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市政规划与管理电大试题
二、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3、“城”既与“郭”隔离自守,又为一体对外防御,而且“城”中的统治阶级又对“郭”行使着统治职能,体现了强烈的政治、军事功能,这就是城的本质功能。
4、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都是为了防御上的需要而修筑的,因此,早期形态的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军事防卫和政治统治的需要。
5、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揭开了城市革命性发展的序幕。
6、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7、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的市政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效益最大化。
8、市政 就是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9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10、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1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4、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5、市民的意见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是市民参政方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6、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7、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10、居民会议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是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
11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1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3、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4、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市民参政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5、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三、名词解释
2、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简答: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1、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城市政府、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城市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这一概念包含了如下几层意思:(1)城市政治主体是指全部城市政治体系。既包括城市权力政治体系,也包括城市政治参与体系。(2)城市公共事务是指城市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与公共卫生、公用事业、游憩设施等有关的城市社会公共事务。(3)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执行过程。即城市政治与行政体系中的有权机关,为了有效地管理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而对城市各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活动,以及城市利益群体和公民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影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主体与市民或社会团体的政治性互动过程。(4)市政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城市运行各个方面的平衡与稳定。
1、简述我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1)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2)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a)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c)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2、简述市政府的职权。
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市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市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行政立法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3、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具有哪些属性?
1、组织性,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
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
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
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
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宗教活动。
4、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2、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6、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7、搞好社区服务;
8、加强民族团结;
9、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5、市民参政的意义是什么?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6、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1、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给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社会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市民,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并尽快将这些途径、方式和条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2、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舆论工具,为市民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意见表达的阵地;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
事业,积极开展市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失时机地抓好提高市民素质工作,以确保市民参政议政和意见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7、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属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3、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这些职业集团,主要以政治、行政、法律、经济、管理、劳务、文化、中介、服务等职业群体为主;
4、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
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第二篇:电大城市管理学{市政规划与管理}考试小抄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市建制 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3、城市的 战略愿景 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4、财政补贴是政府 转移性 支出的一种形式。
5、户籍管理 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6、自然环境与 人工环境 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
7、城乡 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8、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 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9、伦敦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10、城市成长管理 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城市。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D),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D)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D)以上。A.37% B.38% C.39% D.40%
7、(B)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B)。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A)。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
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6、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7、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8、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9、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10、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11、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12、Citistate: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1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15、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1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市政的涵义。
市政就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哪些?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2)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6)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7)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9)制定地方性法规。
3、市政管理职能的特征是什么?
(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4、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5、我国城市成长管理应当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1)中国城市成长中的问题:①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③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2)中国城市成长的特殊性:①城市化阶段差异;②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③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④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⑤市场化程度不一;
(3)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②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③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
6、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1)税收收入;(2)利润收入;(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4)政府公债;(5)收费收入;(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7)信贷资金;(8)外资。
7、描述城市人口特征的指标有哪些?
(1)城市人口数量;(2)城市人口密度;(3)城市人口分布;(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8、循环经济3R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和成因是什么?
