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3 11: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篇:新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已经是15.2:52.9:31.9,工业居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化率达到41.76%。同时,城乡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2936.4元和9421.6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超过农村居民的3倍,而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差距更大。在这种趋势下,如果继续侧重抓工业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样,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55%,农村人口仍会有近7亿人。7亿农村人口也不是小数。所以,既基于解决城乡差距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基于中国已经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也就在这个月,成都就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提出“六句话”的总要求。这“六句话”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虽然仅两年的实践,成都农村面貌和城乡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创造了“三个集中”的经验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农民“发展有路子、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来源、居住有环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做跟踪调查后,结论是城乡差距已经缩小到1:2的水平,为全国城乡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可谓为“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所谓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着力点,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2005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高度评价成都的实践: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将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成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一体”上。这个“一体”,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层次,二是核心层次。面上的层次,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感受到,属于“硬指标”,集中体现为“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指标”。”。关于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长期以来,人多地少、零星经营,是制约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道坎。无数事实表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才具备了搞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坝农业博览园”,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常年吸纳1000多农民进园务各,使周边1000多户3000余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用地的比较效益;关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社会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风貌三个方面。成都农村的交通、通讯、校舍,农民的社保、医保、就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农村发展与建设规划等,都纳入市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彻底拆除城乡隔离的藩篱;关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为农民新村和农民新居建设。各区(市)县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纯阳花园农民安置小区。创造了“新居模式”,如锦江的“红砂村”、“幸福梅林”。人们戏说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那么,促进农民三大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中国农村也建设得像欧洲。这个面上层次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因而这个面上的“一体”,“体”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代性”上。二是核心层次。这个核心层次是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直接体现为“六句话”中的“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跨入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虽然经济创新从农村起步,但自农村经济改革向城市经济改革转移之后,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培育和10多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市场经济大潮已经把农村经

济这一块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弱就弱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包含了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这个核心层次的“一体”,就是“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样共享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相对“贫血”的农业来说,就是“输血”,这非常必要。但仅靠“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正如城市经济的发展那样,最终还是靠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如今我们不仅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而且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时期,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显得特别紧迫。市场经济中有两个基本要素:市场主体和产权。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和产权特别薄弱。在市场主体方面,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根本不具备市场博弈的能力。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六字句”的总要求中,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包含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也包含扶持和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都有助于培育和壮大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在产权方面,成都的实践已经初步涉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改革了。产权改革历来是风险最大的改革。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没有实现产权明晰并具备市场化品质,仍然难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不仅产权明晰,而且产权的市场化程度也相当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负债经营”的经济。农业经济为什么缺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现代农业经济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产权是不成熟的,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乏生机和活力?就是融资难。为什么融资难?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没有具备市场化品质的产权。”。我相信,随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完成,随着随着国家转向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产权改革问题也将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议题之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着力,而且,形成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的综合改革。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对“建设新农村”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成都在2003年就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把发展的重点从城市化扩展到农村的现代化,加大农村建设的力度,表明成都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成都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所谓成都的发展实际,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奋斗目标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程度,具备了“以城带乡”的条件;所谓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就是看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升级的瓶颈,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提供新的平台;所谓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就是投资农村建设比较效益低,并非每一个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愿意真心实意“带”农村。“城乡一体化”在学术界喊了十多年,为什么雷声不断,不见下雨?就是因为注重农村这一块,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绩不佳的风险。既要保证GDP持续增长,又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就得有敢冒风险的胆和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识。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GDP继续创历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较效益低的农村经济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长的后腿。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当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刷新农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破解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难题。所以,成都的实践,可以看成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特别是建设新农村为目的的一场系统的综合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的以增强城市集聚效益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城乡经济社会互动、互为增长点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不仅可以为各地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

经验,而且可以为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破解农村经济社会瓶颈创造新的经验。

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几年,东宁县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推进由农业弱县向工贸强县转型升级,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深挖林木、果菜和矿产资源潜力,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壮大劳动密集型、出口创税型特色农业。

(二)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抢

抓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契机,贸工结合,扩张进出口加工业,创新经营模式。

(三)依托小城镇优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科学确定镇村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施经营城镇战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实施四大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东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关节点,是南资北进承载地、进军俄罗斯市场创业平台的实际,实施“大农业、大加工、大商贸、大旅游”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打造对俄经贸桥头堡,将东宁建成经济繁荣、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立足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大农业。以俄远东地区市场开发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品种,优化绿色食品种养结构,构筑优质生态农业产业带;整合叫响东宁黑木耳、苹果梨等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尽快把东宁建成中俄沿边县(市)出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二)依托境内外资源,发展大加工。以东宁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实施“落地生根”工程,建成省级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构建能源、轻纺、木材、食品、建材、机电六大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承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外向型、创税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50个以上,尽快把东宁建成横跨中俄边境的对俄工业走廊和跨国加工制造基地,推进镇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升级,实现以工哺农。

