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城镇化为平台不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城镇化为平台不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吴起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石油产业为基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加快城镇化破解民生难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基本情况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近年来,该县紧抓石油产业发展机遇,坚持“富民强县、城乡繁荣”发展战略,以“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为目标,紧扣子女成才、安居乐业两大工程,抓住社会保障、平安稳定两个关键,破解安全饮水、交通畅通两个瓶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财政总收入32.22亿元,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18.11亿元,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84.16亿元,增长3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2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5298元,增长20.3%;城镇化率达到51.4%,分别高于全省、全国4.9和3.9个百分点。连续五届入围“西部百强县”,五次蝉联“陕西十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第13名、“陕西十强县”第6名,2010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二、主要实践和成效
(一)以工业化为主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是以石油为龙头发展优势工业。按照“两轮驱动、轻重并举”的思路,一手抓石油、天然气开发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等资源性产业,一手抓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建材等加工制造业,促进能源有序转化利用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累计拓展石油资源区块1160平方公里,为石油工业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生产原油2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9.29亿元,确保了财政收入稳定。同时,整合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园方集团为龙头,拓展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扩大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年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元,带动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8.55亿元,增长44.9%,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二是创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立地特点出发,按照“一线两涧三型四业”规划,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以马铃薯、药材为主的种植业,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棚栽业,文冠果、沙棘、山地苹果、小叶杨为主的林果业和羊、牛、猪为主的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升级。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壮大畜牧业,通过科技引领、园区支撑、政府补贴、集约经营,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土河院现代农业创业园”为示范,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布局,采取能人大户带动和“企业+协会+农户”等模式,吸纳农户创业致富。由农户出让土地,企业投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代销,集约化经营。该模式不仅破解了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资金、土地、技术难题,也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效益,使一部分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增加了从事农业、非农业农民的收入。三是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立足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把文化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重点开发,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
务业的发展。按照“基础先行、景点打造、文化提升、市场运作”的思路,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积淀和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知名度,实施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退耕还林森林公园、铁边城古城等工程,开发旅游资源,使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为主的红色游、以百平方公里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游和以西夏古城堡遗址为主的民俗游逐步发展起来。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配套,提升县城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业,培育南沟、袁沟、王湾等一批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服务业和金融、信息、租赁、商务、物流、文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以城镇化为平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关注民生需求,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以推进“六网”配套为路径,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饮安全网。实施分质供水工程提高县城供水质量,完成石湾、杨青、规划二路给水工程;采取“宜井则井、宜窖则窖、集中供水”等办法,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积极协调“引黄”工程,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用水安全问题。城乡用电网。完成110KV新寨变电站和35KV五谷城、吴仓堡电站增容扩建工程,改造35KV长官庙、白豹、铁边城3个变电站和农电线路225.6公里,实现双电源供电,使居民用上优质电、安全电和放心电。公共交通网。建成延吴二级公路和省道303线吴起段,正在建设延志吴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定汉高速公路吴起段、通吴铁路,累计新修公路1235公里,提升全县公路等级,形成了便捷的区域交通枢纽。现代通信网。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县累计架设农村通信线路1500公里,开通农用电话10235户,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55个,基本实现全县境内通信网络全覆盖。有线电视网。不断扩大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开通农村有线电视1500户、延伸36个村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城乡环保网。在县城配套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在农村配套建起沼气池、新式厕所等设施,确保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生态环保。二是打造区域中心,建设绿色宜居新县城。以打造陕北、陕甘宁交界区域中心和宜居新城为目标,按照“东拓、西提、南开发、北改造”的思路,对县城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控制区面积由原来的2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9.1平方公里。根据规划,累计投资297.7亿元,先后实施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农林水牧科技大厦、轻工电子商城、天然气到户、县人民医院、吴起国际大酒店、高级中学、体育馆、吴起广场、退耕还林森林公园等342个重点项目,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完善。同时,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为目标,精心实施以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通过建设和治理,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平方公里扩大到3.04平方公里,人口由3万多人增加到6万多人,一个“显山、亲水、透绿、灵秀”的山区生态文明县城雏形初现。三是配套各类设施,建设特色和谐新城镇。构建城镇体系,对县域“一城六镇八川百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驻地为骨干,以交通干线为辐射,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城镇体系框架,为城镇化科学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城镇功能,按照“改造扩建、提升完善”的思路,抓住省上支持重点镇建设机遇,把所有乡镇建设成为“人口聚集、产业对接、物资集散、适宜人居”的特色城镇。目前已完成所有乡镇的地形测绘和铁边城、长城、长官庙、五谷城等5个乡镇的建设规划,铁边城、长城、薛岔等4个小城镇基本建成。健全市政设施,使城镇水、电、路、讯、气、卫等设施网络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方便群众