(一)现存的问题:(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二)成因:(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0、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1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12、如何引导城中村一体化?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3、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4、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15、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16、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试述我国传统市政职能的弊端及改革趋向。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如下5个特点:
①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②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③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④独立性的职权较少;⑤职权与职责相脱节。(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缺陷和弊端
①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的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
②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务,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象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该管的事务则没有管好。
③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没有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3)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必须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①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②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③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④加强市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⑤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3、试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蓝图,其工作性质具有一些有别于其他技术性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4、试述城市环境管理原则与手段的内容。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五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5、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销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6、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一)确认危机来源
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具体来说,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步骤进行:
(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
(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二)危机判断
接着,我们就应该对这些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三)预警系统的建立
危机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而引起的,具有相当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突然爆发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从端倪到爆发的变化过程,总会表现出来一些征兆。这时建立起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就显得极其重要。
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是具体执行的员工。有效的预警系统要求管理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与之相配合,具体执行的员工也应该提高对预警正确反应的能力,配合管理者做好工作。
(四)危机应对
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
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在具备了这一危机处理系统之后,才可能对危机进行预警、反应和恢复。(1)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
对一些完全不可预测的风险,必须事先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恢复,这是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2)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
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应。
7、试述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
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
①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②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③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④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合法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行政行为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行政行为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3)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
①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人民政府统一行使;②行政法制统一,行政法制的统一是指行政法律制度的统一;③行政行为统一,行政权力的属性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5)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具体要求为:
①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②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③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④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
第三篇: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作业1参考答案
可选做第2题
题目要求:
采取课堂小组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讨论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改革。
参考答案:
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
骤主要是:
(一)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二)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
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选做第3题:
题目要求:
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一主题,自行选择论述角度,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参考论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作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在城市管理中,要从洪湖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来综合管理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入手,改革管理体制,拓宽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全面促进洪湖形象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生活和生存权利,保障他们享有的自由。作为执法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不能置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不顾,不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乱收费、乱罚款。城管部门面对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一大批失业下岗人员,当前洪湖经济落后,工矿企业破产倒闭,为了谋生计,有的占道为市,有的流动经营,严重影响洪湖的市容环境卫生,影响了洪湖招商形象,面对这柄双刃剑,城管部门一方面坚持文明执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范法律程序,实行柔情操作。对极少数家庭特别困难的,帮助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二是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并以最低的市价让经营户入场,这样既盘活了经济,减少了占道经营,同时减少了城管工作的矛盾,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城管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加强城市管理,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人文工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剂,它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条件下,坚持城市管理科学发展就是坚持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解决多头执法和乱罚款问题。2002年,国务院就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台了国发2002<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它为城市管理明确了科学的发展观。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和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随后2003年2月日,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了中编办发2003< 4 >号文件《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县、市、区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这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步伐。城市管理要跟进,洪湖经济要发展,必须走综合执法之路,这样才能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才能彻底改善洪湖经济环境
