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
发布时间 2011-12-18
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如青岛仁盛达劳务派遣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董先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就指出:“企业架构、高层培训等若外包出去,势必要让外包机构的顾问对公司的每个岗位设置、岗位描述,对每个人员的评估、及对职员的核心技能、相关技能是否达到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设置相关的培训课程,那么,这个顾问若不熟悉公司的运作、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与政策,他是不可能设置到位的培训课程的。
“如果真能做到对公司的以上情况了若指掌,此顾问就必须常驻企业,而且这个顾问也不能是想换就换,那么,这样的费用会比公司内部的HR工作者支付的更少吗?这些顾问会更可信,更可靠吗?企业为什么要把HR管理外包出去呢?完全是为了减轻HR工作者的压力吗?若真是这样,完全实现HR业务外包的时候,也是HR工作者失业的时候了。
目前。能够选择外包的企业大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与知名度,外包工作的费用自然不低。Michael认为:企业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追求利润。若企业选择的外包服务费用,并不亚于保留一个人力资源部,那么企业还会选择HR业务外包吗与此同时,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否真正地扎根本土呢?业内人士认为,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给其他专门机构,需要经过一个角色的转变。但是,仅仅是完成了自身的条件转换还不够,“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是否可亏,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
1)目前没有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人才机构都是自行制订的价格,参照的价格都不一样。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外包”的收费,是否会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是否用得其所,恐怕是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
2)“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也会是制约“人事外包”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
3)一些基本福利保障和保险金等的交纳,也是当前企业所避讳的问题。要想“人力资源外包”能真正扎根本土,企业主的素质还有待于全面提高;
4)目前不少企业依然停留在“人治”方面,不规范、不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随处可见。只有企业管理者转变了观念,真正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才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5)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及其它外包行业的运作,所以,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服务商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程度让人不免担心,虽然人才机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等,加上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因此,尽管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能否最终在国内扎稳脚跟,还取决于以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能否尽快得以改善。
第二篇: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1、大量劳动力处于与生产资料分离半分离状态。、就业劳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者普遍的低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的落后使中国的劳动资源有量无质;
3、教育和再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教育落后反映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力度;
4、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且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分布方面,东南沿海与西北部地区、大中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对比非常明显。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职工队伍层次过低,技术工人中的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
第三篇: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摘要:全面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农村教育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我国农村教育培训应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积极调整发展策略,转变办学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做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美国是80%至85%,英、法、德是50%至60%。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2年左右,而在我国需要6年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就是说,一种新要素技术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当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下时,关于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图书、报刊显然是不能起作用的,他们不仅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甚至不能较快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此外,2006年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16.5%,初中文化程度占67.3%。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无法在转移性增收上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若将贫困界定为“能力的剥夺”,那么,贫困同时意味着个体在教育、就业等有关生存和抗风险方面的能力也大为降低,并往往在代际间呈现持续性和难以逆转的弱势特征。这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现实意义
1、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等。其中,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2、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增加,除了依靠好的政策和制度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实现科技致富。我国许多学者对教育与农民收入关系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对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文化知识程度高的农户其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农户要高,特别是农户户主文化程度与家庭总收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随着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随之增加,二者之间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以人力资本的结构变动为先导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更深层次因素,劳动力素质技能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条件和物质资本不匹配,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主要构成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差、技能低,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导致高素质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劳动力总人口严重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相互重叠,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不利因素。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4、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同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策略
1、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策略
首先要通过立法措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在局部地区可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建立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更好地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按照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我国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属于“绿箱政策”不受限制。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大多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领域之一,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并激励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加强农民培训。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是今后几年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从经济利益上诱导相关企业、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培训的具体方式;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与鼓励农民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做法,以及在主要依靠经济诱导基础上协调整合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独特经验,都值得我国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农民培训工作的展开应建立在调动各类利益相关者
