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时间:2019-05-13 11: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第一篇: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2009年09月10日 16:3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统计局官员十日在北京表示,未来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到二0一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五十。

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六亿,城镇化水平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

七。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十日在北京对记者说,无论是与世界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都相对较低。而中国城市不仅数量发展较慢,质量更为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阻碍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城市服务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必将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其次,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农民进城和农民收入提升的过程,必将带动消费,刺激内需;第三,城市化过程必然带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同步发展,城市软环境将明显提升,也必将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进城后还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很难在城里定居。”潘建成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不和谐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程学斌说,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以百分之零点八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二0一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五十。

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第二篇:中国户籍制度会取消吗

隋佳鑫 中国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

1.若是取消了户籍制度,人口会不会自由流动?

2.(是的)那莫现象就是大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的容纳量有限,那么引起的城市问题又如何去解决呢?

3.取消之后引起的安全城市弊端问题依旧存在,或许只是换了种方式,这有什么必要呢?所以取消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啊

1.户籍制度引起了弊端,您方认为我们要取消,那他的方便人口管理,资源分配的优点又用什么呈现出来呢?

2.您方果断的认为新制度比户籍制度好,您方是怎样论证出来的呢?

3.您的理论是新制度比现有的好,我们就要用,但是呢,我们为何不对现有制度改革,这样既保留了原有制度的优点又可以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4.所以我们通过改革就能很好的决解,取消多此一举就不应该取消啊 1.您认为现在的弊端是户籍制度的问题吗? 2.(是)是的话,那么现在的福利,教育,医疗等等不公平的问题就是因为户籍制度了? 可是现象并不是这样啊,福利有福利制度,教育有教育制度,他们本身存在问题,户籍制度只是载体罢了,单纯的取消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啊

(不是)既然不是的话,取消户籍制度还有必要吗?

3.所以取消户籍制度是不能决解根本问题的啊篇二: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2009年09月10日 16:3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统计局官员十日在北京表示,未来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到二0一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五十。

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六亿,城镇化水平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

七。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十日在北京对记者说,无论是与世界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都相对较低。而中国城市不仅数量发展较慢,质量更为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阻碍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城市服务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必将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其次,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农民进城和农民收入提升的过程,必将带动消费,刺激内需;第三,城市化过程必然带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同步发展,城市软环境将明显提升,也必将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进城后还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很难在城里定居。”潘建成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不和谐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程学斌说,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以百分之零点八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二0一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五十。

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篇三:户籍制度不能简单取消了之

户籍制度不能简单取消了之

记者 冯雅

? 2012-06-27 06:59:55来源:2012年06月26日 19:59:51 中国广播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近日在参加2012apec中国工商领导人论坛时表示,到现在为止,2.2亿农民工仍被排斥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城市化政策应该进行改革。李铁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无论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很多理论工作者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最大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我国有6.9亿的城市人口,户籍人口只占73.5%,农民工有2.2亿。到现在为止,这2.2亿农民工仍被排斥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户籍制度不能简单取消了之

有人建议,户口制度以及依附户口制度的诸如高考制度等制度应该取消或重新规划,李铁对此表示:户口制度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一取消了之。以北京为例,北京现在2000万人口,有800万的外来人口。如果取消户籍制度,需要从财政里面拿出一块来给外来人口,也就意味着对户籍人口的服务质量就会有所下降,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改革,而是利益关系的分配和调整。城市化政策应该进行改革

李铁就中国城镇化的改革政策问题提了三大建议。

首先,当前解决问题的重点城市化人口、农民工人口的政策问题,扩大内需的重点主要是2.2亿农民工和7000万的流动人口,2.2亿农民工里头有20%举

家迁徙的农民工,他们已经长期在城市定居,而且已经从事了各种服务业,已经不是简单的打工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生活十几年了,孩子都已经在北京上学了。所以建议把这部分人放开,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

