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本文结合安徽省情、城市化发展现状 ,就如何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问题 ,浅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词】安徽城市化现状 落后 中心城市 发展三沿 特色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简单地说就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或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进程。近几十年来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进行工业建设 ,城市一直迅速发展 ,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在显著增长。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同全国相比,安徽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现状特点:
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30.89%,比安徽省高4.40个百分点;1953-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上升18.39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40个百分点;安徽省同期上升16.97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36个百分点。
2、新兴城市建制少,小城镇发展快。同全国比较,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步伐不对称。;由于安徽省城市功能不强,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小城镇建制数量相对城市数量显得偏多。
3、城镇布局呈低、小、散发展状态。安徽省城镇布局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乡改镇的步子。安徽省小城镇发展还处于低、小、散发展状态。所谓低,就是水平低,没有经济要素聚集功能,所谓散,就是分布散,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未形成气候,相对先进地区城镇群也不多。
4、城市扩建速度较快,但人口聚集功能不强。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比经济发展较先进省份更加明显,城乡经济缺乏市场纽带和组织隅合,中心城市辐射力弱,小城镇难以聚合经济要素。确定安徽省城市化的未来去向必须以缓解这个问题作为出发点。
因此,我认为21世纪初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总体思路是: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扩大省内外要素市场的接口,以此为纽带推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对接,确保城市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
1、城市规模发展从以“区域扩散”为主转向以“人口聚集”为主。在城市土地、厂房、店铺和公用设施存在大量闲置或处于低效率、不配套利用状态下,城市扩建难免存在重复建设。前面提到安徽省城市人口密度处于下降,所以提高安徽省城市现有资源利用率还有空间;通过资源整合配套率,能吸纳更多的生活人口,扩大就业空间。
2、城市功能建设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转向“要素聚集功能”建设。城市水平升级最终表现在要素聚集功能上。要增强安徽省城市的要素聚集功能,必须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搞好各类城市的产业定位和结构调整。
3、小城镇布局从“量多面广”转向“适度集中”。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情况看,小城镇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区和交通网络中心地区,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安徽省城镇布局的适度集中。重点加强经济水平、区域条件较好地区的城镇建设。以及视条件对相邻城镇进行整合共建,提高投入效率,发挥规模效应。
4、小城镇产业发展重点从“内生型”转向“外生型”。“内生型”产业是指以满足本地需求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产业,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和小商品零售业等。这种低层次产业将随需求升级而逐步失去成长空间。所以今后小城镇产业发展要从适应内部需求升级和开拓外部需求市场两方面入手,重点发展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产业,包括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贸易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与城市工业配套的半成品加工业等,以“农民安居工程”为重点的房产业,城乡连锁商业等。
综上所述。我们安徽省由于在改革开放早期发展落后,以致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因此在我省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的同时几啊跨推进我省城市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起进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省的城市化模式必须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现今的城市分布为基础,综合发展"三沿'.并以皖江城市带为核心向南北辐射发展重点小城镇。选取合肥,芜湖,淮南,黄山为大城市发展对象,构造都市圈,而将安庆,马鞍山,铜陵,蚌埠,亳州,宿州,宣城作为中型城发展以作支撑,再通过打造南北交通要道带动沿途的小城镇发展。在积极的政府行为之后,再引入私人资本作为财政支撑。全面发展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第二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何光华
发布时间:2009-12-28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西部广西桂北中心城市桂林,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现代化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一项全新而重大的任务。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多功能、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投入多周期长、公益性强,事关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一旦建成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科学进行城市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对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审视21世纪城市发展态势,纵观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轨迹,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上的高效益。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繁荣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我们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功能的各种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因此,要谋求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和寻求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创新优势,开辟新途径,抢占新高地,保持经济上的高效益,实现经济上的快增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上的高效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只有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才能使城市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环境上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
求有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则要求城市建筑的艺术化、民族化、宜人化和个性化,并能充分体现时代感,做到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高雅大方;社会环境则表现为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市民对城市有较大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软环境概括地说,就是人为环境,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深化城市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城市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氛围。