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如果企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农民培训,只能产生欲速不达的效果。
第三要将加强农民培训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鼓励各种政府或准政府的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又要努力改善各类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民办培训机构的成长环境,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公平竞争,形成主要依靠提高培训质量争取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的良好氛围。目前,有关部门出台的涉及农民培训的政策文件,大多强调要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实现整合。我们认为,在当前农民培训需求不断扩大且加快分化的背景下,整合集成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应建立在鼓励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主要服务于培训农民而不是救活培训机构,否则,就难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目前,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如何通过提高培训师资的素质,增强其对培训质量的支撑能力,尚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第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培训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的农民,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使农民培训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如根据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需求,促进农民培训链的有效延伸、农民培训内容的调整及其领域的拓展,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培训;并将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同增强农民的职业和综合能力,甚至创业和合作能力结合起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结合农业推广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强农民培训的独特方式也值得我国学习。
2、其他发展策略。
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的机制。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劳务性收入将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而非农业收入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农民的人力资源特征有关。要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 “边缘化”,并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注重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工作机会和竞争能力体系建设。政府要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在户籍制度以及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向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逐步消除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创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因盲目流动而增加就业的成本,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还要从立法上维护农民工权益,以保障农民工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第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当前,农村丰富的是人力资源,匮乏的是人才。这其中,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的非均衡性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为了追求较高的人力资本收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自然会流向人力资本收益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和城镇。出于同一原因,农村家
庭省吃俭用,投资于子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而不是学成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的“空洞化”现象日渐显现,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才能吸引农村大学生报效家乡,吸引城市过剩而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到农村创业。这也体现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应依靠制度创新,激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农业科技入户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农村人才,代表了农村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作用,将政策、教育、资本、财政等外部力量转化为农村社会的内部力量,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不失为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捷径。
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则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价值,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有效的向非农业转移,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增加自身和社会的福利。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
王婧、许悦.《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时代经济2007 第80期
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发布时间:2009-05-04 文章来源: http:///show_4529.aspx
王振耀.《走向以农村为本的农村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比较》2005(3).孙文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2005
第四篇:《我国目前书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等奖获奖论文:
我国目前书法现状
——章天啸
谈起书法,不禁油然想起我先生全国著名书画家、诗人梁志斌先生的一首诗:书道而今重野狂,二王风韵久微茫;世人谁识吴迂叟,铁画银钩五色光。仔细品味,竟是一首绝妙的论书好诗,也正好道出了本篇论文的主题。
书道而今重野狂,二王风韵久微茫;世人谁识吴迂叟,铁画银钩五色光。前两句诗一语道破,直言不讳的阐述了如今的书坛现状,就象书法中的用笔。第一句点出了一个“露”字,第三句暗示一个“藏”字。笔法中分“藏锋”、“露锋”两种用笔之别,但这里决不是指用笔之法,而是说时下的书坛出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怪现象。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习字、练书法者甚多,虽已是蔚然成风、一片火热,但却是火的不是地方;该火的火不了,不该火的却熠熠生辉、灿耀夺目,发人深省,但这并不说明我国现今的书坛就有多大起色可言!
常言道:“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点画常在笔中行”现而今恰恰相反,‘侧锋为主,中锋乌有’。‘点画常在我中行 ’。任笔为形,信马由缰;任笔为体,涂鸦墨猪,不堪入目。
这首诗第二句道出一个“隐”字,隐士归隐之隐。诗魂是主人公身怀绝技、藏而不露。第四句则阐明一个“功”字。“功”即是工夫、力量之意,有如铁画银钩、曲金啄玉之感。让人感觉精神为之一振、有妙道毫端之趣。
这是一首很简洁、很说明问题的好诗。也是一首赞美的好诗,诗中赞美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吴玉如先生,刻苦研习、精益求精,不为名、不为利的传统大家风范,置身学问的忘我精神及令世人钦佩之感!
梁先生的这首诗不但描述了一位传世大家不平凡的学书经历,也道出了吴玉如先生一生的成就和恭谨向学的崇高思想境界。不但为我国书法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对那些信笔为体、聚墨成形、满纸涂鸦、处处墨猪之流的有利抨击和训诫。对于本文的课题可谓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书道而今重野狂,说的是这种狂野之风,已刮遍神州。一味的追求“新”、“奇”、“特”、“怪”,不管大庭广众如何感受,一意孤行的“以丑为美、以怪为拙、以新为潮、以特为佳”的思潮;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置学问于枉然者;再加上身处门外汉的新闻记者、新闻媒体、新闻媒介的大肆渲染;使之艺术家们嗤之以鼻,不足以论道的酸败之物,更加流于俗鄙。使真正想一心一意研究书法事业的一些书家,也在心理上受到很大冲击,不知何去何从。是随波逐流,还是继续发展下去;是按传统发展,还是借助某些技巧、工具、凭借物;是获一时之名、图一时之快;还是严谨治学,获取大乘,一时茫然。更使广大青年爱好者盲从,不知那条道是真、那条道是假;更不管哪是光明大道,哪是误入歧途。只看哪人多,便相继而涌。‘随大溜’是中国俗人的本色,所谓“宁做俗人,不做圣人”也就在于此。
二王风韵久微茫,是说传统入手之法,应从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的成就开始沿袭,在继承中求发展。而今再找二王遗韵、二王之风,已是荡然无存,无从查考,传统已被抛到一边,光明大道已被旁门左道所掩。盲从者众,又不加以甄别,随之管涌。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的乐观之处,一定要客观的评估如今的书坛现状。这种表面火热、浮华现象实是要不得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就象如今的腐败之风,其实这也是受腐败所传染,是腐败的最终产物。社会的腐败风气,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
大多数人不求继承,而一味盲目追求发展,讲求‘新、奇、特、怪’,将书法当作笔墨游戏,一边玩耍,一边还津津乐道品头论足、不求甚解,还沾沾自喜,只知笑人以陂,不知人之笑之己瘸;却不知早已被人笑掉大牙、早已耻于与之斗口而已。
这对中华几千年来的古老汉字文化艺术,在传统继承中发展起着很不好的影响。波及子孙,如不严肃对待这种现象,满足如此现状,随波逐流下去,我们这一代将会成为千古罪人。又何以言对古人遗留的精髓要旨,岂不痛哉!悲哉!
