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税制体系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第一讲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1.进一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进一步统一内外税制,内外资企业要一套税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对外资企业是“超国民待遇”,使得内外资企业不公平);要统一城乡税制。现在国家是工业反哺农业,取消了农业税,我国城乡差异比较严重。
2.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税收制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合理的税收结构,选择适当的主体税种,明确和规范税制要素,提升税法机制,提高税法的透明度。财税2006年1号文件提出,新办企业若想享受优惠政策,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1.必须是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登记的企业;2.新办企业不动产的投资、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设备的投资不得超过注册资本金的25%。但这个文件有漏洞。
3.进一步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通过必要的费改税,确立税收在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减轻居民和企业的总体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像机场建设费,土地出让金、养路费等都不太合理。
4.适度提高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5.促进税收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化税收调控宏观经济、调节分配的功能,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统筹协调。
6.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一是使税制更加简便易行。
7.合理规划地方与政府间的税收管理权限。根据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责权划分,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赋于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中央两者的积极性。
第二讲 增值税转型(上)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增值税的转型,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其他税种的改革和调整。
增值税转型:
1.什么叫生产型增值税?
增值税是在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种。从理论上讲,增值额是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在我国,一是对货物征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或进口货物,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在内;二是对加工或修理修配劳务征税。
我国是生产型增值税,增值额是一定时期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从税收征管的实际来看,增值额是指商品和劳务销售额中扣除法定外购项目金额后的余额。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允许将外购的固定资产的价款从商品劳务的销售中抵扣,由于增值税课税对象,增值额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2.增值税转型主要是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化成消费型增值税,也就是厂商的资本投入品不算用产品增加值,这样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增值税相当于只对消费品征税。是从东北增值税转型开始的。
3.如何看待东北增值税转型(从2004年开始,共下了11个文件)政策:
好处:(1)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将大大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有利于鼓励投资,促进企业发展(2)使这些地区在吸引投资方面首先受益(3)转型的同时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
2004年9月14号,才真正打响了东北的增值税转型,当时出台的财税2004年的156号和153号两个文件,156号中由原来1月29号提出的八大行业缩小成六个行业,主要是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没有提到军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又对这六个行业做了一些调整,特别是石油化工业除掉了焦炭加工业,冶金业中除掉了电解铝行业,也除掉了小的钢铁企业。
第三讲 增值税转型(下)
1.在东北推出的增值税转型最初的概念是“增量抵扣”,增加的部分来抵扣,外购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些变化。
2004.9.14:由“增量抵扣”改为“增量退税”
2004.12.27:年底时和当年已交的数额比较,若不超过已交的就可退掉。
2.特殊区域: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市
特殊行业(六大行业,2005年扩展为八大行业)
3.哪些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一是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二是用于自制固定资产所购置的货物和劳务;三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四是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但不包括不动产,主要是指设备;
当出售已经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时,征收增值税的情况如下:(1)售价不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不征税(2)售价超过原值的,按4%的50%征税.4.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政策:
(1)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可在现行规定的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
后来又规定,2004年以前购进的设备是可以加速折旧的,但是在剩余年限下加速折旧。2005年又明确,已经实行加速折旧的企业不能再享受缩短折旧年限的优惠。
推进增值税转型的进程:不要把增值税转型看成优惠政策,由东北试点扩大到中部。
第四讲 消费税的调整
1994年税改时开始征收增值税(17%和13%),作为增值税的配套税种,出现了“消费税”,有效解决了增值税税率单一的问题。
消费税采取“源泉控制”,仅对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或个人征收消费税(除金银手饰在零售环节征税外)。
1.消费税征税分类:
(1)高档消费品:珠宝、金银手饰等;
(2)过度消费会影响人的健康:烟酒等;
(3)化妆品等
2.消费税作用:
(1)增加财政收入;
(2)调节生产,引导消费,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3.1994年税改后消费税出现了一些问题:
