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难题(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1:1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进程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进程难题》。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难题



如何破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物流配送难题? 如何破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物流配送难题?
2010-5-31 14:41:00 网络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 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集群,为城市商业发展带来便利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现代物流业是 随着商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制造 业和服务业分工分业和产业进化的产物。以广州为例,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人们 的出行和城市物流服务的范围十分有限,于是,广州的城市中心就局限于老城区 的上下

九、北京路等越秀的老城区,导致这里的人口密集、所有的商业设施和服 务设施都是密密麻麻,很少考虑仓储、配送、装卸、停车等未来物流需求。后来,随着搬运公司、快递公司等一系列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不断出现,对城市交通和 配套设施的需求增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发展中的物流矛盾。原文由《现 代物流报》记者曹亚慧采写,发表在该报 2010 年 5 月 14 日,原标题为:如何破 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商贸物流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兴城市和卫星城市不断涌现,为保证 城镇人口物资供应需求,物流业作为城际间商贸流通的中介成了一个新兴行业的 快跑者。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市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集群,为城市商业发展带来便利和巨大的经济效 益。但目前来看在新兴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商贸物流问题。与高标准以及大批量的需求相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规划单一,没有为商贸流通 开辟出 “绿色通道”、“政策通道”,商品流通遭遇层层壁垒。“城市工业品下乡物流

难,农村农产品上市进城难”的城乡商业流通怪相依然存在。为加快我国流通领域 现代物流发展,物流业振兴相关政策的出台,城市建设也应随之变化以适应新形 势下的需求,城市管理者应该借政策之手为城市的物流困局破题。物流“堵”城? 在各地热火朝天的城镇化建设大潮中,正浮出一个新难题: 城市物流肠梗阻。有关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2 亿人,城镇 化率提高到 46.6%。未来 10~15 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在 20 15 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 50%。急速扩张的中国城镇,似乎因为缺乏经验而面临一种尴尬:大量商品的消费 需求,连锁商业、大型批发市场和百货商场等商贸流通企业的集聚,引

发了城市 配送、城际物流、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在拥堵的城市通道上“狭路相逢”—— 物流堵城。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把“城市配送工程”列入“九大工程”。城镇 建设潮中如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发展城市物流,是各地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问题,也是众多“进城难”的物流企业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进城之困近年来,随着城市消费品需求量大增,城市交通管制、进货通道等设施设备 落后、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缺乏,造成城市物流“肠梗阻”,节假日尤甚。“城市配送 中的道路通行限制限行很多,在大型的商业聚集区和重要物流节点,配送拥堵现 象突出。”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道出了多数物流企业的心声。与此同时,城市缺少配送通道,且设置不合理,限时配送,以及相关商业企业的 不配合制约和影响着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效率。一方面配送需求的不断加大,需要投入更多车辆来完成配送;另一方面,城 市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使配送效率大大降低。而配送企业为提高配送服务质量,满足配送要求,又需要投入配送车辆,配送车辆的投入又加剧了交通拥挤。在人 口众多的大中城市,交通严重拥堵和城市配送地毯式的运输要求本身就是一个难 以调和的问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现代物流 业是随着商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 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工分业和产业进化的产物。以广州为例,在工业化初期,由于 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物流服务的范围十分有限,于是,广州的城市中心就局限于老

城区的上下

九、北京路等越秀的老城区,导致这里的人口密集、所有的商业设施 和服务设施都是密密麻麻,很少考虑仓储、配送、装卸、停车等未来物流需求。后来,随着搬运公司、快递公司等一系列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不断出现,对城市 交通和配套设施的需求增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发展中的物流矛盾。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当前,许多城市对包括城市配送车辆在内的货运车辆,实行单一的通行限制。主要采取对车种、区域和时段的限制,按照一定比例,发 放数量有限的货车通行证。现在全国多数城市对货车的限行规定依然苛刻。此外,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农产品进城难就是这个 突出问题的体现。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城市物流比较突出的 问题是占 GDP 总额非常高的——农产品交易难题。目前的农产品交易模式还是以 批发市场为主,由于绝大部

