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鼎市下级城镇产业区域特色分布研究范文
城镇 职能等级 城镇产业区域特色 中心度指数
桐山 县域中心 教育、文化、服装、城镇集市贸易、第三产业、休闲服务业、及旅游业 1.417 桐城 县域中心 房地产、建材、服装、鞋业、工艺品等 1.416
点头 县域中部工业中心 反季节蔬菜、花卉、木雕、旅游、养殖、水产品加工、茶叶加工,石板材加工、烟花爆竹、鱼露等行业 1.390
白琳 县域中部工业中心 玄武岩、茶叶、水产、食品、旅游经济、商贸经济、晚熟龙眼荔枝基地 1.380
秦屿 县域南部工业中心 水产加工、“三车”配件、石板材加工、服装针织、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机械、建材、食品等 1.324
沙埕 县域东部工业中心 茶叶、养殖、交通、农贸、水产品加工、港口经济、海上观光旅游 1.018
贯岭 重点城镇 农贸、邮电、石板材加工业、天然饮料业 0.496
前岐 重点城镇 水果、水产基地、草编制品、食品、旅游等 1.332
管阳 重点城镇 水电、矿产、粮食、旅游 0.862
磻溪 重点城镇 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 0.912
店下 重点城镇 粮食、蔬菜、茶叶、养殖、绿色食品 1.072
嵛山 一般集贸城镇 海带、紫菜养殖、旅游 1.084
叠石 一般集贸城镇 粮食、蔬菜、茶叶、旅游、畜牧业 0.248
佳阳 一般集贸城镇 “碧螺春”名茶产地、早盘菜、土鸡、农贸、养殖、特色旅游 0.683硖门 一般集贸城镇 紫菜、茶叶、弹涂鱼、旅游 0.375
第二篇: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改革过程中实施“区域差异改革”策略导致东中西部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分区域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格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分析发现:第一,东部和中部的收入流动水平在1993—1997年间达到最高,随后不断下降,西部地区在2000~2004年间达到最高峰后出现下降。第二,从不同收入阶层地位的动态演化来看,各地区中等收入阶层经济地位具有不稳定性;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顶层缺乏流动性,同时底层居民表现出较强的向上流动水平。第三,进入2004年之后,中西部地区收入流动的绝对值及其福利的增长速度都高于东部。因此,创造机会平等的公共政策,打破限制劳动力跨区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居民收入总体向上流动比例大于向下流动比例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收入流动;收入分配;收入流动测度
第三篇: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Coleman,J.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3]Malmberg,A.Spatial Clustering,Loc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J].Geografiska Annaler 1996,78B/2:85-97.[4]Brown,S.L.and Eisenhardt,K.M.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2:78-343.[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产力研究,2006,(7).[7]马鸣萧,王林雪,易芳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8]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9).[9]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8).[10]毛汉英.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5,(10).[11]赵凌云.深化省情认识,提升湖北发展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第四篇: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和研究论文
青浦区的校本课程建设有着比较好的基础。2012~2015年,我们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区域内学校开发并实施乡土特色课程,帮助学校改善了校本课程数量不足、课程内容领域狭窄等问题,初步推动区域内学校形成了从“点状”到“线状”的校本课程形态。2015年11月,青浦区承担的上海市乡土课程落实“两纲”教育的展示交流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青浦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在“活动一一发展”格局下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品质,2016年初,由我区研修中心牵头,以区教研室主任专题研究项目为载体,依托区课改办和拓展型、研究型两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我们开展了“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研究”,整体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改革。
一、前期调研
1.聚焦现象,梳理症结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区域内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呈现三种现象:一是“空”,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两类课程建设仅在学校课程方案中有所体现,但是具体实施和操作与方案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二是“杂”,即学校两类课程总体数量充足,但体系不清、结构凌乱,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三是“散”——即课程结构不健全,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校本化体现不足,现有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呼应度不高。
2.分析表征,找准问题
调研发现,区域内学校在课程方案制订、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下列共性问题:一是学校管理层面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学校课程价值导向有偏差;二是学校中层及教研组组长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技术性和规范性指导能力不足;三是教师层面对学校课程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的解读不到位,在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无法兼顾课程要素之间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1.着眼问题,确定目标
针对现状和问题,我们结合本区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立足本区教研工作特点,把引导区域内学校形成切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与方法作为项目研究的着眼点,把区域学校的课程能力整体提升作为项目的最终目标,从规范“点”(精品课程)、理顺“线”(建设策略)、架好“网”(课程体系)着手,通过项目推进,使校本课程建设从“点状”走向“线状”再到“网状”。具体内容:以项目驱动试点学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团队的一系列积极干预,帮助学校理清课程建设思路,完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机制;组织两类课程核心组成员对区域内部分特色课程进行规范化建设,实现既有校本课程成果的固化、精品化,通过区域推广,推动面上学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优化途径;引导试点学校和教师团队开展校本研修,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途径、措施等,形成整体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导引策略和工作路径。
