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探索
从1995年组建第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到1999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增加到90家。为了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每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都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建行初期的艰难探索和日渐成熟的主动探索,前者是不得以而为之,后者则是进取型的创新探索。
一、发展初期的艰难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内部形势。一方面从各家信用社翻牌过来的支行,仍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对总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总行在开展工作中既缺乏权威性,又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不可能实现防范信用社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行初衷。于是,结合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在确保平稳过渡的前提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艰难但非常必要的探索。
1、营运资金适度集中。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的规模优势,营运资金适度集中是非常必要的。各家银行重点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资金的适度集中:一是建立二级准备金制度,按照存款规模的一定比例支行向总行缴存准备金;二是鼓励支行闲置资金上存总行;三是通过联合贷款等形式,将支行资金相对集中后投向优势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事实证明,建行之初果断采取的营运资金适度集中的战略性措施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由于资金适度集中,使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很好地抓住了1996年和1997年国债市场异常火爆的难得机遇,无论是国债696品种、796品种还是实物券,都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利润来源。高收益的国债投资有效减缓了之后几年利差不断缩小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冲击。
2、经营权限适度集中。不论是从调整和理顺总行与支行关系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经营权限的适度集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为了尽可能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振荡,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对经营权限的调整是逐步进行的。一是对支行资金流向进行调控。规定支行在购买国债时只能通过总行渠道来进行,而不能再从其他银行购买。这一规定从全行角度看,增加了整体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二是对支行资金运用权限进行调整。在各地融资中心相继撤消之后,要求各支行不得再从事资金拆借业务,资金头寸的调剂由总行统一运作。三是对支行的贷款权限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管理需要,逐步缩小了支行的贷款权限。一方面对于风险较大的信用贷款等品种,不再允许支行直接经营,另一方面对支行贷款最高金额进行控制。特别是在人民银行出台有关规定之后,直辖市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100万元以内,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50万元以内。对于部分资产质量太差的支行,完全取消了贷款权。配合经营权限的调整,在人事管理、费用支配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3、风险控制适度集中。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当时信用合作社
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初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一方面加快了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另一方面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信用合作社时期出现大量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所以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建设内控机制、防范风险方面进行了非常可贵的探索。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支行在日常业务经营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组织人员对已经颁发的制度办法进行有效性甄别,终止无效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对规范全行业务操作,理顺一级法人经营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步在全行范围内确立起守规经营、守法经营、全行一盘棋的经营思路。二是建立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机制的良好运作,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以稽核部、事后监督部为主,其他业务部室为辅的内控组织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三是按照人民银行对内控工作要求,建立以“三道防线”为核心内容的内控运行机制。第一道控制防线设在业务操作环节,第二道防线由各业务管理部室负责,第三道防线由稽核部门负责。
经过三年左右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包括北京市商业银行在内的早期成立的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各方面的关系已经基本理顺,初步具备了进行新的创新性探索的基础。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在经营模式上进行更加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二、日渐成熟的主动探索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有能力和精力开展主动性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已经明确地带有与国内外金融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具体来看,对经营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存贷合一的资金运营模式。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综合竞争力,普遍采取了大规模引进人才的战略措施。这些人才以从专业银行引进居多,因而采取与专业银行相类似的资金运营模式就成为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建立了资金计划部、信贷部等存贷经营完全分开的业务职能部室,另一方面在资金筹措和使用上,也基本上遵循相互分开的经营观念。这种经营模式对城市商业银行资金运营迅速走向正规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这种比较传统的资金运营模式在效率上已经不能适应客户的需要,在效益上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管理的需要。因此,实行存贷合一的运营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存款和贷款主要有一个综合性职能部门来统一管理和负责后,存贷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复存在。存贷合一后使银行的运作不再完全按照内部运行规律来进行,而是充分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并使银行的服务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更有益于城市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同业竞争。
2、审贷分离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审贷分离是贷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如何分离,如何兼顾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率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一般由信贷部统一负责信贷工作,贷款调查、贷款审查和贷款检查都由一个部门来进行,因此审贷分离实际上只是在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分工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并没有完全做到,因而就为信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上的缺陷和可能。为了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搞好审贷分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建立了跨部门的全行性审贷
委员会,行使贷款最高审查权限;另一方面将信贷部改组为主要履行贷款审查职能的信贷管理部,同时由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部统一负责存款的筹集和贷款的发放工作。这样,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模式开始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3、本外币一体化的货币经营模式。大多数银行在经营外币业务时,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与外汇有关的各类业务。这种本外币相分离的经营模式,基本上适应了银行经营管理需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货币经营模式。一方面外币业务需要熟悉外语和外汇管理制度的较高素质的银行职员,这方面的人才对许多银行来说都是相对缺乏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将本外币业务相分离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银行也需要从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实践中来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国内银行更加适应加入WTO后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本外币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内银行必须采取的经营模式和必须努力的方向。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界的一支新军,在这方面的改革中自然会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推广综合柜员制时,强调要会出储、本外币一柜清,在前台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在资金交易中,实现人民币与外币的统一运作,统筹安排;三是在基础性的存贷款业务中,实现本外币的融合和一体化经营。
4、以客户为中心的部门经营模式。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在许多经济领域出现了买方经济的市场结构。从金融市场的形势发展看,由于金融机构不断增加,买方经济也初露端倪。在这种经济和金融背景下,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以前,银行普遍以自我为中心来设置业务部门和开展业务经营,银行因为拥有资金处置权,认为可以奇货可居,一般来说主动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几乎没有。这时的银行更象一个机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因此,银行主要根据内部管理需要来设置相应的业务部门,客户在与银行来往时,常常一笔业务需要与很多业务部门来打交道,客户即使有不满情绪,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银行与客户交往中居于相对主导性的地位。随着银行间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银行的经营观念也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城市商业银行刚成立时,大多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设立资金计划部、信贷部、财会部等业务部门,每个部门针对的客户可能基本相同但履行的职能有一定差异。但是,在观念调整之后,出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金融服务的需要,设立了根据客户特点划分的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和个人金融部,银行业务部门在经营中也主要围绕客户的金融需求来进行,包括设计金融产品、提供财务顾问、进行理财咨询等各类金融服务。特别是客户经理制的试点和推广,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部门设置与经营模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5、相对集中和统一的业务处理模式。应当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为业务集中提供了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基础。业务处理的相对集中将会使城市商业银行有可能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由于资金的相对集中使用,已经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益和影响。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普遍进行了业务综合联网工作,如北京市商业银行在1998年实现了储蓄和对公业务的全行联网运行。综合业务计算机联网的完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新的业务探索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一方面借助网络优势,开发了一大批代理业务,如代收手机话费、代收有线电视费、代收上网费等几十种业务。另一方面则偿试更新和更有创造性的探索。例如北京市商业银行在2000年上半年,建立了全行性的会计核算中心,将以前分散在各支行的清算业务、核算业务、提入票据业务、会计信息等业务集中起来由核算中心统一进行和完成。这种相对集中和统一的业务处理模式,从一定程度说代表
了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改革实践上看,由于实现了业务处理的适度集中,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支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适度;另一方面由于适度集中,使规模经济优势体现出来,大大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数量,同时还有效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使银行的劳动成本显著降低。以前,每个支行都要配备大量的会计人员,建立核算中心后,由于支行工作量锐减,从而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尽管核算中心人员增加了,但从全行整体看,人员总需求却是明显下降了。因此,业务处理的相对集中将是一个不断逆转的发展趋势。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的探索只是整个中国金融业不断进取和探索的一个缩影。只要城市商业银行永不停下探索和创新的脚步,城市商业银行就将永远是中国金融业一个重要的生力军。同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历史基础、面临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而城市商业银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可以说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一件事情。