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每一在建城镇,保证至少建有1所中心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1个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1条商贸街和1所卫生院,使城镇教育、文化、娱乐、商贸、就医等服务功能齐全。改善住房条件,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捆绑各类资金,市场化运营,建设充足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在保障城镇居民居住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评比文明单位、乡镇、社区、居民户,树立城镇文明新风,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四是改善民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原则,以“一区一线一点”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采取“1+2”(每户补助10000元,每人补助2000元)或“5+1+5”(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每孔窑房补助500元)的补助政策和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模式新型民居建设,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就镇、就路、就近”和“有田、有水、有路”的地方居住。县财政累计投入6.27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5亿元进行新型民居建设,完成155个村7个社区20561户99278人的新型民居建设,全面配套了水、电、路、讯、沼、厕等基础设施,全县85%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改善民居条件的同时,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居住有新房、收入有产业、发展有技能、教育有平台、就医有去处、生活有保障”的目标,真正使农民群众过上全新生活。
(三)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统筹城乡民生建设。坚持多管齐下,从群众迫切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和就业等方面入手,切实破解民生难题,高起点、高标准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实施全民免费教育。实施“子女成才”和“人人技能”两大工程,由县财政列支,在全县城乡率先推行下自幼儿、上至高中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以及职业、成人免费教育,促进了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人民群众企盼的子女成才和人人技能保增收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在全民免费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培育优质教育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使城乡居民不仅能上学、上得起学,而且实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好学的企盼。近年来,累计投资10.8亿元,改扩建县高中、一中、二小、二幼等27所中小学校,按部颁一类标准配套齐全教学、服务设施,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同时,全面优化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在全国范围内高薪聘请特优教师,聚集提升师资水平,全县教育的软实力大大增强。二是健全卫生服务网络。新、改、扩建所有城乡医疗机构,实施大医保工程,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全面落实妇女、儿童、老人的防疫、保健、医疗等卫生服务项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并实行药品统一配送平价销售,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民歌、剪纸、“全国糜粘画之乡”、农民运动会、全民健身等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载体创建活动,丰富活跃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2009年,推出的大型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山丹丹》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并赢得好评。四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政策,提高养老、医疗、生育、低保、五保、民政优抚等扶助标准,扩大覆盖面,健全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社保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吴起籍在校大中专学生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建成2所乡镇社会福利院,1所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吸纳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全面关注城乡弱势群体,制定出台贫困大学生、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期性救助,累计发放救灾救助资金4300多万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子女上学、看病就医困难问题。五是实施住房保障工程。认真落实国家安居工程各项政策,启动并实施8500套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拆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等建设工程;扩大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租金补贴范围,累计补贴264户701人,共发放补贴资金92.8万元,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同时,改造县城山体以上2700户1.3万多孔(间)民居,实施巷道硬化、点亮、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县城居民的住房条件。六是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支持创业就业。对所有未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以及45岁以下青壮年农民进行“全口径、全覆盖”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待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拓宽就业渠道,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1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50个,使历届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基本安置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和扩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县域就业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
三、主要经验和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城镇与农村产业错位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筹的宏大实践和系统工程,是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保证。吴起县加快城乡统筹的实践和探索,归结起来就是“理念上明确一个目标,建设上确保两个先行,方法上突出三个重点”,即:城乡统筹应当明确县域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活城市化、待遇均等化的目标。城乡统筹必须确保以水、电、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先行、以教育为先导的民生建设先行。城乡统筹的方法是抓产业、促增收,建城镇,促聚集,抓民生、促公平。这一做法的实质,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实现城乡在政策措施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发展成果。其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壮大城镇、改造提升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基础,通过建设城镇,完善设施,扩大规模,发展产业,提供服务,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进镇、进新村,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吴起从城镇和农村两方面共同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培育壮大城镇。首先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明确了“县城—重点镇—集镇”城镇体系,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重点镇、做美集镇、做好社区”原则,分别规划和建设。其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完善饮水、交通、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改建扩建学校、医院、文化馆(站)等公共设施,实施“五个四”工程,通过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商品房开发和企业自建五个途径,彻底解决城镇人口的居住问题。第三是积极提供产业支撑,在县城及集镇的建设中,将营业房和营业场地的建设作为重点,促进农民最易创业的商贸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人人技能工程积极培训各类技术人才,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就