三、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是上层建筑,城市管理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城市管理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着城市管理的进程,两者如何做到有机结合,予认为必须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一是不能贪大求远,要密切结合洪湖市经济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一时长官意识,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二是要尽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功能的利用率,对破损路实行完全修复,整修断头路,完善主路、主干道的路坎、路坡、路肩建设,对示范街实行分段的彩板铺装,对园林花草树木实行整枝修剪,以共同达到整齐划一,对主干道花带进行拆除,对人行道实行重新均匀划分,解决人行道东高西低,南宽北窄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选做第5题: 题目要求:
对所在地区环境管理(或者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课程学习总结。
参考论文:
关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司法局组织课题调研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县召开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座谈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
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会流动人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于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排列和等同,更不能混淆。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包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在外延上大于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虽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
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
(一)经济发展型。*市和全国一样,自“三线建设”以来,以××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市,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存在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为社会流动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交通便利,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周边省、市人们向往发展的“宝地”,市中心城区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5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300,000多人。
(二)政策引导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从沿海、东南向内陆延伸,人民的政治权利上升,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地位变动和经济生活的富裕上来。在城市进行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涌动,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资产重组,客观上引导一部分才华精英的社会成员流向了*市,也刺激了当地的有用人才向东南沿海流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在农村推行各种各样的承包制,政府部门的部分权利下放,逐步放宽了农村与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传统体制下的绝大多数农民深刻地理解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道理,遵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于是,农村社会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势头。实行土地承包之后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在人多地少,石漠化严重的偏僻山区,农业成本上升、农业效益下降的压力下,面对城市较多的社会福利,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
市寻找生存的空间。
(三)资源分配型。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的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大多数人争取自己所期望或应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职业声望等社会资源,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钢铁、建材、电力、铝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长足发展,基本形成有矿必有城,有厂必有镇,外地人口的流入,本地人口的自发流动,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都市型转化,必然形成人口集中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得城市人口相对于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上升,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闲暇娱乐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对社会资源重新再分配。如盘县境内的盘江矿区、城关镇和红果镇片区人口比例占盘县总人口116万的60%左右。城乡人口互动表明了投资的增长,推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流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流动人口的闸门是依次被突破的,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社会流动人口的浪潮第一波是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工主动适应社会化分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社会各个成员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互动之中,增加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向东西南沿海转移,形成前所未有农民工浪潮;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二波是从没有职业社会闲散人员出于谋生的需要,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纷纷加入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借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短缺迅速致富;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三波是从公有制内部流动的,一些人不愿意吃“大锅饭”,不甘于平庸生活,又有一定能力和胆量的“公家人”跃入商品经济的海洋,通过经济致富改变社会地位。流动者成功的示范效应逐步扩散,更多的人受到启示,开始对人生重新定位,希望通过变换新的职业或寻找第二职业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发生,改革使社会流动人口的条件逐步形成,以往禁锢社会流动的政策与制度调整了,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农民进城居住制度、个体和私营企业政策等,都做出了有利于社会流动的调整。但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行为失范。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行为失范,是指人们不认同规范,不遵守规则、破坏规范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就是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效力。在社会转型期,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的标准正在建立过程中,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念产生冲突,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社会闲散青少年对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在社会闲散青少年中的欲望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社会规范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市2003年小学在校生为395,228人,2004年小学在校生为411,152人,2005年小学在校生为414,051人;2003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2,566人,2004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72,780人,2005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9,521人;2003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3,452人,2004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5,812人,2005年高中在校学生为40,482人,可以看出历年高中生逐步增加,同时叠加2003年职业高中在校生319人,2004年职业高中在校生198人,2005年职业高中在校生410人,不能进入高中和职高系列的学生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反映了家庭与社会管理、社会就业、社会福利的互动。尤其是离开学校的年青人,既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无法改变家庭经济的来源,又没有才华参与社会竞争,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渴望得到社会报酬,理性思维不受控制,导致心理失去理智,从而行为失范铤而走险。