第二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概有五、六百万,一部分人不愿意回到家乡去,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也希望政策能恩惠于这些人,给他们在就业的城市定居的权利、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第三个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把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他们通过社保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逐渐拉平和城市户籍居民的差异。比如有平等的高考机会,平等的享受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居住区得到改善,这是户籍管理制度上要 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李铁认为,这些改革面临最大的阻力是城市政府如何来进行一系列的分配调整。举个例子,广东有1400万的外来农民工,他们在广东就业,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是在家乡,就要经过财税体制的调整,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他们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一系列的补助政策。

第二类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导向,众所周知,房价上涨和土地出让金有关系,一些省会城市在全省人口的比重才百分之十几,但是他们拿到的用地指标达到了30%、50%。我们知道谁有土地,谁就可以吸引大量投资,意味着会吸引大量的要素聚集在这里,给这里带来税收。是不是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或者行政化的方式来解决更多的资源,按照人口的流向进行分配,不能过多的集中在这些特大城市呢?这也是改革的内容。

中国的城市和国外的城市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城市是行政区,它们能不能在政策上有一些发展的机会,这需要行政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比如说公共服务,三

甲医院能不能向周边扩散,包括义务教育,我们要给一些镇一些城市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政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三篇: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还不可以取消

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还不可以取消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我方承认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存在问题并不代表要取消该项制度。为此,我方判断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可不可以取消的标准是,取消之后能否实行,能否消除其不良影响。我方将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户籍制度取消之后,大量农村人口将会涌入城市,而城市的承载能力

是不够的,会造成一系列棘手的,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解除的问题。交通会拥挤不堪,在治安问题上,没有暂住证,没有户口,仅凭身份证加大了治安管理上的难度。自由在国土上的迁移简直是对目前安定团结局面的最大破坏。在住房问题上,城市居民不得不面临房价上涨,一屋难求的问题。另外城市人口过多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经过国家的努力控制,最终将城镇人口的失业率保障在5%一下,然后若废除户籍制度,必将导致失衡。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经存在于当下的中国,而废除户籍制度则会

使这一现象的消极影响得到扩大。往小了说,我们看到的是农村土地被弃耕,大量农田荒芜。往大了说,我们面临的则是整个中国的东西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广大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而东部地区则出现资源紧缺的现象。东部繁荣地区更加繁荣,城市病却愈演愈烈。西部贫穷的地区更加贫穷,大部分需要人才去开采的资源被闲置。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还需要废除户籍制度么?

第三,户籍制度保障了社会稳定和谐。不可否认的是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可以忽略当下中国的国情,在当今人口基数大的情况下,突然废除户籍制度会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看看印度,人口自由迁徙带来了什么?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是贫民窟,有我们的城市光亮么?再看看朝鲜,他们实现严格的户籍管制,他们没有“砍手党”,没有“双抢军”,更没有城中村,人么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平稳。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户籍制度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地废除。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还不可以被废除。

第四篇:中国户籍制度的思考

什么是户籍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国家人口管理的一种办法,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公民身份登记,从而证明身份并确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户籍管理也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取到了巨大作用,户口簿除了具有的证明个人身份的功能外,还具有证明家庭关系甚至血缘关系的特殊作用。

我国的户籍制度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是一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主要是用于控制国内人口的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是因为在建国初期,国内城市缺乏产业支撑,可供利用的资源稀少,就业机会枯竭,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的既有生存空间形成巨大的挑战,国家为了实施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限制,于是限制人口自由迁徙成为了中国户籍制度的一个功能,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支持镇反运动,建立革命秩序,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国家也最大程度地掌握了社会资源,在“一穷二白”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起步的特殊历史阶段,同时也控制了城市人口的膨胀,具有保护城市的功能。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开始全面显现出来:

政治方面。扩大和固化了城乡差别,使得它与“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相符合。

在经济方面,城市经济因缺少人口压力而缺乏购买力、缺少市场,而农村因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将长期不能摆脱贫困;人才、人力、人口无法按社会需要和运行规律协调发展、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会使整个社会发展迟滞;对市镇居民的补贴福利、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扶持,以及对城乡居民的贫困救济,将使财政支出愈加增大,社会负担沉重。