现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出于将字写好,把写一手好字当作门面事。这也不是什麽坏事,应提倡,这也是通向书家的必经之路。起码的汉字都写不好,还提什麽书法,更别提行家、书家、大家、专家了!起码的运作能力都没有,还提什麽创作、大作、力作、杰作。我看就是做作、造作、胡做、瞎做,还教这个教哪个呢?自己都还没弄懂,胡里八都还想教别人,这岂不是贻笑大方、误人子弟?不就是想附庸风雅,换俩小钱花吗?还有什麽初衷可言?只是明眼人不说破罢了!
再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人有了钱、有了势。处于附庸风雅也好,出于热衷书事也好,故作文人墨客也好。总之,涌入者甚众,书坛画苑之中,也确实多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笑料!少了几分死气,添了几分活气,也确实让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的人大开了眼界。增加了几分创作素材、创作欲望。论起书坛之事也颇有几分回味、几分感慨,开了悟道之诀窍。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状。莫衷一是者众;投机钻营者众;不学无术者众;居高生畏者众;华而不实者众;附庸风雅者众;名不副实者众;言过其实者众矣。走马观花、故弄玄虚、聚墨成形、满纸涂鸦、处处墨猪者更是不可想象,真是不一而足、不一而论也!
让人有气的是、值得一提的是、不得不叹为观止的是:我国有些正规的书画团体、书画组织、书画队伍之中,竟让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大呼惊呼。谈之、观之、论之,不禁从脊梁沟里冒凉风,让人看了就胸闷;真是不敢恭维,更是不敢苟同,再是不甘示弱。于是乎,有心之人开始发奋努力,励精图治。对这种只学会三角猫工夫的人也罢,对有这样心态的竞争对手也罢,岂不是还有自己发展的机会、空间、位置以待之。
现而今,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不知从几何时起,平地冒出许多领导身份的人,平赖身加的抓起毛笔,到处大书、特书,到处乱题、乱写一通。错字、白字、别字俯首可拾、随处可见、昂然纸上、不尽于此。问二王者何也、可也、是也、怎也?简直是对牛弹琴;既不知二王,亦不晓苏黄,更别提卫张。却不屑肩挑省的、市的、国家的,书法家协会、书画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要职、重职。什麽会长、副会长、名誉主席、常务理事之类头衔,不但一点负重之感没有,反倒是得志春风、举世生平矣!更加觉得自己就代表着书坛,仿佛这个头衔就是水准。他们写起字来,用笔惊人,大胆可为、大胆可畏、大胆可谓到了极限,无法无天,仿佛真正到了‘学有法而用无方’的境界。勾画涂抹之处,大有奔流直下,一泻千里之势,如入无人之境!无与伦比的龙蛇飞窜,俨然是行家里手。
更有一些大头面的人物、角们、爷们,名头大得须仰视才见,写起字来却需闭目而视。牛头马面、虎头蛇尾、鸡鳞鸭爪、不伦不类叹为观止。越看越让人觉得乏味、兴趣索然。粗制滥造,还美其名曰有某某大家之风,都是些信笔为体、聚墨成形、墨猪涂鸦、涂壁当夜之举。
竟也当作是风格、风范、力作、杰作;为此还自我陶醉!爱不释手,向四下观摩者指指划划,高谈什麽笔法、章法、印法。
说什麽这就是屋漏痕、那就是锥画沙之类,竟也谈的满嘴冒白沫;在遇上些捧哥儿、托儿爷们,就根本找不到北了,脸皮厚得快比得上城墙拐角了!却不晓得别人感受。你若不写,纸还有用,您这一题一书不打紧,纸我都不想要了!就这个水平。
记得某协会举行的一次大型笔会,许多‘名家’同道相聚一堂,彼此交递名片,俯首一观,真是让你眩晕,几乎每张片子上都是省的、市的、国家的、世界的、国际的某某大师、名家、大腕。让你一见、望而生畏,恨不得马上前拘后恭、惟恐失礼,似遇上了书坛泰斗、天宫上的书仙、书圣。及到展纸、挥毫、泼墨,起初一两张还说的过去,恐怕不止写上千遍万遍,不知他有多深厚的工夫,等到你出辞让他写时,简直就象给他个新课题,不知道从那下笔,到那使转。如何起、承、转、合,全没了方寸。最后收笔,回过头来,补了又补,找了又找。后来,还是一把团了起来,重新书画,急的他通身是汗!有的还不停的问你是那几个字?
