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增值税的改革[精选]
我国增值税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事业迅速发展。然而,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西方增值税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其制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中,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税收制度出台。
一、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增值税制度1954年产生于法国。当时在法国全国成功地推行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先进的增值税,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风靡一时。70年代后期,增值税在亚洲国家得到了推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已有13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由此看出,增值税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实用税种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实行统收统支,根本谈不上增值税的征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原有的单一的工商税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影响了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1979年开始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适当恢复了一些税种,增加了一些新税种,于1979年引进了增值税。经过试点和广泛征求意见,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时正式建立增值税制度。此时的增值税还不是西方国家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只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的‘表面化的增值税’。它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基本上适应了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中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 增值额的确定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造成税基确定上的刚性不足,致使税 基严重受到侵蚀,破坏了增值税法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因此,为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努力增加税收刚性,充分发挥增值税在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87年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由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1993年底我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税制改革,以增值税改革为核心,旨在建立新的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134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993年12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为规范专用发票的管理,1993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局发布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自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4年建立的增值税基本上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来的规范化的增值税。遵循了普遍征收的原则,中性的原则,简化的原则。征税地点由原来的在极少数地区试点,进展到了全国。征税范围由原来的机器机械和农业机具’二行业‘及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件’扩展到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环节及劳务活动中的加工和修理修配。税率设置也趋向合理,只设17%和13%两档税率,除个别情况外,均适用基本税率,为今后增值税制改革向单一税率过渡奠定了基础,先进合理的中性税收的特点保证了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新税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计税规范标准,改变税法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的习惯作法,统一规范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税法还明确规定,增值税计税销售额的计算,以税法规定的全部流转额的标准和范围为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计算计税销售额与税收法规有抵触的,应以税法为准。这样,就可把应纳税额的确定办法独立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之外,使我国的企业增值税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真正意义的增值税。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增值税制与wto成员国税则协调一致。但是,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与财务会计制度完全分离的增值税制,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都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计税依据的确定还不能完全脱离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二、我国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增值税会计需要在它所依据的两个尺度——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增值税法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两则”和新税法已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然而,无论是“两则”还是新税法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增值税的政策改革,既要考虑我国国情,又要贯彻落实国际惯例。同时还要考虑可操作性。财务报告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及现金收支等情况,是为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而应交增值税报表又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势在必行。
下面从两个基本点来谈一下增值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979--1994年税制大调整以前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征税范围窄,当时仅限于生产环节的部分产品。1979--1983年增值税征税范围仅限于机器机械两大行业和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三大产品。1984年只限于在生产环节的12项工业产品征税。1986--1988年征税范围扩大到对31大类产品实行增值税。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时机不成熟,直到1994年税制大调整前,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如酒类、化工类、烟草仍未实行增值税。1987年增值税的改革本着统一和简化的原则,逐步完善了增值税的计税方法,财政部于1987年颁发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在实际中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
