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5-13 11:1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

第一篇: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

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原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其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了城市中的“孤岛”。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紧要的战略任务。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之一,它与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集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生态、城市现代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关系城市化能否顺利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升,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城中村及其改造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城乡;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一、前言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对全球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E·Stiglitz)认为2l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沿海城市为先导的各大、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6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障碍。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紧要的战略任务。我国城市扩大的过程中,不断把近郊的农村吞食,原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逐渐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村庄没有 或仅有少量农用地,村民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但还保留农民的身份。城中村在 户籍、行政、规划、市政设施以及教育、环卫、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城 市相应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建筑景观上与城市建成区格格不入,村子被城市 大楼包围,人口密度大,结构复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落,形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城中村问题是日益突出的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它与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的质量、城乡土地资源 的科学集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生态、城市现代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 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扩展时期,城市郊区作为扩展的前沿地带,其经济社会 特征和空间结构受到强烈的冲击,呈现出多种变化,成为城市问题理论研究和规 划管理实践的重要对象。

二、改造——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消极影响与积极作用交织的城中村现象

90年代初,城市规划学者、地理学者和社会学者开始研究城中村,是对城 市边沿区的特征与空间进行分析,城中村现象作为城市的问题还不突出。90年 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中村问题除了其物质形态与城 市格格不入以外,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许 多人口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开始从经济、社会、制度等层面对空间现象和演变形 成机制进行分析,大多从它的消极影响角度作了剖析,并得出必须改造的结论。最近几年,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城中村的积极作用,正是这些积极作用的存在 和短期内不可替代,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笔者认为,城中村对 城市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也恰恰是其越来越发挥了促进城市发展的积极 作用,所以,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许多学者(张关于城中村的积极

作用和消极影响从经济、社会、景观等角度作了较多的分析,笔者将他们的分析 进行梳理总结,并加上自己的认识。

1、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

(1)土地利用效率低。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建设用地。

(2)景观环境差。由于城中村内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利益的驱动导致建

设无序扩张。用地功能紊乱,住宅、工业、仓储用地混杂,防护距离远远达不到 规范要求,给住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3)公共设施缺乏。由于城乡公共投资体制的二元性,城市政府对城中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严重不足,村民自治又缺乏长远的利益考虑,导致城中村内的市 政道路、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设施严重不足,再加上人口密度大,造成区 内交通混乱、卫生死角多、应对防灾等公共危机能力极其脆弱、住民生活品质很 低。

(4)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问题。

(5)文化观念及素质问题。由于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被动性和激进性,原

村民在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下,难以适应。村民本身文化程度较 低,城市就业技能和经验薄弱,经济收入的相对提高并未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淡漠。

2、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1)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低成本生活区

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流动人 口进入城市的首选居住地就是城中村,因为城中村为他们提供了能够承受的低价 住房。

(2)失地农民的生活主要来源

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房租经济带来的村民利益冲动。城市化快速 推进的初期(九十年代初),低价的征地费用根本无法满足村民的城市生活,尽 管国家安置了部分村民劳动力进入了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本身效益不好,大多 下岗或转岗,国家对这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本没有或者仅有的也不能满足村 民的实际需要。所以村民们以房租收入和为这些外来聚居人口提供生活服务带来的收入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尽管城中村由于其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不 容置疑的是,城中村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各种负面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 市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明显,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城市 现代化的步伐。城中村数量多,涉及村民与流动人口多且阶层特殊,这种“半城 市化” 状态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进程;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卫生状况恶劣,社会治安复杂,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成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改造城中村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建设任务,而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城中村改造规划的调控目标

九十年代开始,从沿海到内陆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中村越来越被政府 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大家对城中村的认识和评价褒贬也不一。虽然在深圳、珠海、广州等城市的改造过程中也积累了好的经验和模式,但仍有一些城市制定城中村 改造计划时并不切合实际,造成了改造失败,或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却产 生了很多决策者没有预料到的其他问题。城中村问题不是单一的城市建设问题,也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快速城市化形成的 阶段性综合城市病,需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地理、规划技术等 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量,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双管齐下,才能在解决问题的 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因城市不同和城中村的特征与分布不同,因 地制宜地制定一个科学、公平、合理、前瞻、可操作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是实施城 中村改造工作的龙头。

