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

时间:2019-05-14 15:2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

第一篇: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

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

背景: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关系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对一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目标:可持续方针,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国统筹。

“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最先提出、并于1995到200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4.9%。针对养老保险中出现的空账运行问题,2005”户,以混合所有制、进一步扩大城镇

自2007年开始,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到200720137万人,占城1846万人。到2008年6,在各级政府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123个县(市)和8025万人。1999由于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中央农村社保政策变动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地区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在这一大背景下,部分东部地区开始探索恢复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原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政府财政补助。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

(三)城镇医疗保险努力实现全覆盖

城镇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部分。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推行城镇医疗保险,其保障对象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2002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人数为94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7.9%;到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增加到22311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6.0%;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到2008年6月底,参保人数为24907万人。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于2007年开始试点,截至12月底,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8万,其中88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2583万,已有62万参保居民开始享受待遇。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1993年中央首次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经过多年探索,于2002年开始试点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提出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到2007全国已有2451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386.2%。

(五)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

在继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之后,1999例》,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2002的人数10182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1164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7%12010万人。2003其职工。200317.8%。到2007年底,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41.5%2008年6月底,参保人数为13025万人。

1994,保障范围为城镇企业职工。2002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14.1%。到20077775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26.5%年68452万人。

(六)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体系愈趋完善1992年,按照原社会救济制度的规定,19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为万元。而当年城镇贫困居民至少占到城镇总人口的5%。1999年,从2002年开始,随着城乡最低生社会救助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2270.9万(1065.6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82.4元/人、月,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74.8亿元,人均补差102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全面推行。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7年底,已有3451.9万人(1572.5万户)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同期增加1948.2万人,增长128.7%;平均保障标准为70元/人、月;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4.1亿元,人均补差37元/月,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8元,增长11.5%。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更加完善。2006年3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五保老人的生活救助,由集体内部互助共济为主,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截至2007年底共有525.7万人、492.4万户农村五保老人享受到了五保救济。

新型医疗救助力度逐步加强。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或资助其参加当地合作医疗。截至2007年底,城市医疗救助共救助406.6万人次,支出12.5亿元;农村医疗救助共救助603.4万人次,支出23.5亿元。

住房救助开始进入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及《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相继出台,自此,我国住房救助制度开始建立。2007年,全国廉租住房投入近94亿元,超过了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全国新增保障户数68万户,对城市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指出,2008住房保障户数将累计达到350万户。

1、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核心。的问题是社会保障的不公平性,2、调查,自20 世纪90 2001年参保人数为5595万人,2002 年降为6%。二是农村社保制度国家只是在1992 年和19951998 年向59.8年,虽有所增加,但仍微不足道。四是绝大多数参保农民的养老基金基

3!全国没有统一的立法,各地做各地的规定极为散乱,无法形成体系。而且各地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涵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社会保险金的领取条件乃至社会保险金"已有的一些行政法规和一些部门或地方设立的条例,由于立法层次太低,不具有权威性,得不到重视和贯彻执行;或者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相应的处罚机制。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机关无法作出处理。如企业不为职工办理或拖欠社会保障费用,管理机关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或司法手段进行处罚,制约了社会保障费的征收和发放工作。同时,职工也无法通过仲裁或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又如,目前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存在企业为职工瞒报、虚报收入情况,开具假收入证明,骗取保险费用的现象,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即便获悉情况,也无法对企业相关人员和职工作出处罚。

三、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

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各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和相互关系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直接管理体制、半官方自治管理体制以及商业保险管理体制。

1。政府直接管理体制。政府统管社会保障事务。宏观层面,政府不仅负责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政策的制定,还要对社会保障运行过程实施监督;微观层面,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由政府进行管理。为此,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务,具体又分为两类:(1)政府在中央设立一个专门的部或者委员会,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纵向统一集中管理全国的社会保障工作;(2)政府授权几个部门对社会保障进行多头管理,英国是其典型的代表。