二是行为越轨。马克思把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迈向共产主义人类最高理想社会的进程中,难免有超越社会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范的行为,在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冲突反映出来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在犯罪与违法之间,一方面,是指被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禁止性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让习惯容忍的社会行为,必须受到刑法和行政处罚。在法理学和行政法学上统称为刑事追究和劳动教养处罚。受到刑事惩罚和行政强制处罚的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回归社会,不经意地就会被人们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越轨的负功能行为可能减少社会效益和扰乱社会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761人,其中:2003年刑满释放808人,解除劳动教养295人;2004年刑满释放718人,解除劳动教养516人;2005年刑满释放893人,解除劳动教养531人。重新犯罪33人。社会对这部分人的第一反映是:他们存在可能毁掉他人规范、他们可能毁掉人们预期的制度安排、他们可能会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尤其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人在择业上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不但受到市场的排斥,而且本身原来把家庭酿成支裂破碎,没有经济的支撑力进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有的只能打工度日,有的对城市低保费用不予满足,有的对艰苦生活很茫然,重操旧业走上犯罪道路。这部分人统称为有“劣迹”的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置帮教方面,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性、排他性因素。然而,有个别人员不能正确判断社会公正标准,甚至心存对社会进行报复,作案手段翻新,危害社会的程度更为凶险,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是利益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首选的历史命题,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是各种经济利益冲突。可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高收入阶层不愿对低收入阶层负责,既得利益集团不愿为共同富裕作贡献,社会强势群体通过不正当竞争占有弱势群体的物质成果,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经济增长,让人民得到实惠。社会流动人口的目标是获得平等机会,经济上参与并获得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所得从中受益,然而,这对大多数流动人口在现行法律和政策保障下可以实现。但是,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公民身份参加“市场运作”比普通公民要困难得多,当既无资本又无技术无力参与经济活动时,心理失衡,往往酝酿有悖于社会有序发展的矛盾和纠纷,制造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件;极少数人员心存逆反心理,一旦有机可乘,在我们内部寻找保护伞以达到违法占有别人物质成果的目的;有的个别极端分子把黑手伸向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爆发富”和“新贵”,对需要安全的公民来说,这种个案虽然不多,但它的影响对社会危害极大。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
政法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关键在于宏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方面,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实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确诠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妥善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依法管理社会流动人口,教育感化挽救刑释解教人员,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城乡治安稳定,统筹区域安全,统筹内外防范,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的新跨越。
一要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稳定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重要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方针。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只有稳定,才有发展。社会流动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因素,对社会稳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压缩流动人口中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教育闲散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必须采取专门机关与社会各责任部门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乡镇社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宏观就业引导,克服盲目流动,增强微观就业指导,完善用工制度,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要改善就业。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抓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以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以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区域就业平衡;以抓西部大开发,改善整个社会就业需求;以抓发展非公有经济,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以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是解决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就业的根本出路。要求社会各责任部门要坚持劳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创业和就业环境,把现有的就业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促进社会就业,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人员实行完善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再就业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为他们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好的环境。
三要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公、检、法、司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警素质,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互动制度,推动安置帮教健康发展。深化法治建设,在全社会加大对公民的普法力度,坚持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打防并举,提高社会防范功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总之,要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归根到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
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
4、D;
5、D ;
6、D ;
7、B ;
8、AB;
9、A ;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2、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答: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
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
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
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您可能也喜欢:
行管本科班《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二(第五至八章)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07秋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4参考答案
07秋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4行管本《行政领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2)
《城市管理学》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07秋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10春行政管理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作业(1至4次作业)及答案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三(第九至十二章)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一(第一至四章)
07秋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考作业册参考答案
第四篇: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6、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7、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8、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9、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
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
16、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集中在一个首
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
18、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9、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20、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21、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