(四)文化上的高品味。城市是文明的中心,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实践。因此,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文化建设,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靠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靠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总之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人口上的高素质。市场竞争要靠品牌,城市之间竞争也要靠品牌。严格讲,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市民的整体素质,因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而人的发展又是推动城市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城市人口素质高,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
(六)管理上的高水平。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市场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促进城市发展的、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体制,使城市管理在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上高效运转。
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实质和发展方向,结合城市实际和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市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西部城市而言,城市化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倍努力,整体推进。
(一)推进城市化,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在城市化发展思路上,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上,一方面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城市圈、城市带,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市凝聚经济的功能,确立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奠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城市进程。
桂林市、县(区)、乡(镇)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发展小城镇,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当前,要以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如兴安县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40%,并按照“一中心,四重点,轴向带动”(即以兴安县城区为中心,溶江、界首、华江、高尚四镇为重点,以桂黄公路沿线为轴线,西片、东片两条次轴线,实施轴向带动)的空间格局,抓好小城镇建设。灵川县《规划》要求,到 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0%,县城达到小城市规模,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明显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阳朔县白沙镇是桂北最大的水果批发集散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是阳朔经济的次中心镇,县政府《规划》提出要重点抓好白沙农产品市场二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遇龙河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兴坪镇则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兴坪古镇保护整治和兴坪景区开发,进一步把兴坪建设成为以山水、古镇、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小镇。灌阳县《规划》强调一定要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育产业,凸显特点”的原则,突出具有桂北民居特点建筑格调,建设特色小城镇。荔浦县《规划》明确要以促进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为目的,立足本地特点,结合供电、防洪、对外交通、给排水、环卫设施、园林绿化、消防、城区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土地、旅游等规划,合理布局,扩大县城区规模,当务之急是对县城区公园、景区及主干道园林绿化布局好,做到城区绿化一园一景、一路一色、一街一树,形成环境优美的沿街绿化长廊,完善主街道夜景灯光美化亮化工程,形成街道与夜景灯光的有机结合,尽快把县城建成集人居、旅游、商贸、食品、纸业、饮食、衣架、医药、包装、印刷、小五金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同时,市、县(区)、乡(镇)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认真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民真正融人城市社会。
(二)推进城市化,必须按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质量。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且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提高城市化质量,就是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推进城市化。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依据城市的比较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找准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依托,营造提高服务功能的载体,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城市;其次,要不断完善城市经济职能。坚持产业立市,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以增创城市发展的新优势;第三,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城市规模和功能,切实加强城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和集聚空间;第四,要建设高水平的科
技、文教、卫生设施,为市民和投资者创造优越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第五,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为城市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推进城市化,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而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把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基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开发经济园区的形式,把吸引外资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二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业,把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体系。三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用现代化装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技术密集加劳动密集方式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四是以工业化为依托建立城镇体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城市分工,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五是建立“数字城市”,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四)推进城市化,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要极大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原则,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既要考虑经济因素,更要考虑人的因素,把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抓紧抓好。二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化,必然带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因此,城市与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城市政府的长期任务落到实处。三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四要把规划和构建生态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像恭城县那样,通过建设生态市、县(区)、乡(镇),实现由传统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城市、县(区)、乡(镇)的发展和升级。
