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

时间:2019-05-13 10:3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

第一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李 凌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文章考察分析了国内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所进行的办学理念、服务体制、服务机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政策因素,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和综合效能,构建内外利益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参与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 新农村建设 服务

[作者简介]李凌(1968-),山东泰安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管理和农业职业教育。(北京1024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3)。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50-03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是重视经济建设,而且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业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

一、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不能够发展的原因时说,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那么,怎样才好呢?他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办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劳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何认识这种互动,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

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这是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他说“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还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党和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努力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服务新农村建设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社会和舆论环境在日益改善,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需要思索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和大环境,注重解决学院发展的目标、理念、方向和思路问题。在办学理念上逐渐提升,从服务模式、服务形式的创新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自由选择走向制度选择的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先是提出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跳出“以教育为中心、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束缚,逐步改变自我评价、自我循环的传统模式,转向注重“育人式教育”与“服务型教育”并重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院办学理念的第一次提升。后又提出提升双赢合作理念,坚持“开门、开发、开放”的“三开式”办学方针,加强了学院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最近几年又提出了全面发展理念,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服务中办学,在办学中服务,加强和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诸多关系问题,特别是努力探索有效的服务“三农”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使学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其他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也逐渐认识到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学院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明晰,为农业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些理念的提升对于促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

目前,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全国不少职业院校做了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学院则立足实际,整合和发挥好学院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努力探索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适应当地发展多样性需求的服务体系。总体上说,这种服务体系可以归纳为三类多种创新服务模式。

1.开展多样化人才服务模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但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之成为“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如何在短时间里服务新农村建设?如何通过服务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已经开展了对农村的扶贫工作,在普及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知识及构建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并通过人才培训和研讨等形式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目前已初步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的制度创新模式有:(1)专业骨干输入到“县”“镇”。就是把现有的人才直接输送到基层。黑龙江省的六个农业职业院校参加在科技合作共建工作中,各院校派出一名优秀人员到合作共建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省政府按每县30~50万元的标准提供共建支持资金,“建一个专家大院,建一个科技示范区”,各共建院校派出学院不同专业和技术专家到“专家大院”充当“坐堂医”,通过建起的全县家喻户晓的咨询热线或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种养殖业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与区县组织部门、乡镇党委一起调查需求,做到按照需求安排专业骨干到乡镇担任镇长助理,并制定了“关于对选派科技副职工作的管理办法”,如挂职教师的职责、科技副职干部任职条件、工作程序、任务分工、日常考核与奖惩、专项资金补助等专项挂职制度。从2005年9月起,学院先后选派36名骨干教师到五个区的19个乡镇挂职,服务农村建设,取得了锻炼教师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效果。(2)优秀人才输入到“村”。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积极寻求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实施了“村官”计划,积极组织、动员和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全市首批36名大学生“村官助理”和当年应聘成功的高职毕业生做了专题岗位培训,组织编写出版了《如何当好村官》一书,并与“村官助理”建立了制度化的工作联系,及时为这些“村官”提供技术咨询和农村发展理念的服务。黑龙江省从2004年初开始就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省每个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招生培训,省财政每年为每名学生提供4000元学费,各院校承担2000元,学生毕业后回村服务。2006年初,第一批3000多名学生已毕业回到村里开始创业。省农委还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村村大学生专栏”,为村官提供农业科技研究传播、管理技能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3)科技服务输入到“户”。一些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热线”、组织“科技大篷车”科技赶集和专家现场咨询服务、组织编写发放有利于提高农户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农村实用技术VCD光盘等形式,把基层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输送到地头、养殖场、农户等需求点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无缝隙、零距离对接。

2.综合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农业职业院校认识到,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单纯的技术服务或简单的管理咨询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综合服务,比较典型、有效的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专家咨询、专家调研和专家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长效服务机制、黑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的“校县共建”为载体的“专家大院”服务模式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对口帮扶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过程中,不仅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咨询,制订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组织相关系部、学生开展项目策划、论证,参与高科技观光果园的项目施工,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系列服务。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结合项目为半壁店村做了广告牌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其中有二十多幅广告设计及产品包装设计被半壁店村采用。综合服务模式的实践,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动态和连续的需求,并且有利于学院集中有限的人才、专业技能、资金等有序、有效和务实地为农村服务。

