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郭定邦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作为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统筹城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南江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科学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完善城乡融合的科学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做强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构建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2、统筹城乡发展是同步小康的必然基础。要实现同步小康,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城乡差别,改革“二元”体制,通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来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民主权利更加充分,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等目标的小康社会。
3、统筹城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统筹城乡的作用,认真解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社会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民共享社会资源不均、城乡居民社会待遇不同等问题。
——南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
1、发展观念问题。南江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国定贫困县,既是不争的现实,也带来观念的束缚。长期受区位劣势、经济边缘化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贫困山区不可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城乡一体仅是一种理想追求,共同富裕不乏一个政治口号等等。如此以来,“山沟意识”、“小农经济”、“草根文化”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缺乏支撑,工业经济效益不佳,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社会保障难以如愿,民生问题突出。
2、体制机制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利于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加剧。(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产权,宅基地没有产权,甚至对宅基地上的住房也没有产权,连房产证都没有。由于宅基地及其上面的住房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所以他们既无法出售,也无法抵押,从而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这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3)农村户籍制度。现行的农村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限制了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平等权利,也就相应削弱了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应尽的义务。
3、统筹规划滞后。现在的建设发展规划,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有的一些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造成农村无序建设和土地严重浪费,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除部分重点乡镇、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外,全县70%以上的乡集镇、90%以上的村几乎没有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全县乡村宜居宜业的统筹发展规划。由此,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发挥规划在指导乡村建设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已是我们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三化联动乏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尚未真正形成,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导致传统产业规模较小,而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我县农业人口572255人,占全县总人口686871人的83.3%,城镇化率仅为25.1%。传统农业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就显得尤为乏力。
5、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可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难发展、统筹难实现的困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临时困难救济、计生奖励扶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目前普遍存在:(1)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当前,我县农村是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其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一个家庭若有人外出务工,并有较多农产品收入的,则生活无忧;若是家庭中多年老体弱且有病的,则生活就相当困难。目前,城镇低保平均不低于140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不低于54元/人.月。可见,城乡差别较大,且低保水平很低。(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应保未保”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集资50元/人.年,在乡卫生院报销95%、中心乡镇医院90%、县医院80%、省医院55%、省外50%。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但对于困难家庭的大病患者仍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试点阶段,总的来看,参保面未能普及,且参保的标准各异,使得大部分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还得依靠家庭保障。(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和民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4)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也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做到坚决破除“三论”、弘扬“三风”、践行“五要”。即坚决破除唯生态论、唯规定论、唯条件论,大力弘扬亲民爱民的作风、求实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践行眼界要宽、责任要强、执行要力、标准要高、律己要严。从而树立崭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开拓性探索,着力打造“三区一城”,加快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
2、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构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完善城镇体系,促进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乡镇、乡镇、村聚居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到“三统”、“三分”、“三改革”、“一落实”,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块运作、分线考核,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落实农村土地、宅基地、住房产权。有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3、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
实施,原有的二元规划管理体系应被打破,规划管理对象应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其工作目标也应调整为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布局,建设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生产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城乡规划管理力量。对现有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编制、审批、实施、监督一体的管理体系,细化职能分工、增加人员配置,明确乡镇规划管理职责、充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加大规划编制经费投入,确保规划编制的全覆盖、高水平。落实规划编制经费的年度财政预算,借鉴中外城乡统筹规划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始终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兼顾。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农村风貌、展示人文魅力。达到宜居宜业,引领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建立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建设;积极促进产业发展振兴,发展状大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发展“255”计划,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建材、有色金属、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智能电网、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型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高端打造山水旅游综合体大力实施旅游发展“123”计划,围绕“三景四季五光十色”,把光雾山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地和一流的度假休闲目的地。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规模化建设南部高效农业区、东部特色农业区、城郊观光农业区”三大农业板块“,大力发展银花、茶叶、核桃、翡翠米、南江黄羊等特色产业,把南江建成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
出抓好连片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攻坚。
5、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卫生室、文化室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共建共享平安和谐南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共建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现代文明。
6、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尤其在我国面临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挑战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更多的强调中央政府的责任,以实现公平性、统一性和前瞻性。一是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研究、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二是要吸收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状况,政府的财力和未来形式的变化,着眼于长远谋划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实现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以达到农村人口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如何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过调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规划为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城乡规划一边冷的状况,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现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按照我县“十二五”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抓好文化旅游业及其它特色产业发展。二是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不断完善重点乡镇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商业网点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四是统筹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农村要按照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农村宅基地整治、非法用地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农村吊炕、沼气等为切入点,借鉴兄弟县、市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社区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
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乡经济结合点,推进城乡产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
起着关键作用。
五、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并作为基本任务完成好。
一要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和师资配备,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二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配好配强农村医疗卫生医生,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四要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提高农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在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藏书品种;开展各种文化、教育下乡活动。
