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0: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从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看我国防洪工作

邓坚 富曾慈 邱瑞田 尚全民

摘 要 德国、法国、荷兰三国经济发达,其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洪策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防洪工作的实际,有必要从认识、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洪水风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防洪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水资源

1999年5月,我们随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赴欧洲抗洪抢险培训团赴德国、法国、荷兰,先后拜访了德国、法国环境部,荷兰公共工程及水利部,法国国际水务办公室,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符州、北威州,法国马赛、巴黎市等水利部门,德国波鸿大学、荷兰代尔福特工业大学等院校,德国卡尔斯鲁厄洪水预警预报中心、荷兰IHE研究所等部门。还实地考察了莱茵河、罗讷河、卢瓦尔河、赛纳河、马斯河防洪工程,以及荷兰著名的拦海大坝、移动防洪坝和三角洲工程。

一、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的主要经验

德、法、荷三国位于欧洲中西部,地理上相邻,海拔一般不高。三国面积相

2加不足100万km,人口约1.5亿。三国都是经济相当发达的国家。从自然条件

看,气候温和,年降雨量适中,且时空分配较均匀,森林和绿地覆盖面广,植被良好。历史上德、法两国洪水多由暴雨、冰雪融水引起。荷兰西部滨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5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受洪涝和风暴潮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是一个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有效治理,目前三国的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避免或减轻了洪水灾害,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我们感到三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1.从环境水利的高度认识防洪,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德国、法国和荷兰三个国家在历史上都遭受过较严重的洪水灾害。为了防洪减灾,三个国家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如水库、堤防和涵闸等。在治理思路上,曾经长期沿袭单一目标的治理思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国在治水观念上相应有了很大转变,即由过去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环境水利的概念。他们认为,单一目标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存在不足,如为了开发利用土地,采取围垦河滩和对河道实施“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蓄泄条件,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增加了洪灾的风险。单一目标治理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原貌,往往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时期的不利影响,从而又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因此,对江河的治理宜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治理江河修建防洪工程首先应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河流生成和运动有其自然摆动的范围,人类在治水中必须给它们保留足够的行洪通道,并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德、法两国水管理部门都设在环境部。三国的河流防洪规划都要求有环境评价,同时还要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近些年来,三国都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建造更加优美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普遍采取了“退田还河”和还河道以原态的措施。如德国、荷兰在一些河流上舍直取弯,铲除堤防,恢复泛区自然蓄水状态,保持水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存条件,以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当今欧洲在防洪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经济发达国家治水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三国森林覆盖率很高,既营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保持了水土,减缓了水流汇集时间,客观上起到了正本清源、减小洪涝灾害的作用。

2.采取“建重于防,防重于抡”的防洪成灾策略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多年来,三个国家虽然遭受洪涝灾害的程度不同,但是国家政府所采取的减灾策略是基本相同的,即十分重视平时的工程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并高度注重工程质量。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做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把建、防、抢结合起来。一旦发生洪水,主要依靠防洪工程保证安全,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三国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做好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防洪工程规划的重点是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如在德国,一些城市根据地区的特点,在防洪规划中规定城市建筑不透水面积最大不超过3.3%,这样可延长降雨汇流时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法国规定城市防洪设施建设要做到雨污分流,根据地势条件划分区域建设地面和地下蓄洪设施。在城市较低的地区或河道两岸滩地,开辟成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道路等,平时为娱乐场所,当降雨有洪水时作为调蓄洪水场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工程维护外,还要解决好洪泛区的限制开发管理、退田还河(湖)增加河道的蓄泄能力、提高洪水的预警预报水平和如何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等问题。目前三国重点地区防洪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较高,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基本协调。

在防洪抢险方面,三国同我国一样,体现“有所弃,才能有所守”的思想。如德国科隆市防御标准为100年一遇,但在发生10年一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时,允许一些地区被淹。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工业区,尤其是化学工业区。1995年莱茵河大水,科隆市部分被淹,居民生活很正常,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洪水旅游”现象。

