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06月26日 21时35分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E-mail推荐
】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徐硙、杨维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26
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3.6%。
“但一些城市依然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徐绍史说。
为了有效医治“城市病”,徐绍史提出,应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第二篇: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摘要
城镇化建设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关键词
城镇化,城市化,农民,三农问题,金融,政府干预,宏观调控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着如何使我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境,并让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加快城镇化进程便成了当前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门议题。因为,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其他的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也在不断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方案。可见,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在此,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界定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1。
对于城镇化的界定,还有一种说法为“二元城镇化”,即将城镇化分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其理论认为,“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的城镇集中的过程。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正确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首先,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农民进程的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农民迁移到现有的现代化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居民。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再高,其人口容量与资源负荷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农民都“赶”到现有的那些城市中去。因此,将“城市化”理解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片面的。
其次,农村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实质与主要内容。我国有着总量为 9.4 亿的农民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 57.01。因此,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动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村的城镇化,即提高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使部分农村变成城市,从而原有的农村人口就变成了城市人口; 从静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迁往现有的城市中成为城市人口,从而使城市中的人口达到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即前面提到的农民进城的情况。
第三,城镇化不应只是单方面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应包括一定的城市人口转变为农村人口。如果只是一味的单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或者是把一些农村地区变成现代城市,那这样经过若干年后,说不定到时城市人口过
多也会成为一个难题。正如计划经济时代,毛主席就曾做出过让部分城市人口回乡做农民的举措。所以,城镇化应该还包括城市人口向农村人口转变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全面合理的策略和方案。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因此,个人认为城镇化应该有三种途径: 一是原有城镇的扩张,将一部分原来的农村社区并入城镇。比如城镇间的合并。二是新兴城镇的设立,使原来的农村社区变成新的城镇社区。比如广东省的东莞市以前就只是个县级行政单位,而且人口多是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不断不展,原来的农民致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城镇化,这时便可以变成新的城镇化城市。三是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基础上,使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社区也能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比如,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待遇。个人认为,这是高层次的城镇化目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看来似乎很遥远,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因此,农村城镇化实际上是城镇化的第三种途径即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况都实现城镇化。
二、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倡导让农民进城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见城市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社会学家们也在大力提倡城市化,他们认为,让农民进城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本人认为,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 30 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2”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第三,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坦认为,中国当前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保证 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社会结构上只有 45的城市人口。“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 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农民身份每年转变 1每年需要租售住房 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 GDP 每年 10的增长态势。”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认为,城镇化发展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影响深远。根据测算,目前 1 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 3 个农民的消费。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就会有 100 万到 120 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 2.7 倍到 3 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 1.6 个百分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并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源泉。而相关资料显示,如果中国每年转变 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将会有 2800 万农民进城定居,1800 万人相对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
三、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中过程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相信已经达成公认。但为什么现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却如此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农民工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我国农民进城基本是“移而不迁”,从而形成了“农民工”这一充满矛盾和过渡色彩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以及我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附着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之上的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们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农民工工伤事故频发而又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将因生活难以维持而选择返乡。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民工返乡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农民工大多从事着脏、累、苦、险的行业却工资普遍比较低,而且工资又经常被拖欠,再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这无疑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从而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需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试想:如果农民工长久地处于贫困状态,即使政府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权益,他们进城后怎么生存?凭他们的那点微薄工资如何去买房?如何去生活?
