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11:1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

第一篇: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

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体现。切实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战备实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务求创新,突破当前制约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的认识瓶颈,规划瓶颈和制度瓶颈。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首先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认识瓶颈

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了的必然趋势。当工业化进入较高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已达15:85,已往进入以工哺农,以城促乡发展的新阶段。其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具有极端重要性。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发达,文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全社会都能均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的共发展共繁荣。再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对切实解决现阶段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现实紧迫性。在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框架内,城市经济发展缺乏广大的农村发展腹地和有力支持,城市发展空间和潜力将受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体制内基本到了极限,难有更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都能在现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中找到根源。破解长期困扰各级党政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必须首先在打破城乡阻隔,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各级党的领导务必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将这一思想认识切实转化为指导当前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执政基础,推进完成执政使命的重大工作责任和历史使命感,转化成指导工作实践,制定工作措施的自觉行动。

二、求真务实,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瓶颈

凡事预则立。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宏大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各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现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思路及奋斗目标,保障这项宏大工程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区域内生产力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布局等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拥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三是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综合目标,阶段性目标,明确农村人口转化目标任务和城市经济带动农村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四是突出抓好城镇发展布局规划。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在于城镇建设和发展。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区域内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区域城镇发展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科学规划的有效执行,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能有序进行。

三、创新制度,协调配套,整体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制度瓶颈

要打破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序进行,必须大胆创新制度,突破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有利于城乡各种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的体制和机制。

(一)创新农地经营体制。在坚持以家庭为主的农村土地承包双重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以确保农民对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为核心,灵活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成立以村社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司,代表农民意愿,同新业主谈判。既可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又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既改变一家一户零散经营状态,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化,又可改变传统小农经营习惯,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行农业招商,推动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和非农产业流转。

(二)创新社会保障体制。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必须落实国民待遇,使城乡居民拥有相同的政治、社会权益。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取消现有社会保障偏重城市的歧视限制,把社会保障覆盖到广大农村,使农民享有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民转化成市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建立起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社会保障机制。

(三)创新社会服务体系。要打破过去政府公共服务重城市,轻农村的体制,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和机制,不以城乡居民为区别,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均等同样地覆盖到城乡。要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及生产性服务,各项社会服务投入要向农村倾斜,通过法律、经济、税收和行政政策等综合性手段,提高对农村和农民的服务质量和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别,使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本领,为农民转化成市民搭建就业通道,要创新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新市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市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转化成市民的适应能力。

(四)创新居民管理制度。要彻底打破城乡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居民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经济权益差别,鼓励城乡居民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正常合法流动,对城乡居民实行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居民身份登记制和备安制。要切实探

索和完善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和城乡居民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居民参与政治经济事务和社会文化事业的权利,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管理的创新,保障和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五)创新城乡相融环境。首先要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始终贯穿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鲜明主题。以工来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消除城乡之间人才、资金、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流通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顺畅流动,提高资源在市场作用下的配置效率,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清理和整顿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性规定,要制定农村居民集中定点居住的政策,改变现有的农民零散分居状态,走集中建设、定点规划的农村居民居住集中化之路,以对宅基地的重新整理,扩大土地有效使用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人居环境质量,要加强农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审视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逐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这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认真总结国内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和教训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比较好地处理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欧盟推行发展中小城市策略,促进城乡结合协调发展。日本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创新都市圈。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由于战略不当、措施不力,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失衡,甚至造成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冲突,例如巴西,近500万原农村家庭无地可耕,他们不断开展夺地斗争,形成全国性的无地农民运动,从而使得农村暴力活动日益加剧。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工作健康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国内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来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地的经验可以概括为:

(一)城乡统一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二)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必须针对管理幅度小、机构交叉

(二)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必须针对管理幅度小、机构交叉多、资源共享差、职能不配套的问题,对有关行政管理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

