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模式
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模式
医疗保障,作为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是调整社会各利益群体、全社会成员健康利益关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还不十分丰富,让有限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医疗需求,应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国家的医疗发展规划、医疗教育、医疗机构管理、药物管理等各个环节也都应体现这一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一段改革发展的历程。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经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存在于医疗保障制度本身、实施过程、外部环境以及立法执法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便日益突现出来。
一、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享受社会医疗保障的人员覆盖面较低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以社会医疗保障为主的模式,具体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大项。
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998年,其保障人群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城镇居民。虽然截至2005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3708万人,但这只覆盖了城镇劳动力人口的36.4%,城镇总人口的24.4% 另外,在我国农村目前实施的医疗保障主要是政府财政扶持下互助互济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678个县(市、区)开展了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覆盖2.363亿农民,其中有1.788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7%。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现行支付模式保障水平过低
我国目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采取的“统账结合,费用共担”的支付模式,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在这一支付段中所应承担的自付额。
(三)现行相关医疗服务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导致并加重了医疗保障的低效运行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78—2003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7.9%,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15.2%的增长速度。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既有科技进步、诊疗条件快速改善以及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等合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以及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逐利趋向等不合理因素的作用
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的不完善,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过大。第二,医疗服务效率不断下降。第三,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问题突出。
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一)基本思路
我国究竟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进行考虑。应当明确的是目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于国情的这些特点,我国必须建立一种既能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满足人们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要使社会全体成员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享有平等的医疗权。首先,对广大农村地区,最大程度为广大参合农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同时有效防止基金的流失和非法挪用。大力引进商业保险的对医疗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技术,对基金采取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第三方管理”的经营模式,以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同时,在部分条件允许的地区(主要是参合率较高的地区),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互助基金管理机构。其次,在广大城市地区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建议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将目前单纯覆盖参保职工本人的医疗保险扩展到职工所抚养的直系亲属(主要是未成年子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在财政上应以补贴支持。第二,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外来人员用工制度的监督管理,将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作为各行业雇佣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必要条件。第三,抓好混合所有制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继续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力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专职人员和机构,为上述人员参保提供便利条件。
2.强化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利用最少的资源为最多数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不能仅仅使部分健康的人群更健康,而首先应当使那些没有健康保障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障,这样才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然而,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城市建立了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据统计,目前仅城镇就有2000多万贫困人员急需医疗保障。农村的情况更差,许多贫困农民的健康与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建议中央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外、或虽在试点内但地方和个人资金不能到位的地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款专用。省地两级政府也应采取配套措施,协助中央并组织实施好该基金的使用。在城市地区,加大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的力度,在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建议设立行业性医疗互助救助基金,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资金来源。
3.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和给付标准,加大商业健康保险的配合力度 我国目前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按照目前的融资方式,个人负担部分过高;二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与支付比例的划分不够明晰,分账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个人账户闲置不用或者部分账户积累过多与医疗统筹资金收不抵支的现象并存。我们认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核心作用,应是抗衡疾病或意外伤害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严重财务影响,从而充分起到社会的稳定器功能。因此,在目前融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以大病、重病、急症等为主。建议取消社保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将全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用作统筹部分,用于支付职工的住院费用、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包括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化疗和放射等的治疗和药品)和急诊医疗费用。对于上述医疗费用,降低个人负担比例,提高最高给付上限。其他门诊类诊疗和药品费用,通过开办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提供保障。
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由职工自由选择参加,可以采用风险基金和个人账户储蓄的联合方式经营,个人账户主要支付药费。通过加快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不断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单纯发展某一种模式,都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平衡,不仅不能满足对医疗服务的多层次需求,而且可能对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并行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的一把双刃剑。政府通过对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比重进行调整,以体现不同的追求目标。只有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协同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本国的医疗保障问题。4.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立法建设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立法滞后严重,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走过了五十多年,但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相关法规出台。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支付、统筹管理极不规范;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被分割,由此导致基本医疗保障没有达到广覆盖的要求,权威性极差,保障程度低。
