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时间:2019-05-14 04: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第一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作者:牟光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

[摘要]科技和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 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牟光波(1967-),男,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德州253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38-0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教育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主题。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当今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台阶,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一、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坚定不移地走“三者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高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各项工作。高校既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们要坚持走科技兴国之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村、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学研究的视

野转向农村、企业和社区,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对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还有待深化,高校科研成果解决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应用导向和能力培养,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根据,形成正确的科技创新导向,大力加强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人才流动渠道和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促进高校的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最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使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提升服务高度。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有更高的目标,要体现更高的水平。高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开展政策咨询和软科学交叉研究的智囊机构,成为全面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挥观念、知识、技术和人才上的巨大潜力与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以特色块状经济为特征的区域性行业合作,在学科和行业间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挖掘服务深度。高校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上拥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只有集中优势,以人才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最终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更加自觉、深入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坚持“强强联合、重点推进”,力争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

3.扩大服务广度。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的需求来开展服务。一是要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既要做强、做精研究生教育,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又要做好、做实本科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做大、做优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主战场的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推进成果转化。

三是要发挥创新文化孵化器的作用,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以及与社会互动,培育社会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4.加大服务力度。高校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努力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围绕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立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加强对社会服务与地方合作体制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做好高校社会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工作布局、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加大服务力度。

三、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坚持服务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发展作为基本方针,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围绕国家重大课题和轻工业攻关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村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以培训农业干部为重点,把面向“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林高校农业干部培训的主要职责,积极开展农业干部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完善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努力探索农业干部培训的新途径。二是支持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西部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高校要积极拓展为贫困地区和西部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传播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新理念,为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三是积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和现场教学,为学员传授实用农业技术,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培育实用型人才。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

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其核心是创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2]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OL].http://dlib.edu.cnki.net/

kns50/detail.aspx?QueryID=97&CurRec=1,2008-07-23.[3]张光斗.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和合作是发展经济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1998(5).

第二篇: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在以往服务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形式、新方法。在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简要介绍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可采取的一些模式,同时对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并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青岛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06-04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为我们所熟悉的“1号文件”。“1号文件”指出,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院校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人才、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解决地方高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外高等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收费等方面是如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一般认为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成批建“赠地学院”,并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使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从而确立了大学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从此,大学不仅为社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许多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成为政府的“智囊”,开创了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合作的先例。大学也因之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依靠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国内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这类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理论体系。2006年12月2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许多涉农高校在会上介绍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国内部分学者对高等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发表的“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虽然很多学者对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了细致的研究,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以便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2.19亿元。

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 724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173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18个。

(一)校地共建: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合作社学院,建成校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地360余个,向社会转让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170余项,培训新型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技术员等各类农业技术人才36 000多人次,有效地推动了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青岛农业大学以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积极推进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2015年1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滨州举行,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全面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协议的签订,旨在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人才、科研设施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滨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滨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1月28日,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秀江率县直涉农部门负责人一行13人,访问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双方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与试点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6月7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双方全面合作的新阶段。特别是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入驻青岛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举办科研对接会、开放教学资源等种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跻身于青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86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2 162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5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服务西部:建设美丽边疆

近日,2013―2014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项目办绩效考核结果公布,青岛农业大学项目办因组织宣传有力、政策保障到位、选拔科学透明、服务管理有序,青岛农大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学校坚持高标准、全过程、系统化开展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场报告会、微信微博发布等方式做好政策宣传;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公示监督等途径,做好选拔工作;通过提供奖学金补助、档案代管等,做好保障工作;通过送任慰问、定期联系、就业推荐等,做好后续服务,从而为国家西部建设发展推荐优秀人才,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安心工作提供全面保障。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144名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疆、四川从事基础教育、农业推广、科技扶贫和青年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特别增加了西藏项目。十多年来,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工作、默默耕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扬,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许晓艳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三)学生实践:不断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西部计划、支农支教、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应急救援、关爱新市民群体等领域,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郭送,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获奖团队青岛农业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一大批典型个人和集体。学校“志青春志愿服务工程”已初步形成框架,真正打造出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平台。