26、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27、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29、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30、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
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36、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7、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38、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9、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40、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4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42、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43、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4、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
活动,也就是城市政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5、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6、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7、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8、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
4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5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51、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
52、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3、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4、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55、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6、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57、环境污染:指自然环境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58、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构成的诸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之一,或环境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59、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方法保护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实现。
60、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1、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6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64、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65、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66、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6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6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69、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7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
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
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
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4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
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第五篇:2012 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与实务试题
2012 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与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最符合题意)
1、适用于快速路高级路面的基层的()A 石灰土 B 二灰土
C 水泥土
D 石灰粉煤稳定沙砾
2、城市道路中必须设置中央隔离带是的(A 快速路
B 主干路 C 次干路 D 支路)。
3、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碾压说法正确的是()。. A 拌合物的摊铺,运料车不少于 4 辆以满足连续施工 B 沥青混合料路面碾压完成后就可以开放交通 C 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D 碾压应从中心线向两端进行
4、基坑边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A.3 天 B.8 天 C.7 天
D.14 天
5、钻孔灌注桩灌注水下混凝土,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加灌一定高度,其作用是(A 避免导管漏浆 B 保证桩顶混凝土质量 C 桩身夹泥断桩 D 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
6、同一天进场的同批次同规格 100T 预应力钢筋,应划分为()批。A1 B2 C3 D4 7.关于桥梁工程卸落支架顺序说法错误的是()。A 满布拱架可从拱顶向拱脚依次循环卸落 B.连续梁宜从跨中向支座依次循环卸落
C 简支梁宜从支座向跨中依次循环卸落
D 悬臂梁应先卸挂梁及悬臂支架,后卸去挂梁主跨内支架
8.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防止扩孔和坍塌的是()。A 选用适用的泥浆 B 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 C 避免触及和冲刷孔壁 D 加快进心尺进度
9.跨径为 1.8m 的钢筋混凝土板,混凝土强度最低达到()时,方可拆除其模版及支架。A.50%
1)
B.60%
C.75% D.100% 10.在设计未规定的情况下,采用后张法施工的C50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强度达到()MPa时可进 行预应力张拉。A.25 B.30 C.35 D.40
11.在软土地层修建地铁车站,需要尽快恢复上部路面交通时,车站基坑施工方法宜选择()。A.明挖法 B.盖挖法 C.盾构法 D.浅埋暗挖法
12.关于小导管注浆说法错误的是()A.超前小导管支护必须配合钢拱架使用 B.钢管长度8~30m不等
C.钢管应沿拱的环向向外设置外插角 D.两排小导管在纵向应有一定搭接长度
13、施工工程中,排水管道与交叉管道高程一致时,处理方式不合理的是()A 压力流管道让重力流管道 B 小口径管道让大口径管道 C 刚性管道让软埋电缆线 D 后敷设管道让已敷设管道
14、关于顶管工作坑设置错误的是()
A 单向顶进时,应选在管道下游端以利排水
B 根据管线设计情况确定,如排水管线可选在检查井处。C 便于清运挖掘出来泥土和有堆放管材工具设备的场所 D 设置于工厂企业门口出口处
15、关于柔性导管安装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下管前,应按产品标准逐节进行外观质量检验
B 采用人工下管时,可由地面人员将管材传递给淘槽施工人员 C 管道接口后,应复核管道的高程和轴线使其符合要求 D 管道安装结束后,可回填至管顶以上 0.5 倍管径的高度
16、城市热力管道套筒补偿器的安装位置()
A 应靠近固定支架 B 应位于两个固定支座之间 C 应靠近管道分支处
D 与固定支座位置无关
17.市政管道工作中,必须进行管道吹扫的是()A.热力管道 B.蒸汽管道 C.燃气管道 D.给水管道
18.污水处理方法中,属于物理处理法的是()A.氧气还原法 B.沉淀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1 号海龙大厦 15 层 2
C.生物膜法
D.活性污泥法
19.草坪建植前,对于PH>8.5的土壤进行改良,不能使用()A.硫酸亚铁 B.脱硫石膏 C.碱性栽培介质 D.酸性栽培介质
20.距灌木边缘0.5m处,允许有()A.建筑物外墙 C.车站标志
B.交通灯柱 D.天桥边缘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2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层包括()A 路基 B 垫层 C 基层 D 面层 E 封层22、22关于石灰工业废渣稳定砂砾基层施工技术要求,正确的是()A 施工期间最低气温应在0摄氏度以上 B 配合比应准确
C 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 D 必须保湿养护
E 碾压时应采用先重型后轻型的压路机碾压 23无支护基坑的坑壁形式分为()。A 垂直坑壁 B 斜坡坑壁 C 阶梯形坑壁 D 锯齿形坑壁 E 变坡度坑壁
24、以下管道必须做闭水试验的是()。A 污水管道 B 雨水管道 C 雨污水合流管道 D 倒虹吸管 E 其他设计要求闭水的管道
25关于地下连续墙导墙的说法正确的有()A 导墙施工精度控制挖槽精度 B 导墙应承受水土压力
C 导墙要承受起吊钢管笼吊机的施工荷载 D 杂填土较厚时要加深导墙 E 地下水位越高导墙越深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 1
26、浅埋暗挖法中工期长的是()A 全断面法 B 正台阶法 C 双侧壁导坑法 D 中洞法 E 柱洞法
27、热力管道关断阀安装在()。A 干线的起点 B 干线的末端 C 支线的起点 D 支线的末端 E 热力入户井 28垃圾填埋场地质的岩性以()为好。A 粘土层 B 页岩层 C 粉砂层 D 卵石层 E 致密的火成岩层
29、树木移植成功与否受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包括()。A 数木自身的质量 B 移植季节 C 移植措施 D 移植工具 E 土壤、水分、肥料等因素
30、下列路基质量验收项目属于主控项目的有()。A 横坡 B 宽度 C 压实度 D平整度 E 弯沉值
三、案例分析(共 4 题,每题 20 分)
(一)背景资料
某项目部承建一项城市道路工程,道路基层结构为 200mm 厚碎石垫层和 350mm 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项目部按要求配置了专职安全员,并成立了以安全员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由安全员、项目 经理及工长组成。项目部根据建设工程安全检查标准要求在工地大门口设置了工程概况牌、环境保护制度 牌、施工总平面图公示标牌。
项目部制定的施工方案中,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进行祥细规定:350mm 厚水泥稳定碎石分两层 摊铺,下层厚度为 200mm,上层厚度为 150mm,并用 15t 压路机辗压。为保证基层厚度和高程准确无误,要求在面层施工前进行测量,如出现局部少量偏差则采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
在工程施工前,项目部将施工组织设计分发给相关各方人员,以此作为技术交底并开始施工。
问题:
1.指出安全领导小组的不妥之处,改正并补充小组成员。
2.根据背景材料,项目部还需设置哪些标牌?
