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关于建立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摘要: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就建立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在理论上、技术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城乡地籍;一体化;信息系统;
1城乡地籍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在城郊结合部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全面提升地籍管理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管理模式的实施,建立以城乡地籍一体化的多种比例尺地籍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地籍信息系统显得非常重要。
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土地作为资源、城镇土地作为资产管理的局面,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统一管理土地(农村土地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严格保护耕地,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使城镇土地、农村土地在同一分类、同一权属管理单位、同一数据库下进行管理,减少因土地分类体系不一样带来的矛盾,减轻每年变更调查面积汇总时城镇土地面积和农村土地面积不匹配带来的矛盾。所谓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就是在现代地籍概念的基础上,依靠国家政策法规,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两种模型的数据纳入同一模型下进行管理,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变更和出图,以达到同步管理城镇地籍数据和农村地籍数据的目的。以后的发展将不但是数据库上一体化,而且要在概念上、政策法规上一体化。
2国内地籍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地籍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为地被分为城镇地籍管理和农村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城镇地籍是用来记载城镇土地及附着物的位置、界址、类型、数量、权属、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料。城镇地籍管理建立的是以产权、产籍为主的城镇地籍管理体系。管理的模式主要是按照县(市、区)一街道一街坊
一宗地(权属单位)进行管理,管理的最小单元是宗地,执行的标准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所使用图件的比例尺为1: 500或1: 1 000 0
农村地籍(也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反映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资料。农村地籍管理建立的是以资源性管理为主的土地管理体系。管理的模式是按照县(市、区)一乡(镇)一行政村一社(村民小组),执行 的标准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所使用图件的比例尺为1:10 000或1:5 OOOo
这种将实际上是连续的、一体的土地人为地区分为城乡区域并采用不同管理要求的城乡分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地籍管理的需求。
3城乡地籍分治存在的问题
3.1城乡区域模糊及不确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都有一定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和用途经常在发生变化,与主城区逐渐融合在一起,城乡区域界线越来越模糊。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是最活跃、变化最频繁的区域,因此严格区别城乡的管理模式,给实际的管理和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问题。
3.2给地籍数据的维护带来了困难
由于城乡结合部是土地最活跃、变化最频繁的区域,而受原来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地籍信息化建设中分别建立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且各自系统独立、数据独立,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相互矛盾是必然的,难以保证地籍的一致性。而且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需要同时维护两个数据库,这不仅难以满足地籍实际管理的需求,而且也给管理和维护带来了许多困难。
3.3不能满足现代地籍管理的需求
城镇地籍以权属管理为主,而不注重土地利用现状的管理,不能形成可靠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主要原因是城镇地籍中土地分类的最小单位是宗地,而宗地的分类按批准用途和主要用途来定,且实际上大的宗地,内部土地用途分类非常复杂,可能存在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和休闲用地。而农村地籍以土地用途为主进行管理,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原有的农村地籍管理模式不利于切实保护农民的利
益,不利于保护耕地和推进三农改革、缩小城乡差别。
在现代的地籍管理中,土地利用管理不仅对农村,而且对城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提供城镇土地的利用状况,为合理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样,权属管理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农村也非常重要,它对实施依法用地、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和农民宅基地规模、保护土地资源、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数据标准问题
要实现城乡地籍产权和用途管理的一体化,首先要建立一体化的地籍数据库。由于现在尚无城乡一体化的地籍数据标准,所以应充分吸取、遵守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和暇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以两个数据库标准为基础,对两个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合并,内容相同的保留一个,两个数据库都没有的增加。同时要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出台后,系统数据可以根据国家标准转换。
4.2坐标统一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系统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统。由于城镇地籍数据一般采用当地坐标系,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北京坐标系或西安坐标系,这样存在数据之间的坐标系转换,并且数据量相当大,转换以后要达到精度。
4.3数据衔接问题
城镇地籍一般是比例尺为1: 2 000以上数据,且大部分比例尺是1: 500或1: 1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大部分是比例尺为1: 10 000数据,而且农 村、城镇地籍数据在范围覆盖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空隙。因此需要考虑两种比例尺数据的衔接问题,也存在接边问题,不仅存在图形接边,也存在属性接边的问题。
4.4数据库管理问题
城乡地籍一体化后,由于实现的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无缝、一体化管理,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库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导致对数据库的操作相当缓慢。因此要充分考虑数据库管理方式,提高数据分发存取的性能,优化数据库结
构,提高整体运行速度。
4.5管理模式问题
现行城镇地籍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县(市、区)一街道一街坊一宗地(权属单位)来管理数据,数据组织单元是街坊,宗地在街坊内统一编号;而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一乡(镇)一行政村一社(村民小组)一图斑来管理数据,数据组织单元为行政村,图斑在社内统一编号。如何统一管理这两种模式,是城乡地籍管理一体化必须考虑的问题。
5系统功能设计
5.1数据转换模块
城乡地籍数据获取具有多手段性,数据来源包括现有系统、图表、遥感手段、GPS手段、统计调查、实地勘测、录人、扫描等。这些通过不同手段获得的数据,其存储格式及提取和处理方法都各不相同,同时,城乡地籍数据不但用于国土管理部门,还可应用于城市建设、规划、市政、交通、旅游等部门,因此系统要能兼容各种格式数据并能实现和其他系统数据的交换。
5.2数据变更模块
图形变更:涉及宗地新增、分割、合并、消失及权属据点发生变化的一些变更。
属性变更:指权利人、地类等不涉及图形变化的一些属性内容的变更。
5.3历史数据回溯模块
城市化进程分析、历史状况分析、土地纠纷查处等工作需要非常快速地知道某历史时期用地状况,一般的做法是调阅纸质档案。由于变更和交易日益频繁,效率低下,这种做法很难满足现在工作的需求。在城乡地籍一体化系统中,要考虑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存储机制,对每次变更记录变更数据、变更时间、变更原因、变更人员等信息。在需要时,可根据历史标记,回溯某历史时期 的用地状况。
5.4基于WebGIS的地籍信息发布模块
按照建立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制度的要求,系统能够利用WebGIS及时发布地籍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浏览器查询,实现图属互查。
5.5空间决策支持模块
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系统不仅要能满足不同用户的查询要求,还要能完成例如城区拆迁总量分析、土地潜力分析、道路拓宽分析以及征地占地等多种分析工作。在城乡一体的数据模式下,还可以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宏观工作提供空间决策支持。
5.6制图模块
系统可以按国家标准打印地籍图和宗地图;可以按用户要求自动提取分幅地籍图,生成相关的注记和符号;可以自动生成宗地图;提供丰富的图形编辑手段,为用户制作各种样式、各种形式的专题图提供帮助。
6结束语
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把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标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是地籍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合理管理我国城市和农村土地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切实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城乡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找到破解二元结构、三农难题的“钥匙”。
一、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个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简言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和途径