3.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形成和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少农业院校立足学院实际,不断探索新的产学合作模式,依托人才、技术和产业等资源,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实现了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服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组建股份制公司,实现紧密型合作。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技术和人才入股,与农村企业合作,在组建公司方面做了成功尝试。二是办好校办产业,依托产业拓展服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开办的养鸡场是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产业明星企业——北京市第二大种鸡和养殖企业,产品和技术辐射到山东、新疆、云南、黑龙江等二十多个省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校办产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先后创办了“江苏省星火草坪公司”“绿苑园林绿化公司”等14个功能相对独立的校内产业实体。股份制企业和校办产业的构建,既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素质,做到了“围绕专业办实体,办好实体促专业”的良好互动。服务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但为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又为学院所在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村管理民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构建和机制优化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调动参与服务的各类相关利益主体构建有效参与的机制。首先,政府和职业院校之间要形成互动的利益参与机制:一方面,政府需改变对职业教育院校简单市场化的做法,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完成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以多样化和优质的教育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院校要在校内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体制和机制,不同层面的体制创新和机制优化措施,可以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热情。

1.构建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和有效体制。所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效介入,就是指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共同分析问题、共同确定研究与发展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能够彼此协商,从而使相互之间的矛盾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要想在发展干预过程中实现各方真正为发展项目成功这一公共利益相关,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得他们在项目中的工作结果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即所谓的角色内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干预领域所想象的群体间的相关。”有效参与的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院和政府合作的有效机制,如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的农业院校就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体制性的合作;二是学校之间的合作,如河南、江苏、辽宁等省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院校之间组建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互补,扩充了职教资源,壮大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三是学院内部构建有效参与体制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服务范畴,统筹协调服务新农村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江苏农林职业学院成立了多个院内研究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资源,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优化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学院的科研人员和教师的日常工作繁重,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推进学院、专业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难以把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很好地落实。这些年,不少学院在不同的层次上都优化了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机制,辽宁省在探讨评价农业职业院校的时候,在以往的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加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指标,且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施目标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导向,对人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于一线专业教师制定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结构性考核体系和标准,并把科研和服务纳入到日常工作量的考核之中。该院还把专业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院整体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责任制”和“首席专家制”等激励机制,增强了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和任务,农业职业院校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咸宁技师学院紧紧围绕当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和学习型企业创建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在转变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式上大胆创新,取得了学校、企业、受教育对象三方都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可喜成绩。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习型企业创建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13日,湖北省咸宁技师学院、湖北通城宝塔研磨有限公司在通城县宝塔村举行了隆重的校企合作办学揭牌仪式,咸宁技师学院宝塔村分校挂牌成立。这是职业教育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创举,对探讨我国职业教育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意义。通城宝塔研磨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湖北通城宝塔研磨有限公司隶属于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典型村——通城县宝塔村,是一家典型的村办集体企业,年产值2.5亿元,利税3200万元。被评为“湖北农业企业500强”、“咸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宝塔村兴工强村的骨干支柱企业。

当前,村集体经济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关头,而村企却面临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如何适应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面向未来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显得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咸宁市技师学

院宝塔村分校应运而生。宝塔研磨有限公司学习型企业创建以引进职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借鉴和利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资源为着力点,创新学习、工作的方法,实施“招工”与“求学”联动,“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学习型企业创建模式,让学习、工作和知识融为一体。咸宁技师学院服务企业创建的主要做法

2.1 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出发点,以学习型企业创建为切入点,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2.2 工作机制

成立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合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企双方领导担任,成员由双方分管各项工作的校、厂级副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的的咸宁技师学院宝塔村分校,负责服务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领导小组主要是加强统筹和协调,研究解决服务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由校方负责按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师资和学习计划的执行;企业负责提供学习计划中所需场所、各种设施和制度的执行等。

2.3 转变职教服务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方式

针对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及时转变方式,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为企业培养、提供人才的服务方式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参

与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来满足企业发展的服务方式。这一转变,相当于把学校办到企业中去,面向职工开展普遍、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现深度校企合作,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学习型企业,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为企业服务的功能。

2.4 创新职教服务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内容

与宝塔研磨有限公司学习型企业创建相适应,咸宁市技师学院在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方面对校企合作办学内容大胆创新。