第二篇: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贯穿到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等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文化理应站在先进文化的前沿,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应时刻坚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95年正式组建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和全面扶持下,坚持“立足中小,服务市民”的共同经营特色,把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作为服务重点,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自身实力也迅速增强,逐步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它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然对企业的价值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城市商业银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企业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道德规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所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工作。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包括三个层次的活动:在观念层次上,是形成银行经营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即培育银行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是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企业风俗,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物质层次上,是设计企业标识、企业标准字、标准色,美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网络,使它们成为企业理念的物质载体,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外可塑造完美的银行形象,从而推动经营业务的发展,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资金不能依赖国家的供给,而要依靠自己经营业务获得。银行的声誉直接影响吸收存款的数量,影响着资本的积累与自身的发展,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银行的声誉有极重要的作用。
2、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客户与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股票、债券发行与买卖的升温,吸引了企业、居民与个体经营者手中相当数量的资金,使竞争更加激烈。加之连续七次的降息,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谁的形象好,谁的信誉高,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因而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3、时代迅速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盈利空间和就业水平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大浪淘沙,不进则退,面对严峻的现实与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难得的机遇,扩大银行规模,增强银行实力,迅速占领市场,因而也需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二、不断探索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新路
(一)以培育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银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都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企业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往往就是企业精神。对于银行这个特殊行业,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银行特色的企业精神。在银行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出发,认识这方面工作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1、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意识影响银行、规范银行行为,这是银行的政治方向问题。从这一特点和要求出发,发展企业文化和树立企业精神,必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银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来源于经营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和渗透在银行经营活动全过程当中。企业精神也是在银行经营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识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银行经营实践的产物。从这一规律和要求看,发展银行的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必须动员和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让每个员工参与了解银行的各项工作,立足本职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炼出企业的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培养企业精神的实践中,既要通过建立严密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根据银行不同时期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围绕银行的中心任务,组织宣传文化活动,使员工在具有银行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有些银行让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渗透到银行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见精神,如“精益求精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发展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时刻激励和约束银行全体员工,统一了员工的意志和行动,为银行创造经济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时代性和银行个性。银行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具有时代色彩。同时,银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仅属于银行而不属于全社会,也不属于其它企业。因此,银行要积极把社会上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文化引入银行,使银行开阔视野,提高档次。同时,还要把社会上的文化与银行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有助于实现银行目标和发展的文化,并要努力把银行的文化推向社会,一方面接受社会的检验,让社会了解银行;另一方面要用银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提出的“立足中小、服务市民”的经营方针,就是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时代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一些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银行发展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要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银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精正、纪律严明的干部员工队伍,为继续深化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企业整体文化是企业精神的培养基、生长点。企业精神需要有合适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繁荣的条件。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深厚的企业文化的土壤,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很难培育、成长。要培育出卓越的、一流的企业精神,必须首先创造出卓越的企业文化,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如果只倡导企业精神,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精神难以形成。而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为企业提出了鲜明统一的价值观念,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二)以人本管理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以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托。
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认为,在人、财、物诸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人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城市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已经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立足于人的建设,即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依靠员工、团结员工、培育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效益虽然重要,但要人去创造。人应该成为行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的重点。在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管理人员要把员工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齐心协力渡过难关、求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创造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良好环境,才可能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收入的价值。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正逐渐成为共识,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对外,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本的经营理念,提高优质服务。用诚恳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服务技能、灵活的服务方式、先进的服务手段、满意的服务效果来赢得客户。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抓好青年工作。抓住青年,就抓住了大多数。做青年工作要注意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有理想,有抱负,是我们事业的末来,希望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也有不足,缺乏锻炼和考验,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人健康成长。
(三)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银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一切工作都必须从银行的经营出发、围绕经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银行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银行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则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都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着银行经营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沟通、导向、舆论、激励作用,力求在深、细、实、活上下功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常开展演讲、绘画、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通过创办《行报》、建立区域网等宣传阵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要求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向干部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领域深入,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要通过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员工中进一步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
(四)导入CI设计,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除具有激励、约束、调适、辐射、润滑、优化、振兴、导向、凝聚、育人等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导入CI设计,进行银行形象塑造,就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要塑造有特色的银行形象有两种方法,一是建设有别的银行企业文化,二是选择与其他银行不同的传播媒介。而现实社会中,规模、实力差不多的企业,其所能利用的传播媒介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文化是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的唯一选择。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标本关系。CI的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CI的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对于银行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银行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三、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个转型创新问题。就是要变僵化型为活跃型,变传统型为现代型。要拓宽思路,改变过去那些过时的、守旧的、呆板的让人感到厌倦的模式,创造新鲜的、活泼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主动与银行中心工作相互渗透、融合。用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电子网络等载体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做到有重点、分层次,点面结合,梯次配置,整体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银行的经营活动为中心,要在指导思想上服务中心、工作目标上保证中心、日常活动上紧贴中心、考核评价上突出中心。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服务,不能形成经营和文化建设互不相关,各搞一套,成为事实上的两张皮。
2、坚持以员工为主体,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反映现代银行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实施企业文化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员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企业传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融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继承和借鉴时要立足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企业文化建设是银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的开展此项工作。需要通过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指导、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考核办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性、规范性;通过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能部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要把培养优秀的企业意识,培育卓越的企业精神,创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氛围,树立生机勃勃的企业规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具有活力的企业机制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抓宣传教育、规划制定、共建网络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大多处在启蒙期,但重要的是,大家已经认识到体制转轨中观念更新的迫切性,认识到转轨变型必须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变革,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现代企业文化相配套。相信,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将迎来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热潮。“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企业文化的东风,推动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搏击市场,赢得优势,编织万紫千红的城市商业银行之春!
