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城市”北京:与垃圾的战争
“世界城市”北京:与垃圾的战争
当北京对世界城市孜孜以求,上海为世博会欢欣鼓舞的时候,城市与垃圾之间的战争,已近在咫尺。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近日发布了一项2010年的生态城市排名,专门以用水、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等范畴评分。北京和上海的排名均大幅靠后,上海排名第152位,而北京的排名在第181位,得分比仰光和哈瓦那都低。这让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和上海颜面无光,当北京对世界城市孜孜以求,上海为世博会欢欣鼓舞的时候,城市与垃圾之间的战争,已近在咫尺。
以北京为例,2009年日产生活垃圾大概是1.83万吨,年产669万吨,北京有90%的垃圾进了填埋场,垃圾填埋一年要用掉500亩土地,北京现在约有17个垃圾处理场。今年,北京将有10座垃圾处理设施到期被陆续关闭,届时,北京每天大约有10770吨垃圾无处堆放。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北京的垃圾处理设施也不断地外扩,从最初的四环五环、外移到六环,甚至河北等地。一些达到年限的垃圾填埋场,有的被建设成为绿地,有的甚至被用于修建两限房和保障房。有的垃圾填埋场和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仅一墙之隔,丰台的填埋场半径700米内就是著名的总部基地和世界公园,周边有十多个住宅小区和十多个村庄,涉及人口七万多人。北京周边的填埋场多是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选址、处理工艺和技术也是十多年前的标准,很多有害垃圾和建筑垃圾也一埋了之。在大兴区的垃圾转运站旁,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转运站周边全是菜地,垃圾污染了地下水;而大棚蔬菜需要浇水灌溉,水又是全部取自地下;奶牛在被污染的河中饮水,羊群在垃圾场上寻找食物;不仅仅是垃圾焚烧的二口恶英会危害健康,填埋造成的污染已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有焚烧、填埋和堆肥。发达国家以焚烧发电处理为主,而中国人的厨余垃圾多,水分含量大,焚烧发电困难,90%以上的垃圾靠填埋处理,其中包括巨量的建筑垃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习惯了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产生了巨量的建筑垃圾。根据行业标准,拆除和建设都会产生不同数量的建筑垃圾。施工每一万平方米的房屋将产生500吨~600吨垃圾,如果拆除同样面积的旧建筑,垃圾产生量就将多了13倍,高达7000吨~1.2万吨。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产生建筑垃圾1850万吨,如果按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计算,北京每年都像是发生过一场大地震。
建筑垃圾的处理情况也同样触目惊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扬花了一年时间,调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况。他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北京每年产生4000万吨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据他调查,只有10%的建筑垃圾会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其余的或被随意倾倒,或被运往非法运营的填埋地进行处理。按每万吨建筑垃圾占地2.5亩计算,未来20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增长会进入高峰期,将直接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冲突。
中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综合利用进展缓慢,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是根本原因。垃圾分类仅仅是垃圾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从分类到压缩、运输、堆肥、填埋要经历很多环节和复杂的工艺,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这些都属于不同的分管部门,垃圾分类归城管委管,有害垃圾的处理却归环保局管,可回收垃圾归供销社管,过期药品属于药监局管……政出多头的最后结果是遇着问题互踢皮球。自2000年开始,政府就在南京、广州等地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经历十余年的推广,我们的政府部门似乎仍然没有准备好。实际上,很多城市,除了在垃圾桶上标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外,其他环节几乎一片空白。
2009年以来,很多城市垃圾焚烧项目遭遇公众阻力。垃圾处理似乎走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填埋处理,不仅会产生恶臭气体,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同时大量占用土地;焚烧处理,由于争论激烈、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等原因,进展迟缓。填埋不可持续,焚烧又遇阻,其他方式尚未成熟——在这样的进退维谷中,政府和居民不断博弈,垃圾却日复一日不断堆积,如果处理不当,三千里锦绣河山恐成垃圾河山。
本文由中心整理发布
第二篇:北京打造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北京的抉择(权威论坛)(图)2010-05-13 03:34: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北京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向着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
北京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这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选择,建设世界城市,是首都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因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站位高、时机准、意义深远,凸显了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求发展的姿态。
世界城市内涵丰富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影响力。
世界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是世界城市?我们可以从形态上、作用上、特征上三个方面去理解。
从形态上讲,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这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世界城市是一种社会形态,即社会的发展模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第二,世界城市必须首先是国际城市。城市成为资源集聚、辐射、流通和增长的载体,也成为资源配置的网络节点。中国有大大小小建制城市660多个,全世界的城市有3000多个。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根据城市等级的高低、能量的大小、联系的紧密程度,城市被分成不同层次,其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或全球资源配置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城市,就是国际城市。国际城市也就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主要节点。第三,世界城市是城市的高端形态,高端形态是指全球性的国际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目前在理论界、学术界公认的只有这三个;中端形态是指区域性国际城市,它在跨国界的区域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如巴黎、新加坡、香港等;低端形态是指国家性国际城市,即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也就是说,目前的北京还处于国家性国际城市形态的阶段。
从作用上讲,世界城市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拥有主导和改变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的能力及权利。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认度,世界城市不是自封的,而是公认的,是需要有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公认度的。提升国际公认度的前提是要有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二是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是平等参与全球化事务的一种资格。影响话语权的要素有定价权、信息发布权、文化主导权、技术标准权、市场引领权和规则制定权等权利。三是软实力,软实力是影响力的本质。也有人把软实力翻译成软权力。软实力至少包括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和对外政策、人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明程度和大众传媒等。国际语言环境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这并不仅在于多少人会讲外语,关键是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也是中外文明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高度统一体。
从特征上讲,世界城市至少应当具备五个基本特征: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程度高;后工业化经济结构明显,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贡献率大。二是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的交易和流量:国际高端资源就是国际高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世界城市不仅看总量,更重要的是看流量,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三是发达的、现代化的、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重在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外部区域体系和城市内部体系。四是安全、稳定、宜居的社会环境。真正的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需要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五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个形象包括政治形象和社会形象。比如诚信环境、公众素质、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等,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是一个城市的品质。比如,城市文明就是一个标志,实际上,厕所文明、垃圾文明及无障碍文明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抓住机遇必然选择
世界政经格局发生变化,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推动首都城市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推动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