业、不反弹”。改造提升农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提升环境方面着手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着力发展种植、养殖、棚栽、林果等致富产业,促进土地向种植、养殖大户有序合理流转,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实行社区化建设和管理,按照“就近、就路、就镇”的原则,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并统一住房建设标准、统一配套服务设施,将农村建设与城镇统一考虑,一并实施,实现了“小城大镇建社区,居住生产两分离”。同时,通过“创卫”等活动的开展,帮助城乡居民转变生活观念,实现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型,使城乡居民逐步同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目前,我省中小城镇建设还存在着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聚集度过低等问题,县域城镇化水平仅为34%,集聚效应缺乏,承载能力不强,对农民创业增收的带动能力不足。吴起县同时加强城镇和农村建设的做法,使进城农民既能留得住,又能活得好。与此同时,以城带乡式的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使农民能够在农村享受到现代文明,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消除城乡、贫富差距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时,教育也是阻断贫困在家庭间代际传递、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吴起实施免费教育,实现城乡居民同享教育公平,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自2007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84.4%,学前幼儿入学率也从2006年的68.5%上升到2010年的98.16%。同时,通过免费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有效地转移进入非农领域,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供现实有效的路径。全县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9万人,城镇化率也由23.6%提高到5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9个百分点。目前我省城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就学半径过大,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缺口过大,能否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成为当前城乡统筹的一大节点。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进一步减少相对贫困、消除绝对贫困,使广大农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课题。吴起县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入手,切实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既实现了教育公平和人民群众子女成才的企盼,又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高素质人口向城镇、以及中大城市有序转移,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覆盖城乡的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和内容。这一过程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就是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和农业,转移至非农产业,进入城镇定居和就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不断加大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力度,力争实现600万农村居民到城镇安居创业。如何完成好这一历史进程,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城镇化不仅仅是修几条马路,建几栋楼房,更重要的是要让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能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得更好。吴起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实践,使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达到空前并不断趋于均衡,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省在城乡统筹过程中,不少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对基础设施以及大广场、宽马路等地标性
工程建设都十分重视,但对商贸服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不足,建设力度也不大。应当学习吴起在健全城乡卫生服务网络、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创业、就业的扶持机制和服务环境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均等化发展,使其成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并行的城乡统筹三大引擎。
(四)加快城乡统筹是实现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能源化工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十分巨大,同时陕北等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单
一、能源资源依赖性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何实现能源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方式转变,摆脱“资源诅咒”,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吴起,一方面,在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工业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着眼未来,谋划可持续发展之计,大力引进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立足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使县域人力资源逐步有序地转移到石油以外的产业、县域以外的地区发展和就业,减少了县域人口,使现有资源承载的人口大大降低,县域劳动力素质提升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把石油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上,使人力资源成为比石油更巨大而长久的财富,为破解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题组成员;田忠林 杨三省 刘江波 朱洞风 张波 赵理顺)
第二篇: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际成效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际成效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四次集体学习活动结束时的讲话(摘要)]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许云川
(2007年6月7日)
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更科学有效地指导实践,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推动发展,理论学习和解放思想的成效必须通过工作实绩来检验。下面,我就思想解放、作风转变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仍然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一直是我们逢会必讲的老问题。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果,首先都取决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开辟前进的道路。改革开放过程中,许多全国性政策的形成,都是开放地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经验总结。相比之下,我县一些部门和少数干部在思想解放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政策的理解缺乏灵活性,管死的办法多,管活的措施少,从我县实际出发,吃透、用足、用活政策的能力不强,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奋勇争先的精神不足;缺乏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常用老思维、老经验、老办法来看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缺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时常用自己同自己、现在和过去的发展相比较,自我宽心、自得其乐。之所以存在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氛围不浓,学习能力不强。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牢,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强,挤钻学习精神不足,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不善于学习先进典型、吸收先进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二是调查研究不深,县情把握不准。调查研究少,不懂的不问,不会的不学,不明的不想,上不明上情,下不清下情,内不明实情,外不清外情,在立足县情,结合上情、下情、外情抓落实上提不出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三是思维方式守旧,创新能力不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老思维模式没有彻底清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模式尚未形成,思维方式的创新性变革步伐缓慢,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跳不出老框框,走不出新路子。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迈开扩大开放的新步伐,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好局面,解放思想仍然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我们要树牢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的观念,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科学思考,勇于创新,用解放了的思想不断解放思想,迅速掀起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洱源”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要突出“创新务实”这个主题。创新就是内容的创新,手段的创新;务实就是紧扣我们发展的现实,围绕“环保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的思路,特别是要把实施第二轮工业经济发展“倍增计划”、“抓两头、促中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作为解放思想最大的实践和最主要的内容。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好榜样。一是要加强学习。