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意义 远超过城市外观的形式和环境中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问题,它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也是一门科学”。“城市规划对城市化的调控,实际上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规划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保护产权、提供公共设施、引导城市开发活动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以社会理性为依据,体现公平的原则,防止出现市场非理性的无限膨胀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为了有效地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规划研究的目标不再是寻找最好的规划方案,而是综合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和将来可能发展的途径,选择不同应对之策的公共政策。

四、总结与讨论

城中村的改造就是要在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确立明 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城中村改造才能真正地担当 起有效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作用。

1、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通过与城市产业布局的结合安排,均衡城市化的推

力与拉力,既通过改造达到发展城市经济,增加就业岗位,防止出现贫民窟出现 的目的,又保证适度快速的城市化率,推动健康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2、城中村的改造要考虑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创业的成本,同时控制城市的 商务成本,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3、改造要合理安排社会各阶层在城市空间上的有机分布,防止阶层分离对 立,加剧社会割裂。

4、坚持土地的集约利用,贯彻精明增长理念,顺应有限自然资源(土地与 生态环境)的约束,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改造道路。

5、实现城乡社会文化的整合转型、创造和谐的社区,统筹人的全面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

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23(9).【2】孔俊婷,任彬彬.中国城市边缘居住区发展分析研究[J].城市,2006,5:

45—46.

【3】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一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46—49.

【4】李海婴。喻红阳,袁付礼.城市经营急需创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5(6):140-143.【5】李建建.试论十地构成与土地价值.发展研究,2002,10:8-10.

【6】李律逵.城中村的真问题[J].开放导报,2005,3:43—48.

第二篇:城中村改造问题

城中村改造问题多多 开发商急盼政府政策支持

来源:郑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8-25 阅读:125次

自从2007年郑州市政府103号文件出台后,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已经全面铺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审时度势,也投身到了这一事业中去。但是据了解,目前有些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项目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原因何在?开发商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本期“地产下午茶”邀请了几位已经或准备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晚报记者 卢志峰/文图

“开盘死”凸显刚性需求

记者: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你们作为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各位觉得从这次的行业性危机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罗超: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开盘死”,就是开完盘之后当时的情况挺好的,但是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行,我们后来也分析了,开盘的时候这一部分就是刚性的需求,把刚性的需求一满足后面就没有了。过了年后从中央到地方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效果会显现,可能会有所好转,到那个时候我觉得成交量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成交的价格出现较大的回升是不太可能的。

赵大伟:说到刚性需求,我觉得开发商要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我们对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研究得不够、不透。过去对投资型、改善型

客户研究得比较多,现在市场形势一变,刚性需求成主体了,就感觉到措手不及。所以有不少客户到售楼部一看,对你的房子有些兴趣,但又觉得你这个房子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要,或者远远超出了他的需要,又犹豫,这就是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要花大力气研究这部分客户的功能需求,要方正实用,要舒适,还要适度,不需要做得太奢侈,那是一种浪费,让客户花冤枉钱。

张振海:实际上老百姓的购房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研究好市场。像郑州市东郊和西郊的需求就有差别,要搞清楚。我们在西郊搞开发,感到国家“70·90”政策还是很对症的,甚至西边矿区的也有不少来买。

“带着锁链”还要跳好舞

记者:城中村改造项目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和要求,比如容积率的要求、廉租房比例的要求,还有开发周期长的特点,这对开发商在项目运作和产品设计上会有哪些影响?

赵大伟:城中村的项目开发周期会比较长,还要先安置村民,商品房这一块要补安置房这一块的成本,对开发商资金量的要求很高。我认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利润应该在后期,而不是在前期。前期为了照顾整个项目的现金流,价格不能太高,要及时回笼现金,不然你后期的开发就会有困难。后期可以在你逐步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完善这个产品,这

样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在后期提升了的产品价值实际上是你利润的主要来源。

张振海:“70·90”、容积率、日照时间这个都是要基本满足的。但是从城中村改造的特点来说,怎么样让它更人性化,更好,同时还要有市场、有利润,这个确实也很难。你是搞高层,还是搞多层,还是搞小高层,有一些客户感觉高层物业费高,想要多层的,但多层多了容积率怎么办?这就要我们想办法,尽量做到均衡。

