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三级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式与
二、三级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式与机会
作者:吴焕贤
文/中海华通商业地产服务机构总经理吴焕贤
提要:
一股商业地产开发热席卷中国各个城市,二、三级城市的商业开发更是遍地开花。这两类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与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
城市人口变化带来的商业格局变化
(一)目前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呈现四级梯队层次:
第一个层次:“超级城市”,人口在1500万左右,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
第二个层次:“一级城市或中心城市”,市区人口在500万—1000万左右。主要是各地方省会级城市及省级单列市。
第三个层次:二级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之间,主要是地级城市。
第四个层次:三级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主要是县级城市或大型镇级城市。
由于超级城市与一级城市论述得比较多了,本文主要探讨二、三级城市开发。
(二)城市人口聚集形式:
1、人口流动形式
第一级流动形式:农村人口城镇化
乡村多余人口流向:→ 乡镇→ 县镇
这一流动,使县城人口迅速增加,而要想在县城生活下去,必须拥有工作与生活舞台,县城工厂少,人们只能从事一些“商业服务性”工作,从而迅速形成新的县城商业中心与新的商业街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自己的商业店铺,才能养活全家,并使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机会与发展机会。
第二级流动形式:地区性城市中心化
县城(“有钱人”)流向:地级城市(生活、居住、学习、工作)
这一流动,使地级城市人口迅速扩大,这是中国流动最快的人流导向,也是农村人口演化成城市人口的标志。据调查,中国10年内,地级人口将每年有8%-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口重新聚集,必然会形成新的地区商业中心,形成新的商业需求,从而使地级商业布局重新洗牌。商业街、商业中心、购物广场、步行街、文化生活广场应运而生。第三级流动形式:区域性城市中心化
地级城市人口流向:省会城市
这一流动,使原来的省会城市人口迅速攀升,形成新的区域中心,省会城市将从普通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
这一渐变过程必然使省会级城市商业布局走向国际化,形成更加现代的国际型城市商业新格局,必然出现各类全新的商业业态。大量商业中心重新规划与建设。
第四级人口流动形式:全国、世界各地人口流向:超级都市
这一流动不仅是国内人口流动,国外也将有大量人口流向超级都市,使之成为国际化大型都市;从而使商业规划与布局面临全新的要求与挑战。
从这四个流向可以看出,每个流向都将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商业规划与布局。
二.二、三级城市商业的几个特点二、三级城市商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商业中心比较集中,且只有一个商业中心(规模)。
一个二级城市一般只有一个商业中心,而且商业中心基本上包括了商业的各个业态,同时也是该城市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
2.商业面积供求关系比较容易达到饱和(面积)。
由于城市小,且应有的可开发商业土地比较充裕,所以很容易商业开发与建设。商业面积供应往往容易过剩。
3.商业位置很敏感(位置)。
开发的商业项目对位置、商圈很敏感,往往离开商业中心几十米的距离,商业经营便面临挑战。经营状况比大城市更难,所以对商业位置的选择,决不能来自大城市的研究结果与理论。
4.租金收入与投资回报不相符(租金)。
正常的商业投资回报期是10年,即投资回报率是10%;而二、三级城市的商业投资回报期一般在15年甚至20年,是很长的回报期。作为开发者必须考虑清晰。
5.商铺投资人往往有着很好的投资判断(商圈)。
由于城市比较小,他们对于城市已经相当了解,对于一个商业项目的认识往往超过了大都市的商业投资人,小城市的商业布局毕竟比较简单,很容易做出判断,而大城市由于城市复杂,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6.商铺价格比较敏感,不会有超值的价值升值空间。(售价)
二、三级城市的人们对商铺的售价比较敏感,主要是可类比的项目与价格,影响人们的高期望值判断。
那么,在二、三级城市应如何进行商业开发呢?
