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但每一次读都会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尤其是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向绝路那一部分更是震撼人心。在掩护群众的任务胜利完成以后,面对生与死两条路选择,“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一决定,是把敌人引向绝路,这一决定意味着五位壮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何等壮烈的决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壮士不愧是党的好战士,不愧是人民的好儿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翻开我们中国的百年抗争史,无数英雄不也像狼牙山五位壮士那么英勇豪迈吗?刘胡兰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刘胡兰牺牲时只有十五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慷慨激昂地对敌人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如此气概,壮哉、叹哉!刘胡兰牺牲后,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烈士高度评价。还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毫无畏惧,英勇就义;夏明翰面对凶残的敌人写下壮烈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解放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永远记在人民心间,载入中国史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位壮士为人民而死,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第二篇:读《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有感
读《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有感
在夜里,我在灯下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当我读到残酷的敌人用刀杀死刘胡兰那一刻,我热泪盈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当我读到刘胡兰鲜血喷洒都不屈服的那一刻,我沉默了,心里像有什么东西压着,让我喘不过气来。
这篇文章中的刘胡兰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被敌人抓去,敌人苦苦逼问,她都没有投降。她坚信自己的信念,保守党的机密,保护百姓的安全,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慷慨就义。鲜血浸满了白雪铺盖的黄土地,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英雄走完了她光辉而短暂的人生路程。
多么伟大的刘胡兰!为了共产主义的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这样伟大而光荣的人,世上又有几个呢?这样伟大而光荣的人,又怎能不让世人钦佩?
而我,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费劲了,做不起,就空着
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赖到最后,父母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变得又懒惰,又胆小,干什么都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和刘胡兰相比,我显得多么懦弱,多么渺小啊!
书读完了,总有一句话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革命前辈面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要做刘胡兰那样的人。
第三篇:刘胡兰的故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故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第四篇:历史故事稿“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范文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大家好!——我讲的故事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一个15岁女共产党员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大家可能猜出来了,对!她就是刘胡兰。
这年冬季街上响起了敲锣声,边敲锣边有人喊:“大家听着。快到村头观音庙前集合!国军长官要训话,谁要是不去,按通共处理,乱棍打死!”
这时,几个勾子军端着枪把刘胡兰带到庙里。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劈头就问:“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不知道。”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宝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刘胡兰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jiān)笑着哄骗说: “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娃娃也不自白。” 张全宝恼羞成怒,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嘴巴好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张全宝无可奈何,他想用血腥吓倒刘胡兰。一场惨绝人寰(huán)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石三槐(huái)等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雪地。
张全宝来到刘胡兰面前,气势汹汹的叫道;“刘胡兰!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刘胡兰瞪大眼睛,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自白,你做梦。”
张全宝气坏了,他一挥手,敌人的机关枪瞄准了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挺身上前,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鲜血喷洒,浸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
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永生的诗篇,以她不朽的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宣言。
毛泽东主席挥笔为刘胡兰写下了8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雷锋在我心中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一个响彻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字,一个鼓舞我们父辈几代人的楷模,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战士„„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个人和他感人的事迹吧!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想,今天夜里还要出车呢怎么办?就跑到团部卫生连去看病。值班军医询问了情况说:“好好休息一天,可别再累着呀!”雷锋从卫生连出来,走到半路,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他突然听大喇叭里喊:“运砖的同志们注意!砌砖组的同志大显身手,砌砖速度打破了昨天的纪录,运砖组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听了情不自禁地把衣袖一挽一连推了几车砖,越干越欢。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哪儿来了这么个解放军战士,有的说:“同志,谁叫你来干活的?”雷锋笑了笑说:“是你们把我吸引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星期天也不休息,今天我也没事„„”说着,他又推着车走了。雷锋一鼓作气不知推了多少趟,汗水都湿透了背心。整个工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欢。劳动结束后,雷锋准备回连队时,一帮工人忽地把他围住了。
女广播员跑来问道:“干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呢?”
“我该回去了„„”
广播员故意板起面孔说:“同志,广播你的事迹,不光是对你的表扬,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推动作用呀!” 雷锋只好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不一会儿,那位广播员她那尖嗓子传遍了工地:
“感谢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同学们,就让我们牢记这感人的话语,把雷锋精神永远留在心中!