(五)推进城市化,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用市场化推动城市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很多,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入主要靠经营城市这只“魔杖”。高效益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的最大作为,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结合起来,把市场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准则。一要树立经
营城市的理念,用经营理念规划城市,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城市资产的优化增值。二要把经营城市作为政府的最大任务,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市场化、城市资源资本化、城市经营公司化、资金筹措多元化、政府调控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促进城市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过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向领域,鼓励外资、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土地和城市资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公用设施经营权转让,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四要努力消除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推进城市化,必须加强城市管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决策者——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政府调控,主体多元,有序竞争”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一要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二要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和巩固决策的论证和责任制,防止城市建设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三要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的地方法规,切实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建立市民监督机制,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社会氛围。四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搞好公共事业服务,创造便民宜人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等。五要注重营造先进的城市文化,以文化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民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桂林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
第三篇:近郊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系统思考
近郊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系统思考
b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系统思考
b区是1997年由a市原郊区划出部分地区成立xx、xx、xx等三个区后成立的一个新城区,位于a市北部、东北部,人口170多万,面积960平方公里,是一个亦城亦乡的区域,属于a市都市圈中第二圈的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研究这样的地
区推进城市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配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具有普遍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城市化化过程研究还要涉及农村、农民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利于综合这次所学各个专题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弘扬我党实事求是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
一、农村城市化是我区发展的唯一选择
b区地处a市北部、东北部,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郊区,长期以来,郊区农民通过先人一步的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在为城市提供丰富多彩的菜篮子产品的同时,农民也得以先富起来,尤其是近郊一部分村社通过转让土地,部分农民通过建房出租等以土地为核心的经营,出现了一大批“吃利者”,他们事实上是早期城市化的既得利益者,但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种经营农业到经营土地的转变,给他们经济上带来的好处的实际上是农业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加之过去国家对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二元化结构,更加强化了这些农民以农民身份为荣的思维,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影响了基层干部对城市化的推进的认识和决心。因此,推进b区城市化首先必须弄清推进城市对于b区的意义。
1、推进b区城市化是落实新发展观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做到“五统筹”、“五坚持”,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新的发展观的体现。推进城市化建设,不仅是城市本身的发展,也是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原来农村地区经济空间的开拓,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出路和固有经济权益的前提下,也将大大促进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是b区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观的一个综合体现。
2、推进b区城市化是建设大珠三角城市圈的必然选择。大珠三角城市圈的战略不但是广东省委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各有关城市、区域发展的一个共识,在构建这个大城市圈的过程中,a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中,不管是规划分工还是实现实践都发挥着龙头的作用,城市圈的发展规律也要求其发挥功能辐射和带动的作用。若不加快发展,不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的城市布局,其龙头作用将逐步被xx、xx等新兴城市所取代。而b区作为a市各城区中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如不实现城市化,那么也意味着a大部分地区尚未城市化,拖了a市的后腿;b区是a市空港所在区域,是a市北上铁路的起点站及连接xx、xx陆路交通的重要区域,若不尽快形成a市一个功能定位比较明确、特点比较突出的城市功能区,也必将影响到a市与其他城市的连接辐射和作为大珠三角城市圈领头羊的地位的功能发挥。
3、推进b区城市化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b区农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去年人均收达到6000多元,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全区大力推进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水泥路、通公交车等“六通”工程,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全区城镇建设大大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短缺,农民患了大一点的病、有大一点的电器需要购买等都要“入城”才能解决,甚至到b区居住的居民子女都要千方百计把户口留在旧城区,以便能上优质学校,享受“城市教育”;区内欠缺一些相对较高档次的宾馆、酒店和文化娱乐设施,使不少接待、开会、游乐活动消费都流失到区外,满足不了各层次居民和团体正常生活经营和生活的需要。整个区仍呈现浓厚的农村硬件只氛围和农村文化气息。只有推进b区的城市化,不断丰富城市应有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才能使全区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得提高,生活层次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4、推进b区城市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来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原来具有提供鲜活农产品地理优势的b区农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农业产品供应的饱和,地处城郊的白云农业反而显现出机会成本居高、地租地本相对较高的比较劣势,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差距扩大。若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把农民从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不足以维持农民目前的收入水平,持续发展更是难以为继。去年b区农民之所以实现了多年收入停滞后实现了较大的增长,其主要因素正是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工资性收大幅度提升的结果。