在此,本人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如下: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阻碍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改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并允许公民依法自由选择和变更居住地。户口登记采用居民户口形式,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从而使户籍不再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尤其是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 3各项权利与户籍剥离开来。当然,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实施严格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 首先,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保护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强制企业执行,否则依法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比如,个人认为,广东东莞市现行的 770 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就过低了些,许多工厂的最低工资根本达不到 770 元。其次,严惩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目前,有关处理欠薪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条例》,但在认定上只有“无故拖欠”行为才被视为违法行为,在处罚上也多是由劳动行
政部门责令改正,补发拖欠的工资,企业欠薪的“成本”很低。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和制度,在这一定程度上无疑放纵了更多的违法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严格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③打造责任政府 农民工面对的大多数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归咎于政府的。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工资待遇问题,权益得不到保障问题等等。因此,政府要切实为农民工办实事,尽量地去维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具体该怎么做并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政府是否真正有决心去尽量解决农民工问题。④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 农民工之所以大都从事条件差、工资低的工作,主要原 因在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扭转这种现状,国家可以在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培训、再教育机会。
各级职业学校要面向劳务输出开展特色培训,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促进盲目流动向“市场劳务”的转变。各级职业学校还要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拉动招生、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措施来抓。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就业形势、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教育。2.农村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证明错了;小城镇大战略也证明行不通;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不灵。因为新农村不是建设出来的,是发展起来的。新农村不是新马路、新楼房,而是新的能创造剩余价值、交税的生产方式。新农村的村民是未来的农场主,而不是现在的小农户4。农业关系着民生问题。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问题。比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农作物的产量或者改进农产品的一些价值性状、发展规模农业等。我们只有保证了农村的稳定高效发展,才能有坚强的后盾去促进城镇化进程。所以,我们推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需要农村。农村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3.政府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发展策略,政府并不是没有想到,问题是政府有没有决心去实施,或者实施了贯彻得是否彻底。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总体设计作用。企业与个人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产业,厂址建在何处,建在城市还是小城镇,劳动力为获得最大收入而决定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市,都是由他们自身决定的。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对城镇化的宏观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因此如果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化将处于无序之中。因此,这就要求政府成为体现社会利益的代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而且要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以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经济诱导作用。微观主体行为与社会选择之间的差距,要求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诸如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诱导微观主体的行为,使其按照政府设计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最终实现与社会选择的一致性。必要的行政干预作用。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诱导,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时有冲突的局限,难以对微观主体追求非经济利益目标的行为构成约束,这就要求政府在采用其他手段的同时,还必须采用适当的行政手段,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直接的干预。
四、总结 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茨在这个世纪断言:21 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是“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而中国正处于这个
发展阶段。因此,转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关注农民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而消费拉动投资、就业等等,这才是合格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城镇化,用杨帆博士的话说就是:只要农民进城成了气候,持续三五十年的经济发展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问题探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载《商1鲁楠,业时代》2009 年第 34 期。《城乡一体化》2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 J,(10),2006。3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刘福坦,《分配体制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悬念》,载《中外管理》2009 年 12 月份刊。公共事业管理 02 班 刘忠林 学号:20080101022708
第三篇:别让新型城镇化染上城市病(范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今,规划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有章可循,蹄疾步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愈是如此,我们愈应该谨慎从事,早作运筹,比如避免城市病。