第二是增值税征收模式方面的问题。1984年10月,第二步利改税将工商税改革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率设计上比较落后,仍沿用产品税的模式,采用在生产环节与产品税并立且不交叉征收的税制结构,导致税率档次多,调节功能层次不清,使增值税丧失了应该很好的发挥作用的中性税种的特征。第三是增值税的类型方面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增值税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为标志,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不利于鼓励投资,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采用的一种形式。
收入型增值税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增殖税,由于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转入部分没有合法的外购凭证,而增值税是采用的是税款凭票抵扣法,导致不能扣税,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会减少财政收入,最适合凭发票扣税,利于纳税人操作,方便税务机关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最流行、最能体现增值税制度优越性的一种类型,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推崇的方法,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入世后增值税制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电子扣税办法的执行。
第四,扣除项目不全面。原增值税采取列举税目扣税的办法,虽扣除了主要流动资产项目,但任没有包括外购固定资产等项目。
2、1994年至2001年增值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征税范围仍然偏窄。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为: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从当前国际增值税发展趋势看,增值税制度越规范,征税范围越宽,覆盖率越大,就越能保证增值税机制的良好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能逐步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公平税负;有利于提高增值税管理的效率。而我国现行税制范围窄,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增殖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的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的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公平竞争。第二,税率设计仍然偏高。根据有关方面资料,目前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的税率大体在8%--20%之间,将我国目前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在24%,说明我国税率仍很高。并且税率也不统一。
第三,税款抵扣方面问题严重。一是扣税不彻底。导致扣税操作不规范,抵扣环节中断,造成重复征税,固定资产资产税款不能抵扣,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海关征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农产品扣税率较低。根据增值税条例第八条,购进免税农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买价和10%的税率计算。制约了农业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第三,抵扣时间不合理。税法规定,工业性企业购进货物入库后,商业企业购进货物付款后,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费用支付后才能抵扣。理论上不合理,实践中不可行,征税机关难以操作。第四,抵扣凭证不规范。现行制度规定,法定扣税凭证为单证齐全的增值税专用
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但实际上有例外,废旧物资收购凭证(10%)、运费发票(7%)等符合条件的可抵扣。直接导致了虚开、虚扣、偷税问题严重,既不利于守法纳税企业,又加大了税务机关征管的难度。
第四,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太乱。既有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性减免,又有针对出口企业的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漏洞太大。
第五,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依据不合理。现标准是:工业100万元,商业180万元。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使许多纳税人无法达到上述标准,难以实现凭票扣税的规范化办法。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沂源县、高青县成为一般纳税人的工商业户不足增值时户的15%。小规模纳税人由税务所代开专用发票,限制了它与一般纳税人的商业往来,不利于增值税收政策的连续性。
第六,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劳务不能抵扣,进口货物的税额不能抵扣,规定不合理。
第七,不完善的价外税很难推动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税法的改革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实行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是客观必然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对增值税的改革,已基本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增值税会计学术活动,进一步研讨与国际惯例基本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税改革发展思路。鼓励纳税人、会计部门、税务部门、海关、大专院校等共同探讨增值税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国情、易于操作。
第二,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参照国际惯例,适当降低税率,实行单一税率,优化税率税目结构。第四,进一步扩大扣税范围,提高农产品抵扣幅度,规范扣税时间和扣税凭证。
第五,改革增值税优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
第六,科学合理的规定两类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力求切实可行。
第七,制订措施,施行完全可行的价外税制度。
第八,实行彻底的与国际统一的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
第九,重视增值税的合理纳税策划,实行先进的审计企业偷逃增值税的方法,强化增值税征管;严格税务执法工作,制定缜密合理的税控政策,加强反偷、逃、骗税工作。在实践中审计企业偷逃增值税的可行方法有:
1、账簿封锁法,是指将被审单位的全部账簿实行预先封锁,再根据需要逐一取出审查的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企业惯以设置真假两套账偷税而研究设计和使用的。对设置真伪两套账的单位,如果我们还沿用传统的“要账”方式,想查什么账向会计索要什么账,那么只能就他编造的专门应付你的那一套
“外部账”情况审查,最终也查不出什么结果,这恰好上了企业的当。现在,我们采取比较讲究审查策略的“账簿封锁法”在实施审查前先把装存已用、在用和未用会计资料的档案柜、办公桌抽屉等全部加贴“封条”待查;然后再分步逐本逐册地取出详审细查。这样,就能让被查人隐瞒无隙,辩解无益,所有隐瞒收入的涉税问题便可查个水落石出。
2、成本分析和推算技术,是指审查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的材料消耗或销售收入不实时,可以根据会计相关成本资料,沿正反两个方面逐步分析各指标构成要素和推算其涉税业务的应发生额,再与企业实际发生额相对照,以求得发现疑点,取得证据的专业技术方法。如审查期企业材料消耗明显高于历史水平,由此而导致材料财入的批次、频率和额度相应增加,进项税额偏高。这时,就可以在了解企业的工艺配方、材料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审查企业生产成本计算表中的材料消耗的结构和数额,并逐笔审阅材料明细账的贷方发生数额,必要时还应该对材料库存予以盘点,以查明用于非应税项目的材料放出方向及其数额,最后证实企业有改变用途、变卖材料、以物易物等发出而挤入成本又未转出进项税额,或有通过虚列生产消耗达到增加购进多扣进项税额目的的偷税事实。
