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1、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4、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1)、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2)、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3)、赢得职业直声誉。
5、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6、职业态度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1)、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2)、端正职业态度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能力的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7、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培养:(1)、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3)、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8、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9、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0、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含义:
(一)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遵纪守法 为人师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法律章程);
(三)、勤于钻研 精益求精(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进取)
(四)、以人为本人 开拓创新(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积极思考 敢于探索);
(五)、提高素质 促进发展(积极通辑各种政治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基本依据。
2、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文件。如《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就业促进法》。
3、《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旅行,首次提出“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概念,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首次在法律中提出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需经过培训”,从而确立“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
4、《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9月1日正式施行。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体系结构、方针原则、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作了原则规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其他培训);规定企业不仅要“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而且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经费”;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5、《就业促进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正府促进就业)、树立了一面旗帜(高举公平就业的旗帜)、明确了六大责任(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培训;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建立了五项制度(1、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的政府责任制度;
2、建立对劳动者的公共就业出租车民就业援助制度;
3、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行为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4、1
加强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度;
5、加强失业治理的失业保险与预防制度)、制定了十大政策,简称“116510””。
6、职业培训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制定的。
7、《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积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还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应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比例。第七条规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在企业成本中开支。
8、《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本着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根本标准。
9、《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第二十三条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10、《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政府是主导,行业、企业是主体,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指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11、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2、1999rh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13、职业资格证书是由政府认定的考核机构,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凭证,是职业标准在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各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第三章 经济学基本常识
1、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2、需求,就是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个人嗜好、消费者的未来预期。
3、供给,指商家提供某种消费物品的愿望和能力。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
期。
4、市场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5、市场经济的优点:(1)、突出了自由竞争,(2)、资源配置通过学市场的选择和评价,(3)、从本质上倡导自由、平等,提倡公平竞争。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7、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1)、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规律(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2)、互利性的等价交换规律;(3)、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4)、反垄断的自由竞争规律;(5)、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规律(效用性标准、成本标准);(6)、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规律;(7)、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规律;(8)、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规律;(9)、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规律;(10)、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规律;(11)、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规律。
8、市场经济对职业培训的影响:(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管理内容
由计划时期的事无巨细转化为立法保障,信息服务和监督引导等;(2)、由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单
一、呆板,向培训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化转化。(3)、市场竞争的市场
经济发展规律被引入职业培训工作中;(4)、宏观管理进一步强化;(5)、企业行业在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9、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
学。
10、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劳动力市场。
11、劳动力市场就是通过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运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2、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对其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当市场机制较完善,并能 较好地发挥作用时,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当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通常较小。
13、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即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减对工资料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14、失业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即劳动者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工作岗位。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15、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量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
16、“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指,向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给失去工作的生活困难群体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积极”的就业政策:向失业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
17、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对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造成的影响,表现形式为正外部和负外部。
18、信息不对称是指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对商品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均等的现象。
19、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特点: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开态。
第四章 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1、教育的含义:凡是能够增进人事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改善人的态
度和品质的活动,即可以称为教育。特点:永恒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传授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新世纪教育培训必须围绕四川基本能力重新设计,组织学习内容被称为教育的四大
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3、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贯穿