第三篇:【最新】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贯穿到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等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文化理应站在先进文化的前沿,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应时刻坚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95年正式组建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和全面扶持下,坚持“立足中小,服务市民”的共同经营特色,把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作为服务重点,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自身实力也迅速增强,逐步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它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然对企业的价值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城市商业银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企业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道德规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所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工作。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包括三个层次的活动:在观念层次上,是形成银行经营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即培育银行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是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企业风俗,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物质层次上,是设计企业标识、企业标准字、标准色,美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网络,使它们成为企业理念的物质载体,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外可塑造完美的银行形象,从而推动经营业务的发展,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资金不能依赖国家的供给,而要依靠自己经营业务获得。银行的声誉直接影响吸收存款的数量,影响着资本的积累与自身的发展,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银行的声誉有极重要的作用。
2、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客户与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股票、债券发行与买卖的升温,吸引了企业、居民与个体经营者手中相当数量的资金,使竞争更加激烈。加之连续七次的降息,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谁的形象好,谁的信誉高,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因而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3、时代迅速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盈利空间和就业水平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大浪淘沙,不进则退,面对严峻的现实与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难得的机遇,扩大银行规模,增强银行实力,迅速占领市场,因而也需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二、不断探索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新路
(一)以培育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银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都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企业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往往就是企业精神。对于银行这个特殊行业,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银行特色的企业精神。在银行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出发,认识这方面工作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1、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意识影响银行、规范银行行为,这是银行的政治方向问题。从这一特点和要求出发,发展企业文化和树立企业精神,必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银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来源于经营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和渗透在银行经营活动全过程当中。企业精神也是在银行经营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识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银行经营实践的产物。从这一规律和要求看,发展银行的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必须动员和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让每个员工参与了解银行的各项工作,立足本职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炼出企业的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培养企业精神的实践中,既要通过建立严密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根据银行不同时期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围绕银行的中心任务,组织宣传文化活动,使员工在具有银行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有些银行让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渗透到银行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见精神,如“精益求精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发展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时刻激励和约束银行全体员工,统一了员工的意志和行动,为银行创造经济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时代性和银行个性。银行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具有时代色彩。同时,银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仅属于银行而不属于全社会,也不属于其它企业。因此,银行要积极把社会上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文化引入银行,使银行开阔视野,提高档次。同时,还要把社会上的文化与银行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有助于实现银行目标和发展的文化,并要努力把银行的文化推向社会,一方面接受社会的检验,让社会了解银行;另一方面要用银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提出的“立足中小、服务市民”的经营方针,就是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时代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一些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银行发展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要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银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精正、纪律严明的干部员工队伍,为继续深化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企业整体文化是企业精神的培养基、生长点。企业精神需要有合适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繁荣的条件。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深厚的企业文化的土壤,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很难培育、成长。要培育出卓越的、一流的企业精神,必须首先创造出卓越的企业文化,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如果只倡导企业精神,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精神难以形成。而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为企业提出了鲜明统一的价值观念,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二)以人本管理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以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托。
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认为,在人、财、物诸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人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城市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已经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立足于人的建设,即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依靠员工、团结员工、培育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效益虽然重要,但要人去创造。人应该成为行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的重点。在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管理人员要把员工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齐心协力渡过难关、求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创造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良好环境,才可能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收入的价值。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正逐渐成为共识,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对外,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本的经营理念,提高优质服务。用诚恳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服务技能、灵活的服务方式、先进的服务手段、满意的服务效果来赢得客户。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抓好青年工作。抓住青年,就抓住了大多数。做青年工作要注意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有理想,有抱负,是我们事业的末来,希望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也有不足,缺乏锻炼和考验,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人健康成长。
(三)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银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一切工作都必须从银行的经营出发、围绕经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银行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银行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则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都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着银行经营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沟通、导向、舆论、激励作用,力求在深、细、实、活上下功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常开展演讲、绘画、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通过创办《行报》、建立区域网等宣传阵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要求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向干部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领域深入,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要通过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员工中进一步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
(四)导入CI设计,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除具有激励、约束、调适、辐射、润滑、优化、振兴、导向、凝聚、育人等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导入CI设计,进行银行形象塑造,就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要塑造有特色的银行形象有两种方法,一是建设有别的银行企业文化,二是选择与其他银行不同的传播媒介。而现实社会中,规模、实力差不多的企业,其所能利用的传播媒介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文化是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的唯一选择。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标本关系。CI的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CI的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对于银行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银行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三、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个转型创新问题。就是要变僵化型为活跃型,变传统型为现代型。要拓宽思路,改变过去那些过时的、守旧的、呆板的让人感到厌倦的模式,创造新鲜的、活泼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主动与银行中心工作相互渗透、融合。用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电子网络等载体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做到有重点、分层次,点面结合,梯次配置,整体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银行的经营活动为中心,要在指导思想上服务中心、工作目标上保证中心、日常活动上紧贴中心、考核评价上突出中心。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服务,不能形成经营和文化建设互不相关,各搞一套,成为事实上的两张皮。
