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大全
《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总析】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再从理性知识回到实践中去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2.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3.学生的直观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进行新课
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这一问题对初二学生而言并不适宜)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虽然现实世界没有这种现象,但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中智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三、课程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6.声速的理解应用
四、想一想,议一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感觉老牛叫和蚊子两个声音,两个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五、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六、布置作业:
【板书】声音的特性
一 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由振幅决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响度
由频率决定
3音色: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由发声体结构、材料等因素决定
二 声速
【教后反思】
《声音的特征》一节,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对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师生的互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帮助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成功之处有:
第一,优美的旋律,充分发挥了“耳朵”这一声音感官的作用,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动感的视频,以多媒体为依托,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形象、直观
第三,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结论、应用等方式,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理念,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学习习惯。
第四,有效的问题,通过设疑、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第五,默契的合作,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学的实现者、完成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一,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第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关注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科学探究式教学力图发展的学生的一种过程技能。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doc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师):引导归纳(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师):问题设置(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师):播放结束曲
九、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黄河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声音的特性。
②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③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世界。
二、教学重点
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四、教学教具
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口琴、示波器、话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优美动听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再欣赏《曾侯乙编钟乐》。我们刚才听到音乐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 声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音调(1)音调
播放高低不同的钢琴声指出音调:声音的高低(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探究一: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长度的直尺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二:以不同的速度拨动同样的梳子,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三:改变发音齿轮的转速,聆听声音的变化,分辨音调的高低变化情况。分析以上三个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时所产生声音特征归纳出实验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频率动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介绍频率的概念:
频率的定义:物理学上将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字母:f 频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秒种内若振动100次,频率为100Hz 用示波器播放不同频率的纯音的波形,用波形比较频率,并用波形图来分析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叫声,从而对频率的概念加深理解(3)一些物体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4)超声波和次声波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 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波。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次声波。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5)影响音调高低的其他因素
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还有结构、形状、材料和尺寸 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6)弦乐器音调
① 长短、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细,音调越高; ② 粗细、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短,音调越高; ③ 粗细、长短相同时,弦线越紧,音调越高。
2、响度(1)响度的概念
就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2)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体验一:用不同的力敲鼓,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演示: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响度还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叉的波形,声音越来越小的时候,波形有什么变化?
3、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一般是不同的。听声辩人、辩动物、辩乐器等就是主要是根据音色不同来判断的
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先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入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由学生聆听并加以区别。音色是我们分辨出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既使他们的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把它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和各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不同声音的音色,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p37(2)(3)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音调:决定于发声体的频率
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及人与发声体的距离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 李伟文
第五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永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直尺、学生自带乐器(如吉他、竖笛等、自行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美妙的声音吧!听后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由什么发出的呢?你听的声音有哪些不同呢?听音乐,听后教学上回答问题 生1:是由古筝发出的 生2:高低不同 生3:大小不同
师:同样是弹奏古筝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就会决绝我们的疑问。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及影响因素
师:按不同的琴键,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高低不同
师:对高低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师: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清脆,音调高;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直尺),尺伸出桌面越短,声音清脆,音调高;尺伸出桌面越长,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吉他的不同琴弦,琴弦越细,音调越高;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生5:……
学生总结出: 大(粗、长)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细、短)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吹笛子。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改变了笛子中空气柱的长度,笛子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二)响度及影响因素 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播放大小不同的声音,听到的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大小(强弱)不同
师: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板书)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桌面,桌面的振幅大,响度大;轻敲,桌面的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桌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桌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在桌面上撒上一些碎纸屑,观察纸屑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及影响因素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二胡演奏)梁祝2(小提琴演奏)梁祝3(古筝演奏)让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任意请几位学生读中考誓言,让其他同学说出宣誓人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三、课堂练习
四、课后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附件1:板书设计
附 件2:课堂练习
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音调 频率
响度 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 音色 振幅
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高; 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大。另外两者的 也不相同。
3.“震耳欲聋”指声音的,“悦耳动听”指声音的,“脆如银铃”指声音的。
4.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解释有误的是()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
C.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执教者: 王永刚 单位: 岷县城郊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