于教育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生产力相互作用、与生产关系相互作、与受教育培训
者的相互制约。
5、培训是用系统的方法去帮助和改善别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之能提高工作业绩及
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6、职业培训的特点:a、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培训则强调使学习者即时具备就业的条件,能够在培训后或在培训的同时即可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教育仍然主要以学科传承知识为本位,培训则主要以传授工作规范为中心;b、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c、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d、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f、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7、职业培训的类型:就业前培训(对新生劳动力和转岗人员的培训);学徒培训;转岗
转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
8、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a、认为培训是“消费”,培训部门是花钱的部门;b、培训部
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c、培训课程
和培训手段没有建立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培训课程不够科学规范,培训手段设施落后,d、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9、教育培训统计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研究运用各种教
育、心理、经济的测量和统计手段及工具,对人才素质、培训效益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控求教育培训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科学方法。类型: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0、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础指标:a、人力资源预测方面的指标(特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趋势外推法、因果关系法、投入产出法、);b、教育培训总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工作状态和质量指标(办学基本条件指标、教育培训对象统计指标、教育培训活动统计指标、教育培训成果统计指标);c、学员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指标;d、人才素质综合测评指标;f、教育培训经济效益指标。
11、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分析、统计分析。
12、培训统计的基础工作:搜集整理原始记录、建立统计台帐、制作统计报表
12、统计工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a、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工作;b、支持开展教育培训评价;c、支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和综合素质测评;d、支持开展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
13、“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始见于美国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一文,包括的内容:一是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二是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三是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四是用于国外移民、智力引进、国际人才交流的费用;五是用于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增强竞争实力的费用。
14、培训投入,或称培训投资、培训资本、培训经费等,是指向培训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形式。
15、企业教育培训投资是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投资。包括:企业举办的岗前、在职培训费用;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费用;企业委托高等学校培训代培生的费用;企业从事开发引进技术、项目的培训费用;企业进行培训基地建设的费用。
16、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包括:专职教职工人员工资,脱产学习职工工资、职工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1、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的总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和态度。人力是人的素质得到综合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力,包括人的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力。
2、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a、建立人才和劳动力市场、b、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失业保障制度;c、发展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建立学习型社会;d、改善卫生保健,加强体育事业,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等。狭义的人力资源指教育和培训。
3、人力资源的基本特性:活动性、可控性、能劫生、变化性、再生性、独立性、内耗性、资本性。
4、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一般员工:开发其操作技能方面的潜力,培养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各类专业人员,提高技能、更新知识、开发其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发其管理智慧、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对部下的亲和力及指导能力,对高层管理者,开发其顺应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5、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工作程序:需求分析;制定开发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方案;开发培训过程的组织、检查、监督和指导;培训效果评估。
6、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评价的重要依据。
7、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意义:a、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程度的标志;b、给投资主体(国家、个人)带来更高的收益率;c、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d、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8、人力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a、必须跳出旧的人事管理的束缚;b、必须重视开发的作用,发挥开发的功能;c、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层次,提高开发的整体效果。
9、人力资源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技能结构。
10、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合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尊重人,调运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的潜力;强调把人当作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来管理;强调劳动、人事部门和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管理。
11、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a、制定人力资规划;b、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c、进行工作分析与评价;d、进行员工的招聘和选拔;e、建立劳动关系,进行劳动合同管理;f、进行薪酬管理;g、进行员工的教育培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h、进行员工的业绩考评;I、进行劳动保障管理;j、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1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动力和保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遵循了一种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即人本管理思想。
第六章 团队建设
1、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
上动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2、团队也是一种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目标或任务共同体。
3、工作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多功能型团队。
4、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5、群体形成的基本过程:第一阶段,群体形成阶段(群体的目标、结构、领导都不确
定);第二阶段,群体的震荡阶段(群体的领导者出现);第三阶段,群体的规范化阶段;第四阶段,群体任务执行阶段。
6、团队精神的含义,是指团队内全体成员形成共识的思想、意识和信念。(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
7、团队建设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的培养、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提高成员的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使其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
8、团队建设的要求:a、清晰的团队目标;b、共同的信念;c、成员之间的信任;d、良好的沟通;e、必要的相关技能;f、团队领导者的领导能力;g、良好的团队环境。
9、团队形成的基本过程:开始阶段、困惑阶段、成型阶段、行动阶段、团队阶段。
10、团队建设对职业培训的意义: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提高决策速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绩。
1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的状态。
12、工作中不正常人际关系的表现(恐惧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私心理、偏见心理)
13、工作中正常人际关系的表现: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
14、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从工作需要出发原则;宽宏豁达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平等原则
15、正常际关系的培养与建立:a、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b、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c、处理好竞争与友谊的关系。
16、改善人际关系最常见的几种方法:明确交往的基点;树立友好相处的愿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调试冲突;以诚待人、尊重他人;优化团队风气;改善领导作用,制定科学政策;调解帮助要及时有效。
第七章 拓展训练
1、拓展训练或叫拓展培训,其实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式培训。
2、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
则,主张课程应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
3、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