部分城市的批发市场还是盈利主体,物流企业进驻市场 要向批发市场缴纳租金和管理费用。相对于日本等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非盈利 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需求性难以满足,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题。由于物流是一个新兴行业,许多问题才刚刚引起决策层的关注,不少地方在 政策设计和宏观管理上还存在着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下乡之难 上行不易,下行也难。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物流配送区域不断加大,农 村物流不畅也不容轻视。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城乡配送体系发展 中存在点多、面广、分散、量少、利薄等问题,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城乡物 流“二元经济结构”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占总产量的 30%以上,而欧美国家的比例 只有 3%~5%。其中因物流困难,造成农民不愿意进行大件生产生活消费的比重达 到 21%。农村物流的不畅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大型工业品下乡连锁商业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农村物 流配送服务体系被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财政部、商务部于 2007 年开始试点家电下 乡,2009 年,家电下乡向全国推广,产品也扩大到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但家电下乡遭遇“最后一公里之困”,严重影响 了“家电下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王先庆认为,导致目前“城市工业品下乡物流难,农产品上市进城难”这一现 象的根源在于我国城乡的商贸物流体系面临双重割裂:一是城市与农村的流通网 络是割裂的,其间有太多的断点和空白区,渠道“连不通”;二是城乡之间的商流 与物流割裂,缺少有机的对接。进一步说,这种双重割裂,导致城乡流通网络体 系成为一张“破网”,商流、物流不能有效结合。从近几年的“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情况看,物流配送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流通 的最大难点。由于农村缺少仓储、配送、分销的“中转站”,导致城市和农村流通 的“二传手”残缺和动力不足。而依靠个体农民为主体的小商贩来进行连通城乡流 通的商贸物流体系,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一些城市大商业在农村建立相应的分 销配送中心,就很难实现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前景看好 在未来城市的商业竞争中,新兴产业物流业将成为决定一个城市的批发、零 售、餐饮、酒店、电子商务等各类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基本因素,它直接决 定着一个城市便民、便利、繁荣程度以及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其他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水平,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据预计,未来 10~15 年内,我国城市配送业每 年将保持 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因此,它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商业竞争的新热 点。“城市配送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甚至改变现行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城市布局,进 一步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王先庆指出。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物流配送将一跃而成为城市现代商业发展的灵魂。随着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等新兴购物消费方式的快速崛起,便利、快 捷、高效以及小批量、多频次、时效性强的城市配送需求大增。现在不少主城区的专业市场和百货店的仓储中心都在远郊,顾客付款后,都 由专业配送公司直接从仓库送到消费者家里。正是不断成长的物流业,使城市每 个人和每个家庭都开始享受着物流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如何理顺城市配送管理体系,是众多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的话 题。2009 年出台的“物流规划”中,城市配送工程被列入“九大工程”,提至优先重 点发展的地位。规划细则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 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 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有专家指出,政府首先要立足现代物流的理念做好整体协调工作。城市物流 管理涉及面广,协调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到城市交通管理、运管、城管、规划、市政等部门,因此政府要与相关部门协作,争取更多的物流企业优惠政策。物流 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职能“到位”,必须改变“政府缺位”的局面。“期待未来在 税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提升、政策、资金方面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北 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在谈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时说出 了这样的期望。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一方面,应在统筹考虑城市的交通和环 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为城市物流预留部分用地。他指出,目前部分农产品批发 市场以及一些物流场所都还是不合理用地(即非商业用地),为此,政府规划要 搞“团地”建设,即圈出部分土地,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一部分物流基地或物 流园区,招募一些符合资质的物流企业进入,按统一规划建设相关设施,而不是 每个企业都建自己的配送中心,导致重复建设;引导物流园区配送企业合作,整 合资源,节约成本。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做到工作细分;同时要进行一些前瞻性 规划,在相应的物流园区培育一些专门从事分拣加工、检测、包装等业务的服

