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

时间:2019-05-13 11:1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

第一篇: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水平低,而农村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不能单靠增加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大,增产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很多,造成“谷贱伤农”。

要长期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农村劳动力逐渐、大幅度地转移到城市来的政策环境,因为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供给减少了,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才能提高。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就要在城市里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发展中小企业关键是使它们在金融方面得到有效服务,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是地区性中小银行,因此让它们发展就显得很重要。劳动力要流动,除了在城市里要有就业机会,还必须让农民有能力在城市就业,这就非常需要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水平。

应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让东部退出粮食农产品的生产,这样就会给中部粮食主产区创造更多商品粮需求,商品粮价格就能维持较高水平;同时东部对矿产需求增加,就会给西部产区创造市场。要建立这样的市场,应该制定一个全国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移的配额,分配到各省区,允许配额拍卖。东部向西部购买,农业生产就会向中、西部集中。同时配额拍卖,也为中、西部提供资金。

加速科技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要保证让农民的商品率不断提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

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

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

三、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

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四、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其次,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后,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2010年11月6日

第二篇: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①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

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困难多。③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

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④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⑤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

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①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②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③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④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⑤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 [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 [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6):6.

[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

[1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靖美慧.择校: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J].科教视点,2010,(5).[12]毛玉华,孙美华.择校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危害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8

第三篇: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

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

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

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

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 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

?衡。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 ?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 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

?困难多。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 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 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

?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

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 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 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

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

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

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 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8 2000(6):6([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1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靖美慧.择校: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J].科教视点,2010,(5).[12]毛玉华,孙美华.择校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危害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9

第四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5013165)

摘要:城乡关系是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城乡关系。关键词: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农村

China's new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Yang Wang(subje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Number.: 2015013165)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only to gradual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and rural economy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adjus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history, it can be possible to fundamentally overcome as a separate city system and rural system inevitably produces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 broad prospects.After nearly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adjustment, our country has formed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 urban-rural relations new urbanized urban rural areas

引言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是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关系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城乡关系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讲,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

[8][20]

。当城市与乡村之间消除对抗,将关系调整为协调、平衡、融合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时,社会经济就能较快的健康发展,并由此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其相邻的乡村共同组成一个区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依存和影响关系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技术信息等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城市与乡村在资源上的互补性,在生态上的共生性,在经济上、发展上的相依性,也决定了二者在发展变迁上的互动共进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发展相互影响,二者任何一方的发展或滞后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在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变化,取决于自身以外的其他地域,主要是广大乡村的支持力度。乡村的发展虽然处于被动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在一定区域内,乡村的发展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外,与之相互依存的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增长,其结果便是乡村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近代中国城乡间的矛盾对立

[18]

关系的存在并日渐加剧,造成广大乡村经济的残破和农业生产者的贫困,导致近代城市的畸形发展和近代中国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制约,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得到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从而不可能健康、快速地得到发展。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在党的不断实践中新型城乡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我国的经济再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建设新型城乡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缺乏保护

城镇化发展本是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将城镇化作为实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土壤,反而将城镇化当做解决城市扩张和建设用地紧缺的手段,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少数人的利益,将统筹城乡发展变成了“以城吃乡”,形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这种剥夺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益遭到侵蚀,集体土地的终极所有者权利缺乏实质性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承包权得不到尊重,农村建设用地不能同市同价,市场将农村和农民分割开,不能将庞大的农村生产要素的发展动力充分释放出来。二是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权益缺乏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区域隔绝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社会的福利,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

从粮食生产上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种粮成本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并无明显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从农村基础设施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交通、电力、与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和水平、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和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覆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别。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欠账,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加快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7]

(三)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是生产足够维系我国人口稳步的粮食和农产品,更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对未来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态势却是与这种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一是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和中小学文化的人群几乎占到90%左右。二是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业科技研发的人才规模和质量都有差距,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三是农村劳动力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基本为老弱病残,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带来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社区越来越丧失内生获得秩序的能力,恶化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对村民自治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农村自治有效性不足,政治治理弱化,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加剧农村两极分化,放大农村社会的衰败。

(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

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它们在区际间的自由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的不足,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并促进区际经济的协调合作。但就近几年而言,生产要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出单向净流出的态势,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单向净流失,对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已经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

(五)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

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双轮驱动,推动着乡村居住条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迁村并点,集中式农村社区逐步取代过去分散的村落,这种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推动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帮助农民迅速融入到现代化。但是农村社区毕竟不同于城市社区,农业生产特性、农村居民的族群特征、农村社会的生活习俗以及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都和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即便是集中式居住,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等许多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和管理方式。而现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社区规模过大,人均占地标准过高。部分地方把城乡发展一体化误解为城乡发展一样化,忽视了农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和功能互补。农村社区的定位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为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便。

三.为建设新型城乡关系的改革要点

(一)土地政策改革实现保护

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确实矛盾突出。因此,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改革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实施土地政策改革保护,一保耕地,二保发展,三保权益。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地定权、农民定性;农地农有、农地农用;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农村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

