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_读后感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读后感
藤桥中心小学 黄恩亮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课前我们不能不做准备,就站上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这本书就通过它有效的文字,给了我们前进的指引。
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集体备课,是本书向我们介绍的备课方法。它简洁的用24个字概括了我们在一节前所要经过的教学准备的过程,如果你缺少了其中的每一步,你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所以,本学期我会认真按照好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备课,通过备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收获。
①学习新课标,在假期备课之过程中,学习新课标,成了我几乎每次撰写教案之前的必修课,读课标,感受课标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通过多次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课标用它高浓度的语言为教师的教学做出了指引。
②抓住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如何有效的利用教材,是备课的一种体现。
我觉的书上的这句话最能说明读教材重要:“这法那法,读不懂
教材就是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是白教。”
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通过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教师不了解学生,你提出的问题就没有生命力,一个好的问题,需要生生之间的互动,如果你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产生想交流,想思考,这节课的局面就会很尴尬。
④练习题的设计,是我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值得注意的一点,这让我到了一个成语“对症下药”,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就好像是我们在给学生诊脉,了解病情,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我们开得药方,诊治的好不好,能不能治病,就看你的练习题能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药量少了,治不了病,检查不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药量多了,可能反而又会让学生越学越糊涂。
通过对《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的阅读,发现他们给我们提供好多有实用价值的参考意见,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重视备课才有可能上好一节课。
第二篇:《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____《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百里路小学 邓虹
阅读《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这本书不像以前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颇有感触。下面结合“有效备课要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读书体会,谈一下我的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体系中,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教材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相对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找准备课的“源头活水”。
学生是第一源头。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备课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身上,深钻教材,细研教法,去思考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各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预设文本时,我们应该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我们要自觉做好学生的学习伙伴,蹲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让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一个个美妙的三十五分钟。比如教学《美丽的小路》这类有多种角色的课文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便会安排好几轮的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多人参与,主动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然感悟到人物的形象,不需要我们更多的讲解。反之,如果备课脱离学生实际,那将是对牛弹琴,教学会盲目,效率也不会提高。
教材是第二源头。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必要环节。我们备教材要把握以下六个环节: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教材特点、教材疑点、教改信息。只有把握好教材,吸纳现代化教学理念,丰富整体教学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转化最新教研成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生活是第三源头。生活即教育,直接灵活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或者将时代生活与教材融合来教育学生,这比单纯就教材死板的说教会更有意义。我们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更能使语文教学增强吸引力。为此,我们备课应做到:了解学生生活,寓教于需;关爱学生生活,寓教于情;感受学生生活,寓教于趣。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所谓“亲其师而爱其道”。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考虑学生所急、所忧、所乐,而后因势利导。比如一年级小朋友看图说话有困难,他们有时看着书上的图不会表达,可我发现他们很喜欢画画,我便每周让他们自己画一张画,然后把内容说给家长听,这样他们便有话可说了。我还设计“写写画画 乐在其中”的版块,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没想到会写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他们越写越有味道,还让家长帮忙,把自己的写绘日记上传到博客中。可见只有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注意学生的关注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之,面对开放的课程资源,备课就应汲取活水,应该理论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留有时间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展示自我,享受学习。当你留给孩子们一片天空,他们必将还你一个绚丽、五彩斑斓的春天。
第三篇: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读后感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本学期,我拜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这本书,获益匪浅。掩卷深思,意识到有效备课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下面谈谈我读这本书后粗浅的一点体会。
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课前我们不能不做准备,就站上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名师课堂与课堂有效性》这本书就通过它有效的文字,给了我前进的指引。本书能够以名师备课为范例,详细介绍小学每一学科某一课的具体备课过程。详尽、细腻、立意新颖、个性教学,给每一学科的备课及上课的一线教师都起到一个正确引领、点拨提升的作用。本书的作者能够从当前某些一线教师教学迷惘、观念老化、态度敷衍、教学效果平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地唤醒了一线教师麻木之心,并赋予教育智慧,传授教学技艺——备课要领。使之早日走出迷境、困境。
备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特点、性格截然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也没有哪一种现成的方法可拿来套用,也正基于此,《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把重点放在“有效”二字上,将每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教师对备课所有的不一样的体悟和感受真实地编录在册,给每一个教学一线的教师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发现备课中规律性东西的空间: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火闪耀/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这是教师真实的写照。备课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不备课就不能走进课堂。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但是,备什么?怎样备?却存在不少学问。我们一般教师认为,备课就是“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旁征博引,写好教案,做好课件”,这不能算不对,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该出手时就出手——一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要想获取最佳的备课效果,必须在备课前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表达优势、朗读优势、表演优势、书法优势、绘画优势、音乐优势等,找出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正如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开拓的人。”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呀!千变万化莫迷航——二问: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教法一年一个样,怎么学也学不像。刚刚学的有点像,谁知来年又变样。”这是时下教师们流传的口头禅。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此时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李吉林老师认准的是“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擅长的是“课堂辩论法”;于永正老师拿手的是“课堂表演法”;王菘舟老师出彩的是“情感体验法”„„邹韬奋曾说过:“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232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那么,自己应该认准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呢?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哪里呢?这都是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反复追问自己的。