实践告诉我们,一名领导干部知识面越广,见解就越深,思路就越宽,对问题的分析就越透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更切合实际。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提高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能力;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经验,提高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树立能力学习的理念,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要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础,只有知实情、明实况才能解放思想干实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研,争取拿到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所苦所乐,时刻把它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带着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努力搞明白“是什么”,分析透“为什么”,研究好“怎么办”,真正在调研中解放思想,在调研中解决问题。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三是要科学思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宽广的眼界、创新的胆识、竞争的意识来分析问题,坚持在抓好结合、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上下功夫。抓好结合,就是要吃透“两头”,在认真吃透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政策,认真吃透县情和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的基础上,把上情和下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选准工作突破口。勇于探索,就是要克服“怕”字当头的思想,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看准了的事情就大胆闯、大胆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决不能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善于总结,就是要经常性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回顾、反思,对成功的做法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概括,对失败的教训认真剖析原因,汲取教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提高驾驭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四是要勇于创新。正确区分快与慢、先进与落后、前进与后退的关系,切实做到“六破六立六创新”。即:破除自满情绪,确立忧患意识,创新思想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相协调、相统一的新观念;破除平庸思想,确立速度意识,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破除封闭思维,确立开放意识,创新投融资体制,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破除自卑心理,确立进取意识,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敢闯敢干,锐意进取,誓与发展得又好又快的地方比高低;破除拖沓作风,确立效率意识,创新领导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破除空谈风气,确立务实意识,创新抓落实机制,集中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二、和谐发展永远是时代前进的主题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理念和共同理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和谐发展是时代前进的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压力较大。我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加快发展的最好出路。但是,我县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海保护治理是头等大事、第一位的任务,任何项目都必须优先考虑环境影响。这就给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加快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压力较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现实的基本的社会矛盾。我县总体上属发展滞后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事业滞后,公共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压力较大。要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落后,农业低效,农民不富裕。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中,农村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四是三次产业和谐发展的压力较大。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着力点,但我县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大而弱,基础地位不牢,工业总量小,带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不发达,增收效能不突出,全县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县域经济实力弱。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心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洱源,我们必须重点面对和思考环保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保立县。洱海保护治理是全州、全县人民的大事,关系全州、全县的长远发展,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绿色环保生态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环保立县的思想,坚持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理念,把洱海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作为头等大事、第一位的任务来抓,一切工作、一切发展都要首先考虑到环保影响,切实抓好洱海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着力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经济强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农业稳县。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落后、农业低效、农民不富裕的现状,决定了只有农村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农业稳定社会才能稳定,农民富裕社会才能富裕,“三农”问题是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要破解“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农业稳县的思想,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实施好“321111”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工业富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就我县而言,经济是否大发展,关键要看工业是否大发展。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富县的思想,着力把工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最大产业。要认真实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加快乳业、农用车装配、矿产加工、梅果加工、水电五大重点传统优势特色工业的发展。要认真抓好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切实加快邓川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载体。要充分利用我县的矿产资源优势,科学安排布局,全面规划建设炼铁矿产加工区,以钛矿资源的开发带动全县工业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四是旅游活县。我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旅游活县的思想,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要着力打好温泉、文化、人居、服务、外宣“五张牌”,突出抓好以大理地热国为重点的九气台温泉旅游风景区建设,加快茈碧湖、下山口、西湖、东湖、凤羽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为大丽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旅游高峰做好充分准备,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县。
三、转变作风继续是队伍建设的重点
干部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力量。作风决定落实,落实反映作风,干部队伍的作风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少数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轻视学习、不重运用,墨守成规、不善创新,小进则满、不思进取,作风漂浮、不重实效,漠视群众、不重民利,我自独尊、不守纪律等。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得不牢,宗旨意识差,公仆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漠,官僚作风抬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存在做官当老爷的思想。二是求真务实思想树得不牢,存在功利思想,急功近利,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少,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多,重政绩轻实绩,重名利轻民意。三是纪律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抬头,不遵守纪律,不执行决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时有表现。