3、发票对号法,是指在利用“顺差法”审阅企业原始凭证时,对本企业已经开出并入账的“记账联”号码与“存根”号码相核对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应用简便,对审查企业隐藏发票偷税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检查时,应首先将直接牵联增值税的《工商业统一发货票》和《增值税专用发货票》,无论数
额多寡,一律将票号顺次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后,看先后是否连号。如果有断号,经核查“存根”又没有“误填作废”,则表明企业有“压票”或隐匿发票的偷税事实。
4、跟踪追查法,即在审查甲方的涉税购销业务结束后,按照甲方业务中存在的乙方向其书立的或其书立给乙方的凭据为线索,直接跟踪到乙方追查,以考证双方同笔业务一致性和取得延伸审查效果的方法。比如我们审查某农药厂时,发现该厂1999年先后9次从本地一化工厂购进材料共191.87万元,9张增值税发票共注明税额326179元;到第二个月我们审查该化工厂销售业务时,便拿出审查农药厂时掌握的材料,结果发现有一笔发票开出发票数额28.36万元(含税)的票据没有进账反映销售,另有一张增值税发票比开给农药厂的金额285744.12万元少了235294.12元,减少税额正好4万元。从而证实了该化工厂有不上账和
开“大头小尾”发票偷增值税的事实。
5、网络检索法
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诞生,我国经济管理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税务审计机构应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增加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投资,做到与全国各地的税务机关发票管理部门联网。实施税务审计时,就可以在网面上迅速地检索出被审单位接受或开给异地特别是偏远地区单位的发票的真伪性和填写内容的准确性、数额真实性等,从而增强对开假发票、大头小尾发票、空头发票等的辩别和鉴定能力,提高审查的效率。
6、重点抽查询问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对企业利用会计账簿手段偷税的审查。它是指从被审单位的全部经济业务中,确定有代表性的典型业务,通过向有关方面询问以证明涉税业务真实性的方法。比如在审查企业决策时,就可以确定原材料和产成品等项目为重点抽查对象,如果发现“存货”中的期末原材料或包装物数额特别少,经进一步调阅有关账簿,发现在年末最后一个月有“借出”业务,则针对该业务采取面询法(亲临单位当面询问)、函询法(寄信件询问)和电询法(电话询问录音)三种方式,向借用方证明“借”的真伪和数额的大小。需要强调说明,企业偷增值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各种手段并用,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客观地要求我们在实际审查增值税业务时,务需将各种方法紧密结合使用,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切忌彼此孤立单用,造成顾此失彼。总之,只要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就会杜绝象厦门远华那样的走私大案,相信我国增值税改革会有一个法制化的明天。
第二篇:浅析我国增值税改革
大 三 学 年 论 文
1引言
2009年1月1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而此次,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明年在上海首先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征收,同时,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和13%低税率基础上,将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而这与现行的3%和5%的营业税率相比,依然高出不少,但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因此,从福利角度来看,拓展我国增值税税基,符合社会福利改进的需要,符合“简税制、宽税基”的税制改革要求。但同时,由于增值税扩围所带来的问题,比如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问题,税率如何制定问题也接踵而至。中央应制定好合理的绿色的税收政策,使得中央和地方经济共同健康发展。2增值税改革
2.1增值税改革的内容
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先行试点。应该说,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于结构性减税和产业转型推动而言,均可谓意义重大。其一,将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增值税仅取代生产税(仅覆盖生产加工领域)扩大到取代营业税(覆盖交通运输和服务领域);其二,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减税效应相对明显;其三,可以激励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步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内需打下基础。
2.2增值税扩围后的影响分析
注册会计师《税法》(2011)对增值税的定义是: 增值税是商品(含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它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的增值税和货物进口金额为计税依据而课征的一种流转税。注册会计师《税法》(2011)对营业税的定义是:营业税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劳务税。现行营业税征收范
大 三 学 年 论 文 围为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外的所有经营业务,因而税率设计的总体水平一般较低。营业税是对企业商品和劳务课税的传统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财政收入,因而营业税的征税对象广泛,平均税率较低,且实行多环节课税。这样就体现了营业税的缺点,即存在重复课征和累积税负的问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人大教授安体富(2011)表示,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具有指标性意义,其影响力将是巨大的。届时,包括企业、个体户和个人都可望从中获益。安体富表示,增值税改革的影响力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方面。缴纳相关增值税的企业和个体户是直接受益者,尤其是有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虽然试点仅在上海进行,但增值税覆盖面较大,试点所能带来的优惠力度至少达千万元级别。著名财税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2011)表示,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减税”将直接作用于服务行业,旅游、邮电、交通运输、零售等行业受惠最为突出。
此次改革之所以选择交通运输业作为试点行业,是因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在税收层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营业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交通运输业初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由于这些外购固定资产均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金,导致企业承受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双重负担。外购服务的营业税不能抵扣,导致使用外包服务的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服务外包的发展等,均对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亟待改革和完善。基于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增值税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税赋变化不
一、进项税额增减不
一、抵扣范围扩大等,在交通运输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都有体现,对这两个行业实施改革试点将起到显著的示范效应。同时,财务部财科所财税专家孙钢(2011)给出理由则是:一方面,交通运输业是增值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修复好这一环,对完善增值税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该行业的营业税收入不是很大,试点不会影响大局的稳定和行业的发展。他认为,交通运输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增值税扩围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只要解剖好这只“麻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2.2.1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张斌(2011)认为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收支缺口扩大,推动预算外制度外收入膨胀。营业税是地方税,而且是地方 程度扩大,产业政策实施弱化。地方财政风险因素增多,财政风险规模扩大。
