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时间:2019-05-13 11: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第一篇: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摘 要: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自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三个试验区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六个方面的相关改革,确定“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相关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全面铺开,取得相当大成效,但距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措施;成效

Abstra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ongqing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obvious and Chongqing shows big city big countryside dual urban-rural structure.Since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complement reform approved, Chongqing uses three testing regions as sally port, conducts reform in six aspects, determines one circle and two wings development plan, implements land circulation, and develops labor-affairs economy, sprea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Meanwhile, there is a lot to do for reaching the goal.Key wor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dual structure;measure;effect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的面比较广,主要涉及城乡收入分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统筹等,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重庆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其中“大农村”主要指“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见图

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两者的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 5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15元。图2显示2007年城乡收入比达到了3.9∶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农民纯收入中还

包括要缴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把这些因素计算入内,城乡居民收入比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数

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般为1.5∶1,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

2.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城乡经济发展中,呈现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状况的测度主要有三个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反之就越大。

图3显示二元对比系数呈下行趋势。1996年重庆市二元对比系数为0.2,并且重庆市的二元对比系数均超过0.2,到2006年却下调到了0.13,二元对比系数下降了35%。可见,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越发明显和严重。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拉大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则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该指标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别程度。当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小于5%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当城乡差异度大于10%时,属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从表1看出,重庆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自1996年的13%到2007年都没有低过10%,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07年差异度扩大到17.5%。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明显,城乡生活质量差距非常大,城乡分化严重,消费水平差距显著扩大。

4.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存在差距,尤其是教育和社会保障两方面。首先,城市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或职校,而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教师缺额较大,设施设备落后,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滞后于城市。截至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增加到15个,有729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上升到24.3%。但一直未出台相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甚至是倒退的状态,相继有巴南、北碚等区县退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4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1.6%。而城镇居民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退休可以领到退休金,失业职工可以领到失业救济金,“三无”人员可以领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导致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总之,重庆从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直辖市。近3 200万户籍人口中,至今仍有73.6%的人口属于农村。实施城乡统筹是必须的,同时又要认识到改革任务非常艰巨。

三、统筹城乡的战略思路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重庆市将用13年时间分“两步走”推进改革试验,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最终实现统筹城乡的制度覆盖相关领域。使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总体形成,速度效益、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乡统筹发展

水平在西部地区领先。两步走的第一步是从现在到2012年,为打基础、成框架的阶段,全市经济总量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现在的4∶1缩小到3∶1。第二步是从2012年到2020年,为上台阶、成体系阶段,全市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1.“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

为更好地实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格局上,重庆市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小时经济圈”及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根据《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一小时经济圈”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特大城市即重庆主城9区,是“一圈”的核心区域;第二个层次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铜梁、南川、綦江等9个区县为第三层次。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一圈”领头领跑,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奠定城乡统筹发展的坚实基础。“两翼”做强做优,突出劳务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均资源和财富占有水平。在城乡空间布局上,规划明确了五大城乡统筹发展区:核心发展区、合川—铜梁—潼南发展区、永川—江津—荣昌—大足—双桥发展区、涪陵—长寿发展区和万盛—南川—綦江发展区(图5)。

重庆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意见》,从产业联动、人口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大方面推进“一圈”和“两翼”的区县之间加强帮扶和合作,促进“一圈两翼”区县良性互动发展,带动“两翼”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了对口支援探索长效机制,使北部新区、涪陵区等19个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县与万州区、梁平县等17个处于“两翼”范围内的区县结成了互助对子。同时开展主城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县共建工业基地试点(图6),确定九龙坡—云阳县、沙坪坝区—奉节县、江北区—开县、北碚区—巫山县为试点区县。

2.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首先,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一要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新模式。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采取“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或“无土地保底租金+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形式,委托给具有资金、技术资源的合作社或公司经营。二要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出租新模式。三要大力推行集体建设用地集中统一开发新模式。其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包括生产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 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重庆市土地流转和劳务经济要双管齐下,相互拉动,才会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劳动就业