2、坚持以员工为主体,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反映现代银行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实施企业文化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员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企业传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融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继承和借鉴时要立足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企业文化建设是银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的开展此项工作。需要通过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指导、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考核办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性、规范性;通过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能部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要把培养优秀的企业意识,培育卓越的企业精神,创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氛围,树立生机勃勃的企业规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具有活力的企业机制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抓宣传教育、规划制定、共建网络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大多处在启蒙期,但重要的是,大家已经认识到体制转轨中观念更新的迫切性,认识到转轨变型必须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变革,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现代企业文化相配套。相信,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将迎来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热潮。“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企业文化的东风,推动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搏击市场,赢得优势,编织万紫千红的城市商业银行之春!【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中学生感恩节主题教育总结5篇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1
一、活动目的
如今虽然很多人注意到生活礼仪,谢谢常挂在嘴边,但是大家或许是因为羞于表达或许出于缺少机会而省略了对于身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谢。随着这次感恩节的到来,我们中文系学生会外联部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唤起大家感恩的心,特举办此次感恩节免费发放明信片的活动。
二、活动之前的准备
1、根据活动的要求,我们做出了这次活动的策划书;
2、在感恩节前一周,我们外联部到校外寻找有意向的厂商,拉得赞助;
3、在感恩节前几天,我们外联部与邮局协商并买到明信片,然后在饰品店买到红丝带等部分活动用品,并制作感恩信箱;
4、在感恩节前一天晚上,在中文楼贴了海报。
三、活动基本情况
我们外联部与青协共同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分为三组,分别在二餐,三餐,四餐设点,我们这组在二餐,我们在11点二十完成了所有准备活动,包括桌子,所有物品的摆放及气球的充气。活动开始后,青协的同学负责给路过的同学解说我们这次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自由选择通过明信片来实现感恩之情的传达,并当场填写完,投入我们自制的“感恩信箱”里,1点20活动结束。24号我部将明信片寄出。
五、活动的效果
此次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寄出了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牵挂,并对我们这次活动一致好评,活动圆满结束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一)问题
1、活动的前期准备不够齐全,考虑到的问题欠缺(活动快结束时,电脑没电了;活动所需的红丝带不够)
2、活动进行时,对明信片的填写的讲解不够清楚,造成明信片的填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二)建议
1、完善策划书的细节,增强活动的逻辑连接;
2、在活动进行时,各组人员应团结,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活动进行时及之前的准备,分工应明确,做事用积极。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2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学会宽容,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图报”,知道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根据感恩节活动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注重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积极宣传感恩月活动。少先队大部出了一期《知恩、感恩》的黑板报,每班级在黑板的左边开辟温馨提示栏,告诉同学们11月份是学校的感恩教育月,提醒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感恩社会。学校组织学生为双中过世的学生颜鹏飞的家长爱心捐款,爱心捐款共计1611元。本次献爱心活动,全体同学都积极响应学校少先队的号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次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爱心小天使”,孩子们把自己的零花钱,自觉自愿地捐了出来,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五(1)的学生,捐款钱数再多,其中彭柳青同学就捐款100元整,吴杏林同学捐款20元。
三、11月24日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在这个社会里,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力,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四、感恩父母。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怀胎十月,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感恩节期间,各班开展了给妈妈、奶奶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洗一次脚,做一件家务事的活动,要求三、四年级的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日记,要求五年级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信,在父母生日的那一天祝福他们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五、感恩师长。感恩节当天的辅导员讲话中,我在广播里建议孩子们全体对老师深深的敬一个礼,并对老师说了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感谢您!”以此来教育孩子们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11月感恩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我们感恩教育的活动不会结束,我们还会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身边的好榜样,让同学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3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在“学雷锋”、“妇女节问候”这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的实际行动,更体会到感恩他人的快乐,从而能更乐于奉献,乐于感恩。
在周末我当家开展的“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环节,通过学生用实际行动、或者给父母写一封传递爱意的信件、或者给父母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活动。家长们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自己浓浓的爱,孩子长大了。从许多的家长再给老师或孩子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满意欣喜之情。
如:宋XX家长在给孩子的回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庭的责任,懂得孝顺父母了,懂得改变自己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了,你爸高兴的一夜未眠,你的行动我和你爸感到惭愧,因为我们很久未对你的爷爷奶奶这样照顾过,你是我们的好儿子,是我和你爸学习的榜样。张XX的家长再给老师的回信中这样写到:孙老师,X老师,很感谢你们学校,和你们两位老师,张XX自从进入东方国际以来,爱干净了、不好骂人了、也不像以前那么自私,总欺负妹妹及别人家的孩子了,带他出门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了,两位老师不知怎么说好,就是觉得我的孩子懂事了长大了。谢谢你们学校的领导,谢谢你们的好的育人理念,谢谢你们两位老师。而且许多家长纷纷用来电,对面交流等方式殷切的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也很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孩子交流。看到这些我们当老师的真的感到很欣慰。在征文活动这一环节,学生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的各种爱背后,原来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刘XX同学这样写到: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您虽没有令人艳羡的事业,你虽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您虽穿着赶不上潮流,您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遇到风浪时平静的港湾,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千言万语说不尽儿女对您的感激之情。看着吧爸爸妈妈,我会用我用我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您们的!李XX同学这样写到:亲爱的老师,很抱歉这次的成绩考的不是很理想,不过你放心我会谨记你常给我及全班同学讲的:“只要你向前进,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会寻找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笨鸟先飞,做四一班那位里好的榜样。不负你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与栽培。
总之,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培育者的我们,肩负着重担。新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社会更需要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生活的素质人才,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孩子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4 为了更好的在学生中间开展关于感恩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11月9日下午,职教集团邀请“强国之音”演讲团为我校学生进行了一场演讲,职教集团杨校长、培智中学李校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校实习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的准备当中,从组织学生到布置场地,从接待家长到维持秩序,到处闪现着我们实习生的身影。
演讲活动由王磊副教授主讲,共分两个环节进行啊:感恩老师和感恩父母。一开场,王教授那特有的声音便吸引住了同学们。从细微处开讲,从内心发觉感情,再加上那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很快便使同学进入了一个“自省”的状态,在感恩老师的环节中,王教授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着关于老师的感人的故事,再从这些老师的身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说起,娓娓道来,给同学们的们的心灵一个强烈的震撼,那一个个的拥抱便是对老师的一个忏悔,一声感谢„„
随着感恩父母环节的进行,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心里一定在一次次的对自己责问,对自己曾经的幼稚和荒唐而感到惭愧,对面前的父母亲道歉,俯身的一个鞠躬,屈膝的一次下跪,在此时,他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在此时,他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成熟、懂事。演讲活动共持续了约两个小时,结束时,全场对王教授的精彩演讲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在维持秩序的同时,我们也听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王教授的一些演讲的技巧和调动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同时,这次演讲对同学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对以后自己在认识问题上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对于家长来说,这是自身了解学校的一个机会,对以后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工作上都能有一个大的进步。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5
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实践,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政教处在团委、关工委、艺体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开展了“以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艺高”的系列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宣传阶段,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班会、校园网等阵地全方位地营造感恩主题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感恩问题的思考,提升校园人文素养;第二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三阶段是总结表彰反思阶段。
