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
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
————四谈稳中求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扩大内需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最主要的源泉。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必须走正,否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全局性影响,使国家和百姓利益蒙受难以挽回的历史性损失。
眼下,各地推进城镇化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许多地方都以此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打开当地扩大内需和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人们对城镇化的认识全面不全面、路子走得正不正,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将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也关系到社会管理、民生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新型城镇化,绝不是指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新城建设和城市无限制扩张,更不是借“圈地运动”进行招商引资,继续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替代品。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人口市民化。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切不可流于肤浅,失之偏颇;对于城镇化的实践,亦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
认识决定路径,路径决定成败。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有机融合的客观演进过程,也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扩大内需、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潜能能否持续释放,关键在于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只有充分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做好城镇化中的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部署,确保在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序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才能使城镇化真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持续释放投资与消费需求能量的动力源泉。把新型城镇化的路子走正,既要积极引导各地实践,更要及时纠正各种认识上和做法上的偏差,尤其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城镇化的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基本方向、重大举措等顶层设计工作,这是指导各地按照正确方向和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就近期而言,各地可以作为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特大城市,可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优化重组城市功能,分散过大的人口和环境压力等;中小城镇可根据主体功能区细化城镇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发展路径,形成中小城市功能特色和吸引力。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经济范畴,还要延伸到民生、社会、政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要把产业培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人口就业与宜居环境建设优先落到实处,切忌贪大求快、粗放发展,更要及时纠正不顾地方债务风险、盲目扩张新城的错误做法。
第二篇: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
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
城镇化是篇大文章,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社会,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推进城镇化,关键要把握方向,找准路子。
以人为本是核心。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了城镇化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来推进城镇化。若见物不见人,就背离了宗旨、偏离了方向。要从提升、富裕农民的高度,搞好产业、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配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化”同步是关键。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工业化是“火车头”,有了产业发展,“城”才建得好,“市”才兴得久,“人”才呆得住。要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动力。城镇化的关键是破除农民进城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瓶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深化农村产权、户籍、土地等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集约高效是原则。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保任务艰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路子,守住耕地红线,提升生态效益,减少环境承载,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统筹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应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基础条件,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为群众创造一个舒心舒身、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坚持“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科学布局城市带、城镇集群和城市组团,搞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衔接,调控好城市、人口规模,安排好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品质特色是生命。重庆大山大水,历史人文厚重。只有充分彰显“山城”、“江城”风貌,让城市融入自然,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挖掘城市内涵,延续城市文脉,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遵循规律,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好。(重庆日报)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越向现代化发展,就应当让居民感到越方便、越舒适。当前,城市的农贸市场随意拆迁,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大,出行、停车、如厕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对市场不能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展览馆、绿地、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搞其他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作良/文
第四篇:,基层教育须走资源整合的路子
一、关于乡村小学。随着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现,适龄学童逐年减少,乡村小学10人一个班的情况越来越多,建议合并教学点及学生数少的小学,逐步做到一村一完小(寄宿制),一镇一中心小(寄宿制)。
二、关于县城区及周边小学。随着“进城入谷”工程深入推进,农民工子女入城就读逐年增多,县城区及周边小学学生班平均人数都在65人以上,远远超过了班均人数45人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合理布局县城区及周边小学,将周边的甲逢小学、合恒小学等扩大,并相应调整这些学校的老师编制数。
三、关于教师配置。小学支教方案的执行,大部分的教师是很赞同的。个别老师只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个别学校执行不到位、执行过程有欠公平等有些意见而已。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全县角度统筹,合理安排教师,支教方式可以考虑采用。接下来,我会深入其他学校、乡镇去进一步调研,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争取对整合田东县教育资源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来。