重庆市对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行办法》,明确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灵活就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研究用城市的社会保障换农村的承包地。在就业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鼓励创建劳务品牌。

4.重庆市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重庆市在城乡统筹战略中寻求走出去,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走出一条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区域经济合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与四川揭开川渝合作新篇章,双方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确定了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其次力求向外拓展,跨越

到与东部地区较发达的区域,实行多边合作,展开东西合作,提出“八小时出海”,开辟示范园区。自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配套推进六个方面(户籍、社保、土地使用、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的相关改革,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制度框架,在九龙坡、垫江、梁平三区县全面实施城乡统筹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将全面实施,逐步推进,实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四、成效与差距

表2显示,就业人员明显增加,2007年城镇新增加就业人员26万人,完成计划20万人的130%。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目前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2%。其中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2万亩,比去年增长39%。2007年底全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万人,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人数达1.5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同比增长2.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71.85万人,增长15.7倍。

重庆市出台《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统计监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设计了具体量化标准。监测的内容选择了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劳动力转移等4个领域里的19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按照《方案》确定的指标体系,市统计局测算得出 2006年我市统筹城乡总体实现程度为48%。

图7将2007年所取得的结果均取为1,以便有可比性,目标差距以距2020年所差百分比为基础数据绘制而成。从图7可看出,目标差距非常大,甚至远远超过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市统计局同时指出,由于如土地集约指数、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数没有纳入此次城乡统筹测算,因此初步测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统筹城乡实现程度的结果。真正的城乡统筹水平会远远低于48%,可见目前城乡统筹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重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该抓住机遇,趁中央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方向和使用结构的时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减少统筹城乡的成本。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的步伐,具体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凤君.对劳务经济概念的界定[J].商场现代化,2008(2):393.[2] 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M].[3] 唐亚霞.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

(3).[4] 张艳萍.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2007(5).[5] 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R].[6] 中国国家测绘局.重庆市行政区划图[S].

第二篇:重庆市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

重庆市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

[2008-4-30]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重庆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注入了新的机遇。按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的要求,要认真总结2007年改革进展,谋划好2008年工作思路,全面推进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支撑全市改革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2007年全市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起步

改革思路基本形成。国家批准重庆为试验区后,迅即成立市、区县两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完善了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为市政府及区县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委、市政府以“开门搞改革”的全新理念,整合最广泛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推进试验区建设,在调研、发动和汇聚民智的过程中逐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了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向全球网友“公开问计”,收到各类建议5000余条,向一批权威政策研究机构“定向求策”,以招标形式吸引市内外科研力量开展5项重大专题研究,由市领导领衔组织13项重大调研,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研究机构投入统筹城乡改革研究,逐渐廓清思路,明晰工作方向。集思广益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已经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明确提出改革试验要以一圈两翼为平台,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镇务工经商和城镇资源下乡发展扶农双向对进,完成“共建共享新重庆”的发展任务、“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改革任务和“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的试验示范任务。以《意见》为依据,着手制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上报国家。

区县试验加快推进。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以农民自愿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和扶持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综合性产业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有条件的村探索改革模式,并积极推进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因地制宜流转土地;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梁山镇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竞争市场的矛盾,创出土地流转的“八角模式”。此外,江北区出台了农民转市民“1+5”的政策,大足县宝兴镇以编制土地流转流程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为基础建立了土地流转信访和下访制度,南岸区和大渡口区在农民工“阳光公寓”、廉租房和蓝领公寓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江津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多种方式,南川区积极推行工会、劳动保障、农业、司法四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农民工维权“4+X”模式。

