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2: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第一篇: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埇桥区西二铺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校本教研中摸索出以集体备课为重点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备课与其他教研形式有机结合1、与教研组的公开课活动相结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增强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又使公开课有可观性,有评论价值,有学习借鉴之处。促使教师在参与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在思索中改进,在改进中体验并成长。

2、与教学反思相结合。通过说课、上课和听评课,针对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反馈,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素养,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3、与教研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每次集体交流中,我们不仅讨论教案,还结合学期教研专题进行研讨。

4、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实现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次活动都安排校本培训指导组成员参于,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

二、集体备课的侧重点体现校本教研的目的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通过近年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体现校本教研的最终目标。

1、备教学理念。各学科都有其基本课程理念,只有把理念弄清,备课的内容、方法等才有正确定位,从而使课堂教学在教改中与时俱进。

2、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关注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教学目标制订好了,备课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3、备教学重、难点。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4、备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

5、备练习设计。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步骤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组学期初制订好活动计划,做到“四定”,即固定每周的活动内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在备课组长的整体安排下进行每一期的活动。

每期集体备课过程包括“五步流程”,以语文备课为例:开学第一周分配任务启动集体备课,第二周星期二集体交流草案,本周内形成定案组内公示,下周二进行听评课活动,周五前完成教后反思。同时安排好下轮活动。两星期为一周期,如此循环。

(一)、个人初备,形成草案

1、每次集体备课由指定的教师为主备课人(也是中心发言人)。同年级的教师为辅备人。

2、主备课人根据备课内容进行准备,包括钻研教材、搜集资料、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学法等。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时,不必写详案,而是个人在某个环节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他人教案某些认同章节的摘录、修补。

(二)、集体研讨,完善方案

1、主备课人发言(或说课)。

①自己读课程标准、读教材、读教学用书后对教材的分析。

②介绍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等。

2、其他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对主备课人的教学方案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在此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交流探讨。

(三)、二次整理,公示定案

1、由主备课老师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再次整理,形成集体备课教学方案。如上学期,语文集体备课组,王德云设计的《荷叶圆圆》,仅板书就修改了三次,从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板书到画龙点睛的图文并茂的板书,使

课堂教学达到较好效果。

2、将二次定稿及时公示,供备课组成员参考,借鉴。

3、安排好本次评课主评老师。

(四)、公开授课,听评交流

1、坚持先说课后上课。上课教师要事先写好说课稿,上课前,由执教老师进行说课,所有听课教师全部参加。

2、听课教师认真作好听课笔记,除了记录上课过程外,还要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将评价写在听课笔记中,并填写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上交教导处。

3、评课时,先由执教老师作简要教后反思发言,各位听课教师进行议课,最后由主评老师进行主评。(每位执教老师都安排一位主评老师)。

4、农村学校实施集体备课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平行班。即使中心小学也是这样。因此,充分发挥我们中心小学龙头作用,开展集体备课时让其他学校相应年级教师参加。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样,不但促进了召集活动的学校教研,更激活了整个乡的教研活力。通过公开授课,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较快。上学期,我校青年教师李鸿程在宿州市音乐课大赛中,所教《白桦林好地方》获得了市级一等奖。

(五)、反思总结,提升素养

每次活动后,执教老师根据听课教师评课意见进行反思总结,写成书面反思材料,上交学校。

教师们反映,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评课发言,教后反思等,很大程度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素养。

四、集体备课的成果与前景

由于抓好抓实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了切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民主和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研究氛围日趋浓厚。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能做到“六个一”,即主持了一次集体备课,写了一篇优质教案,说了一次课,上了一节公开课,主评了一节课,写了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案例反思。这种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对学科各学段的目标及联系有了明确认识,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独立备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上学期,在全乡各校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青年教师踊跃参赛。评选出13位中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竞赛,获得较好成绩:王德云、马丽、李红程、赵亚东等四人获市“教坛新星”称号,陈晓燕、杨玉良等九人获区“教学能手”称号。此外,许多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对如何主评一堂课、如何写好专题发言讲稿、如何写好教学案例反思等都有了较深刻地理解。