3.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三国不仅兴建了高标准的防洪工程,非工程设施也十分完备。实践证明,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洪水预报方面,三国有完备的雷达测雨站点,快速的洪水自动测报设施,先进的通信传输设备和布局较广的数据网络,以及面向公众、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系统的开发都是由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公司来完成的。使用部门只负责提出需求,系统建成后

负责运行管理,并将大部分气象、水情、洪水预报等防汛信息面向社会,既保证了数据的统一,又保证了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同时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为防洪减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防洪设施的控制和运用管理方面,三国计算机应用很普及,水平也较高。如在近100万人口的科隆市的防洪中心,平时只有2名工作人员;巴登州莱茵河堤防管理处分管6个分洪区,涉及人口70万人,但堤管处只有4名职工,工作效率非常高。荷兰三角洲工程的闸门也都采用计算机控制。

据了解,三国在防洪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程序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和部门在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上都有严格的协议,各单位按职责行事,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非工程体系,为有效地防洪抢险和救灾提供了保障。

4.依靠高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防洪成灾工程

在江河治理方面,德、法、荷三国一些工程的构思、设计和建造都十分独特。在这些工程的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做后盾。在堤坝的建造方面,三国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土工织物运用比较广泛。在堤身的填筑、地基的处理、水下施工等方面手段先进。荷兰在20年代即解决了海底施工的技术难题,修建了长达32km的拦海大坝;50年代以后.又投入180亿荷兰盾(约合700多亿元人民币)完成了三角洲工程。其中荷兰之角新沃特伟赫活动阻浪闸,是从5个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投标方案中选取的建设方案,闸门建造耗资14亿荷兰盾(约56亿元人民币),每个闸门长210m、高22m、重达50万t(共两扇),采用中空隔厢设计,利用水的浮力作用合拢,然后蓄水下沉与海底相接,可以形成360m宽的阻浪屏障,合拢过程完全是计算机控制的。单个球窝接头直径10m,重680t,交接点精确度误差仅2mm,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闸门平时放置在两岸的干燥闸坞内,不影响航运,完美地解决了鹿特丹港及附近地区的航运和防潮问题。德国也在研究和应用活动堤坝技术,解决城市景观与防洪工程建设的矛盾,法国在卢瓦尔河的堤防上采用了活动堤坝的建造技术。

5.注重面向公众的洪水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三国都在中小学校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公众灾害意识很强。在法国马赛、巴黎等城市,政府根据洪水频率、淹没区域、淹没深度、水流流速等指标,编制公布了各地的风险图,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风险程度。政府对在不同风险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德国把洪水预警分为4级,告知居民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险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6.在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受益者的积极性

三国的防洪工程建设都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并规定在50年内堤防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设计、施工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在堤防管理上,三国通过税收保证了工程维护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堤防能够正常运行。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除了有官方管理机构外,在受益地区一些地方还有民间协会组织。公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可通过协

会组织实施监督。如荷兰具有700多年历史的水管会。协会由政府代表和当地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区域内的所有居民都是该协会的会员,每一位协会成员要缴纳会费,会费主要用于区域内的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管理,一般约占全部费用的20%,其余费用由政府拨款。协会有权否定政府的工程规划方案,并委托科研设计单位、施工部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由于协会的工作与会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经费有保障并能做到专款专用,堤防管理成效显著。德国北威州也有类似的民间协会。这是一种具有国外特色的公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和实施监督的独特方式。

7.法律健全,可操作性强

三个国家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防洪机构,但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到洪水的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各部门依法行事,各负其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互相打架、扯皮现象,使抢险救灾有序进行。德、法、荷三国抢险救灾的职责在州(省),州(省)内政部负责抢险救灾的组织。洪水来时,首先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参加抢险。力量不足时,可请示国家内政部,经总统批准后可调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经费由保险公司和慈善机构解决。

