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建国六十年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创
浅析建国六十年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里,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积极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我国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中,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在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弥补不足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区域划分不科学。经济区划是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建国后我国经济区划分主要采取的是同质性方法,强调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一致性,这种区划对实施非均衡发展和梯度推移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无疑起了巨大作用,但也说明同质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竞争性而不足互补合作件。
(二)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盲目将许多重大综合项目部署在内地,而且多数项目都是资本密集型,缺少劳动密集型项目,尤其缺乏能够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特别是能够使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社会弱势人群普遍受益的建设项目。这种只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以“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虽然使内地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内地人口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三)高新区的发展不理想。我国在发展高新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为了创形象和要政绩纷纷上马,不顾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只注重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吸引大量企业到区内落户,通过收取土地批租费用和企业税收来增加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忽视了高新区的创新网络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新区遍地开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不到位。由于各大学科技园规划面积普遍较大,需要的建设资金多,许多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人员主要精力只能用在园区开发建设上,忽视了大学与高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相互争市场,争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建筑面积远远超出了孵化器建设的范畴
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我国大多数企业文化似曾相识,具有鲜明个性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盲目照搬照抄;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未建立在对企业现有状况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二)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很多企业家并不明白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将竞争文化作为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仅仅作为一种面纱来对待。这就是相当多企业文化建设形式上热火,收效却甚微的主要原因。凡此种种,究其原因是对企业文化的狭隘理解,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
(三)企业文化不被广大员工所认同。企业文化应该是被整个企业,上到企业家,下到普通员工乃至企业临时聘用人员所接受的文化。但在很多企业里,老板的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有的企业文化构建适应的对象是老板的意志而非市场的意志。这样就扭曲了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使企业文化建设既缺乏稳定性也缺乏系统性。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精英文化陷入危机,大众文化泥沙俱下。精英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学术著作出版难,知识分子远离、淡化政治等困境。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的倾向,缺乏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此外,由于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城市部分市民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这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城市文化建设中出现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文化产业建设、忽视其他文化建设的倾向。
(三)在城市社会成员的素质培养方面,出现重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建设、轻理想与
1信念培养、轻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
(四)由于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模糊,部分城市对继承和弘扬城市特色文化的意义认识不足,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加上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城市文化产业化的影响,我国城市特色文化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问题。80年代初,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城市河岸,但由于规划思想落后,规划的城市河岸功能单调,且人工痕迹累累,城市河岸往往被渠道化,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渠道化的河岸大多只注重防洪,重改造轻保护,破坏乡土植被,不能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三)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四)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五)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
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政权薄弱。乡村两级政权是搞好农村的基本力量,但是目前这两级政权却非常薄弱。其原因是乡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能越来越弱,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这些部门难以协调,使乡级党委和政府管理乡村的手段靠行政手办法难于奏效。
(二)家族势力和村霸势力抬头。由于基层政权薄弱,农村家族势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邪恶势力越来越盛行,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而乡政府又不能直接指挥公安司法部门对这些进行打击,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乡村干部不得不依靠这些人去办成一些事。
(三)发展经济缺乏手段。现在,上级政府对发展农村经济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战略,但是如何落实到实处 却常常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市场手段还没有建立健全,另一方面行政手段越来越不起作用,使农村发展经济常常处于无奈的状态。
(四)乡级政府机构臃肿。近两年,乡级政府人员急剧膨胀,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人数增加太快,另一方面也与有些人无节制收受贿赂有关,少数人发了财,给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五)乡村干部士气低落。乡村干部的工作辛苦,工资低,且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造成他们士气低落,怨声载道。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人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实践出发,在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快速有序的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顾的问题。
第二篇:建国六十年演讲稿
我与祖国共奋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能站在这里有很多感慨,在祖国60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迫不及待最先要表达的是我内心的激动与欣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与祖国共奋进 》
光辉弹指的一瞬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60年的辉煌,60年的梦想,这60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它记录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辉煌,一份梦想;这60年,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雄姿英发,繁荣富强,我们的祖国走过了一条巨龙之路!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日见辉煌。我们看见了那一面面铁胆精神筑就的“血胆钢墙”,看见了那颗颗赤心换来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看见了那打破苏美核垄断的蘑菇云,听到了那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也望见了香港岛上那盛开的紫荆花。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伟大的中国正昂首阔步的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道上。神州五号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让中国人实现了传说中登月的愿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亿万中华儿女欢欣鼓舞,向世界展示了日益强大的中国!跨越我们的未来,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光芒。
6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伟大的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到处是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建设的洪流。教育更是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 “双基” 教育、特殊教育,“素质教育”凝聚了教育工作者的无穷智慧和辛勤汗水。“国家兴衰,系于教育”,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决策,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无比重视,作为老师,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是的,我们是孩子们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三尺讲台化做千顷苗圃,三寸粉笔写信仰,信仰是浩瀚海洋的明灯,是漫漫黑夜里渴望的黎明,发展是对学术的追求,是对人生的锤炼。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在新的战斗中,将有新的纪录,新的热度,新的高标,新的旅程!在新的战斗中,将有新的创造,新的发现,新的欢乐,新的幸福!