总之,不管是从本区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区域的协调发
展,不管是经济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b区城市化进程是b区的一项战略选择。
二、妨碍b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当前b区作为广州市一个新城区的基本定位和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向城市化目标推进,但与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珠三角经济圈城市化进程相比较,速度仍然偏慢,建设档次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是:
1、对城市化的片面理解,导致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但是如前所述,我区由于过去郊区农业商品生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上的好处,以至一段时间农民甚至过得比城市里的居民还要风光,很多农民群众在集体被征地的时候都不愿意被安排转居民户口,总认为当农民划算,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关干部及整个原郊区地区的乡土社会的观念,大家没有认识到推进城市化对当地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另一方面,大家又都对城市化的形成机制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自然形成,或者市政府划地建设政府趋势推动形成(就象xx街一样),甚至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推进b区的城市化。因此,作为区一级党政机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提出要推进城市化,那怕是a市已经把b区确定为新城区的定位,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和反响。八届区委把城市化摆上议事日程,但由于在推行过程中操之过急,思想上没有充分酝酿,干部队伍内部思想没有充分统一,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群众不理解,而又在推进过程中确实触动一少部分被拆建筑物业主的利益,因此阻力重重,矛盾重重,影响了过去几年城市化的质量。目前,尽管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应有的注意和重视,但是由于前几年城市化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建立确保和发展农民利益的机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农民利益的保障也没有给予应有的总结和宣传,农民群众体会不到城市化给他们直接带来多少利益,加上农民群众担心由于城市化丧失土地后生活出路没着落,目前不少人仍然对城市化或持不赞成、或者冷眼旁观等不积极的态度。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政府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就失去了全区群众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难以形成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市一级政府对包含我区范围内的城市资源的高度集中,对b区城市进程形成很大的经济上的制约。
a市从1999年叫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二0一0年一大变”这口号以来,城市建设确实不遗余力,也取得相当大的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是这是在对全市城市资源的高度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城市周边地区包括农村和农民的索取堆积起来的,其中包含很多不合理的政策,一是在收取税费的分配上,对b区实行土地转让金的市收后七三分成的办法返还部分下拨(市七区三),而对其他周边区却实行区收七三分成(市三区七),尤其是收取与分配主体的不同,更使这一分成政策对b区处于不知数据,被动等待,拨多少是多少的局面;二是在面对农民的收费上,区一级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等各级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要求,农民负担率降低到1以下,但是市一级却对农民减轻负担没有给予多少实质性的安排和照顾,比如收取“六桥年票”费,b区农民对使用跨珠江的“六桥”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但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买,就算你拥有的是按交通规则规定不能入城的“22”车牌也不例外,但是对于b区农民经常使用的广花、广从、广汕等三个公路主干道,其收费却不列入“年票制”的范围,无形中b区农民是交了两重费的,任凭你b区干部群众通过党委也好、政府也好、人大也好,怎么叫都无济于事;三是在财政支付的对待上,把b区作为一个非城区对待,比如在教育支出上,市政府对旧城区的学校采取全额拨款的办法包了起来,但对b区则除了少数“排序”学校给予拨款支持外,面上的绝大部分的学校则由区财政自己“执生”,那怕是相当部分旧城区人口外迁给b区教育带来学位越来越重的负担,也仍然如此,以致全区每年投入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到全区的近4成还远远不能象其他区一样搞所谓的“教育强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纳入市政府的投资范围,甚至有一段时间在全市算得上是最漂亮的机场路建成多年后的九十年后期,其征地后的农业税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减免,至今,b区属于城区建成区范围内仍有大量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办理政府的征地和产权移交手续,还是“机耕路”性质,如此种种,令b区在城市推进过程中,不论是民间积累还是政府财力投入上都明显弱化。
3、全市城市扩展方向的明显地理倾斜不利于b区的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本届市委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抑”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后来在专家及相关地区干部群众的反对下修必为“东进本联南拓北优”。作为地处广州北部的b区来说,从“抑”到“优”实际上都是“抑”,只不过是文字表述上的不同而已,市政府不仅把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到“进”、“拓”上,而且对社会资金也极尽其社会调控引导的能量,使大量资金大量向东部、南部倾斜;市一级的重大项目布局也当然落户这些区域,如大学城、南沙港、地铁线、新广州火车站等鱼贯而入,可却让b区“保护广州水资源”、“保护市肺”,你要发展得给我“优”着点。再者,市政府对全市的土地规划和项目审批大权的掌握却一点也不含糊,不管你b区远至离市区50公里的地方,小到建一间厕所,也要经市规划部门审批,区要求市先有包含全市范围的总体规划,让各区明确知道本区可发展空间和各地段使用性质,好依据进行作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可一直看不到这个结果,区一级等不及了,直接请规划院进行本区域的建设规划,可不管你下多大功夫,修改多少遍,结果最好的也只能是“原则同意”,距可操作性还不知要有多长的路?项目具体审批起来,没有一年时间是很难以拿下来的,任你多大的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劲,任你有多大的投融资能力,那也将在过程中慢慢耗尽。b区从地理位置上能沾上全市战略的光的恐怕只有“西联”这一条了,可地处全市西边的一片宝地却早被市政府全部征下,事过多年,开发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市政府手里,一点进展都没有。
当然,在本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争取下,市政府慢慢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都开始有些关注和政策上的调整,但能否变成城市化进程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还有待于抢抓机遇,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区的城市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加快b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路与对策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农业土面积在不断减少、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不断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采取综合措施,稳步推进。
