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以湖北黄石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以湖北黄石为例
一、引言
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 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的40座, 已占到全部资源型城市的1 /3。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严重威胁;即便那些资源产业尚处于稳产、成熟阶段的资源型城市, 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就业再就业压力巨大、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积聚等等一系列越来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2008年3月17日, 国家正式确定甘肃白银、河南焦作、江西萍乡、湖北大冶、吉林白山、云南个旧、辽宁阜新、黑龙江伊春、吉林辽源、辽宁盘锦、宁夏石嘴山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等12个城市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在现实压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先后进行了经济转型的有益尝试,不仅对新增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有着借鉴作用,对其他的矿产城市经济转型也起来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湖北黄冈人,我经常去的邻市黄石市就是国家第二批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且其在经济转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因此这里以黄石市为例,分析我国资源性城市的经济转型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
1. 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2.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和谐社会建设。
3. 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4. 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5.三、黄石市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问题及转型
1.问题
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品种占全国的28%、湖北的55%,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上世纪50年代,黄石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矿产资源告急。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
困境之二:产业结构告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石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三次产业比重失衡,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每当宏观经济“转冷”时,经济发展随之陷入“低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困境之三:发展空间告急。黄石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发展、工业发展均无空间。
困境之四:民生问题告急。矿产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黄石涉及民生问题的“四个压力”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截止2008年,黄石市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2005年以来该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内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职工脱贫压力加大。2008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47元;市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36174人,低保金月平均标准仅为230元。城市建设压力加大。据统计,全市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基本的配套设施改造所需资金高达3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困境之五:生态环境告急。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黄石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长满荒草的坑口。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二是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黄石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三是环境污染严重。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居全省第一位,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此外,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公共支出加大,黄石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以2008年为例,黄石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98亿元,根本无力承担资源枯竭带来的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等巨大的资金需求。
2.转型措施
针对黄石市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功能的创新,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
1.1以调整城市规划布局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黄石先有工矿,后建城市,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是制约城市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抓住每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和基础作用。要按照“再造一个新黄石”的要求,着手规划建设黄石新市区,并在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完成城市旅游、园林绿化、公交客运、燃气等
专业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过去黄石市城区道路主要是连接工矿企业的道路,等次较低,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必须以建设区域性大城市为目标,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多渠道投入资金,重点建设城市二环线、城市道路连接线、城区间快速干道等多项城建重点工程,从而拉开大城市建设的框架,形成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实现老市区与新城区对接,市区与郊区的对接。与此同时,加快电网、通信、排渍、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扩大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
1.3以老区改造为重点,着力整合城市功能
过去黄石市工矿企业兴办了大量自我服务系统,随着企业改革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整合和调整。要逐步将企业办的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和生活服务系统进行剥离和整合,统一纳入到城市功能配置体系之中,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对老城区改造不能搞简单的就地“复制”,而要着眼于整个区域的布局进行功能再造,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新路子。具体讲,一是要以兴建一批设计先进、配套良好、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新型住宅小区为载体。二是对位于市中心城区一些噪音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工矿企业,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发展第三产业,这样不仅可以使原有土地资源得到盘活,而且可以使企业重现生机,同时,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改变城市布局混杂的局面,促进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黄石的产业大多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兴起,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危险,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转型促进城市转型。
2.1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
主要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冶金、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大中型企业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使黄石市大中型企业主体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资源型城市要保持经济长盛不衰,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替代产业,必须坚持把发展替代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使黄石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向经济强市跨越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
2.3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特色化
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关键。根据黄石实际,必须围绕把优势做大,着重发展四大系列的特色产业。一是纺织服装系列。二是食品饮料系列。三是医药系列。四是能源系列。
2.3推进城市环境创新,从生产型向生态型城市转变