专项改革开始启动。市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积极研究改革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创新。《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城乡总规获批实施,以此为指导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提出了完善市、区县、镇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和推进产业、用地、建设、环保四规协调的思路。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方案并开始在江北、九龙坡、南岸、永川、南川五区试点。出台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并以渝中区、沙坪坝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先行先试。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积极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对口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重庆试验区取得积极进展。商务部与重庆市形成部市共同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合作备忘录并表示支持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建设,信息产业部确定在重庆打造城乡统筹信息化试验区,国务院扶贫办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科技部与市政府建立工作会商制度支持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海关总署把重庆作为西部重点开放口岸,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也明确了支持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向。

围绕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以“关心关爱、自尊自强、共建小康、共创辉煌”为主题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民工日”,组织了“十佳”农民工表彰、农民工风采摄影大赛、“共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农民工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活动,针对“壮有业、居有房、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等农民工切身利益问题推出了一批政策措施。按“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加大了强制工伤保险的推行力度,预计到年末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将达10万人。以鼓励农民工举家迁入城镇定居为核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优秀农民工优先进城。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购房给予价格优惠和契税减免,累计改造2142套存量房、闲置房形成3.35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引导用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集体宿舍8.6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向未享受保障性住房和集体宿舍的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

此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改革试验,将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开发建设。商社集团、建工集团、美心集团、广厦集团等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调整,将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开发融合,推进实施三次产业联动的综合性项目,与农村居民共建共享,掀起了工商资本进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潮。

(二)配套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狠抓2006年“三级改革试点”贯彻工作。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取消、调整、停止实施行政审批项目312项。落实向六大中心城市下放的权限,进一步研究向边远区县、“一圈”区县下放权力。基本完成39个区县乡镇机构职能确定、机构调整、编制核定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开展行政执法“四规范”工作,提高我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城市公共运输管理局、重庆市高速公路管理局,继续做好中医药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完善驻京信访工作体制,明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责。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展加快。2007年末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突破6000亿元。国有经济调整和搬迁提速,完成开投公司与南航集团组建重庆航空有限公司并实现首航,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橡胶厂环保搬迁项目已建成投产,康乐制药、西南制药二厂环保搬迁项目投入试生产,天原化工、农药集团、三峡油漆、天厨味精、民丰化工铬盐等环保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国企遗留问题处置取得明显进展,年内有望了结1000万元以上、总标的30亿元的积案50余件,全面完成国企拖欠职工“三金两款”12亿元的清偿。推进国有企业水电气剥离及社会职能移交,累计剥离208户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约支出1.7亿元,减少水电气欠费1.5亿元。到2007年底,将搬迁和调整库区企业1360户,占库区企业总数的97.4%,有望在2008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企业调整搬迁任务。推进小煤矿整合,全市煤矿企业数从1182户减少到486户,小型煤矿井数从1378个减少到1005个。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趋好。截止2007年10月,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达63.8万个,实交税金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预计2007年全年实现增加值22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55%左右。《重庆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建立了42个民营企业维权监测点。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预计年内将新增6户大型工业企业。抓好都市工业和中小企业基地建设,年内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将达到60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64个、产值超过1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75个。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支持体系,6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额突破200亿元。

公共财政改革取得成效。部门预算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全市,全面实施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加快,启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25个区县实行了“乡财县管”。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实现了“零增长”,节约出7000多万元经费主要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面清偿了“普九”欠债。外债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要素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修编,继续引导各区县用好已出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周转及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服务城乡建设。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唯一一个中央企业产权交易平台,正在积极争取成为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重钢顺利回归A股市场,西南证券、重庆银行等市属重点企业有望年内上市,机电集团、商社集团等已进入上市审批程序。年内获得3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交旅集团、能源投资集团已分别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8亿元。

社会事业改革取得进展。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2.35亿元,实现农村学校与县镇学校按同一标准拨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高等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5.5亿元资金将中职资助范围由“五类人员”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和市外籍困难学生。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全市48.9%的科技攻关和能力建设项目由校企合作承担。重新修订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特大洪灾之后无大疫,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完成82个规范化卫生院创建,全市已有24个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阶段性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县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1807万人。社区卫生稳步发展,市级财政按社区服务人口不低于15元/人·年的标准对社区公共卫生进行补助,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5所。选择部分医院开展单病种收费限价试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继续落实好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并将服务延伸到进城农民工,开展“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引导帮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2万人,基本消除主城区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零就业家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全面兑现到位,针对猪肉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城镇低收入人员实行临时生活补助,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预计全年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将突破130亿元。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年金试点。