务 型企业。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给物流企业留有足够多的发展空间,包括道路设计、商 业网点等;另一方面,与财政部门协作,加大对物流配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新 技术的研发的投资;与交通部门协作,对城市货运车辆、城市配送车辆的通行、停靠进行规划、管理与监督;在交通节点建立一批物流节点,推动公铁联运。全面制定基于商贸物流业振兴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对商流和物流的统筹考虑。政府需要一个“华丽转身”,变身为服务型政府,把发展商贸物流作为繁荣城市和 盘活农村的最高战略。依托城乡物流网络,采用直接经营及加盟的方式在乡镇一 级设立货物运输业务调度场所,提供物流信息采集发布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需要加强对公路、铁运、水运、空运等不同性质的物 流平台的总体协同布局,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规划要立足于经济圈和交通圈两个基 本条件,以及与基本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同步进行,系统考虑。此外,政府要及时出台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了将这些宏 观政策落到实处,全国各地城市应根据本地实际,尽快配套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 法规体系,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制订、相关政策调整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采 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物流业的振兴和发展。流通现代化要“四流合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促进流通现代化,首要的是做到商 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例如商流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的交易 方式,降低商流成本;物流,有些批发市场交通运输等非常混乱,要改变物流落 后的状况;信息流,要让国内外客商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市场信息;资金流,要做到方便、安全、高效。批发市场如果做不到四流同时推进,就算是商流庞大、客商众多,也还是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强调四流合一、四流有效 整合,这是就专业市场的流程与链条来说的,并不是要求专业市场把四流都包了。商流与物流分离,这是发展趋势。原来的一代、二代市场是把商品都搬来,一手 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成本很高,流通效率很低。现在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商流和物流这两个流通过程是可以相对分离的。未来市场的展示、展贸功能将越 来越强,而物流会向就近、快捷、低成本、高效率发展。


第二篇:浅谈城市化进程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所谓城市化便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经济集中发展的过程。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并不一定是一直向前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这一话题,做浅显的讨论。

【关键字】含义、衡量指标、过度城市化、快速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多元化的。而城乡关系的转型,则表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和相关因素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一、城市化指标

a)人口指标

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这

些变化又是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诱因。因为城市生活水平高于农村,于是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排挤出了农业生产领域,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得不去非农业领域特别是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城市化的量

i.城市化的“量”,是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方面,如城镇的数量、城

镇的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程度、人均GDP,可以用多种指标

来衡量,区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一个最常用的指标。

c)城市化的“质”

i.从区域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否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速度同步。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素质的高低、城

市景观是否丰富而协调、城市文化是否多样、城市环境是否优美、社会治安如何、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和地段是否得到有效

保护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二、过度城市化

(一)人口快速增长、无序流动并缺乏管理

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

而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也表现了管理的欠缺。

(二)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建设、城市无限扩张。

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

(三)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城市化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即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会使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甚至破坏这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给城市化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如城市贫困化,失业率提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以及人们的精神压力问题。

三、我国城市化的新变化

a)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目前

我国城市化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b)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c)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

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城市化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同时城市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更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和实质内涵。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意识和生活模式的重大转变的文明过程。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其发展速度,也要注意在加速过程中保证其他各个方面能跟上城市化进程。避免导致因为只考虑发展速度,而使质量上发生根本性问题。

第三篇: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化进程分析

王建康201***1工商4班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总结并重新审视城市化的理论,回顾、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化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中国城市化的模式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优化和创新。提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差距动力机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简述

1、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城市化三大标志: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演进过程: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平均提高1%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

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的经济与城市化同步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强,为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要求和竞争性原则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在城市建设中勇于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优化与创新

1、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关键是理论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制度安排出现偏差,由此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说是沿着行政区划建制的变动而进行的,仍旧属于一种表层性变动,远未跳出“城乡壁垒”的思维定式,没有确定“敞开城市大门、改变9亿农民的身份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战略性理念。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本原因是有关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现阶段政府可实施的政策手段有: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取消对农民进城歧视性条规等。路永忠、陈波翀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式,认为制度创新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系统风险,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2、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

我国目前尚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特征是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相对不足而劳动力资源却绝对过剩,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突出我国的比较优势。建筑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会产生对就业的多层次带动效应,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动关系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主要得力于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发展。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中后期以后,重化工业开始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一般会接替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最终引擎。