活动三部分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协助父母做三小时家务后,写一篇心得,然后请父母看完心得后写一句感受;二是“感谢老师教育我”,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同时开展了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做一张爱心小卡片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把学生的心意卡片贴在班级文化建设墙上,可以在小卡片上写上你的建议、你的决心、你的祝福等;三是“感谢社会关爱我”,在此部分我校专门开展了“感恩社会,做知法、守法好公民”系列活动,制订了“xx市艺术高级中学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且将感恩系列活动在“法制伴我成长”大合唱比赛中推向高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懂得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感谢、珍惜和感恩,包含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等。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第四篇:芜湖城市经营模式分析
芜湖城市经营模式分析
摘 要:自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来,芜湖市作为示范区核心城市,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要素禀赋、文化底蕴以及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作用,抢抓机遇,进一步凸显皖江开发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作用,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芜湖城市经营模式。
关键词:芜湖;城市经营;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1-0006-06
一、研究综述
城市经营在国外已经流行了三十几年。早在1971年,任日本神户市长的宫崎辰雄就在其出版的《城市的经营》一书里,将城市经营的内涵概括为:“高效地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涵养税源以确立城市的财政基础;与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外部负效应相对抗,维护公共的利益。”由书中所提范例可以看出,神户的城市经营重点在于如何取得城市建设资金,强调要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效率。如果说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润,那么,城市经营的内涵就应当是以“最小的市民负担换取最大的市民福祉”。
在西方,“城市经营”(urban manage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1978年。当时,William将其定义为“一个研究主题或一种研究框架”,并试图就此彻底弄清城市的本质、社会与经济结构及其内部权力之间的关系;Sharma(1989)认为“城市经营”实际上是一系列在城市范围内指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行为;Baker则指出“城市经营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需要从整体进行考察,应该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后来,Kotler等人(1993)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城市经营界定为“为满足特定目标的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城市规划过程”,如果这种规划能满足市民对城市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能使得城市产品满足潜在目标市场的需求,则视为成功;Van den Berg和Braun(1999)则强调,城市经营可以借鉴企业经营的经验,但同时应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经营战略;Metaxas(2002)通过总结得出城市经营战略规划实际上类似于一般战略规划过程,要进行城市的SWOT、PEST分析,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考察,以此识别城市形象、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进而通过市场调研和细分以衡量潜在目标市场,最终确定城市经营的对象。[1]
城市经营在我国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中,现代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但其概念尚无统一认知。据可查文献考究,“城市经营”一词是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汪道涵在1998年召开的研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指出:“城市经营就是城市政府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引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既要学会做一个城市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又要像经营一个企业那样做一个合格的决策者和经理人,前一个角色是为了使城市的发展尽可能做到规范、有序;后一个角色是为了使政府和社会能够实现投资良性循环,有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而张玮、余池明等人却认为,城市经营是通过对城市的自然资源、人造资源以及相关延伸资源进行市场化,以实现将其集聚、重组最终实行营运,达到城市建设的投入和产出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饶会林则认为,城市经营实际上就是对城市要素(包括城市产业要素和城市生产要素两部分)的优化;此外,周诚君、俞滨洋等人提出,城市经营是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对环境的要求,运用有效的市场经济手段,对以公共资源为主体的各种可经营资源进行资本化的市场运作,以实现其在结构、秩序和功能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目前被大众所认可并被大量引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是:“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政府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理念及方式等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本(如土地、河流)与人造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最大限度地发掘这些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扩大总量,以实现城市资源效益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2]
二、芜湖城市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首先,地域(区位)优势:芜湖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之间。就省内地理位置来看,芜湖市东倚钢城马鞍山,南望黄山风景区,西邻铜都铜陵市,北靠两淮煤田,中居长江水岸,算得上是安徽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城市。除此以外,沿着长江来看,芜湖市恰好落在我国长江生产力“T”型结构布局的主轴线上,位于“长三角”的西北角,占据水上交通要道,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纵横水陆交通枢纽。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而言,芜湖显然占据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便利条件。
其次,资源优势:芜湖襟江带水,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米市(芜湖、长沙、无锡、九江)之一,稻米、油料、丹皮、刀鱼、棉花、鲥鱼、螃蟹是芜湖丰富的物产资源代表。目前,全市已发现的矿产共55种,其中石灰石储量高达42亿吨;还有20处国家A级景区,其中6处4A级、5处3A级景区。其工业产品也很丰富,如芜湖铁画具有三百多年历史;赵云生剪刀店的“三刀”为芜湖传统产品,远销东南亚、北欧等国家。不仅如此,芜湖还拥有省内唯一一个国家级对外开放港口――芜湖港,它也是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深水港。全港拥有166个泊位(含3个万吨级码头泊位、34个5000吨级泊位),可常年停泊万吨货轮,远洋航线直通海外。[3]与之前的地域优势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芜湖很难不发展成为安徽省的交通枢纽中心。
最后,文化优势:芜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对醇厚。作为一个历史感和现代意识并存的移民城市,其居民多拥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芜湖中山路步行街是全国三大步行街之一(另两条是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全场960米,宽30-40米,与镜湖风景区、鸠鹚广场融为一体,具有旅游、休闲、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在由一条废弃的铁路改造而成的凤凰美食街更让芜湖的美食文化享誉全国;此外,芜湖因为拥有“傻子”这一知名品牌而被誉为“瓜子城”。在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之后,芜湖市政府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立意深远地引入方特欢乐世界,将动漫、数字电影、主题公园结合起来,为创意文化和动漫产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不仅增强了本市的文化辐射功能,更因为旅游带动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消费,而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因此成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后,芜湖市政府乘热打铁,又兴建了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将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多领域生产研发基地相结合,构建了集创意构想、设计研发、投入生产、展示经营还有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由此不难预见芜湖在省内的文化产业优势必将更为突出。
(二)劣势(Weakness)
首先,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芜湖是个典型的带状城市,主城区南北长约为15公里,而东西宽仅为3―5公里,受历史原因和“一山(赭山)一湖(镜湖)一校(师大)”的地形限制,其中心城区呈现南北干道不连贯、东西干路间距大、畸形交叉口较多的形态,导致路网的连通性较差,易形成“瓶颈”,时常发生周期性交通拥堵,加大了整个城市运营的资本,更影响到城市的生产力布局。据芜湖交通流量自动监测系统统计,芜湖城区中和路、二街、北京西路、九华中路、中山北路、银湖南路、赭山路七大路段的日均交通流量达2万辆车次/小时,主要路口的交通流量最高峰达3000辆车次/小时,过一个路口最大单车平均延误144.3秒。此外,由于商贸企业云集,路网布局欠合理,交叉路口规化不规范,非机动车、行人和机动车混行,导致冲突较大、慢行交通滞后,再加上支路建设和拓宽改造力度不够,城区开发建设强度过大等原因更是形成了道路通行瓶颈。这显然会影响到芜湖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其次,虽然近几年来,芜湖工业发展较快,但从全国来看,仍缺乏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品牌。目前,只有奇瑞汽车、海螺集团和华强旅游城在国内外闻名,与其他工业发展城市相比,欠缺著名工业企业,从而制约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要想真正创立具有芜湖特色的城市经营模式,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工业,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到环境治理、资源可持续使用等相关问题。
再次,凭借方特的号召力,芜湖旅游业发展迅猛,但吃、住、行、游、购、娱乐一条龙还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全市仅有工艺厂和奇瑞汽车公司销售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其他大多数景区景点档次偏低,影响力小,尤其是商务、会展等与旅游业的联系还不够,缺乏高级休闲度假类旅游配套产品,这就导致了部分在旅游中偏好商务会展活动及休闲度假形式的游客流失。除此之外,芜湖市旅游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景区外部交通条件较差,这与日益增长的自驾旅游需求并不协调。
(三)机遇(Opportunities)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首次专门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及国外开放国家产业转移制定的规划。芜湖市地处皖江重心地带,坐落在安徽省的东南部,处于长江下游南岸,又是青弋江注入长江的交汇口;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上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较而言,其产业集中度普遍较高、市场机制相对完善、投资强度大且生态环境良好。所以,芜湖理所当然地成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合肥)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在规划中,国务院对芜湖做了新的界定:一是打造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二是形成现代物流中心。在如此大好的政策机遇前提下,芜湖应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提升城市产业的综合层次;改善交通体系,加快市场一体化和开放性建设;在文化层面上,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充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在安徽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优化提升自身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产业示范区。截至2014年10月,芜湖已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另外还有七个无论是配套能力还是承接产业转移能力都较之省内大多数城市强的多的特色省级工业园区,涉及的领域有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等。此外,芜湖积极引进德国大陆、美国德尔福等一批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芜投资发展,产品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体系,形成了以奇瑞公司为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海螺集团和新兴铸管为龙头的材料、以美的、格力和日立为代表的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同时,芜湖已建成的作为第四代高科技主题公园代表的方特欢乐世界和梦幻王国,不仅使芜湖成为长三角新的旅游热点,接待游客数量、营业收入跃居全省第二,直逼黄山;而且还培育出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发展势头良好,还极有可能形成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集群。