有效解决环保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黄石自然环境优美,城区襟江带湖,水绕山环,拥有西塞山、东方山、磁湖等众多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但这些鲜明的特点在过去的产业开发中一直未能得以彰显。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城市环境创新的力度,使黄石市展现青山、碧水、蓝天、绿地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形象。
3推进城市功能创新,从单一生产性功能向综合配套的多功能城市转变
针对黄石市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功能的创新,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
3.1以调整城市规划布局为重点,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黄石先有工矿,后建城市,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不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是制约城市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抓住每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和基础作用。要按照“再造一个新黄石”的要求,着手规划建设黄石新市区,并在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完成城市旅游、园林绿化、公交客运、燃气等专业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依法强化小矿山的采掘管理,果断炸封小矿山,取缔“十五小”污染企业,关停小选矿池、小洗矿点。对一些能耗大、污染重的大企业逐步实行高新技术嫁接或无污染产业置换。二是坚持新污染与老污染源治理并重。一方面,对新开工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另-方面,加大老污染的治理力度,对大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次扬尘等“三尘”以及市中心区火车噪音污染进行治理,创建市中心区50余平方公里的无黑烟区。三是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兴建污水截流工程、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同时一,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创建国家级、省级清洁无公害工厂。四是坚持依法治理与综合整治并重。出台关于山体水体保护的一系列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善湖泊生态质量,共同美化家园。
3.3推进城市体制创新,从传统建管模式向市场化建管体制转变
资源型城市受传统旧的城市管理模式影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养不分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政企分开、权力F放、机制转换、市场运作”的思路,全面实施城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运行机制。
三、黄石市转型成效
经过近几年转型发展的探索,黄石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变化,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增创了区域发展的新优势。
主要经济指标转好向上,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690.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4.0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5.7%、23.5%、38.19%、31%,总量比2007年分别增长42.4%、54.77%、1.64倍、79.01%。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竞争能力得到提高。2010年与2007年相比,二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采掘业及原材料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下降了6.04个百分点。2010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三大传统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80亿元、340亿元、120亿元;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均突破100亿元,培育了劲牌保健酒、东贝制冷压缩机、登峰换热器、三环锻压数控机床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
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和开工,城市承载、聚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大冶市区与黄石市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0%,比2007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3.4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5平方公里。
民生难题逐步解决,群众生活得到改善。近三年,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6.15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7%,比2007年下降了0.1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控制在4.5%以内;2010年,全市“五险”参保总人数达到239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1151元、3742元提高到2010年的15460元、5525元,年均增长11.51%、13.87%。
修复治理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近三年来,全市共完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矿山废弃地复垦、增减挂钩等治理项目总面积21.9平方公里。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7年的2.18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1.83吨标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由2007年的9.995万吨、3.34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7.6万吨、3.01万吨。2010年,磁湖水质Ⅲ类达标率达到83.7%以上,长江黄石段饮用水源断面及富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两年达到320天,比2007年增加16天。
2011年1月,黄石被“中国经济论坛”评为“2010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此前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这颗江南明珠再次绽放璀璨光芒。
四、启示和建议
(1)成立专门的机构,做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指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根据城市发展和资源产业发展的规律,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和资源规划。科学编制各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规划和转型方案。
(2)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政府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重整资源型城市的市级财政,完善其自我积累机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在税收上减轻资源型城市税负,加大增值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返还比例;允许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发放地方建设债券,改善其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国债中单列一定额度,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基金、地区开发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以及进行必要的直接投资等。
(3)扩大资源型城市试点范围,积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尽快把资源型城市列入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
型的外部推力。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广辟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一是扶持创办民营中小企业;二是资助自谋职业;三是对吸纳转型再就业者的公司给予特殊优惠;四是加强下岗职工新技能培训和再就业管理现代化;六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5)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大力治理矿山和矿城生态环境。
第二篇: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
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县经济转型工作,特制订本规划方案。
一、前言
(一)编制依据
1、国发[2007]38号文《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2、莲花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莲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莲花县统计局编写的《莲花统计提要》
4、其他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二)实施原则
1、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决不以破坏生态循环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
2、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的关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省、市支持为辅实现转型。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型(煤炭)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城区与矿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立足把转型的基点打牢在依靠科技进步上,突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对大项目的论证和扶持上马。
二、莲花县煤炭资源枯竭现状和实现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一)基本情况