姜欢(2011)以一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了相关会计知识实证分析了增值税扩围对物流企业税负和收益的影响。他指出增值税扩围由于直接影响流转税税负,因此对物流企业流转税税负影响显著,同时由于增值税扩围也会影响到折旧、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等,因此也会间接影响收益。
2.2.3增值税扩围对企业的影响
张斌(2011)指出当增值税覆盖营业税之后,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变成了增值税纳税企业,因此只承当增值税的税收负担,营业税和增值税双重征税的问题不存在了,企业的税负减轻了。比如企业购进的用于增值税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由原来不能从销项税额抵扣变成现在可以抵扣。这样一来,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所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不动产)可以直接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这一措施的减税对原营业税企业来说税负又一定程度减轻了。另外,对于原来的增值税企业来说,经常从原来的营业税企业购进货物或劳务,但由于对方是营业税纳税企业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不能开增值税发票,因此,这些货物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造成这些企业负担比较重,而营业税纳入增值税后,增值税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抵扣,消除了重复征税,其减税效果也将非常大。
2.3增值税扩围的意义
苏玲(2011)表示扩围改革有利于简化税制,减少征管工作复杂性。我国从1994年至今一直推行增值税、营业税并行的税收制度,扩围改革就是以增值税全取代营业税,彻底实现全覆盖、全链条、全抵扣的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的统一,这样就简化了税种税目,减少了征管压力。扩围改革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从长远来看,扩围改革有利于企业财务核算简化,实现公平税负。比如娱乐业,它是采用不同的税率,导致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税负不同。扩围还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收,并每发生一次交易必征收一次,形成多次重复征收,导致服务业税负过重,使得货物与劳务税负不一致,从业抑制了 本上体现出来,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增值税存在较高的边际成本,社会效率因此产生损失;二是营业税由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因此边际成本总体较增值税高;三是从福利角度看,当前营业税征税范围改征增值税后,整个社会的福利收益将会增加,而增加多少则取决于采取何种增值税改进方案。
2.4增值税扩围预期会遇到的问题
李晓明(2011)表示,税收收入如何分配是改革涉及的最敏感问题。营业税是地方收入中的第一大税,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替代,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将失去第一大税种,这会给本不完善的地方税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将会陡增。苏玲(2011)表示扩围后的税率问题也是一大难点,税率如果设定过高,不能充分体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不能起到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改革目标。扩围后,增值税率过低不能满足中央与地方经济运行所需财政资金。
结论
现在据知情人士称,增值税改革的同时,中央肯定会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保证地方的利益。而此前,部分地区已被允许发行地方债,可以视为地方的财政自主权大大提高。这次改革虽然可能减少财政收入,但由于减税,企业投资和经营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尤其是服务业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长期来看,税基的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减税的效果,增值税改革对财政收入不构成显著影响。
政府在此次改革中应注意几点:一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缓解支出压力。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后,因消除了大量重复征税的因素可能会在短时期出现税收收入的增长减缓的势头,这无疑降低了政府进行此项改革的动力,从实际来看,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保障民生的政府支出压力,这种压力的缓解,政府更多地寄希望于税收收入的增加,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使我国财政陷入了“悖论”境地,极大地制约增值税税基的拓展。二是提高增值税征管水平。对劳务征税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对商品和货物征税,甚至要更加复杂。为了对劳务征收增值税,需要根据提供劳务的企业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征收制度,以便实施对劳务征收增值税。三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定位要从以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体优化税制。增值税转型,不仅是完善税制的必要,更应该认识到,增值税制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属于低碳行业,优化增值税、营业税制,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同时,通过各种税制绿化措施鼓励和引导有效生产和合理消费,包括节能减排的税收措施和鼓励科技发展等税收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刘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政策性见解[J].会计之友,2011(08):75-82.[2] 张斌.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11(02):31-33.[3] 孙钢.增值税“扩围”的方式——基于对行业和体制调整的影响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02):56-59.[4] 刘海庆,米月皎.“扩围”后的增值税税收分成比例设计[J].税收经济研究,2011(03):42-45.[5] 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J].财贸经济,2010(11):46-51.[6] 张伦俊.深化税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2):6-16.[7] 姜欢,刘建军,张冰玉.增值税扩围对物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83-84.[8] 坍檀.全面取代营业税,“十二五”增值税扩围改革[J].财会学习,2011(01):10-12.[9] 张斌.增值税扩围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6):74-77.[10] 李晓明.增值税扩围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97-99.[11] 苏玲.增值税扩围改革预期问题及其应对[J].财政与税务,2011(25):
66-67.[1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第三篇:我国增值税的改革
我国增值税的改革