用推进城市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势所必然,也是顺势而为之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要准确把握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结果的表现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
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减少农民要求减少传统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出去打工后即使再回来的农民,在意识、思维方式上与留在原地的农民已经完全不同。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市民。
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
缩小农村。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少不了农村这一块。现在我们说穷、说落后,主要是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城市化本质上是解决现代化的载体,但是没有落后的农村和贫穷的山区发展起来,那么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缩小农村是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集聚,让更少的人运作并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减少村庄的数量,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迁移自然村、小山村,撤并行政村,使其向中心城镇集聚,改变分散的状况,从而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格局。二是增加农村的效益,农村发展并不是随着农村数量的减少而速度变慢、总量变小、效益变差,恰恰相反,会使农村发展速度变快、总量变大、效益变好。三是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安康、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达地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重视四个转化过程:一是先“虚”后“实”的过程,即先要深入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城乡“一盘棋”规划,然后出台相关政策,安排重点项目,落实建设资金。二是以“点”带“面”的过程,即根据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抓好几个示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有序推开。三是从“硬”到“软”的过程,即从道路、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硬环境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再逐步提高村民的素质,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四是由“小”及“大”的过程,先实施农村“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小五化工程,再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大五化工程,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欠发达地区要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即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来和资金的内聚外引。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即小县大城关、小企业大集群和小财大用。三是“进”与“出”的关系,即山民出深山进新城、工业出老城进新区和农民出农业进工商。这是我们在衢州、丽水等地调研中,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概括和体会。
第三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途径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二、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
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这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臵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臵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
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汇报(XX地村)(本站推荐)
XX镇XX村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政协X主席一行来我区调研、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并对我村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意见和指导性建议,这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就XX村2009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村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加强我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15.45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20元,净增464元,首次排在了全镇前列。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食葵、美国红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凸现;三是劳务输转不断增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1四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五是农民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我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总的来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新粮地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常年以来支持和关心新粮地发展的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
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以“两个率先”和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增收渠道仍然不宽;农村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民依靠产业增收的空间不断缩小。拿我村来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20元。根据上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6500元,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农民必须人均每年增收600元。但是,从我村实际情况来看,我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与城郊型农村的实际不相适应。二是结构调整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几年的调整,很大的程度上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尽管有了大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老的品种上,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内部调整的核心,且农产品品种单一,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
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不能满足,同时农民培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增收。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滞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化的标准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农业税全面免征,基建项目资金日益缺乏,这些与上级政府提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差距较大。四是科技服务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镇村管理和服务职能虽然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发展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业务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致使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受到制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服务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小农业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还没有根本打破,部分村组干部发展竞争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
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新、措施不多,对农民致富后的消费问题引导不够,特别是税费改革后,组干部工资报酬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村民的服务,致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村集体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适应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
总的来看,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还很突出,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 “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绩。