1、全面理解城市化的科学内函,统一干部群众思想
一是全面理解城市化对地区发展的目的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城市化,是提高地区整体劳动生产率的需要,是拓展地区生产空间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实现全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和检查,更不是某一级班子的政绩工程和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利于全区发展,有利于农民福祉,有利于a市构建都市圈建设的千秋大业。
二是要正确理解城市化的科学内函,不仅要理解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建设形态发生变化和居民户口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要理解可以首先从主观形态上使农村向城市转变,更要理解到产业形式与城市化本质内容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不能简简单理解为只要把户口转变了,镇变街、村变居了就是城市化了,也不要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城市化也就自然到来了;要理解城市化不光是经济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和地区文化的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管理载体的复杂化。
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统一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要开展城市化问题的讨论和宣传,讨论b区有没有必要搞城市化,有没有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通过讨论,广泛征求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区人民关于如何搞好城市化建设,防止建设过程出现政策偏差和建设浪费,以及引起社会不稳定等新的社会问题的措施,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完善办法,为加快城市化建设打下好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2、解决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实现街道建制部分地区的真正城市化
一要对城中村的管理体制作进一步的深入改革探索,发挥原村、社两级集体经济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最近几年由镇村转变而成街居的部分,仍存在着原来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而且还在这部分地区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种组织形态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中村原居民群众的城市意识、开放意识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文明行为,尤其是成为引起这部分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改革。第一步是作股分制的固化,斩断长期引起股民矛盾反复发作的尾巴,促进社会稳定;其次,采取行政和教育引导的方式,对其股分制章程进行有利于群众监管和普通公司化的改革。
二要引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文明,慢慢使城中村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要的挥区街两级文化体育部门进一步在城市区域发挥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作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燃点群众文化激情,贯输现代城市理念,并把现代社区管理理论引入社区的日常管理,架构完全不同于乡土社会的全新管理模式。
三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向市政府争取落实我区城市街道部分的城区政策待遇。没有政府的支持,城市化将推动就有的政策指引和方向,没有相应的民间经济积累的支持和适当的财政投入,城市化将失去起码的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程度的时候,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多取少予或严重偏向城市的二元管理政策,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而且还会引起新的社会不稳定。不管是从政策合理性的层面还是作为涉及“三农”问题反映的时机来说,区委、区政府应该可以组织人力系统地组织材料,下定决心向市委市政府请求解决我区长期以来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问题。
3、注意防止城市“贫民窟”在城乡结合部的形成作为目前城市边缘化的b区外来人口集中,他们以打工为生,收入低微,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众,而城市原居民随着原有储备的下降及其新经济收入增长点的减少,这部分地区很容易变成一个穷人区。一是要严格把好规划和建设关,坚决杜绝各类违章建筑,确保城市区域的健康发展,从建设形态上兴利除弊,向高档化发展;二是兴建各种外来工公寓,提高外来工居住区的规范化,提高其文明程度,为实现这部分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激活城中村的原居民劳动力。要通过固化“城中村”的股分制,逐步规划公司运作,和加强对城中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把股民从原来不完善的机制、传统观念以及劳动技能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资金流沉淀的同时激活、放飞有效劳动力。四是加大对大型医院、品牌学校的引入力度,利用a区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开拓精品楼盘,打造富人区,聚集社会精英。
4、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园区化
先有工业化后有城市化,这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二规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其理论依据有五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即第三次产业的收益高于第二产业,工业收益高于农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因格尔定律,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农业)的支出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比农业大得多;三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即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于工来部门,将一部分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力转移,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提高;四是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即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口价格相比呈长期下降趋势;五是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即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比农业部门要大得多,工业比农业具有更大的带动效应。
然而,一般地发展工业,对城市化进程并没有成正比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同全国一样,工业化进程比城市化进程快得多,原因就在于工业布局的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结果工业化上去了,城市化水平却没有得到多少提升。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工业化方针,与此同时,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理由很简单,至今没有那一个理论说明园区化比分散化有优势,也没有那一个专家学者提出工业不要走园区化道路能给社会带来更多好处,最近全国正在进行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工作,目的是为开发区创造更加健康顺畅的发展环境,但各地对治理整顿工作存在一刀切的倾向,张德江书记就实事求事地指出,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依法征地,工业园区要搞,农民利益要保。