总之,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体会是,集体备课在规模较小的村小,相对难以开展,必须加大片区教研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埇桥区西二铺小学 2008年9月

第二篇:优化集体备课 促进校本教研 正式稿

优化集体备课 构建高效课堂

——绥德县江德小学集体备课经验材料

我校创办于1998年,是绥德县政府和江苏省吴江市政府共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现有教职工108人,学生2228人,共开设28个教学班。课改以来,我校始终把集体备课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手段。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课程改革,呼唤备课方式的变革

1、备课方式,亟待革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传统备课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个体备课已成为一种高耗、低效的备课形式。曾有专家调查统计显示: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而无效劳动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写教案。很多教师写教案的时间占到备课总时间的80%,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的时间仅仅占到备课总时间的20%。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引起我们的深思,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互不相干,出现了备的不写,写而不讲的怪现象。重负之下教师无法“充电”,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突破口,集体备课是一种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可以有效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教师应对挑战、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

2、集体备课,应用而生

集体备课在我校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成长之路。从2004年开始,我校上至管理层,下到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途径。在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施。但事与愿违的是:无论是开始按教研组分科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研

讨,还是后来按年级分科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备课所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集体研讨交流仅仅停留在集中备课这极短的时间内,而大量的备课中仍然各自为战,盲目照抄。只能看到障人耳目的备课笔记和上交的集体研讨纪录。这使刚起步的集体备课又一次陷入困境。

二、因校制宜,构建集体备课模式

面对困境,我们深入一线寻找问题的症结,并且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同分析我校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把集体备课作为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提高认识,为集体备课提供制度保障

从2006年8月开始,我们又制定了新的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集体备课领导小组”。下设语文、数学、综合、艺术和信息技术5个教研组、13个备课组,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参与集体备课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同时规定每一名校级领导联系一个教研组,包一个年级,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包级领导负责指导各组制订备课方案,安排好组内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星期三按时参加备课组集体备课,指导科任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等工作;期末做好各组集体备课等教研教学总结评价工作。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对集体备课工作的认识,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集体备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不断实践,让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集体备课是一个完整的教研过程,它不仅仅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更应是研讨之前教师个人研究的过程,是集体研讨之后,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再思考、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修改完善备课运作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分别对集体备课的目的、要求、内容、程序、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如今,我们在运作制度管理的同时,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最佳管理办法,并逐步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学校处处尊重老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例如淡化资料的要求,教导主任对教师讲,我们集体备课为的是什么?不是来做样子给别人看,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先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的抄教案的负担。教导处还提出只要有益于这个目的的任何形式学校都不反对。包括集体备课过程资料的呈现形式都不作硬性要求。在主备人的备课量上,放手给教研组自行决定。两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组内教师自行申报决定,也可以是组长协调安排等等。每学期学校还进行备课竞赛和评选最佳备课组等激励活动。

2、优化备课流程

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不在形式的改变,而是要让教师学会独立备课。虽然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相同的教案,而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怎么样呢?我们认为,大家实际使用的教案应该是在集体讨论后独立生成的,教师有思考地参与应成为我们推进集体备课改革的新的要点。鉴于此,我们提出要发挥集体智慧,在大家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最佳程度后,一定要强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成果做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因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优化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概括起来,将其分为四步。即:“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1)个体初备。学期初,各备课组认真讨论,共同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周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围绕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思广益。集体备课研讨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先由主备人在钻研教材、调研学生、资源利用等备课的各环节讲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然后由组内教师共同研讨、集体交流,各抒己见,补充完善。最后由主备人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二是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备课交流时,针对不同的主备人备的课、及重点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做到区别对待。集体交流在形成共同教案的同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3)二次备课。集体交流之后,主备人已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为了保证教案及时印发到执教者的手中。学校规定,集体备课的教案至少要提前两课时复印到执教者手中。为了使集体备课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我们认真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这个关键环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执教者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进一步的推敲。二次备课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圈点,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或者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总之,要使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

(4)理论提升。教案实施后,要求所有教师每一课或一小章节后都要撰写教学反思,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其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益阶梯。

三、从集体备课到“个性张扬”