推进内外贸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度提高,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4亿美元,增长32%。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1~10月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4个,总投资1.03亿美元,增长5.72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项目56个,合同额3.02亿美元,同比上升1.8倍。启动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建设,基本完成区县国有商贸企业改革任务,积极推进完善与商务部的“部市合作”机制,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全新模式。

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建设。实施校地合作计划、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作计划、村企共建新农村计划,引导高校、金融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生猪、奶牛、柑橘等三类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等公用事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在2006年规范客运企业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构建公共交通服务平台。出台了市政府购买公交客运服务的办法,组建了IC卡公司,优化调整主城区公交客运站点布局,制定了换乘枢纽中心建设规划。改革范围将由主城区公交客运进一步延伸到近郊班线客运。

二、2008年体制改革总体要求

2008年对重庆改革是重要而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在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局起步中,在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喜庆氛围中迎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必将推动重庆改革发展进入继往开来的新阶段。

(一)改革面临新机遇

党的十七大为重庆深化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政治动力。十七大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进一步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为重庆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改革探索、率先趟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全市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直辖十年积淀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再创佳绩,显现出更好更快的发展态势。1~9月全市GDP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8.5%,创下直辖以来的又一高点。预期2008年宏观发展环境向好,我市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改革的承受度将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

群众对改革充满期盼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部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改革符合党心民心。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及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群众对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约束的心情更为急迫,社会舆论有利于改革推进,改革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二)新形势对改革提出新要求

改革已进入系统设计民生制度的时代,要以奠定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为使命。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重在调动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更多地关注了效率。随着多元化社会格局初步形成,为了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消减当前发展阶段中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不能再停留在应急和办实事的层面,而应该逐步从制度层面体现公平和正义,逐步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民生制度体系。

改革已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阶段,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模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机制为终极目标。同时,也只有依靠坚持不懈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新型发展模式,才能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革进入战略转折期,必须触及深层次矛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才能突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推进改革创新。矛盾较少、比较容易改的领域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而涉及利益主体多、成本高、矛盾深沉的领域触及不够。很多矛盾和问题如久拖不决,将错失最佳突破时机,并在时间累积中进一步垫高改革成本,从而可能使改革陷于停滞。因此,改革进入新阶段,必须以非常之决心、非常之勇气、非常之手段来推进深层次的改革,特别要以政府自身改革、自我革命来牵动全面改革,取得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

改革已进入综合配套推进阶段,单兵突进很难再有所作为。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每项改革往往都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力量强大的群体,改革措施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前所未有,因而出台措施需更谨慎、准备应更充分。在具体的改革实施中必须坚持全局视野、系统设计,考虑到改革的配套性,协调各项改革步调,取得综合改革效益。

(三)2008年改革总体思路

2008年,我市要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314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线,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以市场主体建设为基础,以民生制度设计为动力,充分保护和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取得重大突破〖1〗

(一)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转化

围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镇)六个环节促进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带动整户迁入城镇定居。建立多层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2008年免费培训初次进城务工创业人员25万,农村劳务经纪人3000人,开办200所农民工夜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设立普法宣传点和法律援助站,支持组建农民工工会,帮助农民工维权。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农民工技能大赛,表彰一批技能型农民工。制定保障农民工安居的各类住宿标准,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在工业园区新建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务工公寓,在主城区和劳务输入集中区建设小户型低租住房,推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改善农民工及其家眷居住条件。继续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参照企业务工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研究制定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力争2008年末市内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以上。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全市新增指定学校50所,方便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近入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实际居住地接受计划免疫接种,引导用工企业定期组织农民工身体检查,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推进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向农民工开放,在园区、农民工聚居区组织流动影院、流动图书站等服务,办好“农民工日”。在农民工务工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协调开通公交客车,方便农民工出行。引导各区县出台优秀农民工评选条件和确认办法,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