(三)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发展大商贸。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带动,完善域内、边境线、境外“三点一线”的国际化市场网络,拓宽对俄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实现向日韩、欧美等第三国延伸。完善东宁互贸区功能,建成沿边最大的对俄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拓展境外市场,扩大进出口总量和范围,尽快把东宁建成牵动龙江、沟通南北、辐射境外的中俄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和国外转移。

(四)打造边境旅游精品,发展大旅游。以整合旅游资源为主线,提升东宁旅游业形象和信誉,建设口岸中国风情园,规划洞庭省级地质公园,创建东宁要塞AAAA级景区,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爱国教育游、休闲度假游。尽快把东宁建成跨区域红色旅游热线和俄罗斯风情旅游热点,力争五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拓展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完善富民安民支撑体系,加强重农支农保障建设,构建和谐宜人新农村。

第一,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5支持特色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完善支持农民创业政策和“抓两头、带中间”强弱村扶持机制,捆绑资金集中向中心镇村投放。按照“提升标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以奖代投,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力争五年内打造十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培育百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建成千户新型农村节能住宅,实现50村屯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第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县镇财政体制,建立“超收留用、均衡调剂”的利益分成机制,增强各镇创税增收能力,采取联营建企、土地转租等方式,盘活村集体经济,力争镇、村债务5年内全部化解;推进党政机关和农村教育、医疗改革,创新镇村治理模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范围扩大到90以上;加快将农村信用社改组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搞好服务引导。创新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为农民送科技、传信息、帮致富。与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嫁接创建农民培训基地,培育高素质能人大户群体,整合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尊农爱农护农、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安琦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

摘 要: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有资金来源,农民增收才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才有空间。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在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推进并举的情况下,应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集体经济 经济发展 金融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集体经济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向社会化大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改革的“第二个飞跃”。它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化经营

1.1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

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体现农业产业特色。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品种上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尽快向最适宜区集中,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培育符合本地特征的产业项目,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加工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全力改善农民的经济状态,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趋势。

以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寿光模式为例: 这一模式的产生源于20多年前三元朱村的一次“冒险性”探索,它是以蔬菜种植为突破口,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并进行规模化蔬菜种植,进而实施产业化经营。寿光是位于潍坊西部的一个县级市,在2009年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26位。寿光模式缘于其大棚蔬菜,目前已形成蔬菜产品类型多、质量优、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蔬菜产品龙头企业多以及市场流通体系畅通等特点,寿光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蔬菜产地。

1.2加强农村农民与乡镇企业的合作

在乡镇企业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并引导其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让农民从这种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以义乌市为例,该市建成了17万亩标准农田,培育了1800余家农业企业、规模家庭农场,其中经市政府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80家,效益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粮经比例已调整为51:49。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后天美丽村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退耕还林地区培育后续产业,抓好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营造良好的生态屏障,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例如,华西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建成了美丽的新农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

3.强化金融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3.2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应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特别是重点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村民间借贷市场是目前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对依法运作、操作规范的民间借贷,要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权益。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要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3.3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中,农村小额信贷既有助于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又可以实现财务独立。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近两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微型企业和农户数量巨大,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现实和潜在的客户量众多,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前景看好,为了能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要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3.4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保障农村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农村金融主要是为农户的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而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除农村金融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外,还应该配合农业保险,以减少信贷机构的风险。因此,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

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保障债权实现,促进农村资金融通。

参考文献:

[1]郑永明.浙江:巧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农村经营管理[J],2010(4).[2]李炳焱.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于重建和发展集体经济,学习论坛[J],2010(3).[3]朱云龙.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与对策,江苏农村经济[J],2010(3).[4]张焘,孙正.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意义,农村经济

[J],2010(3).

第四篇: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试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土地制度现代农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的建议》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p65]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已经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按每个农户3口之家计算,约1.2亿农业人口,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0即8亿农民,属于“多余”人口,应当转移出来。他们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的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这里所说城市化,不是城镇化,参见严伟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二)城市化的理由。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2000年,上海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其农民收入全国最高。而西藏的城市化水平全国最低,农民收入也是全国最低。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高土地利用率。假设10亿农村人口进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总计占地月50000平方公里,而进入小城市面积将扩大十倍,至少五倍,达50万或25万。可以节约45万或20万。对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仅此一项就充分地证明我们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要实现城市化,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就只能选择大城市。二是大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现在,我国每年农村常年外出打工人口约为6000—8000万。其中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农村打工人口就超过1500万。全国的农村进城打工人口主要集中的大城市。小部分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个情况表明,只有大城市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容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可能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拥有十几个、几十个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我们的农村人口数量就不会像目前这样庞大。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放手发展大城市的方针,到现在,我国就很可能拥有十几个北京、上海那样规模的城市了。