楷书简繁不一,体式不一,大小不一,远近不一;行书中夹杂者楷书、草书,大草、章草;草书中更是笑话百出,自造的、别写的、符号的、该省的不省,不该省的,早就没了踪影,张冠李戴、拼拼凑凑,既没了章法,更没了布局,好在是写下来了,你再一读十个人有八个人不认的,简直就是鬼见愁;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哪个尴尬劲儿也就别提了!先前的高谈阔论那个劲儿,早就跑道九霄云外去了。换个地方再一窥芳名,从内容到章法,从字体到笔势,更是让人目不忍睹!除此之外,半点工夫和大家风范都找不出来,一会儿笔不应手,一会儿纸过于太次,一会儿水加多了,一会儿又灵感没来。总之,这会儿就是说什麽都找不到自己在家时,无人打扰‘揍’字‘做’书时的感觉。与其身份和名片极不相配。
更有甚者,根本不是在笔会,简直是在耍杂技、玩游戏、玩笔墨杂技、耍花活。一看便知是个书不看、帖不临、胸无点墨、东施效颦的玩玩意。什麽竹笔、木笔、手书、掌书、牙书、口书之流,简直拳打脚踢、全然不顾周遭感觉,还觉着挺花哨。古法精髓一点不见,俗媚不堪跃然纸上。墨点翻飞、整个武场把式,淋漓尽致。
再瞧某些名声赫赫、响当当的人物,名望地位颇高者,字也写的相当一‘斑’,如乱柴盈门、枯草横生。辞藻更是俗不可奈,四野乱题,根本不管得体不得体,却报摘、杂志风靡。真不敢想象后世子孙将如何评说,如何评咏我们这一代。回眸一观,细细品来,真不是滋味,不禁感慨万千,思绪油然而生。。。
目前书法发展大有偏离正轨,艺术扭曲、误入歧途之势;好的作品不被看中、视为太过守旧,名落孙山;而涂鸦四壁、涂壁当夜、玩笔墨、弄技巧、光靠着动心思的作品,象字象书又象画、象雾象雨又象风的东西,却屡屡大奖。新、奇、特、怪却屡见报端、杂志、行于市面,充斥社会,掩日遮月,再经一些所谓‘明眼人’的赏析评一评、点拨点拨、这便也成了名人佳作、一举成名、一夜成名、一日暴富、身价百倍。于是乎媒体、新闻、报业这些有奶便是娘、给钱不要命、惟利是图、胸无点墨之辈,都昧良心的花赶趟似的吹、擂、捧、和。误‘渲’误导、趋之若骛,好不艳羡、真乃绝妙之曲。
时下又是团体组织风行,多的象垃圾,仔细一查,皆是以赢利为目的,不组织任何活动,只要收钱,一不用考核,二不用评试,只要肯出钱,你就是书协会员,美协会员。不怪乎有人要说:从前要找写字好的请去书协;现在想找写字最差的也去书协;绝对不令你失望!这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有分量、有力度、也有几分酸涩。也该让那些充耳不闻,充耳不问的人触动触动心灵。全国书协会员本就应首先是个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虽不能处处精通,亦应专精一门方可。怎可任嘛不是,任嘛不懂、任嘛不会呢?这些还是小事。而那些痴迷于一生一世,苦苦追求的学者、书家,字再好,腰里没几许盘缠,也别想敲开书协的大门。也难怪一些大家、学者,反倒不想入会,也许根本就是看不上这些组织的所作所为吧。这种鱼龙同游墨海的现状,如此现象、如此时弊,也是亟待解决。
其实我国十几亿人口之众,也并不乏大家、名家,行家里手亦是不胜枚举。真正的大家早已登堂入室、入境、入定,置身其中,一窥堂奥,汲取艺苑的甘果,品位其中的奥妙,早已目不暇接而已;只是没时间再去追逐名利罢了。这才给那些投机钻营之流以可乘之机,方才使得天下大乱、良莠不齐,弄得天怒人怨的!还不自觉呢?