在实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的过程中,无论是需求方,供给方和保险方,三者的行为和责任都需要加强法律监督。对于医疗供给方,要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开支,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加强对医生行为,执业资格和医疗收费标准监管,加强药品购销领域的制度规范,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对于需求方,要用法律来约束就医行为,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或冒用医疗保险等行为应给予一定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于企业与单位,要运用法律手段强化资金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定额到位,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要求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要向社会公众公示其管理业绩,并接受群众的查询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篇:我国目前的电商信用模式
1.我国目前的电商信用模式有哪几种类型;阐述现有信用体系的不足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界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4种。
(1)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以中立的身份参与到交易的全过程之中,如“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就要求在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要将货款、销售的一方要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可见,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以确保交易双方能按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这种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叫大的投资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而且,这种通过第三人进行中介交易还有一个交易速度和交易成本问题。从信用模式来说,它则要求以网站的信用为基础的,也就是交易双方必须以信任网站的公正、公平和安全为前提。可在事实上,网站进入到交易过程,这完全有可能因为网站及其办事机构的过失而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
(2)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如“中国粮食贸易网”就规定,任何会员均可以中国粮食贸易网上的交易合同向中国粮食贸易公司申请提供担保,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 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而且,要完成一个担保行为,也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合用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而对那些交易主体具有开放特性的电子商务网站并不适用。
(3)网站经营模式
现在许多网站都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的。这些网站作为商品的经营机构,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购买的商品的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帐户上,网站收到购物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而对于网站是否能按照承诺进行交易,则需要社会的其他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事后监督。这种信用模式一般主要适用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不能满足厂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交易这一交易方式的需要。
(4)委托授权模式
“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采用的就是委托授权经营模式。这种信用模式是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建立交易公共帐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最可取的创新是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须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4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得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以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
发展。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在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好的法律法规环境。目前特别重要的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为电子商务界提供刚性的信用规则。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状况非常复杂,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交易模式、不同的行业特性、不同的网下信用特征会反映出不同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这里所指的电子商务信用指的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买方、卖方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方构成的三方间互动的信用关系。目前“网上信用”大致有4种表现形式[1]:(1)网上信用改进型:“网上信用”比起“网下信用”有正向的促进与改善,但促进程度有限,以B2B电子商务为代表;(2)网下信用放大型:“网上信用”不仅对“网下信用”没有改进,反而放大了“网下信用”的负面问题,以C2C电子商务为代表;(3)网上网下无关型:“网上信用”与“网下信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将“网下信用”问题平移到了网上,以B2C电子商务为代表;(4)网上信用超越型:“网上信用”由于回避掉“网下信用”问题的一些环节,使得“网上信用”更为可靠,以电子金融为代表。电子商务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坑蒙拐骗时有发生,互相拖欠相当普遍,交易行为缺少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电子商务有相当的风险。“信用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并进而阻碍我国全面融入信息社会的历史进程、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大问题。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随之而来的社会信用的缺失很容易反映到电子商务中;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国内企业的交易多限于面对面地进行,网上信用意识较差。第五,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在传统商品交易模式下,物流和资金流同时完成,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电子交易中,消费者要先完成网上支付,经过一段时间后商品才能通过网下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看不到实物,无法试用、试穿,难以辨别真伪,网上的保质、保修承诺经常只是空头支票。至今,人们对网上购物仍心存警惕,大多只停留在图书、光盘等有限品种上。因此,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2C电子商务,必然面临巨大挑战[3]。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1年年底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人去网空,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2C电子商务的全方位信用危机。
由于缺乏发展网络银行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我国信用卡尚未普及,眼下常见的信用卡不能透支,也不能通用。调查数据显示:51%的网上购物者采用货到付款方式,只有1/3的人采用信用卡付款方式,15%的人通过邮局汇款。在没有健全的信用卡体系下,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传统方式结算。但是针对占交易额90%左右的B2B电子商务大额支付,目前还维持着“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局面。金融不实现电子化,真正的电子商务也就无法真正开展[4]。滞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社会信用、司法信用。在现有状况下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必须是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管理,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使交易双方在政府信用作为背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受国家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正在编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信用管理规范》,该项目的完成将对我国电子商务真正迈向规范化起到助推作用[3]。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完成交易将涉及到交易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银行及其他机构(如商检、税务、保险、公证机构等),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但从传统贸易过程来看,它们的信用关系过于复杂,并没有特别为电子商务而设计的行
为标准。
要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健全法律法规,使信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参照国际惯例,有组织地发展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数据库。在经济活动中,失信行为一般指的是尚未达到诈骗等刑事程度的不守信行为,对于失信惩罚机制必须具备完整的法律法规以对不同程度的不讲信用的责任人进行适当的惩处;汇集失信事件的记录,尽快记录在责任人的信用档案中并予以广泛传播。要确保失信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司法处罚,使他们在经济上受到损失,提高失信成本,直到无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立足,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另外,要加快信用立法,包括银行信用、非银行信用的立法,商业信用与消费者信用行为的立法以及商业授信的立法等。