莲花县位于江西省西部,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和永新县毗邻,西南和湖南省茶陵县、攸县相连,北面与萍乡市交界。现辖13个乡镇、1个国营垦殖场,全县国土面积1062.06平方公里,人口24.9万人。莲花境内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初步探明有十多种,已经开采的主要有煤、铁、石灰石、大理石、硫磺等。煤炭是全县主要产业,无烟煤含煤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一半多。1987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先后开办了长埠、珊田、峙垅、年林、界化垅、西云山等国营煤矿和168个集体煤矿。到2007年,全县登记各类煤矿25家,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莲花县的优质无烟煤经广州、湛江、张家港等地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换取了巨额外汇。
围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莲花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选、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莲花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17.6亿元,人均GDP为0.7万元,工业增加值为6.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6:38:36;财政总收入1.4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409万元。
(二)煤炭资源枯竭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减。莲花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000万吨,可开采量约为4000万吨,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500万吨,占可开采储量的62.5%。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500万吨。
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莲花在15年之内就会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
2、开采规模逐渐缩小。经过几十年的地下大规模开采,莲花的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地下煤炭资源开采日趋困难,煤炭企业生产形势每况愈下。一是矿井逐年关闭。我县煤矿数量从90年代中期的 200多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25家,绝大部分煤矿的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二是产量逐年萎缩。我县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90年代约20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70万吨;三是采掘业主要指标占全县的比重明显下降。从采掘业的发展来看,近三年来,无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数占全县工业产值和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莲花煤炭系统的职工近2万人,目前在岗职工不足3000人,矿区职工生活极其贫困。
3、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莲花经济、财政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主要是围绕煤炭的开发利用形成的煤炭采选、冶金、机械制造、水泥等产业,且传统行业技术更新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煤、水泥、机械、特种材料等,矿产粗加工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原料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下。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首先是固体废弃物和酸雨的污染严重。煤炭开采产生的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如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酸雨;其次是地下水位下降和跌水严重。由于多年的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水下跌,造成全县近万亩农田灌溉受到影响,部分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再次是地面塌陷和地裂时有出现。由于开采历史长,矿井顶板承载能力下降,导致莲花所有矿区附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最后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矿井废水的悬浮物浓度、化学耗氧量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都较高,这类矿井废水不经处理就大量外排,造成水源污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土壤板结。
三、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发[2007]38号文件为动力,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突破口,以培育新型支柱产业为目标,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推进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矿区群众就业、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莲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思路
遵照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结合莲花实际情况,实现莲花经济转型总体思路是: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两种机制;实施好人才科技、项目支撑、创优品牌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好莲花工业园平台;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元件、生物制药、特种材料、建筑材料五大接替产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三)实施目标
莲花县推进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定为8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前4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奠定基础;后4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就业供需基本平衡。
第一阶段:2008年到2011年。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使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得到基本缓解,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发展,多元产业共同
支撑经济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阶段:2012年到2015年。到2015年底,全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水平充分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真正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四、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补勘找煤工作力度,增强危机矿山保障能力。
按照理论指导、技术优先、探边摸底、外围拓展的方针,抓好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地质勘查,充分挖掘境内资源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集中力量加快煤矿的扩边整合和技术改造,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升矿区的生产能力。
(二)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构筑多元产业支撑。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创新,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稳定原煤开采的同时,以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特种材料、机械电子、建材矿产、医药食品、制衣制鞋等支柱产业,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在有序发展煤炭工业,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一次能源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利用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推广发展沼气,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可再生能源。
2、做大做强特种材料工业。以江西永安特种冶金材料公司为龙头,整合其他企业资源,完成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3、做大做强机械电子产业。以水轮机厂、光宇针车、建坤鞋机、美特五金、实慧科技、华忻电子、华雄电子、同创液晶等企业为核心,全面振兴机械电子产业。
4、做大做强建材矿产业。重点支持惠金公司发展年产150万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逐步淘汰立窑工艺,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型水泥企业改建为现代化水泥粉磨企业。提高工业“三废”在水泥企业的利用率,鼓励旋窑水泥企业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干粉砂浆、商品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制品。促进建材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5、做大做强医药食品业。以大地药业、高升生物、金泰食品、杭莲生态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植物提取药物,积极开发生物技术产品、新型制剂、医药保健等产品,形成以医药制品为主的医药粮油食品产业集群。
6、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中药材基地、优质稻基地建设。
7、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旅游、物流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
