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

时间:2019-05-13 11: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

第一篇: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

文/卢纯

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而在对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展开。

一、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聚集效应的推动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中心优势进一步体现。集中发展理论可以认为起源于法国勒.柯布西埃在二十世纪20 ~30 年代提出的“明天城市”规划思想。他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柯布西埃的理论为现代城市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但是他的构想毕竟只是一个300 万人口城市的规划,对于现代社会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如果继续采取单一中心积聚式的布局形态,不断向上“增高度”、向外“摊大饼”,势必要出现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当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所共有的严重弊病。因此,要改善大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必须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的组团或城镇群所组成的城市。不管采取何种结构形态,都需要扩大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因此,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更得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视。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1898 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位于大城市周边,人口不超过3 万人(超过即需另建设一新的城市飞)。2、周围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3、中央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1903 年,恩温在霍华德指导下建设了规模为7000 户的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建议在伦敦的规划中围绕伦敦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以疏解人口和就业岗位,并竭力推进他的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但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卫星城功能的单一,它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性也暴露出来。因此卫星城应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至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city)。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同时也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

三、上海市的“一城九镇”规划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关于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多层”是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生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

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 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 万人。上海市政府2001 年《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 中说,“十五”期间,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上海市政府经研究后决定,重点发展“一城九镇”。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重点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镇”的发展。

“一城九镇”规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完成和实施的。“一城九镇”即以上海市为中心,发展松江新城、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径、周浦和堡镇等九个中心镇,使之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能体现21 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同时在整体规划上打破了“千镇一面”的传统模式。“一城九镇”在建筑风格上拥有各自独特的“风貌特色”:松江新城建成英国风格的新城;安亭镇建成德国式小城;浦江镇以意大利式建筑为特色;高桥镇建成荷兰式现代化城镇;朱家角镇既凸现本土水乡古镇风貌,又有现代城镇的格调;奉城镇建成西班牙风格小城;罗店、枫径、周浦、堡镇建成欧美特色的小城。建成后,与市区的“万国建筑”相呼应,进一步体现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另外它们还具有不同的经济格局,如松江新城(文化)、安亭(汽车)、芦潮港(深水)、朱家角(旅游)、枫径(商贸)、高桥(港口城镇)等特色镇。

四、“一城九镇”规划与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关系

尽管“一城九镇”各自的建筑风貌特色设定引起了业内广泛的争议,但这一规划的实施必将给上海的城市布局、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利益,而这一规划的设想也正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中新城思想的体现。

上海在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近似地运用了柯布西埃的集中发展理论,通过建设高楼大厦提供居住空间、发展轨道交通和高架道路缓解交通压力等。今天的上海,已经是一个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居住环境受到了质疑,交通问题依然存在。由此证明,在这一阶段,城市分散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对中心城市实行“双增双减”(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绿地,减少建筑容量、减少容积率)的同时,加快城镇体系的发展。

对于总人口近1700 万的上海来说,造镇运动似乎并非单纯的拉开城市骨架,而是形成反磁力场,也就是指当周边城镇与上海中心城区的等级差异不明显时,上海城区的吸引力不明显大于周边城镇,一部分人口就能向周边城镇扩散,也就促进了“产业城镇’的发展。换言之,新城的开发不单单是一个城市中心人口的向外置换扩散过程,而是一个集聚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

此类新城当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卫星城市,它是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都市。新城在功能上或许不能完全取代上海中心城区,比如新城不可能拥有一座上海大剧院这样大型的公众设施,但是,新城该是一个能够容纳更多就业,可以让人在其中安居乐业的地方。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新城,其用意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城镇,而不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附件。因此在城镇功能上,将实现以住房开发为主的单一功能建设向培育产业、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城镇综合功能的转变;在投资重点上,实现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注重社会效益的人文、生态和环境建设的转变。并且针对新城镇将制定新的政策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同时上海还将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拟投入千亿元建设快捷的交通干

