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3.73%。20年间,全省市镇人口减少了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这期间,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增长了56.1%,年均增长
4.5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推进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第四阶段:加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7 年)。这期间,全省省辖市(地级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4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22个增加到1018个;城镇人口增长46.2%,年均增长5.58%,城镇人口比重由21.56%提高到29.85%,上升8.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8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98-2005年)。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由2262.47万人增加到3774.62万人,年均增加216.02万人,增长66.84%,年均增长7.59%,城镇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31.5%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71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二、江苏城市化历程呈现的基本特征
总体来看,江苏5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历程呈现出较为特殊的“S”型变动轨迹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和成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将城市化水平变动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因此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1]有的学者在三阶段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城市化过程细分为六个阶段:10%以下为城市化的史前阶段,10%以上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20%以上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50%以上为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60%以上为城市化的高度发达阶段,80%以上为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阶段。[2]
江苏若以1949年作为起步阶段,那么,50多年城市化变化符合城市化进程理论,但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按照城市化的阶段划分,城市化水平达到20%以上即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而江苏在1960年城市化水平就达到20%以上,但此后城市化并没有加速增长,而是经过一个较长的曲折、停滞过程,直到199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又回升至20%以上,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至1998年达到30%以上。(2)城市化水平由30%上升至50%,用了8年的时间,时间非常短,曲线非常陡峭,即使按城市化从20%上升至50%来算,也只用了15年的时间,城市化速度非常惊人。因此,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江苏城市化走过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发展变化轨迹。
(二)城市化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上述五阶段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以1979年为界线,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1979年以前,一方面,由于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特殊工业化道路,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隔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农民被拒之于工业化进程之外,使得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水平低、波动大、进程异常缓慢的特点。城镇人口比重,1949年为12.4%,到1978年仅为13.73%,几乎没有增长,处于停滞、徘徊的状态。在城市化发展中,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最高的1960年(20.63%)与最低的1970年(12.49%)两者相差8.14个百分点,起伏、波动较大。同时,在这一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高出、后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如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江苏为20.2%,全国平均为18.4%,江苏高出1.8个百分点。只是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设镇标准的提高,城市郊区规模的缩小,大批建制镇被撤销,江苏城镇人口的比重才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后,江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慢于全国,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快速的发展阶段。与1978
年以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呈现出水平高、稳定性强、进程明显加速的特点。1979-2005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4.84%迅速提升至50.5%,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尽管进入80年代,江苏还并未因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而改变落后状况,城镇人口比重还基本上保持着低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至2005年底,江苏城市化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基本上改变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一直偏低、落后的局面。
(三)城市化历程出现了三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有学者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相对关系的变化,认为在整个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城乡人口增长的比例关系将会呈现出三个重要的转折,即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乡村人口总规模由上升转为下降、城镇人口总规模超过农村人口。[3]依此判断,江苏人口城市化历程中这三次重要转折主要是:
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79年,城镇人口增长规模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乡人口增长出现了互换的格局。以此为起点,江苏城市化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江苏城乡推行了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人口增长的规模出现明显减少,但是增长的量仍然高于城镇。1979年,作为重要分界点的年份,城镇人口增加了74万人,乡村人口反而减少了15万人,城市化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重要转折。此后,全省大多数年份的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均高于乡村人口的增长,有些年份乡村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总人口的增长中城镇人口增长所占比重大大提高。
第二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乡村人口由增长转为下降。以此为转折点,江苏城市化由加速增长阶段转为高速增长阶段。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加19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地减少157万,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城市化出现了第二个重要转折。此后的年份,乡村人口绝对量持续下降,如1998-2000年,在总人口分别增加35万、30万、114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分别增加125万、262、51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地分别减少91万、231万、402万。这意味着,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工业化进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城市化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并真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第三次转折出现在2005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这表明,随着乡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整个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这是城市化出现的第三个重要转折,是江苏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起点。今后,尽管城市化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是,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要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速度。
三、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判断
江苏是属于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2000年,江苏城市化率位列全国第10位,华东地区第3位,排在3个直辖市和广东、东北三省、浙江、内蒙古之后。到200
5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超过内蒙古,跃居全国第9位,并扩大了与位居其后福建的距离。按2004年城市总数排序,江苏城市总数列全国第3位,分别比第一位山东、第二位广东少8个和4个;在全国城市总数前10位省份中,如果按每1000万人口拥有的城市数计算,江苏为5.35个,列黑龙江(8.12个)、辽宁(7.34个)、浙江(6.74个)、湖北(6.30个)之后排第五位,比2000年提升一位。
随着江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江苏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但如何正确认识江苏省现阶段城镇化进程,对今后江苏城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借助1999年128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建立的城镇化进程分析模型,通过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对比,对江苏城镇化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见表1。