二、突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努力开创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2009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分三步迈进中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区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区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从当前我村的实际出发,今年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努力增强村级积累和户收入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农业增加值800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净增600元。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加大我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产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通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优质食葵、西甜瓜、红辣椒、高效制种等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抓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强村富民和增加村级积累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以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区财政加大对我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抓好启动民间资金工作。以项目建设推动我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强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加强我村环境治理。积极组织村民净化环境、绿化村庄、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创建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我村人畜饮水工程的管理,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供给和
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加强我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我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防风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居民点绿化美化林,使我村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起来。
(四)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我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政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要根据已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严格按照“五个不放松”和“五个突破”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继续深化“双培双带”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形成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促进我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邵东县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邵东县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城乡制度统一、城乡权利平等、城乡自由互动、城乡合理分工、城乡广泛协作。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三农”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来考虑,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现对邵东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了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邵东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辖17镇9乡1场,27个村居委会990个行政村12430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1576人,占总人口的80.05%。非农人口239865人,占总人口的19.85%。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科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县综合实力持续增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建设加速发展,城乡结合成效幅度提升。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23.98万人,城镇化率为31.98%。为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5.2%、15.9%;完成财政收入7.04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4亿元,增长39.2%;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28.5亿元、38.1亿元,分别增长17.5%和27.6%;农民人均纯收入61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6元,分别增长19%和1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
依托招商引资项目,县内市场体系完善,城乡贸易活跃。全县有12个专业批发市场和58个乡镇集贸市场,组成了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网络。其中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邵东县工业品市场。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经营摊位2万余个,经营门店1080间,经营10大类2万个花色品种的商品,日上市客商近5万人。2009年商品成交额达195.8亿元。成为全国10个大型市场之一,连续5届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还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家电批发城和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成为全国3大药都之一,经国家医药管理局检查合格,达到国家标准。随着生态工业的新建将大大提高了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目前,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同时,县委政府加大城乡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县内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娄邵铁路横贯东西,国道320线、1814线、潭邵高速贯通全境,洛湛铁路邵东段、怀邵衡铁路、邵衡高速公路和邵东新火车站即将修建或正在申报筹建中。县乡公路交织成网,每100平方公里通车公路密度居邵阳各县首位,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话。科教卫体齐头并进。
(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快速发展。我县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建立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机制, 邮电、电信、通讯资源已基本实现城乡共享,乡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成倍增长,全县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1.5%和2.7%。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基本同价,自来水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五)农业产业化规模初步形成,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县形成了以粮食、水果、水产、畜牧、中药材、林业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2009年,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566家,比上年增加20家,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新增8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利税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和11%。新增四季红农业开发公司、鑫旺牧业有限公司等5家市级龙头企业。忆江南米业、精华农产品公司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亚牧动物药业、湖南松龄堂中药饮片公司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精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除加工、销售黄花菜收入6500万元外,还新建了鲜活农产品超市8家,增加销售收入6500万元;亚牧动物药业利用中药材制成动物药剂300万箱,年销售收入达9500万元,带动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湖南昌盛牧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生猪3万头养殖场,现已产商品猪1.2万头,繁育优良母猪350多头。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建立了范家山镇蔬菜协会和邵东忆江南粮食专业合作社、旭日玉竹专业生产合作社等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8家,惠及农民28万余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影响邵东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
邵东县经济发展水平,从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来看,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口城市化都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属于欠发达地区。
2、人口的素质不高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素质的上差距,需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予以消除。农村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为影响人口城市化的障碍因素。
3、城镇的规模不大
因建制和区划调整,市镇并入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从而使市镇人口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水平。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建制的变化使城镇的等级上升,数量增多。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镇区转移,如两市镇、廉桥镇、火厂坪、仙槎镇等。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向小城镇集中,实际增加镇区的非农业人口,各种综合因素,引发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潮流,致使人口城乡分布发展相应变动。
4、思想观念落后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
5、政策环境不优
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在计 4