(四)开班培训:提升农业人员素质

农业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开办各类培训、辅导班,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及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合作社品牌营销策略、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实务等专题培训。2014年9月2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自治区农经局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承办的新疆自治区乡镇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院仙舟会堂举行。合作社学院以合作社人才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为主要特色的社会服务,学院与新疆以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方式逐步在拓展。其中合作社学院已承担新疆委托的各类培训近20个班次,学院与承担合作社事业发展一线的重要角色――合作社辅导员互相交流探讨,双方相互提高,实现共赢,帮助培训人员真正将政策入脑入心,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确保学习效果,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上影响农民,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首先,政府要不断推动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激发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当地县市经济发展具有的鲜明特色,可以通过试点“结对子”的形式,将地方高校的相关特色产业研究与有关区县联系起来,以期实现长期互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广经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地方性高等院校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重大的科技难题,同时可以针对地方的行业需求,培育优秀的人才,把科学实践和培育高科技人才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样就使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学校要不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这一伟大职能,深刻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根据所处特定区域,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他们有强烈的服务社会的愿望,不愿意被束缚在校园。学校应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基层机构要紧紧依靠高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为经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转变思路积极投身怀化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以科技教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只有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同时为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推动高校与农村建设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波.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2]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瞿振元,高旺盛,果雅静.坚定不移地走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下转212页)

(上接208页)

[4] 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A Study of the Servi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Hao,LI Shu-chao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the servic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forms of new rural services,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method.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new rural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a brief description of som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new rural model that can be taken,while the local university service approach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to promote college serve social functions play in the new situation,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posal.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rural construction;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责任编辑王晓燕]

第三篇: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肖冬香

摘要: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议的意义、优势及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意义;优势;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分布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如果还仅将其服务范围限定于封闭的校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开发利用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利用其资源、人才、设备等优势条件,主动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1 000余所高校,其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6亿册,这些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巨大,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以及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市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2.1信息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1]。

2.2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其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馆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能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利民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

3.2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做好信息服务

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例如,将部分适合农民使用而在本馆常年利用率不高以及复本过多的书籍赠送给农村图书室,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给有需求的农民用户办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满足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安排专人定期将农民致富信息按果树种植、家禽饲养、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分类编成题录、汇编、文摘、索引、快讯,及时在网上或信息宣传栏公布;定期搜集整理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内容编制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民;对种养

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3]。

3.3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最大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中铺路搭桥,通过网站或宣传册等途径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民和高校的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4],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8):183-185.[2] 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33-35.[3] 周玉芝.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7,19(11):99-101.[4] 赵财,刘喜,黄晓霞.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37-39,65.

第四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桂林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

调查课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网上调查

关键词:高校

服务

地方经济 报告摘要: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领导人较为关注的一大问题,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链接是一项长期而必要的教育战略和重要措施.对于广西来说,经济还比较落后,发展也较缓慢,更加有必要发挥出高校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应特别注意与广西的特 色产业相结合。广西大学与广西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这个核心原则,为广西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并致力于为广西经济服务的工作中。

调查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方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高等教育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作用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其次,高校学生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

此外,高等教育是带动地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

同时,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由此可见,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学校应当加以重视“地方经济与高校协调发展”这一长期研究的课题。对于经济较落后,发展较缓慢的广西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极其必要,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大二的湖大学子,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本学期暑期社会实践就 “地方经济发展”而展开,所以围绕这一主题,我展开了“广西高校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在广西内高校进行,而问卷调查针对广西各高校的学生展开。

调研报告主体内容

一、广西各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制定方案及教学计划

1、广西大学 1)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广西大学为广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广西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在办学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设施陈旧落后;长期自我封闭在象牙塔里,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脱节,以至于学校办学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很有限。

广西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预审后,结合“211工程”的实施,通过讨论和引导,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瞄准高新尖的目标,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固然重要,但是,从广西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地方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中增强学校影响力,塑造学校新形象。

a)学科建设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接轨 学校所申报的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甘蔗糖业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以及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几乎都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广西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

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是广西大学的强项,长期以来在解决广西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盛产甘蔗、木薯、松香、天然香料,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广西大学把生物技术和亚热带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才”,使良好的生物资源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结构工程学在广西大学也是举足轻重。广西水资源十分丰富,广西大学重点建设的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学科就是要把结构工程与红水河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广西的水电开发。

广西还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糖业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产糖县市财政收入的40-70%。但目前广西甘蔗糖业的高科技含量不到总产值的5%。广西大学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涵盖了从甘蔗良种的培育、栽培、植保到甘蔗的深加工、糖业的环保、综合利用等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效应和快速发展将给广西糖业经济插上科技翅膀,使之发展更快更稳。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4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就有锰、铟、砷、压电水晶等,锡、锑等17种金属也居广西前列,其中已查明的铝土矿达7亿多吨,品位和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将使这些地下宝藏得以充分利用。

广西大学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将在细胞生物学的水平上探索家畜育种与繁殖的复杂机理,对作为农业省份的广西的畜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b)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计划中还特设了6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与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立项和建设,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广西大学的选择。