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中转站”,争取“引兵井冈在莲花决策”的历史地位,加快开发建设玉壶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天崖省级自然保护区、寒山省级森林公园、楼梯磴水库、引兵井冈纪念馆等景区的旅游业。
(三)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围绕发展重点接续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区域集中、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用地集约的原则,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主导产业链,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打造坚实平台。一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集约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内外农业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发展种源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调整和优化良种繁育、畜牧养殖、果蔬栽培等主导产业布局,在标准化、集约化和无公害化程度上再上新台阶,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环保高效经营。二是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重点,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导向政策和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清晰的空间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发展壮大特种材料、建材矿产、医药食品、机械电子工业。三是围绕“服务市场、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满足就业”为目标,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合理布局规划五金、饮食、果品、小商品等专业市场,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开拓新兴服务领域,以建设区域型商贸中心为目标,引导高层次的科学消费,促进健康的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狠抓项目协调服务和推进机制建设,强化跟踪服务,为项目建设创造优良环境,扫除发展障碍,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和提高项目质量。大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全力推动企业、产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全力实施重点工程推进机制,筛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速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利用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和列入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及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跑资金,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吸纳其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内迁;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扩大项目源,全力支持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上项目。加强项目储备。立足本地优势,筛选、认证、储备一批具有市场可容、技术可行性、经济可为性的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对接和开工转化。完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保障项目建设又好又快的顺利进行。
(五)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结合莲花矿山生态环境实际,切实规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随时对矿山资源开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治理情况进行应时监督管理,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鼓励采矿权人自觉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对管理混乱、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的矿山企业,要及时查处,责令其停产整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有效实施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发电和制砖,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五、经济转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经济转型提供组织保障。成立莲花县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刘家富、县长聂晓葵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县长李南开、副县长曾晓勇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与省、市的沟通协调,积极研究制定转型规划,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规划的有效实施与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动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委,由刘金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莲花县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及协调工作。明确要求把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作为全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健全机制,为经济转型提供根本保证。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转型提供有利条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树立开放之路就是加快发展之路的新观念,积极扩大直接利用外资,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敢为人先,抓好赴外招商活动,坚持贯彻落实项目责任制,分层次、有重点地落实项目。抓好重点项目的调度和跟踪服务,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档案,进一步筛选、研究、包装和储备一批对外招商项目,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完善“一站式”办公和“保姆式”服务制度。
(四)创优软环境,为经济转型提供环境保障。创建一流经济发展软环境,做到“四个一流”。即建立起系统、规范、高效、优质的一流服务环境;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够促进全县经济加速发展的一流政策环境;建立起适应依法行政需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流法制环境;建立起人人关心、爱护、参加、监督软环境建设的舆论环境。
第三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系统对策建议。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吉林省辽源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迈上新台阶专题
吉林省辽源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迈上新台阶
2008-7-4
走出“煤海”天地宽——吉林省辽源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又迈新台阶新华网长春7月3日电(记者蒋林、宗巍)6月,轰鸣的马达声响彻吉林省辽源市,锂离子动力电池、大唐辽源热电扩建„„11个5亿元以上项目的开工构成了该市的大项目开工月,标志着昔日“煤城”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刚刚开工的11个重点项目中涵盖了新材料、新型能源等多个方面,重点引进和开发了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高科技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并不断向高端发展。其中雷天电池(吉林)有限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建设项目总投资33亿元,计划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达产后可安装动力汽车3500万辆,可替代燃油4000万吨。
上世纪50年代,“因煤设市”的辽源市煤产量曾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4%,煤炭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但在近百年的开采后,辽源市开始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005年,辽源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依托国家政策,以“不在低端市场抢饭吃,要在高端市场求作为”的思路,辽源市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生物技术、制药和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止到今年5月份,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3亿多元,同比增长48%以上,县区工业完成总产值77亿多元,同比增长58%以上,上半年该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就达到34个。“煤城”辽源有8000多万吨的煤矸石,堆积成山,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辽源市筹资4亿多元,建成一个综合利用煤矸石的年产5000万吨水泥熟料的现代化水泥厂。曾因污染严重而出名的辽源市,如今却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以及“中国琵琶之乡”的称号,更是让辽源声名远播。
辽源市委书记马明说,辽源市今年提出了“1234”的奋斗目标,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财政支出超过40亿元。
昔日“煤城”辽源正向一个新型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大步迈进。
第五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