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有效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探索有效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盐城市冈中小学 徐扣凤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新课程、新需求,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角度来审视研究数学教学。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发了许多思考。追其原因就是教与学方式陈旧,传统课堂模式的制约。找准并正确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策略,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需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我校“三性四步”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构建理想课堂模式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3.面向教师实际。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4.面向学校实际。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结合三个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 “五步教学法”模式:
(一)衔接迁移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前一节课的发展,又是后一节的课的基础。新课燕尔,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设计与新课有关的概括性强,具有承上启下的知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在最易接授知识信息的最佳时间内,快速而简捷地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要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引起学生对“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相关知识的回忆和再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这是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适合而有效的温故要做到“三不”:1.不要太多太杂。要简捷明了一针见血,多而杂会难以抓住引出新知识的要点,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和知识准备。2.不要太难太繁。温故是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现、引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太难太繁会把师生的精力纠缠在答题的正确与否上,冲淡了重点,影响学习新知识的情绪准备。3.时间不要太长。(不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学生易松懈,易乏味,思维易进入消极状态。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简捷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二)尝试探索
这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需要,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开,纯熟之功深,乃为善教者也。”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或看书自学,或同桌商量,或小组探讨,大胆尝试,体验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失败和成功,使更多的学生会自主学习。本环节采用下面学习形式:
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谈谈想想、做做说说,对自已经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以求解答。
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个体无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与同伴商讨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尽量引导学生在组内协助解决。
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达成共识。鼓励全员参与、团结互助,自由争辩,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三)展示反馈
这是课的第三环节,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会说,说思考探索过程,说获得结论的根据,说学会了什么,疑惹的问题是什么。
遵循四个原则:(1)师生平等、融洽感情;(2)既有倾听、又有争论;
(3)提倡竞争、深化参与;(4)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交流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导疑启思
这是课第四环节,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针对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盲点,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讲解。讲到学生的需要处,讲到学生的困惑处,讲到学生的疑难处。二是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状态。“悱”即“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善于引导、巧妙点拔、及时鼓励、适时启发,放得开,收得拢。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启思开智,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勇于思考、肯于动脑的习惯。
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五)演练拓展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升华阶段。演练包括练习和作业两部分。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自练、互练,不断弱化习题的“应试”味道,强化练习的生活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品德教育功能。
练习要注意六点: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
作业要注意三点:1.作业量的把握要少而精,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动手操作的、有动脑思考的、有上网查询的,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3.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自主作业、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愿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愉悦。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丰富,更精彩,更有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情境教学
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能否成功。历史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只是手段,学法的改进才是目的。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教师所上的优质课,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最容易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图片和文字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充实课题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市各县高中部使用的人民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
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这课中有《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军准备从海滩撤离越南》三张照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再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通过观看以上一组图片,你能看出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其中补充的图片有《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朝鲜和越南战争等,教师可稍作介绍。但教师通过图片设问时应具体明确,最好不要含含糊糊,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像“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冷战国际关系的历史信息?”这样一问,就把问题的时序限定在了冷战的范围内,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些见解,比如说美苏冷战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中,哪些与“冷战”有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对问题本身认识。
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导入新课时,笔者拿出一副收获“渔猎画像砖”的拓片,并对此拓片进行以下简单的描述:此砖为画像砖中一幅著名的作品。图案的上部为“弋射图”,在岸边的大树下,有两人正张弓射猎(弩机上的弹丸后附带有绳,可将猎物或射空的弹丸加以回收,故称为“弋射”),空中有成群的飞禽,塘中有浮出水面的鱼儿和盛开的莲荷。图案的下部为“收获图”,图中五人正在挥镰割谷,右侧一人手提食篮,肩荷谷草。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情景。同时教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和第5页《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以及《东华牛耕画像》。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教师介绍什么是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功用是什么等,丰富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探究相关内容。