在社会方面。人口交流的隔绝,形成了城乡分离、隔绝的“二元经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畸形与动荡波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迁入市镇、转向非农业,也阻碍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因为户籍不同而导致同一个城市的人享受着截然不同的福利,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人口方面。长期严密实施的户口迁移制度,使得迁移的总量日趋萎缩、距离日渐缩短,严重妨碍了中国人口生理素质改善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而由于不能实现正常的人口迁移,一些暗箱操作增加,形成并加重了中国户政现有的登记不全、统计失实和流动人口剧增等问题。

我认为,国家实行户籍制度,对人口的迁移进行限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遏制了消费市场,加剧了城乡割据,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社会的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很多人说城市外来人口多了,会造形成就业、住房、医疗、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城市各方面的压力,但我们要看到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其实城市中的外来工所作的很多工作都是那些城里人多不愿意干甚至是干不来的,毋庸置疑,外来人员对城市的基础建设、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且在这些外来人员中有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有他们的加入,城市的发展才更显活力,显然用户籍制度来限制他们的迁徙自由,限制他们的社会福利,甚至限制他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是非常不合适的,

第五篇: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

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

作者:张英红

来源日期:2004-2-20

本站发布时间:2004-2-20

阅读量:453次

摘要:建国后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建国初期短暂的自由迁移、1958年开始的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以及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主要是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三个时期。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尚局限于小城镇范围,这有其认识上的严重误区。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实行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户籍制度迁徙自由城市化体制改革

严格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备。时至今日,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已经被公认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毫无疑问,现行户籍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可以明显划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建国初期短暂而宝贵的户口自由迁移时期。建国前,我国不存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公民的迁徙是自由的。建国初期,公迁徙自由也有明确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条就把自由迁徙作为公民的11项自由权之一。1950年11月第一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户口工作的任务是„„保证居民居住迁徙之自由,安心从事生产建设。”会议要求先在城市开展户籍制度管理工作。

1951年7月16日经政务院批准,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此条例定在城市中一律实行户口登记,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户口管理法规。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90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4年12月20日内务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加强人口统计工作。从此,我国对农村户口的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5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它规定全国户口管理行政工作由内务部和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民政部门主管,办理户口登记的机关,在城市、集镇是公安派出所,在乡和未设公安派出所的集镇是乡、镇人民委员会。这个规范性文件,对我国农村户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起了保障作用。

1956年2月,国务院指示,把全国的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及人口资料的统计汇总业务全部交给公安机关。从此,全国城乡的户口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便得到统一。

1956年3月10日,全国第一次户口工作会议明确规定户籍管理的三项基本任务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和履历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范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会议要求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户口管理制度。

总之,建国初的头8年,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是公安部门主管城乡户口工作,这个时期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是自由的,对公民迁出迁入只要求办理手续,没有提出严格限制。

第二个时期(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革**。户口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压缩城市人口,包括精简职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大量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运动,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建国初期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活跃,特别是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本来是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当时囿于计划经济的僵化思想认识,政府便在1953年、1954年、1955年和1957年先后四次发出指示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并开始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

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要求城乡户口管理部门严格户籍管理,切实做好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工作。农民向城市流动被称着“盲流”即源于此。在此基础上,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标志着国家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一条例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家庭,成为新中国户籍制度史上最重要的法规。

1958年4月,公安部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制定和颁发《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

1958年9月13日,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发出《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农村县镇迁往大中城市的,目前要严格控制。”

1961年12月9日,公安部转发三局《关于当前户口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对户口工作进行彻底检查整治,健全户口管理机构。同年,公安部将农业户数和人口数这一统计指标改为“非农业人口户数和人数”,这使“非农业户口”和“非农人口”成为广泛使用和广为人知的概念。

1962年4月17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指出:“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严格控制;城市迁往农村的,应一律准予落户,不要控制;城市之间必要的正常迁移,应当准许,但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的,特别是迁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五大城市的,要适当控制。”

1963年以后,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作为划分户口性质的标准,吃国家供应粮的户也即城镇居民称作“非农业户口”。