3.指出施工方案中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4.说明把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技术交底做法的不妥之处并改正。
(二)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基槽采用明挖法放坡开挖施工,宽度为 6.5m,开挖深度为 5m,场地内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 1m,施工单位拟采用单排井点降水,井点的布置方式如下图所示:
滤管
降水曲线
施工单位组织基槽开挖,管道安装和土方回填三个施工队流水作业,三个施工段根据合同 工期要求绘制网络进度图如下。
问题:
1、指出降水井点布置的不妥之处,并写出正确的做法。
2、降水深度是否妥当,如不妥请改正。
3、网络进度图上有两个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请在图上用虚线画出虚工作,让逻辑更合理。
4、计算本工程的总工期,并指出关键线路。
(三)背景资料:
某建设单位与 A 市政工程公司(简称 A 公司),签订管总承包合同,管涵总长 800m,A 公司将工程全部 分包给 B 工程公司(简称 B 公司),并提取了 5%的管理费。A 公司与 B 公司签订的分包合同约定,①出现 争议后通过仲裁解决。②B 公司在施工工地发生安全事故后,应赔偿 A 公司合同总价的 0.5%作为补偿。
B 公司采用放坡开挖基槽再施工管涵的施工方法。施工期间 A 公司派驻现场安全员发现某段基槽土层 松软:有失稳迹象;随即要求 B 公司在此段基槽及时设置板桩临时支撑。但 B 公司以工期紧及现有板桩长
度较短为由,决定在开挖基槽 2M 深后再支撑。且加快基槽开挖施工进度,结果发生基槽局部坍塌。造成一 名工人重伤。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检查时,发现 B 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责令其停工,A 公司随后向 B 公司下 达了终止分包合同通知书,B 公司以合同经双方自愿签订为由诉至人民法院,要求 A 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或 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问题:
1:对发生的安全事故,反映出 A 公司和 B 公司分别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什么具体问题? 2:B 公司处理软弱土层基槽做法违法规范中的什么规定? 3:法院是否应当受理 B 公司的诉讼?为什么?