(3)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不仅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而且中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3、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政策上赋予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包括平等取得工资报酬的权利、依法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等等。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格局,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其次,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一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对转移成本、转移的收益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减少因盲目转移而遭致的损失,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度转移。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要使制度安排既具有发展性、长远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就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方式。即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包括是否保留原来的承包地)设置不同的保障方法,逐步建立有益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纯粹的速度指标上是偏慢的(每年的平均速度在1%左右),但是在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标上又是超前的(没有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交接之际,停下脚步反思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不足是相当必要的。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际,希望我们的城市化也如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发展中不断反思错误,不断进步,让城市化脚步逐步深入的进行下去,让城市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高 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2]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3]李程骅:《城市化不应是“农村边缘化”》[N],人民日报2009(11)。

[4]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5]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第四篇:世界城市化进程范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的人口问题

城市化关于人口的问题

1、难以实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形成的“盲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大量的民工,大量的民工流入城市,有的住所相对固定,而有的住所不相当固定;有的工作相对固定,也有的工作不相对固定,这必然给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流出地尽管有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但毕竟流出他乡,动态难掌握,思想难了解,沟通难进行,容易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流出地有力使不上,流入地有力不想使的“真空”状况,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容易出现“流动中超生,超生中流动”的现象。

2、户籍难管理的问题。由于现在国家对农业户口的人实施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要求不一样,农业户口可以生二胎,而非农业户口只能生一胎。在医疗等补助方面都有不同的政策。致使农业户口的人不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不利于真正的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常住人口急剧增长,但在现行的制度下,长期在城市生活就业的农村人口并没有同步城市化,或者只能是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浅层次的城市化,大部分富余劳动力没有实现真正转移,这实际上是对经济规律的扭曲。

3、人口流动量大。“城中村”成为村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混合社区,尤其是成分复杂的大量外地流动人口的涌入,加上管理的滞后,使“城中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复杂。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租金低廉,“城中村”容易吸引外来人口,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职业构成和宗教信仰十分复杂的人员,因此可能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和违法事件发生的策源地,这种状况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带来巨大的压力;商品房大面积开发,行政管理盲区显现,近30个“城中村”、4万多户家庭的拆迁,大量村民变为居民,使得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群众的生育观念比较强烈,思想教育以及法律、经济等制约手段显得苍白无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相当艰巨。要解决上述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综合改革。为此,我区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统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放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下发了《关于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津辰党发〔2003〕43号),把统筹解决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口问题,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格局之中,围绕着构建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利益导向等方面建立了11个综合改革项目文本,以项目形式推进综合改革。2006年,我们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列入《北辰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之中,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

——我们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上去落实。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逐年稳定增长的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优质服务、奖励扶助、人口早期发展等专项经费得到保障。2009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1701.4万元,人均投入31.5元。村级干部工资纳入区镇财政统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退二胎指标奖励费、长效奖励费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率均达100%。

——我们坚持把群众的权益需求和保障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对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再认识,牢牢把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人口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实践证明,人口计生工作是在改革创新中前进的,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应对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口计生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手段,努力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

1、部门联动,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协调机制。全区牢固树立“大人口”理念,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大宣传”格局、精神文明创建、评先评优之中。成立了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施治。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制度、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出生人口信息核查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联动等多项制度。针对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确定一个综合治理专题,协调相关部门予以综合施治。我们先后开展了流动人口警计联合清理、征收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药械市场、非婚生育、出生性别比偏高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工作。28个综合治理成员单位与区政府签订三年一周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一考核,三年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联绩考核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首位意识在我区凸显。

2、宣传带动,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舆论导向机制。我区探索建立了“宣传环境温馨化、群众参与广泛化、开展活动经常化、媒体宣传立体化”的计划生育宣教模式。组织、纪检等部门把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纳入党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的内容;教育系统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办人口理论、计划生育知识和青春期保健知识等专题讲座;农业、科技部门在开展农民转移性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安排了计生政策和科普知识课程;司法部门把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纳入普法规划;宣传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媒体网络平台,将人口计生宣传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计生部门采取“区带镇”、“镇带村”的模式分批培训镇、村计生宣传报道员。开展优秀宣传品征集和评选,提高宣传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全区各镇街建成了精品宣传一条街,生育文化园,形成了具有北辰特色的“生育文化风景线”。充分利用“5•29”纪念日和“7•11”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大规模的计生宣传活动,连续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人口大讲堂”、“计划生育新家庭创建”、人口文化艺术作品评选、人口文化舞台作品展演以及“兴辰天使”宝贝大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3、服务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和7个镇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布局调整。开展了村居级示范服务室创建活动,共计投入210万元,提升了105个村居级服务室的服务环境和功能,健全了区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各镇服务站和村居服务室设立了避孕药具展示柜,在流动人口聚集居住地和农贸市场、建筑工地以及主要繁华街道设立避孕药具自取箱,方便育龄群众选择适宜的避孕药具。对大型企业定期送药具上门,消除药具发放盲点,确保免费药具全覆盖。坚持开展情感式系列访视服务。全区各村居普遍开展了“四道四送”访视服务活动。即:新婚时道一声贺喜,送一份新婚保健知识光盘