2.对应目标,理清思路
围绕既定目标,我们把本研究的整体思路确定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两类课程规范化、精品化、特色化建设为抓手,以学校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整体提升学校课程能力”。2016年,我们从区域层面为学校提供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进行分层分类的校本课程建设方法引导和研修培训,即把项目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策略导引上,通过蹲点、培训等途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通过研修、辐射等途径把点上形成的基本经验推广开来,促进区内学校的课程建设,丰富学生课程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研究过程如下页图所示。
三、研究过程与途径
1.以校为本,蹲点实践
2016年4月,我们成立了项目组,并从中、小、幼各学段选择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
我们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基础,制订个性化的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回应学校的问题改进诉求。第一类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属于整体推进型。以青浦区第一中学、崧泽学校、颜安中学为例,部分项目学校领导层课程意识明确,建构校本课程的主观愿望强烈,但是学校的课程理念提炼不够精准,课程框架不够清晰。我们以观察者和督导者的身份介入到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以主题研讨和追问的方式探寻学校课程管理者隐藏在思维表象背后的课程理想,引导学校重新审视课程方案和发展规划,促使学校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逐渐理清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之间的关系,搭建相对科学的课程框架或明确的办学特色,自上而下地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第二类学校从课程改造入手,属于精品打造型。以博文学校、凤溪中学、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部分项目学校有较好的课程建设基础,一些拓展型、研究(探究)型科目已经成为区域内比较典型的特色课程,但课程设计中结构和要素不够齐全,课程实施中活动形态受基础型课程固有模式影响,教师控制明显,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我们把两类课程的兼职教研员、名优教师、试点学校的两类课程教研组组长集中在一起,借助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开展主题研修,提供机会让他们互相借鉴、交流碰撞,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产生共鸣,提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各学校对课程重新设计、完善,促使这些区域特色课程走向精品化。
2.搭建平台,分层培训
我们分层分类对试点学校的课程参与者进行培训,针对他们在课程建设中的身份和任务开展相应的菜单式培训。第一,以联盟为载体,为课程领导搭建视野平台。我们以青浦区课改办为主体,加入上海市教科院领衔的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管理者搭建了晾望塔,提供了课程建设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第二,以基地为载体,为试点学校搭建交流平台。我们依托基地活动,发挥项目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利用较为规范的典型性课程资源,在区内外开展课程建设互动交流,普及成果,推广经验。第三,以项目为载体,为教研组组长搭建学习的平台。为了实现课题项目的有序推进,我们每月对试点学校两类课程教研组组长定期开展培训,明确阶段性任务,进行交流研讨,固化阶段成果,为他们提供两类课程在校本研修组织形式上的示范,提升其校本研修的组织能力。第四,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科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为抓好试点学校的课程整体建设和典型科目改进,我们开展区域示范交流、现场观摩,为试点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其成长。第五,以网络为载体,为特色课程搭建推广平台。我们搭建了青浦区校本课程资源网、RTX群、微信群,作为学校和教师交流与共享校本课程的网络平台。
3.规范研修,培养队伍
由于两类课程的特殊性,区域内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少规范性指导意见,困难重重。我们调整了两类课程教师研修基地的工作重心,积极建立两类课程学科建设规范;借鉴基础学科的做法,由区级核心组成员和试点学校先行一步,依靠校本研修建设自己的学科团队,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和研修支撑,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开发、实施能力。第一,确定两类课程研修规范,带好学科核心团队。两类课程教研员带领核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分别依托学科基地确定常态化的研修机制,从区级层面上针对校本课程建设开展主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学科建设活动,发挥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成员的作用,使其在学科专业引领示范中得到成长。第二,规范两类课程学科纲要,锤炼教研组组长团队。我们分别成立拓展型“科目纲要”、研究型“课程纲要”项目组,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主题研修活动,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方面对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学科引领,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初步确定了课程纲要的编写规范。第三,形成课程建设研修机制,优化学科教师队伍。我们关注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教育科研能力,加强对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校本研修指导。
通过近一年的行动研究,我区以点带面的特色课程建设构想初步实现。区域内学校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基本到位,学校课程结构基本规范,两类课程体系基本形成;试点学校管理层的课程理解与认识、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显著提高。
第五篇: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区域城镇体系与城乡发展区域城镇体系练习讲解
区域城镇体系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 ??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
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
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
(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独立的
