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

时间:2019-05-13 11: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

第一篇: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问题调研

一、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早在2003年9月,我市政府就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数据显示,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每个月都有1~2个城中村开工拆迁。本着一村一策,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满意”的原则,城中村改造工作稳妥推进,目前首批涉及47个村落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正在实施,金水区燕庄村、西关虎屯等村的改造初见成效。2007年以来,我市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07年6月12日,市政府正式下发《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即103号文),对城中村改造的原则、目标、方针、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建设和拆迁安置、优惠政策、审批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计划,我市将在282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对10万亩土地上、30万常住人口居住的143个城中村都要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这是郑州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城中村改造政策。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城中村存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建筑安全隐患多、社会治安差、与城市景观不匹配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廉租

住房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够配套。因此,城中村改造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调查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城市建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人民群众住房情况的重大民生问题。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往往一味追求城市全面建设,大力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随着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推进、城中村改造力度的加大,随着原有的旧城区、城中村一类的廉价租住房越来越少,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就日益突显出来。

目前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60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市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5元,同比增长14.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7%和8.9%。但我市城区约20%的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足4000元。租住城中村廉价住房的主要群体多是城市低收入劳动者以及无收入群体,例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外来求学的大中专学生以及待业求职的毕业生等,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居住水平。目前我市一般商用租住房月租约为400-800元,对于那些月收入才400-800元、甚至没有收入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是无力负担的,如果失去了城中

村这样曾经为他们提供住所的廉租房源,将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

三、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对维护老百姓的居住权、保证“居者有其屋”负有当仁不让的责任。面向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周转房和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等一些列更完善的梯级住房保障体系。对此,我们建议在以后的城中村改造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

完善廉租住房、经适房、周转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是解决群众住房难的根本办法。因此,必须加大廉租房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加大投资力度,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拿出10%的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开发企业利用城中村多余土地建设廉租住房和周转房。2008年年底前,郑州市要对全市符合廉租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年底前,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要积极推行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尝试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建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同时,加快制定符合郑州市实际的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在村民安置用房、村集体经济用房、配套开发商品住宅房建设中,严格执行

6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住宅面积均不得低于其总面积的30%的规定。

2、加大经济适用房管理力度

经适房把关不严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成了“漏网之鱼”,为此,我市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城中村改造工程,对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城建及地产开发项目要;严控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办理房屋交易和产权登记手续;提高经适房的申请审核标准,实行公示和轮候制度,实现对其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的动态管理,并尽快建立经适房的政府回购制度;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要严格遵照60平方米左右和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

3、加大对务工求学的外来人口住房提供力度

积极协调、引导开发商和村集体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设和提供针对农民工及其他低收入外来流动人口的低价租赁房,开展低收入群体住房状况调查,建立外来流动人口住房档案,制定解决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外地来郑务工求学人员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社会机构,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住房。在城中村改造时,可引导开发企业、村民对除村民自住外的安置住房,相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其他务工人员出租的居住场所,用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或缓解农民工的居住困难问题。

4、加大对老弱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对于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等社会弱势群体,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建立专项住房扶持基金,要力争让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居者有其屋,并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低保水平和扶持力度,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

姓名:邓国威班级:09行政管理2班学号:0902020203

[摘要] 在房价不断攀升很多人无力承担房价的今天,住房保障问题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解决好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对我国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一个考验。

[关键词]城市房地产管理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房价 低收入群体 住房保障政策 措施 经济适用房 保障体系 保障问题 廉租房 住房保障制度 中低收入家庭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不失时机地对原有的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这种以住房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改革,使城市相当一部分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同时在住房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于现行住房保障政策相对缺失,导致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相当一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还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在房价不断攀升很多人无力承担房价的今天,住房保障问题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解决好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对我国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一个考验。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还有一些不足有待于改进,再加上住房市场的不断变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房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积金三方面的内容,尽管我国的保障制度进展很快,但是依然不够完善,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譬如政府集中建设廉租房形成相对独立的社区,租户都是低收入者,易形成新的贫民窟,不利于社区环境、治安等公共管理;一些地方由于经济适用房价格监控机制不到位,审核不严格,导致真正的中低收入家庭受排挤,买不到经济适用房,或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单位公积金补助通常只在全民所有制单位执行。因此住房公积金难以用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基本需要等等。