(二)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

农民权益保护的重点在非农方面权益的保护,将就业、教育及培训、医疗保障和养老保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障作为农民在非农方面的基本权益予以保障,避免和杜绝以户籍、土地为名剥夺农民现有和应有权利。大力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流转保值增值,形成农民家庭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城镇基础设施的落后给居民生活带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共享资源,均等资源。对于人们生活重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加强建设,不能满足于眼前,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光有基础的建设更要让农民享有更高的生活享受,逐渐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均等一体化。

(三)以城带乡,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

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根据对中国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城乡二元分割、不具备新型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改革;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状相结合,选择一条与我国情符合的城镇化道路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兼顾工业、信息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以科学为依据,以和谐为目标,采取高效的模式,朝着城乡一体的方向,保证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以节约型城市建设为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大城市规模,并带动周边小城镇,形成辐射效果,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发展的根本核心,全面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生产、发展、环保、生活的协调性发展。

四.新型城乡关系的“四新”特点

新型城乡关系与传统的城乡关系相比,新型城乡关系的“新”在阶段、理念、制度、途径等诸方面均有体现,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一是由城乡分离与对立向城乡融合转变的新阶段;二是由“城乡分治”向“城乡统筹”转变的新理念;三是由“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元化”转变的新制度;四是由“城市片面发展”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新途径。[4]

(一)新阶段

城乡关系主要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关系,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方式。城乡融合即“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缩小在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而我国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新理念

理念是灵魂,指导人的行为,马克思认为,城乡关系的最终发展是“城乡融合”。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迟滞,因此,“城乡二元”发展必须向“城乡一元”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改变了“城乡分治”的观念,跳出了“从城市看城市,从农村看农村”的思维定式,处理城乡关系的理念发生了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也已开始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新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城乡二元财政体制为特征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症结在于制度的二元,为解决城乡制度的二元问题,需要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户籍跟着人口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一切权益;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方面享受同样的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使其达到城镇低保水平,进城落户并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可与城镇低保户享受同等待遇。

(四)新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时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社会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最终融为一体。城乡发展一体化既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推进城镇化。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农村不在单纯的强调加快城市化,而是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城市发展导致城乡差别扩大的状况,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不在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共同富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教训决定了我们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将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生产方法、信息和高级管理组织及时转送到农村去,促进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农村提供必需的工业品、文化、教育、咨询服务等,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概括地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不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市场、劳动力、用地空间,以及粮食、副食品等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工业化、现代化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建立在城乡同步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任何忽视农业,忽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都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传红,朱哲.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54-59.[2]周立.新型城乡关系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对城乡二元结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8):18-25.[3]周薇.“十三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4]阳芬.把握新型城乡关系的“六新”特点[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3):64-66.[5]徐学庆.构建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路径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21.[6]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分析[J].发展研究,2014,(03):102-106.[7]蔡玉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29-133.[8]张晓山.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城镇化[J].学习与探索,2014,(01):86-100+2.[9]武廷海.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J].城市规划,2013,(11):9-19.[10]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09):48-53.[11]张婧,李诚固.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08):1021-1030.[12]曾万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11.[13]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融合对策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04):3-8.[14]党双忍.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城乡发展的战略要务[J].中国市场,2010,(42):62-66.[15]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16]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17]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1):34-39.[18]陈炜.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19-126.[19]陈明,刘爱华.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44):110-111.[20]许经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21-125.[21]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3):78-84.[22]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207-212.[23]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117-121.

第五篇:我国城乡二元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改革现状及其问题

“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交通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对等;而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等。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主要有: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困难,进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

2.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众多的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通,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使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受到制约。3.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也影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消费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带来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造成城乡之间众多方面的不平等。例如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制度性的。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包括许多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等。其核心差异大致表现为: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不平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与户口脱钩。只要存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补贴”的落差,就会有门槛,将户籍这个大门槛取消了,其他部门仍会花更大的成本造出更多小门槛来。有专家指出:“弱化乃至最终消灭户籍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缩小不同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过低,保障能力较为脆弱。其次,农村社保具体制度设计中存在较多主要问题,如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实行自愿参加,以收定支的原则,而在现实实践中,贫困的农民或者对政府不信任的农民无能力或者不愿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导致这部分农民无法受益。而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统筹次基本限制为县(市)一级,统筹层次过低,而税费改革后,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

3.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发展仍较为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过少,高中段教育普及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帮扶工作开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民工就业培训没能很好的落实开展等。

4.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限制了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没有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而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二是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流转中,忽视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三是有些地方存在着借农村土地流转,绕过国家有关法规,大量占用耕地,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包括:未批先用、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强行征地、补偿偏低、拖欠补偿等)。综上所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危害重重,如果不能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我国全面发展、全面小康都是空谈。然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改革中必然会遇到众多阻力和困难,甚至会出现曲折、反复。就我个人看法,总的来说,改革的问题终归是工农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这一基础性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这一问题无法解决,真正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我国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直接举措是提高粮食收购价,适当上涨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此举不仅可以最直接地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农民通过扩大种养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来获得更多收益。当然,这种措施不能一直使用,一样会出现问题。所以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仍然任重而道远。

下载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主要模式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概在10%左右,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城市化水平在建国后的二十年左右都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得到了......

    城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实施农村专项扶贫开发与推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扶贫战略体系。在农村专项扶贫开发方面,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

    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优秀范文5篇)

     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概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

    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

    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背景: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关系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对一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