因此,我们在执行治理整顿的同时,要把握好工作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是搞无序竞争,不是搞农业用地浪费,不是搞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开发,就要大胆地继续推进工业园区化开发,坚信这个路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一是要加快政策认可的三个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始终坚持园区化发展的精神,继续完善原定其他园区的规划,按照原定方针及依法用地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其他原定工业区地块的的工业开发。
5、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合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对征土地,要经过有关经济社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的同意,在价格及支付方式上,要确保农村集体得到合理的利益,要坚决防止个别村社干部以达到个人在承包相关工程等方面的目的而不顾民意及群众利益,将集体土私相授受或明显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随意转让集体土地;二是要加强区、镇两级政府对农村征地补偿款管理使用的监督,有条件的地方,要考虑让这部分征地款增值,避免受目前超低利率的影响而使农民收益不升反降的情况出现;三是要配套推进农民技能培训,帮助农劳动力及时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机能;四是规划好农民住宅的城市化建设,适应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格局,也让农民能够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享受到其中带来生活福利等方面的好处。
6、重点解决城市社会福利配套设施,引导城市居民的外迁
城市化要加快发展,必须吸引农民进城,而要使农民进城,城镇必须提供一种优于农村的生活方式,一是要在城镇建立与城市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二是建立集镇中心学校优先提供学位给具有集镇城镇户口者或在集镇购房者,三是对愿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优先提供转业培训的安排和资金支持。
7、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考核体系
要在工作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全面的发展观,摒弃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标准的做法,在考核的内容上,除了传统的GDP衡量法外,还要看这个地区推进城市化的进展和质量;在考核的办法上,要实行上下结合,既搞上级对下级的专业考核,更要实行基层社区群众对基层政府机构的考核;在看待和使用干部上,要摒弃本地外地意识、去除居民农民情结,把干部是否具有城市化现代化意识,是否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统筹把握各类组织、统筹发展各类经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作为干部综合素质的标准,形成有利于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组织体系,以人为本,以城市化为标,全面带动b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勃兴。
A
第四篇: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11:30
来源:《求是》期号:作者:于迅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有机载体。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历史上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近年来,三亚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不放,从三亚的区域、资源优势出发,着力在铸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品牌上下功夫,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为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亚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条件好,地理位置独特。山、河、海、滩、天、林,形成美丽的风景图画。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缤纷的鲜花构成了三亚独具魅力的热带生态环境。全市现有热带雨林9.1万公顷,建有10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风景名胜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8%。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海岸线长达209.4公里,沿海大小港湾19个,港口资源颇为丰富。珊瑚资源独特,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水清澈透明,大部分海域的海水能见度达13米,最深可达42米。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海水表层温度常年月平均达2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堪称“天然氧吧”。1998年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对54个国家158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结果表明,三亚名列世界第二。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使三亚光温资源特别丰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和著名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三亚建立了科研育种基地,每年都有数千名外省科研人员来三亚从事制种,袁隆平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常年在此开展科研制种工作,我国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大多数都与南繁有关。
但毋庸讳言,三亚由于城市化建设起步晚、历史短,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少、小、薄、特、大等特征。“少”指三亚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0%以上;“小”指城市规模小,经济规模小,建成区面积仅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73亿元;“薄”指家底薄,2002年财政收入3.35亿元,社会事业发展比较薄弱;“特”指地
理位置、资源、环境比较特殊;“大”指名气大,发展潜力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三亚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城市化水平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41%,但是城市化质量不高。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三亚与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比较,还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三亚的城市建设定位于立足全国、放眼世界;立足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大格局的分工与协作;立足于当代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潮流,充分发挥区域与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热带、滨海、生态、健康、美丽、时尚、文明”的特征。
总结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着力推进三亚的城市化进程中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产业支撑的原则。围绕旅游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这是推进三亚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没有城市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就是空中楼阁。三亚必须紧紧围绕资源优势打好旅游这张牌,大力发展与旅游关联度高的相关产业。旅游产业是三亚最现实、最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2002年,三亚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78.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9亿元,旅游业收入占税收的70%以上。从三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生态优势、景区品牌优势、旅游的设施优势看,三亚旅游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三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景点,组织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提供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三亚目前最缺的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要积极推出参与性强、个性化、具有国际水准的海上娱乐项目,使三亚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
