及改革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何切实合理地通过现用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保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始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水资源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
综合上述,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等方式,综合前人的经验及成果,提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应当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观念上,应通过社会动员,树立对水资源紧缺意识,宣传节约及合理开发利用的行动原则;在制度上应当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政策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行动上,应当积极开发可引进先进水资源利用及配置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同时积极开展水资源污染治理。具体而言,可将对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树立科学用水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对其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因而造成了大量严重缺水、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等问题[6]。事实而言,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极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多方面的保护。因此,要加强人们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避免用水浪费,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只有树立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科学水资源理念,才能正确的利用水资源。
(2)动员全社会,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全社会都应当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树立惜水意识。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全体动员。
动员社会全体成员的手段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只有加大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树立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才有助于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保护宣传应当从观念上以及制度上开展来。在宣传过程中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群体人民群众中普及《水法》知识,使人人都能懂法,人人都能自觉守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通过大力宣传,在人们的心中达成共识,全民行动,保护水资源,提高资源的持续利用[6]。
(3)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如今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故而国家应当尽快设定并发布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应该严格规定管理人员遵照既定规章制度管理水资源,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从而达到科学地开发并利用水资源,缓解并进一步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浪费现象严重问题的目的,进一步对水资源合理分配。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7]。
此外,健全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要求在建设法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执法管理的建设和监督。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对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立法、规划等制度建设工作。同时,必须要实行科学的和严格的管理,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实施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5]。只有以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相分开的原则,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努力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5)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投入
水资源科技投入的增加,实际上是要求运用更加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优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开展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农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产业中科技含量;日常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措施等[7]。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监测、预报、治理的科技投入。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监测要实现技术性革命,提高对水资源的科学监测与预报。同时,对于污水的治理也要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大大降低水污染的代价,进而促进污水再利用,不断提高水资源质量[5]。
(6)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在确定了这个最优污染水平之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4]:①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②运用排污产品费和差别税等经济杠杆控制污水排放。③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④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管理。⑤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第四篇:浅析我国水资源宏观管理体制问题
浅析我国水资源宏观管理体制问题
吕倩梦
环境学院
2010200911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不但人均水资源少,且分布非常不均衡。所以,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就非常重要。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欧洲等国家以流域管理为主不同,也不是单纯的分割管理,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然而,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水资源管理正在慢慢加强,但是,从实际实践效果看来,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并浅析了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几个问题。关键字:水资源
管理
体制
问题
水资源是最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之一。而不恰当的水资源管理可能会诱发各种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各个国家一致的目标。在我国水资源局势严峻,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任务与日俱增,亟需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2009 年人均水资源量已逼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 立方米用水紧张线。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 立方米且大于1,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 立方米且大于500 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总体来看,我国属于中度缺水。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根据各区的人均水资源量,我国有16 个省(区、直辖市)属于重度缺水,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共6 个省(区)为极度缺水地区。1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使得西北部许多城市发展受到制约,如工业发达的华北地区海河、滦河流域,人均水量仅430立方米,比以干旱著称的阿拉伯半岛还少。
而与我国严重缺水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污染情况。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甚至0.8。[5]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一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一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一85%。2
我国水资源主要污染问题集中于地表水污染严重,湖泊河流等富营养化问题,水土流失,地下水使用过度等等。
据统计,全国有3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 泊,致使全国7大流域近5%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极为严 重,已丧失了水体的使用功能,7%5的河段已不适宜作为引用水的水源。3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2002年我国出台《水法》规定了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新《水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的 1 22011-2012年中国水资源状况.中商情报网
水权转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02.7.30 3傅剑清,论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保护及水权制度的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研讨会论文集.2003.16 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4也就是说,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欧洲等国家以流域管理为主不同,也不是单纯的分割管理,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水资源管理正在慢慢加强,流域管理正在逐步加强,《水法》的修改,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大作用。但是,从实际实践效果看来,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存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中央各部门出现职权交叉
我国特殊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求了我国在管理水资源时,必须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在中央,水利部作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集中了大部分水资源管理的职权,而其他相关部门包括建设部、农业部、交通部、国家林业局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管理。而事实上,由于多个部门都有关于水资源的职权,导致部分出现了职权交叉,使得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常常难以有效解决。
这里以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之间的职权交叉问题为例。这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水资源相关职权交叉的两个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水利部负责水量,水质则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管理。也就是说作为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水量和水质,被分别交由了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我国规定水利部门的负责管理水,却又环保部门的负责管理岸上的排污。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者其实无法完全分开,因为水域的自净能力,承载力等和水量,径流量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环保部门在实施水污染控制工作与水利部门实施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时必定会有所相互影响与交叉。这两个部门都同时具有法规制定、执法和监督的职能,而任何一个部门同时拥有制定法规、执法和监督三项职能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样无疑容易助长部门利益与部门权力的扩大化。5