1.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出该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
对于城市的特点、城市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以及城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进行充分有效的研究与调查,寻找该城市的商业发展空间、商业需求空间、商业业态布局,从而确定市场需求。
2.准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是项目发展的关键,定位应充分考虑该城市的未来,以发展与前瞻的眼光给予定位。定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总体定位。即项目是做什么的,是百货商场、购物广场、商业街,还是临街底商、特色商业、超市等。
第二,产品定位。即本项目是以租赁为主还是销售为主。相当关键的是,如果是以销售为主,必须要推出更加“好卖”的商铺,而且必须研究清楚哪类商铺“好卖”。一般而言,二、三级城市应重点推出一些临街的商铺,市场往往容易接受。而如何做好商业街,这就是前期概念设计的关键。
第三,面积定位。即商业总规模大小,商铺的面积大小。规模大了,面积租金会低,商铺总价会高,对于出售会有很大的困难。
第四,价格定位。即对商铺租金和商铺销售价格定位。由于商业的特点,每个位置的租金水平都会有所差异的,从而每个位置的售价也有不同。很多开发商由于对商业位置价值理解的深度不够,往往定价过于简单,从而不能充分地将每个位置的商业潜力最大化。
第五,投资人与租赁人定位。准确地判断出各种不同的投资人与租赁人,根据其特点确定整体营销方式、营销理念、推广渠道等。
3.符合市场的概念设计与规划
概念设计一定要从商业专业角度进行专业设计,充分考虑未来商业经营者使用的需要。
二、三级城市不要有太前卫的设计。要与这个城市的文化与习惯相符合,过于概念化的设计,往往使项目不伦不类,比如“欧洲城”、“罗马街”等等。
4.直效营销与概念营销二、三级城市的经营者对于本城市有着很深的了解。城市里发生一件事很容易被人传播与知道。营销的重点应放在“真诚的告知”与“未来的分析”上。
二、三级城市的城市扩展与城市发展充分显示了该城市新的商业形态的形成,准确地把握市场,是成功开发的关键。
第二篇: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这次课程讲师为原万达集团子公司总经理刘老师,在为期两天的课程中,刘老师对商业地产基本概念做了全面解析,并以实际案例为借鉴就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定位、规划、业态组合及招商模式做了深入剖析,经过两天的学习,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属于哪种开发商?我们要做哪种开发商?
在课程上,刘老师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你是属于哪种类型开发商?A、为了做地产而做商业,B、为了做商业而做地产。目前国内外成功的商业地产企业如:美国的西蒙、国内的万达,都具备了优秀的商业运营和商业理解能力,美国西蒙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一是依靠突出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二是形成优秀的品牌管理能力,深度把握客户需求,保持客户忠诚度。大连万达在经历过沈阳项目推倒重建、全国快速扩张后资金断流等等一系列艰难险境,逐渐对商业规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传统的地产开发商身影走了出来,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摸索出目前较为成熟的“订单地产”模式,为国内其它住宅开发企业从事商业地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国内很多开发商还在以传统住宅地产开发思维进行商业地产开发,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做地产而做商业”,商业地产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很多地产开发商对商业地产不了解,盲目追求利润,忽视了开发的整体难度和风险,商业地产是比住宅投资更多、投资回报期更长、风险更大的地产产品,加之对于销售的特殊要求(商业地产最好的运作方式是只租不售,或销售不
超过10%的比例),因此对于资金的要求甚高。况且,近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紧缩房地产行业贷款,控制土地和房价的政策,进一步抬高了房地产开发的准入门槛。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链断裂往往会使项目立刻陷入瘫痪的境地,而为了保证资金或出于实现利润目标的需求,许多开发商拿出部分物业进行销售,销售商铺固然会使资金迅速回笼,但同样也会造成产权分散,经营无法统一的情况出现,尤其对于大型商用物业更是如此,将无法实现预期的商业规划,主力商家进驻受阻、经营混乱,最终导致商场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我们想要做好商业地产,必须先“商业”后“地产”,必须要有足够的决心,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时间、明确的战略规划以及支持战略实现的有效手段!