由信用关系的当事人分别进行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授信人资信的收集、鉴别、分析、评级以及商账追收等活动往往交易成本太高,由社会化的机构来为信用当事人服务,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类信用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包括资信调查、信用评级、信用保险直到商账追收等,服务对象包括个人、企业,也包括政府机构[5]。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交易双方从信息发布、交易确认到产品交付、货物验收都可能异地进行,没有第三方的信用保证,几乎不可想象能够完成交易。这就需要银行、商检和电子商务认证中心进行联合工作。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的信息系统应该具有信息分隔、强行访问控制、最小权限、实时报警、口令管理和登陆限制等[6]。
尽快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大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目前,国外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建议我国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有关部门可整合国税、地税、统计、工商、质监、金融等系统中涉及企业信用的信息资源,可通过提供信用查询、公示企业守信或诚信信息、受理信用的投诉、受理信用的异议等服务,来营造电子商务信用环境;此外,政府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建立对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等,也是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应鼓励各地各行业大胆探索[2]。
积极倡导“诚信为本、以德经商”,逐步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建立个人和单位法人的信用数据库解决目前我国商业环境中日益严重的信誉危机;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与个人信誉等级认证制度,加快建立权威性的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信誉等级数据库,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事业乃至个人进行信誉记录、评测及履约能力等级认定,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7]。
第三篇: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软件S10-3班XXX
摘要:针对中国采取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医药费过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就医不公平等方面。笔者根据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国家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医疗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医疗资源,政府监管,国家投入
从1978年6月7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开始,中国就迈开了医药改革的步伐,至今已有三十三个年头,虽然医药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问题不断的显露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医疗保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总结中国目前的医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药费过高
目前医药费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病人的最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保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生活与农村或者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的人民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对医院的拨款不足,导致医院为了发展与经营,不得不与要求大夫开大药方,让病人多做检查,医药合谋成为医药问题的重点。生活在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由于经济困难难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用,成为众多医疗保障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
2、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全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于城市,只有20%在农村,农村的百姓看病难,难以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给农村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不便。农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亟待解决。
3、就医不公平
目前在城市中,只有少数生活富裕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普通民众只能在中小型医院就医,巨大的不公平导致人民出现不满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
增加政府对医疗部门的监管,严厉打击医药合谋的情况,并给予医院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药品价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保证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2、加强国家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增加国家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保障专项投入,建设基础医疗设施与卫生站,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
3、平均医药价格,增加大医院补贴
针对大医院药品贵,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加强专项投入,对大医院实行专项补贴,保证大医院在低价格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对于目前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比较突出问题的分析,通过发现问题,希望国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把我国的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笔者相信,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我国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第四篇: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摘要: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结构方向,应对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样,当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放缓,中国经济将有望逐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当前货币战乱也正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导致我国物价明显上涨,因此我国应该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关键字:货币形势,物价上涨,增长放缓,政策微调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有人据此推论,如果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风险,那么中国经济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虽然宏观政策不会很快转向,但央行已经多次表示,要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密切监测经济形势,并根据经济形势对政策进行微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1.1%,当时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物价指数同比和环比都在上涨,5月份CPI出现3.1%的阶段性高点,市场关于加息呼声突然加大。当时,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在 《2010春季中国经济报告》中预计,国家可能采取既升息又升值来避免经济过热。
实际上,宏观政策已在趋向收紧,自从去年12月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控制新开工项目,今年前5个月央行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回笼资金,同时要求银行实收实付、清理信托存款降低了货币流动速度,从6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增长速度出现减缓,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市场资金面更加紧张。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在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三个目标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在经济座谈会上温家宝在会上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势,特别要广泛听取企业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参加座谈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要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
温家宝强调,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克服短期困难,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缓解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二:国外的货币政策冲击着我国的经济,我国采取政策微调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美元贬值以及美国近期出台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冲击了各国贸易,11月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
布,美国将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增发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这样,以美元为主的储备体系和贸易结算体系都将面临随时贬值的危险,且美元的信用也在逐步降低。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引发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并冲击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对经济复苏正常但通胀预期已经抬头的广大新兴国家与地区,无异火上浇油。