第三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不是商品,也没有价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实现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的目标,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应该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与国家立法缺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已经客观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现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趋势。尽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已经在展开,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仍处于空白之中。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随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他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法规的实践,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为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处在地方实践阶段,要真正建立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国家立法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破除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进一步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二元分割建设用地市场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
首先,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城市和农村土地享有不同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被用作城镇建设之前,必须先通过强制征收转到政府手里,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之后方可合法转让。其次,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导致寻租现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处于缺位的状态,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集体组织“代理人”的角色,这样造成了村干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处置权,在参与征地补偿谈判中掌握了权力寻租的条件。近年来农村最突出的腐败问题几乎都与集体土地有关。村官的寻租活动,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维护社会公平还是提高经济效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再其次,缺乏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始终处于“非正式流转”层面上。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始终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构建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不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还要修改金融、税收、财政、司法等配套政策。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在有形市场的指导下实现流转的渠道畅通和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热情较高,但是要形成平等高效、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诸如耕地保护和土地交易管理、土地税收征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是保障我国土地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切实保护耕地,防范“公地的悲剧”。耕地既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又具备私人物品的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因此,耕地保护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市场作用对于耕地保护有时候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从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措施,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应实行先补后占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31日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由10月31日的18.2603亿亩减少为18.2574亿亩,净减少29.0万亩,比上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向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外,可以考虑对耕地保护行为采取补贴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根据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以及耕作状况,给予补贴。补贴费用可以由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相关税费中提取。
打
破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利的限制。土地确权工作是土地交易同时也是土地收益分配的基础。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土地权利的种类。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土地应该同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权利种类应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
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
二是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给城镇的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的有关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竞争方式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方式进行,以维护集体土地产权的完整性。
三是明确产权的工作同时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四是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各类土地登记结果应当依法进行汇交,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依法公开查询。同时,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成果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完善土地税收,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在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增值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应该明确的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的收益,应当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所有;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的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应该由集体成员约定,使用情况应当向集体成员公开。至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政府还应该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形成,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应该通过土地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实现帕累托改进。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税收体系,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也纳入其中,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另外,对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统一的土地税制,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以产业融合为理念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创新点,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极影响的日益显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的要求城乡统筹,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因为,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变目前城乡产业分离的现状,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政策,导致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实际劳动力紧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工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四是三个产业孤立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实行城乡联动,统筹城乡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融合。无论是加强农业还是提高工业或发展服务业,都不可能仅靠城市或农村就能单独完成。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难点在农村,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局面。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向着集约化、工业化的方向迈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个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个产业间的布局,形成城乡产业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格局。具体措施为:
(一)以第三产业为纽带,紧密联系城乡,通过技术革新,发挥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就业空间,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二)通过产业融合,走出农民单纯提供纯原始的农产品原材料,收益微薄的困境。向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新系,利用城市信息发达的优势,为农产品构建销售平台,使农产品通过自身塑造品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三)优先发展有利于城乡产业融合的项目,使城乡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链条为主导在区域经济范围内集中配置,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业,整合城乡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资本不足、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缺乏等问题。
二、三产业相互带动,激活农村自身发展潜力。
(一)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深化产业融合做好基础保障。农村基础建设大量消化了工业产品和劳动力,加快了资金流通,既拉动了消费,为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又促进了产业融合。
(二)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农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地域性,为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打开了一个市场。打造当地特色农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炼特色产品特征,确定宣传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营造广泛影响,为打开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2、注重自身品质,以优良的品质打动消费者,在社会中形成良好舆论。
3、以优质的服务,造就良好的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乡经济结合点,推进城乡产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业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的用途在不断增加,所应用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它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机器制造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设备,吸引一部分农民返乡就近就业,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2、农副产品加工业方式灵活,延伸空间大。各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地农业产业化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的等次、程度和种类,形成自己的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利用就近加工原则,大大节省成本,比如农副产品具有数量大、份量重、易腐烂等性质,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可以减少损耗和运输费用。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城镇产业集约化建设。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千家万户分散式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管理势在必行,产业的集约化增强了自身竞争力,而且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起飞,实现农业和城镇产业集约化建设相互协调,互利共赢。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