1、构建有效课堂,让集体备课特色化

在集体备课中,出现了教师过于强调相互间的学习、集体力量的引领和合作交流,为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并在这一共同体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个人成长,引领教师切实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加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立足课堂,适度处理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满足教师在有效课堂下的个性展现,让集体备课更加回归课堂,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集体备课下的“有效性课堂研究”,加强对教学预案、个体再创、课堂教学、反思重构等进行优劣、得失分析。教师从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中腾出来,不再被备课与教案所束缚,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改进教法,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个人教学特色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不仅促进了集体备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也促使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提升了业务能力。从集体备课到有效性课堂研究,教师在追求教学智慧中,个性得以张扬,又服务教师个体,使教师们在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中展示个性,积蓄能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获得专业提升。

2、研训结合,让集体备课校本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规范备课的程序已经掌握,以反思分析的眼光去参与备课讨论,并个性化地吸收和调整的意识已经具备,但也有不少教师仍停留在经验为主上,缺乏独立钻研、独立研究的能力与品质。如何上好一堂课、备好一堂课,并不是几项制度和活动的操作流程所能解决的,教师期待着在活动研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获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大了个性化补充的管理力度,让教师在掌握备课方法后在个性化补充的实用性上多下功夫;突出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法,或教师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处理中典型问题的主题性指导。教师借助反思,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寻找自身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

临的教学问题。此外,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还采取了同课异构、方法理论研讨、主题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课例反思研究,不断地揣摩合理的教学方法,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步开展案例反思研究与校级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各个备课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学校把各个备课组的小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学期和每周工作安排的范畴,多方面为小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资助,协助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校级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每一位教师边教学边研究,以研究促教学,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阐释自己的困惑,提高自己独立钻研、创新的能力。

3、不拘一格,让集体备课常态化

集体备课固然有增加交流的机会、实现智慧共享等优点,但对参与者的准备程序、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组织不当、操作过于机械,集体备课就会陷入重形式而轻实质、重统一而轻个性、重参与而轻效益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因此,集体备课应该在教师有需求的情况下随时进行。首先是一种释疑需求。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出现困惑时,就会产生“集思广益”以解答困惑的需求。其次,是一种共享需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对某些问题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于是,希望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获得对问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这时,会产生共享需求。教师有需求是集体备课的前提,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不是预定的,这就要给教师提供自发组织集体备课的机会。因此我们学校安排同级内的几名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随时可以交流和探讨,让老师们一旦有了集体备课的需求,就随时组织,形成一种教研的常态化,而这种非正式的集体研讨对教师会更有实效。

四、总结提升,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在对集体备课的不断探索中,学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备课,看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和完善,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实现集体备课的与时俱进。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这一有效的平台与长期的追踪研究,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教学文化的丰富积淀与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

教师已逐渐养成研究习惯与形成研究能力,专业提升呈现百花齐放态势,近年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改先进个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教改先进个人”共29名;教师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教研教改等活动中承担公开示范课60余节;教师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或征文活动中,发表或获奖260多人次。这一切都与开展有效集体备课是分不开的。

更重要的是,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核心力量的感召下以及专业引领下,具有很强的敬业与团队精神,从校委会成员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集体凝聚力强,努力追求学校发展,勇于实践探索。学校在此项特色创建中硕果累累,实现了发展的更大跨越与品质提升,取得了较多的业务荣誉。2006年,冯治刚校长在榆林市城镇小学校联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论坛会上,就我校的集体备课做法作了经验介绍,2008年冯治刚校长在《现代中小学教育》第九期上发表了题为《集体备课—奏响校本教研的主旋律》,报道了我校有关集体备课方面的有益探索,贺渊老师在2010年第五期《中小学校长》上发表了《抓实集体备课流程 夯实有效教学基础》的论文。同年,《绥德教育》就我校开展集体备课所取得的成绩出版专辑发行。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县“双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示范学校”、“陕西省书画竞赛先进集体”、“榆林市先进语文教研组”、“绥德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绥德县‘普九’先进集体”、“绥德县双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20多项荣誉和称号。同时我们受到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的热切关注、他们亲临指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拥有的已是过去,欲求的远在征程”!集体备课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事情,大量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务实求真的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制度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们深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随着集体备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而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绥德县江德小学 2011年5月