在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发表演讲时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诸多“两难”,QE2 又使其难上加难。我们有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有历史形成的高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既是武器,又是人质。唐双宁称综合起来无外乎一下三点,一是合纵连横。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策协调,互助互利。二是积极抵御。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中国央行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初步显现。反观国际市场,爱尔兰引爆欧洲第二轮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正逐步加大,美元攀升至两个多月高点,这将部分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今年一直源源不绝涌入亚洲新兴市场的热钱,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突变方向。为避免经济硬着落,中国近期严厉的紧缩举措应考虑适度放缓,以研判国际市场走势。三: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上涨,我国已经加紧调控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07年至今,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居高不下,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截至到08年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还高达7.7%。这一波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面对着物价的全面上升,靠固定货币工资收入的人们自然会感到生活水平在慢慢下降,靠原有的货币工资收入水平难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又会要求企业加薪,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会使得国民经济产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引致失业。成本上升的重要体现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制造业占半壁江山的中国来说,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引致失业。同时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尤其是石油价格更是每每创新高,已突破140美元/桶。尽管在中国政府的密切调控下,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上升。在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因此,通货膨胀由原来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逐步转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国家发改委为了压制通胀率的上升,而不断地补贴国内的大石油公司,以使得国内的油价水平大大低于国际油价水平,同时国内的粮食价格也是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通过采取16项措施做好物价调控监管工作。
16项措施主要从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流通环节入手控制物价,并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维稳物价。从中长期来讲,这样的行政手段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这次的通货膨胀是由收入增加的预期引起的。现在采取价格干预的措施,只是说政府拿钱出来加大补贴的力度,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间接补贴。但这样的价格干预并不能解决所形成的收入增加这样一种预期。
第五篇: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向经济危机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在原“两防”方针指导下的“软着陆”过程,加入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已带有在经济周期由高涨向低迷的阶段转换中“硬着陆”的危险,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遇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我国2008年1~9 月的GDP增长率,迅速回落至
9.9%,并显然将继续回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到半年,就从“压顺差”变成了“稳出口”。为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温”方向上频频出手。本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的是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以及从经济全局变化的新趋势着眼,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意图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反周期”操作。
我们已看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国内各产业的发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难,涉及房价的下跌、加工企业销售额减少和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下降。这些连锁反应,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刚刚有所体现。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下滑,维持较快稳定发展,我们确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树立信心、克服困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关于我国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断
据统计,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2008年7月开始,税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仅2.5%,如扣除9月份CPI 4.6%的涨幅,9月份实际税收仅为3.1%的财政收入,已呈现负增长,从税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不容乐观。但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内。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比如上海、厦门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都没有达到20% ;二是一些企业受到国内外多重负面因素“碰头”的合成压力后,生产规模有所收缩,效益水平出现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产生作用。经过政策调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矫正和冲抵。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财政收入这几年的增加比较显著,2007年的增幅达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计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认为这是一种总体而言尚属正常的回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并积极平稳地进行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经济基本面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在财税部门作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我国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价指数之后,仍应高于GDP的增速。换言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会有一些提高。这一指标在1995年从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过20%,达到20.6%,2008年则可能接近2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出手。考虑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为了发挥宏观政策的整体效应,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成为政策应急调整中的重要事项。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
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当然,减税肯定需要有一个关于财政承受力的测算,要设计周全的方案。在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会提高的情况下,适当减税无非会使这个指标上得不那么快而已。但是我们要非常珍惜地运用这个空间,应该把这个空间首先应用在增值税转型这种重大的长远的机制性改革上面。同时,要做好结构性的减税(如增值税转型)与结构性的增税(如资源税作重大调整)间的结合搭配,从而对冲财政减收压力,强化税收调控效果。
此外,其他方面的减税也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与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大家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这也需要在考虑财政承受力后,探讨具体方案。关于“起征点”的较大调整,最好通过听证会的程序来优化其决策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外向型企业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已出手上调出口退税率。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中国财政政策已给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明确态度,要运用退税率等政策工具缓解外向型企业的困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
这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政府主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它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然,从近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以及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可能仅仅在于缓解压力,尚不足以改变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针对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可把它看作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