其次,为更快融入长三角,芜湖积极参与长江流域大通关建设,全力打造亿吨港口和安徽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加快申报芜湖综合保税区,努力将芜湖港打造成为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正式成员,芜湖市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如为推进芜马同城化建设,已编制完成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并将凤鸣湖路等城市道路与马鞍山贯通;为推动与亳州市结对合作,稳步推进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迅速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铜南宣高速、芜申运河等项目正加快建设;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北沿江高速、芜湖火车站改扩建等项目已正式开工;城南过江隧道进入前期筹划工作;商合杭铁路项目也已获批,且通过了长江公铁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省部联合评审;芜宣机场、泰山路长江大桥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外,芜湖市还着力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地下管网体系,加强城市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自身的综合承载力。示范区始终坚持“绿色承接”、“集约承接”,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其城市生态环境。如今,芜湖已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的卫生先进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并四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4]
最后,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并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战略,为皖江示范区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本市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利用皖江示范区双核城市这块 “金字招牌”,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大趋势,强化招商引智,以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抓手,出台招商工作导则,着眼于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承接平台载体建设,拓展并深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芜湖市已谋划了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十大经济增长点,作为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引擎。全力推进园区招商引智和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市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亿元GDP授权专利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4项指标均居安徽省首位。
(四)威胁(Threats)
目前,芜湖市城市经营的模式还只是初步形成,一方面因为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系统不完善,城市经营还不成熟,未形成全局性、系统性的理念,实践上也缺乏系统的思路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芜湖市内的存量资产和存量资源盘活仍不尽如人意。2008年中央总结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时曾提到:“芜湖没有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没有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没有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在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然而,在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合肥界定为“长三角”副中心,要求通过水路、公路、区域铁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规划对接和项目建设,形成“多三角、放射状”的大交通联动发展格局。以此为契机,合肥市确定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通过开展“加强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研究”以及“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着眼于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大湖治理开发五大领域的空间拓展和战略升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实至名归。不仅如此,沿江马鞍山、铜陵及安庆市的崛起对芜湖市形成赶超之势,腹地宣城则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口号,黄山历史上的“徽商”与浙、沪颇有经济渊源,徽杭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这些无一不显示出以芜湖为中心的经济板块正产生较大的离心力,使得芜湖在整个安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发展呈严峻态势。
此外,芜湖市的发展目前只在江左二十公里的狭长地带,规模明显偏小,到2025年达到500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很难实现,使得它对长江右岸广大腹地的带动作用更难以发挥。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国内外各种有关城市经营内涵的表述以及芜湖城市经营的SWOT分析,笔者通过对崔卫华有关城市经营的三维理论分析模型的改良,提出全新的城市经营立体研究框架,并试图在这个框架下构建符合芜湖自身特色的“芜湖城市经营模式”。
(一)在这个研究框架里,首先作为创新点,笔者通过“时空轴”反映“城市生命体”成长的过程,并在这个时空参照体系下研究分析芜湖城市经营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世界城市经营的不断深入,城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最初的单一城市发展到大都市,再到城市群。一般认为,城市是由单独的邻近区域组成的;大都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的郊区组成的;而城市群则是一个全新的自然经济单元,由人口的聚集,形成不同城区的发展、往外扩张并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区位对于城市经营的作用依然重要,经济资源更加趋向于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由实践证明,芜湖近几年的城市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个芜湖人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要想获得芜湖城市经营的成功,就必须紧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国务院对芜湖做的新界定,依托皖江黄金水道,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将芜湖打造成安徽承接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同时,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对其所拥有的皖江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努力经营芜湖特有的水岸线经济,以此吸引长三角地区沿江向芜湖进行产业转移。因为一旦发展到城市群(或都市圈)经营,城市的经济功能就已不再是由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此时的城市经营更多地体现为城市群体的联动作用。这就需要省内各市区之间的协调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用“主体轴”说明城市经营的主体是谁
现阶段,认为城市经营主体是市政府的占主流;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既包括城市政府,又包括企业和市民……但各自活动领域和在经营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刚刚启动的初期阶段,城市经营的主体只能是起领导和启蒙作用的城市政府,但随着城市经营的不断深化,政府必须与市场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参与其中。所以,完整的城市经营理念应明确三个要点:(1)政府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主体,对经营城市起着主导作用;(2)企业参与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具体项目,以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3)城市的经营离不开各种投资主体、各类企业和中介组织的配合,更不能缺少广大市民的参与,可以说,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规划的实现,必须依靠市民的配合。毫无疑问,城市经营最重要的主体同时也是城市治理主体的城市政府。然而,这并不表示市政府就可以直接决定城市经营中的一切物质生产与交换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自由进行城市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运营。这就要求政府经营城市的方式由最初的行政指令性分配转为以法律手段为依托的经营与管理;在对象上则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为对城市综合资源的整体发掘和优化利用。
(三)“客体轴”反映了关于城市经营客体问题的研究
关于城市经营的对象是什么,国内外的学者基本持相同观点――认为“凡是城市所拥有的可以资本化、资产化的资源,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它有利于筹集城市发展资本,有利于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是经营城市的范畴。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资源: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山水、空间等;二是人力作用资源,如电力、道路、桥梁、市政公用设施等;三是人文资源,如人力、文化、科技等;四是延伸性资源,如信息、品牌、注意力等”。
长江是我国拥有的宝贵财富之一,其长江岸线更是含有大量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作为地处华东第二大通道结点并拥有119公里长江岸线的芜湖,如何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长江岸线资源,是其加快城市经营步伐,缩小其与沿海开放城市差距,迎接长三角地区对其进行产业辐射的重要命题。芜湖市不仅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毗邻,还有已初具规模的裕溪口港区和朱家桥港区以及即将投入使用的获新港区,并有相对便利的铁路和公路交通,集、疏、运都十分便利。此外,芜湖市还是毗邻长江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常年可通行5000吨级以上的进江海轮,在丰水季节,还可通行万吨级的进江海轮。除交通海运以外,芜湖市辖区及周边城市分布着许多重要金属矿、水泥及黄沙等建材资源,还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及其零部件、钢材、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等待出港,这些都为其充分利用长江港口岸线优势,打造沿江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考虑到芜湖融入长江三角洲的进程,发展芜湖沿江产业集群的时候,需要培育不同于同类城市发展的新优势,可基于“水”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宜水走水”的发展原则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水利资源的远近进行区别使用,即“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如,以长江港口的岸线和水面为主轴,分别构建滨江城市观光带、旅游休闲带、餐饮娱乐带、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区、疗养保健、生态植物园、城镇居民区、农民新村等,并以生态农业圈和水产、水利为第一产业;以航运、物流为第二产业,构建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扶持、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芜湖特有的文化底蕴,要根据产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注入“徽文化”、“皖文化”、长江文化、镜湖文化等内容,从而形成芜湖市特有的新的经济优势。
具体做法有:一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要充分发挥芜湖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启动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芜湖市正构筑出口加工区保税、芜湖港区、东区、弋江、三山五大物流园,一旦建成,芜湖必将成为安徽最重要的综合物流中心,也会成为长江流域最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以及泛长三角大物流中心之一。三是加快开发区扩区升级。按照“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原则,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的规划调整工作已经全部启动,近期将按标准要求组织申报,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如今,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也获批筹建,芜湖县工业园区升格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四是全面启动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新区的规划和建设。目前,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的新区规划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全面启动。当局政府应紧紧抓住示范区规划支持芜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一机遇,通过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综合保税区和10平方公里的综合加工服务区,努力打造新的国家级外向型经济发展区。此外,从广域上说,以芜湖市为中点位置,方圆400公里以内,共有15座人口超过400万以上的城市,其中包括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所以,笔者认为,芜湖完全可以通过完善交通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芜湖“四小时经济圈”。还可以将芜湖市下设的地级县,如南陵、繁昌等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环形的生态廊带,以此发展观光休闲服务和生态旅游业。最终,将芜湖打造成长江溯江而上的旅游线路中的重要节点,并成为皖南旅游观光区的重要门户。
参考文献:
[1]Metaxas T.(2002),Place/City Marketing as a tool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y’s competitivenes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lace Marketing policies in European cities’ paper presented to EURA Conference in Turin.18-20 April 2002 Urban and Spatial European policies.[2]魏亚力.中国城市经营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9-21.[3]陈树隆.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1):8-11.[4]何党生.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视角和新路径[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4-7.(责任编辑 刘 宝)