(1)学习主体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对个人学习而言,主要是指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而组织学习是将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的,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个阶段。对应而言,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传统职业教育的学习主体一直以来是在校生,一切教育活动都只围绕这个唯一的主体展开;而宝塔村分校的学习主体则是按照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要求分别界定为职工、车间、班组、团队和学习型企业,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主体来进行的。

(2)招生与就业方式的创新。借助公司这个平台,分校的招生与就业方式是“招工”与“求学”联动。这对宝塔村分校而言企业“招工”就是分校“招生”,招工对象获得“就业”的同时也获得“求学”的机会。正是这一联动机制的创新,宝塔研磨有限公司学习型企业创建实施当月就实现新招员工150多人,老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的500多人。

(3)课程设置与开发的创新。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内容分为环境知识、公司知识和内部知识。环境知识如市场情报、技术、政治因素、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公司知识如声望、品牌形象、广告和促销的内容;内部知识如公司文化、风气、数据、雇员等。与这一学习内容相一致,结合学习主体的特点,宝塔村分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完全按照上述内容进行设置与开发,不拘形式,以适应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要求。

(4)学习评价体系的创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习型组织学习的规律,针对具体评价环节,宝塔分校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由明确评价目标,完善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评价方式,反馈、整改、再评价5个基本环节组成。取得的初步成效

宝塔村分校始终坚持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理清服务思路,围绕愿景、学习、创新、管理四个体系,以“招工与求学联动、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模式”为基础,全面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服务一年多来,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成效。

3.1 企业取得的成效

(1)职工素质提升了。明确的标准、严明的纪律、规范的准则,使职工上岗后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型企业创建,在2011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已评定业务技术职称38人,其中高师

2人,中师8人,助师28人。在这种学习氛围的感染下,公司有40多名职工报读了咸宁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远程学历教育本、专科班。

(2)企业形象改善了。值班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化一;工作现场标准统一,各种工作器具使用规范,创造出了优美、清洁的作业环境,提升了车间的文明形象。

(3)研发水平上台阶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聚酯布基砂带,超涂层干磨砂纸产品,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09年被评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产品销量自上市以来成倍增长。正在研发的强柔软度超涂层干磨砂纸已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厂的研发团队从无到有,现在已达10余人。

3.2 学校取得的成效

(1)对职业教育全日制招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通过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合作办学当年就实现725人注册求学的好形势。这对完成当年政府下达的招生培养任务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合作一年多来,学校派出10余批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教师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班组,研发室和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使学校办学效益得到了提升。这种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职教办学模式受到了合作村企和广大员工的欢迎,被当地电视、报纸媒体广泛报道,使学校和企业的形象大大得到提升。同时通过争

取国家政策和合作企业的支持,取得80多万元的办学经济效益。4 对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实践的思考

(1)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弹性学分制、学习型组织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企业人才培养,加快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员工素质提供更好的服务。

(2)企业可根据学习型企业创建需要,积极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更多引进和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与技术为己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把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重点,确定服务方向,与企业共同协调发展。

(3)校企之间要通过双方领导定期会晤和干部互访制度,使厂长、总工程师、技术骨干与学校有关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从陌生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直至较深了解,为校企之间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4)建议国家对这种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学习型企业创建的探索与做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以便这种做法尽早完善,形成模式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m].上海:三联书店,1998.[2] 张海珍.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2006(3).

第三篇: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22:03

来源:《求是》期号:2007.22作者: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辖2县3区和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是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近年来,鹤壁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提出了“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政府助推、农民主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新农村建设原则,针对各类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和经验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鹤壁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总体规划体系中。全市确立了“1个中心”(新区)、“3个支撑点”(老城区、2个县城)、“8个重点镇”、“76个示范村”为核心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为了提高全市城乡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鹤壁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城乡规划作了高层次的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努力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村镇因地制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各村镇坚持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村镇规划,不片面追求建多少新房,不盲目追求向城市看齐,注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朴风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善堂、河口、小屯等村镇,没有多少新的建筑物,但是经过完善规划、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村容村貌整齐美观,焕然一新。实践表明,鹤壁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鹤壁特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方面,鹤壁市坚持既统筹规划全市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方面,根据资源和产业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大产业基地”,即新型资源型产业基地、环保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食品加工业基地,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些措施不仅改变了鹤壁市依靠单一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支撑发展的脆弱局面,形成了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显著增强了工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有3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鹤壁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坚持用现代产业理念改造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配套产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仅淇县大用、永达、裕丰等企业就带动周边2.3万农户协作生产,吸纳3.8万农民就业;通过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近两年新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就有400多家;通过发挥畜牧业优势,带动食品加工、种植、饲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使51%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轨道。二是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以新技术改造农业。通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7%,小麦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均达到90%以上。为了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鹤壁市与有关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联合,每年选派200名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人员到鹤壁农村做农业技术特派员,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鹤壁市还根据各个村庄的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对相对富裕的村,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

