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
中国城市经济城市竞争力前20: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澳门、无锡、东莞、武汉、南京、青岛、成都、大连、沈阳、宁波、厦门。
第二篇:2011年全国各省经济竞争力排名
2011年全国各省(市)经济竞争力排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兹定于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发布中国首部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以及第五部《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中国网现场直播。
2011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在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江苏、上海居前三位。
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根据宏观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2008~2009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合成。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实力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和经济外向度竞争力三个指标。
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排序是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辽宁省、四川省、福建省;处于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排序为湖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西省、重庆市、陕西省、安徽省、湖南省、河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黑龙江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2009年与2008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12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四川省(7位),其他依次为青海省(6位)、陕西省(5位)、重庆市(4位)、北京市(3位)、湖北省(2位)、甘肃省(2位)、海南省(1位)、安徽省(1位)、内蒙古自治区(1位)、天津市(1位)、广西壮族自治区(1位);有7个省、市(区)的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12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南省(9位),其他依次为西藏自治区(4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位)、河北省(3位)、黑龙江省(3位)、浙江省(3位)、吉林省(2位)、湖南省(2位)、山西省(1位)、山东省(1位)、贵州省(1位)、宁夏回族自治区(1位)。
经济实力竞争力方面,2009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浙江省、四川省。
经济结构竞争力方面,2009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山西省、吉林省、辽宁省。
经济外向度竞争力方面,2009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四川省、福建省。
第三篇:2013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
2013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
排名 城市 国家 得分
1.纽约 美国 71.4
2.伦敦 英国 70.4
3.新加坡城 新加坡 70.0
4.巴黎 法国(并列)69.3 4.香港 中国(并列)69.3
6.东京 日本 68.0
7.苏黎世 瑞士 66.8
8.华盛顿 美国 66.1
9.芝加哥 美国 65.9
10.波士顿 美国 64.5
11.德国 64.1
12.多伦多 加拿大 63.9
13.旧金山 美国(并列)63.3 13.瑞士(并列)63.3
15.悉尼 澳大利亚 63.1
16.墨尔本 澳大利亚 62.7
17.荷兰 62.4
18.温哥华 加拿大 61.8
19.洛杉矶 美国 61.5
20.斯德哥尔摩 瑞典(并列)60.5 20.首尔 韩国(并列)60.5
21.加拿大 60.3
22.休斯顿 美国(并列)59.9 22.丹麦(并列)59.9
25.维也纳 奥地利(并列)59.8 25.达拉斯 美国(并列)59.8
27.爱尔兰 59.5
28.马德里 西班牙 59.4
29.西雅图 美国 59.3
30.费城 美国 58.5
31.柏林 德国(并列)58.2
31.亚特兰大 美国(并列)58.2
33.挪威 57.2
34.比利时 57.1
35.汉堡 德国 56.8
36.新西兰 56.7
37.台北 中国台湾(并列)56.6 37.英国(并列)56.6
39.北京 中国 56.0
40.55.9
41.巴塞罗那 西班牙(并列)55.8 41.阿布扎比 阿联酋(并列)55.8
43.上海 中国(并列)55.2 43.迈阿密 美国(并列)55.2
45.吉隆坡 马来西亚 55.0
46.捷克 53.7
47.大阪 日本(并列)52.9 47.米兰 意大利(并列)52.9 47.多哈 卡塔尔
50.罗马 意大利(并列)52.3
50.名古屋 日本(并列)52.3 52.9(并列)
第四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排名第一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排名第一
时政民生新华网2014-03-07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3月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由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攻关,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研究的第八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向社会公布。
该蓝皮书对“十二五”中期(即2011~2012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广东、北京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
据悉,该蓝皮书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充实完善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
31个省市区中21个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
从2011-2012年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藏,增加了2.49分,其次是甘肃省增加了2.45分,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吉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有10个省份的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了
1.19分。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2年为38.13分,比2011年增加了0.55分,上升幅度较大。总体来说,“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复苏势头。
今年的蓝皮书还专门开辟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十二五中期”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开放型经济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对照本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比照分析,深入分析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对各省市区就如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不仅在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加快推进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一读。
综合竞争力决定竞争主体成败
当前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中,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篇:关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为了贯彻市十次党代会“必须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神,今年6-9月份,市政协组织委员对我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鞍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概况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通过调度、利用自身资源来吸引、聚集外部资源并有效控制、转化全部资源,更好地创造价值、满
足市民需求、实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城市综合实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力强调的是现实能力,而综合竞争力更注重发展潜力。2003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所先后发布了4期《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国内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下称竞争力排名),并对前50位城市的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期,国家统计局也进行了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下称综合实力排名)。鞍山在竞争力排名中,2003年居第55位,2004年居第56位,2005年居第61位。其中,2005年首次纳入港澳台地区城市,若去除这些城市则居第53位。在综合实力排名中,2004年居第50位,2005年居第44位。从排名看,我市综合竞争力虽没有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也没有综合实力提升速度快,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处于第二集团。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为主体的前30名城市,综合得分均在鞍山的15倍以上,表明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大,属于第一集团。其中,沈阳2003年居第29位,2004年居第23位,2005年居第19位(去除港澳台地区城市居第12位,下同);大连2003年居第11位,2004年居第14位,2005年居第17(10)位。综合得分是鞍山的1.6-1.7倍左右,优势比较明显。排名第31-80位的城市综合得分相差不大,主要由东部地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组成,属于第二集团,鞍山位于第二集团中游(见表
1、表2)。从省内看,除沈阳、大连、鞍山、盘锦以外,进入2005年竞争力200强的城市还有:锦州第105位、葫芦岛第106位、抚顺第115位、本溪第138位、丹东第152位、铁岭第158位、营口第160位、朝阳第180位。表12005年综合竞争力排名与鞍山相邻城市表城市排名南通大庆太原包头鞍山盘锦洛阳湖州秦皇岛嘉兴综合竞争力***46566综合实力***73258表22005年综合实力排名与鞍山相邻城市表城市排名乌鲁木齐中山绍兴太原威海鞍山徐州扬州淄博温州综合实力***64748综合竞争力***1443
4二、鞍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鞍山铁矿资源探明储量74.5亿吨,菱镁矿保有储量36.5亿吨,岫玉探明储量27万吨,均居全国之首;滑石保有储量4576万吨,占全国的40。还有玉佛、千山、温泉等旅游资源。在资源禀赋方面与同类城市相比拥有一定优势,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基础。
2、扎实的产业资源优势鞍山基本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品加工为主的“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工业格局。鞍钢竞争优势突出,2005年居世界主要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第8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8名。矿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前10名。机械加工和工业自动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在2004年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生产率高居第32位,体现了我市支柱产业大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优势;综合市场占有率居第48位,表明我市支柱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些构成了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3、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2。在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居第35位,比综合排名高9位,说明我市与位次相邻城市比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同产业优势相对应,我市在钢铁冶金、矿山和矿产品加工方面,工程技术类人才优势明显,技能型人才储备较大。
4、一定的区位开放优势鞍山位于沈大经济带中部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南缘,属于经济集中度较高地区。区域内陆路交通发达,海空交通便利。我市从1988年开始享受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1992年成为国家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等政策,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员,这些都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助推剂。
5、强劲的经济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在综合实力排名中,2005年我市经济发展得分占总分的49.2,位居第40位,比上年前移15位。其中,经济发展速度居第9位,经济效益居第31位,经济规模居第45位,财政收入居第43位。表明我市经济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