二、关于我国江河湖泊防洪治理和抢险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和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灾害防御,经过努力,目前已在我国七大江河初步建立了防洪体系,并且取得了战胜历次大洪水的伟大成就,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相比。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现有防洪体系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德、法、荷三国相比,我们在江河治理和防灾减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我们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他们的做法,但是通过培训考察,我们认为三国的一些江河治理措施和防汛抢险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认识洪水,把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环境,兴利除害,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这是我国21世纪和远期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德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大量修筑堤防、建设防洪工程约束水流防灾,到如今的铲堤退堤留出蓄水区域还河道以自然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中央作出了“平烷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疏浚河湖”的果断决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重大意义。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2.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1998年长江大水期间,两岸堤防共发生险情600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近300处,九江城区段还发生了决口。汛后,国家拨付了大量资金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1999年长江高水位仅次于1998年,堤防险情大大减少,只出现一般险情1400多处,除险加固效益显著。1999年太湖流域也发生了特大洪水,洪水位超过1991年,由于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家累计投入治太工程投资60亿元,工程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险情大为减少,有力地保证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事实说明,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没有投入,仅靠汛期全民防汛,不仅耗费大量人、财、物,而且也将承担极大的风险。

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要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落后问题也十分突出,今后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工程维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要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誓能力。

4.加强防洪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抗洪抢险和防灾成灾的科技合量

科学技术在防洪抢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卫星遥感测量技术、雷达测雨技术、通信传输技术、雨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等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对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适应抗洪抢险减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速科技成果在江河治理和抗洪抢险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和水利生产实际相结合。

5.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无序发展现象严重,一旦发生洪灾,损失惨重。国家要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洪患意识;制定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力争早日实施。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防洪法》,我们要依法防洪。对违反《防洪法》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敢于处罚,树立法律的权威。我们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防洪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并与相关的《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有效衔接起来。

6.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防治洪水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我们国家治水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在治水方面,我们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与国外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关部门应建立国外水利信息资源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作。(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邓坚为副主任,富曾慈为总工程师)

第二篇: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软件S10-3班XXX

摘要:针对中国采取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医药费过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就医不公平等方面。笔者根据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国家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医疗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医疗资源,政府监管,国家投入

从1978年6月7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开始,中国就迈开了医药改革的步伐,至今已有三十三个年头,虽然医药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问题不断的显露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医疗保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总结中国目前的医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药费过高

目前医药费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病人的最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保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生活与农村或者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的人民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对医院的拨款不足,导致医院为了发展与经营,不得不与要求大夫开大药方,让病人多做检查,医药合谋成为医药问题的重点。生活在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由于经济困难难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用,成为众多医疗保障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

2、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全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于城市,只有20%在农村,农村的百姓看病难,难以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给农村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不便。农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亟待解决。

3、就医不公平

目前在城市中,只有少数生活富裕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普通民众只能在中小型医院就医,巨大的不公平导致人民出现不满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

增加政府对医疗部门的监管,严厉打击医药合谋的情况,并给予医院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药品价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保证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2、加强国家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增加国家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保障专项投入,建设基础医疗设施与卫生站,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

3、平均医药价格,增加大医院补贴

针对大医院药品贵,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加强专项投入,对大医院实行专项补贴,保证大医院在低价格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对于目前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比较突出问题的分析,通过发现问题,希望国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把我国的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笔者相信,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第三篇:关于现阶段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考

关于现阶段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考

我讲粮食安全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其实不然粮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的战备资源,所以我认为我应该要关注,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鄙人认为,粮食安全问题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粮食作为一种食品,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粮食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备资源,它的储备生产供应是否满足在意外情况下发生的需求.先来讲一下粮食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我是一名学药的学生,我们以前一直都把药品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而现在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现在已经把食品安全问题看得和药品安全一样重要,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粮食质量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加上现在人们对农药化肥的滥用,而人们又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农业农产品的支持力高,使生产会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绿色食品来满足人们对绿色粮食的需求.讲完了粮食质量安全,我再谈一些我对粮食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备资源的安全问题,自古就有“战事未起,粮草先行”的说法,两军对垒,如果哪一方面的粮草先断绝,那这支军队必然军心不稳最终失败.现在也是一样,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在上个世纪的多少个年代,我国的人民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日子,直到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现在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我国的粮食基本达到了自给,而现在随着中国加入WTO,粮食又出现了各个国家相互交流的局面,这对我国农业来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因为世界上的一些产粮大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他们科技发达,农业技术也相对发达,所以他们产粮多,价格低廉,品质优良,我国的粮食在跟其在市场上竞争时自然处于劣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农民在市场价格的驱使下,必然会有很多放弃种粮改行,道理很简单,粮农收益降低,没有了经济利益,如果在出外打两个月的工就足够买全家人两年的粮食那算一算谁还会来种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这些方面都使得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 潜在的危机,因为如果我们长期靠进口粮维持生计的话,那么一旦战争来了,外国停止向我国代供粮,那么我们至少会几个月出现紧张的局面,它会牵连到很多的方面,我想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应该在粮食上做到自己给自足,要控制粮食进口的比例的同时更要有足够的储备.药学系073贵药班