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其主要训练形式为水上、野外和场地训练。
4、拓展训练的特点:综合性、挑战极限、集体中的个性、高峰体验、自我教育
5、拓展训练的目的,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力、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
力。
6、拓展培训是典型的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员在“做”中学习,通常有四个重要环
节:建立团队与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
7、拓展训练的基本程序:破冰、项目操作和总结。
8、拓展训练的基本注意事项:安全要求、对于培训师的基本要求、对于学员的基本要
求。
第八章学习型组织与班组建设
1、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组织内部营造全体员工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组织观念和制度。
2、目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的方法主要借鉴美国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该书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转换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3、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a、工作与学习不再分离;b、强调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c、强调组织结构精简、扁平化;d、强调终身学习;e、重在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新意识;
4、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①、要进行全员学习;②、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念;
③、制定团队学习制度;④、企业领导者要更新观念;⑤、须要健全创建制度和运行机制;⑥、要重视系统思考和心智模式; ⑦、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⑧、要做实创建内容。
5、培训师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设计者、具体组织者、亲身实践者。
6、企业班组建设的基本内容:班组工作制度建设、班组学习制度建设、班组激励机制
建设、班组技能培训制度建设。
7、新时期班组长岗位培训的基本内容:班组管理能力的培养、生产技能的培养、创新
能力的培养、培训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企业培训师 复习材料 基础知识
第一章 职业道德
第一模块 道德与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对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信念、规范、准则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
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促进职业培训发展;调节人际关系行为;赢得职业声誉
第二模块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第三模块 职业道德守则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第二章 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
第一模块 宪法法律对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要求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1994年7月5日《劳动法》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
1996年5月15日《职业教育法》通过,1996年9月1日施行
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2003年9月1日施行
2007年8月30日《就业促进法》通过,2008年1月1日施行。116510:一个方针、一面旗帜、六大责任、五项制度、十大政策
第二模块 职业教育培训法规解读
《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2月21日。规定教育经费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先培训后上岗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9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的基本原则,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根本标准。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意见》2006年4月
第三模块 职业教育培训有关规章制度解读
第三章 经济学常识
第一模块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
市场的概念:市是商品交换过程,场是场所。市场中商品交换具有一下三个特点:具有买方;卖方;商品有价格和数量
需求,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
供给,商家提供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
市场机制解决的基本问题: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市场经济有点:突出自由竞争;资源配置有市场选择决定;倡导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互利性的等价交换;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反垄断的自由竞争;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强调比较优势的开发;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
第二模块 劳动经济学基本常识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对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增减对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失业的种类: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季节性
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支付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培训
第三模块 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
外部性,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对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表现形式:负外部性;正外部性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建立质量第三方监督及认证制度;法律手段加大监管;招聘中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经济的特征: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人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空前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第四章 教育培训常识
第一模块 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教育的特点: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全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教育培训发展规律:与生产力相互作用;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与受教育培训者相互制约。职业培训的特点:为就业服务的即时性;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职业培训体系内容: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职业培训类型:就业前培训;学徒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
第二模块 教育培训统计常识
教育培训统计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研究运用各种教育、心理、经济的测量和统计手段及工具,对人才素质、培训效益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探求教育培训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科学方法
人才需求预测的方法:特尔斐法;趋势外推法;因果关系法;投入产出法
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程序: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
培训统计基础工作:搜集整理原始记录;简历统计台账;制作统计表格
第三模块 培训经济学常识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般性理论问题;发展历史和成果;理论基础;教育与经济;
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投资效益;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时既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未来。
经济:社会性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和生产率的提高
培训成本=直接成本+简介成本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第一模块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的特性:活动性、可控性、时效性、能动性、变化性、再生性、持续性、独立性、内耗性、资本性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员工的职业品质;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程序:需求分析;制定开发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方案;开发培训过程的组织、检查、监督和指导;培训效果评估。
第二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常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进行工作分析与评价;进行招聘和选拔;建立劳动关系,进行劳动合同管理;进行薪酬管理;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员工业绩考评;进行劳动保障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第六章 团队建设
第一模块 团队建设概述
组织,一种有一协调的社会单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多功能型
群体的类型:命令型,任务型
群体行程过程:群体行程阶段;群体震荡阶段;群体规范化阶段;群体任务执行阶段
团队建设的要求:清晰的团队目标;共同的信念;成员之间的信任;良好的沟通;必要的相关技能;团队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良好的团队环境
团队形成过程:开始阶段、困惑阶段、成型阶段、行动阶段、团队阶段
第二模块 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的状态
不正常人际关系表现:恐惧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私心理、偏见心理
正常人际关系表现: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
第七章 拓展训练
第一模块 拓展训练概述
约翰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库尔特汉恩和劳伦斯沃特
拓展训练主要内容: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
拓展训练特点:综合性、挑战极限、集体中的个性、高峰体验、自我教育
第二模块 拓展训练基本常识
拓展训练程序:破冰;项目操作;总结
破冰:解手链;齐眉棍
团队项目:信任倒;过电网;逃生岛;过沼泽;逃生强
第八章 学习型组织与班组建设
第一模块 学习型组织建设
五项修炼:超越自我;转换心智模式;简历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工作与学习部分离;强调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组织结构精简、扁平化;终身学习;学习内容的创新性和学习方法的多元性;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意识
第二模块 企业班组建设
企业班组建设内容:班组工作制度建设;班组学习制度建设;班组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班组长培训基本内容:班组管理能力培养;生产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工作能力培养