迎着太阳,秋风送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遍地金黄,我们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吟唱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仰视翱翔长空的雄鹰,远眺耕耘沧海的海鸥。我们将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播撒着爱的阳光,我们会在挥洒五彩汗水的辛勤付出中,带着希望上路,怀着憧憬登程,不管风雨,不管泥泞,创造人生最灿烂的风景!
第三篇:建国六十年诗歌
祖国
远方的树叶黄了,贴近大地
果实等待你去摘取
像摘取一个人梦中的秋天
将所有的花朵卸下来装订成册
寄给远方
那里的鸟群刚刚启程
那里的故事只在梦可以经历
我的祖国,经历艰难涂抹的地方
那里摆满了已经消失的地平线
一只乌鸦在那里看管已经锈死的铁锁
任凭雨点将铁侵蚀
所有的歌谣颤抖地走过独木桥
在生活之外的远方
一直是美和陌生的化身落在那里
风雨六十年
海一望无际静静地躺着
时间的催促声从那里传来
金属的响声和雷的响声穿过今天
在思维的平台上放置的远方,它是我的祖国
一个诗人和手中的一部诗歌寄存的地方
等待
适合于成长的泥土是种子等待的家园
拴在时间的主页上,这家园里的夏天
希望的秋天在是从等待中获得的就像种子在粮仓里等待泥土的心态
在等信使的日日夜夜
让内心的湖泊激起细浪的重叠
周而复始的等待在日子上晃动
强烈的降雨等待夏天
大地上落满的绿色维护着生命
生命如歌在大地上漫延
让相逢的离别读到血的颜色
是一树树花开,正目送冬天的离去
在冬天的反面,夏天的记忆中
一个城市拥有的黎明
时刻惦记着一个夜晚的幽灵
那隐蔽的身躯坚守热爱和信念
人海如潮
而等待中的黑暗深深了解祖国的黎明
远方的风景
一定和想像的风景有着相似
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分起立过
祖国一样的成长
让多双目光过滤,或者相聚
远方的风景,守卫远方的看门人,看流动的云块
他的心也像铅一样沉下来
祖国在这里,他就跟着在这里
命中注定的远方
这六十年的风景让来人看到新意
像泛黄的历史散叶
被异乡人用向往装订成册
远方的风景,在远方生活的群体
用他富裕的理想编织未来
多少年过去了,刻在他们内心的文明
早已成为风景中的词汇
细雨
细雨中的情节和
委婉的哭声类似
都是落花流水的概述
拴在一个人的心上
在一场细雨的中间
往事中的故居
停泊在一枝花的胸前
这被雨声伺候的花朵
将是贴在心灵上一盏马灯
在生活之外的细雨
河水的浪,退守往事的过道
都是黎明中的口哨
挂在风中的铃铛
一个城市最深最远的天堂
思想的声音
思想的声音像蚂蚁的跑步声
从这里到一棵树下的休整
在绵绵细雨中无端地延长
所有方向上的门都可以洞开
向居所内的幽灵敞开胸怀
跑过天庭的光芒
总是被苏醒的大地收买
而敌人占有的领域
这些地方像一个个哑谜
需要一个城堡的图书馆来理解
从什么时候开始,思想的声音
在时间的幽暗处
进行舞蹈式的涌动
这打破时间的力量
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地
思想的声音,猜测这声音的结构
这声音的冬天
将绕过地主幸福的家园
它甚至可以将历经千年的大树连根拔起
并且毁坏一个朝代的正常秩序
但从没有 听到过
这样的声音,它的格式
它的行为和准则
和现实社会的语言
在结局中有着惊人的相似
来源:网络
第四篇:建国六十年歌剧发展道路论争
建国六十年歌剧发展道路论争
摘要:中国歌剧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步入发展的主要阶段的,时至今日,已经有整整六十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延承了传统戏剧的各项精华,更借鉴了西方戏剧独特的一面。经历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第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歌剧也被“文革”拖下了水,幸好在新时代的变革下重新步入了第二个繁荣期。在这整个发展时期内,中国歌剧在各种艺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尝试,这不得不为之叫好,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歌剧发展却步入了瓶颈,不得不让人为之担忧,为了重现歌剧空前繁荣的局面,创作者们不断进行内容、形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动中国歌剧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总结、发展、再总结、再发展。
关键词:建国六十年;歌剧;发展道路 引言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中国歌剧从起步到逐步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至今,我国歌剧的发展总共分为两阶段,他们的分界点为“文革”。我国的歌剧发展转折是在1979年开始的第二个阶段,即新时期,自此一来,在大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如何振兴歌剧,如何引导大众提高欣赏水平,是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建国六十周年间歌剧发展的总体原因 建国六十周年至今,我国歌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作品,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期,集合了我国歌剧发展道路的不同特点。