杨胜钤

2009-3-24

第四篇: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思考讲解

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水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水资源都被占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闹水荒。水作为农业、工业、国民经济的命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使人们对水资源充满危机感。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爱尔兰组织召开的“世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会议”。有156个国家的政府及50个国际组织参加,会后发表公报指出:节约用水和净化水资源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1996年3月,“城市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发表了《北京宣言》,向全球发出了人类即将面临水危机的警告。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今后如何让水资源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里,我们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正确认识水这一特殊资源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水的运动规律,首先表现为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实现由海洋到陆地,由陆地到海洋的自然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且在循环中保持其总量的平衡。由于地球上的水处于循环运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是一种不断更新的资源,具有取之不竭的特点。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例如,据科学计算,全球的河水每年可以跟降水转化22次,也就是河水平均每16天多轮换一次。因此,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更新的数量,就要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其次,表现为水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位差形成势能,由高处向低处自然流动,使挖塘筑坝拦蓄地表水和跨地区、跨流域调水成为可能。

我国江河年径流量约有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若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仅为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比许多国家少,并不富裕。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7%。今后,随着经济的增长,需水量的提高,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可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配都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也很大。例如:南方,长江、珠江和浙、闽、台诸河以及西南诸河处于丰水地带和多水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其总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0%以上,但耕地面积却不到40%,人口占全国一半稍多一点;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滦河、辽河、黑龙江和西北内陆诸河,处在过渡地带、少水地带和干旱缺水地带,其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总水量的20%,而耕地面积占全国60%以上,人口将近全国的一半;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南方,在3~6月或4~7月,4个月雨量占全年的50%~60%;北方,6~9月4个月雨量占全年的70%~80%,尤其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内。上述这种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与利用的矛盾,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困难。但是困难只有得到解决,才能保护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都有正反两方面例证。美国的洛杉矶,本是干旱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本世纪初,因为开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发石油资源的需要,通过外调客水成功地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快发展成为世界性大都市。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与治水的成就紧密相连的。我国历史上最早传说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都是与水祸做坚决殊死的斗争,从而拉开了中国文明史的序幕。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隋唐完成的京杭大运河,都把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推向了顶峰。尔后,各封建王朝在水利上均无大的建树,封建社会随之逐步衰落。而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搞水利工程,结果他们后来居上,经济实力终于超过我们。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就掀起了空前的治水高潮,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在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上,同样表现出科学治水的成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黄河“尾闾摆动,均衡布沙”的过时观念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认为黄河口无法固定,这是造成黄河三角洲开发迟缓、经济落后、群众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当黄河河口得到固定,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事业便迅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事实证明:正确认识水体运动规律,克服困难,逐步探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开局年,正当全国上下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时,水危机却无情地逼近我们。

黄河断流、泉群干涸、海水倒灌,许多工业因水资源不足不能开足马力,甚至停工停产;中国大地城乡用水频频告急,洪涝灾害起伏不断;地面下沉、水体严重污染„„所有这些,使得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淡水资源充满着危机感。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农业因缺水使粮食每年平均减产25亿多千克,影响城市工业产值700亿元,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今后水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会日益突出。显然,水的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但是,具体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现我国水资源的潜力还是巨大的。据计算,将我国水资源利用率由现在的17%提高到26%,就能满足我国本世纪末的需水总量。我们有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方面对水资源充满了危机、充满了渴求,一方面又在搞防洪疏浚措施;一方面要求人们节约每一滴水,一方面河流遭到了严重污染、湖泊受到了遗弃。可见水资源有着明显的浪费。缘何如此?这要从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寻找原因。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不足,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许多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建设不足,破坏有余,早期的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峡工程论证了多年,去年才正式开工。现在人们盼望着南水北调成功,来彻底解决黄河断流、华北缺水这一国家的、民族的、生态的大问题。平原地区,具有排洪、蓄水、调水多功能的水利工程较少。山区至今有许多地方靠天吃饭,雨来水流、雨过天旱的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现象到处可见。这种山区地表水的流失浪费,说明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道路还很漫长。