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干部身上,属于干部队伍作风的支流,但它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关系到全县又好又快发展的实现,因此,转变作风继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坚决克服和纠正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月中下旬,根据州委要求,县委常委班子召开了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对县委常委班子和全县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查找剖析,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我们
必须抓好整改、抓好落实。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做转变作风抓落实的模范。一是要亲民爱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当官、为谁工作的问题,自觉克服个人功利思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要充分发挥群众工作这件法宝的作用,克服怕与群众打交道的错误心理,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与群众交流,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自觉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第一需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二是要重民利民。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时刻重视和发挥群众的作用,善于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推广群众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坚决与摆花架子、搞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的东西作斗争,带头吃苦,带头抓落实,带头把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抓好抓实,用过硬的做功、过硬的作风、过硬的实绩取信于民,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认清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忘我的奉献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昂扬的革命斗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努力为加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要致力拼搏。坚持立大志向、作大贡献、求大进步、谋大发展,以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高的志向鞭策自己,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和富而思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争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拓荒者、建设者和推动者。五是要求真务实。为官一任,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是每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大力弘扬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说一件、办一件、成一件的务实作风,认真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满腔热情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件事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敢于面对矛盾,勇于克服困难,不怕担责任,敢于冒风险。要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定下来的事就必须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
四、狠抓落实必将是破解难题的出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在落实,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也重在落实。抓而不紧,落而不实,等于不抓。我们目前少数单位和干部身上存在见事迟、行动慢、落实差的现象,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导致工作要求停留在会议上,工作措施停留在文件上,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洱源的发展。落实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部署轻结果。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重形式轻实效,重过程轻结果,有时甚至直接把过程当结果。二是缺主意少办法。照抄、照搬、照转、照套多,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抓落实少,思路窄、缺点子,主意少、缺办法,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三是协作差力量散。部门之间沟通少,协作差,形不成整体合力抓落实。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抓落实机制不健全,履职不到位。我们虽然建立了一些抓落实的制度,但总体上抓落实机制很不健全,抓落实的责任不清,工作随意性大,时紧时松,时抓时停,时好时坏。二是奖惩措施不严肃,赏罚不分明。虽然建立了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单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等奖惩制度,但存在“做不平吃平”的平均主义思想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思想,重奖轻罚,发挥不了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三是督查力度弱,督查不到位。重部署轻检查,督查工作走形式、力度弱、效果差,特别是对督查的结果奖惩不明,调动不了积极性,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空谈误事,实干兴县。”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加快发展的前景十分美好,但我们在抓落实中还存在差距,直接影响目标任务的实现,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是我们破解难题的出路。一是要明确责任抓落实。抓好落实,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制度,形成抓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每一项任务明确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齐心协力抓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要实行领导牵头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确保落实到位。二是要严肃奖惩抓落实。狠抓各项奖惩制度的落实,克服平均主义、好人主义思想,适当拉开奖惩档次,实行重奖重惩,激励能者干成事,鼓励平者找事干,逼迫庸者想干事。引入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做到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补充、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福利相挂钩,克服考核缺乏事实依据、考核结果领导说了算、优秀等次大家轮流做的现象,充分发挥公务员考核的激励作用,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人人想干事、事事有人干的干事创业局面。三是要强化督查抓落实。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加强督促检查的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具体抓的局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做到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重点督查与一般督查相补充,领导督查与部门督查相配合,形成督查合力,强化督查效果。注重督查结果的运用,把督查结论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第三篇: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a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发开放,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注重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2亿元和3.6亿元,增幅分别为20%和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350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0元,比上年增长10%。根据省统计局测算,a市综合发展指数已跃升到全省第6位。