二、项目定位的重要性 开发商业地产,最核心的关键点就是“定位”!定位也就是产品决策,即做什么样的产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商业地产的定位相对住宅来说更为系统和丰富,包括业态定位、客群定位、功能定位、经营定位、商圈定位、模式定位、形象定位以及战略定位,因此,在定位阶段就好比画一幅图,需要将项目在平面表现上立体化:各个楼层做什么,业态如何组合,业种如何搭配,功能区如何分布,需要引进哪些商户,是统一经营还是分散经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东莞华南MALL”,最初定位为:“全球最大MALL”,大而全的定位反而让项目定位模糊不清,与市场需求情况产生极大偏差,后来重新定位为“新华南MALL〃生活城”,东莞华南MALL因定
位不准导致后期商业结构不合理、功能及业态组合出现偏差,从而使众多商户撤离,项目没有竞争力,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定位要结合项目当地地域特点,不能一味模仿别人;
2、找到当地商圈消费群体,定好项目开发方向;
3、通过精准全面的前期调研合理设置功能业态互补及配比,一期开发选择聚集人气的业态;
4、如果项目地非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要结合当地人均消费能力,合理设置“磁铁”业态。
三、商业综合体业态组合配比
一个商业综合体或是购物中心究竟应该承载哪些功能、涵盖哪些业态;各业态在综合体或购物中心中的占比及每一业态中具体每个业种数量的多少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落位与分布的问题:各业态在综合体或购物中心的区位与业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不同的业态如何进行有效的划分与组合,不仅关系到项目定位的实现、客流的共享,更关系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我们在开发大体量商业综合体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业态配比因素:
1、单个综合体或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须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的发展要求。购物中心业态的选择与配比规划须符合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定位,满足商家的经营需要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项目立地条件与周围的商业环境与竞争态势不同,其功能结构也将有所区别。对于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公寓等业态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而位于市郊的综合体,住宅、购物中心等业态比重较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购物中心,购物、餐饮、休闲
娱乐等功能业态相对突出;社区型购物中心,目的性消费较强的零售类业态会比较多;郊区型的购物中心,主题性消费更强,娱乐体验类消费业态则更加丰富。
3、各业态布局与相互衔接时各业态间能否有效互融,关系到购物中心内消费的舒适性及流畅性,这又直接影响到顾客在购物中心逗留的时间及消费的总客单价。可以根据不同客群的消费特征在项目区域内建立不同的消费主题区域,在不同的消费主题区根据客群的需求组合各功能业态。
4、低毛利业态的客流带动能力比较强;而高毛利业态的客单相对较高,承受租金的能力也较强,但客流量有限。商业项目需要在高毛利业态和低毛利业态方面进行平衡,一般通过低毛利业态拉动客流,用高毛利业态获取租金。
5、利用有限的租赁空间创造更多的长期投资价值,必须在目标客群和相关业态的选取上必须有所取舍,并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
6、项目开业初期在业态规划与配比上,需多考虑能迅速促进稳场与旺场经营的业态与品牌;项目步入稳定成长区或成熟区后,要结合项目品质和持续盈利能力选择业态和品牌。
第三篇: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培训感言
培训感言
搞好规划设计绝不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反过来说,单靠设计师是做不好购物中心的。因为设计师大多是从建筑结构的角度提供有益的意见,而在实际运营和销售中是缺乏经验的,在没有甲方市场销售的指导下单靠建筑师的空间设计是有很多问题及隐患的。比如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他们讲个性、讲创新,不考虑投资成本,也不考虑从商业上是否合理。上海的正大广场,黄金宝地,小陆家嘴最好的位置,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现在只有1、2层没有关,3-8层全停业了。而且1、2层卖的都是大杂货,跟陆家嘴的定位完全不符,没有品牌入驻。正大集团就是因为崇洋媚外,迷信美国的设计师,连中庭都是拐来拐去的。美学是有了,但人流动线不合理,做商业地产是失败的。
从这次培训中我总结出搞好商业地产设计有以下四个关键点
1、人流动线
这是设计方面的第一要素。人怎么流动,就象河一样,水往低处走,怎么样让水流得顺畅?不能突然加一个2%的坡度。我们自己的体会,单一通道是最好的,最多一个环路。人在这种路线中,方向感好,容易找到位置。
2、视觉通透
在国外做购物中心有个设计要求,一眼至少能看到十个店招。看到越多的店铺越好,能刺激人的购买欲。不能搞花里胡哨不实用的东西。
3、交通体系
卸货区要尽量安排在地下,我们现在做购物中心,卸货区全部安排在地下,为什么呢?人车分流,不和地面争位置。如果觉得地下室做卸货区要把高度提高有点浪费,那么可以局部把卸货区做高一点,其它地方做低一点。如果钱多一点,可以都做高。这样有好处。将来停车位不够了,可以加一层低停车场,停车位就加了一倍。首先要解决人车分流问题。车辆,包括私家车、送货车,都不要和人在同一层面交叉。
再一个,厕所最好设在离电梯与扶梯近的位置。这是很小的细节问题。人有内急,一层厕所满了,可以坐电梯上二层,不能让人排队等候如厕,增加卫生清洁的难度。
4、主力店的技术标准