针对广西丰富的木薯资源,广西大学研制开发了26类130多种能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医药、石油、纺织、饲料等行业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配比竹浆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竹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了新闻纸返黄问题,而且降低生产成本15-20%。由于竹子生长周期短,以竹代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广西山区适宜竹子生长,自治区以发展竹子业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技术的推广还间接地帮助了广西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桂林市有四个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有 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7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填埋,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两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了利用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的技术,生产的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使果蔬的品质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农民的普遍青睐。

甘蔗糖业工程学科与广西最大的贵港糖业集团共建了甘蔗良种繁殖基地,推动了甘蔗生产的良种化。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蔗糖价格不高,蔗糖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问题,广西大学开展了蔗糖深加工研究,成功地采用固定化酶法以蔗糖为原料生产蔗果低聚糖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学校研制与开发的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可降解,无残毒,生产成本低,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九五”期间选育成的9个水稻优良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亿多公斤,特别是育成的博优253正在取代903而成为广西的当家水稻品种。广西西江沿岸50万亩易涝农田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是成果显著。“九五”期间,广西大学对贵港市、梧州市西江两岸的50万亩农田实施低水田综合开发攻关项目,采取一系列避涝增产综合技术,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使水稻在汛期到来之前收割完毕,年稳收粮食2亿公斤以上。

2)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校、对高等教育来说同样深刻。学科的知识、运作机制、生存状态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的良性路子。

成绩属于过去,面向未来,广西大学人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2、广西师范大学

服务广西新发展,广西师大人深感重任在肩。

“高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高校的智力支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赢’。”梁宏校长认为,广西师大应发挥科技优势,通过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做好服务广西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1)坚持“一个结合”—— 与服务广西紧密结合

在广西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突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地位,此外,还突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类学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长梁宏表示:“首先专业结构要继续进行调整,要开设更多的广西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尤其是一些应用型专业,特别是广西现在泛北部湾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应用经济型专业以及侧重应用的法律专业等等。不仅培养教育人才,还要积极地组织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广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西师大承担了广西“人文强桂”工程,尽力发挥学校在广西人文哲学社会学科的优势,解决广西一些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

a)广西师大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广西新发展,启动希望教师”冠泰基金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培训提高希望小学的教师素质,招募优秀大学生到希望小学实习和支教,倡导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力地支持了北部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b)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教学平台,与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桂林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专项培训班,为广西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c)我校教授应邀为桂林市贫困村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班授课 此次培训班由桂林市扶贫办组织,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油茶、百香果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上规模、贫困群众增收上台阶。

d)学校党委中心组组织的为期一天的“服务广西新发展”专题理论学习会上,梁校长谈了自己对高校在服务广西新发展中的认识与定位: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条件;三是高校的发展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网上调查总结

通过对广西省两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析,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教育都已经将目光集中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高校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实践针对性教育,旨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

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发展的必要性,围绕如何服务地方发展理清思路。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这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检验地方高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把高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提高人才服务地方贡献率; 2.提高科技服务地方贡献率; 3.提高智力服务地方贡献率。

三、调查问卷数据

1、对于所学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是否相关的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图一

2、在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二

3、高校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情况调查数据

图三

4、高校在校生对地方经济的关注度

图四

5、了解地方经济的渠道调查结果

图五

6、对于广西的发展前景,大多数同学都是积极的看法,认为有很大发展空间

7、是否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六

8、大学生为服务社会必备的三种素质调查

图七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整体上看,各高校都还比较重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链接,很多学校会开设许多专业课程和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同学都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通过不同方式去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明确社会需要,并努力把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3、由第8道题的数据分析,通过新闻、电视节目、和网上搜索这几种方式获得信息的占很大比例,而课程学习和学校的宣传对大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内加强同学们的社 会意识,尽可能地向大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为今后就业也做好铺垫和准备;

4、在大学生服务社会三种必备素质的调查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必须明确,在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必备的,但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必须以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的“德育”不可小视。

第五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

贵溪市地方税务局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既来源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地方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稳定、充足、持续增长的财力保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地税部门是组织地方税收收入的承担者,应当更好地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灵魂,坚持把支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做大地方税收规模这个中心,地方税收收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地税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38.5%;2009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3.3亿元;2010年,组织地方税收收入

4.4亿元,同比增长了33.3%。为地方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服务经济发展。

我局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着力点统一到中央、省、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对决策上来。近几年来迅速调整和落实一系列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税收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理念。2010年全年共审批减免税收1267.13万元。一是全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开发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响应中央关于积极改善民生的号召,解决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我局全力支持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开发建设,落实国家为鼓励经济适用房开发而制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已减免经济适用房地方税