我们都听过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精彩极了,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的效率又高,令听课的老师羡慕不已。其实,这样精彩的课堂作为教师的也都清楚,这些特级教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那就是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他们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他们都是特级教师,我没有他们的水平,但我在备课前经常会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这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些问题我都应该有效地认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去年上半年我到何市的项桥小学上了一节完小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的《灰椋鸟》一课,高年级的老师都上过这课。在钻研这课的教材时,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的壮观场面上,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不过,在试上了一次后,我对自己的这份教案不满意,原因在与这样的教学重点似乎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浅显了些,于是,我再一次拿起课文,仔细阅读文章,在读到“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这句时,我突然想起“投入”一词可以好好钻研一下,因为一般来说投入是形容孩子投入到母亲的环抱,这里不就是将灰椋鸟形容孩子,刺槐林形容母亲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中的灰椋鸟和刺槐林加上了不一样的感受,灰椋鸟回到刺槐林就像是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那时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啊。有了这个词的引领,学生一下就找到了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最后,在总结课文中,他们还谈到,只有保护好刺槐林,才能让灰椋鸟这群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也只有爱护了灰椋鸟,它们的家刺槐林才会变得更美。这个词语的引领,成为了我这堂课的亮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 贝弗里奇说过:“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可能就是认识到知识上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它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不具好奇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有些教师常常在备课前会为自己的备课没有新意、没有创意而发愁、焦急、犹豫、彷徨,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了。有的甚至暗暗怀疑自己的备课能力。这种症状心理学称之为“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找准某一点作为突破口,争取以点带面。所谓聚焦,就是在某段时间集中进行某一专题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设计“导入语”一一须知“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又如,集中研究低年段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一一如何有效地进行兴趣转移,采用什么方法?再如,专门研究新课标精神下的作业如何设计。还有诸如,读的三层次的研究——感读层、理解层、品位层;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对话型阅读教学”话题的寻找,等等。雷·怀尔德说过:“罗马并非一日造成,成功也非一蹴而就。”
如果自己长期在多方面进行这样的探索,知识之光就可以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在另一段时间内集中照亮另外某一点或另外一处空间。
经过这样长期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或许,自己就像会登泰山一样,只要选择好一条道(上山的“突破口”),看准最高的目标(山顶),每爬一节石梯就能领略到一幅美景,就会有所发现;每登一级台阶就能品味到一处乐趣,就会有所收获。最后,当我们登上玉皇顶时,那我们就最终真正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诗蕴和美妙境界!这时,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到一定时候自然就高屋建瓴、炉火纯青了。
总把新桃换旧符——四问: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表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帅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尽管许多生成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我们的教师在备《蝙蝠与雷达》时,是不可能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既然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一问题在备古诗《枫桥夜泊》时,你怎么也想不到学生会提出“半夜乌鸦不是睡觉了吗,怎么会叫”这一问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得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人的胸怀比天大——五问: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觉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
作为一名老师都知道,备课是自己的家常便饭,可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不断改进备课,使之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并且,这种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学会反思,促使我们改进,给我们示范,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忧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日,无穷际。
第四篇: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参加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点滴感悟
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汪艳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周六参加市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育研讨会,倾听了吉春亚、游彩云、陈建先三位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小学教学参考》主编韦雄进行了《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撰写的若干建议》的专题讲座,短短一天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经过这次活动,聆听三节优秀课,从名师课堂中,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的课堂经常是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我活动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我对新课程下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实质进行新的认识、理解。
一、加强自身素质
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迎着课标、课改的潮流而上。为此,我们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二、精力用在课前
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其次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课堂效率。再次,制作教具、制作课件、集体备课,作好一切课前准备,全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我们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对一年级新生,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不断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第五篇:《走进名师课堂》读后感
《走进名师课堂》读后感
何会平
我拜读了教育专著《走进名师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通过“名师视点”“精彩课堂”“深度对话”等几个栏目来展开的,既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在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中指出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初读课文仓促结束,细读训练肤浅落实,感情朗读训练匆匆忙忙,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无心浏览文中那美丽的风景。
2、教学环节“碎”。阅读中“问的碎”“读的碎”“练的碎”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阅读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阅读教学课堂改革的又一个误区,是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我要感谢《走进名师课堂》,它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