㈠“古为今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歌剧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借鉴传统戏曲的精华 中国歌剧自在中国诞生以来,一直都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戏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元素,正是这种“古为今用”,使中国歌剧区别于西方歌剧,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轨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各种以歌舞、宾白并重,属歌剧性质的戏曲,这些戏曲,就蕴含着今天歌剧当中的许多因素,这些因素,成为了建国后歌剧艺术家们努力学习、尽力挖掘,力求继承的优秀传统遗产。在创作过程中,绝大多数作品无论从音乐结构、音乐语言乃至具体的音乐风格和音调方面,都从传统戏曲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经验和素材。如歌剧《刘胡兰》的音乐就是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当中的山西梆子;《红霞》则吸收了江南戏曲的音调素材,在手法上也运用了传统戏曲中板腔化原则,这将戏曲元素与歌曲的戏剧性保持了有效且良好的结合。
2、延续近代以来优秀歌剧的特点
上世纪初的1920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萌芽,后在上世纪的30-40年代初,接连出现了《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中国歌剧雏形;尤其是40年代初出现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为新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其成型的标志就是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他不仅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后来的歌剧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的歌剧创作,大多延续了近代以来的歌剧特点,不仅改进了原先歌剧中的不顺应时代的因素,更融入了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
㈡“洋为中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歌剧创作发展较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较多的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经验,且在“洋为中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方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并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长期的发展使其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在唱腔、声乐、器乐、戏剧化等方面,西方歌剧以其长期以来经历史考验的稳定性,一直影响着我国歌剧所走过的每一步。
二、我国歌剧发展繁荣期的特点论争 建国六十周年至今,我国歌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作品,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期,集合了我国歌剧发展道路的不同特点。中国当代文艺史一般以“文革”为界,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的我国戏剧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主要以民族歌剧为主,后一阶段则为中西结合歌剧为多,二者有着相同或相异的特点。
㈠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为例的民族歌剧特点
中国当代文艺史一般把1949年(即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即“文革”开始)这个歌剧发展的历史阶段称为“17年”。这“17年”中的歌剧创作主要是之前那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期歌剧的主要特点是“红色”。
1、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这个阶段歌剧在各方面都充满了民族特色:音乐上注意吸收民歌、民间乐曲和戏曲音乐元素,几乎每部歌剧都有至少一段或以上的音乐及唱段流传下来。如1959年的《洪湖赤卫队》,就是湖北省实验剧团以荆州花鼓戏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不仅散发着当地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是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二者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情节更为突出,《洪湖赤卫队》成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流传的“通俗音乐”。
