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案例样例
(以下案例仅做学习参考,不能作为案例分析报告的依据。
要写案例分析报告的同学,请自行收集整理案例。)
行政管理学案例举例一、一起人事任免争议
1996年2月初,中共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9名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县人民政府随即据此将这19名乡、镇长予以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常委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认为,对这19名乡、镇长的任免是党组织的意见,政府和人大都应坚持党的领导,无权对党组织的建议提出异议,政府文件没有过错,所以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不予理睬。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重要负责人又向县委作了专门汇报,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全体常委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这一任免决定事先未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消的决定。
二、增加办事机构却事与愿违
某市在1988年以前,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分别由城市建设委员会和城建局负责,多年来,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基本上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城市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城市建设委员和城建局在旧房拆迁、道路扩宽、环境绿化以及其他市政建设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而且呈尖锐化趋势。两个机构时常处于相互扯皮、互相推委、争功倭过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严重影响了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多方征求意见、与有关单位协商,决定增设城市建设办公室,其职责任务是:做好城市建设委员会与城建局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促使他们在各项工作中协调一致。稍微、市政府要求城市建设委员会、城建局和城市建设办公室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以城市建设工作大局为重,齐心协力、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令人遗憾的是,城市建设办公室成立以后,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中由原来两个机构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三个机构之间的矛盾,矛盾更多也更为复杂,城市建设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效果还不如以前。
三、他们为什么不愿参加培训
某办公室接上级通知,要求派一名同志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办公室自动化”培训。办公室主任老王征求全体不管上人员的意见,但无一人主动报名。老王只好硬性指派老张参加,老张说“我的腿患慢性关节炎,爱人一直不许我外出”。老王又指派老李参加,老李回答说“这是一次学习提高的好机会,但我再过两年就要退休,学会了也用不上,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吧”。老王只好改派中年人赵某,赵某回答说:“我儿子今年参加升学考试,加之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最后老王又去做小吴的工作,小吴今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不管上任职,听老王讲完,小吴面有难色,不好意思地说:“我最近有点个人问题要处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是我的终身大事”。老王明白了,小吴最近正在谈女朋友,当然不好勉强。出于无奈,老王主持召开了一个全体办公人员长的会议,他着重分析了培训对提高人员素质及办公效率的意义,大家都觉得老王的分析透彻、全面,培训的确意义重大,但最终还是没人参加这次培训。
四、办公室分工作效率为何不高
某市某委员会,随着职能的增加和扩大,管理工作过来越繁杂,但由于工作效率不高,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为使机关的行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该委员会领导委托有关部门作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问题最多的是该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的组织结构是:
主任下设两个副主任,而这两个副主任,同时负责秘书、档案、内勤、文印、信访、车队、机要、外勤等工作。
在调查中发现,办公室两位副主任矛盾较深,而办公室的其他工作人员对他俩都有意见。当领导找他们谈话时,两人都诉说了自己的苦衷:“工作上什么事情都得管,出现失误却是自己的,主任要批评,下面工作人员不理解,两头不讨好。”在谈到两人的关系时,都说:我们过去是好同事,然而不知怎么的,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领导决定这两位副主任调离办公室,要求在未调进新的副主任之前,办公室主任要对办公室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考虑,提出新的方案。
办公室主任经过思考后认为,人们对办公室的工作有意见,可能主要因为两位副主任的交叉领导,由于工作上不协调造成人与人的关系紧张。既然他们已经调走,由自己直接管理办公室各方面的工作,一支笔,一张嘴,一定可以改变过去多头领导的弊端。
办公室现有的组织结构为:主任直接负责秘书、档案、内勤、文印、信访、车队、机要、外勤等工作。一个月过去了,张主任成了最忙的人,从早到晚没有闲过。同志们都说:“老张年纪大,太辛苦了,”尽管老张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办公室的失误和差错总是不断,领导和各处室对办公室的意见比过去更多了。老张对此深为不解。这时,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小林正好从某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回来。他建议老张把办公室的组织结构调整为:
主任下设行政组长、秘书组长、综合组长。其中行政组长负责车队和内勤;秘书组长负责秘书、档案、文印、机要;综合组长负责信访、外勤。老张看了小林的建议说:“这与原来的组织结构没有什么区别嘛。”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半年以后,老张退休了。经组织考察,小林被提拔为主任,他的机构设想得以实施,行政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医院合并为什么有矛盾?