罗超:首先我们要执行国家的政策,要按政府的规定来做,不然就要出局了。容积率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我觉得还真不少。另外,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性很大,都比较靠市中心的区域,人口密度大,拆迁的成本也都差不多,再加上政策要求也比较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产品的雷同。所以我总觉得,城中村改造确实要努力达到高手的水平才能去做。盼望政府继续“扶一把”

记者: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性很强,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多,在这方面你们在开发过程中感到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张振海: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多数的城中村村民一听说要改造也是很拥护,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的实际情况还是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再一个就是手续的办理,希望在符合程序的前提下能够再快一点,不能拖,尽快地拆迁,尽快地去盖,加快资金的周转,这个不能慢,慢的话开发商要付出很多成本,像过渡费就要付出很多,这对开发商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罗超: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支持是少不了的,有些问题可以尽快明确,让开发商吃定心丸。比如所建廉租房要先租给政府5年,那么租以前是不是要求开发商办成自己的产权?租用期满5年后要返还给开发商,到时这些房子是作为新房上市还是作为 二手房上市?说到加快各种手续的审批,提高办事效率,郑州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

赵大伟:政策支持方面有不少政府是考虑到了的,像城中村土地招拍挂,103号文说要对前期介入的开发商有所照顾。不久前市政府17条稳定市场的政策中对城中村改造这一块也给了一些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牵涉到的部门很多,希望能够尽快地落实,使城中村改造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

第三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防治对策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防治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同步发展。笔者就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谈一点看法。

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

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城市风貌特色,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缓解了住房问题,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相应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保护环境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环保重在管理

城建重在规划,规划和管理是确保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化建设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更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以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实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城市环境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搞好城市环境建设、规划和布局,目的就是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环境是发展基础,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环境必定带来经济良性发展,环境改善,整个城市就升值,就会真正成为各方投资的一方热土,经济发展就会获得持久的动力。相反,如果某个地方环保设施长期缺乏、功能不完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仅投资者很难留住,而且经济质量也难以提高,经济发展必然受阻。因此,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总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密切,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任重道远。

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城市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相配套,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整体,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环保城市。从兰州市城市发展来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今年来,新城区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道路硬化、环境管理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管理机制的不少环节存在着某些弊端。尤其是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环保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不衔接。城市规划起不高,随意性大。一是楼房与楼房之间密集,留余空间少、公共绿地少、绿化水平低、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少。还有遮光、通风不畅等不利因素;二是个别道路规划狭窄、硬化不及时,留金绿化空间小,整体布局不美观;三是城区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水、排污问题没有解决好;四是城市建设未突出环保特色。

(二)城市管理工作与环保资金投入跟不上。一方面是城市管理力度不够。城市建设中虽然注重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不惜花重金对城市进行环境规划,城区内实施雨污分流等管网建设,对主要道路进行美化、硬化等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因无人管理,加之部分居民素质较低,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虽然实现了雨污分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疏忽管理,雨污混流。建设重在保护,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城市违章建筑、乱摆乱卖、占道为市以及户外违章广告等给良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民来信来访等接连不断。另一方面是环保资金投入比较缺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部门很难抽出大笔资金投入到环保建设中。致使一些准备开工建设的环保工程,只能延期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防治对策: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组织落实工作到位,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群众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推进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防止重经济、轻环境的现象。使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一)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长远眼光,要站在环保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如:城中开发和旧城改造时,要请环保部门进行论证和验收,看是否符合环保有关要求。所建设的区域是否符合一个环保小区标准。总之,城市建设要走生态之路,让城市规划与环保紧密结合、城市与环境相协调,使整

个城市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要提高城市绿化率、硬化率。要积极动员各单位植树造林和铺装地面,在有限的地面上采用立体绿化方式,以增加绿化面积、能绿化的就不要硬化。一是城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都要留足绿化空间,实行绿化建设与土建工程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制度。二是要抓街道、单位庭院和住宅绿化工作,要按照一区一路一树种的规划,提高绿化效果。三是要有计划分步骤做好绿化工作,增加种植美化风景树种。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人人动手种树种花种草,美化自己的家园。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负荷,使之变成生态城市。

(二)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和环保执法力度

l、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迁就姑息。

2、要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坚持重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检查和整改相结合,切实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3、要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力度。对居民区(楼下)建设的商业网点房,不准用于餐饮娱乐业、以及对楼上能造成影响的行业,工商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不予审批。对已审批的居民区(楼下)商业网点房建设的餐饮娱乐业要限期整改或予以取缔,防止新的污染源扰民。

