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3 11:3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

第一篇: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

2010年底,柞水县组织县农业局等涉农部门,采取全面查阅相关资料、实地展开重点调查、随机走访抽查等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全县16个乡镇就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按照每乡镇选一个行政村、每村选5个重点农户的标准,对全县90个农户的家庭人口、文化程度、经济来源以及近几年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全面掌握了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帮民致富,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成果,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可靠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全县共有农户3.76万户,农业人口13.52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73235人,在家务农3835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3%,占全县总人口的28.9%,外出务工3488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7%。

2、在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结构现状:

在家务农劳动力小学文化11160人、占29%,初中文化22560人、占58.8%,高中以上文化4635人、占1.2%。其中,男性15210人、占39.6%,女性23145人、占60.3%;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29岁以下3361人、占0.8%,30---40岁14300人、占37%,40岁以上20694人、占53.9%。

3、在家务农劳动力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情况:

在家务农劳动力,年均参加3次以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占20%,参加3次以内的占65.6%,参加2次以下的占14.4%。2009年以来,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县共有39000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占农村劳动力的53.2%。

4、农村劳动力学习新技能的热情高涨。在瓦房口乡大河村举办快速养猪技术培训结束时,大部分农民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培训?”蔡玉窑镇马房湾村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接近尾声时,农民又强烈要求授课教师接着讲养猪技术;在杏坪镇严坪村发放的农业实用技术资料,被村民一抢而空,农民对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求之若渴,学习新技能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状看,目前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状况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中年劳动力偏多,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均衡。在家务农劳动力40岁以上居多,占53.9%;二是受教育年限低,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目前,全县劳动力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87.9%,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延缓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新型技能教育培训滞后,满足不了当前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针对柞水县农民对生产技能、科技应用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和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上升的实际,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家书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一批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农民年均接受农业新技术

教育培训次数、培训强度和学习期限,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四是培训方式仍显单一,培训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数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参训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及重点户、种养大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还处在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效果欠优的层面上,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热情还没有被充分的调动和激发,科技普及率低,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很多培训无法进村,仍有大部分农民未充分享受到应有的科技培训。

三、建议及对策

1、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教育、科技、经贸、人社、农业、林业、药办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整合现有的农民技能、就业创业、科学实用技术、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畜牧养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科管等内容资源和技术力量,形成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各部门培训基地中心、各乡镇农技校为网点的农民培训网络,增强各乡镇农技校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针对季节、市场特点制定培训内容,定期开班,分批长期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作用,全力打造现代新型农村劳动力。

2、全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渠道。充分依托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把农业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组织培训技术力量,巡回乡村开展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为农民打包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优质服务,全面消除各种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农广校和农技、植保、林业等农业技

术人才及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培训效果,努力打造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确保农民学的方便、学的轻松、学的全面,学了就会,会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3、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把技能培训与享受农村低保、宅基地审批、生育指标审批、扶贫贷款审批等惠农政策和“一村一品”挂钩,扩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覆盖面;实用教育培训达标,晋级、发结业证书,坚持用人单位以证聘用原则,进行人员聘用,从源头上增强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都重视技能培训、依托技能致富的大好氛围。

4、加强农村新生代青年农民培训。针对青年知识结构新、接受教育能力强的特点,加强青年农民思想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技文化、劳动技能等方面综合培训,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干事创业精神,增强青年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保障他们能够进入市场、拥有市场、站稳市场、有所作为,达到干事创业、发家致富的目的。

5、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同时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做好此工作就能为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不竭动力。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只有将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才能保障培训长期进行。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县财政拨付一部分、涉农部门筹措一部分、农民工出资一部分的办法,为培训长期有效开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乃坤 井绍君)

第二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裕湘面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有1080余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第三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

第四篇: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年12月,尤溪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示范工作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衡量,不断创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并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特征、成因及发展趋势及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前段时间,我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2011年全县总人口42.3万人,农村人口37.04万人,占总人口的85.4%,农村劳动力人员21.75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就业11.7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8%。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分布特征:就业地点以乡内为主,县外、省外就业比例偏低。2011年,劳动力在本乡镇内就业的比例为31%;县内乡镇外就业的比例为18.5%;县外省内就业的比例为40.5 %,省外的为10%。