4:该分包合同是否有效?请说明法律依据。
5:该分包合同是否应当继续履行?针对已完成工作量应当如何结算? 6:发生事故后 B 公司是否应该支付合同总价的 0.5%作为补偿?说明理由。
(四)背景资料:
某项目部承接华北地区某城市道路绿化工程,为全长
2.5KM,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按设计要求,行 道树为深根性的国槐。胸径为 12-15cm,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国槐带土球移植,土球大小符合规范要求,项目部在苗木运来之前挖好了树穴,树穴上大下 小,上口径比下口大 15-20cm,树穴上口直径与土球直径接近,挖出的表土和底土混合均匀后放置一边备用。
事件二:在挖树穴时发现,有 3 个树位处地表下 0.6m 处有页岩,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项目部与建设 方口头协商后,将此 3 株树改为灌木的变更方案。
事件三:为保证树木成活,项目部在树木定植后第三天开始连续浇水 3 天,每天一次,浇水三次之间,中耕一次。
事件四:施工完毕,项目部对栽植做了记录,作为验收资料,内容包括:栽植时间、土壤特性,气象 情况、栽植材料的质量、环境条件,种植位置,栽植后生长情况,采取措施以及栽植人工和栽值单位与栽 植者的姓名等。
问题:
1.指出事件一中项目部做法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2.分析事件二中项目部更改设计的原因,指项目部和建设方口头协商做法不妥之处,并纠正。3.指出事件三中不妥之处,并改正。4.事件四中验收资料还有什么?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教材 P13 道路工程中常用的是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碎石)类基层。掌握三种稳定土的适用层面。故选 D 2 答案:A
解析:教材 P4 快速路特征第一条。教材 P5 表 2K311012-1 掌握道路分类。故选 A 3 答案:C
解析:教材P16碾压和成型:摊铺后紧跟碾压工序,压实分韧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AB 不够准确。故选C 4 答案:C
解析:P25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一般工程,养护不少于7d,重要工程,养护不少于14d。故选C 5 答案:B
解析:教材 P33 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甘标高以上应加灌一定高度。故选 B 6 答案:B
解析:P40 每批重量不大于 60t。故选 B 7 答案:C
解析:梁模支架的卸落,应对称、均匀和有顺序地进行。卸落设备应放在适当的位置,当为排架式支架时 应放在立柱处,当为梁式支架时应放在支架梁的支点处。支架卸落时,简支梁和连续梁应从跨中向两端进 行,悬臂梁应先卸落挂梁及悬臂部分,然后卸落主跨部分。肋板梁等形式的上部构造,应按荷载传递的次 序进行。故选C 8 答案:D
解析:常用预防措施有控制进尺速度、选用适用护壁泥浆、保证孔内必要水头、避免触及和冲刷孔壁等。孔内局部坍塌而扩孔,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孔内坍塌,回填砂和黏质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Im~2m,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钻。故选D 9 答案:C
解析:教材P246当构件跨度不大于8m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的要求后,方可拆除。故选C 10 答案:D
解析:教材P209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
50譢ul075%=37.5。故选D 11 答案:B
解析:教材 P56 盖挖逆作法施工基坑暴露时间短,用于城市街区施工时,可尽快恢复路面。故选 B 12 答案:B
解析:B 为管棚超前支护施工的要求、在教材 P77,了解 P76 热悉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技术。13 答案:C
解析:教材 P118
(五)排水管道与交叉管道高程一致时的处理。故选 C 14 答案:D
解析:教材 P118-119 工作坑的布置 1 到 7.故选 D 15 答案:D
解析:教材 P114 管道安装 1 到 5。故选 D 16 答案:A
解析:教材 P124 表 2K315022-2。故选 A 17 答案:C
解析:教材P128
四、燃气管道的试验方法 管道安装完毕后应依次进行管道吹扫、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故选C 18 答案:B
解析:教材 P96 污水处理方法。故选 B 19 答案:C
解析:教材 P140 对 pH>7.5 的土壤,应采用草灰土或酸性栽培介质进行改良。故选 C 20 答案:A
解析:教材 P138 表 2K317011-2。故选 A
多项选择题 21 答案:ABCD
解析:教材 P19 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的组成包括路基、垫层、基层以及面层。故选 ABCD 22 答案: BCD
解析:教材 P13 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施工技术要求 1 到 5 点。故选BCD 23 答案:ABCE