3.2 流域机构的权力职能没有得到落实
流域机构是指水利部按照河流或湖泊的流域范围设置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其代表水利部在所辖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权,为水利部派出机构,且已经成立很久。然而,它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缺少较为独立的自主管理权,难以直接介入地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管理。
事实上,在2002年新水法中,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得到明确。我国区域水体由当地政府管理,且早已经有着一套完整体系。而流域机构的职能是对流域内不同地区对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等进行协调,缺乏有效机制的同时,又由于隶属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无法独立自主地行使水资源管理权,管理权力小,管理范围窄,完全无法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各地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门相比。
并且,流域机构虽然名为委员会,但是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并没有参与流域的管理,与水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参与相关决策,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也没有正式的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各流域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协调作用。
因此,在前文水法中规定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无法合理结合,而我国流域内跨省份的水资源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3.3 水资源相关法律存在欠缺,有待完善
新《水法》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在这里就有一个权限的问 45 梁建议.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水务一体化建设.水政水资源,2003.3
杨志峰,冯彦,张文国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年5月版,第83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题,如何划分各区域,又如何结合整体管理,这些都没有具体到实处,没有细致规定导致权限不明确,降低了体制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具体问题的解决难度。此外,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除新《水法》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后来先后出台的一些专项法律,地方性法规等等。而这些法律都不完善,甚至有些法律间还存在矛盾。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流域管理法,未能从体制上保障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例如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共有巧条涉及到流域管理,其中有12条规定了流域机构在防洪和河道管理的职责。但是,由于《防洪法》只是关于综合治理江河、湖泊和河道,减轻水患灾害的专门法律,并不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从整体上确立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 总结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源还是出在法律和机构的管理责任职权上,核心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相关部门之间以及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适当的集权和分权。我认为,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需要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实例再结合我国国情现状,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并明确各级职权。
参考文献
1水权转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02.7.30 2傅剑清,论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保护及水权制度的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研讨会论文集.2003.16 3梁建议.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水务一体化建设.水政水资源,2003.3 4杨志峰,冯彦,张文国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赵薇莎,论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2006.3
赵薇莎,论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2006.3 转引自 罗豪才‘等.中国行政与刑事法制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6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五班 万罕立 64120527
摘要:本文从水资源分布,水量及水体水质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 水质 水量 问题 建议
1.水资源含义及主要特点
1.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总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1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替代的资源。2水资源是指在一
定时间段内,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含水层系统内以现有手段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可被人们所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量,由大气降水不断补给的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利用
【】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3
1.2水资源主要特点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正是由于降水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淡水可以进行永不停歇的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因此,睡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点。
2.水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6×1017m3,其中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而其中大部分又储存在冰川当中,或是为土壤水、深层地下水难以被人类利用。事实上易于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3.水资源的区域性:淡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再生特点,可利用量尽管有限但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其常常与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体现了水资源的区域性特点。
2.中国水资源状况
2.1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受到中国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差异。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加之地势阻隔,降水主要在东南部,西北部降水量很少。而淡水分布与降水分布一致,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减少,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
【】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4.6%。2
2.2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4
2.3水体水质
1.河流水质 2010年,对全国17.6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4%,Ⅳ类水河长占13.1%,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7%。
2.湖泊水质 对99个湖泊的2.5万km2水面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9%,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3.2%。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33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37个,中度
富营养湖泊有28个。
3.地下水水质 2010年,根据763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11.8%,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6.2%,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62.0%。
3.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上,农民依然习惯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农田,加之农村地区水利设施较差,灌渠区睡的利用率仅为
【】0.4~0.5,而农田灌溉水量超过作物需水量1/3甚至一倍以上,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2第二,全国性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单单是新增人口的生活饮用水就是一大负担。此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工农业用水也在持续增长。第三,水体水质令人担忧。根据《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知,我国不同水体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湖泊存在较为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轻度、中度富营养湖泊共计65个占调查湖泊将近65%。与此同时,地下水水质也不容乐观,在2010年对763眼监测井的监测中,Ⅳ~Ⅴ类监测井就占到62.0%。
4.建议
1.针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应加快新型灌溉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进步伐,用先进,高效的灌溉方式代替原来落后、低效的漫灌方式,达到农业节水的目的,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2.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解决水危机的根本处开源节流、防治污染、做好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入手,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解决途径。
5.结论
中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存在较大的时间、空间差异,总的说是夏秋多春冬少,东南多西北少。总体水量丰富,但由于分布特点,中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另外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质恶化,人口增长等问题也严重加剧了这一矛盾。对此,应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何时方法应对水危机。
参考文献:
【1】环境学基础 鞠美庭,邵超峰,李智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8
【2】水资源概论 肖长来,梁秀娟等 吉林大学 2012.3
【3】呼伦贝尔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康锋[J] 内蒙古水利 2002(4)105一10
【4】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