【摘要】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和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是我国税收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面我就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所产成的影响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消费税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简述1、1转型背景
美国次贷危机的恶性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难以预估。在这种较严峻的形势下,2008年1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1.2增值税改革内容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2增值税转型的积极影响
增值税转型,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配合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下面就增值税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加以阐述。
2.1为增值税立法创造条件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立法制定的。这次增值税改革我国可以借此机会加速进行增值税立法工作,争取尽快将增值税暂行条例上升为增值税法,进而提高法治程度。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做好立法准备工作实际上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增值税转型改革,二是扩大征收范围,此次条例修订完成了转型改革的任务,可以说是为增值税立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见,这次增值税改革为其立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避免重复征税
“增值税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其核心内容就是企业购入固定资产过程中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从销项税中给予抵扣。因此,企业在计入固定资产时候只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增值税,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减轻了企业税负,增大了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3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投资
在全国两会上,以增值税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2009年工作部署时提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均不能抵扣,致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又要多缴税款。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转向成本少、税负低、回收期短的项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2.4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增值税转型使税赋结构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促进基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缓解原材料基础产业的瓶颈问题,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刺激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以带动经济的产业升级加速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为主要内容的增值税转型,既可化解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又能提高产品出口
竞争力,还有助于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2.5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中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更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去。
3增值税转型的消极影响
3.1财政收入减收效应
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一般来说,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而生产型增值税则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有利。针对我国税收制度与现状而言,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转型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
3.2增值税转型增大就业压力
生产型增值税下,资本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比重比较大,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大,因而税负重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从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消失。因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在同样的生产水平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能抵扣进项税额的设备而不是雇佣工人,这就必然造成资本流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进而造成劳动岗位的减少,失业人员的增加。尽管从长远角度看,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是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后短期内出现的就业压力大这种现象不容忽视。4对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思考
4.1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消费型增值税已经实施了半年之久,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1)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保证中央具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2)真正做到投资增长效应,即从投资需求看,应顾及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需求的“激活力度”,真正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4.2对增值税转型的建议
(1)可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增值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政府享有75%,地方政府享有25%,借增值税转型之机,可以考虑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确定一个更为合理的财力分配办法,适当提高地方对增值税的分成比例,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
(2)强化计算机征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离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加强计算机联网建设,从而加强计算机稽查。税务部门应该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进一步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5结束语
实行与国际统一的先进的“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税制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应对国
际竞争的有利条件,对我国依法治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步进行增值税税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相信我国增值税改革会有一个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明天!