(二)鼓励城市资源下乡发展扶农

对城市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激励政策,重点引导资本下乡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农工贸一体化项目和小城镇综合开发等,建立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机制,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以安排财政资金补助或政府采购、帮助协调融资、予以税费减免、实行优先用地等方式,引导企业下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2008年将统筹城乡发展十大综合性开发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计划。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事项,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开展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乡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开展水稻、柑橘及其他大宗农副产品保险业务。支持劳务输出大县在特色产业园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留置空间,在条件适宜的乡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开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劳动力本地转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打造资源下乡承接平台,保障农民长期稳定收益。

(三)支持区县改革创新尽快突破见效

营造全市创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各区县在《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指导下,按三个“有利于”原则进行改革试验。支持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三个先行试点区县率先突破,将全市性改革事项优先放到三个试点区县开展试验。引导其他区县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改革突破口,不等不靠,从有条件的领域先行启动试验。加强对区县改革的统筹协调,引导改革试验坚守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等基本底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帮助解决改革试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控制改革风险。促进“一圈”和“两翼”在改革试验中优势联动、合作共赢。研究“一圈”产业园区与“两翼”区县耕地“占补平衡”和收益对口分享的机制,探索异地办园、跨区转移劳动力和兴办工业的多种模式,制定合理的跨区县、跨园区经济收益分配办法。继续推进“圈翼”对口区县共享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对口帮扶考核。推进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四)创造改革试验的基础和条件

从规划、统计、考核、争取中央支持等方面入手夯实改革试验基础,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实施全域规划。编制完成全市主体功能规划,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全市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完成市域产业、国土、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规划的空间协调,开展3~5个区县“四规合一”试点,全面启动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域规划编制。根据主体功能重新确定分区域投资、用地、环保等标准,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劳动力转移等基础调查制度。制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根据考核结果设立“改革创新奖”,对实绩突出的区县和单位给予奖励。及时总结成功的改革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建立改革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完善市、区县改革信息平台,筹备开好全市首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各级部门与中央部委的对接汇报。

四、大力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一)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整合行政资源,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机构新体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新方式,推行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争取更多区域性行政事业中心落户重庆,把重庆打造为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行政监管、公益服务中心,以行政资源的聚合助推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权责划分新机制,管理和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出台向边远区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县简政放权的措施。全面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制度改革,加大对贫困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市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区县政府的关系。改革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一圈”“两翼”区县分类考核,推进“一圈”“两翼”对口区县捆绑考核、相邻经济区联合考核等方式,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围绕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步伐。精干国有资本在投资、工商产业和地方金融三大领域的力量,发挥八大投资集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做大盘强重庆银行、农信社、西南证券、万州商业银行、重庆国信、三峡担保、大东方保险和西部租赁公司八大地方金融企业,进一步壮大重庆商社、农工商、联交所、港务物流等服务类企业,完成机电、商社等十大集团整体上市,形成引领重庆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深化国企改革,新完成1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任务,减少子企业50户以上,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新推进35户市级国有企业剥离生产、生活用水电气和社会职能移交,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四期511户企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完成煤矿整合工作。加强国资管理,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向非公有经济成分开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的投资、建设和营运,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争取出台《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条例》,督促落实现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政策,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开展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多向诚信活动,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三)围绕更好更快发展推进资源要素制度改革