(1)只有11个应税消费品,范围有限;
(2)原来定为高档消费品的产品已逐渐具有大众消费的特征,像洗发水等,将逐渐退出;
(3)有些应税税目的结构与国内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税率结构有优化;
(4)消费税促进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作用有待加强。
4.这次消费税调整主要坚持三个原则:
(1)充分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对消费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进行了有增有减的调整;
(2)优化税率结构,体现税收公平;
(3)便于税收征管,兼顾财政收入。
消费税改革情况:
一、这次消费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征税范围,新增的税目情况为:
1.增加了成品油,94年税改仅对汽油和柴油征税,这次调整后,对航空煤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开征消费税,扩大的石油制品消费税征税范围;
2.木制一次性筷子,税率5%;
3.实木地板;
4.游艇,税率10%;
5.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10%;
6.高档手表。
同时取消了护肤护发品
二、优化了税率结构:
主要是对小汽车作了很大调整,将消费税对小汽车的分类与国家新的汽车分类标准统一起来,将小汽车税目分为:“乘用车”和“中轻型商务客车(5%)”两个税目,1.小汽车按排量分为几档:1.5升以下-3%;1.5~2.0升-5%;2.0~2.5升-9%;2.5~3.0升-12%;3.0~4.0升-15%;4.0升以上-20%。
税法又提出对混合动力汽车给予优惠政策,需另行制定。
2.摩托车(之前统一为10%)按排量:
250ml以下-3%;250ml以上-10%
3.汽车轮胎调整:由10%下调到3%,子午线轮胎免税
4.白酒调整:原来白酒税率分为两档-薯类白酒15%和粮食类白酒25%,这次统一为20%,考虑到纳税人的避税。
避税-纳税人利用税法的不足、漏洞或缺陷,通过一定的安排带来的少交税款。
三、完善征管办法
第五讲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为什么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1.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表现在:(1)优惠政策上,外资的优惠政策远远高于内资,内资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内资企业,原则上很少有优惠政策,除非高新技术企业(2)在税前扣除标准上,外资企业宽松的抵扣政策,内资企业比较严格的抵扣政策(3)税负差异,外资企业没有附加税,内资企业有附加税
2.外资企业享受了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3.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更加完善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障碍:“利益博弈”
从法理上,外资企业是“法”,内资企业是“暂行条例”,两者合并,首先申批就很复杂;外资企业招商引资是在商务部,其力度可能会下降;合并后,由谁征收,中央与地方税收分享问题;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可能会反作用于中央政府;技术层面上,哪个政策保留与否的取舍较难。
第六讲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2006.1.1:个税标准1600
个税改革主要分两个阶段:
1.2008年,主要调整了扣税标准,为1600,另外,年纳税额12万以上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都要自行个税申报
由分类计征转为两个方面:
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税制
第七讲 物业税
物业税:国际通行的房地产税制,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和保有者每年都按物业评估价值交纳的一种税款。
原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交“土地出让金”,现在一次要交70年的土地出让金给政府,政府并不是分期花的,所以出现了“物业税”,将税收负担由企业转向消费者。
农业税已全免。
遗产税:中国不适合开征遗产税,征税对象少,征税成本大,中国的隐性收入比较高。
第八讲 新一轮税改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
一、影响
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只对特定的行业有影响):
增值税转型是对外购的设备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会有以下影响(1)更有利于加工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依赖于机器设备(2)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
和设备更新(3)更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为转型后增值税剔除了外购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使企业轻装上阵,国外都是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同时客观上可以缓解原材料、技术产业的瓶颈效应。
2.消费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1)突出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点,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导向,达到了调节经济的目的(2)突出了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重点,如对高档手表、游艇等征税,使富人多交税,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3.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
(1)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能对外资企业增加了税收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对内资企业减少了税收负担,相应减少了财政收入。(2)对招商引资有一定的影响(3)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4.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表现不太明显
5.开征物业税对企业的影响:由于开征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影响不太确定。
二、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税改
1.抓紧投资的时机,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要给外资企业一个过渡期,要利用好过渡期的政策。
2.投资我国鼓励发展的的产业或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产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产业。
3.考虑投资地点,西部、中部、东北老工业基地
4.关注发展的重点领域,一般改革是从南到北
5.进行税收筹划,研究税法,很多企业把纳税问题看成企业的财务问题,通过做账来解决;如果把纳税问题看成企业的法律问题
第二篇:新税制体系下的企业应对策略考题答案
新税制体系下的企业应对策略100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5.0学分!