由表6-2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型,江苏的实际城镇化水平比模型的理论值都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常的数据离差,还是江苏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国际平均水平确实落后呢?我们认为二者因素都有,至少通过以上模型可以说明江苏的城镇化水平与国际城镇化的平均水平相比要低一些。
四、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一)城镇化进程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因素众多,且关系较为复杂。根据近十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数据分析,全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城镇房屋竣工面积占竣工面积比例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之间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见表3),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和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0.61和0.88。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主要因素分析
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二、三产业人口就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以来,江苏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期全省人均GDP和二、三产就业人口在全行业比例逐年增加。至2005年,江苏人均GDP增长超过了两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3.21个百分点(见图1)。第二、三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的改变,为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城镇化进程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互促进。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江苏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份额提高的情况下,其增加值的GDP份额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 3.9和4.9个百分点(见图2),就业人口份额的GDP增长弹性分别达到1.77和0.37。第二、三产业效率的提高,显示了江苏经济集中的城市效率,不仅提高了城市地区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生产率,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城镇房屋建设对城镇化水平起了积极的支持作用。2000年以来,江苏城镇化水平与城镇房屋建设关系密切,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5年,江苏城镇房屋竣工面积占总竣
工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5.49%提升到59.27%,上升了23.78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上升了9个百分点。城镇房屋建设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江苏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思考
1978-2000年全省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增长速度为1.26个百分点,其中80年代为0.5个百分点左右,90年代为2个百分点左右(1990-1999年为1.5个百分点),1998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高速增长期。在过去20多年里,江苏城市化之所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主要得益于全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1980-2005年GDP年均增长12.5%),并保持对城市化较为强劲的拉动力度。据此,我们认为,未来15年间,江苏的城市化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若按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那么2008年左右就可以使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并超过55%,提前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化目标,2015年前后进入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2020年前后实现高度城市化。但是,鉴于近5年城市化速度过快,且考虑到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增长速度将会趋缓,以及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的事实,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不宜太快,以平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较为合适。即使如此,全省2010年前即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化目标,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5%;在2018年左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5%以上,进入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2022-2025年实现高度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在江苏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要着力克服单纯追求城市数量、盲目扩张城镇区域规模的做法,在现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城市内涵和功能的现代化,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的统一。在城市化内涵发展上,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运作效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积极推进先进生产要素和服务业向城市集聚;在城市化的外延发展上,更多地通过城市现代化进程,扩大城市市场、产业、文化等要素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扩散、辐射的范围,从而使各类城市都得到合理、健康发展,以推进城市现代化乃至整个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50%。在此新的起点上,城市化发展必将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也使我们对综合推进城市化进程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遵循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的发展规律,切忌盲目追求城市化增长速度。城市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超过农业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并完善的过程,已经历城市化发展过程并进入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今后一段时期,江苏要把握好城市化的速度,既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也不能失去城市化发展的机遇期。对于城市化出现第三次转折的江苏来说,未来城市化水平将会进入一个增长趋缓的阶段,这是城市化不可避免和缺少的,也是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的。更为重要地是,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城市化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
第二,把城市化推进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可以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可以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来提高各级各类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支撑城市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进而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为
重要地是,要坚持城乡统筹,一方面,将集中与分散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构筑一个有机的区域发展体,以大中城市、都市圈发展为重点,以建构不同层次的“三沿”产业带为基础,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地区布局,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的城镇集群,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联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的交融、互动与联合。
第三,加快长江以北地区城市化的推进速度,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江苏部分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城市化分类指导,采取积极稳妥的战略和发展政策,根据各地实际以及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现状,逐步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要加快长江以北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新通扬运河以北广大地区以及分属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的沿海地区的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极”,发挥它们的“磁场”作用,带动周围经济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第四,发挥好制度性因素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在城市化发展中,要逐步使进城农民市民化,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非农就业岗位,制度性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迁移,赋予农民自由迁居、自主择业的权利,加速排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逐步建立起全省统一的户籍制度、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培育一种市场化的城市化发展的新机制,把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以人口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核心,加快城市化进程。(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化进程分析
王建康201***1工商4班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总结并重新审视城市化的理论,回顾、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化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中国城市化的模式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优化和创新。提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差距动力机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简述