研究出台导向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资源节约、替代与合理开发的激励、约束和补偿体系。建立和完善矿产、天然气、水等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等各项管理制度。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支持一批循环型园区发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根据市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生态特点,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选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在努力争取国家保障我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用好用活现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及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等政策,加强统筹城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的用地保障,努力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耕地面积不减和质量不降、用地结构更合理、投入产出绩效更高的目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竞标方式安排乡村产业及建设类补助资金,提高政府性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拟上市公司储备库建设,争取培育推出10~15家企业上市融资。加快设立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期工作。以部市合作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场“双建”、流通“双十”、产销“双会”等工程,建设保税物流港区,完善大通关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内陆商贸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发挥重庆在西部地区的开放桥头堡作用。

(四)围绕民众切身利益强化民生制度设计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结合镇乡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调整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预留建设通道。以中心镇为载体,配套实施农村畅通、水利、治污、能源、通信及农房改建等村镇基础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一县一公司”的电力体制改革扫尾工作,实现全市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完善乡村污染治理机制,鼓励有机污染集中处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相结合。制定新农村建设分类标准,引导不同区域分类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相协调。将新农村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减灾救灾等相结合,发挥集中投入效益。根据人口分布状况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在县城、中心镇新建110所寄宿制学校,制定城乡中小学教师两年轮换制度并启动试点,全面解决乡村代课教师问题,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推进完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推进乡镇卫生服务向村级延伸,探索对乡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荣誉评选、特殊优惠政策享受等挂钩,以激励型计生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增长。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文化服务车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抓住《劳动合同法》实施契机,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保体系。扩大“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按“新账不欠、旧账分年归还”的原则,制定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遗留问题解决时间表。制定出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中的适龄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鼓励2008年前“农转非”人员自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征地时间和不同年龄段予以一定缴费补贴。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加大救助力度。探索将农村五保老人就地转为城镇人口,由享受五保政策转为享受城镇低保户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五)围绕增强基层自治能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出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区分三级城镇实行分类城镇化政策,在市域小城镇具有合法固定和基本生活来源的可入户,在区县城具有合法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来源的可入户,在主城区入户,除区县城入户条件外,户主一般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以职教帮扶、入学补助等为引导,加大进城就学人员转户力度。以享有城镇复员退伍安置政策为基础,引导农村籍复转军人转户进城镇。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研究制定《重庆市农民工参与城镇社区居民自治实施办法》,保障农民工享有社区居民待遇,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和谐共处。吸纳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建设10个农民工参与管理的新型城镇示范社区。支持农民工在社区就业,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平台,发挥其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倡导建立农村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农村的后顾之忧。有序推进农村“村改居”工作,适时将具备条件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推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社区转型,为农村居民就地融入城镇创造条件。完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弱化村民自治组织行政色彩,强化服务功能。组织农民工在务工地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从全市党费收入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农民工党组织开展活动。

第三篇:城乡统筹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

第期

中共互助县委办公室2009年10月27日

互助县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

互助县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整合资源,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建立城乡统筹党组织设置体系,整合党建资源。以机关党组织为主体,依靠“联姻结对”、“共驻共建”活动及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等措施,组织开展结对联建工作,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一体化模式,共成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指导组30个(其中一个为“军警民”联建指导组)。向18家规模以上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18名,建立党组织9家。通过统筹规划,协同共建,有力整合了党建资源。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党组织服务体系,整合民生资源。为进一步整合服务民生资源,发挥各方面资源的综合效应,形成服务民生的工作合力,确定县级党建示范点36个,省级示范点1个;

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25个、服务点304个,配备了兼职服务人员,制定了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建立了服务项目台帐。各机关党组织认真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双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三争”、“联姻结对”等活动,全县涌现出富民村支部101个、富民好支书122名、富裕好党员1149名;各级党组织承诺事项912项、履诺556项,党员承诺9625项,履诺6160项,履诺率分别达到61%、64%。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共征求到涉及改善民生等八个方面的意见建议399条,归纳整理为38条,现已整改20条,解决了205件事关民生问题的实事好事;全县共扶持创业人员42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安排“4045”和“零就业家庭”困难群体人员250名。