和优生宣传资料;生育后道一声祝福,送一份避孕药具和优育宣传资料;节育术后道一声问候,送一份保健品和补助金;康检时道一声叮咛,送一份生殖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和治疗药品。全面启动“家庭健康惠民”行动,大力实施“三促进”工程,对新婚及高危孕妇进行孕早期干预及跟踪服务,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叶酸免费发放。建成虚拟智能孕育保健系统服务平台,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为新婚家庭、怀孕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孕前孕期保健指导服务。将服务对象拓展到母婴、青春期学生及青年农民工,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特色服务。启动青春健康校园行活动;以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对青年农民工进行恋爱与家庭、生殖健康、安全与维权为内容的生活技能培训;区服务分中心设立优生咨询门诊、专家门诊、准妈妈培训室,开通计生QQ、优生优育网站、短信平台和优孕通、孕事通、育婴通、育儿通等服务平台,为怀孕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生殖保健、优生指导等服务。

4、奖励驱动,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我区2006年全面启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救助制度。2008年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一非一农”独生子女家庭奖扶制度。坚持区镇村三级联动,在不断完善区级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镇村普遍建立了晚婚晚育奖励、退二胎指标家庭奖励、独生子女升学奖励、采取长效措施奖励等措施。在新农合报销、老年人退休费方面提高了5—15个百分点的奖励。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拆迁还房、占地补偿、土地入股、集体分红、养老保障等新情况不断增多。在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政策时我们始终坚持不让计划生育家庭吃亏的原则,避免按人头分配,确保计划生育家庭分配标准高于其他家庭10%—20%的比例。2006年我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600元养老金。各镇村在此基础上每月向独生子女父母多发放100元。2010年我区制定政策,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标准由每月10元提高到20元;对于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按照农村五保户落实供养待遇;对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由区政府每人每月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整合利益导向政策并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进行衔接,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子女入学、参加新农合、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科技立项、资金扶持、法律援助、社会救济等方面政策时,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倾斜。我区连续多年开展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十百千”工程,累计帮扶资金达到800多万元,全区有1万多户独生子女家庭受益。大力实施“生育关怀民心工程”,全区60多个区属委办局和公司每年都要帮扶1-2户特困计生家庭,多年来各单位共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达144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爱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氛围。2007年到2009年,区财政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建设方面投入达到了581.5万元;镇、村投入达到1200余万元。2010年截止到目前,我区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建设方面投入达400万元,镇村投入达到890万元。

5、关怀感动,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队伍。制定下发了《北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暂行办法》,印制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卡》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册》,开展了“五免费”服务,即技术咨询免费、健康检查免费、上取环免费、流产术免费、办理孕情检查免费,全面落实了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待遇。对采取长效、带环流产、结扎的外来育龄妇女落实一次性奖励政策,对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待遇。建立了区行政许可中心,对外来流动人口申请行政审批进行一站式服务;在东西两片分别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大厅,对流动人口登记注销、建立档案、审批办证等进行综合服务;在农民工聚集的工业园区,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健康查体和劳务中介等服务;在流动人口聚居的村和社区还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室,形成了流动人口全方位网络式服务体系。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需求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生殖健康检查和疾病跟踪治疗。连续多年广泛开展了针对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四海一家亲送温暖”活动,集中在两节前后,走访慰