(三)主导产业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支撑。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结构趋于合理,把更多的资源尽快投向农村。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主攻目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只有以保障弱势群体——农民的权益为最高出发点,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维护,农民才会真正拥护和积极参与到这项事业之中。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思维理念一体化

或曰发展思路一体化。关键是彻底破除歧视农业、农民、农村的观念,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构筑思想和制度平台。这不仅需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鼎力支持,更要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城乡形成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城乡两个异质系统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农工商等各种社会角色,不再是由血缘、出生等先天因素确定的先赋角色,而应是一种自致角色。农业作为职业,原先的农村居民可以从事,城市居民也同样可以从事,反之亦同。

(二)权益保障一体化

或曰国民待遇一体化。必须承认,在计划经济体制、“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等传统管理体制、思维方式和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至今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国民待遇。其基本权益不仅包括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且包括文化、卫生、医疗、迁徙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权利。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马克思指出,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高时期的渐进过程,因此应当首先从解决国民待遇差异性入手,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三)区域发展一体化或曰资源整合一体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

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既不是全部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关键是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调整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换言之,要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同时,推进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历史性跨越。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举措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由于政府是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主体,但在具体组织实施城乡统筹方略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政府监督;引导农民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展土地流转、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统筹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外,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通过政策因素,调动全社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性。

(二)积极推动,循序渐进。

各地如果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条件,应毫不动摇地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方略。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念;在发展战略上,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在体制机制上,要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收入分配上,要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既要积极推进,更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三)总体布局,重点突破。

各地城乡统筹工作总体布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投入;要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深化各项改革,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在制订缩城乡经济差距的规划时,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逐一突破。当前应从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进行重点突破,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平等就业制度。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以产业发展为保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一是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有关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等形式,引导城市和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根据规划积极促进城镇和乡村产业合理布局。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互融”的原则,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和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转移,把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工业放到农村,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三是构建促使支柱产业迅速扩张的支撑服务体系。巩固三产优势,促进提档升级。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市场、餐饮休闲、锦西名宅等传统产业品牌,努力培育汽车销售、生态休闲、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有品位的特色街区。狠抓产业化项目,壮大工业实力。按照“工业进园区”的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在高科园西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和总部经济;在高科园北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加工工业。

(二)以消除国民待遇差异为目标,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发展权利。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保等投入机制,赋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待遇,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增加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二是建立城乡平等教育制度。大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以政府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加快培养新一代农民。按照中央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城乡生均教育投入平等。

三是建立城乡平等卫生制度。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以区级医疗机构为中心、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农村基层医疗网络进行改革调整,促进与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接轨,保证涉农区域的群众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力争在2006年实现城乡人均卫生投入平等。

四是建立城乡平等社保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

(三)以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为核心,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通过精简机构,减少冗员;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三结合”,改进公共决策机制;探索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在审批方式上,由单一审批控制为主向多元、综合管理为主转变;在投资的方式上,由政府为主向市场和政府多元化为主转变。

三是要保障农民使用土地权利。首先要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政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其次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将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解决被征占土地的农民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以失业保险为核心的就业保障体系,用失业保险基金建立一批职业介绍机构,设置一批公益性劳动岗位,以解决就业特困对象的工作问题;支持投资者开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给予创业贷款、担保、资助等方面的帮助。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个人为主、适当补贴”的原则,在全区农村推行与城市接轨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大病住院统筹和门急诊个人账户支付相结合的医保模式。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两会”期间城乡一体化改革成为了代表们广泛热议的主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救助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全面规划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政策路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认真贯彻执行,通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城乡一体化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只有中国城乡一体化了,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才能真正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参 考 文 献