二、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以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2013年3月,我校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课,赵新芳老师在讲授必修二专题四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采用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赵老师播放了一段川话版茅盾《子夜》的录音,其内容如下: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出这段文字,并让学生在听语音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从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伍老师通过创设一个虚拟人物“小新”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这哪是小新,明明就是自己,通过“小新”的一系列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还非常注重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展示石室中学校门的照片和民国初年石室中学部分教职员的合影来探究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演进和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使学生完全的融入到历史变迁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过程。
三、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流的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知识教师讲授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将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的交往的机会。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挥团队合作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以面是本人一个教学案例。
在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上,本人首先展示了《奥运会地铁支线中青花瓷风格的车站》、《奥运会颁奖礼服中青花瓷元素》,并介绍美到惊艳的奥运会颁奖礼服是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的苏州老绣娘用快要失传的宫廷绣法绣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魅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外,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博物馆的形式,将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展厅来讲授,即纺织厅、冶金厅和陶瓷厅,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他们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在讲解之前,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生产原料的变化、发展概况、纺织品的使用人群的变化三个方面向全班同学们介绍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第二小组的任务是从冶铜业和冶铁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攻金之工——冶炼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在冶铜业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探究;冶铁业的方面需要从时间上和燃料变化、供风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从制陶业和制瓷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根据前三个小组同学的介绍,总结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小组的讨论,对其进行引导。在各小组讲解介绍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展厅中的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予以配合。最后教师对第四小组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相应的补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主动进行讨论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开拓者。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走进课改,我也曾惊喜过,因为新课改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也让我的语文教学更精彩。可近几年来,我参加了许多教研活动,听了不少课,也亲身经历了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却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何在,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把知识技能目标旁落,本末倒置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却难见实效„„因此我认为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并使之切实收到成效。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
一、我看有效课堂
什么是有效课堂呢?一方面,教师能够运用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能够领悟﹑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最重要的,师生之间还要有一种默契和和谐,使课堂在一种寓教于乐中度过。
二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新课改中,当我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重视(或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文本解读,就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弄清一篇文章的主旨及支撑这个主旨的语言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语言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使之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为敏锐。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吸收一些写作的营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全面的提高。”----曹刚老师。
湖北江陵县实验中学的陈涛老师说:“语文课堂上如果失去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了对于词语的敲打,便不可能激发出学生最为耀眼的智慧之光。”(《语文教学通讯》,2009.12,P.21)
如《散步》中一个“熬”字,我们感受到“母亲”每况愈下、弱如蛛丝的身体,感受到“儿子”一次次忧心如焚的煎熬、无可奈何的自责、虔诚神圣的祈祷和有惊无险的庆幸。
文言文关键词句的解释、翻译、疏通以及必要的反复斟酌推敲,虽然不是我们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应该始终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迷失了这一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会步入误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解释“以为”也讲得过去啊,为什么解释“因为”更好?这就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由,或者把情由跟学生讲清楚。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词的解释问题,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出诸葛亮的谦逊品格有的老师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展示新课改风彩,在对文中词句只作蜻蜓点水的讲解或教师问、学生答之后,就急于进入研读讨论、拓展延伸 1
之类的教学环节中了,生怕快下课了,听课老师欣赏不到他(她)的表演了。
多媒体的声频并茂、形象直观等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比拟的。但目前的课件制作技术不可能做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反之,再好的课件也代替不了课堂生成中的动态的情感体验,代替不了师生对文本的生成性的深度解读。
当然,长期扎根在(或者当我们深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第一线,面对现实的、复杂的课堂,可能往往困惑多于收获,烦恼大于快乐,这时我们难免急躁、生闷气,甚至很不冷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老师也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也是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握度,生气之后千万不能泄气。因为学生泄气,或许就泄掉一个;而我们泄气,可能就泄掉了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泄掉了一个班,这样还谈何实效。
总之,学有所得,是课的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于漪语)
