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关键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改革探索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关备课的争议由来已久,而我们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更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实际上关于备课问题的争议主要是对备课形式的争议,而我们都知道,形式应当为目的服务,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或是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一、传统的备课形式
传统的备课是以个人备课的形式,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教师的自主性大,可以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较有效的教案
。而规范的教案模式可以帮助年轻教师逐渐适应教学过程,可以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模式,也使管理工作容易操作。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下属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小学。历年来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严格的管理制度闻名,特别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极为关注,管理制度制订的很细、很周全。不仅规定了备课中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还一律要求详案,有的课程甚至规定了“过程”的具体细节,如数学学科的“准备题导入、教学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案模式几乎一层不变,如缺其一项就是“课备的不详”,老教师、新教师都要按这标准去做。教导处对此的监督是每学期三次大检查,检查的形式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对照计划、数出节数、评出优劣,签字盖章算通过,期末还得全部上缴教案作保存并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每位教师每周课时数平均是22节,除了上课,每天需要备4节的基础课、2—3节活动课及完成多项各类记录、批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和当天的课堂作业,还要个别辅导学生、处理班级问题、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和学习,所以即使牺牲休息时间,然而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不得不抄袭名人教案集和往年自己的备课,谈何钻研和深思!
我们对本校35位教师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把80—9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仅用10—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而把钻研的时间放在课前十分钟的老师占51%,完全没时间钻研的占26%。认为在现今的管理模式下的备课极为有效的老师为0.03%,17%的老师认为比较有效,54%的老师认为效果不大,23%的老师认为没效果。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有两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使教案成为能看能用的展示品,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备课管理形式的刻板,强化了备课的应检性;备课形式过于单调,讲求整齐划一,教师没有多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集体备课的尝试
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对新教师来说,能更快更好地向优秀老教师学到备课的技巧,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本校考虑到原有备课形式的“劳而无功”,为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决定对本校备课进行尝试性改革。选定五年级的任课教师为试行对象,组建备课小组,圈定主要负责人,由负责人制定出一学期计划,并经过讨论通过。再由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备好课,分阶段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印发给下属完小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无须另备教案,直接在下发的教案上稍作修改就可。一学期下来,教导处发现,任课教师轻松很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上,但精心设计的教案还是没起作用,有34%的老师事先研读教案并作适当修改,14%的老师课后作点反思,57%的教师不假思索照搬上课,31%的教师完全不参考教案而据经验上课,74%的教师认为这样集体备课没什么实效,17%的教师认为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效果更差,但86%的老师认为集体备课不需要抄写教案能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导处宣布改革失败,学校领导班子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恢复传统备课。
改革的初步尝试失败,主因在于改革的出发点不对,只是使大部分教师“不劳”了,而没有使备课真正的“有功”。只改革了组织备课的形式,而没进行内涵的革新。即使形式上是“集体”了,但并没有集思广益,更没有百家争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①集体备课就是分头备课然后统一备课,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一册完美经典的教案集。实际上各类教参就汇集了“百家”的专家学者对教材内容的精辟分析和教法见解,完美的教案仅仅是“华”而不“实”。除了造就了整齐划一的教案,否定不同的观点,统一上课的风格,更是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
②集体备课就是“权威个人”备课。“老人的权威”和“行政的权威”形成一言堂。在实际工作中新教师总要服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普通教师在各级领导前面也自然“谦虚好学”的现象很普遍,这使本来非常有效的集体活动,变成为个人意志的贯彻!结果,集体的智慧,掩盖的是个人的意志。表面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③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减轻教师的负担。许多先走集体备课道路的学校,为节省人力物力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任教同门学科的教师每人分配到若干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备出好课,然后复制互相交换组合成本册教案集。
④集体备课就是组长备课,其他组员不用钻研教材不用写教案,等待组长的备课复印件,然后组起来讨论一下稍作修改,再每人发个一本。许多老师乐见其成,既省去备课的烦琐,又省去“检查”的累赘,课堂上爱怎么上怎么上,教案起不起作用那是另一回事。
⑤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了备课。备课是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集体的备课要着重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具体到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必须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集体备课中形成的观点与思路中只供参考。所以集体备课要做的是分析学情研究过程,确定难点指导学法,收集资料反思教法,而不是完成备课的过程。
三、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由此,我们明白广义的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所以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
通过调查取证,经多方面探究学习,本校学校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备课管理和考核制度,全方位的对备课形式的深化改革:
1、安排: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任课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人必须人人参与,提前两周作好准备除钻研教材教法,还要分析学情、收集资料、准备部分教具。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两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组织: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作集体交流。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下两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前提之下的讨论、沟通、交流、争执、辩驳,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再分发给教师,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教导处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5、评价:考核组把参与备课情况、课堂落实备课程度、学生课业的质量、教后感的撰写作为考核依据,教师每学期只交两份精品教案给学校资源库。