(三)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加速开发环保技术市场。一是要建立环保科研机构。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要积极研究开发环保高新科技,积极推广最佳的环保实用技术。二是要提供专项的环保开发经费。研究和开发具有节能降耗、污染少和社会效益好的高新技术。强化市场意识,畅通环境科研向技术开发转化,技术开发向商品市场转化的各种渠道,从政策上、资金上创造条件,大力培育环保科技市场,积极引进环保先进技术。

总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不可分,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应抓住机遇,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不平等问题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不平等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我国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并逐步发展至智慧城市阶段。但发展过程中却浮现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信息不平等。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平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善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智慧城市能够继续健康发展。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不平等;城市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299.2

引言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在信息化的普及和智慧城市不断地深入建设中,浮现出一系列问题,城市主体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信息系统构建不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的 “信息孤岛”的现象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能否在当下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种信息资源之间相互迅捷流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不平等现象也呈现加剧态势。在上述诸多问题中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不平等。智慧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信息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心与边缘在信息获取上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产生诸多影响,甚至会阻碍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信息不平等是指“个体在信息权利、信息机会和信息分配等方面没有达到平等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信息不平等’在语义上与其他概念,例如‘信息剥夺’、‘信息控制’、‘社会公平’等话语相关联,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技术差距重新转向社会包容,因而围绕“信息不平等”而形成的话语体系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

[3]

[2]

[1]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不平等与城市化建设过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平等的原因和影响、信息不平等测度、缩小信息不平等的对策以及信息不平等与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关系探讨等方面。信息不平等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信息不平等的原因及影响,学者Vagia Kyriakidou 和Christos Michalakelis通过所做的假设以及数学框架,绘制时间变化表和描绘相对渗透图来检验欧洲的信息不平等与欧洲各国宽带普及率之间的关系。学者于良芝从农民的视角出发,认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不仅存在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更是信息不平等意义上的贫困主力军,同时指出我国农民信息获取机会的结构性劣势。

信息不平等测度。学者闰慧从研究传统信息不平等的局限性出发利用ICT指数法,为政府出台更有效的信息公平政策提供选择,而学者于良芝则认为ICT指数仅适用于数字环境,无法反映个人的信息优势与劣势,在信息测度领域上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尺度。缩小信息不平等的对策。

韩国学者Joon Hyoung Li通过数据搜集对政府公开信息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城市政府网站在信息沟通方面上,对信息不平等所带来的的影响,强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构建群体密切关系网络的必要性,相反,国内学者陈维采取城乡数据对比,认为缩小城乡信息差距的关键一方面是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农村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信息不平等与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关系。

学者刘骏从信息不平等角度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胁政治稳定、影响信息系统平衡等5个方面

[11]

[10]

[9][8]

[7][6]

[5]

[4],相反学者韩路宾则从城市化建设的角度,认为信息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智慧城市的构建、阻碍文化繁荣、威。

综上所述,目前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不平等已经有部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符合智慧城市这个城市化建设的特定阶段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加缺乏基于宏观的分析和富有针对性的解决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措施。笔者从信息不平等的角度出发,对信息不平等所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度剖析,针对智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提出缩小我国现阶段信息不平等的策略,更好地促进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信息不平等是城市化发展到智慧城市时期的必经阶段,并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笔者认为,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原因,而信息不平等产生,是由信息增殖性和信息资源稀缺性的内在原因,以及信息发展非均衡性和信息主体差异性的外在原因所导致。

2.1 信息不平等产生的内在原因

2.1.1 信息增殖性的影响

信息增殖性是指“信息在利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的特性。一方面,信息是具有消耗性,因而不会像物质产品那样越用越少,但另一方面,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引申、推导和繁衍出更多的意义”,如图1所示。

[12]

图1 信息增殖处理过程

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将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开发,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正因如此,信息在再利用过程中不断的累加,增加了信息在流通过程中的增殖,使得处于信息高速流通领域的人们能够透过这一过程获取信息,而没有接收到信息资源的人群则处于闭塞的状态。例如,图书馆在给利用者带来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让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可能自愿放弃或客观上根本无法利用图书馆,处于信息劣势。因此,所谓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也因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等信息增殖而越来越大。2.1.2 信息资源的稀缺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资源具有稀缺性,其具体表现为:经济资源的总量不会因人口的增加或需求的增大而扩张,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的占有率减少