前几年,为适应形势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某市政府做出了合并该市传染病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所的决定。但合并后不到半年,内部的矛盾就出现了:首先在经费上的矛盾。自合并以后,市结核病防治部门认为,合并后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已由原来的防疫性质变为了医疗性质,其防治费用的补助,应由地方财政按病床给予补贴;而地方财政认为,结核病防治应由上级财政投资防治经费。由于在经费问题上互相贪污推诿单位得不到应有的补助,致使工作受到影响。其次,工作性质上的矛盾。医院是医疗性质,而结核病防治是防疫性质的,所以在经费、人力、物力、工作任务上都不便安排,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特别是下达的结核病防治方面指令性的任务很难落实,市“结防”部门对此意见很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意见也很大。
面对这种情况,医院的领导很为难,不合并吧,上级的决定又不能违反;合并吧,工作性质不同,内部的矛盾重重,在一个单位难以维持下去。鉴于这些情况,市卫生局对该院前段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权衡利弊大于片,于是将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拿出了本局的意见,结果市委、市政府还是同意了市卫生局的意见,将合并的两个单位重新分开。分开后,各自的工作运转正常,事业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担心,象这样的分分合合几时能休?
六、某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关停倒闭
某县原有乡镇企业265个,而截止86年底,有46%关、停、倒闭。若以现存企业年上缴的44.6万元分文不动地全部用来偿付关停企业的银行贷款,至少也得要十多年才能还清债务。
部分乡镇企业之所以关停倒闭,除了信息不灵、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差、经营无方等因素外,还有乡、县领导者决策失误的原因。
其一,行政命令,一哄而起。70年代后期,农村兴起“磷肥热”,县领导要求各乡镇都办磷肥厂。钱花了不少,厂也办起来了,但因技术不过关,又纷纷关、停。
其二,一茬干部,一批项目。这些年来,乡镇干部频繁更换,每茬干部上任,都不甘于收拾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又重新上项目,以显示其政绩。由于仓促而为,盲目上马,关、停、倒闭企业也就不断增多。
其三,干部插手,贪大求洋。三个乡镇分别由党委委员、副乡长出面兼任厂长。这些干部自恃有职、有权、有关系,能搞到贷款,便自以为是,匆忙决定建厂买设备,却因原料不足,技术达不到要求,又不懂经营而连连亏损,不得不关闭厂门。
其四,赚钱心切,用人不当。有的乡镇领导,不问能力大小、知识水平、有无管理企业经验,片面采用招标办法确定承包人。结果往往让外行挤掉了内行,蛮干的代替了能干的,企业自然要垮台。
其五,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许多乡镇领导,不关心其发展,对于企业不摘设备折旧、不提留积累,不闻不问。承包人除了纳税和上缴利润外,所剩全归己有。因而富了“和尚”,穷了“寺庙”。
七、“联络图”的作用
改进机关作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各地曾为此出台了很多措施。某市
一直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一项“没有结尾”的工作,长抓不懈。早在2001年9月,该市就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四县一区四套班子、市直81个部门和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及办公电话号码,市、县(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综合整治投诉电话号码,市、县(区)党政“一把手”热线电话号码。市、县机关和部门必须公开承诺,让老百姓知道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此举深受群众欢迎,也赢得外来客商的称赞。老百姓都说:“以前对有些机关究竟是干什么的不清楚,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怎样找。现在,通过这个“联络图”,我们同机关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该市将领导干部职务分工和联系电话公之于众;还公布了一个责任追究办法,事涉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可以投诉,办事不力者将被追究责任。这显示出该市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的决心。
八、“城镇论坛”
某镇政府针对改革开放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从1997年3月开办“城镇论坛”,至今已举办了14期。每天论坛举办之前,由镇有线电视台播出预告,群众可以自由参与发言,而每期的选题都由主办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如环境卫生、交通管理、社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城镇规划等。论坛给了群众和领导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群众提供了一条参政议政的好渠道,一个广开言路的好场所。镇党委书记说:“通过城镇论坛这座桥梁,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工作的民主科学程度,另一方面还提高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论坛逐渐成为小镇化解矛盾、推动政府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
第二篇:社会实践策划书案例(精选)
大学生灾后重建服务团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材料
陕西科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制
成员的今后发展,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实践的主要任务
1、将设计学院主办的校级活动“涂鸦大赛”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涂鸦大赛中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带去宁强送给灾区的孩子们。将我们的爱心带到 灾区。
2、以电信学院承办的“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寻找 当地农林业中的实际问题(菌类生产是当地农业一大特色,本次任务的重点就是 点差当地菌类生产的规模、科技引进的情况、菌类生产的控制条件等)以实际问 题指导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用到实处,实现学生学习创新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帮助当地农林业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实践经验。
3、再赴宁强玉泉坝小学,对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回访,学校支教与学生家访 相结合,了解当地学生一年来心理的变化。将第一次赶赴地震灾区见到看到的满
2
陕西科技大学 2011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材料
目废墟和现今灾后重建一年以来的变化进行比较,更有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的意 义。
4、结合当地相关情况,开展关于宁强地区各方面情况的调研活动。
5、结合灾区重建进程,进一步展开对于灾区少儿的心理调研和有效干预。并带去轻松、愉快的文艺节目。
(二)实践团队具体安排
一、社会实践时间: 社会实践时间:
2009 年 7 月 16 日—2009 年 7 月 26 日
二、社会实践地点: 社会实践地点: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三、社会实践人员: 社会实践人员:
领队、副领队、其他人员。领队、副领队
四、社会实践安排: 社会实践安排:
1、2009 年 7 月 16 日,由西安出发,前往本次社会实践目的地,与当地相 关部门人员沟通交流,入住。2、2009 年 7 月 17 日,回访玉泉坝小学,并留下部分队员进行支教、家访 等,同时对灾区少儿进行心理调研和有效干预。3、2009 年 7 月 17 日,农林业询访,与当地农林部门沟通,确定调研试点,安排人员分组前往试点留守并参与具体工作,发现、了解具体问题并及时记录,要求每晚所有人员集合汇总当天问题,分享与老乡交流好的方式及方法。4、2009 年 7 月 25 日晚,整理所带物品,准备返回学校。
(三)人员具体分工及注意事项 人员具体分工及注意事项 人员分工概况
社会实践团的人员组成情况(主要成员)领队: 副领队:
3
陕西科技大学 2011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材料
序号 1 2 3
姓名
工作/学习单位 设艺学院 电信学院 设艺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分工 领队 副领队 量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纪录片 的制作 协助领队、副领队联系当地,团队经费审核与物资保障 团队经费审核与物资保障 负责组
组织安排农林业科技应 用调研,协调调研队伍 农林业科技应用调研 负责实践基地回访、联系当地 学生,负责家访等相关事宜 支教及幼儿心理干预 支教、家访、调研等材料整理 汇总 收集整理捐赠物资
联系方式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电信学院 设艺学院 电信学院 电信学院 电信学院 设艺学院 电信学院 设艺学院 设艺学院 设艺学院 设艺学院 电信学院
外界媒体宣传、支教 外界媒体宣传、支教
一、活动安排、活动作息时间:
(一)活动作息时间:、活动作息时间
4
陕西科技大学 2011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材料