第三篇:以集体备课为依托,推进校本教研和谐发展

以集体备课为依托,推进校本教研和谐发展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各种教育教学以集体备课为依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抓手。

一、落实两项指导

开展校本教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还不够,还应落实两项指导。

(一)落实专题理论指导

校本教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善于汲取现代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方法,不断从现代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更广阔的教育理论背景为基础,才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师例会、教研组活动,采取“学校学习→教研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同时聘请教研室的理论教研员来校作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研究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在学习中做到“四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学校办学实际、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较好的实现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落实科研方法指导

在校本教研管理中,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老师外出学习,请专家到校指导,引导教师掌握各种科研方法的意义、特点、操作程序及实际运用的要求。近几年我校已先后派老师赴内江、资阳、成都辖区内的8所学校考察学习;积极争取高校的业务指导。同时,我校十分重视专家在课题研究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我们积极邀请省市县专家到我校进行专题问诊、答疑,让老师们和他们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我校还特聘威远中学的9位教师做学科指导员,对我校的课题研究作指导、提要求,这样让我校的教育科研有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展示平台,让老师们能够得到专家们的引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了到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快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重视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便于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的潜质,达到共同提高。随着学校年级、班级的扩大,新教师的增多,教师间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不仅为开展教研组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使得开展好教研组活动显得非常必要。教研组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学校的教研活动只做些常规性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为促进校本教研地有效开展,我们首先培训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是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的直接开发者、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学科教学实践和发展的领军人物。通过培训,就如何促进不同特点教师的共同发展,如何有效策划教研活动等方面,给予教研组长更科学、更理性的指导,以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其次,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因“教”和“研”是“共生互补”的。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我们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进行了适当改造,使之逐步变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

三、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研究,使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地位、重难点,从而具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个体中汇集了群体的合力,就会更加的完善和凸显教师原有的长处,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也使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讨论后得到理性升华。同时,教师又将获得的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教师们通过互相交流、学习,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高效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法指导使命。集体备课是学校校本教研的“重头戏”和“亮点”。鉴于此,我校采取每学年由学校任命备课组长,并确定成员、确定时间和地点,明确任务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工作。通过“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定稿复印、科学使用”四个环节,做到组内统一设计教学目标要求、进度和内容,但允许教师保留对例题、练习题的取舍的权利,使教学具有灵活性,不千篇一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目标和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当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造就了一大批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

四、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策略

作为农村中学,开展教研面临着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因此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是农村中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认为可采取如下策略和途径:

(一)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而课例是教师教学设计和对教学发生过程的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故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中心,深入剖析课例,极大提升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反思能力。

(二)注重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为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这里,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所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因而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校际合作机制

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片区教研活动、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在全县范围内的校际合作机制,极大提升了学校、教师在经验交流和分享过程中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有序开展。

第四篇:校本培训、教研、集体备课记录

校本培训、教研、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年**月**日

星期 地点

组别

参加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活动主题

小结

第五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下载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联片教研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以联片教研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联片教研是以一所城镇学校为中心,联合薄弱学校,形成教学研究片区,重点研究解决片内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实现片内资源共享、优势......

    《加强校本教研_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报告

    《校本教研 对教师成长促进作用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实施课改能力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围绕......

    依托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二中教学工作汇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成就教......

    发展校本教研[本站推荐]

    发展校本教研 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国教师行动网) 一、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李烈校长在报告中讲到,社会对学校质量的关注逐渐转向对教师质量的关注。没有教师质......

    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泉州市奕聪中学初三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实践与反思 泉州市奕聪中学初三化学备课组杨新东执笔 一、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备课是讲课的起......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优秀范文五篇)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做到切实有效。全校教师“以思想碰撞思想”......

    校本教研课题论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探究

    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研究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着重要作用。以前我校的集体备课也流于形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

    幼儿园集体备课教研工作总结

    幼儿园集体备课教研工作总结本学期来,我们在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下,幼儿园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老师们的默契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