第五篇:死与生读后感
密集的街道,多样的城市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
城规2班钱天健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总是幻想着中心辐射的花园城市。这里既没有贫民区,也没有蜿蜒杂乱的街道。一切都按照规划者的意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严谨的功能布局,整齐的街区划分,还有足够面积的大片绿地。
然而这一切在雅各布斯眼中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真正的城市却是密集多样的。作为一名记者,雅各布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凭借细腻的情感,她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建筑、街道、绿地这些基本的城市组成元素,她更加注重的是作为人在城市中的感受,比如孩子们是否安全、商店生意是否兴隆、居住工作是否便利„„抛开城市的外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是城市服务的首要对象。为着城市中的人们之真正所需,雅各布斯提倡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街道眼”的概念。雅各布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时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因此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就会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就这点来看我个人可以说深有感触。从我所居住的小区到离学校,抄近路只需要穿过一条小路。这条路位于旧城保护的老住宅区内,路边是成片的平房和杂木。其实这条路给人的感觉是极为不安全的,不仅岔路多,而且夜间照明也不佳,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街道边时常有居民聊天、打牌,夏天甚至还有人吃饭、纳凉,经过这里自然也就不会有危险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在书中,雅各布斯将人们与活动、活动的背景——街道交织起来,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为了阐明她的“城市生态学”,雅各布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市的街道承载着保证安全性、提供交往场所、教育孩子的多重责任,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的多样性才是关键。
要产生多样性,需要地区内的首要用途的多样,以此来吸引人流、短小灵活的街段,借此使街道融合、新老建筑并存,满足不同用途所需,还有最不可或缺的——密集的人群,来实现多样性。
主要用途的混合在于地区内部的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有两种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首要用途的多样性,把人群引到一个地方;第二种多样性是指为了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以我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老城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兴建了新城区,但是新城区却总是缺乏人群,除了少数正在使用的写字楼,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去新城区。但是新建购物商场以后,情况就有了好转,一部分人群被从老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吸引过来,由此周围的餐饮服务业也发展了起来。随着人流增加,相邻购物中心不远又兴建了游乐场,并发展成为新的首要用途,多样性开始萌发生机。
小街段的用途体现在化解长街段的沉闷单调。冗长的街段往往给人郁闷压抑的感觉,要么是因为它过长而又少有人涉足,常年无人导致了过分的冷清,要么是因为临街空间本身缺乏的街区挤满了店家,拥挤到令人压抑的境界。二者都是发展的败笔。鲜有人来往的街段除了浪费资源,更不符合街道安全的需要,成为“灰色地带”,拥挤过度的街段又不利于功能的合理发挥,产生压力。与此相较而言,小街段的优势在于它将长街道融合,多处转角又可以获得较多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佳场所。
新老建筑交织或许在早期城市规划中不为看好。似乎推倒重建才能获得理想中的花园城市。然而新建筑成本昂贵,适合经济效益突出的活动,而老建筑相对成本较低,可以满足低成本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或许才是最佳选择。上海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多个案例均有关旧城保护,以巴塞罗那案例馆为例,巴塞罗那老城区中心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旧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被严格保留原样,或适当添建与改建,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酒吧。新城区则规划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盘式路网,通过林荫大街与老城中心区相连,对老建筑的灵活运用成功保持了旧城的风貌。
在人口密度的需要上,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口数量上多,不能忽略的是人口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忽略居民进行非贫民化的能力,一味投入大量资金消灭贫民区的做法在本书中受到了强烈批判: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这其中显现出的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大量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却使城市失去特色,而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势。不可不提的还有城市交通问题。汽车霸占的空间越来越多,留给自行车、行人的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少,正如雅各布斯预言的那样,城市将被越来越宽的道路逐渐蚕食。人们需要的或许是集城市的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域,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的场所,而不是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和大幅降低的工作效率。或许小不见得一定能代表多样,但其揭露的现实问题却发人深思。
当《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到中国,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人们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当年所经历的。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以城市中的人的视角规划城市才是一个规划师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