〔1〕张德扬.广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2〕刘从政.成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7月.〔3〕张红宇.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农村经济文稿.2005年8月.〔4〕可持续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国际研讨会专家报告.2005年5月.〔5〕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月.〔6〕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7〕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第三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部开工清理,XX个村的清理工作已完成,31个村的卫生费收缴工作已完成,共配套资金15万元,清理路域、河道45公里,各村出动人工2000人次,清理三大堆3100处,清理垃圾90吨,出动机械80余辆。清理墙面、电线杆乱贴乱画和小广告400余处,解决占道经营30起,道路两侧、边沟内、绿化区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街道高度重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紧跟县委步伐,于X月X日召开了党工委扩大会议和由各村支部书记、主任、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动员会议,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建办;制定了《XX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整治任务和清理难度,将XX个村划分成三类,分类指导,分别于16日、20日、28日前进行验收;与各管区签订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要求,确定了完成时限,加强了对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XX街道协同各村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与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积极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利用村内广播每天早、中、晚把政策讲明,说清城乡环卫一体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认可并接受环卫一体化工作,从内心深处真正拥护。街道开展了干部进社区、进农家宣讲活动,受教育面达到98%以上。组织了10余次学生、干部、低保人员、零就业人员等开展义务劳动,共1000余人参加,为环卫一体化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素质,又提高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街道对XX个村的工作成绩进行了联合督导,确立了XXX等8个典型示范村,随后组织其他村支部书记对示范村进行学习观摩,在全街道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强化措施,明确责任。

街道将城乡环卫一化工作列为现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包管区领导干部和包村干部的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包村干部全部盯靠在村,每天下午包村干部向主任汇报本村工作进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引入了竞赛机制,在街道大厅设置擂台榜;督导组每天对各村至少巡查一次,对任务完成情况在全街道范围内进行一天一通报,并将

结果进行汇总、存档,将评比结果纳入各村年终考核成绩,与村委会、村干部评先评优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街道以“三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片区协调作战”为总体工作布局,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开展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延伸和巩固,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联系,协调推进。我街道划分XX管区、XX管区等六大片区,上下联动,左右互补,协调推进。同时,也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与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相衔接,让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农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第四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县域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近年来,胶南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建设“蓝色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未来之城”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11月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坚持政府行为主导,不断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多年来,胶南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本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原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强力推进。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市先后出台了《胶南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胶南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胶南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区市直义务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胶南市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规定,进一步明确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教师工资全市统发,农村教师人均工资由2002年的1131元增长到现在的3328元;2005年起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2006年春季,在青岛五市率先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校方责任险;不断完善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依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近5年以政府助学券等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近1000万元;投资686万元统一为农村学生配设了班车;投资368万元实施了“农村小学喝热水吃热饭工程”;投资314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饮水工程。

二、强化资源统筹布局,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胶南市确定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布局调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科学进行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全市小学由2000年的275所调整到现在的85所,初中由35所调整为26所。从2008年起,投入8700万元按标准化学校要求改扩建、装备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数量比例居青岛各区市首位。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增配工程,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400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在青岛五市率先完成光纤入校“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累计1.8万台,所有学校均按标准装备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及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争取青岛市资金937万元、镇(处)财政1155万元,完成3.1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彻底消除了薄弱学校。

三、不断完善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胶南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内容。以实现城乡、镇域内优质师资配备相对均衡为目标,创新实施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制度,自2004年以来,全市共有649名教师分别由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由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2009年又实施了“新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将考录到农村学校的55名新教师安排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一年后再回原农村学校工作,促进新教师思想与业务的双提升。以建立研训合一的城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目标,大力实施干部教师读书工程、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班主任培训工程、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举办“教育干部全面提升素质培训班”,教育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胶南市在狠抓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注重探索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建立完善镇中心小学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实现“一个统筹,三个共享,三个统一: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坚持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要求统一。建立完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广“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建立完善城区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从城区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干部教师到其他学校任教,成立“校际教学研训联合体”,加大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力度;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完善“决策民主化,执行规范化,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优质名校孵化器的作用。

下载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问题(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2004年2月6日)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按: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经验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本站特辑“成都市......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 扎实推进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内容摘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

    城乡一体化问题[大全五篇]

    城乡一体化问题: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时,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带乡、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 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调研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调研提纲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

    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