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堡子坝乡堡子坝村发展变化情况简介
堡子坝乡堡子坝村典型材料
堡子坝村辖5个村民小组312户1124人,耕地面积1356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收入。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双联”领导、“双联”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堡子坝村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呈现出经济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气象。
双联行动开展中,联村单位和干部通过大量的走访活动,确立了“完善基础、提升服务、改善民居、壮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和《联村工作规划》,并逐户制定了《贫困户致富计划》,为加快该村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联村领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后完成了文化广场、村级组织活动室、村内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和小景点打造等建设工程。同时,严格按照《联村工作规划》要求,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户增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一、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新修人畜饮水1600米、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200平方米,实现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5
盏,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修建绿化带400平方米、小景点打造200平方米、小花园2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维修房屋312户,新修大门7座、翻新大门20多座、翻新维修圈舍40间、拆除圈舍10间、翻新圈门30个、新修屋脊1500米、新建围墙300平方米。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三化”工程建设,梨树坝村环境优雅,村容村貌得到良好的改善。
二、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堡子坝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气候、土壤资源,发展高效农林业,建成油菜种植基800亩、油橄榄示范点3000多亩;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输转外出务工人员185人。
三、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了文化生活。修建了1000平方米群众文体休闲广场,建成了集技能培训、图书阅览、文化宣传、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村民之家”,使其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成为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
四、培育了文明村风,树立了良好形象。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村民学习文化、科技、法律,遵守村规民约和法律法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户房前屋后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第二篇:堡子坝乡寺陡坪村发展变化简介(精选)
堡子坝乡寺陡坪村典型材料
寺陡坪村辖5个村民小组351户1360人,耕地面积3152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自2012年2月份甘肃省实施“双联”行动以来,寺陡坪村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从改善民生、人居生活条件入手,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呈现出经济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气象。
一、认真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在开展双联行动中,结合寺陡坪村实际,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该村近期和今后的发展和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深入参与寺陡坪村各项建设发展规划,包抓领导全程跟踪服务建设工作,协调落实具体项目,做到了小康建设有规划,具体协调有人抓。
二、健全机构,强化了组织保障。通过第八次村“两委”班子换届,优化和升级了寺陡坪村“两委”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水平高的致富带头人选进寺陡坪村“两委”班子,从而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在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同时,对村配套组织进一步完善和换届选举。
三、加大投入,完善了基础设施。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对寺陡 1
坪村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完善村级办公场所配套设施,配齐了活动室会议桌椅、文件柜等。
四、培育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围绕发展抓项目这一主线,依托核桃种植资源优势,采取支部加协会的形式,组建了寺陡坪村核桃种植协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业。实施了3个产业示范园的建设,2013年户均核桃产业收入达到15000元。已发展核桃13000多亩。2012年以来,不断加强对核桃等经济林果树的综合管护,寺陡坪率先开展经济林综合管护,每年都要对13000多亩核桃树进行综合管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结合县委政府安排的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文件及会议精神,目前,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进展良好,在有效的季节时限内保证完成核桃高接换优工作任务。
五、提升素质,培育了良好民风。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文化长廊建设、集中法制宣传教育、“四新”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和“3+5”工作法,全村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从落实村规民约入手,以培民风、树新风的大局出发,制定完善了《寺陡坪村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并建立激励机制,将评选活动与享受相关政策相挂钩,在群众中形成“环境关系你我他,村容整洁靠大家”的意识,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整洁,群众思想道德良好,法制意识增强,公共服务配套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小康发展目标。
第三篇:中庙乡肖家坝村发展变化
文县中庙乡肖家坝典型材料
中庙乡肖家坝村辖肖家坝和漩滩两个村民小组共236户、908人,属麒麟寺电站移民搬迁村。县上将肖家坝村列为市级科学发展示范点,及时制定了《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科学发展示范点实施方案》,集中实施了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增收工程、公共事业覆盖工程、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民主管理保障工程五大工程,该村各项事业发展快速。
一、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成人饮、管饮工程各一处,硬化村内道路4.3公里,完成“一池三改” 236座,投放太阳灶250台套,修建护村护田堤坝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公里。新修文化设施1处、村学1所、村卫生所1处。同时,聘请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漩滩景观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按照川北民居风格完成了村内房屋围墙粉刷,加快了公用设施建设进度,建成了村口标示牌、花园围栏、凉亭、垃圾池,安装了灯笼、健身器材、花篮,不断夯实了基础条件,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实施了产业开发增收工程,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立足实际,发展优势产业,依托肖家坝、漩滩两村后山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茶叶、枇杷、樱桃,新发展核桃600亩、枇杷1000亩,并进行深加工;依托麒麟寺库区资源优势,市县发改委已对麒麟寺库区进行了 1
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业;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两大交通,大力发展运输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靠肖家坝村良好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212国道穿境而过的区位条件,发展龙井43#茶叶种植和新农村建设旅游;发挥矿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碳化硅厂建设,带动群众致富。