2、内容题材上主要是革命斗争与阶级斗争。当时正处于革命斗争与阶级斗争进行的后期,人们的生活当中绝大部分接触的是这些内容,因此,当时歌剧的题材也无外乎这些内容。然而,歌剧以起咏叹性的特点大多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在继续保持浓郁民族风格的同时,从歌剧的角度进一步挖掘情节展开的动力,即高尚精神的启示。如当时的歌剧《江姐》,即主要表现了一名女共产党员、革命者,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与敌人进行斗争,最终牺牲的内容,具有强烈的革命激励作用。
3、创作特点上音乐旋律流畅、动听、上口。除了延续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手段,当时的歌剧创作还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国外的一些方法,所以艺术效果十分丰富,不仅在民族性、题材革命性较强的基础上吸取了戏曲的多种精华,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宣叙调和咏叹调,同时其叙述性和抒情性成分比例也不少,应当说比建国前我国的歌剧有着明显的大幅增加,且非常协调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强大的戏剧冲击力,为表现全剧的思想内容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1957年南京前线歌舞团的《红霞》,不仅运用了传统戏曲的板腔化这一中国模式表现手法,且结合了西方的人物特点突出描述,完好的把人物个性描绘、江南风格酝酿以及戏曲音乐铺陈相结合来进行人物刻画。
4、民族歌剧突破了传统民间唱法的影响束缚。以往的中国歌剧主要是以独唱的形式展现的,然而合唱、重唱、伴唱、对唱等演唱形式更有利于突出歌剧的情节展现。这一时期的歌剧发展给了这些演唱形式以表现机会与施展空间,并通过他们进一步体现了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应该具有的形式、意义以及价值等。如著名歌剧《白毛女》,即采用了当时较为鲜见的对唱形式,把恶劣天气及社会环境下的父女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㈡以《原野》(1987)、《伤逝》(1981)、《屈原》(1990)等为例的中西结合歌剧特点
“文革”及其之后的十几年,中国的歌剧发展也不可避免的被拖入“浩劫”,不仅没有著名的新作出现,原先存在的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革”结束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歌剧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开放,开始较为积极的吸取和借鉴西方歌剧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一阶段,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歌剧创作高峰。
1、题材破除了单一性,变得极为广泛。这个时期的创作题材较以前更为广泛,不仅保留并升华了原有的革命题材,更增加了建设、历史、当代、民族等等题材,主要代表作有历史性的《屈原》、《马可波罗》,建设题材的《苍原》等。
2、歌剧的整体构成布局、模式也趋于完善,不仅将戏剧因素与音乐、唱腔紧密结合,戏剧安排与先前相比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新意,这来源于西方歌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歌剧。例如歌剧《伤逝》,在音乐构成布局方面将外国交响乐的奏鸣曲式与亦中亦西的唱段相结合,不仅对歌剧情节的铺开、推进、高潮等有所发展,更容易整部歌剧更具有完整统一的气质风格。
3、歌剧的演唱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完整,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更在合唱、重唱、对唱以及其与器乐部分的结合体现出了相当的成熟和完整。
4、音乐创作手法上更多借鉴西方技法。与以前我国歌剧的传统器乐如二胡、弦子伴奏来渲染气氛相比,本时期的歌剧创作更注重了西方的管弦乐队制造环境、表达情绪的功能,同时与以美声演出形式相结合,这就是借鉴了西方歌剧主题贯穿的手法展开音乐,不仅有助于取得好的剧场效果,更有助于我国歌剧艺术的改进与创新。如歌剧《屈原》,它便主要是借鉴西洋歌剧的形式规律而创作的作品,既在音乐音调上与民间音乐仍有明显的联系,同时还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多种中西结合乐器来渲染氛围,推进情节的发展。
三、推动歌剧尤其现代歌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经过7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繁荣发展的过程,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究其原因,长期不变的形式与内容的陈旧是最重要的。这主要从内容、形式以及创作者主观因素等方面入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要把握现实、开拓创新。