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于个别贫困村,以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推进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近年来,鹤壁市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投资4亿多元,主要实施了交通便民、沼气入户、安全饮水、生态环保、信息服务、连锁超市等工程,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行政村通班车覆盖率达99%;沼气入户率达到适宜建沼气农户的35%;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60%;全市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电话入户率63%;有便民连锁超市的行政村占60%。

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鹤壁市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入手,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二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率达92%以上。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完成所有乡镇的文化站建设,建成了76个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同时,整合市直部门的资源,在全市农村建设集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鹤壁市大力宣传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历史原因,使人们认识到,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出一把力,搞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通过表扬评比,激励先进,促进后进,达到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全市先后出台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土地流转等7个方面的15项具体政策措施,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在户籍制度方面,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流转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切实转变就业工作重城轻乡的观念,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中来。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12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5家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实行政府免费培训。近三年免费培训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6.5万人,年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将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破产和特困企业离退休人员大病救助制度,设立了儿童大病救助基金,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工会等20多个市直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致贫的对象实施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为此,鹤壁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

(执笔:焦国栋)

第四篇: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冠华

近两年来,桂东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创新投入和服务两个机制,突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带)建设三个重点,坚持与扶贫开发、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四个结合,实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完善一个规划。确定的22个示范村遵循规划先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自然景观、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填塘、不推山等原则,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槽里示范点成立了产业协会,制订“1133”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即到2015年,人平达到种植药材10亩,养殖牛羊10头,绿化抚育用材林30亩,年收入3万元。东坡村引进郴州大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大塘,进行花豆等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使农民吃上了放心丸。今年该村种植花豆580亩。

——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县财政对每个示范村安排引导资金5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实行部门联动,积极引导部门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把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两年多来,全县整合部门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乡村通畅公路、农村人畜安全饮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如:县林业局近两年投入示范村45万元,帮助示范村农民新修公路2公里,发展玲珑茶320亩 ;另一方面,坚

持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凡是新农村建设项目,都让受益群众按一定比例配套投资投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坊乡按照1:4的比例积极引导排脑示范点农民投资投劳,自行解决水管、河沙、石子等原材料。第一期工程施工中,农民投工5700个、自筹资金25万元,乡财政投入6.38万元。完成房屋亮化4786.23平方米,庭院美化926.7平方米,硬化主干道2996平方米、入户道路1189平方米、坪2377平方米,建设U形槽水渠2200米,铺设饮水管道3500米,建设安全饮水水池2座,改厨18户、改栏45间、改厕21间,新建沼气池20口,发展养猪86头。二是创新服务机制。从32个县直单位选派48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2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实行单位包村、工作队住村办点的工作责任制,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实行亮化考核,工作成效与公务员考核直接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较充分地发挥了各包村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大了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示范村建设的投入,强化了工作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队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兴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玲珑王、朝贡金桔、桂东花豆、甜玉米、无公害蔬菜、哈哈牛等特色农业品牌。寒口、槽里等村发展草(木)本药材7000多亩,下丹、红桥等村发展玲珑茶4200多亩,流源、坪水、南边、江湾等村发展甜玉米3500多亩,东坡、寒口、下洞等村发展花豆、美国红茄、大空生菜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000多亩。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玲珑茶基地已发展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小水果2万亩、楠竹12万亩、药材6.5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花豆6000亩、甜玉米6500亩、草食动物(牛羊)15万头。发展了桥头茶叶合作社、桂花城种粮专业合作社、东坡花豆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个,吸收会员4469人,带动农户2.13万