(二)保障覆盖范围过窄。

政府保障性住房和一般的商品住房是有冲突的。政府廉租住房实物补助越多或者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越多,保障对象对住房市场的需求就越小。政府有必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当然现在是保障性住房还严重缺少。还有一种情况,尽管国家规定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应占到总建筑比例的70%,但事实上,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开发商很难自觉遵守相应的法规。这样不仅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同时也把很多无力承担大面积商品房的中收入群体推到市场上,导致他们基本的住房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配套社会机制缺位。

我国目前在住房保障方面除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公积金制度外,其他金融、财政和税收方面系统配套的支持政策缺位,保障效果滞后,不能有效、直接地刺激和控制住房生产。最为突出的是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住房保障作为政府的职能,支出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住房保障手段单一,以建设为主,其他财政、金融、税收等配套保障手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职责划分与分工配合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在引导和拉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的问题上政府做得还很不到位。在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小面积的商品房过程中,政府还不能很好地调动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

(四)政策执行效果差。

截至2005年底,全国25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70%没有完全实施廉租房,保障面不到4%,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连续出现了负增长。目前,经济适用房开发只占商品住宅总投资的5%,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偏差导致经济适用房供应不足。地方政府在局部地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放缓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得保障制度政策不能很好地执行。如从1998-2008年,全国各地廉租房建设一直很缓慢,各城市新提供的廉租房占住房总数不到1%。建设部要求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市、县要在2007年底前建立,但很多城市至今还未实现。

二、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当前特定的大背景下,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时效、通盘考虑的社会政策系统,这要求政府必须做到与市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协调,采取分层次、实行多样化的保障手段,建立严格的收入划分标准和资格审查制度,要分步推进,逐步到位。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要把解决人们的住房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并增进社会团结的目标结合起来。要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在城市应该建设社区住房保障服务平台,将基础工作转移到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点;建设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为需要保障的对象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建设透明的监督平台,实现网络信息的公开化。政务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在网上公开,极其重要的内容还要用纸张告示的方式在公告栏长期予以张贴,这样有助于那些不上网或者不经常上网的公民了解相关的信息,从而增加政务公开的力度。

(二)合理界定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

住房保障政策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凭借自身经济实力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的住房基本需要,间接目标是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把有限的资源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群体,以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权利和减少在住房方面的不平等。按照这样的原则,住房保障必须向低收入者倾斜,收入越低者,应当受益越多;收入较高者,受益应当相对较少。住房保障其实也是一种福利,在制度设计时应

当尽量避免出现不公平,特别是要避免出现收入与保障成正比的“逆向保障”。在未来制定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时,必须严格规定各种不同保障对应的收入群体。国家计划应根据需求群体进行保障细化,社会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向四类人群倾斜:不管是货币贴租还是实物贴租,首先保证社会上最贫困那部分人群都有房住;其次应满足工作时间不长,并已处在婚育阶段的年轻人的住房需求;再次,已有低质量房产但无法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的人群也将被纳入保障体系;最后,在不久的将来住房保障体系应给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更多的关怀。

(三)确定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标准。

从保障范围来看,住房保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利牲保障模式,特点是保障面宽,补贴金额多;二是选择性住房保障模式,其保障面窄,补贴金额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的住房保障模式应该是选择性住房保障模式。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为中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经济适用房,鉴于他们的经济能力建一些小户型的住房,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促进他们买房而减少对政府廉租房的需求;对于低收入群体,引入廉租房可以给予他们实物的帮助,也可以是货币形式的住房补助。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低住房基本需要标准,以有限的资源来保障更多的急切需要帮助的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保障水平应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不能将保障水平固定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