第五篇:加强养殖小区生态建设 走高效畜牧业路子
加强养殖小区生态建设走高效畜牧业路子
县政府副县长徐俊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断增加,生猪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原本潜在的由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而日益突出。如何在合理发展规模养殖、调整养殖结构与布局的同时治理养殖污染,是各级主管部门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养殖污染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就如何加强养殖小区生态建设谈点初浅意见。
一、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现状
泸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发展生猪养殖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县挖掘和依托优势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把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作为我县优势农业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全县生猪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并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之一,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县生猪存栏7.69万头,同比增长4.9%;出栏6.8万头,同比增长3.68%;商品猪4.78万头,同比增长8.69%;猪肉产量5270吨,同比增长2.17%。生猪存栏数、出栏数、商品数、猪肉总产量均居全州第一。截止目前,-1-
全县共建成7个生猪养殖小区,培育了商品猪规模养殖户128户、仔猪规模养殖户22户,饲养母猪1764头,年产仔猪2.17万头,新增养猪潜力2.08万头。据测定,一个千头养猪场年产粪便达2000吨以上。全县生猪养殖小区年产干粪便8万吨,排污水13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8万人口的小型城市的排污量。
全县已建成的7个生猪养殖小区都建有粪污处理设施,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以标准化圈舍、沼气池、消毒池和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猪—沼—粮(果蔬)”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引导养殖户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先进养殖技术,现已有1个养殖小区引进了零排放养殖模式,通过高科技发酵处理,生物降解粪便,即使在猪场内部,气味也不明显。但是有的养殖小区没有科学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传统的生猪散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化,我县生猪养殖规模在全州已有一定位次,如何进一步提高养殖质量,保护好养殖小区周边环境,已成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目前,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保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环保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全社会自觉的环境意识有待加强。一是环保政策宣传不够,只鼓励发展,没有注重环保。二是小区业主片面地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情,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限的环保投入也是迫于无奈,认为只要暂时不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搞得怎么样无所谓。因此,只注重自身生产建设,不关心养殖小区周边群众的感受,甚至对建粪污处理设施产生抵触行为,不少小区将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鱼塘,对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养殖小区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成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不认真对待,随着养殖小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环保投入不足。一是小区建设环保投入不能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步。近年来,由于生猪市场行情持续看好,生猪养殖利润高,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而环保投入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业主对环保问题很少进行认真研究,更没有把环保当作产业来抓,投入上是能少则少,能减则减。二是由于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
(三)环保处理科技含量不高。调查发现,很多养殖业主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只是停留在建几个简陋的沉淀池上,对粪便、污水、臭味带来的影响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深处理,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处于初级阶段。
(四)环境监管乏力。机关职能部门不注重事前监管,只注重事后处理,也没有完善的养殖小区环保设施建设标准,小区业主自我主观意愿或参照其他地区经验,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现象
比较普遍,导致小区环保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利用率不高。既浪费了资金,又不科学。
三、做好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环境污染已和重大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在进一步加快小区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环保建设,既不能因环保而影响生产发展,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怎样解决养殖小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养殖业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职责,增强环保责任感。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宣传、引导、扶持、鼓励。职能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服务。二是小区业主应承担建设、处理、保护的主要责任。业主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今后,新建养殖小区必须建设规划与环保规划同步,生产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生产建设验收与环保建设验收同步。否则,不予报批。已建成的老养殖小区要分期分批建设改造环保设施,逐步达到环保建设标准。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管理和服务。调查中发现,不少养殖业主观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循环利用,走高效畜牧业的路子解决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高效畜牧业的路子,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如“猪—沼—果”、“猪—沼—
菜”、“猪—沼—粮”等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模式治理养殖小区污染,投入小,效果好。既治理了污染问题,又变废为宝,还能提高畜产品、农产品品质。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化解环境污染压力。一是从源头控制污染,逐步推行大型养殖场在建设论证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建设过程中的“三同步”制度。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处理的承受能力,建适度规模养殖小区,不能一味贪大求利。二是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在距居民集中区、饮水源区、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保护区、工业区、名胜古迹3-5公里以内,禁止新建养殖小区。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小区建设环保处理水平。一是小区业主要加大污染物处理投入力度。产前,饲料中采取加入添加剂的方式,减少生猪排放臭气等异味气体,污染空气,减少蚊蝇滋生。产中,实行干湿分离,雨水污水分离,达到减排的目的。产后,进行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或利用制作有机肥等科技手段对粪污进行科学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力度,利用他们的研发成果预防和治理污染。养殖小区业主要主动依托大专院校技术力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搞好养殖小区的环保工作带好头。
二00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