线,新建9 条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共212 公里,将“一城九镇”相互之间和与中心城市之间连接起来,加强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为市民假日郊游和城镇居民进市中心购物旅游带来更大的方便。

到2005 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将初具雏形。届时,上海市郊区将出现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并且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

第二篇:一城九镇简介

一城九镇简介

上海将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未来的上海城镇发展,将切实改变中心城区蔓延扩张、郊区分散布点的格局,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十五期间,上海将率先重点建设“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9个中心镇),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到2005年,郊区的城镇化水平从现有的45%提高到60%。整个试点工作将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方针,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21世纪的上海郊区,将依据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交通建设,重点发展新城和中心镇,加快郊区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有序集中,构筑上海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城镇群和都市经济圈。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建成11个新城、22个左右的中心镇,形成沿江、沿海和沿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组团式发展的新兴城镇群,使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

“一城九镇”将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能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到2005年,松江新城建成区的面积达到36左右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5万以上;中心镇镇区的人口规模至少3万以上,一般在5到8万,个别可逾10万。

在城镇功能上,实现以住房开发为主的单一功能建设向培育产业、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城镇综合功能的转变;在投资重点上,实现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注重社会效益的人文、生态和环境建设的转变。“以人为本”,试点城镇将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明确市中心城人口迁入试点城镇的引入政策,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外省市人员迁入试点城镇的准入条件。对本市农民实行向试点城镇集中的导入政策。户口在本市农村的人员,凡在城镇建成区内购买商品房者,或经批准在镇区内自建房者及其直系亲属,可申请落户该城镇。

到2005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将初具雏形。届时,本市郊区将出现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若干个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

第三篇: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一、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应用体系

第四篇: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与科技创新(精选)

View观点·纵论

遭遇了挑战,全球化经济的升级也发展到了跨国公司生产到服务到研发全球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21世纪始于2010年,21世纪发展第一个阶段

性分水岭并非世纪之交,而更可能是在第二个10年,经济全球化进程经过1980年以来30年的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深化。科技创新如何碰撞城市发展?

而科技创新又该如何响应?这我们需要对本轮全球经济危机所引致的重大外部环 会来看,新技术会改变生活质量、健康和环境,例如移动网络、3D打印和云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从商业、组织来看,新技术会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例如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是在生产商或行业之间转移收益,移动网络、云技术和新一代基因组学是为企业创造更多机会;从经济、政府来看,新技术会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但也会提出了新的监管和法律挑战。

总结新科技突破的技术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从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来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从影响的广度来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能源领域以及以3D打印、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从经济价值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能源和储能领域。

而新科技突破的国家层面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在依赖于工业和知识基础的自动化知识工作、先进机器人技术、自动与准自动车辆、先进材料、新一代基因组学、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再生等方面尤为如此。而这些技术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方面,而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用户及应用 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与科技创新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国际城市竞争力思维正遭遇全球范围的新观念挑战:美丽、幸福、低碳、创新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文 屠启宇

境变化给予及时的响应和充分的认识,例如就要在自贸区建设方面转变思路;需要我们对于全球应对危机所形成的重大决心变化和科技领域破坏性创新发展形成充分的预见,例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国情,我国现在进行的新型城镇

上海“四个中心”的愿景设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第一波的脉搏,提出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挥了中国改革开放“窗口”“龙头”作用。而现在面向21世纪中叶,上海长期战略目标的延伸,需要从如何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的愿景中主动寻找和设定,而上海的国家责

任与担当,则是为践行“先行者”、“排头兵”和“示范区”职责。这需要我们从国际趋势的把握入手,特别是对全球化的新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国际城市竞争力思维正遭遇全球范围的新观念挑战:美丽、幸福、低碳、创新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全球经济危机也使得国际力量格局的加速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让全球化

化,需要建设的是绿色、人文、智慧城市,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功能定义可能更多在于高端、有限、疏解、协同。