这也正如梁志斌先生后两句诗所述:世人谁识吴迂叟,铁画银钩五色光。也实实在在道出了梁先生的锐利眼光及对书画事业的甘苦、功夫的评价,和追求的高深境界。要想真正读懂书画艺术,置身于艺术海洋,是无暇追逐名利的,只有那些被利益所驱使的人、急功近利者,才可能去追求一味创新、一味出奇、一味搞特殊技法、技巧、一味造出永远也赶不上的怪,也就是这些怪现象才使得整个书坛乌烟瘴气,满目创痍。
当今,市场文化的兴起,为我们又提出了新课题,市场的整顿、书市的运做、行业的规范、队伍的建设,组织的职能、媒体的炒作、部门的权利、领导的目光;诸如书画事业、艺术领域、公检法司、医务院所、文教监督、新闻媒介、党政群体、人际交往,亟待道德规范相制约。在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面前,我们又岂能无视?在这种将书画事业引入歧途的生死关头,又岂能漠视!愿此文能让众多爱好者读之有感、品之有味、学之有方、悟之有理!
备 注:论文作者: 章天啸 作于1995年
第五篇: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
人
力
资
源
现
状
分
析
绪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结。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人口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现代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自中国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的战屡,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力资源逐渐减少,国人力资源式也显得越发重要。
一、人力资源数量分析
人力资源数量指的是构成劳动力人口的那部分人口的数量。其单位是“个”或者“人”。劳动力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人力资源数量是指被考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源的绝对量,可用被考察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量计量。人力资源的相对量表示被考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人力资源拥有量。总之,人力资源的数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总数逐年呈上升趋势,劳动人口数也逐年增加。简单的就2008年与2009年的人力资源而谈,2008 年底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2802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105789 万人,非劳动力资源27013 万人。劳动力资源中的非经济活动人口26546 万人(包括16 岁以上的在校学生、无就
业意愿的离退休人员、料理家务人员和其他无就业意愿人员),经济活动人口79243 万人。经济活动人口中就业人员约77480 万人。就业人员中城镇人口约为30210 万人,乡村人口47270 万人。截至2009 年底,我国的总人口达到133474 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 万人,比2000 年增加11267 万人;就业人员77995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 万人和7969 万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劳动力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分析
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或企业等)的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它是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劳动意愿,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的积极性上。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能力质量和人力资源精神质量。人力资源能力质量,即推动物质资源、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水平高低,体现在知识(一般知识与号业职业知识)、工作技能、创造能力、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流动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水平。人力资源精神质量,即思想素质、心理状态,它是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中极为重要又常常被人们忽视和遗漏的方面。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66万人,在校研究生140.49万人。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接近8.9年,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为9.9%。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政府或各级各类组织都将人力资本投入放在了优先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加大了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的投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形成遍及城乡的职能教育网络,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使之成为了贡献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三、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分析
对国家的人力资源分布和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针对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从事劳动的人口,可考察的指标有:(1)年龄构成。指各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在整个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产业分布。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在整个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3)此外国家的人力资源分布和结构还有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学历构成等多种指标。
(一)年龄构成。
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64 年为3.56%,1982 年为4.91%,1990 年为5.57%,2000年为6.96%,2001 年达到7.1%,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 年开始,我国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跑步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稳定中略有增大。16—59 岁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在1990—1996 年期间一直在61%—62% 之间徘徊,随后提高到1999 年的63.2%。人口总抚养比从1982 年的62.6% 下降到2007 年的38.0%。2005 年后,人口总抚养比一直保持在40% 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使得社会抚养系数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结构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儿童与老年人口比重较少,抚养赡养负担均
相对较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也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这一时期劳动力负担较轻;其次,有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表明我国具有巨大的待开发的人力资源,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有利。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高比例,也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使劳动年龄人口实现充分的就业,那么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成为(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二)产业分布
由2001--2010年的三大产业就业分布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较大提高。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稳定中略有增大。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基本国策由于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容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成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都达到了60%-80% 之间,其中,2006 年美国为77.7%,日本为67.7%,俄罗斯为60.7%,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5%-60%,而2006 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仅为32.2%。我国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就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对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实施大力发展的战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与鼓励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提高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总结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不能称为人力资源强国,目前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
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所以要大力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养、吸引、使用和保障
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开
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