1收126万元;二是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我局专门开辟了“下岗再就业优惠绿色通道”,由专人来办理减免税手续,并与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建立联系服务制度,开展点对点帮扶活动。2010年共为下岗再就业个体户办理减免税124户,减免各项税收63.2万元,企业1户,减免各项税收33万元;三是落实困难型、成长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共为7家企业减免地方税收410万元;四是落实减灾、救灾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上半年洪水灾害中共减免12户企业房产税29.6万元,土地使用税204万元。其次支持贵溪电厂“上大压小”重大项目建设,减免房产税65.5万元,土地使用税613.5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减免2户企业所得税258.1万元。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为纳税人在生产资金周转上缓解了压力,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帮扶企业渡难关。我局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对我市重大项目明确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挂点分项目跟进服务,确保税收政策和服务措施落到实位。建立了大项目税收跟踪服务制度,实行“双向监控”,高效地开展重大项目征管服务工作。一是提前介入,界定征管对象。我局及时与市发改委联系,取得每年新列入的重点建设计划项目,依照市政府协税护税管理办法文件精神,逐一对照,明确征管对象,逐户联系项目单位办理纳税有关事宜,建立征管台账,一户不漏的进行管理;二是深入施工现场,做到心中有数。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经常去项目施工地和指挥部了解工程进度,查阅

承包合同、抄录工程材料预算用量,提供政策咨询,加强与办税人员的联系,建立融洽的征纳配合关系,做到了征管有理有据,投资进度,一目了然,征纳关系和谐顺畅;三是送政策上门,快捷办理纳税事宜。我局将重点项目纳税计税依据、申报办法、服务承诺、税收管理员联系方式印成小册或卡片,并指定一名服务联络员;四是帮助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及时送到每一个项目指挥部,使他们能够缴明白税,缴放心税。对一些住地比较偏远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来分局办理纳税事项的,基层管理分局还派员上门现场办结。贵溪电厂“上大压小”等重大项目办税人员对我局的服务意识无不交口称赞。

贵溪的经济含铜量非常高,尽管我市2008年铜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贵溪市委、市政府应对及时、措施有力、近两年来贵溪铜产业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而我们地税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始终关注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怎样渡过危机出谋划策,运用税收杠杆职能帮助铜产业企业优化资源配制,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促进了铜产业的升级转型,全力以赴支持我市铜产业发展。

(三)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我局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禁寅吃卯粮、虚收空转、转移税款、违规提高税款预缴比例以及先征后返等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税收

经济分析,做好税收预测工作。建立了税源分析制度,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税收分析,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征管措施,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堵塞征管漏洞。去年我局全力落实贵溪市工业园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两开征一提高”政策,增加了地方税源。2010年园区以上“三税”同比增收4691万元;四是强化了地方税收协税护税网络建设。2009年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协税单位的责任,强化代征代扣,加强考核奖惩。我局建立了与工商、国税、土地、房产等7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已有21家单位与我局签定了代征地方税收协议,2010年代征地方税收2300万元,很好防止了地方零散税收的流失。目前“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在我市正在逐步形成。

(四)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作为职能部门,我局上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简化办税程序、落实两个减负、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平、文明服务,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纳税服务规划》;二是充分利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在全市全面推行财税库联

网、自助缴税、POS机刷卡缴税、批量扣税等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给纳税人申报更多选择余地。2010年全市网上办税纳税户达到340户,网上申报纳税金额3568万元,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划缴税款 2680万元,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专门设立了“铜加工企业服务绿色通道”,打造“贵溪地税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品牌。将纳税人所需的涉税咨询、税法公布、事项提醒、表单证书下载及各种临时性急需的数据、报表等业务,通过互联网“纳税人之家”QQ群实现操作,方便一些地处偏远山区的企业纳税需求。推出“电子地税”服务举措,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纳税服务。

今年是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贵溪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贵溪市“项目推动年”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地税行政效能、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创优地税发展环境,为促进贵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下载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工作简报 2012年第9期 (总第26期)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科 研 处 海 峡 创 业 育 成 中 心 海峡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编2012年6月15日 本期导读 ※领导关注 *省......

    工商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南宫市工商局 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十条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加快工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充分......

    建设社会新农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 调查时间:2013年5月8日 调查人员:调研组所有成员 指导教师:余明一、调查简介 (一)、调查主题: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对象:全校师生 (三)、调查形......

    税务机关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精选五篇)

    税务机关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XX市国税局以《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法是生命,服务即天职”的观念,全力打造“真诚服务在国税”的服务品牌,不......

    服务基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基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叶集农村合作银行基层金融服务工作二三事 “重重别墅重重楼,程控电话连九州,家家小康户户富,城里有的这里有。”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大全5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获批河南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强化等......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定稿)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强化大学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李 凌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