新技术如移动网络、自动化知识工作、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技术、自动与准自动车辆、新一代基因组学、储能、3D打印、先进材料、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再生归纳的突破,对我们经济社会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个人、社 纵论·观点View 范围和降低使用门槛方面。因此在新技术突破的城市因应之道,需要的是“技术+市场”技术预见双轨思路,“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技术应用途径,“个人-组织-经济”多方位技术用途考量,“发达-欠发达”为城市量身定制技术发展路径。上海创造的机遇、挑战和应对

新产业革命为上海产业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方向和路径,新产业革命中的智能制造将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初级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投入,上海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克服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同时,网络化新能源为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克服能源资源环境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新产业革命使上海产业创新驱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动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革命中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将获得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深化,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业态和新模式不端出现引领产业发展,上海产业创新驱动获得新的动力支撑。新产业革命使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新产业革命作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反思其后工业化发展的战

略方向,既体现了新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也包含了对其经历的后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修正和纠错,是对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新的探索,对上海推进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海可以根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中,确立转型发展的目标方向。

新产业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上海要素替代、产业替代和需求集聚,新产业革命将推动要素比较优势格局变化,为上海在要素替代中确立新的发展优势带来机遇。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一些在原有产业体系中发展重要作用的要素优势的地位可能下降,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地位的下降,而一些在培育新的要素优势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将获得新的发展优势,成长为新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可以通过加快培育与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要素优势,在比较优势转换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新产业革命中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的产业替代为上海带来重要机遇,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新兴产业将对原有主导产业进行替代,一些区域可以通过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形成领先优势,发

展成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可以通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提升在国际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新产业革命中的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为上海在需求集聚中确立发展优势带来机遇,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使产业将在需求规模大、层次多的区域集聚,需求差异成为产业分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将超过要素比较优势,经济中心城市将是高端需求集聚的地区,上海已可以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对国内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大规模、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支撑经济中心城市建设。

新产业革命中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有利于上海实现技术赶超。新产业革命中新兴产业技术路线还存在多种选择,技术和需求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强,虽然发达国家具有先发优势,但是技术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为后发国家赶超带来机遇,上海只要实现技术突破,就能避免新一轮的低端锁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目前新产业革命五大支柱领域仍然有许多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如新能源发电成本较之传统能源在短期内仍不具有优势,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的储能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开发仍处

于起步阶段,上海可选择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确立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产业革命中新的制造模式使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的重要性降低,发达国家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其高端要素优势,上海面临低端要素优势减弱而高端要素弱势强化;新产业革命中的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将推进需求导向型发展趋势,使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新产业革命中虚拟化、网络化的市场组织方式和扁平式、分散化的产业体系特征威胁上海四个中心的实体建设;新产业革命中数字制造、网络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将推进产业体系的重要变化,上海面临传统产业边缘化和新兴产业被动化。因此,上海的城市发展应对之法在于: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支撑,展现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平台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为支撑的健康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结合的智能电网为支撑的绿色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制造。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21

第五篇:湖南省郴州市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总面积19388平方公里,总人口463万(2006年)。是湖南省南大门、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被称为“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郴字,独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郴州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有色金属之乡、烤烟王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30年来,郴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突飞猛进,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由11.36万增长到40余万,预计再用4~6年的时间,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将超过50万,郴州将进入大城市的行列。大城市规划应有新观念、大手笔和长远眼光。在我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时期,作为未来的大城市,郴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解放思想,高瞻远瞩,贯彻“大郴州”的理念。

郴州地形较为复杂,多丘陵山地,又由于开春早,气温回升快,降水丰沛,多阴雨及冰雹大风,春夏季节洪涝灾害频发,而地质构造主要为红岩、花岩、砂页岩,比较疏松,所以洪涝灾害后经常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给全市的发展带来阻碍。每年市政府要花费大量资金在灾害预防以及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因此市内的绿化工作不可小觑。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是08年的雪灾,持续的冰冻天气使郴州的生态环境倒退了将近20年,大量树木被摧毁。电网受到重挫,灾后的重建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不过由此郴州的电网系统的进行了改造,从长远角度来看,也促进了城市的持续发展。