(四)增加保障住房的资金来源。

应当加强金融创新,服务住房保障。政府应形成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完善住房贷款的担保体系,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完善的抵押贷款保证制度,建立为特殊群体购买住房的保证制度。应改革现存住房保障制度,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提高现金支付补贴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在改变保障方式的同时,取消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原来的投入转变为货币形式,用以按新方式发放购房或租房补贴。还应完善和创新住房公积金制度,要在管理和保证住房公积金质量的情况下,增强其流动性,服务于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应加大住房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以授权专业房地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符合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标准、价格适中、户型较小的存量住房,以存量住房配对作为中低价位租售房源,既可向居民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又可按规定租金标准出租给保障对象,负责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

(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和管理机构。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颁布了有关住房及住房保障的专门性法律。我国虽然出台了很多办法或者法规,但是还没有一部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大法,如《住宅法》。我国在管制保障性住房时,部门常涉及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来配合完成一件事情,似乎分工很明确,这样便于工作的开展,实则未必。国外住房问题的解决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机构,而不是牵涉多个部门来共同管理,这点值得我国借鉴。

第三篇: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是指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大部分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公有,而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自留山、丘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社区则被称为“城中村”。

一.城中村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间,城市发展将其周围的一些农村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化地区。这些农村的耕地被征用,其就业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也产生一些变化,逐渐朝城市化道路发展,形成“城中村”现象。在城市进一步扩展的过程中,“城中村”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何使这些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活力,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较多的问题。这些城中村的大量存在,已严重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粗放,影响城市功能拓展。从土地利用来看,城中村居民住宅设计标准低,空间利用率低,多为一层两层、独户独园,合法建筑容积率通常在1.2以下,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低。从空间利用来看,城中村村落布局零乱分散,造成土地分割,影响城市开发和功能拓展,城市道路、公交、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延伸受阻。

2.村落内部规划建设落后,环境和安全问题严重。城中村大多缺乏规划,住宅、工厂和商店相互交织,建筑风格与城市不相协调,影响城市综合景观。由于缺少规划,城中村供水、供电、电讯、煤气、排水等市政设施不完善,随意拉线铺管现象随处可见;排污不畅,垃圾堆积,环境脏乱差;道路狭窄弯曲,消防通道受堵严重,防灾抗灾能力差。

3.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村落内生活服务要素缺乏,多数城中村没有幼儿园、菜市场、卫生服务站、文化娱乐等眼务设施。村民社会保障滞后,城中村住户基本仍享受农民待遇,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项目少,水平低。居民安全感差,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员混杂,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弱,社会治安面临很大挑战。

二.制约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因素

1.首先,由于在城市建设扩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忙于追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对农村的规划重视不够,在将原有耕地征用之后,对村庄采取了“围而纵之”的发展态度,也就是用道路网或其他实体将其围起来,留给它一定的发展空间,任其发展,这样以来,村庄的建设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形成后来与城市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另外,政府部门在征用土地后,没有考虑原有村民的具体情况,例如文化教育状况、人员构成、年龄层次,没有考虑被征地农民今后的谋生问题,甚至对被征地地区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缺乏长远的考虑,造成后来我们所介绍的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2.其次,虽然都市村庄的经济已迈入城市化,但村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来“小农经济”的状态,因而在指导村庄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城市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痕迹。村民凭借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未作科学规划的条件下,对有限土地进行了高强度、超常规的违章建设,加之其服装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村庄“脏、乱、差”面貌更加恶化,这实际上是对李家村良好的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浪费,在巨大的经济效益背后,是发展的不经济

3.从建筑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村民住宅,其设计大多经不起推敲,往往不能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标准和需求,建筑造型上则更是缺乏时代新意和地方特色。同时建筑结构的不合理和安全隐患的存在更为严重,希望政府个主管部门予以关注。