问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平均每年走访流动人口家庭近千户,发放慰问品近50万元。率先在全市创办了集捐赠、慰问、便民于一体的“爱心超市”,实行民政、计生、残联、计生协部门联动,把过去单一的、阶段性的“送温暖”活动变成常态化、社会化的爱心行动。积极落实流动人口政治待遇。外来流动人口在我区民主政治建设和参与企业、村务、社区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到目前,已有30 余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被聘入镇街治安协管、市容执法队伍,有800余名农民工加入企业、社区党组织。在部分工业园区为流动人口建成了公寓楼,实行公寓式服务。实施“百万职工技能培训计划”,3.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取得初、中、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在岗培训和市民教育,落实财政补贴249万元;2009年全区中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0.6万人,减免学杂费35万余元,尤其是全市唯一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生源的杨嘴小学升学率位居全区前列;外来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9%。

二、取得的成效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城市化建设中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确保了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形势的稳定。连续多年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符合政策生育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以下,为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创造了良好人口环境。

二是保障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从创新服务理念,整合部门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入手,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和运作模式,推动落实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覆盖到流动人口,促进了全区人口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进一步完善了分类指导、分线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强化辖区负责,就近管理,消除了计划生育管理盲区,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四是具有北辰特色生育文化初步形成。坚持“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深化,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列为第四批示范区。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社区、新家庭创建、特色楼门(胡同)创建和生育文化园建设成为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基本建立起了满足事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家庭健康惠民”行动得以深化,初步形成了“民意我应,民需我为,民乐我求”的优质服务模式。

三、几点体会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1、思想认识是前提。开展综合改革,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改的问题。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激发改革的内在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改革,把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作为创建和谐北辰的必然要求,作为统筹解决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全局中来抓,并广泛组织了大学习、大调查、大研讨活动,进一步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我区人口计生系统注重理性思考,开展了系统大调研活动,坚持调查在前,决策在后,不断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为顺利推进改革创造了先决条件。

2、领导重视是关键。多年来,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综合改革亲自抓、负总责,亲自参与研究改革方案,帮助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作出了许多有利于推进改革的重要决策。在撤乡并镇和机构改革工作中,切实稳定和加强了基层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确保了必要的工作经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级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同志充实

到计划生育部门。通过高层倡导和高位推动,落实了计划生育党政职责和部门职责,推动综合改革深入开展。

3、以人为本是主线。坚持在综合改革中贯穿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了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转变:一是工作思路由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奖励扶助、优质服务、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二是工作方式由政府管理、行政干预为主向依法管理、基层群众自治转变;三是工作内容由以人口控制为主向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四是工作重心由政府要求、强制命令为主向群众需求、自主选择转变;五是工作对象由已婚育龄妇女为主向扩大到包括男性、青少年、婴幼儿、老年人群转变。六是工作职能由单纯行政管理到寓管理于服务中,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转变。

4、建立机制是核心。我们始终围绕建立新的工作机制这个核心下功夫、求突破。在综合改革项目设计上,我们规划了11个方面改革,基本覆盖了新的工作机制要求的所有重要内容,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工作部署上,我们根据各镇街不同情况,把项目分别落实到基层,分类指导,有所侧重,一个机制一个机制地突破,进而上升为总体的机制创新。在改革推进上,我们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实施,每项改革都有项目文本,并有专门项目组具体负责,明确规定了项目目标、项目要求、项目周期、推进步骤、保障措施和考核评估指标,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由于我们的综合改革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同时又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做保障,使得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

5、群众参与是根本。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综合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它能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能不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区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作用,从改革方案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始终把满足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让群众成为活动的主角,成为推动改革深入的强大动力,经过几年的实践,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热情高、觉悟高、满意程度高,一个有利于综合改革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下载城市化进程难题(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进程难题(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全五篇)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

    城市化进程论文(精选5篇)

    浅 述中国城市化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熊**[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

    破解城市化难题5则范文

    破解城市化难题主持人:本刊记者王红茹 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李义平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周宏春八十年代中期,......

    城市化进程问卷调查表[小编整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问卷调查表 1.您是否是海安居民?□是□否 2.您是否为海安旧城改造的拆迁户?□是□否 3.您对海安旧城改造的大体状况是否了解? □不了解□略微了......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关于“十二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1、强化规划引导。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组团发展、建立产业带的规划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何光华发布时间:2009-12-28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

    关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关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几点建议作者:张喆【摘要】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