1964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对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实行严格控制。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历史性地去掉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文,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的自由迁徙和居住的权利失去了宪法保障。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指出:“从农村迁往市、镇(含矿区、区等。下同),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从其他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要严格控制。从镇迁往市,从小市往大市,从一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农村或国营农场、蔬菜队、经济作物区的,应适当控制。”从此提出了中国老百姓十分熟悉的“农转非”问题。在此后又制定了若干项具体的“农转非”政策。公安部为贯彻上述规定,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下达了“农转非”控制指标,即“每年批准从农村迁入市镇和转为非农业人口职工家属人数,不得超过非农业人口数的1.5‟”。从而对“农转非”实行了政策与指标双重控制的管理体制。“农转非”这个新词汇也就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起来。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也没有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

这二十年来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正式形成和不断完备的时期,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被人为地从《宪法》中取消了,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形成和凝固化。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

第三个阶段(1979-今),是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主要是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开始调整和逐步改革户籍制度。

1980年9月,公安部、粮食部、国家人事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城镇由国家供应粮食问题的规定》,照顾的对象和条件是高级专业技术干部,有重大发明创造,在科研、技术以及专业工作上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干部。符合上述规定迁往城镇落户的人员,不受公安部门正常审批的控制比例的限制。这以后,国家除了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外,对若干特殊的“农转非”问题在政策上开始松动,先后解决了一批科技青干、煤矿井下职工、三线艰苦地区其他的职工的农村家属迁入城市落户问题,部分边防海防军官农村家属也可以在原籍转为城市户口,“农转非”的控制指标由不超过当地非农业人口的1.5‟调整2‟。这是我国户籍管理制度2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改革。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决定“198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我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先声。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关镇)务工、经商、办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并把他们纳入街道居民小组进行管理,使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这是我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的政策规定,它的历史功绩在于打破了几十年来铁板一块的二元户籍制度的一个缺口。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突破。据统计,从1984年到1986年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国办自理口粮户达1,633,828户,总计4,542,988人。

1989年10月,在治理整顿的大环境下,国家又强调严格户籍制度管理,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要求把“农转非”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对“农转非”实行计划指标与政策规定相结合的控制办法。从此计划部门介入了户籍制度管理。

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达发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农转非”政策管理工作分工意见报告的通知》,规定由中央出台“农转非”政策。这一时期户口管理的特点是对“农转非”采取政策和指标双控的办法,大量压缩了“农转非”数量。

1992年8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公安部拟就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征求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开始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同年10月开始,广东、浙江、山东、山西、河南等十多省先后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由于“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户口簿印签为蓝色,故也称作“蓝印户口”。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过渡性的具体措施。

1992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卖户口热潮,范围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农民每人可以以4000元到数万元不等的价格购买小城镇户口。1992年5月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以公安部名义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公开出卖非农业户口的错识做法的紧急通知》,对各地卖户口行为进行制止。据公安、金融等部门估算,1992年各地卖户口所得金额超过100亿元,有可能达200亿元之巨。这充分反映了被划地为牢控制几十年的广大农民对城镇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有鉴于全国各地强烈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的迫切愿望,1992年底,国务院正式成立了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1993年6月,该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定》,主要精神是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取消按是否吃商品粮划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做法,废止“农转非”制度,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户口形式为基础,以居住地登记、迁徙和暂住规定等制度为内容,以居民身份证、公民出生证为证件管理的主体,组成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这本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比较好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但因为种种原因,该方案未能颁布实行。到1993年9月,根据中央关于要重视小城镇建设的精神,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开始由全面改革转向小城镇户籍制度为重点,着力研究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

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于是加快发展小城镇,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便成为各地的主流。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从2000年起、凡在县级市区、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各大中城市依然维持着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不变,虽然有些大中城市为吸引人才和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条件比较高的进城落户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并且从全国来看,国家对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仍然没有提上改革的日程。