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再次调查发现教师们抱怨的现象少了,积极情绪高涨。认为改革后的备课更有实效的占91%,认为备课促进个人素质提高的占71%,认为淡化备课就是写教案意识的占74%,认为还需进一步改革的63%。大部分教师养成课后备课的习惯,反思正成为备课风行的主题。
教学不息,备课不止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增强备课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应趁着课改的东风,积极探索新的备课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形式的革新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相结合;阶段性备课和随机性备课相结合;终生备课和短期备课相结合;静态备课和动态备课相结合等。在备课研讨中都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的,大家只打嘴仗,谁有说服力就信服谁,这还是太静态了,如果把动态备课结合进来,用动手实验或者找几个学生模拟来进行实地论证,那会带来新的备课热情和更大的实效。
2、备课范畴的圈定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教师形象、备社会大环境、备氛围小环境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主要对象:根据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合理设计动态的引思助学活动,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以对有关问题应做好“剪裁”和“填补”的准备;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避免机械的巩固和重复。
3、教案形式的多元
文字叙述式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特点是详尽完整,但要避免过多分析教材内容和表述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表格式备课,根据需要分门别类,使教案简洁清晰、层次分明,但容易忽视细节;流程图式备课,思路连贯、一目了然,适合局部备课,无法形成完整的教案;还有卡片式,绘图式等备课,可以根据学科需要综合运用。
4、特色备课的开创
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素质的短缺进行特殊“备课”。如本校体育组便将每次集体备课放在操场上进行,不仅对所教课进行现场分析和模拟,还让所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能备课”,以增进教师们的体能储备。科学组的“实验备课”,语文组的“答辩备课”,电脑组的“维修备课”、“网上备课”等。
5、新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组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阶段性自评;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导处通过作业抽查、教后札记、资料剪报(或卡片)及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反馈,来评价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效果好坏;考核组综合上述评价来评定教师的备课实施效果。这样,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效果更好。
并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以锤炼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备课是“有始无终”不断研究的过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依赖教参的“学习型备课”转化为百花齐放的“研究型备课”的层面上来,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真正体现备课为教学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 《备课平台的测试研究》,《教学与管理》 03.3
冯发柱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课改时期的考核》,《管理平台》03.16
王军 山东省邹平县教研室 《备课的外延即生活的全部》,《当代教育科学》
阅读全文(14)| 回复(0)| 引用通告(0)| 鲜花()| 编辑
上一篇:从“裁缝学”中透视有效备课
下一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发表评论:用户名:记住我的用户名、密码和网址密 码:(游客无须输入密码)主 页:标 题: 验证码:
第二篇: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周新高
备课是为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专业素质的一条主要渠道.作为教师标志性的日常工作之一,备课在评价教师个体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指标体系中占着很大的权重,且不可替代.如果把教材与学生比作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借助你精心设计的平台,收获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果子,这是备课的意义所在.有效备课应遵循以下条件。
一、遵循一个前提
获得尊重,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学生,在他建构健康完满人格的成长历程中,这种需求尤为重要,而纯真向上的本性也使得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从目标的确立到练习的评价各环节都尽可能地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出发去反思你的文本、你的行为。
二、立足两个基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决定了数学的工具性特征,数学通过数与形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这一事实决定了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工具性特征和抽象性特点赋予了数学教学两个基本任务,即学习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备课就要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双基。双基是课标对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出的底线要求,自然也是我们备课的首要关注点。二是发展思维,因材施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是肤浅的,没有思维训练的备课也是残缺的。
三、理顺三方关系
新理念下的课堂.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发展的时间多了,氛围浓了,由此导致课堂变数的增多,挑战的是我们对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备课时,我们要用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来分析。文本相对稳定,学生却是活生生的人,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在运动与变化中求和谐,求发展。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教师是一个引领者、指导者、服务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学是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位的原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是一个支点,一扇窗户,学生要学习的是基于这一支点之上的数学知识,要认识的也是透过这个窗户的整个数学世界。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是圣经,更不意味着教材是学习的目标物,是教学活动惟一和终极的目标。
四、把握四大环节
一是目标。恰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深请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宜精不求全,宜实不求大。二是导入。为新知教学的展开而为的导人有许多方法。让学生迅速完成始动调节,进入学习状态是导入设计所追求的效果,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所需要的。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故事、情境、谈话、游戏、竞赛等方式都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都是导人设计的有效载体。三是新授。这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环节,也是备课的主体环节,决定这一环节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关键。教法手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选择的教法与手段要考虑教材、学生,还要考虑自身,从自己的成功之处出发,彰显个性,体现特色。四是结尾。包括练习与小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围绕重难点,突出巩固与应用,重视综合与发展。小结是“点睛”之笔,或概括或承启,或反思或评价,也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因此,不一定是铃声响起时那戛然而止的一句话。
五、精备五个领域