Abstract: Since the approval of “Development Plan for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Wanjiang City Belt”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0,Wuhu City has become a key city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nd it fully displays its leading role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its own location advantage,factor endowment,cultural deposits as well as industrial foundation.Wuhu City seizes the opportunity to construct an operation mode with its own features,which further displays its role as the leading and key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City Belt.Key Words: Wuhu; city operation;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Yangtze River Delta
第五篇: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定位模式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定位模式分析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8月号
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定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这一定位对于城商行成立初期迅速找准市场,形成自身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在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层次化,多层次银行业体系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则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城商行之间的定位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制订清晰和准确的战略定位成为当前城商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城商行群体的战略定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五种较为成功的战略定位模式,并分别进行相应案例分析。
模式一:做大做强 综合定位
基本内涵
在规模效应和“大而不倒”规律的作用下,城商行也有做大规模的冲动。为实现做大规模的目标,从城商行的情况来看,所谓“做大做强综合定位型”战略定位模式,就是指那些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在坚持原有的“服务中小、服务市民、服务地方”定位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各类客户、市场和经营地域,不断完善产品线,获取各类市场资格,实现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大,朝着全国性、综合性银行的目标发展。
所需条件
城商行采取“做大做强综合定位”型战略定位模式,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只有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城商行才能突破集中度等监管指标的约束,拓展和服务大型客户,才具有服务大型客户的能力,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其次,城商行应具有跨区域发展的资格。经营地域限制被打破,城商行的业务开展将不再受制于地方经济和当地产业结构,业务和客户的多元化成为可能,从而为综合定位的实施提供条件。再次,城商行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与专注于某些业务或客户的定位模式不同,综合定位需要城商行在市场拓展、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财务控制以及资本补充等各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最后,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对于大型银行而言,相同的综合定位模式使得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因此,对于那些拟采取“做大做强综合定位”型战略定位模式的城商行来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优劣分析
对于城商行来说,进行战略定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客户的“取、舍”问题。而“做大做强、综合定位”型战略定位绕开了这一问题,并使得城商行可以通过拓展各类客户和市场,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大。但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适合采用这一战略定位模式,从现实来看,采取这一模式且做得较好的基本上是城商行群体中资产规模和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城商行,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从长期来看,在综合定位模式下,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将逐渐丧失,“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使得其业务特色并不突出,核心竞争力缺乏。
如果城商行不能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提升综合实力,进而培育起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其长期发展将不容乐观。
典型案例——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是综合定位模式的典型。北京银行一方面将市场定位确定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以市场化、区域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资本化、国际化为方向,以跨区域经营、公开上市等为手段,打造信誉卓著、稳健经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并逐渐发展成为信誉优良、管理科学、运营高效、服务一流的国际金融集团”的战略目标。显然,北京银行的战略定位是做大做强、综合发展,而不是专注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这一战略定位的指导下,北京银行积极实施“自主创新、区域扩张、国际战略合作和综合化经营”等策略,全方位拓展业务和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功实现上市,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截至2009年末,资产规模达到5334亿元,存款4469亿元,贷款2734亿元。在2009年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北京银行品牌价值达57.54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第一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初步构建全国性网络布局。截至2009年年末,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等地设立了六家异地分行,异地分支机构达到19家。
综合化经营取得突破。获准收购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的股权,成为首批试点入股保险公司的国内商业银行;获准成立全国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商业银行。
模式二:依托传统优势 做深做透
基本内涵
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定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市场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一大批城商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并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较为完善的产品、服务、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基于此,所谓“依托传统优势做深做透”型战略定位,就是指城商行充分发挥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做深做透中小企业业务,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业务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考核机制、人力资源、业务系统,形成专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中小企业特色银行。
需要条件
理论上讲,大多数城商行都存在成功实施“依托传统优势做深做透”型战略定位的可能。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采用这一模式的前提是要有合适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即城商行所在城市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达。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业务做得好的城商行大多集中在江浙一带的重要原因。其次,城商行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服务中小企业”这一定位。从城商行发展历程来看,几乎所有的城商行在起步阶段都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并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偏离了这一定位,逐步走上了做大企业、大项目的道路,原有的中小企业业务特色和先发优势也逐渐丧失。而那些坚持下来的城商行恰恰是目前中小企业业务做得最好的。再次,城商行的高管应保持稳定。只有高管任期长期化,才能确保其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实施,避免因追求短期效应而使长期战略束之高阁。事实也表明,那些中小企业业务做得好的城商行的高管大都保持了长期稳定。最后,城商行应当建立和配备适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的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体制机制、科技系统以及人才等,形成专业化经营模式,才能确保中小企业业务的商业可持续。优劣分析
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战略定位是大多数城商行切实可行的选择,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化这一定位,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且对城商行的现有发展思路、经营模式以及传统思维都是不小的挑战。首先,选择这一定位将意味着较慢的规模扩张速度,在国内银行业仍较为重视规模的情况下,对城商行高管层是一大考验。其次,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定位于此的城商行将不得不花更大的精力和代价去开展此类业务,并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调整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意味着短期内城商行需要为此投入较大资源。再次,由于中小企业的波动性较强,从而导致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城商行的业绩呈现相应的波动性。最后,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引导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商行要想保持先发优势,必须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领先的服务和产品赢得市场。这对经营管理相对较为薄弱、人才缺乏的城商行也是一大亟待破解的难题。典型案例——台州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
台州市商业银行和包商银行是成功实施“依托传统优势做深做透”型战略定位的典型。台州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的战略定位,专注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已成为台州和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先者。该行通过市场细分,有效地避开了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的认同,实现了业务的持续、稳健、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末,总资产达到337亿元,总贷款209亿元,总存款2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31%;总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2.46%和35.19%,大幅超过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盈利性与其立足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密切相关。台州市商业银行共有余额贷款户近4万户,户均贷款余额为42万元,远低于同业水平,充分显示了其现实做法与战略定位的一致性。基于良好的业绩和突出的特色,台州市商业银行多次获得相关奖项,在由《银行家》杂志发起的“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获得“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第三”和“最具盈利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两大殊荣。包商银行是定位于中小企业并取得成功的另一代表。从1998年成立到2009年的十年间,包商银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小银行发展到拥有10家异地分支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享誉全国、各项经营指标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大型城商行,其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大,2009年末的总资产为812.38亿元,是成立初(7.12亿元)的114倍。包商银行的优秀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成功实践。包商银行将其战略定位确定为“做中国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并将其解释为“以全世界范围内的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为主要客户,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为百姓创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受人尊敬的、中国最好的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战略,包商银行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5年12月在国内首开先河,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办小企业贷款,并得到了德国IPC公司专家的技术指导。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信贷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总结,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知识、技术体系,建立起真正适合小企业客户的业务体系,并将小企业业务成功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业务品牌。