解析:教材 P23 无支护基坑的坑壁形式分为垂直坑壁、斜坡和阶梯形坑壁以及变坡度坑壁。故选 ABCE 24 答案:ACDE
解析:教材P106按建设部行业标准,污水管道、雨污水合流管道、倒虹吸管、设计要求闭水的其他排水管 道,必颁做闭水试验。故选ACDE 25 答案:ABCD
解析:教材P54导墙是控制挖槽精度的主要构筑物,导墙结构应建于坚实的地基之上,并能承受水土压力和 施工机械设备等附加荷载,不得移位和变形。故选ABCD 26 答案:CDE
解析:教材 P70 表 2K313031。故选 CDE 27 答案:AC
解析:教材 P124 热力网管道的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故选 AC 28 答案:ABE
解析:教材P251场地基础的岩性最好为黏滞土、砂质黏土以及页岩、黏土岩或致密的火成岩。故选ABE 29 答案:ABE
解析:教材P137树木栽植成功与否,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树木自身的质量及其移植期,生长环境的温度、光照、土壤、肥料、水分、病虫害等。故选ABE 30 答案:CE
解析:教材P7路基碾压完成时,按质量验收项目(主控项目:压实度、弯沉值;一般项目:纵断面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平整度、横坡、边坡等)检查,不合格处修整到符合规范、标准要求。故选CE
案例分析题
(一)1、安全员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不妥,应由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还应包括项目技术负责人、劳务分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2、还应包括:安全纪律牌、防火须知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计时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施工项目经理 部组织及主要管理人员名单图。(教材P170)
3、错误之处:
①直接用15t压路机碾压不合理,应采用12-18吨级压路机进行稳压,再用大于18吨压路机进行碾压。(教材 P18)
②采用薄层贴补的方法找平不合理,应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教材P185),控制原则应是“宁高 勿低,宁刨勿补”。(教材P11)
4、直接把施工组织设计交给相关各方人员作为交底不妥,工程开工之前,应将工程的设计内容、施工组织 设计、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等要求,详细地向施工班组和工人进行交底。(教材P196)
(二)1、①降水井点布置采用单排井点不合理,沟槽深度达到 5 米以上,基坑宽度为 6.5m,应采用双排井点布置。②降水井管基坑壁 0.5m 不合理,降水井管与坑壁距离应大于 1.0~1.5m。
2、降水深度为基底以下 0.2m 不正确,降水深度应为基底以下 0.5m。
3、管道安装 1 到管道安装 2 用虚线连上,箭头指向安装 2。安装 2 指向安装 3,箭头指向安装三。
4、工期 25 天,关键线路:1—2—4—8—9—10
(三)1、A 公司在管理上存在问题:A 公司放弃放弃现场安全管理,对分包缺乏监督管理。(教材 P233 实 行 施工 总承包建设工程、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背景中 A 将工程全部分包给 B 等于弃放 弃现场安全管理
B公司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教材P234)不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施工期间没有接受总包方的检 查监督和指导;出现基坑坍塌预兆时没有及时抢险,反而加速开挖。
2、B公司违反了违反了基坑开挖规范要求。软弱土层基坑开挖超过2m应支护,且应随挖随支,软土基坑 必须分层均衡开挖。支撑与挖土要密切配合,严禁超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 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继续挖土。(教材 P237)
3、不予受理,因为合同中明确约定了仲裁,故法院不予受理
4、分包合同无效,因为将工程全部分包违反了法律规定。法律规定禁止转包,将工程肢解分包,将主体工 程分包。
5、不应当继续履行。因为 B 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已经过期,不能在进行施工。已完工作量质量合格应予以 支付工程款;质量不合格返修合格应予以支付工程款;质量不合格返修不合格不予支付。
6、应该。无效合同有过错方应赔偿对方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根据过错大小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四)1、土球直径与树穴上口直径接近错误、树穴上大下小错误、树穴上下口径大小要一致应比土球直径加大 15-20CM,深度加 10-15CM。
2、变更原因:工程环境变化,应该采用书面形式,承包人向工程师提出变更,工程师进行审查并批准,工 程师发出变更指令执行。
3、移植后第三天开始浇水,每天浇水一次错误,树木定植后 24 小时内必须浇上第一遍水,水要浇透,定 植后连续浇水三次,之后视情况适当灌水。
4、栽植时间、栽植材料的质量、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