(三)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现实不相适应。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峰值。为了实现城市化,必须设法将至少10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依靠现有的680个城市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包括大城市也还是太少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不是太大了,而是还不够大。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中国应当是世界上大中小城市最多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把农村人口装进小城镇,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变农民身份,不是我们的目标。一句话,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200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38,比世界水平低9,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0,比高收入国家低40。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0,那是把城市郊区县和小城镇的农业人口也计算的内的。准确地说,中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只有20左右,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4年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城市人口为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得不到20。这才是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即使把1亿农民工计算在内,最宽泛意义上的我国城市人口也只有3.5亿,城市化水平为27。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只有当城市人口占70-80的时候,才算实现城市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没有二三

十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没有二三百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无法把10亿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

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土地改革入手。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国家垄断以一级土地市场,农地要转换为建设用地,其唯一途径是国家征用,国家对农地进行低价征收,而在土地市场则实现准市场化运做。征地标准大大低于市场价,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大量弄地用途转换增值收益的分配过程中,农民持有的土地财产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农民没有相应的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至少在下面几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影响着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2,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呈条块分割状态,影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对农业的科技改造。

3,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然而在实际中,“公共利益”这一范畴被扩大化了。国家建设用地也成了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即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划上了等号,这就人为地跨殴打了征地范围。征用权没有限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征地补偿标准上,也存在范围窄,仅限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地上附者物和青苗补偿费。二是计算方法不科学。我国仅以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计算,不考虑区位差异。在补偿款上,也存在截留现象。

2,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具体表现为农户对地的所谓承包权。

然而,在现实中集体所有权是虚拟的,他不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抵押权。由于中国关于农村土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要通过乡村干部来落实,这使乡村干部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使,让乡村干部和政府,开发商联合起来侵占农民利益。由于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也缺乏一系列的救济措施,权力侵犯农民权利就不可避免。据统计,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损失了大约2万亿元财富。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另外,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的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对被征地土地产权主体实行合理补偿。二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必然将我国的现代农业置于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宏大背景之中。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村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工业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一些农产品质量次、包装差、价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原来具有一定优势园艺产品的出口也受制于技术壁垒,农产品的低价优势也随着农产品成本增大而慢慢消失,这都是我们面临农产品市场新情况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管理与监督。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支票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国家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三)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绿色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经专业部门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奶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要加强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针对国内外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勇于进入国际市场渗加竞争,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要加强绿色食品法制建设,把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严伟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曾业松.新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肖义于德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攻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经济发展

——以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水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例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水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分析了特色经济即水域经济在当地总体经济建设中的拉动作用,并分析和研究了水域经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利弊。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改善措施,以促使特色经济开发在拉动总体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水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如何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特色农业的开发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多数特色农业在实际的开发运用中,并未给农民带来预期的效益,尤其在对洪湖水域经济开发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单纯追求特色并不能成为致富的唯一途径,政府的引导与市场供求的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政府和农民的协调,都将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瞿家湾镇水域经济发展现状

洪湖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市的水产业已初具规模,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县市)第二位。良好的开发起步,为洪湖水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洪湖水产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洪湖市委、市政府便作出了在全市大力实施“水产兴市,特色富民”战略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水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力争早日把洪湖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争创全国水产第一市。围绕这一目标,洪湖市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得水产业的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各方加大投入。截至2003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60.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22.3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30.24万亩和7.56万吨,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9.6%和11.1%。

以瞿家湾为例,该镇农业生产以水产养殖为主,兼以棉花水稻种植。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2700吨,水产品总量8200吨,造林面积700亩,植树42000株。人均纯收入2806元。粮食、油料、水产品、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4%、40%、9.3%、5.5%。全镇农业增值达4750万元。

为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006年,该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项目,面向市场,本地优势资源,依托科技,优化模式,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全镇建立并形成了“九大”生产基地的生产格局,即:(1)建立了沿洪排河、内荆河3万口网箱养蟮基地;(2)建立了4000亩河蟹养殖基地;(3)建立了1000亩"四大家鱼"轮捕轮放机械化养殖基地(4)建立了500亩渔莲共生基地;(5)建立了3000亩大湖珍珠养殖基地;(6)建立了1000亩渔鸭配套养殖基地;(7)建立了2000亩泻鳜套养生产基地;(8)建立了8000亩上官湖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示范基地;(9)建立了5000头二、三元杂交牲猪养殖基地。具体表现:

1. 水产生产:新增精养渔池1000亩,改造老渔池面积5000亩,全镇养殖水面700亩,其中“四大家鱼”面积3000亩,名优特专养面积4000亩,分别占水产养殖面积的42%、58%;“三机配套”面积1000亩,“吨鱼池”面积500亩,分别占精养渔池面积的50%、25%。