1、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城市化三大标志: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演进过程: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平均提高1%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
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的经济与城市化同步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强,为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要求和竞争性原则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在城市建设中勇于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优化与创新
1、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关键是理论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制度安排出现偏差,由此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说是沿着行政区划建制的变动而进行的,仍旧属于一种表层性变动,远未跳出“城乡壁垒”的思维定式,没有确定“敞开城市大门、改变9亿农民的身份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战略性理念。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本原因是有关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现阶段政府可实施的政策手段有: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取消对农民进城歧视性条规等。路永忠、陈波翀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式,认为制度创新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系统风险,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2、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
我国目前尚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特征是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相对不足而劳动力资源却绝对过剩,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突出我国的比较优势。建筑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会产生对就业的多层次带动效应,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动关系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主要得力于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发展。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中后期以后,重化工业开始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一般会接替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最终引擎。
(3)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不仅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而且中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3、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政策上赋予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包括平等取得工资报酬的权利、依法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等等。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格局,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其次,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一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对转移成本、转移的收益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减少因盲目转移而遭致的损失,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度转移。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要使制度安排既具有发展性、长远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就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方式。即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包括是否保留原来的承包地)设置不同的保障方法,逐步建立有益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纯粹的速度指标上是偏慢的(每年的平均速度在1%左右),但是在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标上又是超前的(没有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交接之际,停下脚步反思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不足是相当必要的。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际,希望我们的城市化也如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发展中不断反思错误,不断进步,让城市化脚步逐步深入的进行下去,让城市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高 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2]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3]李程骅:《城市化不应是“农村边缘化”》[N],人民日报2009(11)。
[4]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5]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第三篇:浅谈城市化进程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所谓城市化便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经济集中发展的过程。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并不一定是一直向前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这一话题,做浅显的讨论。
【关键字】含义、衡量指标、过度城市化、快速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多元化的。而城乡关系的转型,则表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和相关因素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一、城市化指标
a)人口指标
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这
些变化又是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诱因。因为城市生活水平高于农村,于是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排挤出了农业生产领域,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得不去非农业领域特别是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城市化的量
i.城市化的“量”,是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方面,如城镇的数量、城
镇的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程度、人均GDP,可以用多种指标
来衡量,区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一个最常用的指标。
c)城市化的“质”
i.从区域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否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速度同步。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素质的高低、城
市景观是否丰富而协调、城市文化是否多样、城市环境是否优美、社会治安如何、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和地段是否得到有效
保护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二、过度城市化
(一)人口快速增长、无序流动并缺乏管理
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
而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也表现了管理的欠缺。
(二)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建设、城市无限扩张。
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
(三)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城市化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即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会使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甚至破坏这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给城市化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如城市贫困化,失业率提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以及人们的精神压力问题。
三、我国城市化的新变化
a)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目前
我国城市化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b)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c)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
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城市化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同时城市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更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和实质内涵。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意识和生活模式的重大转变的文明过程。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其发展速度,也要注意在加速过程中保证其他各个方面能跟上城市化进程。避免导致因为只考虑发展速度,而使质量上发生根本性问题。
第四篇:世界城市化进程范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五篇: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作者:解安宁 陈利根