2、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情况: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53.6%,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46.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农1

212 2011年尤溪县统计年鉴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情况监测指标体系

村劳动力35.4%,其中,工业占从事二产劳动力的77.4%,建筑业占22.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11%,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占从事三产劳动力的23%;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与餐饮业占61%,其它占16%。

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具有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绝大多数。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0.9%;小学文化程度占29.1%;初中文化程度占18.9%;高中文化程度占45.7%;中专程度占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6%。43

二、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推算,目前全县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人数达11.7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1.75万人的53.8%,其中县外打工人数4.31人,占农村劳动力19.8%,占全县已转人数的36.8%;县内打工人数达5.9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17%,占全县已转人数的50.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2元,比2010年7112元增长了17%,其中工资性收入3502元,占纯收入的42%,比2010年的2803元增长了25%。

1、从产业行业构成来看: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53.6%,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46.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35.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1%。2011年尤溪县国内生产总值124074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61505万元;第二产业514820万32011尤溪县统计年鉴福建省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平台人口组成分布表

元;第三产业364423万元。

2、从年龄性别结构来看:以中青年和男性为主。从年龄结构来看,18-28周岁的占24.3%;28—60周岁的占52.5%;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50.3%,女性占49.7%。

3、从打工的流向来看:出县、市打工的多,以省外为主,县内乡镇外打工的少。全县在本乡镇内打工的占31%;全县流向县内乡外打工的占18.5%;流向本省县外的占40.5%;流向外省打工的占10%,省外打工又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分别占37%、22%、5%。

4、从务工人员外出时间来看:外出务工时间长短不均,外出1年以内的占40%以下;外出1年以上的占60%以上。

5、从获取的务工收入来看:务工收入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打工收入主要来自于省外。据坂面镇、新阳镇劳动保障所统计,乡镇内打工平均收入1500-2500元/月,县内乡外打工平均收入为收入2300-2800元/月,省内县外打工收入2400-3000元/月,省外打工平均收入2400-3000元/月。

(二)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的趋势向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县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5

656789 2011尤溪县统计年鉴福建省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平台人口年龄分布表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情况监测指标体系电话调查新阳镇劳动保障所电话调查坂面镇、新阳镇劳动保障所

据调查,在务工的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45.7%;经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仅占29.4%。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会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并且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对一些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岗位难以胜任,影响农村劳动力深层次转移的需要。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劳动强度较大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采矿业,属“苦力型”务工。

2、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从总体上看,全县劳务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为主,由政府组织和用工单位招聘的仅占23%左右,而77%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是靠亲属介绍或自发外出。使得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作时间过长、无端遭搜身、殴打以及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是户籍制度的影响,虽然全国大多地方都进行了户籍改革,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不到各种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二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可能要蒙受因转让土地承包权而造成额外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的弃农决策,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转移出去的主要精力用于抓劳务,难以精耕细作;

未转移出去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未能得到较大提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家庭仍选择了“兼业”的方式,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三是子女教育、老人瞻养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老人瞻养、子女教育已成为他们一块心病。

4、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目前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完善,辐射功能不强,信息传递周期长,效率低,特别是受一些非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干扰,用工信息真假难辨,部分地方交通、通讯条件落后,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而盲目外出务工,使部分打工者往往无功而返,不仅给打工者家庭造成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也严重挫伤了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不仅使他们各自家庭摆脱了贫困,而且极大地开拓了广大青年农民的视野,更新了观念,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扩大了他们了解外部的信息渠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扬,致使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的政策性、价格性因素以及靠结构调整增收的渠道都是有限的,不能根本改变农民靠土地、靠天吃饭的命运。

2、有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非农转移就业,特别是农民出省就业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4、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由于尤溪农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导致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素质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亲历了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迅速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

第五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下载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

    农村现状调研

    农村现状调研——以*****************为例自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已已有将近6个年头了,在党的号召,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共有11.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6.1万 人,目前转移就业5.18万人,其中县以内就地就近转......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践行“十个一”知民情活动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人才兴村”战略的总体要求,我村采取入......

    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济的新型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