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提出,“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如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答案包括万象,重要的一点应该是避免城市病。如果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这样的城镇化令人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这样的城镇化就本末倒置,失去了个性,毁灭了记忆,我们怎能找到回家的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二字,直抵人心。蕴藉深意,不难理解。
如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不真正改革,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
样的城镇化就是“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诚如有学者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曾经,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陈弊。教训深刻,如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站得高、望得远,先预防后治理,比如杜绝城市病。一旦染上城市病,再想起来治理可就晚了。就像雾霾天,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以万亿计,代价极高,如果相关企业和部门早就意识到并做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何至于此?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更是意识到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危害,意识到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弊端,意识到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问题的后果,也意识到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隐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慎重,更注意趋利避害,更坚定决心打造新型的城镇化。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未来一定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它是一个“冻得很硬的冰激凌”,要一点点化解,因为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做得不好会留下很多隐患。比喻未必精当,但这种提醒值得警惕。通过规划,稳扎稳打,避免染上各类疾病,使城镇化既能成为发展引擎,更能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新型城镇化才名副其实。
7月1日在北京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认为,未来养老方式以社区养老为首选,但社区养老仍有巨大缺口并急需改进。(7月2日人民网)
社区养老不出家门,在自己的家养自己的老,这对社会来说可以减少办养老院的投资,对个人来说,又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减轻不小的负担,而更多的是有熟悉的环境和左邻右舍,平常说说话,下下棋,跳跳舞等有不少的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除开特殊情况非得有专人照料之外,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都倾向于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据调查统计,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社区养老并非是自己能养自己的老,还得借助于外力。
老年人各有不同,有的能够自理,有的是半自理,有的完全不能自理,除开完全不能自理者之外,不论是能自理还是半自理者,毕竟年纪不饶人,靠家人,即使是再有孝心,因为有自己的事要做,也难以全面顾及,而请人进行护理,一是成本高,二是不一定能合得来,因而需要社会力量综合进行解决,用餐时,有专门的服务机构送上门,有病时,有专门的医务人员登门,感到寂寞时,有专人来陪聊,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能召之即来,犹如在身边,时时能提供方便,处处感受到家的感觉和亲人的温暖。
社区养老实则是服务养老,各项服务一项也不能少,如果是短项漏项,将带来很大的不便,如修个家电这个小事,如果没有纳入服务项目,给老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再则,要讲求一个“快”字,如果是不能及时到达,很有可能误大事,如,某位老人突然发病,因为医生不能及时赶到,也许小病成大病;另外,服务要充分的体现公益性,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价格要公道,以微利为原则,给老年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
要做好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必须周密安排,多设点,服务项目上能多则多,不仅在生活上,在精神文化上同样要予以配套;在人员配备上要有一个大致的配比标准,尽量的留有余地,以保证随叫随到随时供应;在服务价格标准上,既要明码标价,也要注重质量,严防偷工减料,对提供服务部门应实行责任制和追究制,让老人们来评来定,使各项服务更为贴心周到。
社区养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专门的养老机构相比,政府部门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既要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购买服务,又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亲切关怀,把服务摆在首位。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1、拆迁工作难度大,部分职工在观望,在攀比,造成拆迁难度大。
2、团场城镇化具体问题:职工住房按国家标准赔偿,但职工不理解,按自己的想象价走,更甚者靠团场赔钱达到自己的目的。
3、团场按标准赔偿,执行有困难,职工不理解,团场拆迁费用大。,
第五篇:我国城市垃圾问题
我国城市垃圾问题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75万亩。由于我国城市数量和人口的不断增加,21世纪,中国城市数量达到800多个,小城镇2万余个;目前,中国城市常驻人口超过3亿,还有相当多的流动人口。据估计,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从3-5亿增长到8亿。由于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城市垃圾的产生量。
二、我国垃圾收集、回收、利用的情况比较粗放、原始
早在1985年,我国就提出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利用,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几个城市的部分地区进行了综合袋装收集试点,个别点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却因分类收集的手段不足,致使本已分类收集的垃圾,又被统放一起运输。城市垃圾混合收集仍是各大、中、小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
以盈利性为主的个体回收利用就只回收那些经济回报率高的废品,相当一部分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废品,如废旧电池、日光灯管、废塑料等,就无法做到回收利用。
三、我国城市垃圾简单堆放、填埋处理造成的危害性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垃圾焚烧数量甚微。其危害性如下: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
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5亿多平方米,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据初步统计,累计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600平方米达10吨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了10%以上。重庆市有些地方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浓度已超过本底三倍。
2、严重污染空气
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质。附近农民苦不堪言!