1.理解用好教材。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编写者是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去规划编排体系和呈现形式的,对于不同的地区资源、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的教学个性,肯定不是最适合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创造与发展的空间.寻找“更适合”的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研读与处理教材时要考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更好地学,学得更好。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辩证关系,教材毕竟是众多教育大家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在尊重基础上发挥与创造,在理解基础上补充与改变,这是备好课的需要。否则就可能违背数学的科学性,违背数学教育的规律性。
确定重点,找准难点并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是备课的重心所在,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为什么有时新知教学后马上进行的练习正确率很低?反思这一课的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便不难发现,对应该作为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恰恰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重点是依据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是个常量。一般来说,新知的生长处,新旧的转折处,前后的承启处是课的重点,找重点是备课的基本功。难点是教材的知识序列和学生的认知序列之间存在着差异造成的,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基础,是个变量。一般来说,新知中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缺乏感性材料支撑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的内容,都是难点。
让学生认识整个数学世界,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还要从数学教育的高度来解读教材,没计文本,备好知识背景。如《年月日》一课,关于闰年的来历、2月28天或29天的来历、农历历法体系等;《质数与和数》一课中,介绍“哥德巴赫猜想”;面积单位教学中介绍市制单位“亩”等。丰富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以冰山一角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升华数学情感。
2.了解学生特点。学生认知水平、认知方式是我们选择教法、选择教学起点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经历、经验资源在其学习中的影响。个体的差异在民主的土壤中萌生出课堂的动态,有效调控除了教育机智因素外,还要在备课中多一些开放性思维,善于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未雨绸缪,预设“生成”,只有这样才不怕生成,不怕在互动中出现插曲,才有可能将生成处理成课堂的又一亮点。
3.准确定格自我。备课必须以自己能依此上好课为前提。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思维品质以及经历、经验都自有特点,生搬硬套或盲目仿效必将事与愿违,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追求与文本、与学生的高度和谐,进而发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作用。
4.童视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
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停留在记述现象层面,不从理论高度去阐释的反思是没有价值的,而停留在解释层面,不从发展高度去改进的反思也起不到专业提高的作用。
5.不忘育人关怀。没有非智力因素缀饰的课堂是单调和没有生机的。课堂是学生成就道德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进能力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备课的重要方面。备课中,我们要做到有心育人,有情教化,根据知识点和课堂情境特点有意设计,有机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篇: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农村是一个广袤的天地,在这里有属于祖国最肥沃的土地和最朴实的人民,而作为年轻的乡镇公务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和农民群众真心的交朋友,摒弃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作风习气,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工作依靠农民,工作为了农民的意识,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将心比心,肝胆相照,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才能获得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也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
第四篇: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很快在动作扮演中完成了言—行—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经验,完成了对角色的想象,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到故事中,出现了与故事原文截然不同的联想,如有的幼儿在扮演时,增加了用手机拨打110的情节,有的幼儿让三只小猪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大象伯伯的帮助赶走了大灰狼,还有的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充满智慧的小猪,待大灰狼进屋后,给他喝了一杯奇特的饮料,大灰狼竟然变的和小猪、小兔们一样,不爱吃肉,爱吃草了,于是,三只小猪与大灰狼成了好朋友、、、、、、2在谈话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活动环境和条件的创设。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
最后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听赏”为主要途径。
(2)以幼儿阅读兴趣为先导。
(3)习得图画书阅读技能技巧。
(4)不以识字为目标。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走进课改,我也曾惊喜过,因为新课改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也让我的语文教学更精彩。可近几年来,我参加了许多教研活动,听了不少课,也亲身经历了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却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何在,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把知识技能目标旁落,本末倒置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却难见实效„„因此我认为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并使之切实收到成效。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
一、我看有效课堂
什么是有效课堂呢?一方面,教师能够运用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能够领悟﹑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最重要的,师生之间还要有一种默契和和谐,使课堂在一种寓教于乐中度过。
二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新课改中,当我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重视(或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文本解读,就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弄清一篇文章的主旨及支撑这个主旨的语言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语言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使之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为敏锐。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吸收一些写作的营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全面的提高。”----曹刚老师。
湖北江陵县实验中学的陈涛老师说:“语文课堂上如果失去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了对于词语的敲打,便不可能激发出学生最为耀眼的智慧之光。”(《语文教学通讯》,2009.12,P.21)
如《散步》中一个“熬”字,我们感受到“母亲”每况愈下、弱如蛛丝的身体,感受到“儿子”一次次忧心如焚的煎熬、无可奈何的自责、虔诚神圣的祈祷和有惊无险的庆幸。