当前,a已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要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省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要求,重新定位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上,抛弃沾沾自喜心理,抛弃小进即满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赶超跨越、争先进位的理念,敢闯敢试、敢想敢干,进行再创业、再奋斗。通过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和学习,a努力在五个方面解放思想,着重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面向发达地区解放思想,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解放思想的前提条件就是视野必须开阔。眼光看多远,见识才有多广;见识有多广,胆量才有多大。过去,我们总是喜欢选择横比坐标和纵比坐标,横比长春地的五个县市区,纵比a过去的十多年,大家普遍感到a发展很快,特别是近一二年来,城市的外观形态变化非常大,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多少有些满足感。在省委提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大讨论活动后,我们通过讨论和学习认识到,我国的先进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重庆这样的省市都在纷纷解放思想,谋求更大的发展,作为a这样的县域城市更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比较的目标放到全国的先进地区,通过与他们比干劲、比创新、比务实,来查找发展的差距,加大发展的压力,激发发展的动力。a要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发挥各种优势,在长春地区率先高起点、大手笔地谋划新一轮开发开放,抛弃阻碍发展的传统思路,大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早日实现成为长春的“昆山”的发展目标。面向先进地区,就是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及宏观调控中“有保有压”的大背景下寻求大发展,尽最大可能让长春地区、省内、东北,乃至全国先进地区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元素向a流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农机产业园这一政策和载体的优势,加大引进力度,吸引与之相配套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发展要素,促进a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面向邻近县市区解放思想,解决区域合作问题。地缘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条件。解放思想就要树立开放的行政区域观,尽量淡化行政区域意识,强化区域经济合作观念,避免出现行政区域之间相互封锁、恶性竞争的现象。按照“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构想,我们要着眼区域发展大局,依托长春a经济开发区,继续实施集聚发展战略,坚持“西引西进”,特别是要抓好长春a经济开发区内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这一“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内重要产业发展基地,主动向长春市靠拢,主动接受长春的辐射,依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把县域经济融入到大城市发展的格局之中。继续深入挖掘县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政策等方面优势,努力改善城际间的交通条件,提高与长春市产业的关联度,谋求同城发展,全力搞好“六个对接”,即发展规划对接、城区布局对接、产业培育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科技文化对接、体制机制对接。通过谋求区域一体化发展,跳出a看a,放眼全省看a,从整体上科学规划a的城乡建设、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从全局上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避免产生“处在好位置却被边缘化”的问题。通过解放思想的讨论和学习,我们还发现重庆市渝北区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免了路桥费,免费开放的各个通道,从而实现了经济建设速度几何式的增长。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并正在研究免除路桥费在a的可行性。
三是面向域内资源解放思想,解决资源开发问题。a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原煤、伊利石、大理石等矿藏26种,储量在千万吨以上的有11种,其中原煤储量3.6亿吨,沸石储量2600多万吨,钠基膨润土储量1300多万吨,珍珠岩5300多万吨,石灰石2000多万吨,伊利石1000多万吨。但近年来,我们除引进了华能电厂、龙家堡煤田对原煤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外,对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当前,我们最紧缺的是理直气壮经营资源的意识,以及把资源优势转换为资本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资源观,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天赋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创造财富的有效资本,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用思想解放和扩大开放的动力推动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
四是面向资本运营解放思想,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近年来,虽然a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敢于在开发区建设负债经营,但受刚性支出增多等问题的影响,发展资金依然紧张。特别是当前a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大投入阶段,城市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用于项目的土地收储等都严重缺乏资金。今年年初,我们把资本运营正式提上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下大气力研究资本运营问题,努力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主
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积极扶持信用联社改制,组建a市农村商业银行;组建a市融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抓好乡镇银行试点,建立乡镇银行;扩大担保公司规模,提高担保能力;五是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目前,a市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牵头,已正式成立融资办公室和上市办公室,出台了《a市鼓励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对域内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给予积极扶持和帮助。
五是面向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解决发展能力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新一轮解放思想,要从领导班子带头解放思想,带动机关部门解放思想,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我们结合“树四种风气、建四型机关”主题教育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切实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和培养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开展工作,坚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好地在基层落实,使各项政策更好地造福群众。切实提高落实能力。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精力和重点集中到抓落实上来,集中到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上来,积极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第四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 静
2009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的做法是:
——强力推进“工业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总量做大。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领导责任,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二是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把工业龙头做强。我们抓住白云边、飞利浦、大水泥等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采取领导和专班包厂、税收增长比例返还、贷款融资担保、品牌创建重奖等措施进行扶持,促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裂变。例如,白云边公司在此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实施产能、效益翻番发展计划,新征用地近700亩,计划总投资4.2亿元,新上白云边工业园和华林创业园项目,预计“两园”项目建成后,白云边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入库税金可超过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白云边”。飞利浦公司计划将国外8条生产线转移到松滋,新增投入1.5亿元。这些投资到位后,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6.6亿元,入库税金可达5000万元以上。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我们依托骨干企业——双七水泥公司,投资新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目前投资2.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入库税金4000万元。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链条拉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光源产业、水泥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并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搞好工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打造板块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等措施,力争使6大产业的产能形成倍增效应。其中白酒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电光源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两大特色产业。松滋多年来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123”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种猪繁育、饲料生产3大龙头企业;培育1万户以上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2008年生猪出栏突破120万头。松滋是全国优势水果生产带,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以“两线一流域”(沙刘线、红东线,洈河流域)为重点,以新上水果精深加工项目为引领,突破性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二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重点是实施以“一建三清五改”(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城镇向农村、由公路沿线向纵深腹地全面推进。