⑴解读时代,让歌剧创作深入日常生活。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等伟大实践,都在不断快速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与方式、精神与道德以及价值取向等。歌剧要想顺应现实并表现现实生活,就必须反映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主流,而这就需要歌剧创作者们注意观察生活,同时积极投身于实践,力争从时代进步中汲取创作灵感,这样才会赋予作品以蓬勃的生命力及巨大的感召力,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⑵用现实理念代替以往的经典至上理念。推动当今的歌剧发展,在理念上必须与过去有所差别,破除固守经典或经典至上的理念。经典的,凭借其长期以来积累的精华成分,完全可以供当前的歌剧创作者遵循,因为这正是其进行创作的所要吸取的“精华”所在,然而,经典虽有精华,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华都适合于今天歌剧观众的口味与心理。因此,经典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固守或者将其奉为“至上”,只有将其融于现实,才能真正切实的将二者都正确应用,更易与观众的感情相契合,从而得到接受与发展。
2、形式上要找到能承担内容的最佳手段。⑴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戏剧形式。一直以来都有歌剧创作者认为,歌剧是一种完全迥异于戏曲的音乐戏剧形态,它的创作过程可以划清与中国戏曲的界线,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歌剧的创新,除了要适应内容的变化,建立符合时代流行性的形式,还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的腔词关系,总而言之掌握戏曲中的有用的技巧,只有这样,在立足于民族性与传统型的基础之上,艺术家们才能在多样的艺术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歌剧作品。⑵重视音乐剧作为当代歌剧艺术的表现形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歌剧,已经大多逐渐过渡到了音乐剧。音乐剧与歌剧既有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相异的地方:歌剧属于音乐戏剧,是歌剧的一种,这是相通点;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承担了歌剧创作关注现实题材的时代担当,是歌剧发展到当代的必然结果;同时,音乐剧延承且升华了经典歌剧的构成理念,它将经典歌剧的表现手段融入当下最时兴的通俗音乐演唱模式,赋予当代歌剧勃勃生机。
3、“人”的因素
⑴歌剧创作者自身。应消除杂念,戒骄戒躁,苦练内功。优秀的歌剧是歌剧创作者主观努力的结晶,这就要求创作者们必须消除影响自身创作的各种杂念,同时还要戒骄戒躁,根据现实情况创作出能够体现自己能力与才华的应情、应景的歌剧佳作。除了态度,创作者们应当尽力提高个人创作的水平,提升对歌剧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这就要求创作者要从整体把握创作基调,同时具体掌握各类与歌剧相关的文艺特点,为歌剧的整体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聚集不同人才,形成歌剧创作的人的合力。歌剧是集文学、艺术、舞蹈等的文学艺术为一体的较为系统的工程,因此要高质量地完成一部歌剧的创作,需要调动多方面的人才,包括作曲、编剧、作词、导演、舞美设计等,因此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每一个作品的艺术质量。在当代社会,一部成功歌剧的创作,必须要有大量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努力做出贡献。
4、运用适当手段赢得市场,争取观众。说到底当前歌剧创作与发展走入瓶颈的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市场和观众,因此我们若想解困,通过创新的手段使歌剧重新占领舞台艺术的高地就不能不从这一方面入手。歌剧作为舞台艺术,其实践活动无外乎创作、表演、欣赏等基本方面,这几个方面应当统一起来加以考虑:要想使创作出来的歌剧易于被观众接受,就需要发现现实生活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然而,作者由于自身爱好及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口味上与观众有区别,所以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了解他们的审美特点。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歌剧才能争取到观众,拓宽市场,将歌剧艺术发扬光大。结语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岁月的发展,中国歌剧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中间不乏断层的充满艰辛的坎坷崎岖之路,有收获和喜悦,也有失败和反思。