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世界城市产生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区域;二是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强大支撑。任何一个世界城市都不是孤立的,纽约、伦敦、东京都有一个区域腹地的支撑。这两个基本规律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世界政经格局发生变化,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和实力加速上升,并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崛起中的中国城市有条件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北京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第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一般认为,中国有条件建设世界城市的是香港、上海和北京,从而带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的加速崛起。北京和天津同城化,形成京津大都会,将成为带动环渤海的核心。
第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推动首都城市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世界城市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高端的、低碳的、集约的和多元的。从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的演变过程中看,世界城市面临着社会分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先分化后治理”、“先恶化后治理”的老路子北京不能重复。
兼容并蓄至关重要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要尊重规律、兴利除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建立共赢机制,凸显特色。
世界城市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西方市场化和国际化力量互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但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和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要尊重规律,建设世界城市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不能等,但也不能急。
我们要发挥优势,也就是依赖于中国的加速崛起,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利用好首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方面的优势。
我们要承认差距,北京与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比,还有不少差距。例如,重总量轻流量、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重管理轻服务、重竞争轻合作等。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京津合作,需要环渤海腹地的繁荣,需要建立共赢机制。归根结底,我们要凸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特色,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篇: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一、概述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加大,处理成本增加。
4.投融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支出难以为继。
5.现行制度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工作积极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
2.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较落后。
3.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
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
5.资源化意识淡薄。
三、应对措施
1.推进城市垃圾资源化
(1)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
(2)征收城市垃圾费。
(3)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4)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
(5)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
2.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
(1)走综合处理技术路线,提高技术集成能力
(2)改革现行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扩大融资渠道
3.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篇:城市垃圾问题
据统计,2003年德州市城区人口为53万,加上流动人口,日产垃圾总量已达1000吨(垃圾550吨,粪便450吨),垃圾的大量产生已严重影响了德州市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近几年,我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讲,仍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需要。解决垃圾问题需要寻求新的途径。
第一,综合治理是根本。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即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就会大大减少。垃圾综合治理应从源头做起,使千家万户和每个市民都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量,对产生的垃圾则采用分类、分选、焚烧制能等科学处理方法,使其资源化、无害化。
第二,调整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干管分离的原则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选择适合我市情况和实践阶段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的管理、作业、监督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努力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环卫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做到全城区覆盖、全方位无缝隙管理,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目前,我市环卫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部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拓宽资金渠道,引入企业竞争机制的基础是实行有效的垃圾收费制度。财政拨款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偿服务和“污染者负担”,则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必然结果。同时还要培育环保市场,发展环保产业,通过利益导向,用市场的办法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环保,实现投资多元化。这样即可畅通投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达到社会公众办环保的目的。
城市垃圾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奥运遗产与世界城市
奥运遗产与世界城市
——我校举办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报告会
3月25日下午1:30,我校在应用文理学院报告厅举办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报告会。校领导班子成员,各院院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及部分教师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徐永利主持。报告会主讲人为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原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徐达教授,主讲题目《奥运遗产与世界城市》。
徐校长的报告分为两部分——从奥运之城到“世界城市”、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与遗产。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谈到,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首都的地位提出了从“奥运之城到世界城市”这一概念,他根据自己曾参加申奥报告、筹办报告起草工作和多年研究奥林匹克文化的经验,认为其确切内涵应该说目前还处于认识阶段,世界城市是北京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从目前来看,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证明这一观点,他详细介绍了目前人们公认的世界城市伦敦、纽约、巴黎和日本举办奥运的历史背景及申请、承办奥运会的过程及意义等。
关于第二个问题,徐校长着重谈到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亮点和遗产。他说,北京奥运会与往届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的法律依据、通往市场开发筹集资金的手段等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举办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政府介入制度(举全市之力、全国之力)、民众参与热情、工作人员的来源和身份和赋予奥运会的使命和期望值这五个方面;“亮点”则主要为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传递,极富东方文化韵味的开、闭幕式,以鸟巢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体育场馆建设及在四亿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等。谈到北京奥运会的遗产,他总结六个方面,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舞台、中国人运动知识的普及课、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兴奋剂、中国民主政治的试验田和通向国际规则的直通车。对北京奥运会存在的不足,徐校长做了客观的分析。
最后,徐校长谈到,对北京奥运现在做评估为时尚早,很多事件需要沉淀。就象我们今天看东京、汉城奥运会对这些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我们今天建设世界城市,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当然北京离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尤其在软件建设、国民素质及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前途是光明的!
徐永利书记于报告会上做总结发言。他说,徐校长的报告风趣幽默,生动地讲了很多在座教师和领导都经历的现在依然能够回忆起来的奥运的精彩故事。徐校长的报告,从奥运人文遗产、北京奥运特色,加上他自己亲身经历,再联系到我们对世界城市的理解,应该说是一个观点新、信息量大,内涵很丰富的报告,对我们的启示、对我们开阔视野、对我们在科学的发展当中有新的思路,应该是很受益的。
参加报告会的同志们对徐校长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掌声。
(组织宣传部投稿
撰稿孙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