6:00 6:00——7:00 7:30——11:00 11:00——13:30 13:30——17:30 17:30——19:30 19:30——22:00 22:00——23:00
起床。吃早饭,开晨会,安排准备一天的工作。上午工作,分组支教,农业调研。吃饭,休息。下午工作,分组支教,农业调研。回住所,吃饭,休息 开会总结一天工作,安排、准备第二天工作。队员写工作日记和记录当天工作内容,交于调研 负责人签收。
23:00
准备睡觉。
5
第三篇: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在信息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Internet互联网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以信息传播迅速、量大、便于交流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浏览,尤其对新事物接受快、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的一面。根据网上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目的。超过50%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或Q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那么,互联网对中学生都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研究它的利与弊:
一、互联网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中学生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给中学生提供了新的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因为我国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师传授,而地点只在学校,这就有相对的局限性。但网络就可以化解这一局限性,使教育方式得到扩展,增强我国的教育能力。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时间上网,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这就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紧张性头痛,也会严重地损害视力。
2、影响学业。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如果被网络占据的话,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
3、引起交往问题。中学生本应在课余多交良师益友的,长时间游荡在网上,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周围师生交往,性格极易变得孤僻,这就会引起人际关系危机。
4、会导致发展空间日益狭隘。中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网上后,可分配在课外的文体活动上的时间必定减少,这就阻碍他们全面发展,影响他们成才。
三、导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
1、假期里缺少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场所。根据资料调查,有53.6%的中学生认为住家附近没有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场所才在家或网吧上网的。其中又有94.2%的中学生表明如果有他们喜欢的并且免费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如篮球场,乒乓球场或溜冰场等,他们就不会选择去网吧。所以说,建立大量的免费的公共娱乐活动场所给青少年,是政府关心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举措。
2、家长和学校缺乏对中学生上网的正确引导。根据资料调查,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现在,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没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结交朋友、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注重的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缺乏心理辅导。
四、调查研究结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大家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社会、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正确引导,建立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网站。
我们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正确认识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我们对上网要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老师和家长既要带好路,又要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案例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一、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目标:
1.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
2.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调查对象:嘉兴市外来务工青年
调查时间: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
调查方式:主要采用个人调查的方式,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对符合受访条件的调查对象实施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调查内容
青年朝气蓬勃,是耀眼的骄阳。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青年占国家青年的大部分,作为推动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青年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市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
(一)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四人中,初中学历的3人,占总人数的66.67%;高中以上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33.33%。在这三人的农村青年中,两人从事普通工人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
(二)调查对象对教育需求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66.67%的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其它成人高校。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调查对象获取自身技能途径
在对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2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另外2人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这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能 低成本的途径助其成才。
(四)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家庭收入情况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多数来自农村,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有二名,只有1人家庭年收入高于3万元。说明城乡差别拉大,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调查对象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六)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三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三、影响外来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三)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城
市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很多地区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四、满足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有近1.4亿人。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很难得到培训学习的机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学习的热情;第二、缺乏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学习的机构、组织。
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企业。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用,以技致富。