[13]

。由于信息资源同其他资源如物质资源、教育资源一样是经济资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对经济资源的各种理论也应适用于信息资源。

对信息资源的解读,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通过筛选以后整合出的有效信息,另外一种是信息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要素。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有效信息的稀缺,即有用性的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需品,二是基于信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在智慧城市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有效信息的稀缺和供求关系的不对称共同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信息不平等现象。同时信息资源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也会使得信息资源发生信息价值弱化和信息老化,这加剧了信息资源开发技术有限性和信息资源本身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2 信息不平等产生的外在原因

2.2.1 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座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性以及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类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能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十分具体或苛刻的现实要求

[14]

。我国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走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道路,即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学者彭湘君利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I(IDI)及其分类指数,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反向研究经济增长对信息化发展效果的门限效应,发现人均GDP与信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息化发展指数之间的确存在双门限效应,我国经济增长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呈现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差异性,2013年内蒙古、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进入信息化高水平发展阶段的省份,而中西部省市都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中等水平阶段

[15]

。同时由于同一地区存在信息要素投入比重的差异,导致信息化进程度不一致,即使是在智慧城市内部的建设,也存在“智慧中心”和“智慧边缘”,从城市中心向四周信息发达程度逐渐减弱。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不均衡不平等的发展方式已经对当前国家全面发展战略相背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地区做出正确合理的调整。从信息化的发展角度出发,这种非均衡的战略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进步,可是伴随带来的非均衡化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并且会影响到其他领域。2.2.2 信息主体的差异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个体都有自身的信息获取诉求,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知识结构、兴趣差异等区别,导致个体呈现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的分化,那些本已拥有更多信息和更强获取信息能力的“信息富人”会比那些相对弱势的“信息穷人”更多获益。正是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基本认知和把握能力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导致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例如,而南非学者Kagan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农村人口、社会和文化的边缘人群、少数民族人群和宗教信仰上的少数派、身体残疾者定义为世界范围的信息穷人,相反的将发达国家认定为信息富人[16]。可见,个体因自身的基本认知和信息把控能力存在缺失,不清楚“信息”和“信息能力”具体含义,因而很难改变这一现状,导致其成为信息时代里的弱势群体。

智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强调公众的全面感知和公众对城市的整体动态把握,但是不同的信息主体在社会中所处的生活环境、教育经历以及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信息全面感知有所差异。美国学者查特曼及其同事关于“小世界”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小世界”是指由世界观和社会规范所界定的、一个相对小的社会生活空间[17]。例如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相比,对周围信息的接收以及社会反应都有所不同,前者接受信息的速度相较于后者更快,其次,更重要的是针对所接受的信息所产生的二次反应以及对信息加工产生新信息的能力更加突出,即便是在同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中,个体因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信息素养,也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以“小世界生活”视角出发可以用来充分证明信息贫困并不完全是经济贫困所导致,“小世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行为等所形成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结构,为信息获取和分享行为带来屏障,因此也更少有人会自觉地从外部世界寻求信息。实现智慧城市消除信息不平等的途径

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建设原则。

其一全面感知,公众对整个城市各领域的动态准确把握,公民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社会变化发展的动态;其二充分整合,对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开发,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其三协同运作,基于对信息的充分整合,剔除重复冗杂的无用信息,促进社会各领域资源共享更加便捷,服务更加主动,平台的参与者协作更加高效,达到城市运行的精准化阶段。根据信息的增殖规律,信息富有的人将越来越富有,而信息贫穷的人则会越来越贫穷,由于信息本身的特性无法改变,那么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智慧城市信息分化将会在人与人信息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发,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所期待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从外部环境上采取措施,缩小信息差距。

3.1 开展信息扶贫

我国信息不平等问题严重,涉及面广,信息贫困现象突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网络融合的推进,加剧了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因而我国信息扶贫工作应对加大力度,多方面的开展信息扶贫工作。当前我国信息扶贫工作的重点是:第一,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缩小信息差距创造条件;第二,切实加强扶贫帮困数据库建设,为信息贫困者提供信息服务;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信息贫困者的信息素质,保证信息贫困者通过培训能够提高对信息的基本认知以及把握信息能力,强化自行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本领。