摘要:基于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主导因子面板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986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却呈下降趋势;经过相关性检验,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K与建成区面积、耕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446。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筛选出了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数量和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相关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104-05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in Jiangsu Province
XIE An-ning,CHEN Li-ge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inant factor panel data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10,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growth of level of urbanization,built-up district area expanded quickly and farmland area decreased constantly.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K and built-up district area is 0.944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K and farmland area is-0.446.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nd utilization changes i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ave been quantitatively studied with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land use change during urbaniz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industrial added value,urban population and proportion of three production value.Key word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and use; correlation analysis; Jiangsu province
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城市化过程的经验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即城市化发展在促进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必然引起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导致土地权属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1]。目前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2-5]上,研究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定量分析为主[3-5]。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土地利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更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发展[6]。二者协调发展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准确筛选出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江苏省1986-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支撑,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及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土地高效优化利用提供借鉴。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及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是华东第一大省。据统计,1986年江苏省总人口为6
269.9万人,城镇人口为1 109.77万人,城市化率为17.7%(同期,全国城市化率为24.5%);1999年,江苏省城市化率为34.9%(同期,全国城市化率34.8%); 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率达到60.6%(同期,全国为49.9%),比1986年增长了近43个百分点,年均城市化率增长1.7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产业的扩张,城市范围扩大,土地面积增加,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5]。随着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城市建成区面积。1986年江苏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700万hm2,到2010年,江苏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到32.711万hm2。由图1可见,江苏省城市化率与城市化建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定量研究
2.1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度量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生活方式由原先的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在城市范围内的相对集中。因此,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动态过程[5]。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必须选取一些能够代表城市化发展的指标并进行合理测定。为了便于分析和突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获取性原则。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对1998-2010年有关城市化进程指标设计的文献进行频度统计,选择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在对城市化进程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将城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功能指标[5-7]。最后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剔除不恰当的指标,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进程具体指标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1,反映城市人口结构组成)、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Y2,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Y3,代表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国内生产总值(Y4,反映经济发达程度)、人均绿地面积(Y5,反映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等,同时还参考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将上述指标通过对数关系,构建代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综合性能指标——城市化进程参数K[5,7]。
Ki=lgYi(1)
Yi=■Yij(2)
式中:Ki为第i年的城市化进程参数,Y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
根据上式进行计算,得到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相关指标数值及参数见表
1、图2)。
总体来看,1986-2010年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具体而言又可分为3个阶段:①1986-1992年。1984年国务院同意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并要求各地积极发展。自此,乡镇企业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主导着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的城市化格局;同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城市建设的兴起,大批农村学子和农民工涌入城市,非农人口迅速增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②1993-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江苏省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1992-1994年间GDP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南京、无锡、南通、苏州等市兴办了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特别是昆山的自费工业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的筹划、建设,形成了新一轮的开发区热。同时,小城镇稳步发展,建制镇由1993年的807个增加到2003年的1 043个。开发区的大力发展和城镇空间的快速扩张,推动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③2003-2010年。2003年以后大规
模的城镇建设拉开了帷幕,5条城市发展轴有4条主体均在长江以北地区,这些快速交通走廊相当一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使地处苏北腹地的城市和地区的区位条件极大改善;同时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工业化加快推进。2003年,苏北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 232.9亿元,占全省总额17.8%,苏北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1.3∶45.4∶33.3,苏北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上升2.6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以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了工业化。
2.2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土地利用数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大量农田被占用并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了进一步定量反映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K与建成区面积和耕地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K与建成区面积、耕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446。由此可见,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省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二者呈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较大;另一方面,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成区面积的扩大,也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因此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2.3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土地利用的主导影响因子选取 土地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人文过程,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也较为复杂,而且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过程而言,其影响因素也不同。本研究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获取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即利用CNKI数据库对1998-2010年有关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频度统计,选择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综合来看,这些因素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技术进步和政策因素等