文言文关键词句的解释、翻译、疏通以及必要的反复斟酌推敲,虽然不是我们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应该始终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迷失了这一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会步入误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解释“以为”也讲得过去啊,为什么解释“因为”更好?这就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由,或者把情由跟学生讲清楚。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词的解释问题,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出诸葛亮的谦逊品格有的老师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展示新课改风彩,在对文中词句只作蜻蜓点水的讲解或教师问、学生答之后,就急于进入研读讨论、拓展延伸 1
之类的教学环节中了,生怕快下课了,听课老师欣赏不到他(她)的表演了。
多媒体的声频并茂、形象直观等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比拟的。但目前的课件制作技术不可能做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反之,再好的课件也代替不了课堂生成中的动态的情感体验,代替不了师生对文本的生成性的深度解读。
当然,长期扎根在(或者当我们深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第一线,面对现实的、复杂的课堂,可能往往困惑多于收获,烦恼大于快乐,这时我们难免急躁、生闷气,甚至很不冷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老师也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也是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握度,生气之后千万不能泄气。因为学生泄气,或许就泄掉一个;而我们泄气,可能就泄掉了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泄掉了一个班,这样还谈何实效。
总之,学有所得,是课的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于漪语)
其次,优化教学过程:摒弃作秀的成分,关注动态的生成,重视学情的分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一位好的教师懂得关注教学的生成性,懂得课堂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听过许多教师的语文课,放眼望去,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保守,观念不先进,于是课前总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挖掘一切课程资源为大家呈现“视觉盛宴”。当时作为初出茅庐,还在实习阶段的我听完他们的课总是兴奋不已,我想语文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因为印象中15年前的语文课堂就只有一本语文书一支粉笔,偶尔遇到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插图也会让小小的我们激动万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模仿成为了新教师的必经之路。
为了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后我花了许多时间来研究课件,期待我的课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堂课我都会采用ppt教学,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许多课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许多次质问自己,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答案总是否定的,在这些花哨热闹的课堂背后,折射出太多的浮躁与放任,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我让自己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看了许多著名特级教师上课的影像,例如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窦桂梅等等,他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感和灵动性,简约大方,幽默风趣,总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你的眼光,让你知道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没有了强塞的观点,强加预设的环节,跳出了预设的“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历里走出来,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最真实课堂带给它们的无穷乐趣。
摒弃课堂中花哨作秀的成分,还原最纯真的课堂,真真实实学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踏踏实实学做人,让课堂从“强加预设”转型为“关注生成”的课堂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成功保证。
了解全体学生的认知——寻求学生“语文技能发展的共生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语文是学校各学科
2中学生兴趣最浓厚的,但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这样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不教,学生不愿学的必须教、必须学,原因只有一个:那是要考试的内容!学生不应成为考试的机器。尽管他们年龄还小,但他们首先是人!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尊重人、尊重生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要务!我们不应该坚持教材要学生学习些什么,也不要想当然地替学生作决定该学些什么,更不要说因为要考,你就得好好学习这些。倾听一下学生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来决定该学些什么和该怎样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以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能体现出来的。也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长盛不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因此,将课堂视为师生的生活非常必要。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才会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更体现在对语文教学的职业认同和愉悦。只有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趣味的课堂、培养出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最后,优化教学反思:梳理教学过程的得失,留下思考的痕迹
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个人成长的生长点。当我们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时,总会有一些可取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师需要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有效。在上习作课时,我总是怕学生领悟不到习作的中心思想,于是在学生练习打草稿之前,我总是习惯读上一俩篇习作范文,供学生参考,但几次下来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大部分学生喜欢模仿范文的框架,甚至是范文的内容。原来是一番好意的我没有想到在无形中给学生画了一个圈,由于思维定势,很少有学生能跳出这个圈,在我朗读范文的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也已经呈现了本次习作的一个大体框架,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空洞琐碎,没有了思考,没有了创意,只是一味的模仿,这样的文章很难打动人心,当然也就无所谓是一篇佳作了。
事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的总结是这样的: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而言,朗读范文或许能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一点思考,让他们在范文中找到本次习作的感觉,从而为自己的习作带来新的灵感,注入新的活力;但对于我们班而言,基础差,底子薄弱,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这之后我将范文的阅读放在最后一个步骤,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作为新上岗的老师,需要不断思考总结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得失,将教学反思放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实践高度,为有效教学开辟一个更广的空间。对于新教育理想的追梦人,我们需要把追寻“有效课堂”当作永远的方向,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营造一片教育的百草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语文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盘活教学的资源,精心预设,让学习的内容“活”起来;课上要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心智之灯“亮”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构建一个智慧、灵动的课堂势在必行。
为了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潜心会文本,积极落实生本教育,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