2.半官方自治管理体制。政府主要负责颁布法规、制定政策和进行监督。非营利组织则负责具体的业务管理。

3.商业保险管理体制。政府进行一般监督。上。负责操作和组织社会保障事务的日常运行,1

2:

在新的一年中,应首先确定建立社会保险再确定跨区转续的基本思路和操作办法,参考个人既往缴费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协调相关省份具体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转移比例,对统筹基金按比例实行强制性提取,国家财政在转移支付中平衡各地区间的利益。

2、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进入实质阶段

在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愈加迫切。应在新的一年中,尽快出台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本着既有利于农民工流动和养老金转续、携带,又有利于最终对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在短期内可实行过渡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农民工个人账户方式,使社会养老保险尽快惠及这一特殊人群。

3、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统一办法的试点

按照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字,从可比价格和实际购买力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和财政能力均已超过当年建立农村社会保险时的英美等国家。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出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制定全国统一方案,明确政府出资责任和比例,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在长三角等有成功经验的地区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4、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同时,应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企业年金条例等配套法规进行研究制定。加快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法律政策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M]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

[3]刘文海.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M][4]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5]冯必扬,严翅君.现代社会保障研究2003.

[6][J]2001(6).

[7]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M]2004.

[8]夏淑梅,罗遐.社会保障概论[M]2005.

[9][M]2006.

[10][J]2004(8).

第二篇: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的宏观经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的宏观经济分析 作者:柯文岚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7期

[摘要]该文在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引入社会保障福利SSW,通过一些系列的推导获得在社会保障福利计划下的最优储蓄率,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分析最优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分析了2003年~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及城乡居民的最优储蓄率,最终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增长,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个人福利,政府应该继续贯彻和落实当前的社会保障福利政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福利最优储蓄率生命周期理论黄金律水平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在城镇,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探索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加快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步伐。中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筹资渠道逐步拓宽,基金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迅速增加。五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年均增幅达到7%,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0%左右。同时,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也高于经济和收入增长率,居民储蓄占收入比重较高,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维持在20%~40%之间,明显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从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年末统计,储蓄余额比上年末增长6.8%。

第三篇: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

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将直接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行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 并结合我国国情, 就如何完善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现状

近年来, 中央和各地方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措施, 但是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退役安置困难。当前我国退役运动员去向大致可分为: 从教、上学、经商、从政、自主择业, 但大多数运动员都只能自主择业,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率越来越低, 安置运动员所用时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2)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00% 的健将运动员、60.5%的一级运动员不能完整接受我国所有教育阶段的教育, 致使退役后无法在社会立足。

(3)运动员伤残保障不够。“金牌战略”使运动员不得不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 健将级运动员全部都有职业伤病, 一级运动员伤病率达85.6%, 二级运动员伤病率82%。退役后则不能享受医疗保险, 职业伤病会加剧生活困难。

(4)懒惰思想普遍存在。运动员退役后如果遇到生活困难, 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社会救助来解决当前困难, 从而打击努力工作以争取更多收入的积极性, 使得处于贫困线下的退役运动员不能自拔。

(5)退役补偿金和工资报酬不合理。国家尚未对运动员制订特殊的社保资金管理办法, 各省、市体育局在操作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 实施工作中存在不少困难, 特别是补偿经费的来源得不到保证。

二、运动员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1)社会关注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运动员社会保障社会关注不够,以体育保险为例,直至1995 年桑兰发生意外后,我国的体育保险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2)工作进展缓慢。虽然,2006 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我国第一个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综合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但目前很多地方体育局还没有认真研究这份文件,更不用说具体执行了。

(3)保障范围不广。目前,我国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只限于国家队队员、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的运动员和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未兼顾到无工资收入的学生运动员,这些对基层运动员是很不公平。

(4)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没有了“安置”之后,运动员退役就将面临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找工作实在是难。

(5)运动员社会保障未充分考虑行业特殊性及内在规律。与其它行业相比,竞技体育具有高投入、高对抗、强竞争、长周期、不确定等特点,这就导致运动员伤残具有时间较集中、发生频率较高、险异质性较大、影响较长远的特点,而目前我国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未充分考虑竞技体育行业特殊性及内在规律,在对运动员的伤残鉴定、赔偿、补助标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如运动员在退役后发现的延迟性伤残去哪里鉴定、如何鉴定、鉴定后如何获得赔偿等问题如何处