作为现行户籍制度基本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有关户籍政策规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服务和迎合于传统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越来越成为我国顺利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严重桎梏。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把全国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主要类型,并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政策;把户口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户口性质,并对“农转非”实行严格控制。这在客观上把城乡人口分成两个经济利益上完全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等级制度,限制了人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合理流动,强化了人口对所在地区的人身依附关系,制约了人口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国要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就必须首先使全体人民自由流动起来,确保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几十年来迈不开实质性的大步子,除了我们深受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的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认识上的重大误区。一是只看到“城市病”而忽视“农村病”。其实“城市病”是一种管理问题,是可以“治疗”的。真正影响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是“城市病”而是“农村病”。当前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贫困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农村病”即十分突出的“三农”问题严重地挑战中国。“三农”问题也就是“农村病”的症结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二是片面强调控制大城市而发展小城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一直片面强调“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1990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城市化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之后,小城镇作为一个大战略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了小城镇建设的热潮。考察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可以得知,国外一般都是在大中城市已经发展到趋于饱和和而在城郊等地发展小城镇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我国在大中城市规模还普遍偏小的情况下,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肯定是不科学的。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并抛弃了沿用几十年的对大城市“严格控制”的做法,正式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具有巨大创新精神和长远意义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三是认为放开户籍管理将会造成社会混乱。这种担心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我国自古以来直到建国前都一直没有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建国后也一度实行自由迁自徙,历史已经证明,并没有因户籍制度而造成什么大乱子。从国际范围来看,全世界仅仅只有中国、朝鲜和贝宁三个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普

遍实行居住和迁徙自由,但并没有因自由迁徙而引发什么乱子。可见我国实行迁徙自由会产生混乱的说法是站不脚的。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恢复和实行体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居住和迁徙自由其实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联合国人权公约》(即《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都把公民的自由迁徙和居住作为基本人权予以确认和保障。我国政府一再声明和强调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并于1997年和1998年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20次会议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无论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加快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尊重和保障人权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首先,应该修改《宪法》,重新恢复和确立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虽然被称为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好”的宪法,但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环境下,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没有得到确认和恢复。现在,应该对宪法进行修改,重新确立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同时,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废止沿用近半个世纪的《户口登记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取消各种户口的差别,实行全国统一、平等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市规划法》中有关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等限制规定。

其次,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的政策。取消一切附加在户籍上的政策规定和条件,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功能。户籍只应承担对人口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应将社会待遇、社会福利作为附加条件与户口登记和迁移挂钩。凡是与户籍挂钩的粮油、就业、入学、参军、住房、计划生育和城镇建设配套费等均应完全脱钩,有关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一切政策法规应一律废止。

再次,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比如,废除以户籍为依据的城镇就业制度,建立开放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不管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录用人员,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录用制度。农民可以到城镇就业,市民也可以到农村就业,甲城市公民可以到乙城市就业、乙城市公民也可以到甲城市就业。再比如,农村的土地制度应实行合理流动。必须对现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改革。因为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只能对土地拥有承包权、经营权,没有对土地进行自由交易的权利,比如以土地作为农民财产进行抵押、入股、转让、租赁等。农民对土地的这种残缺式的产权制度,束缚了农民的手脚,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乡差别才能消除。目前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到46%,发达国家均在70%-8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而我国仅为30.4%,相差甚远。我国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与户籍制度适应的土地制度等一系列限制农民的政策制度,加剧了城乡矛盾,扩大了城乡差别,是导致城市化滞后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下载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纪事: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

    中国纪事: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 中国纪事: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中国纪事: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户籍制度正式建立于1958年 【前言】 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

    现阶段中国应该取消计划生育

    一辩稿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现阶段中国应该取消计划生育。 今天,大家对计划生育耳熟能详。然而大家知道计划生育的起源吗? 历史上,计划生育是毛泽东在计划体制下的一个设想。当......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不会取消烟草专卖制度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不会取消烟草专卖制度中国烟草在线据新华社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5月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烟草行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范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汇总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1、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

    中国大历史1

    读书笔记 秦始皇的崛起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将周朝的封建革新而由一个国王通过官僚机构直接统率全民,井非秦所特创,况且赢秦尚不是改制的先锋。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