第四篇:浅谈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及其影响
作者:刘 涛 周炳伟 曾小凡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已对增值税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内容,通过分析我国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剖析我国消费性增值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提出完善我国消费性增值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
[作者介绍]刘涛,梅州农业学校讲师,团委书记,广东梅州,514011;周炳伟,梅州农业学校高级讲师。广东梅州,514011;曾小凡,梅州农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广东梅州,514011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024-0003
从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我国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在抑制非理性投资、治理经济过热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着重复征税、不利于促进企业竞争和发展等问题。为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调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10条具体的应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一、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定义和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一)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定义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把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时,只允许在销项税中抵扣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不允许扣除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就整个社会来看,相当于对国民生产总值课税,所以,称为生产型的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则是在计算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时,允许在销项税额中扣除外购的原材料和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就整个社会而言,相当于只对消费资料纳税,所以,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我国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并不是完整意义的转型改革,完整意义上的转型改革有赖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扩大,这次改革实质上是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1)从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当前的销项税中增加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2)对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和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一样,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不在采用试点地区实行的退税办法。(3)采用全额抵扣方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的增量抵扣办法。(4)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增值税的征税率,分别由6%和4%调低到3%。(5)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二、我国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
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与国际主流存在着差距,最为突出的就是存在较多的重复征税,违反了税收公平、效率、中性的原则,产品价格部分含税,不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由于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金,这造成了纳税人负担的加重。因此,纳税人只得把这一部分税金摊入产品成本中,从而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抬高。这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更加不利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的产品将广泛走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为鼓励产品出口,我国还采取“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的原则。但由于是执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已征税款进入成本后,不仅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而且出口退税也不彻底。另外,由于无形资产不属于增值税范围,对那些知识产权含量高的产品,其产品中所含的营业税不在出口退税范围之内,这样也加大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三)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承受较高的税负。不利于其发展
由于行业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设备的先进性及所含的价值不同,因此体现在产品成本中含税程度也不一样。显然含税越高,竞争力越差,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按目前生产型增值税征税,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因此它们所承担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这样的税负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限制了其发展。另外,从我国的经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多为原材料供应地,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而沿海省份大多以加工工业为主,属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二者税负不平衡成为扩大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因素之一,违背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初衷。
(四)不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的制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初衷是保证财政收入规模,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根据规定,我国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能计入进项税额予以抵扣。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予扣除,因而企业投资的税负较重,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三、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于我国企业的影响总的来说都是利好。因此,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技术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一)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主要是利用优惠投资税收的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办法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生产型增值税中税负不平等的问题,事实上是对企业向沿海地区进行投资的一种鼓励,这极易导致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消费型增值税的一大特点就是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使资源型产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内陆地区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刺激外来投资,有利于全国范围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逐步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增加出口退税,促进企业的发展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由于抵扣进项税额导致出口退税不完善,导致出口产品以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在与外国不含税产品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值税转型,企业外购的机器设备已纳税额可以抵扣,在出口环节,增加了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强了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刺激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以带动国有经济的产业升级。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致使高新企业既要承担多投固定资产的压力,又要承受多缴税的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新企业的发展。而增值税转型可以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得到更多进
项税额的抵扣,获得更多的减税收入,有利于刺激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四)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实行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值税转型的减税效应,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扩大企业需求,促进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务院把增值税转型作为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十大措施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步伐,缩短了转型的过程。
(五)增值税转型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由于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企业不愿意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投资、更新设备、提高技术,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在增值税转型中国家对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恢复按17%税率征税,有利于矿产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完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增值税转型,需要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中,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笔者建议:
(一)加强现代化征管手段建设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提高征管水平