第三篇:企业培训师复习要点
第一章岗位职务描述
1、岗位职务描述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2、岗位规范书编制四要素:经验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岗位责任。
3、岗位说明书编制内容:一般资料、工作描述、任职资格说明、本岗位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说明、个性特质要求。
4、岗位分析问卷六方面:岗位分析基本情况、岗位工作身份、岗位简述、岗位职责、岗位责任、从业人员特点。
5、岗位分析报告撰写方法:实录发、再加工法。
6、岗位分析维度:信息职能维度、人员职能维度、事物职能维度。
7、根据岗位分析报告制定培训方案应注意的要点:将岗位工作内容和知识技能点要求细化,最好能列表分析;将岗位现有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详尽分析,找出员工的差异程度与差异的能力类型;培训方案制定过程中、实施前,要进行必要的论证;建立培训方案动态调整机制,体现方案内容的与时俱进,确保培训方案的质量。
第二章人员素质测评
1、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能力、个人风格、动力。
2、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特点:人们心理素质上的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可测量性是人员素质测评得以实施的理论基础之一;人员素质测评是一种客观的、间接的和相对的测量手段;科学的人员素质测评必须借助于严格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手段。
3、一般职业能力测验内容:注意力稳定性、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4、笔试测验的基本步骤:确定测验的目的、制定编题计划、编制题目、题目的试测与分析、测验的合成、测验的标准化、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编写测验手册。
第四篇: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1.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
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4.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的。
5.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它既是对各行各业
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6.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
1.)职业培训事业的2.)3.)
7.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8.职业态度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
1.)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2.)端正职业态度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9.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培养
1.)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另外,做好职业培训工作,不仅是培训部门的职责,其它部门也应全力支持和配合。
10.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党中央
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
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总结:爱、诚、事、群众、社会
11.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十个基本内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
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总结;爱、人、守、法、勤、钻研、创、素质、求、发展
12.敬业是一种对职业培训工作的行为,是一种的强烈事业心和忘我精神。
13.精益求精就是,要求培训师不断和、,真钻研,不断进取,把业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好上加好。
14.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工作、对事业。
15.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1.)可以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职业道德品质,自
觉按照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办事。
2.)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师以法律和职业纪律对自身的约束力,工作以身作则,遵纪守
法
3.)可以增强培训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4.)可以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
1.《劳动法》第6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
业培训经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实施。(9511)
3.《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度职业技能标准,实行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实施。(9691)
5.在《职业教育法》中还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经济来源 2.)师资建设 3.)设施服务
6.《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0811)
内容概括为:
确立了一个方阵: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树立了一面旗帜:高举公平就业的旗帜
明确了六大责任: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
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
建立了五项制度:
制定了十大政策:(116510)
7.198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第六条规定,积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还规定: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比例。文件第七条提经费是工资总额1.5%
8.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
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第三章 经济学基本常识
1.5个决定个人需求的因素:1.)价格因素2.)收入因素3.)相关物品的价格4.)个人
嗜好5.)消费者的未来预期
2.4个影响供给的因素;1.)价格因素2.)投入价格因素3.)技术因素4.)预期因素
3.人们通过市场机制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4.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具体包括4个公开:1.)公开投标2.)公
开拍卖3.)公开信息4.)公开竞争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
5.市场经济对职业培训的影响
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由直接转变为间接
2.)由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单
一、呆板,向培训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化转化。
3.)市场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被引入职业培训工作中。
4.)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
5.)企业行业在职培训、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6.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2.)效用最大化
3.)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
4.)劳动力市场
7.失业的四类形式: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
8.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向失业者提供免费得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
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9411)
10.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直接的是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工
作中必须加以注意。
11.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主
要特征:
1.)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
科学、合理、综合的配置。
2.)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3.)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第四章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1.教育的基本特点: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2.现代教育培训特征与发展趋势
1.)教育培训从单一传授知识、技能,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
2.)教育培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产训研结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科学、有序。
3.)教育培训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公共性日益突出,公正性和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培训决策及其行为的基本准则
4.)教育培训技术手段日益提升,教育培训的弹性制度和开放性不断强化。
5.)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开发,更加与时俱进和创新。
6.)教育培训的法制化、国际化、终身化趋势日益强化。
3.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概括为五化:1.)教育终身化2.)法制化3.)民主化4.)国际化
5.)现代化
4.教育培新的四大支柱:1.)学知2.)学做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
5.素质教育培训有以下四个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
2.)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
3.)贯穿于教育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
4.)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职业培训的5个特点
1.)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
2.)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
3.)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
4.)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
5.)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7.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为培训是“消费”,培训部门是花钱的部门
2.)培训部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
3.)培训课程和培训手段没有建立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精确分析的基础上。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8.教育培训统计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
9.人才需求预测的方法:1.)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2.)趋势外推法3.)因果关系法
4.)投入产出法
10.企业培训师要特别关注和研究企业培训投资、培训成本、培训投资效率、培训投资经济
效益的问题。
11.培训经济学的主要指标:1.)培训办学的条件指标2.)受培训者的数量和质量指标3.)