理。六是社会保障管理多部门交叉分管,条块分割。出于部门利益,各权利主体在社会保障的规划、实施、运行上互相扯皮、互相牵制,把管理当作一种利益分享,把自己管理范围视为利益上的“势力范围”而各不相让。由于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及运行中的不到位造成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监督缺位,使运动员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趋于利益分享,为公众服务的观念日渐淡薄。七是保障资金使用效益差。我国现有运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途径及机制运作不规范,很难为运动员社会保障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反而社会对运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

三、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建议

1、加强立法,用法律强制实施

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长期性和不易变更性等特点,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给运动员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建议制定符合竞技体育行业特点的运动员职业福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养老保险、就业安置、伤残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内部单位和个人在实现运功员保障中的权利和义务,使运动员的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提高立法层次, 加强执行力度。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原有关于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法规实际意义下降, 亟需提高立法层次, 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另外立法部门及时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 保障运动员的权益得到维护。

3、完善机构设置,提高管理效率

(1)成立运动员就业、就学指导机构,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就业咨询与指导,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就学咨询与指导,扶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等。

(2)成立运动员协会,组织义赛或其它活动筹款,出面协调并维护运动员合法权益,帮助退役运动员解决生活困难等。

(3)成立伤残鉴定机构,制定符合竞技体育特殊性的鉴定和补助标准。

(4)建立运动员伤病信息库,详细记载运动员自开始参加训练以来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所产生的伤病、伤残的原因、医疗方案、治疗结果。

4、多渠道筹集保障基金

(1)建立运动员互济资金,要求所有运动员都必须参加,有工资收入的,按工资比例交纳,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按合同工资计算。无工资收入的,由于其基数较大,可由其监护人交纳较少金额。

(2)可以组织社会知名度较高的运动员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义演,以他们为代言人向社会筹集公益资金。

(3)根据公益捐赠事业出台法律政策,对捐赠运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的企事业法人、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给予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积极引进企业和个人赞助与捐赠。

(4)允许体育社保基金上市,贴现发行体育国债,在利率上给予高于国债的优惠政策,确保退役运动员的社保专项基金和医疗保障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和增值。

(5)争取体育扶贫工程专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以确保运动员社保资金的筹措。

5、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退役运动员之所以无法跳出“贫困-救助”怪圈, 是因为资本形成不足, 即能力和知识的不足。社会投资理论主张授之渔而非授之鱼, 要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困难问题, 就须要进行“上游”干预, 服役期间加强文化素质培养, 进行技能培训,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6、利用高科技加大宣传, 实现主体多元化。科技高速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放大效应”, 可使运动员问题得到关注, 一方面迫使政府尽快出台解决政策, 另一方面使社会各方产生同情心, 促使以政府为主、辅之以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多元社会保障主体的形成,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方针。

第四篇: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浅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及城市化迅速崛起,使大批没有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社会保险基金积累的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平衡点,构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是应对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完成风险有效分散和损失分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在最大范围内通过社会保障达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加快社会保障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使我国外向型与内需型经济之间的结构更趋合理,有效降低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只有在一个好的保障制度下,民生才有全面发展的可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老利润最大化,克扣职工工资,损害职工利益等都是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中的非就业年龄段群体、困难特殊群体和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是一体化工程的关键。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是各险种基金之间的相互挤占,而是需要财政的投入,既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的投入比重,也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

4.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缓解保险基金压力。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再就业基金。建立城乡居民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好的稳定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许多盲点,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并由此造成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瓶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项目不一致。近年来,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我国许多地区在尝试建立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2.经济瓶颈: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一致。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相对缓慢。城乡之问贫富悬殊的现实使得农民无法承担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义务,因此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的困难。

3.体制瓶颈:社保体系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不一致。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保障自身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系统,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应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社会保障进行合理分工,合理配置资源,确定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