单选题 正确
1.新一轮税制改革开始的标志不包括
1.2.3.4.A 个人所得税调整B 取消了农业税C 增值税转型D 消费税调整正确
2.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2.3.4.A 增值税转型和消费税调整B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C 适时开征物业税D 以上都包括正确
3.实行增值税转型后可以抵扣进项所得税的是
1.2.3.4.A 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B 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C 自制固定资产D 以上答案都正确正确
4.消费税调整的策略是
1.2.3.4.A 适当调整征收范围B 优化税率结构水平C 完善征管办法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5.消费税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2.3.4.A 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B 优化税率结构,体现税收公平C 便利税收征管,兼顾财政收入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6.个人所得税的改变是
1.2.3.4.A 个人自行申报B 建立个税信息系统C 起征点提高了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是
1.2.3.4.A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B 对招商引资的影响C 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
8.1994年我国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治理通货膨胀,要实现经济软着陆。
1.2.A 是B 否正确
9.1994年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地方财政的财力。
1.2.A 是B 否
正确
10.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1.2.A 是B 否正确
11.增值税转型改革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将大大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有利于鼓励投资,促进企业发展。
1.2.A 是B 否正确
12.我们增值税转型的思路是先在东北八大行业试点,然后推广至中部地区,最后再扩大到全国推广。
1.2.A 是B 否
正确13.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原因之一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
1.2.A 是B 否
正确
14.个人所得税改革期望的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分离。
1.2.A 是B 否正确
15.拟投资的外商,应尽量在两税合并后投资,能够在过渡期后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后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非常诱人的。
1.2.A 是B 否
第三篇:新税制体系下的企业应对策略满分答案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 5.0 学分!
得分: 100
学习课程: 学习课程:新税制体系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单选题
1.新一轮税制改革开始的标志不包括 1.新一轮税制改革开始的标志不包括 回答: 回答:正确
1.A
个人所得税调整
2.B
取消了农业税
3.C
增值税转型
4.D
消费税调整 回答: 回答:正确
2.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是 2.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是
1.A
减税制
2.B
宽税基
3.C
低税率
4.D
以上都包括 回答: 回答:正确
3.实行增值税转型后可以抵扣进项所得税的是 3.实行增值税转型后可以抵扣进项所得税的是
1.A
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2.B
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
3.C
自制固定资产
4.D
以上答案都正确 回答: 回答:正确
4.消费税调整的策略是 4.消费税调整的策略是
1.A
适当调整征收范围
2.B
优化税率结构水平
3.C
完善征管办法
4.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回答: 回答:正确
5.消费税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5.消费税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A
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2.B
优化税率结构,体现税收公平
3.C
便利税收征管,兼顾财政收入
4.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回答: 回答:正确
6.个人所得税的改变是 6.个人所得税的改变是
1.A
个人自行申报
2.B
建立个税信息系统
3.C
起征点提高了
4.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回答: 回答:正确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是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是
1.A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B
对招商引资的影响
3.C
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4.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回答: 回答:正确
年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地方财政的财力。8.1994 年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地方财政的财力。
1.A
是
2.B
否 回答: 回答:正确
9.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9.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
1.A
是
2.B
否
10.我们增值税转型的思路是先在东北八大行业试点,然后推广至中部地区,10.我们增值税转型的思路是先在东北八大行业试点,然后推广至中部地区,最后再扩大到全国推 我们增值税转型的思路是先在东北八大行业试点 广。回答: 回答:正确
1.A
是
2.B
否 回答: 回答:正确