三、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以村风、民俗、习惯为重点,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了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以“关爱、互助、诚信”为主题,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广大农民群众争当“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户,形成和睦友善的新关系;同时,加大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新秩序。
第四篇:梁家坝村简介
梁家坝村简介
梁家坝村位于大川镇东南,与宕昌县两河口乡交界,距老城区15公里,省道313线穿插而过,交通便利。
一、基本情况
1、全村261户,农业人口1029人,其中低保户117户,275人;贫困户30多户,120多人。全村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7人,60岁以上7人,35岁以下1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人)
2、全村有耕地面积847亩,其中水浇地475亩,山旱地372亩。已种植油橄榄树苗160亩,核桃树苗150亩。
二、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出售农副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劳动力48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320多人。全村有农业合作社5家,分别为:梅仙综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猪);舟曲县大川镇宏盛综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猪);舟曲县盛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羊);舟曲县大川镇梁家坝宜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猪);萍霞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人均收入为4419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道路硬化。村内主巷道基本完成硬化。
2、便民服务店。在两河口市场和梁家坝大庄设有多家。
3、学校。在梁家坝大庄设有村学一所。
四、2014年工作规划
1、整村推进扶贫养殖肉猪,发展规模养殖户,带动整体发展。
2、结合双联工作,由帮扶单位州编办衔接维修电提灌设施。
3、拟建公厕2个。
4、拟修建文化娱乐广场1处。
5、计划种植120亩油橄榄树苗、150亩核桃树苗。
第五篇:大安乡红堡子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简介
大安乡红堡子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红堡子村位于大安乡南部,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有耕地4720亩,退耕还林3042.7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有233户999人,村上有3个党支部(村党支部、马铃薯良种协会党支部、村扶贫互助社党支部),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4名,有入党积极分子4名。2011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堡子村党支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以“两委”班子建设、阵地建设为重点,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夯实基础求创新,扎实工作求突破,认真晋位升级活动,提升了党建整体水平,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抓组织、强堡垒,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紧紧围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要求,推荐党支部书记参加县党校、市党校培训学习,组织村班组成员赴安定、陇西、广河学习考察,推荐一名年轻村干部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综合能力;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入口关”,村党支部发展新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为3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并推行村干部集体办公和轮班制度,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抓阵地、固根基,拓展服务功能。村班子把阵地建设作为筑牢村级党组织根基的重要抓手,整合现有资源,筹措资金15万元将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整体搬迁至原红堡子村小学闲臵
校园内,并对房屋进行全面粉刷装修,科学设臵整体布局,设臵了多媒体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农家书屋、计生活动室、卫生室、综治维稳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统一高标准配臵了办公设备,实现了党员一站式服务,拓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抓设置、求创新,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依托村级互助社,采用“纵向联合式”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建立了“区域型”的红堡子村扶贫互助社党支部,实现了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3名村干部实现“1+1”交叉任职。为了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臵,党支部正在规划创建村党总支,下设红堡子村党支部、马铃薯良种协会党支部、红堡子扶贫互助社党支部,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抓载体、促培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积分量化评星挂牌制度”建设为主题、先后组织党员集中学习8场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4条,开展志愿者服务16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6件;结合实际为25名(4名老弱病残、3名外出)党员设臵了具体服务岗位,其中双带致富岗5人、文明新风岗2人、财务监督岗3人、维稳安全监督岗5人、政策宣传岗6人、计生服务监督岗4人。经常性开展党员群众恳谈活动,依托党员创业发展基金加大对贫困党员的帮扶力度,提供党员脱贫致富提供小额借款,积极创建“信用村”,采取党员个人自愿申请、村党支部推荐担保、金融机构审查放贷办法,为40户党员群众落发
小额信贷资金184万元,为20户“双联”户争取农村妇女小额贷款100万元,扶持全村发展种植养殖户32户、扶持个体户15户、扶持工程工程建设户4户、扶持运输户9户。
五、抓定级、促提升,确保活动质量。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对党支部和党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党支部和党员进行了评议,结合评议结果评定红堡子村党支部为先进党组织。按照晋位升级实施方案,积极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查找的8项问题建立了台账,制定了解决措施,明确了责任人和办结时间,挂牌销号办理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明确了目标,为实现晋位升级提供了依据。
六、抓制度、村规范,建立民主管理长效机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党员集体学习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代表联系党员制度》等多项规程。落实了党建工作责任制,为开展动员经常性教育和党性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了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村级事务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抓产业、促发展,强化组织“造血”功能。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在苏家湾社建成了500亩黑膜马铃薯种植示范点,涉及农户48户,带动6名党员有了致富项目。积极发展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帮扶6
户养殖户壮大养殖规模,帮建圈舍6座,指导帮助红堡子养殖企业率先发展,在山畔社新建南山虫草放养鸡放养点1处,带动8户群众脱贫致富。结合“双联”行动,积极规划和申报养殖项目,目前已争取20万元养殖项目一个。按照“输出一名劳务带动一户家庭发展”的思路,加大劳务经纪人的培养和劳务输出力度,培养劳务经纪人26人,组织输出劳务162人,劳务收入已成为全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八、抓建设、促和谐,努力构建小康社会。结合“双联”行动,大力实施项目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施起雾山提水工程项目建设,为红堡子等周边3村551户接通了自来水。通过实施“一事一议”项目,水泥硬化红堡子村阳山社至甘戈社道路2公里。争取农网改造项目,为4个社实施农网改造工程。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6户,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总之,红堡子村党支部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转变发展观念,精心谋划、齐心协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工作开展,以实际行动衡量和检验工作成效;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着力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全力促进村容村貌大改变,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新目标而不断的努力。