三是建立城乡统筹党组织人才体系,整合人才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干部交流互动,继续选派党员干部到村挂职,招募31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鼓励和引导教育、科技、文化、农业、卫生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先后组织54名养殖能手,30名种植能手和20多名中心接待户赴宁夏、四川等地学习考察2次;举办“乡土人才”进城学习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3312人(次)。注重党员干部的培训,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党外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各类干部101人;各机关党组织共举办党员培训班45期,培训党员2794名。(县委组织部)

电 传:地委办信息科存档共印5份 签 发:张攀杰编辑:刘成打印:杨花

第四篇:城乡统筹分析5.24

建德市城乡统筹部分监测指标简析

(2005年---2010年)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建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不断进步。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四项监测指标均表现为大幅增长,其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为103.5%,为四项指标中增幅最高,其余指标是一产劳动生产率增长81.7%、人均GDP增长91.1%、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19.3%。

二是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在本监测门类的6项监测指标当中,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比重增长幅度最大,与2005年相比财政支出用于“三农”比重增长19.6%,体现了近年来建德市政府及各级部门对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视。另外几项监测指标如: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率和千人执业医生数等指标均表现为大幅增长态势。

三是城乡统筹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该门类监测直接体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情况、城乡居民保障差异情况等等。其中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9.9%、城乡低保水平差异降低0.2%、城乡信息化水平比率提高7.3%。

四是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完善。该监测门类包含四项监测指标。收受益于“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陆续开展“清洁乡村”、“村庄整治”、“联乡结村”行动,与2005年相比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提高20.5%,农村卫生普及率提高

6.7%,村庄整治率提高84.8%。

建德市统计局

第五篇: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一、重要文件介绍

2007年6月7日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同年重庆市委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重庆市向国务院上报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务院3号文件),2009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复函批准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指导性文件就是国务院3号文件和改革总体方案。

(一)国务院3号文件

3号文件将加快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件提出了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对推进重庆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努力方向、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以及落实文件的具体要求。该文件既是指导重庆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又是加快重庆改革发展的政策汇编。

3号文件共38条,除新给重庆十多项“黄金定位”之外,支持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对重庆市12条政策请求和国家调研组的10条政策建议的肯定、吸纳和完善。

1、“12+10”政策介绍

关于12项政策:一是关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中央加大对重庆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四是支持重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关于“尽快批复土地利用总规,并对重庆土地管理实行弹性审批制度”;六是批准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七是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八是关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九是关于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十是关于加大对重庆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一是关于支持重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二是关于支持重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关于10项政策:一是关于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二是关于对主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三是加大对重庆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四是支持重庆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五是将重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六是支持重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七是允许重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八是将低收入人口作为长期扶贫对象;九是同意重庆工业企业享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十是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项目。

2、关于国家给重庆的“黄金定位”

一是建设“七基地”,包括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

二是建设“五中心”,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航运中心等。

三是建设“八区”,即一个“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两个“试验区”: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示范区”: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

四是建设一个“枢纽”、一个“通道”,即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的“三都”,即“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

(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指导思想: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基本措施:重点围绕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做好改革试验的16项重点工作。

12项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主要有: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倾斜投入机制;构建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要求的政府服务机制;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引导其就业创业新机制;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保新机制;建立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新机制;建立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新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新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的新机制;建立招投标方式配置扶农资源的新机制。

16项重点工作主要有:加快形成市域主题功能区布局;构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户籍改革;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建立高效的“三农”投入机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目标:到2012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功能形成,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2007-2009年具体实践情况

建立“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一是在市级层面,市财政加大对“两翼”投入,设立了区县(自治县)城市建设上档升级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区县(自治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级国有投资集团公司投入50亿元帮助完善 “两翼”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在区县(自治县)层面,推进“一圈两翼”区县对口帮扶。三是在企业层面,引导各类企业到“两翼”实施特色产业项目。