要围绕旅游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创造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把三亚建成全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城和中国最大的科研、繁育、良种基地。发展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观光农业园。围绕旅游适度发展休闲房地产业和文体健康产业。当前住房消费仍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展休闲度假房地产业非常有潜力,三亚要致力于发展面向高收入高消费人群的生态型、健康型、智能型的住宅小区。目前三亚购房者中的80%来自海南省外,其中东北三省、浙江、广东等地的消费者
居多,国外购房者占10%左右,主要是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消费者。三亚有条件吸引大量的人才到三亚定居,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个性特色的原则。三亚的城市规划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热带滨海这一个性特色。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成果和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克隆”别的城市。从环境、城市布局到建筑、园林绿化、雕塑等都要展现三亚的个性魅力,形成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景中的生态效应。必须把城市就业与规模扩张统一起来,把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主城区做精做美,使市区真正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区,形成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投资吸引力;坚持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科学经营土地,做到统一规划,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使用一片,稳步扩大城市规模。5个卫星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点,做到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景点,一镇一风情。
三是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必备的条件。三亚目前的城市功能还不够配套和完善,政府今后必须着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商业等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在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功能上下功夫,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
四是以管理为核心的原则。树立现代城市管理意识,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管理中,建立适应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城市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想,把“住在三亚、热爱三亚、建设三亚、美化三亚”变成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规章制度,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生命线。三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三亚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破坏的权力。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都要围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进行。要把现代化的设施寓于生态环境之中。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坚决不搞低水平的无序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
绿色GDP的概念和方式,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已经开发的地方,必须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不可因开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地方,要精心地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
第五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本刊评论员
2005年 第六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
化战略是一个教训和争
议较多的战略。近期关于
“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争论依然颇多。“城市化”
与“城镇化”,字面上仅一
字之别,但在现代化实践
中则是两种区别很大的理念与战略选择。“城市
化”思路侧重于“城”,主张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城镇化”则侧重于“镇”,主张就地安置农民,通过城镇的发展实现包括城市化在内的现代化目标。众所周知,“城镇化”提法为“十五”计划所采纳,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却让人们始料未及。20世纪末以来,大中型中心城市在我国各地呈现出极大的活力,其规模扩张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道最绚丽多彩的风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我们无论对“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基本理念和行动方略都应予以重新检视与考量。这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是与时俱进地探究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本期“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考量”特别策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与有关专家学者、城市建设者、领导者的广泛对话与交流,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要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现代化,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一味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不行,就农村发展农村同样不行。实践证明,通过抓大带小、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一体,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而且也是现实而科学的选择。为此,以下三个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
坚持科学精神,把握规律。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方向,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本标志,包含着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从规律,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城市化的内在规定性,将世界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新路。实践中既不能过度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拒绝世界普遍性的带有规律性的成功经验,也不能一味迷信外国而不去踏踏实实了解中国实际、试验中国道路。
坚持创新精神,探索新路。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考虑中国国情,着力解决中国数亿农民的问题。其中,解决农民进城、将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还需要我们彻底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平等地对待农民,实现全体公民的生活理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造。
坚持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城市化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不只是建房子、修广场、铺马路,更是寻找和建设我们新的家园,一个更贴近性灵、安顿生命的理想居所。我们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甚至片面理解为城区的扩张、人口的增加、数字的扩大,更应该理解城市的实质,追求生活的本来价值。
《人民论坛》(2005年 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