4.对村庄建设的监察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早期的监察工作是城建部门孤军奋战,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监察力量明显不足,而违章建筑又比比皆是,这迫切需要城管部门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配合,进行综合执法。

5.改造的政策法规配套滞后。政策法规配套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拆迁补偿政策不尽一致、不够完善。二是拆迁程序不够规范。三是对集体资产的处置缺乏规范。在征地拆迁中,由于对一些农村的道路、公建等基础设施和“边角料”地块未实施征用、补偿,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部分城中村的综合改造工作难以为继。

三.对问题的思考

我们必须肯定,在城市发展初期村庄廉价出让了大量的集体用地,为城市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实事求是的讲,没有城市的征地、建设和发展,村庄剩余用地不会有如今的高价位,更不会有一度繁荣的租赁业。因此,为公平使用国有土地,对村庄用地要适当实行有偿使用。对村庄所处不同地理位置,根据土地的级差,为都市里村庄制定出一系列的土地部分有偿使用的政策指引,强调土地的集约使用,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

1.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将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中。要把“城中村”当作城市的一个细胞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为其指定土地开发强度指标,进行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尤其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能重复以前的做法,将其“圈”起来,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将成为城市里的“恶性肿瘤”,影响城市的健康“肌理”,阻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努力改善现有的空间结构、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步行商业环境。

其次,应跳出过去村庄规划模式,进行改造策略研究。摒弃以村民宅基地为单位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代之以花园式、联排式的城市住区的规划理念。对处于城市景观敏感区、核心区的村庄,还要侧重城市设计研究。

2.加强对村庄建设的有效监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综合监管措施,再高水平的规划及法规都会流于形式,失去本来的作用。另外,成立一支综合性的执法检查队伍,对违章建筑、违规建设行为进行坚决查处。两手都要硬,经济和实体的处罚并行,要让违规者痛定思痛,引以为戒。

3.满足村子女教育、再教育的需求,使经济的发展与精神面貌的改善同步进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4.转变观念,发挥集体效应,改变现有的作坊式生产方式。逐步地将居住与生产经营活动空间相分离,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

调查虽然结束了,但城中村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着,我们相信这只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多不良现象中的一幕。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城市规划被更加重视,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在它处于初级阶段时就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次的调查只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今后我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好书本的知识,还要关心身边存在着和发展着的社会事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耿慧志,清徐县乡镇企业调查及空间集聚对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1

2.唐子来,居住小区服务设施的需求形态,《城市规划》,1999.53.冯 蓉,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城市规划》,2000.24.王殿海等,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城市规划》,2000.4

5.杨洪烈、潘光庆,论出租屋管理,《 城市问题》,2001.26.房保国、沙国华,中国社会对沉默权的容忍度有多大——“沉默权在中国”调

查报告,《政治与法律》,2001.5

7.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课程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任延婷0633081479苏继会

第四篇:办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审核

办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审核

一、保障对象:

申请住房保障应当以家庭为单位,其家庭成员必须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在本市生活。

二、申请条件:

申请家庭收入符合政府公布的低收入家庭标准;申请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政府公布的住房困难家庭标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标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2008年本市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标准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750 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008年本市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标准为: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再16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根据锡致发(2008)86号文件《无锡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

1、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各类保险金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2、家庭住房是指全部家庭成员名下承租的公有住房和拥有的私有住房。申请家庭现有二处或二处以上住房的,住房面积应合并计算。

3、2007年12月31日以后,住房拆迁时认定的补偿面积和住房转让面积,应计入申请家庭的原住房面积。

三、申请手续:

申请家庭应当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居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无锡市崇安区城镇居民低收入住房家庭保障申请审批表》;

2、申请家庭户口簿、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明、婚姻证明原件(夫妻离婚的应提供离婚证明);