2. 种植业生产:完成了市下达的规划种植面积,其中粮食面积14500亩,油料5500亩,蔬菜1500亩,优质高效品种9000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5%。

3. 畜牧业生产:完成了市规划的畜禽栏舍改造任务,实行了畜禽栏舍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建设。

4. 林业生产:全镇当年造林面积900亩,植树4.2万株,更新老林地300亩,超额完成市规划造林面积。

5. 农业板快建设:全镇主要有“水稻”和“水产”二大生产板快,其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板快有7个,板快的道路、交通方便,排灌、电力设施齐备,技术装备先进,环境卫生优美。

瞿家湾2004~2005板块经济发展对比

二、水域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洪湖市曾先后采用过“兴湖通江出海”、“水产兴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兴市”等政策,但都因为缺少针对性和连续性而导致失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瞿家湾镇的宣传部负责人吴洁。他对该镇特色农业给我们做出了以下介绍:

1. 土地资源短缺

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是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河湖水面多,土地资源紧缺,同时由于规划的滞后,导致土地空间利用严重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人为对土地利用的浪费。“一汽”在瞿家湾镇曾投资建设,但现在只能看到一座修建了20多层的大楼闲置在该镇。蓝田集团也在该镇投资了诸如蓝田啤酒等一系列水产品开发项目,在投资中为职工修建住宅区,占地面积将近300余亩。现在住宅区内空无一人,到处杂草丛生。

2. 土地承包隐患

该镇有五个组没有完善二轮延包工作。即屯小村的1、2、4组,是由于村办企业砖瓦厂占地,实际上未占1、2、4组的土地,但他们从中受益不肯腾出土地不愿确权;甘岭村1组是由于当时蓝田公司开发渔池未完善,而一些渔池已由部分农户完善,重新分配后有矛盾,也不同意确权;加堰村2组是由于船闸建设占用6组土地,但土地补偿费全村受益,全村土地也重新调整,2组称受益较其他组小而不拿出土地,也不愿确权。故导致5个组至今未到户。另外一方面,部分群众外出,使土地承包合同的签字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

3. 产品缺乏市场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却行不通。该镇的一些企业抱着这种旧观念造成了产品的滞压和市场的阻塞。

以蓝田旗下的系列水产为例,虽品质优良,但均只进行了初加工,附加值低,导致产品市场仅局限于洪湖本地,未形成品牌效应,再加上企业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计划和正确的市场评估,以致产品无法冲出洪湖周边及打开省外市场。

4. 农民实际收益增幅小

纵观全镇的经济发展仍是粗放型经济,水产开发中投入过大,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无形损耗,科技兴农还只是个空口号,科技在水域经济开发中并未突显应有的实力。农民实际收益并未得到实际提高。

2005年,该镇人均纯收入2806元。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5%。但投入到生产中的费用也一年更比一年高。2004年,投入生产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65.8%,2005年,投入生产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69.2%。洪湖市人均收入与农业投入比

三、对特色经济开发的建议

1. 政府重视与扶持

政府在信息的采集与获得上占有的优势,中小型企业无法达到。政府应该帮助特色经济企业分析市场,规划市场营销战略,并投入相应的部分资金,发展配套设施,提供相关服务,为初期的特色经济开发铺好路,起到市场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2. 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对于企业生产中的占用农田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防止耕地的流失和资源的损耗。企业的入市入镇入乡应经过严格的政府把关,政府也应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闲置等问题采取有力的解决措施。

3. 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应该始终把科技进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科学进步为动力,围绕经济发展抓创新,贴紧特色抓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科技的主导地位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和自我研究开发,使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被广泛采用,有力地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4. 提高认识,科学组织

以洪湖市为例,企业应该把发展绿色水产食品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来抓,依托龙头,建立基地,扩大绿色水产食品生产规模。发展名优,提升品质,促进绿色水产品的生产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洪湖品牌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洪湖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开忠,王彩凤.中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的区域差异[J].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中心,2004.

[2]洪湖市2005统计年鉴

下载新农村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所包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广西新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广西新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蒋团云[摘要]新时期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

    简论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简论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规划、有组织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

    寒假社会实践新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调查报告(5篇范例)

    新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3-2.8 调查地点:XXX调查形式:走访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较长的寒假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份责任,对于农村我......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Microsoft Word 文档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速项目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年来,**乡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服务、改善项目施工环境等方面优化经济发展......

    发挥农机协会龙头作用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推荐5篇]

    发挥农机协会龙头作用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朱台镇位于临淄区东北,现有耕地面积8.7万亩。在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由镇农机站牵头,组织成立了由农机经营户,运输户,种植养殖......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作者:牟光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 [摘要]科技和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