大力解决农民工问题,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引导机制。一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以重庆市为基地,北京市、山东省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加大农民工安居扶持力度。将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并考虑,探索农民工腾退宅基地迁入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激励措施。四是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五是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持续改善农民工留守子女入学条件。六是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载体助推有入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整户进城。

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约580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9.5%;土地规模经营比例约23%。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三是整合支农资金,支持规模经营。四是继续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已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342个,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网点14627个,基本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

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城市资源下乡。主要形式是全市确定了10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作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区县改革试点。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推进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试点。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村探索改革模式,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同时还实施了“全民创业”计划。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探索了土地流转的“超市+连锁店”模式。

城乡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一是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基础医疗、乡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二是教育改革。切实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修订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启动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改革。编制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行动纲要、“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四是深化城乡社保制度改革。出台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城乡低保条例,确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基本消弥社会保障制度缺口。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县文化馆、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服务点为主要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加快建设。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调整财政投向。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相符合的转移支付体系。二是整合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区县(自治县)园区发展,加大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保障城市公交、农村交通、水路客运等畅通。三是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步伐加快。累计开业小额贷款公司57家,放贷45.6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涉农的贷款占83.4%。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3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营运,2009年8月末存款余额5200万元。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即将启动。四是探索开展新型涉农商业保险,推出了“外出农民工保险”、“新型农村医疗责任保险”、“新农合保险超赔”等新型保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推进区县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二是加快规划体制改革。修订村级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职能向镇、乡、村延伸;在6个区县开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四规叠合”试点。三是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启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改革试点。2009年全年农村土地交易所完成地票交易13500亩,成交金额约12.89亿元。

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推进改革试验。截止2009年9月,重庆市与国家各部委和大型中央企业签订协议(备忘录)、形成会议纪要或获得批准文件49项。主要涉及国家近27个部委办局,涉及国家级企业近12家。与英国签署了《英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备忘录》,加拿大政府与我市合作开展农民工职业卫生与安全项目,世界银行为我市提供贷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工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社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支撑体系等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

三、2010年改革要点

围绕“求突破、出特色、显亮点、见实效”的目标,着力突破一批体制性障碍,重点开展“万元增收”、“双轨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科学利用”、“要素流通”、“城乡养老保险”等六项重点改革,加快探索形成重庆特色改革模式。

1.到 2012 年,实现“两翼”农户户均纯收入在 2009年基础上增加 1 万元,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增收 1 万元目标。

2.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城乡住房保障模式。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计划;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农村康居农房,建设“巴渝新居”,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区域相对集中居住。

3.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的原则,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户籍改革,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力争两年内集中解决 300 万左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综合考虑就业年限、住房情况、社保缴费年限等因素,合理设置城市入户门槛,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引导城镇人口合理布局。完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相关政策一步到位;弹性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探索建立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担户籍改革成本的体制机制。

4.推进以农村土地交易所为核心的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的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机制;改革征地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分离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

5.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和流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开展涉农商业保险业务,推动“两翼”地区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试点,发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长效机制,依托连锁超市、便民店等市场平台,充实邮政、书刊、烟草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商贸服务。加大家电、汽摩下乡力度,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启动建材下乡,扩大农村消费。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完善农畜产品交易所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向城镇超市、农贸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副产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6.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在去年 15 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 10 个试点区县,扩大政策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开展市外务工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区域转接工作。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保障机制;结合新农村“千百工程”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卫生室配置和服务标准化。加快建设城镇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下载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律师协会统筹城乡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

    重庆市律师协会统筹城乡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在成都成功召开 12月9日上午,重庆市律师协会统筹城乡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如家酒店一楼成功召开。重庆......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以下简称《意见》),促......

    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2011-5-27] 2010年,全市上下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坚持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协同并进,加快推进统筹城乡......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重庆市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重庆市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2010-5-17]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强力组织推动下,全市人民抢抓国发3号文件出台和总体方案获批机遇,把贯彻落实3号文件与学习实践......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

    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转载日期:2012-7-18 21:29: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李沛霖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且将它放在“五个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