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联网建设,从而加强计算机稽核。税务部门应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二)创造条件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我国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严格说是扩大了抵扣范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转型。因为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并没有给予全部抵扣。允许抵扣的是只是其中的设备部分,而不动产部分,因缴纳的是营业税,其税额不可能作为进项税予以抵扣。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有赖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扩大。笔者建议,为了创造条件逐步改营业税为增值税,扩大增值税征税的范围,推动增值税完全转型,应当把营业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或中央税,同时将企业所得税改为地方税,并提高地方共享增值税的比例。
(三)积极推行配套改革
1,提高增值税起征点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规定,个人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达到起征点的实行定率征收。但是,在我国由于中小型企业数量非常多,而且这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小本经营,属于低收入人群,应当给予适当照顾。通过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来鼓励中小型企业升级,降低中小型税负,进一步缩小行业差距,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2,尽量减少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规定了较多的税收优惠项目,这不但不符合增值税道道征收、环环相扣、链条相连的原理,造成增值税链条中断和税负不均;也不利于加强税收管理,减少税收流失。对某些确需给予照顾的困难企业,最好采用财政返还而不是税收优惠的形式。对个别确要给予税收优惠的,也应严格控制优惠的范围和数量。
3,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
第五篇:浅谈增值税及其改革
浅谈增值税及其改革
摘要:自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这意味着历经24年的生产型增值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主宰税收重心的,将是更为完善,对经济的贡献必将发挥更大作用的消费型增值税。这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必然会使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缺陷;内容;影响
一、增值税的主要概念
所谓增值税,即生产经营者销售货物时,向消费者或使用单位收取的销项税金与购进货物时支付的进项税金之差。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党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了进项税额抵扣范围。
根据企业对购置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抵扣方法的不同,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1.生产型增值税
指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资本性资产价值中所含的进项税款。就整个社会来说,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既包括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相当于生产的固定资产和各种消费产品的生产总值,即征收的范围与国民生产总值一致,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
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对资本性资产所含的进项税款,只允许扣除当期其折旧部分所含的进项税款,即以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和折旧等投入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后的余额为课税增值额。其计税依据相当于工资、租金、利息、利润之和。就整个社会而言,其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
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纳税期内购入的全部资本性资产价款一次性全部扣除。即以销售收入减除投入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后的余额作为课税增值额。就全社会而言,其计税依据相当于全部消费品的价值,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税收和会计是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其目的和计量原则是不尽相同的。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采用价税分离制形式,显然更多的体现了税法的要求,背离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和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在:
1.违背历史成本原则。一般纳税人在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完税凭证等合法凭证的情况下,实际付出的是买价、采购费用和增值税,而按照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价税分离核算要求,买价和采购费用计入货物成本,增值税款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据此反映的货物成本只是实际成本的一部分。这扭曲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
2.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企业(一般纳税人)购进存货由于购进渠道不同、用途不同等
造成存货的不可比;同时不同类型企业的存货也不可比。
3.对赊购和赊销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公平原则。
(1)在税款的支付上不公平。赊购时不必付出货币,其进项税额即可以抵扣销项税额而转嫁出去;赊销时,未收到货币,就须实际交纳税款。
(2)在财务风险的处理上不公平。赊销的应收帐款出现坏帐时,其货款损失和已交税款损失均作为企业的坏帐损失;而出现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时,货款收益和已抵扣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收益均作为企业的收益。
4.进项税额会计核算与税收征管的不协调。现行制度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工业企业未用“货到扣税法”,而商业企业未用“付款扣税法”,这样就造成:
(1)商业企业的进项税额的抵扣违背了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的。
(2)如果待允许抵扣时进行帐务处理,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3)如果按取得专用发票时进行帐务处理,又会出现超前抵扣,不合税法要求。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当期的销项税额中增加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2.对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和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一样,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实行的退税办法。
3.采用全额抵扣方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的增量抵扣办法。
4.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增值税的征收率,分别由6%和4%调低到3%。
5.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率恢复到17%。
四、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增值税转型能更真实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国家允许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即购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等。由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向国家缴纳的增值税将会减少,同时由于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础包含增值税,所以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减少。一方面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加明确。
(2)增值税转型更符合配比原则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因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而使抵扣链条中断,相应的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同时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大,计入产品成本中的成本费用增大,产品收入既定条件下,不符合配比性原则。增值税转型后,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存货一样核算增值税,购进时统一设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允许从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更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会计的可比性原则。
(3)增值税转型降低资产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行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中,由于购进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只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导致资产价值增加。又由于增值税不能抵扣,从而导致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明显增加。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增值税额明显降低。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企业对转型政策效应的预期会使企业的投资行为尽可能与政策导向一致,一方面出于税收中性的考虑,企业会认为转型是个利好消息,企业会主动配合转型的实施,以期获得由税负公平带来的竞争地位改善;另一方面企业会对转型的推行路径产生影响,为获得并保持转型带来的超额收益,企业有强烈的动机来采取行动,并有可能对转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企业税负降低,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另一方面转型刺激企业投资,可以借这个机会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开拓新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利用更新更高质量的产品来夺取市场,而不一定会降低产品价格。对于试点,由于试点的地域性就有了一个均衡价格的重新调整过程,如果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假设区域内外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同,则区域内企业可以将产品价格一直降到将区域外企业挤出市场为止。这种价格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特别是存在地区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可能区域内外企业的产品可以分别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因此在整个市场上存在多个区域性的均衡价格。
参考文献:
[1]左占卫:对增值税转型的几点探讨.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2]孙浩轩 孙 乐:增值税转型改革意义何在.中国证券报.2009.02
[3]高培勇:2008:新一轮税制改革步入实质操作阶段.财政监督.2008(5).[4]沈 煜:浅议增值税转型.湖南农机.2007(1).[5]安体富:增值税改革事不宜迟.瞭望.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