户、基地12.3万亩。二是巩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资金513.8万元,完成四都中心小学综合楼、寒口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等5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坚持“村为主”,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实现了提高人口素质和计生优质服务达标县目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东坡、流源等村兴建了村民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科技文体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养老院一所,“五保”之家2所。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至上半年,全县22个示范村新修、整修、硬化村组主干道和进户道路77.3公里,整修水渠12000米,兴建安全饮水工程15处,实施改水农户6759户、改厨689户、改栏(厕)1289户,农户庭院绿化460户、6030平方米,农户住房外墙粉刷535户、6.13万平方米,清路障115处,清垃圾537处,清空心房930平方米,兴建垃圾池20个,新装村组路灯3.5公里,新建村办公楼2栋。建沼气池611个,东坡、新坊、水庄、全溪、马坊、江湾等村成为沼气“百池村”。通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使高龙、东坡、新坊、水庄、全溪、江湾、敖山等村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坪水、流源、下丹、红桥、敖山、南边等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坪水村在市委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乡村规划、群众建设、政府奖扶”的原则,发展甜玉米、花豆、红茄300亩,种植花卉苗木200亩,扶持年出栏生猪 1500 头养殖户1户,年出栏 15000 羽养鸡户1户;选择坪水、长横、大屋场、昌前等4个自然村,为“三清五改一池两化”建设示范带,到6月底,已有50多户动工,17户完工,8月底以前可全面完成。流源村在市财政局工作队大力帮助下,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新村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适用和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对建房户按每户11000元的标准进行

补贴,引导老茵组22户村民,按新村建设规划新建住房2660平方米,实施改栏(厕)22户,规划新建沼气池22个。

——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桂东县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县情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紧密联系这一实际,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推动产业开发、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无论是在资金的调配还是在驻点工作队的安排上,我县都坚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县委新村办、县扶贫办、县基层办等部门在工作上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市委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国税局驻坪水村工作队和市财政局驻流源村工作队,既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又是建设扶贫工作队,他们在制定工作规划时,既考虑农村脱贫致富,又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二是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产业兴村是推动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县把产业兴村当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通过典型引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槽里药材、东坡花豆、下丹玲珑茶、全溪无公害蔬菜、流源甜玉米、竹坑楠竹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提高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住宅小区、工贸小区、专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清泉、沙田、城关等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和引导农民到集镇建房160栋(户),投资兴办针织、电子等厂12个,投资餐饮、经商等第三产业73家,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60人。四是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紧密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信息化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5个,信息服务站10个,服务网点45个,配备信息员55名。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示范样板。着重抓好“一村一带”建设。“一村”:列入全县“十

一五”规划的22个示范村,即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一带”:沿106国道两旁的坪水、敖山、白竹、新桥、东坡、江湾、周江等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与发展新产业、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建立新机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兴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玲珑王、哈哈牛、小水电等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二要抓好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充分发挥玲珑王、大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哈哈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性,抓好花豆、甜玉米、肉食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三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以职校、启迪电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为依托,切实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劳动技能,提高致富能力。三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切实抓好农村 “通畅”和“通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三要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产

业。

作者单位:中共桂东县委新村办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服务活动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调查

一、实践目的:了解现阶段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变化,以及产生的问题。

二、实践时间:2012.1.10-1.1

5三、实践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我的家乡由于新农村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然而经过我的实践调查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四、实践结果: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1、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当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

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后每村都开设了文化站,里面有很多关于农业的书籍,也派来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供大家咨询。且村里也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次全民运动会了,当时村里的人都觉得很新奇,也有很多人参加,大家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农民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了,中国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此次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将同时招商引资,帮农民富起来,让农民真正的开心起来。同时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五、实践总结: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而且也只有多调查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新农村的发展将会是我一直都关注的时事。因为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

下载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职业中专是一所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创办于1979年,占地172亩,有教职员工120人,专任教师89人。学校开设种植、养殖和经济管理三大......

    雅安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雅安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雅安市委农工办 胥强 2011年5月29日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2......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党的十八大以后,信......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张雪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一点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黔西县......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作者:牟光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 [摘要]科技和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

    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XX市教育局局长 XXX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一......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荐)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接待......

    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 助推新农村建设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