第二,地质勘查力度不够,地下水开采不合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断裂交错纵横,自流盆地也有较多分布,可是由于勘查不清,还有许多地下水没有开采利用。华北某些地区每到春季干旱季节,连吃水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农业用水了。某些城市工业区,由于地下水超量抽取,形成漏斗区,甚至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引发生态灾难。

第三,森林覆盖率低,育林工程跟不上。目前,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为22%,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据计算,树冠可以截留10%~15%的雨量,3300多万公顷森林的贮水量,就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可见,加快造林工程,涵养地下水源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之一。

第四,气象科学成果普及不够,人工防灾与增水还需进一步结合。气象科学的发展水平已使我们可以运用人工手段,变冰雹灾害为有益降水,变临界雨云为降水雨云。人工干预天气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降水,而且水质好、分布均、效益高。例如,山东省东营市前几年曾多次受到冰雹袭击,农业损失很大。从1994年开始,在中央气象局的支持下,开始人工防雹化雨研究。为此配备了国家最先进的气象装备,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体系。1994~1995年,开展作业15次,增水4500万立方米,防雹投入与产出比为1∶197;人工增雨投入与产出比为1∶66。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其中在许多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1996年9月16日,在山东沂南等几县市,因遭强烈冰雹袭击,农业损失惨重。因此,今后应加强气象科学的研究与普及,达到人工防灾与增水相结合的目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第五,对水资源利用管理力度不够,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几年来,对水资源的管理存在着口头紧、落实松的现象。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虽然上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某些企业仍我行我素,未净化的工业污水依然流进江河,即使作出处理,结果是“交上罚款,继续污染。现在,全国有许多地区,因工业污水进入江河、湖泊、地下水等,致使出现水资源利用危机,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触目惊心,这种以污染求效益的恶性循环必将造成更加惨重的结果。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过程,人类自身的生活过程也都存在着对水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见,今后加强水资源管理,减少污染,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科技兴水战略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所谓科技兴水战略,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和规律,采取工程措施,造成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条件,调节其时空分布,达到增加有效水量,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水资源普查。水资源的普查是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的前提,这需要大批水文工作者的投入,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水体运动规律搞清,为科学利用平原地表水、科学利用山区地表水提供理论依据。在平原,将排洪、蓄水、调水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利用平原地表水;在山区,通过建设山间阶梯水库,使其出现“水库挂山间,绿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树植满山;浓荫抱碧水,深谷多名泉”的山区美景。

(二)加强科学技术研究。首先是气象科学的研究,做到对灾害性冰雹降水的预测、对临界雨云的确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跨流域调水,使水资源的空间布局向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改进。

(三)实施育林兴水工程。各级政府要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加快造林工程,尽早达到涵养地下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利用量的目标。

(四)建立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的保障体系。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必须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备的法律保证。把水资源管理推向商品化和产业化,实行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并给予自我发展的优惠政策,形成“河自刷、渠自清、堤自固、库自增”的良性循环。加强地方立法,严格执行水法,为科技兴水战略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地理工作者要为中国的水问题做出贡献

地理工作者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地理工作者履行职能的重要方法和义务。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指导思想,在用水问题上要实现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讲,应从主观臆断的随意型向科技型转变;从社会科学角度讲,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喝大锅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喝商品水”转变,为把水利事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产业提供资金保证。地理工作者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水文、气象、地质等方面的人才比比皆是,只要为此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为这“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下载请直接访问【 E课件免费资源中心】

如需帮助或建议和意见请直接联系站长。QQ :五四零零零三二一

电话:***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更多内容请打开本站下载

第五篇: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文章在指出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长 对策