在信息扶贫的同时,需要坚持机会平等原则,即主张公平对待每个社会成员,既要保证实现机会平等,也要保证实现过程的平等,防止出现越帮扶越落后的尴尬情况。信息共享反映了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当前,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屡见不鲜,信息垄断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信息共享。因此,信息扶贫工作还必须要坚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加快构建公共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网络,保障信息共享,缓解社会信息冲突,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建立并维护健康的信息秩序,进而实现信息公平。在信息扶贫的过程中,找准城市定位,提升城市信息管理质量和水平,缩小城市信息不平等差距,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倡导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

信息不平等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分化的结果,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的帮助,以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信息不平等问题。

政府还通过利用公共信息机构,例如利用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图书馆融入城市化建设当中,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又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逐步缩小技术上的不平等来弥补信息技术上的短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解决国内信息发展不均衡问题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加强信息制度方面的国际合作,弥补我国信息政策和法规的空白。

3.3 推动公民权利与市场秩序的再平衡

当前,我国信息市场秩序混乱,负面信息或者社会事件通过信息渠道传播速度快,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倡导正能量的说服力。同时,实现信息资源获取与使用的公平,不仅需要依靠国家相关信息政策,同样需要信息立法,需要制定相关信息法律和政策,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和义务,保证信息市场合法有序的运行。当然,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信息保障监督机构也需要同时成立,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导致各类信息犯罪,浪费社会资源、阻碍信息公平公正。

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一方面加强对信息的监督管理,防止滥用信息,信息犯罪等危害社会发展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保障公众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取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整治处罚信息违法行为,实现信息公平的目标。

3.4 加强图书情报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

弥合信息不平等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主要包括“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公共信息机构(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教育机构(学校、专门培训机构等)等部门”。例如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这一举措有利于发展新型数字知识服务,实现资源协同共享,数字图书馆本身是基于云计算等技术模式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定制距。

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保障公民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平等机会,其他社会组织、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其责任,为社会信息公平营造出和谐的环境。以图书馆为例,应采取公众平等服务、加大社会包容、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等措施弥合信息不平等,实现信息公平。同时,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联合高校研究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共同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只有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众信息素养,才能够缩小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平等差距。[20]

[19][18]的支持下进行数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使系统具备更强大的互操作性并能,因此数字图书馆能不断拓展信息服务的范围,加大与出版社和企业的合作,实现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共享与利用,提升服务能力和运作效率,提高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水平,缩小信息不平等的差4 结语

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信息不平等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正处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之中,信息不平等的问题不能忽视。对信息不平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其产生的原因,能够发现并不是由某一单独因素所导致。对此,为减小信息不平等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剔除内部因素,笔者根据外部环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建设更加完美的智慧城市提供了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启.何为智慧城市[J].中国工程咨询,2015(6):68-69.[2]陈隽,李农.上海郊区居民信息不平等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6):115-119.[3]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12):6-18+37.[4]VagiaKyriakidou,Christos Michalakelis,Thomas Sphicopoulos.Digital divide gap convergence in Europe[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1,33(3).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5]于良芝,谢海先.当代中国农民的信息获取机会——结构分析及其局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6):9-26.[6]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04):87-93.[7]于良芝,周文杰.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个人层次的信息不平等测度述评[J].图书与情报,2015(1):53-60+76.[8]Joon Hyoung Lim.Digital Divides in Urban E-Government in South Korea: 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Municipalities'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Policy & Internet,2011,2(3).[9]陈维,王艳.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0(S2):19-21.[10]刘骏,张杰飞,何轶.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力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8):86-90.[11]韩路宾,江娜.浅析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成因、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21):41-43.[12]苗廷先.信息科学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赵云志.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稀缺性[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3):182-184.[14]刘铮,林莎.非均衡条件下中国的信息化路径选择[J].经济评论,2003(06):48-50.[15]彭湘君,曾国平,李娅.中国信息化发展绩效评价及其区域发展阶段测算[J].经济地理,2016,36(10):102-109.[16]谢亚龙.ICFF:一种IaaS模式下的云取证框架[J7.通信学报,2013(5):1-7.[17]王素芳.信息与贫困:埃尔夫瑞德·查特曼的小世界信息行为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15(6):67-78.[18]孙越.基于公共信息普遍获取的信息公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19]Mell P,Grance 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S].Maryland:Recommen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11.[20]Chamberlain C,McDonald R,Blackburn J,et al.Serials management in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environment serials[J].Librarian,2011,60(1):37-52.作者简介:邹潇(1994—),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是信息管理。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冲突,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阐述保护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意义,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文化遗产