其次,优化教学过程:摒弃作秀的成分,关注动态的生成,重视学情的分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一位好的教师懂得关注教学的生成性,懂得课堂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听过许多教师的语文课,放眼望去,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保守,观念不先进,于是课前总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挖掘一切课程资源为大家呈现“视觉盛宴”。当时作为初出茅庐,还在实习阶段的我听完他们的课总是兴奋不已,我想语文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因为印象中15年前的语文课堂就只有一本语文书一支粉笔,偶尔遇到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插图也会让小小的我们激动万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模仿成为了新教师的必经之路。
为了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后我花了许多时间来研究课件,期待我的课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堂课我都会采用ppt教学,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许多课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许多次质问自己,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答案总是否定的,在这些花哨热闹的课堂背后,折射出太多的浮躁与放任,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我让自己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看了许多著名特级教师上课的影像,例如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窦桂梅等等,他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感和灵动性,简约大方,幽默风趣,总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你的眼光,让你知道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没有了强塞的观点,强加预设的环节,跳出了预设的“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历里走出来,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最真实课堂带给它们的无穷乐趣。
摒弃课堂中花哨作秀的成分,还原最纯真的课堂,真真实实学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踏踏实实学做人,让课堂从“强加预设”转型为“关注生成”的课堂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成功保证。
了解全体学生的认知——寻求学生“语文技能发展的共生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语文是学校各学科
2中学生兴趣最浓厚的,但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这样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不教,学生不愿学的必须教、必须学,原因只有一个:那是要考试的内容!学生不应成为考试的机器。尽管他们年龄还小,但他们首先是人!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尊重人、尊重生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要务!我们不应该坚持教材要学生学习些什么,也不要想当然地替学生作决定该学些什么,更不要说因为要考,你就得好好学习这些。倾听一下学生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来决定该学些什么和该怎样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以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能体现出来的。也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长盛不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因此,将课堂视为师生的生活非常必要。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才会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更体现在对语文教学的职业认同和愉悦。只有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趣味的课堂、培养出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最后,优化教学反思:梳理教学过程的得失,留下思考的痕迹
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个人成长的生长点。当我们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时,总会有一些可取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师需要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有效。在上习作课时,我总是怕学生领悟不到习作的中心思想,于是在学生练习打草稿之前,我总是习惯读上一俩篇习作范文,供学生参考,但几次下来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大部分学生喜欢模仿范文的框架,甚至是范文的内容。原来是一番好意的我没有想到在无形中给学生画了一个圈,由于思维定势,很少有学生能跳出这个圈,在我朗读范文的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也已经呈现了本次习作的一个大体框架,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空洞琐碎,没有了思考,没有了创意,只是一味的模仿,这样的文章很难打动人心,当然也就无所谓是一篇佳作了。
事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的总结是这样的: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而言,朗读范文或许能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一点思考,让他们在范文中找到本次习作的感觉,从而为自己的习作带来新的灵感,注入新的活力;但对于我们班而言,基础差,底子薄弱,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这之后我将范文的阅读放在最后一个步骤,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作为新上岗的老师,需要不断思考总结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得失,将教学反思放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实践高度,为有效教学开辟一个更广的空间。对于新教育理想的追梦人,我们需要把追寻“有效课堂”当作永远的方向,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营造一片教育的百草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语文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盘活教学的资源,精心预设,让学习的内容“活”起来;课上要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心智之灯“亮”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构建一个智慧、灵动的课堂势在必行。
为了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潜心会文本,积极落实生本教育,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四篇: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关键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改革探索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关备课的争议由来已久,而我们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更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实际上关于备课问题的争议主要是对备课形式的争议,而我们都知道,形式应当为目的服务,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或是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一、传统的备课形式
传统的备课是以个人备课的形式,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教师的自主性大,可以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较有效的教案
。而规范的教案模式可以帮助年轻教师逐渐适应教学过程,可以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模式,也使管理工作容易操作。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下属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小学。历年来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严格的管理制度闻名,特别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极为关注,管理制度制订的很细、很周全。不仅规定了备课中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还一律要求详案,有的课程甚至规定了“过程”的具体细节,如数学学科的“准备题导入、教学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案模式几乎一层不变,如缺其一项就是“课备的不详”,老教师、新教师都要按这标准去做。教导处对此的监督是每学期三次大检查,检查的形式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对照计划、数出节数、评出优劣,签字盖章算通过,期末还得全部上缴教案作保存并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每位教师每周课时数平均是22节,除了上课,每天需要备4节的基础课、2—3节活动课及完成多项各类记录、批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和当天的课堂作业,还要个别辅导学生、处理班级问题、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和学习,所以即使牺牲休息时间,然而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不得不抄袭名人教案集和往年自己的备课,谈何钻研和深思!