模式三:寻找蓝海 差异化定位
基本内涵
我国银行业服务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一方面是各类商业银行之间激烈且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争相追求大客户、大项目;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地区银行服务薄弱,中小企业、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在此背景下,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将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城商行来说,形成核心竞争力尽快摆脱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寻求并实现差异化定位。所谓“寻找蓝海差异化定位”,就是指城商行从当前银行服务薄弱环节(包括地区、行业、企业等不同纬度)入手,选择其他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的业务领域作为市场定位,以避开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定位和竞争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
差异化战略定位的关键在于从银行业务中寻找到合适的蓝海。“寻找蓝海差异化定位”战略定位模式的首要条件是,城商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就蓝海业务领域达成共识,并将其确定为战略定位。城商行需要制订一系列的制度、体制机制等,以确保该战略定位得到贯彻落实。其中尤以考核奖励机制最为关键。城商行应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和分支机构认同战略定位,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同时,由于蓝海类银行业务大多单笔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城商行必须从传统的针对大中型客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转变为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这就需要城商行针对此类业务的特点形成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优劣分析
“寻找蓝海 差异化定位”战略定位的最大好处在于,城商行可以绕开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业务领域,从而避开自身的短板——规模小、资源少、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扎根地方、与中小企业和居民有着天然的渊源。通过差异化定位,逐步形成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打开发展空间。此外,这一战略定位模式顺应了我国银行业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解决我国存在的银行服务不均衡问题,从而得到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构建与战略定位相适应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短期内城商行需要投入较大资源、花费较大成本,因而短期成效可能并不明显。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长期坚持。这对当前市场化程度较高、面临来自各方面业绩压力的城商行是不小的挑战。
典型案例——哈尔滨银行
哈尔滨银行率先进入小额信贷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业务特色,成为“寻找蓝海差异化定位”型战略定位模式的先行者。
哈尔滨银行制定了“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并提出“用3〜5年时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小额信贷银行,用5〜10年时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小额信贷银行”。为此,该银行将目标市场瞄准小企业贷款、微小企业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小额农贷等四大市场,并坚持以“小”为主,突出抓“小”不放“大”,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打造小额信贷业务特色,该行与国际小额信贷组织法国沛丰协会、美国行动国际、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开展合作,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加强研发和系统支撑,在北京成立中国小额信贷研发中心,自行研发了微贷管理信息系统、农贷IT系统等业务系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额信贷IT技术体系;积极研发小贷特色产品,推出了“乾道嘉”系列小额贷款,包括“商全通”小企业贷款、“金稻谷”农户贷款、“速易通”城市微小企业贷款等四大系列71个产品;努力打造一支专家型的小额信贷队伍,目前已拥有小额信贷从业人员693名,占信贷队伍总人数的70%,小额信贷专家15名。哈尔滨银行还注意推进小额信贷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异地复制能力。截至2009年末,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余额189.33亿元,占信贷资产总额的60%,收益占信贷资产总收益的60%,总体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取得良好的效益。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哈尔滨银行小额信贷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10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
模式四:瞄准大股东资源 产融结合基本内涵
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五大因素非常关键,分别为持续的资本补充、广泛的网络渠道、丰富而稳定的客户群、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以及先进的科技系统。因此,来自于拥有丰富资源的大股东的支持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瞄准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型战略定位,就是指城商行获得大股东的资源支持(或者为客户群,或者为网络渠道等),重点围绕大股东资源开展业务,实现市场、客户或者渠道的快速扩张,并形成与大股东之间的协同发展,从而走上一条与其他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
显然,实施“瞄准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型战略定位的首要前提是,城商行拥有较强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大股东,且该股东对城商行的持股比例不能太低。在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股东很难充分分享城商行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对城商行提供资源支持缺乏足够的激励刺激。通常情况下,拥有庞大客户群体、在产业链上拥有众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拥有广泛的网络渠道的实业股东更容易与城商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在短期内见效。此外,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监管机构对大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给予严格监管。城商行与大股东之间的合作还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关联交易的相关规定。
优劣分析
“瞄准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型战略定位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大股东的资源或网络支持,城商行可以迅速扩大市场和客户群,实现快速发展。与大股东的协同发展还会给城商行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影响力。当然,过度依赖大股东的支持将给城商行带来集中度风险,即过大比例的业务来自于大股东或与大股东相关。这将使城商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大股东出现问题,城商行将不可避免的遭受重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城商行应避免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被大股东控制从而沦为其融资工具的问题,如原广州市商业银行在信用社时期股东非法经营事件、原成都市商业银行与第二大股东发生的巨额违规票据事件以及德隆事件等。换句话说,城商行在选择该战略定位时,既要获得大股东的支持,与大股东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同时又要保持一定距离,严格遵守银行业监管机构关于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避免因大股东过度干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带来的风险。
典型案例——昆仑银行
昆仑银行(原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是城商行群体中走“依托大股东资源”发展道路的代表。2009年,中石油入股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持有92%的股份,将其重组更名为昆仑银行。重组后的昆仑银行将把实际运营总部设在北京,并将发展的重点转向服务于中石油相关业务。根据中石油的重组安排,昆仑银行将瞄准三大服务群体,即中石油集团企业以及相关客户资源、各家央企、中石油各矿区职工和家属。在具体业务方面,将主要服务于石油石化产业链的贸易融资贷款;同时服务于石油企业区域化资金管理,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担保等集中化管理服务;与改善矿区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个人住房贷款和住房开发融资服务。在未来跨区域发展方面,根据计划,昆仑银行将首先在中石油资金最集中的北京、大庆和长庆油田三地设立分行。目前,昆仑银行正与中石油集团旗下的加油站网点结合,开发集结算、信用、加油于一体的“昆仑卡”。当然,由于昆仑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其最终效果尚难判断,但昆仑银行开辟了城商行战略定位与发展的新模式,即“瞄准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
模式五:依托集团优势 特色发展
基本内涵
“依托集团优势特色发展”型战略定位与“瞄准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型战略定位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依靠银行外部紧密关系方的支持实现快速发展。在“依托集团优势 特色发展”型战略定位模式下,城商行的战略定位往往服从和服务于集团的战略定位,通过集团内资源的整合,形成协同优势,支持城商行的业务发展,并形成特色。
所需条件
城商行实施该种战略定位模式的首要前提是自身隶属于某一集团。也就是说,城商行是该集团的子公司,这是其获得集团资源支撑的基础。其次,集团内的其他公司与城商行之间要能够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城商行成功实施“依托集团优势特色发展”战略定位的关键,也决定了城商行最终的特色业务所在。通常情况下,金融控股集团更容易给城商行带来直接的协同
效应和资源支撑,比如集团下的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子公司,既可以为城商行带来客户和提供渠道;同时,又可以在产品和服务功能上形成互补和促进。最后,监管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种战略定位的效果。比如严格的分业监管,尤其是对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之间客户信息共享的限制,将使得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优势大大降低。换句话说,能否取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是城商行采取该战略定位模式并取得成功的关键。优劣分析
依托整个集团的资源支持,城商行无疑会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而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的协同有助于城商行打造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这是其他城商行不可比拟的。此外,通过集团内客户、系统、渠道、产品等的整合,尤其是信息数据系统和作业中心的集中,可以大大降低城商行的营运成本,并提高运作效率。
典型案例——平安银行
平安保险集团下的平安银行是城商行中实施“依托集团优势特色发展”型战略定位的典型和唯一代表。
平安银行的管理层明确提出,平安银行没有单独的战略,就是服从集团的战略;在集团战略中,平安银行的作用就是向客户提供各种银行服务。基于此,平安银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平安集团的品牌、客户基础、运营效率、企业文化、高端人才及公司治理优势,致力于成为为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市场领先的金融服务的全国性银行”。平安银行与平安集团的协同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客户协同,平安集团拥有50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200多万个公司客户,通过交叉销售模式,平安银行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化集团庞大的客户资源。二是渠道协同,平安集团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营销员队伍,平安人寿约有41.7万名营销员,连同产险、养老险的销售人员,通过高效的交叉销售模式,这支销售队伍可以为平安银行提供强大的销售支持;平安集团约1000个现有服务网点也可成为平安银行的服务及营销渠道。三是产品及服务协同,作为平安集团的成员,平安银行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天然优势,可以依托集团其他成员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包括保险、投资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管理协同,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后援运营平台和良好的IT基础设施,在过去几年里,平安银行一直致力于实现营运、管理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集中化,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基于平安集团的强大支撑,平安银行形成了保险银行发展的新模式和鲜明特色,突出表现在:一是为客户提供涵盖银行、保险、投资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二是交叉销售,重点拓展集团客户,并充分利用集团销售渠道,推行交叉销售。截至2009年末,平安银行总资产达到2207亿元,跻身城商行前五名;信用卡年末累计流通卡量突破340万张,在全国近60家信用卡发卡行中排名第12位,城商行中排名第1位。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