3、申请家庭收入情况证明(低保、特困家庭提供《无锡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无锡市特困职工优惠证》);

4、申请家庭住房情况证明(房屋所有权证、租住公有住房租赁契约或租住私房租赁合同);

5、其它有关证明和资料。

四、社居委工作流程:

1、收到完整申请材料后,社居委应当在13个工作日内通过审核材料、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收入和

住房状况等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送街道复审后,报区住房保障部门。

2、首次公示。对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将公示送在申请家庭户籍所在地社居委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 7 天。公示表拍照存档,照片发至区住房保障办公室邮箱,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区住房保障部门签署意见,并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核。

3、第二次公示。市住房保障部门对审核符合条件的,再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 7 天。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予以核准。

第五篇: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再到“和谐社会”的思考

姚常红思想战线2008年 第S1期

文化和谐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王桂兰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 第06期

文化和谐与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

刘可武汉理工大学发表时间:2008-12-0

1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张发钦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 第10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

曲凯音 禹江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第02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

曲凯音 禹江宁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 第03期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建设

赵堂高传承2008年 第02期

文化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张继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 第06期

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和对策

焦垣生 胡友笋人文杂志2006年 第01期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

马存芳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立项课题(QH0804)西宁市低收入群体身心症状及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本研究对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一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从而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 生存状况 身心健康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低收入群体的数目不断攀升,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近3000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大概在7%-8%”。在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变化的转型时期,低收入群体长期处在经济窘困、政治地位低下、被社会排挤及社会边缘化中,他们的心理冲突明显,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城市青年的收入普遍偏低,低收入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城市贫困人群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后的下岗失业人员,又有人口自然供给的劳动力以及就业难导致的大批高校毕业生,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群,他们受过系统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由于非自身能力而导致的相对贫困,使他们对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公平产生质疑。由于社会权利的长期被剥夺,容易造成青年低收入群体被社会排斥感的积蓄,从而埋下影响城市稳定和社会震荡的隐患。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这是青年研究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重点考察青海省西宁市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纳入本研究的低收入人群年龄主要限于20岁-40岁。我们界定的城镇低收入群体限定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上,参照青海省2010年2月平均低保标准223元,本着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上升时,贫困线也倾向于上升的原则,根据本研究对贫困家庭实际生活水平的访谈,将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居民定为低收入群体。问卷调查由在西宁市韵家口、南关街、东关、解放路、七一路西等社区实习的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区活动时当堂完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率为92.5 %,经过筛选低收入者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中高收入者(月收入2500元)有效问卷为268份,其中男性占53.7%,女性占46.3%。本研究所选被试平均年龄为37.36岁,众数为36岁,均值标准差为0.082。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两部分。SCL-90量表是一公认的评定身心健康的量表,有较高且稳定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的前后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访谈。[3][2][1]

二、结果分析

(一)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

本研究立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感受,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和获取社会支持等维度展开统计分析。

1.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

在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中,有10.5%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好,64.7%的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般,而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只有24.8%。有近七成的低收入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信心。研究对照组(中高收入者)中只有4.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有34.6%的人自评身体健康,这与低收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收入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经济的拮据,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低收入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水平。另外还与低收入者一般没有医疗保险等医疗条件差是有关系的。低收入者中间只有28.5%的人在两年之内接受过健康体检,而71.5%的人没有接受过体检;对照组中接受过体检的是60.4%,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低收入者。访谈中有一宾馆服务员说“我没有医疗保

险,工资又低,每个月精打细算还完房贷留点生活费就没剩多少了,哪有钱看病啊!好在自己还年轻,有病能扛则扛,不能扛就买点药吃,很少去医院,更别说体检了”。

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中只有22.5%的人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77.5%则极少或从来不锻炼身体。这可能与低收入者大多从事毫无保障的短期工作如服务、建筑等职业有关,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作息缺乏规律使他们极少有时间锻炼身体。对照组中39.8%的人有锻炼习惯,比低收入组高出17个百分点。婚姻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造成部分。婚姻及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本调查数据表明在婚姻状况方面低收入组中未婚占