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3. 读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1)在该城镇体系中,一级中心地是________,它在区域中应发挥________作用。
1(2)该城镇体系属于城镇________体系,体现了区域城镇体系的________特点。(3)各级城镇及其服务范围构成一个________的网络。(4)在城市建设中,应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老城的关系,为什么
4. 某中学的地理学习小组计划分析某地区城镇体系的职能,其核心内容是()①使城市有明确合理的任务 ②确定城市的性质
③确定城市在城镇体系中的任务、作用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④确定城市的等级和服务地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 有关区域城镇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交通网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有机结合
B.区域城镇体系可以从等级体系和职能体系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C.完善的城镇体系可使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处不大
D.目前,中国比较成型的城镇体系有辽中南城镇体系、京津唐城镇体系、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和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
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 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7. 下列关于中心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同等级的中心地所提供的职能类别完全相同 ②高级中心地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 ④城市可作为中心地,但乡村不可能成为中心地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8. 有关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A.城镇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
B.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于保存城市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C.保护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D.为保护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中应该禁止建高楼大厦
9. 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这样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据此回答1-2题。1.曲中描述的乡村空间形态最有可能是()A.密集型乡村聚落 B.分散型乡村聚落 C.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D.带状乡村聚落 2.影响该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产方式
10. 据中国西藏新闻网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地区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富民强区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西藏城乡二元结构转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是()①城乡地位平等
③城乡互补互促
②城乡开放互通 ④城乡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 ②加强城乡间的产业协调
③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 ④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 答案:(1)ABC(2)城镇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3)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使经济由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多元结构 苹果(棉花、粮食、蔬菜等 解析:
2. 答案: D 解析: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3. 答案:(1)重庆 核心带动(2)等级 整体性和层次性(3)相互嵌套
(4)①老城区是历史文化载体,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这样做可以弘扬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②这种做法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方向。解析:
4. 答案: A 解析: 城镇具有明确合理的任务是城市职能分析的实质。5.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区域城镇体系概念的理解。区域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相关的城镇、联系网络以及相应的辐射范围,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体系可以从等级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体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完善的城镇体系可使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6. 答案:(1)ABC(2)城镇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3)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使经济由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一、二、三产 业的多元结构 苹果(棉花、粮食、蔬菜等)水果罐头(纺织、粮食加工、蔬菜加工等)解析: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题通过中国的苏南模式和诸城模式来考查城乡协调发展。由于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严重、环境恶化、资源的统筹安排较差。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带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诸城模式是典型的加强城乡间产业协调的案例,利用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7. 答案: D 8. 答案: D 解析:
9. 答案: B D 解析: 解答本题组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小桥流水”,可知描述的应为江南水乡的景观,这里的居民为方便就近管理自家稻田,多在一定面积的稻田中间建造住宅,形成分散型的乡村聚落,因此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应为生产关系。10. 答案: A D 解析: 本题组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考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地位平等;二是城市开放互通;三是城乡互补互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其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