3、严重污染水体
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中的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围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贵阳市1983年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滤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哈尔滨市韩家洼子垃圾填埋场附近地下水中铁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2/3,锰超标3倍,汞超标29倍,细菌总数超标4.3倍,大肠菌超标410倍。北京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对某垃圾堆放场地周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现场监测,其结果令人震惊:垃圾堆放场地下水已被污染,不能饮用。
4、危害人民健康:
裸露的可分解垃圾易使蚊蝇孳生,传播疾病,散发臭气,污染环境;自然堆放的垃圾最易成为蚊、蝇和啮齿类动物繁殖的温床。另外,裸露垃圾、纸张和细小颗粒随风飘扬,破坏环境市容,危害人体健康。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曾在某垃圾堆放场进行蝇、蛆和蛹的定量检测,结果是:平均每个检测者在两小时内测到苍蝇212只;在0.11平方米的垃圾面上,挖取1公斤垃圾样品,分类计数为螺蛆120条,蝇蛹979个。
5、垃圾堆放场沼气自燃、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垃圾堆放产生的沼气(甲烷),一旦遇明火就会爆炸。象北京市昌平县一垃圾堆放场就产生爆炸事故;1994年8月1日,岳阳市羊角山垃圾场也曾发生过甲烷爆炸事故;四川省荣县长山镇在一个叫“廖叶沟”的小山沟里堆放了数十万吨的炭渣和生活垃圾,从1996年起开始自燃,冒出浓浓烟雾,刺鼻的硫磺味道混杂着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飘向四面八方。2001年2月,荣县政府从越溪河抽水对寥叶沟进行浇水扑火,整整5个月,停止浇水后燃烧如故,至今无法扑灭。
6、阻碍道路和排水沟道的畅通
有的城市或区域的垃圾直接堆放在道路两旁,既阻碍交通,又妨碍市容;还有的将垃圾倾倒在排洪沟,垃圾臭气冲天;有的将垃圾直接在河道倾倒,阻碍防洪,污染水体,危害健康。吉林省某市将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城市旁边嘎呀河的堤坝上,堆成“垃圾堤坝”,河流在垃圾的堤坝边流过,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7、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染,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
城市垃圾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日趋尖锐,已经成为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城市垃圾收运设施不能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监督管理薄弱,乱扔乱倒垃圾现象还较为严重,河道、公路、铁路两侧成了“垃圾长城”,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与市容。由于缺乏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往郊区农村倾倒,引起周围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郊区农民因拒收垃圾和反对在当地建设城市填埋场,引发农民群众与政府冲突事件已屡见不鲜,有些时候甚至成为激烈的社会问题。
四、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卫生管理法规不健全
闻名于世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仅国家颁布的环境卫生方面的法规就多达43个。我国政府至今只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颁布过一些有关的规定、标准和规程。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
(2)政府对城市垃圾的削减、回收和再利用问题没有全面通盘的考虑。
我国主管城市垃圾清运处置的归口部门是建设部,各个城市由市政府领导下的城建环卫部门主管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置。现有管理体制不利于改变城市垃圾管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政企合一。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层次多而不集中,有问题互相扯皮,未能把人力、财力用到关键地方,不利于对城市垃圾的管理。
(3)垃圾治理缺乏资金,收费制度尚未建立
城市垃圾治理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由于城市垃圾治理一直视为公益事业,其经费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
多的资金,才能使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预定目标。但仅靠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拨款解决,资金投入有限,很难达到预定目标。
尽管建设部在1991年制定了《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提出了财政拨款与服务收费相结合的原则;国务院在1992年批转的“关于解决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意见”中也提出要“采取多种解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和“积极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等政策,但目前的收费范围及额度,连维持运营都很困难,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需要的资金,目前仍然只能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
不改变传统的城市垃圾处理观念,城市垃圾产生者不承担任何费用,不承担任何污染责任,包袱都由政府背起来,是无法解决治理资金缺口问题的。
(4)垃圾减量化未引起重视,过度包装和一次性商品造成资源浪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以及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形式越来越繁多,种类和数量急增。不适当的过分包装和豪华包装比比皆是,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5)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城市垃圾混合收集,大量有害物质,如干电池、废油等未经分类直接进入垃圾,增大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降低了可用于堆肥的有机物资源化的价值。
(6)全封闭自动化的垃圾分检系统还没有研究制造出来
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100多位之后的中国来说,让大量的可再生资源白白流失,是很可惜的。废旧物资作为再生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对混合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但由于垃圾人工分检对工人健康有害,所以先进国家,如:瑞士早就有全封闭自动化的工厂对垃圾进行分检回收,可惜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工厂。
(7)垃圾燃烧发电本是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好方法之一,可是产生的有害气体二恶英又无法消除。
(8)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垃圾处理设施人为损害严重,需要设立环境保护警察
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给环卫工作带来了困难。在一些城市的环卫设施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某些企业甚至将有毒垃圾非法倾倒在不让倾倒的地方,刚刚治理好的河道也成为垃圾非法倾倒的场所,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建议政府参考国外做法,组建环境保护警察队伍,专门保护环境制止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