9.4%,已婚占78%,离婚占8.4%,丧偶3.5%,分居0.7%,对照组中的未婚者占2.6%,已婚者89.6%,离婚者6.3%,丧偶2.6%。低收入者比中高收入者已婚率低11.6,离婚率高2.1。可以看出低收入者正常的家庭生活方面与对照组是有差距的。[4]

2.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

本研究对高低收入者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低收入者中文盲占

表1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受教育程度频度分析

文化程度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

频度百分比频度百分比

文 盲155.251.9

小 学5719.94115.3中 学18865.510238.1大 学279.412044.8

Total287100.0268

100.0

5.2%,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9%,65.5%为中学文化程度,只有9.4%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对照组中44.8%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高学历上两组存在极大的差异。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低收入者只有13.6%的人有固定工作,而86.4%的人从事餐饮、美容、保安、建筑、商业、环保等流动性较大且技术含量较低的非固定职业。青年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59.4%的人依靠工资,10.8%的人靠父母或亲朋好友接济,7.1%的人依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生活,还有22.7%的人无任何经济来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与有关研究结论是相吻合的。经合组织《关注教育》的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成正比,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相关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发布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结果[6][5]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一方面这可能与我国大学近年来过度扩招造成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找到与其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有关。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来自社会弱势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与来自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生相比,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 想要通过接受教育向上流动,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社会流动的潜规则是社会流动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出现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局面,产生了持续的两极分化现象和社会极化过程。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转变的这条途径变得越来越狭窄,使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流动的难度加大。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仍然不得不从事低收入的职业。受访者小张现在电脑城做销售,他对这一现象深有体会“我大学毕业三年来参加了多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每次都是在面试阶段被刷下来,后来我才知道我只是个陪考者,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我的智慧和才能在这样的考试中被贬值了,每次考完,看着父母[7]

期盼的眼神,我真的是又惭愧又无奈。”这样具有潜规则的选拔制度使老百姓一遍遍地质疑社会公平,积蓄着深深的被剥夺感。

3.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有57.3%的城市青年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评价选择了“说不上”,有20.3%的人选择“不满意”,有3.5%人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很不满意,只有18.9%的人对生活还算满意。可见低收入的城市青年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不满意的。对照组中对生活满意的人占36.9%,“说不上”56.3%,“不满意”的占6.3%,“很不满意”的只占0.5%。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是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健康、财富、教育以及快乐。通过对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组别对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2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SD)

因素低收入组(n=287)中高收入组(n=268)t

生活满意度2.08±0.721.70±0.606.743**

** P<0.00

1[8]青年低收入者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这与他们困窘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显示:个人经济

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个人职业满意度、养老忧虑位居生活满意度影响力的前四位。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制约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持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普遍存在。居民生活幸福的主要源泉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人们抱怨最多的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买房上学。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事关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幸福感。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虽然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对此存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持续增强,充满着对社会分配机制的不满,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也是在情理之中。[9]

4.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社会交往与获取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对城市青年低收入者的社会交往选取了社交乐群性、社交频率、社交网络和获取社会支持等四个维度。乐群性方面“你是否喜欢参加亲戚朋友或同学间的聚会?”一问,有63.5%的人选择“喜欢”,14.4%的人选择“不喜欢”,有22.1%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社交频率方面“你经常参加同学或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吗?”选择“经常”的有41.3%,选择 “很少”的有35.7%,“几乎不参加”的人有23%。社会网络规模方面“与你经常来往的人主要是谁?”选择“同事”的是36.7%,选“同学”的人有28.3%,有23.5%的人选择“亲戚、朋友”,“比较广,不好锁定”的人有11.5%。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选择在生病或困难时能获得帮助的有46.9%(其中82.3%支持来自父母或亲朋好友和同事),根本无法获取各方面帮助的人占53.1%。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是有限的,社会资本的建构方面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很少或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人数近六成,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交退缩,这在访谈中找到了答案,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先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的也就是几个谈得来的同事,现在的人交往时都很势力的,对自己有用的才交往,想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背景,人家也看不上和我们交往”。这说明社会支持是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的交换。从事餐饮服务的马女士说“现在一出去就花钱,和朋友来往没钱是不行的,可我们工资就那么点,哪有钱做这些,没事一般都很少来往的,只是发发短信而已”。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会交往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社会交往的趋利性意识使低收入者自卑心理增强。有研究