这与招商在前建设在后有很大关系。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比如建材超市要求荷载4吨,普通的超市和书店1吨,做普通的百货荷载有400、500公斤就够了。高度,如果做建材超市,至少要8米层高;做生活超市,5米层高就可以了;而做仓储的话,要9米。如果建电影院,至少要10米层高,要考虑将来使用大银幕。所以只有招商在前,与主力店进行技术对接,才能掌握好这些东西。
第四篇:商业地产模式
商业地产模式
第一种就是我们逐步认同的是“只租不售”,这一类通常把物业建成以后形成独立的产权,通常招商合作,以租金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目的是什么呢?目前是通过产权形成之后,物业通过商业运营包装进入资本市场,获取良好的融资,这个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有多次融资,第一次通常都是我们讲的银行的抵押融资;第二次可能经济评估会是我们现在讲的基金会、信用凭证等等这些融资,以后每次经过价值不断包装以后,融资不断的缩短,这是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就是“ 出售”这种模式是商业地产最原始的模式,随着商业地产逐渐的火爆,单纯的出售开始不再适应商业地产的发展。由于商业地产具有“总价高、利润率及开发风险较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使有能力全额购买商业地产的投资者实在少而甚少;即使有能力购买,理性的投资者也不愿将大笔资金积压在投资回收期如此漫长的项目上。这使得开发商在开发商业地产时不免会面临两难局面。一难是,开发的商业地产用于整体出售时,难找到买家,开发资金无法回笼;二难是,自己经营时,不得不由于投资回收期过长而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无法尽快回收资金投入其他项目的开发,影响整体运作。开发商为了解决自身的困境,不得不想办法在开发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于是大部分高档写字楼都采用只租不售或租售并举的方式入市。
第三种叫“租售结合”,这种通常是投资商和开发商把其中的部分物业出租;另一方面销售,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层销售,最典型的就是大连万达,把一楼留下来,二楼三楼卖给沃尔玛,其实大连万达尝到很多的甜头,那一层销售价格通常是市场价的两到三倍,最高的卖到十九万一平米,沃尔玛主力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我信它为“拖”,这个“拖”实际上当的好,为了沃尔玛价值的提升,它是主力店,或者是远期的回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租售结合呢?大多数是迫于资金的压力,通过卖掉一部分后套现,租的部分也为后期的资本融资留下后路,这是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和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比较。
第五篇:商业地产开发现状与对策
商业地产开发现状与对策
商业地产的开发浪潮从去年开始逐渐趋于狂热,而因为多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运作也逐渐使其成为房地产业的救世主:它可以拯救烂尾工程;它可以实现投资价值回报的最大化;它可以为住宅社区提供配套服务以确保其保值增值。几乎所有的城区开发商都热衷于看似点石成金、无所不能的商业地产。
但事实总是在预想以外,当初不少销势不错的商业地产项目在后期的经营管理上告急,市场根本就不认账。年轻的商业地产开发现已逐步暴露出潜藏在深处的破绽。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幸好我们已经意识到商业地产已经存在或是可能存在的病兆,冷静下来以后成熟和理性必将为商业地产开发续写新的传奇。
■差异化战略变“千楼一面”为“专业卖场”
病状:不论是商业地产项目,还是底层商铺,大多数开发商和经营者几乎都定位于两种商业形态———高档餐饮娱乐场所和购物中心,似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内在建和已报建的10万平方米以上的 商场就有8座,各种名目的步行街6条,并且均为餐饮娱乐的消费模式,千篇一律的面目与经营品种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根本无任何特色可言。
症结:开发商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思路,因循守旧,思路还是停留在成都商业地产起步的初期。
处方:
1)差异化战略:开发商必须注意特色经营的重要性,把研究市场需求、强化使用功能、追求个性特色、营造人性空间的思想作为经营理念,不仅在商业布局、建筑外型、色彩、人流动线以及内部结构等产品策略方面力求突破雷同,突出个性,而且在广告宣传、价格确定、促销方式等方面也要独具风格,努力成为市场亮点。
2)专业化发展: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某个领域成为领头羊。
案例:E世界从台湾请来专业团队,集中力量做电脑卖场的开发,一改购物中心“大而全”的局面。
■规划先行变人流循环“体外”为“体内”
病状:尽管商业项目内有旗舰主力店的强势拉动,但除了主力店经营理想以外,大量的广告投入仍然不能改变其它冷清的商业卖场,铺面业主的投资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症结:
1)缺乏科学合理的项目总体规划是成都众多商业楼盘的通病。商业物业经营管理商普遍都已经意识到了聚集人气的旗舰主力店在大型商业项目中的重要地位,但如何有效地利用
主力店来带动整个项目的经营却是难题。
2)目前成都的商业项目普遍是将主力店与其他卖场相对分离,主力店带来的人流仅仅是在卖场外实现人流的“体外循环”,因此它就没能将主力店聚集的人气充分地吸引到整个项目上来。
处方:将主力店带来的人流充分地引入到商业卖场中,把主力店规划在商业卖场的中央即是较好的解决方法,真正变人流动线的“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以此来全面提升整个项目的人气值。
案例:置信•金沙园在开发金沙商业广场的时候,借鉴广东天河的模式,将主力旗舰店放在“体内”,增加了人流动线,一举改变了“体外循环”的不利局面。
■人才制胜:专业决定一切