1.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 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来看,外贸进出口总额2005年已达到1.4万亿美圆,顺差1000多亿美圆;投资率由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34.9%上升到2004年的44.2%,同期消费率则由65.4%下降到53.0%;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所占比重由38.4%上升到59.5%,农村 居民则由61.6%下降到40.5%。对于相比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消费增长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不旺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导致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70%,特别是近几年,每年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如安全、高油价、美圆汇率走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等 问题,都会增加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难度。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重视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国内市场和内销,以及早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1.2宏观调控将制约投资的过度膨胀

国外学者在研究印度能否超过中国时指出,中国快速增长主要由外国直接投资推动,而未来的发展最终还要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从长远看印度比中国更具潜力。此报告并非空口无凭。我国最近5年的投资率始终维持在40%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了44.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过高的投资率带来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状况进一步加剧,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失业人口增加,已危及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1.3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且,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以消费为“马车头”,投资和出口为两翼。但从我国的情况看,却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消费反倒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众所周知,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上不去,投资是不能持久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战略角度来说的,在 目前 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更重要。

2.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国民储蓄率高,市场潜力巨大,决定了我国需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形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2.1增加居民收入收入

与消费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有了收入就要消费,反过来,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收入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随着 经济 的 发展,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前提。一是要积极扩大就业,要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 社会 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二是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从各国经验看,中等收入阶层是支撑一国消费进步的主导力量,因而中等收入阶层能否正常扩展也就成为约束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在低收入阶层队伍太大,高收入阶层队伍又太小,远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要想办法大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升级他们的消费结构。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13亿人口中8亿多是农民,而占人口近60%的农民只占居民消费的40%,这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有关。自1997年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4%,最低的年份只有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的一半,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农民购买力不足,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只有8亿农民腰袋鼓了,才会释放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目前 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 问题,如:城市社保覆盖范围不够宽,社保基金筹措困难,失业人数增加较多,农村 社保刚刚起步,等等。居民消费不旺,与其说是与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有关,不如说与我国当前还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要打消人们增加消费的顾虑,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为开展社会保险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五是低标准、广覆盖、大 网络 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3拓宽消费领域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划定的40%~50%的小康标准,我国整体上已于2002年步入小康阶段,也即衣食无忧。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适时引导居民把需求重点转向住、行、教育、文化娱乐、旅游 等方面,同时加快发展 现代 物流业和新型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通讯网络器材等,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些年我国住宅、汽车、旅游等领域出人意料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2.4更新消费观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低工资、低消费的 影响,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种消费观的写照。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整体上属于节俭型社会。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指出,中国 不仅是国家,而且是个人及家庭的世界储蓄冠军,中国人平均将其50%的收入储蓄起来,而德国人和美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仅为20%和14%,这从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不断刷新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80年占当年GDP的8.8%,上升到2000年的72%,2010年更是达到了88.6%),这么庞大的储蓄额,既是好事,更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更新消费观念,懂消费、敢消费、会消费势在必行,于己、于社会、于国家都有利。

2.5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还不十分理想,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不知坑害了多少农民兄弟;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医疗广告不知让多少人上当受骗;最近几年过高的商品住宅、教育、医疗费又不知阻挡了多少人的消费欲望。要让大多数家庭都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放心安全地去消费,就要改善这些制约消费的不良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把有些部门过高的费用降下来,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从而形成充沛的内需动力,“烧旺”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安市分公司)

下载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防洪保安对策问题

    关于防洪保安对策问题近年来,严重涝灾、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经常强降雨使我区经常性内涝和超标准洪水,仍是经开区人民的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

    关于我国择校问题的思考(5篇材料)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思考 摘要: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失衡。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

    我国金融机构撤销问题的若干法律思考

    我国金融机构撤销问题的若干法律思考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撤销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法律问题,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克服金融机构撤销清算的各种弊端,除了完善相应的法......

    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我国农业呈现逐渐相对萎缩的趋势,这与我国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在农业保护的问题上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农业保......

    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现状,分析了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即增强信用观念、改善金融服务、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

    我国劳动合同期满后经济补偿问题思考

    我国劳动合同期满后经济补偿问题思考 摘要: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不仅有利于更加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正逐步受到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