11.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原因之一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11.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原因之一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原因之一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悬殊
1.A
是
2.B
否
1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
得税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法人所得税和优惠方向转为间接优惠和产业优惠。1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法人所得税和优惠方向转为间接优惠和产业优惠。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法人所得税和优惠方向转为间接优惠和产业优惠 回答: 回答:正确
1.A
是
2.B
否 回答: 回答:正确
13.个人所得税改革期望的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分离。13.个人所得税改革期望的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分离。个人所得税改革期望的目标是分类和综合相分离
1.A
是
2.B
否
14.物业税是国际通行的房地产税制,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14.物业税是国际通行的房地产税制,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 物业税是国际通行的房地产税制 其承租人或保有者每年都按物业评估价值缴付一定税款。其承租人或保有者每年都按物业评估价值缴付一定税款。回答: 回答:正确
1.A
是
2.B
否
15.拟投资的外商,应尽量在两税合并后投资,能够在过渡期后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15.拟投资的外商,应尽量在两税合并后投资,能够在过渡期后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过渡期 拟投资的外商 后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非常诱人的。后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非常诱人的。回答: 回答:正确
1.A
是
2.B
否
第四篇:新劳动法企业用工应对策略
第1 页
新劳动法:企业用工应对策略
一、违约金不能再随意设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一是在培训服务期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二是在竞业限制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以上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由此可见,新法实施后,除以上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或者以赔偿金、违约赔偿金、违约责任金等其他名义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
二、用工一定要签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将面临许多惩罚措施。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但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旦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无法辞退劳动者,否则,违法辞退要支付2倍的经济补偿金。
由此可见,新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将面临风大的法律风险。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转变以前的观念,牢固树立起“用人就要签订书面合同”的观念。
三、不能随意辞退员工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四、不能再用劳务派遣规避法律
《劳动合同法》第62条规定的用人单位的义务主要包括用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应当按照劳务派遣协议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在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一连带责任的规定,将使企业采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大幅度增加,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分散法律风险的作用荡然无存。
五、企业规章制度职工说了算
《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里的“讨论通过”、“提出方案和意见”、“平等协商”等规定已经是规章制度有单方行为变为了双方行为,即新法实施后,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行为将是一个民主表决和集体协商的双方行为。
六、拖欠劳动报酬可以直接起诉
《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
动报酬、加班费或者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这一规定的出台,将大大加重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成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发出支付令。
第五篇:体系审核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体系审核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体系审核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比葫芦画瓢从其他企业照搬照抄造成文件不接地气的问题,二是厂房或车间硬件设施先天不足从根本上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问题,三是审核中对方为应付文审和现场审核所进行的书面造假,四是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体系不重视、对体系要求、具体内容不了解的问题等等。
每每遇到这些问题,面对相关人员的种种理由,外部审核员往往心知肚明但又不便一语道破,企业内审员却因公司的种种客观原因又无可奈何,被审核方各级人员又为能通过审核而费尽心机。如何面对审核中遇到的这几类问题,下面谈一些看法。
1、比葫芦画瓢、克隆文件
一些企业在初建体系时,常常借助咨询机构推荐的文件样本,或者从其他公司借阅的模本,拟订自己的质量文件,这些企业有的能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别人的文件制订属于本公司的文件,经反复修改、试行、验证后执行,这种模式当然无可厚非;但个别企业却是在有了这些方便条件下,照搬照抄、简单克隆,甚至将别人的电子文本简单进行名称、岗位的“替换”就成了自己的文件,以至于在其后的培训贯标时,文件编制者根本就不明白一些段落的真正含义。这类文件,往往脱离企业实际,文件不具操作性、适应性,这样的体系即便最终通过了所谓认证审核,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也起不了多大促进作用。