一、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有不少建设项目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勘察不全面,造成建设施工时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毁灭性破坏。,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永远地消失在推土机的重碾之下。

2.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任意改造,致使街区历史格局风貌和标志性建筑面目全非。

3.旅游事业发展过快,服务设施的盲目建设和游客剧增,加之疏于管理,对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完整性产生干扰。

首先,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状况。我国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规划始于20世纪20年代,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弱势”局面才得到扭转。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令,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城市规划方面,195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保护地方文物古迹名胜的管理办法》,1953年发布了《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关于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法律法令的实施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切实工作使文物保护逐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工作范畴中。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借扫“四旧”之名,再次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大量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以及民间收藏文物等遭到严重破坏。真正使文物保护工作走向正轨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至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过了曲折起伏的阶段。所以,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状况,使文物保护的法制体系和管理体系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这个历史原因也是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

其次,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由欠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这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影响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决策方向。历史文化遗产在这场社会变迁中的存亡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文物保护能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经济问题成为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步调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建设能带动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文物违法成本。建设方即使破坏文物,文物部门也很难对其采取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文物保护部门长期以来的专向资金依赖于政府拨款,从文物古迹的修缮到工作人员的劳动所得,全部是由专项资金来支付,因此国家背上了一个很大的包袱。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便忽视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方的“主动”和文物保护方的“被动”,两方面的原因促使历史文化遗产的“尊严”难以维护,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历史城区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周边的环境又脏又乱,甚至有些历史性建筑完全毁坏。

再次,我国长期忽视对大众文物保护的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工作,也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文物保护民间团体。使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力量较为薄弱,不能对城市规划中有损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决策形成舆论压力。也就是说,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淡漠,难以形成有利于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软环境。而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则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其外在因素与教育密切相关,并且一些国家(如德国),把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纳入法律程序,把规划目标、方案向公众公开展示并听取公众意见,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盲区

二、解决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几项措施 1.强化政府职能,将监督落到实处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文物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行政部门带有经济利益主体的性质,把考察和审批作为了一个象征性的程式,落脚点却放在了收费上。这种工作性质的改变对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很不利,所以强化政府职能十分必要。尤其在历史文化遗产存在区域内,政府在建设单位递交项目建议书之后,应严格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可能产生文物危害的项目,令其合理修改方案,做到文物保护的万无一失。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才有成效,同时,也能更好树立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2.不照搬照抄,借鉴成功经验要合理

有些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城市,规划部门在规划过程中,采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办法,但是规划中没有做到深入细致调查,反而取得“东施效颦”的效果,造成了许多问题,如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原有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弄得不伦不类。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古城和新兴城市之间的借鉴更需要谨慎,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方案,做好预测工作,做到各方面兼顾,才会取得成效。3.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

我国目前确认不可移动文物点近40余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1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处。众多的文物需要保护,单凭政府的力量和职能部门有限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还在于广大公众。而作者在所在大学做了一项关于文化遗产的随机抽查,其中竞有9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很不全面,大部分人的认识仅限于博物馆里陈列的出土文物和历史建筑。由此推测,公众对此方面的了解整体上看不容乐观。

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认为仅仅从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上出发是不够的,应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普及教育内容写入中小学,乃至大学教材,作为一项必修的课程,让当代人以及后代人接受系统的教育。这样,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形成,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才会牢固。启动这项工程需要国家教育、建设、文化、文物等多个部门协调合作,并且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艰巨,从长远角度出发,这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发展十分有益。城市规划建设是绘制城市发展面貌的一支巨笔,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一幅图画,这支巨笔不能毁坏这幅画,应给图画添光加彩,使她更美。我们期待着今后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完善,城市面貌越来越好。

2015年12月21日

下载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题目: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授课教师:院(系):年级、班:学号 姓 名: 成绩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以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问题是社区建设中深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社区居民......

    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事物。“城中村”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阻滞了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乡镇按......

    城市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调研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却跟不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堵......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交通拥堵、自然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打造智慧城市......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5则)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