总之,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保持在个恰当的位置,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更不能按照主观意志办事。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当前许多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主要是参保人数的扩大,支付的高峰尚未到来,政府不能因基金结余而削弱财政性社保投入。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老龄化社会逼近、补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财政的投入无可替代。

三、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过渡,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1.找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结合点。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可以更有效地助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社会保障支出结构,除对城乡低保、特困、重残等特殊群体倾斜外,扩大对低收入困难就业群体、城乡无收入老年人的保障范围,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要建立社会保障财政预算长效机制,细化到每一个险种、每一个项目,并进行正常化、规范化运作;要科学处理好待遇水平与财政投入的关系,顾及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与险种之间的档位差。

2.构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首先,在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整合成一种养老制度、两种参保方式、不同缴费标准和资金来源的新模式。一种制度:以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框架。两种参保方式:以单位方式集体参保的,缴费工资与费率按地区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不分单位性质和城乡区域。以个人方式参保的,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办法。其次,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整合成一种医保制度、两种参保方式、不同层次的缴费选择和报支待遇档位、不同的资金来源。一种制度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框架,统一“三险”方面的信息资源,根据现行的医疗保障平均水平,统一设计缴费标准和报支待遇档位,统一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两种参保方式:以用人单位集中参保和以个体缴费方式单独参保。原农村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全部融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3.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系统能力建设。提升社保经办机构能力,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工作内容,是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条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事务专业管理部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分离的管理体制。二是要延伸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到村。要构建县(市)、乡(镇)、村三级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增加和培训基层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提高现有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待遇。三是要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行为。征收机构负责人应在法定条件下行使裁量权,任何单位、个人无权减免用人单位的各项社会保险应缴额,任何违反法律程序的操作将会触犯刑律。

第五篇:我国城乡二元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改革现状及其问题

“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交通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对等;而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等。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主要有: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困难,进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

2.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众多的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通,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使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受到制约。3.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也影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消费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带来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造成城乡之间众多方面的不平等。例如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制度性的。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包括许多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等。其核心差异大致表现为: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不平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与户口脱钩。只要存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补贴”的落差,就会有门槛,将户籍这个大门槛取消了,其他部门仍会花更大的成本造出更多小门槛来。有专家指出:“弱化乃至最终消灭户籍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缩小不同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过低,保障能力较为脆弱。其次,农村社保具体制度设计中存在较多主要问题,如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实行自愿参加,以收定支的原则,而在现实实践中,贫困的农民或者对政府不信任的农民无能力或者不愿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导致这部分农民无法受益。而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统筹次基本限制为县(市)一级,统筹层次过低,而税费改革后,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

3.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发展仍较为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过少,高中段教育普及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帮扶工作开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民工就业培训没能很好的落实开展等。

4.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限制了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没有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而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二是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流转中,忽视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三是有些地方存在着借农村土地流转,绕过国家有关法规,大量占用耕地,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包括:未批先用、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强行征地、补偿偏低、拖欠补偿等)。综上所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危害重重,如果不能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我国全面发展、全面小康都是空谈。然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改革中必然会遇到众多阻力和困难,甚至会出现曲折、反复。就我个人看法,总的来说,改革的问题终归是工农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这一基础性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这一问题无法解决,真正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我国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直接举措是提高粮食收购价,适当上涨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此举不仅可以最直接地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让农民通过扩大种养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来获得更多收益。当然,这种措施不能一直使用,一样会出现问题。所以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仍然任重而道远。

下载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主要模式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概在10%左右,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城市化水平在建国后的二十年左右都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得到了......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内容摘要: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

    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5篇

    城乡居民收入论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在1996年后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并在......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得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立足国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循序渐进,逐渐由统筹走向统一是我国解......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水平低,而农村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不能单靠增加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大,增产会导致农产品......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状况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2013年6月12日 内容提要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得以不断深化的保障,但由于历史和制度上的一些原因,我国社保制度......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全文5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问题透视与制度构建 姓 名 魏 巍 考 籍 号 9***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