我们对本校35位教师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把80—9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仅用10—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而把钻研的时间放在课前十分钟的老师占51%,完全没时间钻研的占26%。认为在现今的管理模式下的备课极为有效的老师为0.03%,17%的老师认为比较有效,54%的老师认为效果不大,23%的老师认为没效果。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有两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使教案成为能看能用的展示品,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备课管理形式的刻板,强化了备课的应检性;备课形式过于单调,讲求整齐划一,教师没有多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集体备课的尝试
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对新教师来说,能更快更好地向优秀老教师学到备课的技巧,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本校考虑到原有备课形式的“劳而无功”,为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决定对本校备课进行尝试性改革。选定五年级的任课教师为试行对象,组建备课小组,圈定主要负责人,由负责人制定出一学期计划,并经过讨论通过。再由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备好课,分阶段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印发给下属完小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无须另备教案,直接在下发的教案上稍作修改就可。一学期下来,教导处发现,任课教师轻松很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上,但精心设计的教案还是没起作用,有34%的老师事先研读教案并作适当修改,14%的老师课后作点反思,57%的教师不假思索照搬上课,31%的教师完全不参考教案而据经验上课,74%的教师认为这样集体备课没什么实效,17%的教师认为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效果更差,但86%的老师认为集体备课不需要抄写教案能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导处宣布改革失败,学校领导班子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恢复传统备课。
改革的初步尝试失败,主因在于改革的出发点不对,只是使大部分教师“不劳”了,而没有使备课真正的“有功”。只改革了组织备课的形式,而没进行内涵的革新。即使形式上是“集体”了,但并没有集思广益,更没有百家争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①集体备课就是分头备课然后统一备课,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一册完美经典的教案集。实际上各类教参就汇集了“百家”的专家学者对教材内容的精辟分析和教法见解,完美的教案仅仅是“华”而不“实”。除了造就了整齐划一的教案,否定不同的观点,统一上课的风格,更是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
②集体备课就是“权威个人”备课。“老人的权威”和“行政的权威”形成一言堂。在实际工作中新教师总要服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普通教师在各级领导前面也自然“谦虚好学”的现象很普遍,这使本来非常有效的集体活动,变成为个人意志的贯彻!结果,集体的智慧,掩盖的是个人的意志。表面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③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减轻教师的负担。许多先走集体备课道路的学校,为节省人力物力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任教同门学科的教师每人分配到若干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备出好课,然后复制互相交换组合成本册教案集。
④集体备课就是组长备课,其他组员不用钻研教材不用写教案,等待组长的备课复印件,然后组起来讨论一下稍作修改,再每人发个一本。许多老师乐见其成,既省去备课的烦琐,又省去“检查”的累赘,课堂上爱怎么上怎么上,教案起不起作用那是另一回事。
⑤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了备课。备课是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集体的备课要着重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具体到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必须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集体备课中形成的观点与思路中只供参考。所以集体备课要做的是分析学情研究过程,确定难点指导学法,收集资料反思教法,而不是完成备课的过程。
三、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由此,我们明白广义的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所以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
通过调查取证,经多方面探究学习,本校学校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备课管理和考核制度,全方位的对备课形式的深化改革:
1、安排: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任课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人必须人人参与,提前两周作好准备除钻研教材教法,还要分析学情、收集资料、准备部分教具。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两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组织: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作集体交流。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下两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前提之下的讨论、沟通、交流、争执、辩驳,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再分发给教师,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教导处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5、评价:考核组把参与备课情况、课堂落实备课程度、学生课业的质量、教后感的撰写作为考核依据,教师每学期只交两份精品教案给学校资源库。