培训的微观管理水平指标4.)培训的经济效益指标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1.人力资源的十大特性:1.)活动性2.)可控性3.)时效性4.)能动性5.)变化性6.)
再生性7.)持续性8.)独立性9.)内耗性10.)资本性
2.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
1.)一般员工:开发工作技能方面的潜力(提高熟练程度、降低错误率、增强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各类专业人员:提高技能、更新知识、开发其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写作能力
3.)基层管理人员:开发管理智慧、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对部下的亲和力及指导能
力、促使与其部下一起不断进步和成长。
4.)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改革与创新能力
3.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工作程序
1.)需求分析
2.)制定开发方案
3.)设计培训课程方案
4.)开发培训过程的组织、检查、监督和指导
5.)培训效果评估
4.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重要依据。
5.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程度的标志
2.)给投资主体(国家、个人)带来更高的收益率
3.)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
4.)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6.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
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第六章团队建设
1.团队也是一种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目标或任务共同体。
2.根据团队的工作目标团队分为: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
团队
3.群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群体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群体震荡阶段
第三阶段:群体的规范化阶段
第四阶段:群体的任务执行阶段
4.团队精神,是指团队内全体成员形成共识的思想、意识和信念。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团队
共同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相互间角色分工、协同合作来实现组织共同目标。
5.团队建设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的陪
养、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提高成员的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使其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
6.团队建设的要求:1.)清晰的团队目标2.)共同的信念3.)成员之间的信任4.)良好的沟通5.)必要的相关技能6.)团队领导者的领导能力7.)良好的团队环境
7.团队形成的基本过程:1.)开始阶段2.)困惑阶段3.)成型阶段4.)行动阶段5.)团
队阶段
8.团队建设对职业培训的意义:1.)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2.)满足个人心理需要3.)使
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4.)提高决策速度5.)提高决策的准确性6.)提高工作效率
9.人际交往正常心态的主要表现:1.)真诚2.)信任3.)克制4.)自信5.)热情
10.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从工作需要出发原则2.)宽宏豁达原则3.)诚实守
信原则4.)平等原则
第七章拓展训练
1.拓建训练或叫拓展培训,其实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式培训。比较流行的有:户外体验式培
训、沙盘模拟、行动式学习、企业教练等。
2.1941年,英国人劳伦斯*沃特和库尔特*汉恩成立第一所外展学校
3.通过拓展训练可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4.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
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其主要训练形式为水上、野外和场地训练。
5.拓展培训是典型的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员在“做”中学习,通常有四个重要环节。
1.)个人项目2.)团队项目3.)回顾总结
6.拓展培训可以为企业实现以下培训目的:
1.)使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其工作岗位
2.)提高和改善员工提升绩效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员工的价值,为承担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4.)提高和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团队的稳定性。
5.)促进团队变革与发展,使团队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第八章学习型组织与班组建设
1.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在组织内部营造全体员工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组织观念和制度。善于学习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确保组织内的生机和活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所在。
2.目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的方法主要借鉴的是美国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
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2.)转换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远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五项修炼的核心是——系统思考
3.培训师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1.)培训师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设计者2.)