[8]。但是,由于政策和技术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会体现在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而且这些因素不易直接观测和量化[9],本研究重点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4个方面考察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用GDP(X1)、人均GDP(X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固定资产投资额(X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X5)、工业增加值(X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8)来表示;人口增长用城镇人口数量(X9)来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1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X11)、第三、二产业比(X12)来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用人均公路通车里程(X13)、人均客运量(X14)、人均货运量(X15)来表示。
众多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可以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影响因子中找出众多影响因子的共同因素和特殊因素,从而在不丢失主要信息的前提下,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变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10]。利用SPSS11.5软件对所选取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它们在新组合成的主因子中的载荷,评价这些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主成分因子特征根、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
2、表3。
由表2可见,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高达92.1%,而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90.0%的原则要求,对大多数数据均已能做出充分的概括性判断。因此,只需要将第一、第二主成分Z1、Z2求出即可。尤其是第一主成分,其特征根是11.6,该成分的解释力度达到77.4%。结合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在X1、X2、X3、X4、X5、X6、X9、X11、X13、X14、X15上具有较大载荷(绝对值大于0.900)。第二主成分在X7、X8上具有较大载荷(绝对值大于0.800)。
通过对表
2、表3分析可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分别为X1(GDP)、X2(人均GDP)、X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固定资产投资额)、X5(房地产开发投资额)、X6(工业增加值)、X9(城镇人口数量)、X11(三大产业产值比重)、X13(人均公路通车里程)、X14(人均客运量)、X15(人均货运量)、X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它们能够较好地代表经济因素、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4个方面。
2.3.2 模型构建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解释土地利用变化常用的系统分析模型。其数学模型为:
Y=a0+a1X1+a2X2+„„amXm(3)
式中:a1、a2、„„am为回归系数,X1、X2、„„Xm为一系列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
本研究将经过主成分分析所获得的13个因子(Xi)设为自变量;将建成区土地面积(Y1)、耕地面积(Y2)设为因变量。
2.3.3 回归结果分析 经过逐步回归,得出江苏省建成区土地面积变化、耕地面积变化与主导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1=11 920.71+36.82X9+6.47X3(4)
Y2=5 688 109+100.19X11-136.60X9-291.46X6
(5)
依据SPSS 11.5运算结果,所建立模型Y1的拟合参数R2=0.968,调整后的R2=0.965,F-statistic为336.16,方程通过F检验,信度可达0.01显著水平。模型Y2的拟合参数R2=0.671,调整后的R2=0.605,F-statistic为10.179,方程通过F检验,信度可达0.01显著水平。
根据公式(4),江苏省建成区土地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信度可达0.01显著水平。为了满足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对住房、基础设施等的需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即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可以说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促进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购买力和投资能力增强,特别表现在对住房的改善性居住需求的增强,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导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大。
由公式(5)可知,江苏省耕地面积与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信度可达到达0.05显著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建成区用地的内部挖潜,通过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规模的占用耕地,而主要是通过提高现有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这也就解释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三大产业产值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的原因。而江苏省耕地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工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信度可达0.05显著水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公式(4)的合理性,即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冲动,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大量耕地被侵占并转变为建设用地,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结论与建议
基于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主导因子面板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1986年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却呈下降趋势;经过相关性检验,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K与建成区面积、耕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446。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逐渐显现。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筛选出了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X3)、工业增加值(X6)、城镇人口数量(X9)和三大产业产值比重(X11)。具体而言,江苏省建成区土地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信度可达0.01显著水平;而江苏省耕地面积与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城镇人口数量、工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信度可达0.05显著水平。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大力提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好土地内部结构的高效调整与个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严格管控耕地使用面积,提升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生产率;②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土地开发,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控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建立城市“成长管制区”[11],使城市功能分区更明显,从而避免城市土地无序扩展和蔓延。③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制定促进用地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以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④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贡献率,降低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 尚国绯,路红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经济论坛,2004(18):26-27.[2] 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3] 王新杰.西安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4]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杨德刚.新疆和田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37-141.[5] 王晋良.大连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
(1):59-63.[6] 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7):1109-1116.[7] 李雪铭,张春花,张 馨,等.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91-96.[8] 鲁春阳,杨庆媛,靳东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7):861-868.[9] 鲁春阳,高成全,杨庆媛,等.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120-125.[10]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胡元盛,曾 珩,左丹凤,等.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高效利用[J].市场论坛,2011
(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