[10]显示收入对社会交往具有显著性影响,文化程度较低的网络规模较小。低收入青年在社会交往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较少存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来往,他们的社交网络局限在同一社会阶层,有很强的同质性,而且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源也仅限于的亲缘与地缘性,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网络、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系统。低收入群体无论从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更极少有来自社区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低收入群体的弱势地位,其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局限于同一层级的范围之内,很难达到更广的层次,获取信息和机会的概率就低, 社会支持力有限,获取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很难。

(二)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心理健康

SCL-90的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躯体化一般认为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个体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做出反应。在不满、懊丧、失望、压抑等各种情绪发生时,人们便更多指向自己的身体,青年低收入群体的躯体化分值高可能与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和各种负性情绪有关,相对应的是人际适应的不良以及交往退缩,与他人交往时存在较突出的自卑感以及紧张,“人际敏感”度偏高,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甚至形成了青年低收入群体的“敌对”因子偏高说明他们对他人或社会存在敌对情绪。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有敌对表现,有不可抑制的爆发冲动。“偏执”因子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他们在对待自己、他人和家庭及社会时感觉过敏,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缺乏信任感而充满敌意对抗心理。具有偏执特征的个体容易走极端,容易形成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不健康人格,自命不凡同时又很自卑,这类个体家庭生活及社会交往都存在障碍。

表3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SCL-90差异分析(SD)

因 素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t值低收入男性低收入女t值

(n=287)(n=268)(n=129)(n=158)

躯体化3.04±1.0492.79±1.0052.789**2.78±0.9923.25±1.0

51-3.815***

强 迫1.65±1.0441.57±0.8690.9891.60±0.9881.69±1.088-.750

人际敏感1.83±0.9581.61±0.7882.907**1.91±1.0611.76±0.86

31.367

忧郁1.65±0.9151.57±0.7341.1441.76±1.0521.56±0.778

1.875

焦虑2.23±1.1981.97±1.0742.648**2.09±1.1212.34±1.250-1.711

敌对1.60±0.9701.33±0.7173.670***1.54±0.9681.65±0.971-.89

4恐怖1.44±0.8541.40±0.7190.6471.38±0.8401.49±0.865-1.061

偏执1.57±0.9361.38±0.6802.629**1.57±0.8371.57±1.012-.034

精神病性1.46±0.8391.51±0.901-.6431.41±0.8631.50±0.820-.895

其他1.46±0.8961.37±0.6491.4081.40±0.8621.51±0.922-1.031

***P<0.001**P<0.01

从性别维度分析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性所反映的躯体不适感以及焦虑的躯体表现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所感受的焦虑多于男性,但没有形成显著差异。其他因子男女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

加强对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与关注,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从总体上来看,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一般,收入低、医疗无保障、劳动强度大且缺乏规律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二,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第三,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第四,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注:

[1]关兴平.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东南学术,2002,(6).[2]午马人.2004年广西城市青年收入基本状况[EB/OL]

[3]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一览表(2009,12)[EB/OL]http://2006.02.07 11:01

[9]彭兴庭,什么制约了生活满意度[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10]胡荣,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7,(4)

作者简介:马存芳,女,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邮编810007

联系电话:***联系方式: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810007

下载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