三是以“两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两整”(整治当家渠堰、整修当家泵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75%的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我们以提高城市的“两个能力”(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和改善城市的“两个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狠抓中心城区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万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去年,我们启动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额1.8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狠抓中心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乡村联络的重要节点。目前已选择了刘家场、洈水、沙道观、陈店等4个重点门户镇,并拟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镇,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办公会,研究出台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这4个城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副中心。
——强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可用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一是有效解决就学、就业、就医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义务教育、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2008年,全市共拿出1204万元资金进行配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97万人,参合率达到85.1%;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2008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277.4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办了“十件实事”。三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去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赴省进京滋事事件,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治安、刑事案件、恶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四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
第五篇:公务员 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
人才优先发展的当代意义与使命
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人才规划提出的要求,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优先发展人才,这是我国未来人才建设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一、为什么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人才优先发展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战略需要
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主要表现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人才资源是先进生产力,人才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二是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工业化后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战略资源。三是人才资源在各种资源中居于能动和统领地位。四是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银行专家提出的“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全世界人才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约为64∶20∶
16。我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在财富构成中的比重还会不断增大。五是人才资本素质的能力导向已成为一种潮流。总之,人才优先发展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
(二)人才优先发展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
首先,在人才战略上,必须真正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必须看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战略体系,而人才强国战略又是三大战略中的支撑和关键。其次,在人才改革上,必须优先改革不合时宜的人才体制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放弃原有的以行政手段配置人才资源的单一方式,采用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多元配置方式,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向市场配置的战略转型。再次,在人才开放上,必须优先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第四,在人才发展上,必须优先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要统筹规划,确立人才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一定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还要把它和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
二、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人才优先发展
(一)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
从人才发展长远考虑,当前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我国人才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首先,重点培养党政领导人才,这是推进我国人才国际化的一个战略重点。通过一系列高水平、针对性强的国际化培训,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提供坚实的党政人才保证。其次,借助世界智慧为我国发展积聚力量,这是推进我国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要引进国际化人才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和管理。加强公务员国际培训和实习,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赴海外招聘人才,这是推进我国人才国际化、提高国际化人才构成的重要内容。第四,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这是推进我国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方面。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一要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国际化的进程,二要真正构筑“本土人才国际化”高地。
(二)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化
建立市场化的人才配置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设计:第一,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主要有两大市场体系:国内人才市场体系和国际人才市场体系,真正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第二,构建市场化的调控机制。主要有三大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第三,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进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独立规范发展,逐步实现与国际人才社会中介机构在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接轨。
(三)加快推进人才服务的社会化
在我国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起码还要十几年的努力。这一体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发挥我国培训资源优势,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势,形成一个高层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第二,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动态开放的人才信息网络。依托人才信息服务网络,融促进就业、创业指导、公共培训、人事档案管理、人才诚信等人才服务为一体,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第四,提升我国人才资源管理研发水平。应尽快整合我国人才资源研究力量,加大对人才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管理的研发水平,使我国在这一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四)加快推进人才管理的人性化
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我国人性化的人才资源创业体系,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政策法规中注重张扬人性化内涵,在刚性制度中贯彻人本精神,提供人才自由选择成才的机遇和条件,破除各种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性弊端,体现组织人事工作对个人价值创造和人的发展的关注,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