应对策略:
作为审核员,一旦发现这类问题应中止审核,并引导企业端正认识,认识到体系标准对企业管理的建设性和突破性,体系文件要全面返工,审核员在此后审核中,要将文件与标准的符合性、贯标培训过程材料及培训效果验证、文件的实用性、有效性作为审核重点。要将这些问题作为内审、管理评审输出的重点向最高管理者进行反映,让领导意识到公司体系的建立从认识上、方法上、方向上存在偏差,上层领导需予以关注。
作为公司体系主管部门,这类问题是大多数公司建立体系之初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方法上对各部门、流程各环节进行引导,确保文件能够充分体现标准要求、体现管理者诉求、体现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对作业指导书必须体现操作性,必要时文件编制人员要亲自到作业现场按实际操作进行同步描述,确保文件的可操作性、实用有效性。
2、硬件不足、得过且过
认证标准是对企业通过认证的基本要求。企业认证时,大型企业、新型企业硬件方面的问题一般较少,但一些小个体企业、原国有改制企业或者从个人小作坊转化而来的民营小企业,公司因取证、换证或强制性标识资质审查时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而由于从前期规模小、不规范背景下发展过来存在认识上的盲点,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对硬件没有做到同步投入,厂房简陋,比如做食品的根本没有什么一更二更,根本不具备更衣、消毒、温控、检测等条件,厂区所处位置不合理,企业存在的先天不足从根本上限制了进一步改造能够达标的可能性,作为认证机构,必须有企业可通行认证的底线,有些典型企业是不能进行认证和通过审核的。
应对策略:
对于审核员来说,当企业不具备硬件条件时,要分清这类企业是否具备改造的条件,有些工厂在硬件上先天缺陷,比如厂区靠近污染源、厂房格局或建筑材料不具备改造条件,可能这些企业即便改造从根本上仍达不到认证要求,这种条件下,作为审核员要在第一时间告知企业其存在局限性,要及时做出不宜认证的告知工作。但如果企业经过一定投入可以进行符合性改造,那么作为认证人员可以从技术上提供某些指导,建议其在咨询公司的具体指导下,本着投资小、但改造后须满足质量要求的双重原则,由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改造投入。
当公司硬件不符合认证要求时,作为公司人员,要认识到认证不是目的,作为一个企业,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是企业生存的道德准则、是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要做的,就是必须在符合质量认证标准前提下,如何最节约、最高效地实施改造,以满足认证所要求的所有标准条件。
3、劳民伤财、文件造假
文件造假一般发生在体系运行阶段,这些造假,一是按标准要求必须制订程序但实际没有制订文件,审核要求提供时,临时抱佛脚炮制出的文件,二是运行中为避免外部审核时发现系统问题,单独做一套假记录应付审核,整套记录与实际生产根本不关联,全是体系员、车间统计或兼职人员临时加班补做的记录,三是购进商品时进货资质把关不严,因图价格便宜或因生产急用或因监督把关不到位,存在资质材料不全甚至缺失,为满足审核临时造假复制,四是个别环节存在项目缺失,如水质检验、环境监测、产品化验等,平时硬件不具备或检验岗位人员空缺,因审核需要而临时造假,五是按体系文件、公司管理应该保持但在实际工作中尽职不到位,造成文件更新不及时、记录不及时或记录缺失等违规现象。
应对策略:
作为审核员,审核一个公司的记录是否全方位做假,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先了解公司基本情况、产销、盈利情况,从财务报表通过逆向模式,了解其真实的原料投入、半成品、成品等业务流量;审核索证记录是通过与供方直接电话沟通了解操作模式;审核其三级文件真实性时可以通过查验其发放范围,从操作者对该文件的是否了解取得可靠信息;查验其化验方面的工作是否运行,可以通过其审核期化验药品的消耗记录、当事人询问记录与现场抽检结果的对比等措施进行有效验证。
对内审员来说,要想避免文件、记录造假问题,首先要让公司高管对质量体系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ISO9001:2015体系七项管理原则中,除“以顾客为在关注焦点”作为质量管理的首项原则以引导企业对消费者的关注,紧接着就是“领导作用”,说明领导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说明领导端正对体系作用的认识对于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其次作为企业内部,应该坚持体系做实原则。有些企业对是否要把真实的记录拿来作为审核对象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一旦发现记录的真实问题,会因对问题是否进行了纠正、是否有纠正措施和纠正结果验证而进一步暴露出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这才是企业为什么没有做好产品质量的深层原因。因此质量体系一旦建立,必须运行,这体现公司最高管理者对质量工作是否真重视,更是公司各级人员执行力的体现。
4、外行决策、资源不足
近年来,质量管理(QMS)、环境管理(EMS)、职业健康安全(OHSAS)、食品安全管理(FSMS)等体系标准作为系统的、专业的管理工具,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应用与认可。目前企业的许多系统管理思想、管理工具,都是借由认证这一途径进入企业,为很多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更好参与竞争、行业申报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质量体系在一些企业不能实现功能最大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高层领导对体系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应对策略:
对非这方面专业人士的企业决策者来说,接触体系标准时感觉其抽象繁琐,因此对一些方法的引入心有芥蒂。要想得到决策层的认可和支持,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始试行时要发挥出这些工具的实用功能,首先我们自己要克服形式主义、为使用而使用,要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使工作实现一个突进,使管理有一个大的提升,使上层管理者意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必须靠创新、靠先进方法的引入,“方法大于努力”,只有用最先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任何一个公司的体系要想实现良好运行,最高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一要针对体系建设与运行必须投入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二是做内行管理,关注体系标准,真正认识体系的有效功能,支持、配合相关人员推进工作,三是对体系主管部门、体系管理员进行充分授权,要求各级人员支持配合,四是要把体系文件作为公司唯一的有效文件,避免另行执行文件,出现“两张皮”,作为公司层面,要认真安排内审、管理评审,使各项工作贯穿于体系中,通过体系的系统思想,举一反三,将最有效的管理体现在公司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