病状:成都商业物业特别是大型写字楼的裙楼,在销售推广时往往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景况:
一、二楼招租招商容易,但三楼以上的商业铺面却很难出手,开发商缺乏对项目的统一管理和经营。
症结:
1)开发商更多是以传统的意识去从事现代商业地产的开发,临街项目总的开发成临街商铺,写字楼裙楼总是定位在金融机构的办公和百货经营上。其实目前商业地产的开发和后期的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开发和经营在悄悄发生变革。
2)成都的商业地产发展时间还很短,真正懂得商业地产开发与经营规律的专业人士太少,没有形成体系的理论作指导。
处方:从事商业项目的开发必须要有专业人员进行论证,从项目的最初定位、规划、建设到后期的招商、经营和管理,都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指导和操作。
案例:置信房产最近已经成立了商业旅业地产经营公司和资产公司来专门负责成都市内商业地产项目的开 发和经营,以充足的人才储备实行品牌输出,而来自北京的“新一”也将以这样的身份进入成都拓展市场。
■统一经营分散产权集中招商
病状:成都专业市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产权分散,经营乏力,过去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发出铺面并把其销售给业主就提着钱箱走人,留下一大群业主守着空铺面无法招商,投资者的租金回报都收不到,更不用说铺面增值了。
症结:
1)这种以实现销售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地产开发只顾及一时的销售利益,把商铺卖给消费者了事。最后开发企业由于产权分散,导致自己对商铺主动权的丧失,无法对整个大局进
行掌握。从商家的角度看,在商铺的经营以及人气的聚集上讲究“同行成势”,而产权分离则导致了各个分散铺面经营品种完全失调,不能集中形成规模和效应。
2)虽然成都有大量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工面市,但80%的商业地产项目都是在物管公司的基础上自行组建一个市场管理公司,由于其管理人员对商业业态缺乏了解,往往市场管理工作进行得不如人意。商场后期的经营没有专门 的机构进行管理和促销,完全按照商家自己的意愿进行单独的促销活动制造人气,无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处方:
1)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国际上流行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来操作市场: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实行运营商、投资者和经营者三方共同发展的方式,一般的做法是开发商将产权分割出售给投资者(所有权),再由运营商(管理权)作为一个统一的机构将分散的产权集中起来,对商铺进行统一招商,吸引有规模、有品牌的商家(经营权)介入,最终实现各自利益扩展的最大化。
2)在没有丰富的经验对招商后的物业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自己从海外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与后期经营。
案例:2002年汇发摩尔引进商业经营品牌企业百盛进场管理,大地•城市脉搏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引入了香港著名百货———欧莱特,这些都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本。而富森•美家居则采用经营权、所有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有效避免了产权的分散,形成了西部最大的物流基地。
■改变定位:社区商业变“被动”为“主动”
病状:2002年成都不少住宅小区推出的社区商业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招租不理想、经营不景气的状况。同时由于商业步行街的商铺面积较小,经营者一般就是社区的业主,资金有限,进货渠道单一,所以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和效应,这样的结果是经营产品的价格过高,对于广大业主来说,也非常不方便。
症结:
1)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社区商业步行街在商业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在服务于本住宅区内部人群的同时兼顾吸引外来顾客光临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但是现在不少商业街只能是吸引小区内部的人士参与。
2)开发商将社区商业定位为纯粹的进行配套服务的附属物业,它在立项之初,只是想利用社区商业来招 揽人气,从规划设计、到功能定位、经营策略等都立足于住宅的开发,于是规划中的社区商业楼,完全按照百货商业楼格局,无视人流动线和交通布局。
处方:
1)用国外流行的外向型配套、分散型的会所形式逐渐替代集中式的配套设施。目前多
数社区都属于内向型配套设施规模较大、设施集中的情况,对外使用不够方便,同时其配套的设施内容又与住户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因此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的档次难以保证、客户需要分摊的费用过高等各类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社区规划中,出现更为实用、具有更多功能适应性的配套设施将会是一个趋势。
2)可以改变思路,打破社区商业纯粹作为住宅配套服务的性质,开发商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整个社区的赢利重点。
案例:社区商业地产已经分化出两种模式:中海名城和博瑞都市花园等高档住宅社区更重视将社区商业地 产作为住宅的功能配套来提升项目档次,因此采取“只租不售”的办法来统一经营管理;另外,为大社区服务的社 区型商业地产项目也开始在住宅开发中出现,比如置信金沙园就引进了普尔斯马特作为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