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没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6、建设投入短缺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邵东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以人为本、彰形个性、突出特色、融入内涵、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环境优美、5
城乡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一体化为目标,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稳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推进城市化
1、加快县城城镇的建设。县城城镇不建设好,难以对其他城镇、小城镇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如何加速建设乡镇:一是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基地兴工,招商兴园,产业集群,品牌创建”发展战略,大力引进企业,加速城镇扩容规模。二是要建设好基础设施。“脏、乱、差”曾经是县城的评价,通过近年来县城道路的改造,加大了卫生的整治力度,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三是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进一步放宽建房政策,解决城市居民由安居向小康型住房水平转变。
2、加快乡镇城镇建设的步伐。要着力建设小城镇,水、路、电、通讯等进一步完善配套,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工业园区,把农民吸引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3、注重特色,发挥各乡镇的优势。各重点镇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水平,走产业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廉桥打造药材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规范运作”的指导思想,突出药材业园建设;仙槎桥镇打造五金之乡,完成了老集镇门面改造、园区建设等项目建设,五金名镇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范家山镇以蔬菜为基础、石株桥以水果为基础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推进产业一体化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整合与资源共享,这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关键所在。从全县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情况看,6
虽发展较快,但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比偏大,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为此,要加快二产业的发展,走“兴工旺商,富民强县”的道路,其重点应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并打破地域限制,鼓励和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充分流动,注重市场气氛的培养和产业的发展,协同整合产业优势,组建区域性的优势产业集团,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的新格局
1、着力抓好县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 按照上规模、上品种、上档次、上高新技术的原则,认真比较和筛选项目,做到开发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并根据情况变化完善项目调整,围绕质量、品种、效益,积极采用先进工艺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改力度,强化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把企业技术创新建设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在中型企业的重要环节,重点扶植大中型企业,超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保护重点,争取银行支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积极支持鼓励个人创办企业,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利用邵东的市场优势,重点扶植中药材、打火机、五金、小商品等加工企业的发展,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长的速度达到15%以上,就业的岗位每年按3万人递进。
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快速促进农民市民化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非农化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关键是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创造农民进城的条件。具体来讲,一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 7
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农村城市化,主体是农民。关键是要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办产业。在审批、户籍、迁居、收费、贷款、经营、就医、上学等各方面开绿灯,真正让农民进城兴业建市,真正让市场机制在城镇建设中发挥作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具体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城镇规划,应重点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重点建设好中心镇、中心村。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农田灌溉体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线的路、沟、渠、田、林、塘、湖、村的综合治理, 塑造新的田园风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
(三)推进市场一体化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要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重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倡导诚信经营、诚信消费,为商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信用基础。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构建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疏通融资渠道,有效吸收国内外闲置资金或引进外资,缓解区域开发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融,对加快县城生态工业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打破行政分割,搞好区域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加快环保统筹治理步伐,搞好工业“三废”整治,加速区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环境质量指标达标。
1、城乡统筹,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身份与农地分离,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一是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对符合在城市落户的人口应全部放开,允许其自由迁移流动,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要取消严格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农民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或部分使用权,使进城农民能顺利地将土地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四是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要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保障特权,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如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失业保险等等。
2、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促进和谐稳定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平等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力安置就业 9
工作。加快廉租房建设,逐步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和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
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中,城乡差别不大的有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行货币、稳定宏观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倡导现代精神文明等;城乡差距较大或城乡不太公平的有扩大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本福利、维护公众安全等。由于实行城乡分割制度,在提供后一部分公共服务时主要偏向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这一部分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和短缺。
4、突出生态城市建设,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绿色、环保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实施“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全面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鼓励使用天然气、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城镇资源综合利用率;着力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提高城镇饮用水质量;积极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和全民植绿行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大力推广资源消耗少、能源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城镇生产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 10
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http://www.xiexiebang.com/jrsd_sdgk.aspx
2、《邵东乡镇简介》 3.《邵阳日报》 4.《邵东报》 5.《邵东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