郴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矿业经济占据了郴州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但是资源总会枯竭,过度依赖资源还会影响后代子孙的可持续发展。以往很多年来,对矿产业的开发力度相当大,可以说是没有考虑到环境的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下降,市民抱怨不断。于是,近年来,郴州改变严重依赖资源的思维定势,走出资源路径依赖,提出了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简称“两城”)的奋斗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煤矿整合,引进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了矿业产业链条。”走科学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方面,重点启动了一批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郴州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郴州2003年被评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也是“中国温泉之乡”,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中国女排多次来到灵气俊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求福。,“湘南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第一漂”东江生态漂流,丹霞地貌佳境、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五盖山,“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温泉疗养休闲胜地天堂温泉、永兴悦来温泉等景点。但是内涵却不是很丰厚,这也是发展的一个瓶颈。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郴州近年来利用武广高铁带来的跨越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在湖南的最南部,毗邻广东省,大量承接粤港澳的产业转移。自2009年以来,湖南郴州已累计引进转移型企业625户,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7个,5亿元以上项目23个,引进了中国五矿、上海杉杉、深圳中邦、富士电梯、华信有色、太平洋建设等企业。郴州海关是内地政策配套最全的海关之一,具备深圳等沿海海关特有的“国际快件中心”功能,拉近了在郴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距离;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实现加工制造、物流枢纽和贸易平台三大功能的组合升级,成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郴州正成为中西部对外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口岸城市。

郴州处于“珠三角”、“长株潭”、“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节点,特别是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郴州快速融入“珠三角”、“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标志着郴州跨入了与广州、长沙的“同城时代”,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对外交通网比较发达,城区的街道却没有跟上城市的发展,去年全市进行了交通道路彻底改造,城区所以路面进行扩建、绿化带以及人行道全部重新规划,如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出行特别方便,实现一小时内可以到达市中心,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工作生活,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郴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就已经居湖南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居湖南省第一位。2010年,郴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0亿元。而湖南省会长沙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08.07亿元,相比较而言,作为湖南南部的一个地级市,郴州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已逐渐展现。

在郴州生活了十多年,切身感受到的是小城市迅速的发展与崛起,虽然目前的经济实力远远不如国内很多城市,但是我有理由相信郴州的发展潜力。有了科学可行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加美好。

下载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_一城九镇_规划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合集五篇)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个人作业 前三题都做;4、5两题二选一做(请于12月15日、12月16日将作业纸质打印版交给唐冬云,会统一汇总快递发老师,过期不候)1、如何看待区域发展的基本属性? 2......

    上海2012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复习题答案

    农村区域发展复习题1、生态承载力——即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维持与调节的能力极限、最大的容载量,一旦超出即系统失去平衡能力、以致摧残或毁灭。(网络答案:即在某一特定环境条......

    廊坊城市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与目标

    廊坊市区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打造主题旅游城市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城市旅游规划主题产品为关键,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城......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博览会筹办方案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博览会将于2008年6月19日至20日在廊坊市......

    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

    北京大学 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1-5) 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

    中国航空城发展模式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5篇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航空城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对于机场行业而言,在如今瑟瑟寒风的经济环境下,航空公司不断消减运力调整航线旨在不遗余力消减成本......

    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 研究 来源: 作者: 日期:09-12-17 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2001年......

    阳光城集团为城市的繁华与发展再添活力(合集)

    阳光城集团为城市的繁华与发展再添活力两大品类,七大产品系,阳光城集团以大跨度响应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消费需求。并逐步形成包括住宅(城市豪宅、浪漫城邦、时尚公寓、生态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