培训师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具体组织者3.)培训师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亲身实践者。
4.企业班组建设的基本内容:1.)班组工作制度建设2.)班组学习制度建设3.)班组激
励机制建设4.)班组技能培训制度建设
5.新时期班组长岗位培训基本内容:1.)班组管理能力的培养2.)生产技能培养3.)创
新能力培养4.)培训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
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三个特征:
(1)执行性。(2)政治性。(3)权威性。
3.行政管理学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叫“公共行政学”,亦简称“行政学”。
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a、政治性和社会性。
b、综合性与独立性。
c、应用性和理论性。
d、权变性和规范性。
4.威尔逊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行政研究》,主张行政与政治分离,首次提出要 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标志行政学的诞生。
法约尔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工程师,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
史坦因——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第二章行政环境
1.高斯: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他于1936年发表的《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1947年,发表了《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创以行政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强调了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2.里格斯:
他于1957年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一文,提出了生态模式的概念,提出“农业型行政模式”和“工业型行政模式”的概念,有人批评他忽略了农业型与工业型的中间型,于是他又提出了“过渡型行政模式”的概念。于1961年发表《生态行政学》。
里格斯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行政模式:
①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
②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
③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
3.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4.行政环境的特点:
①多样性 ②复杂性 ③可变性 ④互动性
5.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
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有自然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但主要表现为行政环境的需要和行政管理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经常地向行政系统提出不同形式的需要,构成行政系统的资源、信息输入。行政系统经过行政管理活动加以改造后,输出决策、计划、法规措施等行政产品,以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行政管理在行政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必须与行政环境相适应
行政管理必须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
第三章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也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2)多样性(3)动态性
3.行政职能体系:
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4.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逐渐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
3)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行政职能的社会化同步进行
5.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6.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职能(减弱)专政职能(减弱)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经济职能(加强)民主职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2)职能方式的转变 :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
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
2.行政组织的特征:(它是按一定序列与等级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变化。)
(1)政治性与社会性
(2)法制性与权威性
(3)系统性与动态性
3.构建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与职能一致原则、完整统一原则、职权责一致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精简高效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
4.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组织领导体制类型:(最高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人数)
(1)首长制(美国)(2)委员会制(瑞士联邦政府)(3)混合制
2)行政组织权力体制类型:(分配集散程度)
(1)集权制(2)分权制
5.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
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其特
点是分层负责和层级节制。
②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分门别类设置结构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也称分部制。
③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其特点是行政领导者的统一指挥与职能专业部门相结合,它吸收了层级制与职能制的优点,扬弃了部分缺点,使其相互补充、制约。
6.层次管理的原则:
①层次节制的原则②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第五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利,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2.行政领导的特点:
1)政治性2)权威性3)执行性4)综合性
3.行政领导的方式:
1)命令方式2)疏导方式3)激励方式4)示范方式
4.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1)选举制2)任命制3)考任制4)聘任制
5.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合理形式:
1)政治结构要优良4)智能结构要齐全
2)知识结构要互补5)气质结构要兼容
3)专业结构要配套6)年龄结构要合理
第六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含义: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活动。
2.现代人事行政的职能和任务:
职能:人事行政的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本身具有并发挥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任务:(1)事职相符(2)人适其职(3)人安其位(4)人尽其职
3.彭德尔顿法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4.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职务常任
3)政治中立
5.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分类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A.产生方法 :1)领导职务类:选举任命
2)非领导职务类:通过法定的考试,公开竞争
B.任期 :1)领导职务类:法定的任职期限(5年一届)
2)非领导职务类:实行常任制
C.职责 :1)领导职务类:制定政策,并负有相应的政治责任
2)非领导职务类:执行政策,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
D.评价依据 :1)领导职务类:政绩为主要依据
2)非领导职务类:工作实绩
E.管理机关:1)领导职务类:由选举产生他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按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
2)非领导职务类:由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总和。
6.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不搞政治中立
2)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3)不搞“两官分途”
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7.人事行政职位的特点:
a.职位以“事”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
b.职位数量有限。数量由行政机构规模、任务及经费等因素决定
c.职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人的变动而变动
d.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程序,以职能为基础划分
第七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概念:
行政决策是指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职能。
2.行政决策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行政决策主体的严格规定性(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非营利性
3.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② 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③ 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4.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①
②
③
④
⑤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科学预测,确定目标 科学设计,拟订方案 综合评价,选择方案 实地检验,调整完善
第八章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概述: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
行政立法的结果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
2.行政立法的主体和权限:
(一)行政立法主体:
行政立法的主体即有权进行行政立法的行政机关,具体讲是指依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享有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享有行政法规制定权;
2)国务院各部委,享有部委规章制定权;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享有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的市的人民政府享有地方行政规章的制定权。
行政法规:国务院(中央)
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省会所在地市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地方)
A 法规性立法:
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 等名称。
B 规章性立法:
可以以“规定”、“办法” 等为名称,但不得采用“条例”为名称。
第九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它是一种法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