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再次调查发现教师们抱怨的现象少了,积极情绪高涨。认为改革后的备课更有实效的占91%,认为备课促进个人素质提高的占71%,认为淡化备课就是写教案意识的占74%,认为还需进一步改革的63%。大部分教师养成课后备课的习惯,反思正成为备课风行的主题。
教学不息,备课不止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增强备课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应趁着课改的东风,积极探索新的备课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形式的革新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相结合;阶段性备课和随机性备课相结合;终生备课和短期备课相结合;静态备课和动态备课相结合等。在备课研讨中都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的,大家只打嘴仗,谁有说服力就信服谁,这还是太静态了,如果把动态备课结合进来,用动手实验或者找几个学生模拟来进行实地论证,那会带来新的备课热情和更大的实效。
2、备课范畴的圈定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教师形象、备社会大环境、备氛围小环境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主要对象:根据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合理设计动态的引思助学活动,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以对有关问题应做好“剪裁”和“填补”的准备;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避免机械的巩固和重复。
3、教案形式的多元
文字叙述式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特点是详尽完整,但要避免过多分析教材内容和表述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表格式备课,根据需要分门别类,使教案简洁清晰、层次分明,但容易忽视细节;流程图式备课,思路连贯、一目了然,适合局部备课,无法形成完整的教案;还有卡片式,绘图式等备课,可以根据学科需要综合运用。
4、特色备课的开创
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素质的短缺进行特殊“备课”。如本校体育组便将每次集体备课放在操场上进行,不仅对所教课进行现场分析和模拟,还让所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能备课”,以增进教师们的体能储备。科学组的“实验备课”,语文组的“答辩备课”,电脑组的“维修备课”、“网上备课”等。
5、新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组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阶段性自评;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导处通过作业抽查、教后札记、资料剪报(或卡片)及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反馈,来评价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效果好坏;考核组综合上述评价来评定教师的备课实施效果。这样,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效果更好。
并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以锤炼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备课是“有始无终”不断研究的过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依赖教参的“学习型备课”转化为百花齐放的“研究型备课”的层面上来,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真正体现备课为教学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 《备课平台的测试研究》,《教学与管理》 03.3
冯发柱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课改时期的考核》,《管理平台》03.16
王军 山东省邹平县教研室 《备课的外延即生活的全部》,《当代教育科学》
阅读全文(14)| 回复(0)| 引用通告(0)| 鲜花()| 编辑
上一篇:从“裁缝学”中透视有效备课
下一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发表评论:用户名:记住我的用户名、密码和网址密 码:(游客无须输入密码)主 页:标 题: 验证码:
第五篇:有效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法
有效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克伯屈提出的以“有目的的活动”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科目,实行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自定目的、自顶步调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设计教学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有目的的建造。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建造一样东西,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确定目的,督促其实行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且对自己建造的成果和过程作出评价,得出明确的结论。
(2)有目的的欣赏。欣赏一种美好有趣的事物,教师应当介绍有益的和美的欣赏品,指导学生提高辩别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欣赏见解,体味欣赏感情。
(3)有目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考察事物的所以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一步一步的解决;指导他们寻找参考书和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反思能力。
(4)有目的的练习,巩固知识或技能。教师要指导儿童在兴趣基础上制定练习计划,努力认真学习,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练习作出评价,改进经验。
设计教学法的根本点在于强调让儿童从事有目的的、自我负责的行动,因此克伯屈把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专心完成某一种活动”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目标、计划、履行和判断四个步骤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