再次,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最后,深化农村社会障改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
差。在农村普及职业教育,既是新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历来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作为我国社会涉及面最广的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现象,城乡差别不仅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逐步缩小,反而在改革开放中有所扩大。这对于多数国民是农业人口的大国来说,是极其重大的社会隐患。随着城乡经济关系和人员交往的不断密切,城乡差别的消极作用将会更显突出。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就必须消除城乡差别。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就必须消除城乡教育差别。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和分布不平衡,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实现城乡高等教育权利平等的条件,也不具备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权利完全平等的条件,但已经基本具备通过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城乡高中教育机会基本平等的条件。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工作扎实,就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我们把普及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经济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据我自己了解,我公司有外来务工人员500多名,其学历大多在小学和初中,极少数人是高中。都是靠体力赚钱的。很多家庭都有好几个小孩,不仅给自己的负担压力加大,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这些都是因为学历低下导致的。我希望能把我国的教育制度完善起来,让那些外来务工的新居民过得更加充实。
五、小结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
实现小康社的进程中,进城的民工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是必要的。此外,提高他们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升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减少这一人群的犯罪率,对建设文明小康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署名:许佳
报告完成时间:2010年10月8日
第五篇: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一、实践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1、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正悄然地、势不可挡地向我们走来。而对这样一个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是促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今世界,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尤其显得重要。
2、中国目前教学与国外教育相比,中国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许这正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一种重要原因。让学生参与现代农业的实践,既能增长农业科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中萌发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3、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二是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开发有机食品与农业产业化逐渐在中国变成现实,让小学生正确理解有机农业的基本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4、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是未来农业生产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现代农业实践尤为重要。围绕一个“农”字,组织学生去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实践,从小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思想,可以为将来从事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活动地点及活动对象
活动地点:农村种植基地
活动对象:小学生
三、活动的目标
1、情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悟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感情,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如温室菜棚的出现使蔬菜的生产基本不受节气影响,可以四季供应等。
2、认知目标:了解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模式,认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了解农业基本知识,并参与实践。如:除草是因为杂草的生长会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并与作物争肥争光,造成减产,所以要除草。而前期除草事半功倍,后期除草事倍功半,等等
3、技能目标:在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发表宣传作品,培养初步吸收一部分农业科普知识并向家庭宣传推广的能力
四、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正确与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参与实践,就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科学》课、《劳动》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参与实践中,请科技人员作现场示范,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实际。如菜棚拉秧,先请科技人员讲解为什么要拉秧,接着进行现场示范。学生再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悟到了拉秧的基本知识和要领。
2、主动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提高学生科技素质能否有效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心理因素的充分发挥。我们首先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深入田间,欢迎学生到农村实践。其次学校采用激励机制,在学生中开展科普小论文、小作品评比展览活动,这样做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获得了农业科技知识,而且获得了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
3、协作性原则:参与现代农业实践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合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立足社会发展的自身的要求。在农业实践中,有些劳动靠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几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在参与现代农业实践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活动内容
参观塑料大棚菜,听取校外辅导员讲解科普知识,动手实践。
六、总结
在社会实践中,技术员是技术操作的示范者,特色农业经验介绍者,教师和学生则是模仿者、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家庭学生是自主实践者,农业新科技的传播者,教师是监控者、辅导者。在科普活动中,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构建了“农村—学校—家庭”的活动模式,由学校在村委的帮助下,确立“农业科技实践”的模式,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先到田间学习、实践,然后回学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消化,到图书室寻找理论根据,丰富实践内容,最后回到家里利用庭园开展小养殖、小种植实践。
总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种三点循环、不断滚动的实践模式和这些直观新颖的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也使只知书本知识的学生大开眼界,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达到我们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XX
小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