在它短短的发展历史中,既继承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又适当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不断调整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切合,融入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歌剧建设仍然没有摆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瓶颈”,不仅民族性有所丧失,目前还缺少优秀歌剧的编剧和创作队伍,并在喜歌剧方面仍是空白。要想让其重塑辉煌,必须从内容、形式、市场方面,尤其是优秀的创作、贴近现实生活和老百姓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多种因素,在各方面进行尝试,争取出更好的作品,使我们的歌剧在音乐艺术的舞台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第五篇:建国六十年征文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怀揣着一种向往与期待,那就是尽早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从结果来看,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了。
我的老家在农村,在当时,村民们不仅打不上电话,许多人甚至连电话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全公社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乡政府公社办公室,一部是乡公社邮电所的业务用电话。
一九七九年参加工作,安排在县里一个局的人事秘书股当通信员。这工作虽然没有什么压力和责任,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费太多的心思和脑筋,但万万没有想到,打电话这一被人们认为简单轻松的事却搞得我焦头烂额,并且还挨了不少的批评,现在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往事不堪回首啊。
事情是这样,我们局在公社有基层所站,每年一般要召开两次全体职工大会,一次是在六月,一次是在十二月,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此外,每两个月还要召开所长、会计参加的财会会议。那时开会局长都会参加,由于他的时间很难确定,开会的具体日期只是局长说哪天就哪天,常常是今天说,明天或后天就召开,时间仓促紧迫,邮寄开会通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打电话,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在当时,全局七八个股室只有一部摇把式电话,黑呼呼,矮墩墩,摇起来很费力,还“咕噜咕噜”响,累得腰酸胳膊痛。接听电话不但声音小,还嘈杂得很,必须摒住呼吸竖起耳朵来听,要声嘶力竭叫喊对方才能听得见。全县二十多个公社,摇通县邮电局总机后,要报上单位姓名,请话务员接每个公社的电话,自己坐在电话机旁耐心地等待。电话没有先后顺序,挂通一个接一个。十来分钟挂通一个公社的电话算快,一两个小时也不奇怪,半天通知不到几个所站,为此,我只有加班加点,在电话机旁吃饭,晚上十一二点钟睡觉。尽管如此,还是有的所到了开会日都没有通知到,于是局长、股长批评我,说我干什么去了,这么点小事都干不了。为了能更顺畅地接通电话,我还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尽力同邮电局的话务员搞好关系,时不时请他们到小店坐坐,送几张局里发的电影票,帮他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求得打电话时能快一些,或是走一下后门,搞点小动作,请他们把别人先排队的电话压下来,甚至拉掉别人正在通话的线。
到了九十年代初,单位和个人装的电话多起来了,不过初装费贵得惊人,一部要五六千元,而且还得批条子、走关系,一般的家庭装不起,也很难要到指标。一九九二年,局里装了一台总机,尽管安装分机也要两千元费用,但职工们都争着要,由于只有十六个门子,僧多粥少,最后还是通过抓阄来分配的。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的通信事业有了令世人惊叹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的信号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镇乡村。办公室和家里有座机,手里有手机,一家多只手机,一人几只手机的现象在比比皆是,尤其有的还用上了卫星电话。在手机上看报、看电视、听音乐、上网已成为时尚。装座机不但不要一分钱,有的还有礼品赠送或其它什么优惠,然而,尽管这样,除了单位,一般老百姓的家里是很少装座机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座机也有渐渐淡出的趋势,往日的高贵和魅力早已荡然无存。
从手摇电话、大哥大、BB机到程控电话、3G手机,通讯改变了生活,让人人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美妙与快乐,这无疑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年代、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它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那样的发人深省,也是那样的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